⑴ 中醫知識的速記方法
國醫啟蒙口訣_理念(一)
做事先做人,學醫先學道,誠信與包容,天道之核心,
濟世與救人,學醫之初衷,救死與扶傷,醫生之天職。
肯定與否定,對象是自我,環節有四個,認識與把握,
戰勝與超越,唯天道為上,唯實踐為上,唯患者為上。
忌人雲亦雲,忌惟我獨尊,忌一葉障目,忌本本主義,
忌教條主義,忌經驗主義,學醫之訣竅,虔誠與潛心,
勤學與磨練,悟性與靈通,從醫之訣竅,一心為患者,
修德貫始終,長者為我師,患者為我師,師生相對言,
患者為我師、師生相對言、普天有老師、善學永拜師、
反省永不息、繼承是前提、整合是通道、創新是提升、
綱目疏理清、復雜變為簡、重在個性化、效在個性化。
國醫啟蒙口訣_理念(二)
聞過而則喜,過而立改之,民間之醫葯,中醫葯本源,
名醫是民醫,百姓心中醫,名醫非民醫,遠離百姓醫,
歷來之醫聖,皆為百姓醫,貧富和官民,民醫視同仁,
患者是準星,端平一碗水,黃金確有價,人格則無價,
民醫苦和樂,互動在患者,患者危轉安,苦自轉為樂。
患者病轉康,民醫苦化樂,同分異構律,宇宙生命綱,
學醫和從醫,視角三同源,中醫和易經,源與宇宙道,
治國和治人,脈絡自相通,良相或良醫,同處一層面,
視野天地人,思維整體觀,人隨天地動,人間乃互動,
人自身組織,功能間互動,隨動和互動,有序與無序。
國醫啟蒙口訣_理念(三)
凡大醫治病,必安神定志,必無欲無求,大慈惻隱心,
普救含靈苦,夫為醫之法,禁多語談笑,禁談謔喧嘩,
禁道說是非,禁議論人物,禁炫耀聲名,禁訾毀諸醫,
禁自矜己德,醫人之膏肓,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
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人若行陽德,人必自報之。
人若行陰惡,鬼神必害之,醫德之基礎,平等是靈魂,
大凡良醫者,愛人知人觀,德術為一體,必仁愛之士,
必聰明理達,必廉潔淳良,仁恕博愛德,宣暢曲解智,
療君親之疾,救貧賤之厄,揚人道主義,托任信皆可,
力以真求美,實事求是本,虔勤求古訓,善博採眾方。
國醫啟蒙口訣_理念(四)
勤求不盲從,精究不迷信,古而不泥古,承舊不守舊,
知難而進取,博採三渠道,典籍與舊方,民間之驗方,
方學之本源,持精密思考,善參合施行,診療中結合,
良醫之風范,古善為醫者,上醫致醫國,中醫致醫人,
下醫致治病,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
上醫依相色,中醫依聽聲,下醫依診脈,善診治醫者,
邪在皮毛治,診治稍次者,邪至肌膚治,診治次醫者,
邪在筋脈治,診治更次者,邪至六腑治,診治極差者,
邪至五臟治,半死半生效,醫必通葯性,不拘於古方,
不趨奇立異,隨病症而調,善通變化裁,古方為今用。
楊志勛國醫講堂 問診要訣
問診之特點 醫患間互動 望切聞後問有的放矢問
核望切認知 拓深望切效 互動中求全供辨證依據
不可少之診 通常問診要 四史不可缺既往史為一[
現病史為二 家屬史為三 生活史為四問診首問患I
生辰與地點 定落地環境 知先天屬性通常問診點
概括為十問 一問寒熱象 二問汗狀況三問頭身感
四問二便狀 五問飲食況 六問胸之態七問耳功能
八問渴態勢 九問舊病史 十問病之因再問療之過
若患為婦人 經期則首問 遲速閉崩見若患者兒童
天花麻疹除 多視角問診 利診斷有據問病人口味
察臟腑病位 夫心主五臭 自入為焦矣脾香而腎腐
肺腥而肝臊 夫脾主五味 自入為甘矣肝酸而心苦
肺辛而腎咸 夫腎主五液 心汗而肝泣自入為唾矣
脾涎而肺涕 問病人寒熱 發作之時間知陰陽變化
若晝劇而熱 為陽旺於陽 若夜劇而寒為陰旺於陰
若晝劇而寒 為陰上乘陽 若夜劇而熱為陽下陷陰
若晝夜寒厥 為重陰無陽 若晝夜煩熱為重陽無陰
若晝寒夜熱 則陰陽交錯 若飲食不入則死終難卻
問病人食狀 多少喜冷熱 察寒熱虛實問二便異常
知寒熱虛實 胃腸有寒熱 飲食二便別望形之強弱
審氣之盛衰 診脈之大小 形氣脈合參以相應為順\
不相應為逆,
楊志勛國醫啟蒙口訣--望診入門(色)
乃五臟之常 五臟色為主 四時色為客
時春青夏赤 時秋白冬黑 時長夏之季
色黃乃常則 客勝主則善 主勝客則惡
色見夫皮外 氣舍夫皮中 若內外光澤
則氣色相融 有色而無氣 雖不病命傾
有氣而無色 雖困而不凶 左頰部肝木
右頰部肺金 額心頦腎水 鼻脾土部位
若部見本色 見深淺病累 若見他臟色
則按法推類 黃赤屬風熱 青白則主寒
青黑則為痛 甚則現痹攣 晄白為脫血
微黑為水寒(萎黃乃諸虛 顴赤為勞纏
若沉濁晦暗 則內久而重 若浮澤明顯
則外新而輕 夫其病不甚 則半澤半明
見雲散易治 博聚則難攻{見舌赤卷短
必心官病常 肺鼻白見喘 胸滿而喘張
肝目眥若青 脾病唇黃也 耳見黑腎病
深淺需分彰 望診先望面 依色斷五臟
疾病與證候 究其之關系 肝病者善怒
面色當發青 左身有動氣 轉筋或脅痛
諸風掉眩歸 疝病或耳聾
目視感驚恐 如將捕驚情
夫心赤善喜 其舌紅口乾 臍上有動氣
心胸痛而煩 健忘而驚悸 怔仲而不安
實狂而昏冒 虛悲而凄然
夫脾黃善憂 當臍部動氣 善思而食少
倦怠而無力 腹滿而腸鳴 腹痛而下利
實則感身重 脹滿而便閉
夫肺白善悲 臍部右動氣 灑淅感寒熱
咳唾而噴嚏 喘呼而氣促 膚痛而胸痹.
虛則感氣短 不能續息也=
夫腎黑善恐 臍部下動氣 腹脹而肺喘
溲便均不利 腰背少腹部 其骨痛欠氣
心懸而如飢 足寒而厥逆
黑色本主痛 但卻又無痛 或為女勞疸 或蓄血噎膈
噎膈之面色 面微黃而黑 紋繞口角也 容則飢瘦也
眼下部水腫 即便為輕度心下為積水 面顴部潮紅
極度虛弱症 口眼若wo斜 為眼面神經 麻痹或中風
鼻根部腫脹 查之蓄膿症 面雖不為瘦 但血色全無]
男吐血下血 女由於流產 子宮出血等 若是胃潰瘍
極度貧血症 甲狀腺亢進 診斷之要點 患者眼突出
甲狀腺肥大 甲狀腺腫脹 臉色若發黃 黃疸黃胖病
臉面浮腫時 多病皆可能 胃病或貧血 或是心臟病
或神經衰弱 唇頰紫紺色 心臟瓣膜病
望唇舌咽喉 唇舌色略同 望唇不查苔
唇若呈乾燥 示脾胃有熱 感冒唇也干 唇出小腫物-
由脾胃之熱 常感冒後生 口角若糜爛 多由胃熱致
或乏核黃素 即維生素乙 多見學童中
註:蓄血噎膈即食道癌
楊志勛國醫啟蒙講堂 --診脈入門口訣
切脈獨取寸 獨取寸口由 手太陰肺經 肺司朝百脈 五十大會寸
實操切脈步 高骨先定關 中指落關部 食指落寸部 無名落尺部
手之寸關尺 人為六部脈 診斷知身內 氣血和臟腑 左手對應血
右手對應氣 左寸心小腸 左關肝和膽 左尺腎膀胱
右寸肺大腸 右關脾和胃 右尺命三焦 脈有三十種 浮沉數遲綱
輕按可得浮 重按方得沉 數遲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 成人兒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為四至 兒童正常率 一息為六至 正常之太過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為數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為遲 一息若八至
兒童即為數 一息若四至 兒童即為遲 心率測定後 再斷浮和沉
浮沉即陰陽 之後測臟腑 臟腑正常脈 心小腸洪脈 脾胃為緩脈
肺大腸澀脈 腎膀胱沉脈 肝膽為弦脈 命門三焦沉 考慮四時脈
春季為弦脈 夏季為洪脈 長夏為緩脈 秋季為澀脈 冬季為沉脈
診脈之過程 實測之脈象 去除四時脈 剩餘之脈象 對照正常脈
定位單臟態 再測五行態 斷生克異常 子病及母一 母病及子二
過克則為三 反克則為四 探陰陽之偏 究五行失常 綜合求病理
歸病於癥候 病因病機明 以平和為期 按糾偏復正 形調平思路
⑵ 菜鳥!我想要自學中醫養生怎麼學求大神!我只想多看看幾本好書。求推薦!大神
一、《求醫不如求己》全系列包括
1)養生寶典 求醫不如求己1
中醫作為中國的四大國粹之一,國人了解甚少,中里巴人最近推出自己的養生療疾寶典《求醫不如求己》,堪稱「 改變中國人健康生態的第一方案」 。
2)養生寶典 求醫不如求己2
與第一本《求醫不如求己》有所不同的是,在本書中,他不僅一如既往地為眾生捧出自己的祖傳道家秘方,還根據人體五臟六腑和經絡、天地的神秘因緣,從長命百歲的角度,結合《黃帝內經》之養生精髓以及個人的高超醫術,總結出了一套適合不同季節、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人的「 一招致勝」 特效保健,讓人人都會使用
3)養生寶典 求醫不如求己3
《求醫不如求己3》則從壯大先天之本並從根子上保障人們生存質量的角度切入,配以經絡奇穴處方和道家、武林諸派中提煉出來的養生祛病精髓,直抵人生病痛的源頭,從終級上給出了疾病和衰老的解決之道,引領人們真正奠定對身體的莫大自信,榮享心靈涅的自在法喜,而「 求醫不如求己」 也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命理論指導基礎。
一旦點燃健康的聖火,必將迎來生命的聖宴。
二、《不生病的智慧》全系列包括
4)《不生病的智慧1》
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是
健康從補血開始,補血從食療和激活經絡開始;
分清食物的溫、熱、寒、涼、平,是才能補血和補好血;
9種可以自己製作的補血佳品和3種擇食法、4條經絡療法,不僅讓你和一家老小平平安安,還能很快根治你和親人們遷延不愈的心病和身病;
每個人都會生病,但是要明白一點,大部份疾病都不是我們的敵人,包括癌症。因為,疾病是我們有意或無意傷害自己身體的結果,由此帶來的痛苦只是我們應得的報應,所以要想不生病,只有先修心,心穩才能身平;
不生病還要靠摸第二指骨、看舌苔和手相,這是最簡單、最快捷、最可靠的自我診斷法;
要不生病還要把書中所講到的每一種方法堅持下去,這樣,天天健康才會輕而易舉。
這是一本被無數患者譽為「 健康教母」 的民間奇醫馬悅凌為天下老百姓寫的健康養生書。裡面凝聚了作者十幾年獨創的各種不生病的方法和治療眾多疑難雜病的奇效良方,不管是老人、孩子、婦女、成年人都能用上,特別適合一家老小。
一旦你聽懂身體發出的聲音,那麼你將是解救自己的觀音。
99%的病都可以用補血的簡單方法治好,這樣,我們的身體至少能用120年。
為了解決身體的根本問題,我們甚至需要生一些小病。
只要照書里所說的一招一式做下去,不生病誰都可以做到。
作者 馬悅凌
出版 不生病的智慧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5)從根子上修復中國人的後天之本 不生病的智慧2
不生病的智慧2將要告訴我們 8個健康新觀念,給予您戰勝疾病的無上勇氣,讓身體與心靈共享健康和諧。13種養生保健功法,15套特效祛病調補方案,培元固本,讓您和親人、朋友們徹底遠離亞健康的煩惱,並在各類疑難雜症面前應對有方、從容不懼,成為僅佔世界人口5%的健康人群中的一份子。14個獨家經絡、食療補益奇方,給女性朋友由內到外的貼心呵護,讓困擾她們的眾多病痛從此消失於無形。18種小兒補養和祛病良方,從根本上培固孩子的先天之本,讓您再也不用經常擔心孩子的身體會出什麼大問題。8個最簡單的家庭煎葯、經絡按摩法等實用小技巧,讓您很快成為家庭健康的守護神。17個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小細節,掌握了它們,您就會在每一天中得到許多意外之喜。
6)不生病的智慧3-易經養生說明書
本書是一部利用食物和經絡原穴來對人體進行全方位特效保養的健康絕學之書。它告訴我們,只要明白自己的先天體質,就能為自己的五臟六腑找到正確的食物和經絡原穴,並能自己動手調理好身體上出現的那些遷延不愈的疑難雜症和常見病。不僅讓您成為最好的家庭醫生,而且還是醫易相通的大醫。
本書要為您獻上
人體8個最重要部位的全面高效養護方案,讓您的五臟六腑不滋生任何疑難雜症。
8類不同體質之人的特效養生祛真法,讓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先天體質,對自己一生中易患的疾病進行防治,並為自己身體上一些遷延不愈的頑疾開出祛根良方。
23個健康新觀念,告訴您養生無定法,長壽需「 變卦」 ,尊重身體的本能選擇,每個人都可以無病一生。
一份簡潔、明晰的《卦象查詢表》,讓您很快查知自己和親人、朋友的身體狀況,迅速掌握身體的健康密碼。
7)易經內病外治法 不生病的智慧4
本書是「 國醫健康絕學」 系列叢書的第十一本,它是「 醫易相通」 的中醫學博士欒加芹繼《不生病的智慧2》《不生病的智慧3》後又一本奉獻給大眾的自我養生保健之作。她把《易經》中的「 同氣相求」 原理與中醫內病外治療法結合在一起,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實踐,獨創了療效奇特的「 易經內病外治法」 。
本書中146種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外治醫說》及「 易醫」 欒加芹多年臨床實踐的獨特內病外治方法,可廣泛用於各種常見病的家庭防治;8大葯物歸經保健法,只用一味葯物、一個穴位、就能好好養護您的腦、脾、胃、心、腎、膽、肺、肝這8大系統,讓您由內到外都健康。
三、其他系列養生書籍
8)曲黎敏中醫養生完全手冊 從頭到腳說健康
《從頭到腳說健康》以一種獨特的視角、通俗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中醫文化這座美麗的殿堂,領略傳統中醫的獨特魅力。
本書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健康問題入手,從頭到腳地講解人體、分析人性,從病症、病因到養生方法,進行多角度、跨文化、圖文並茂式的講解,書中指出,現在很多人並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運動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單純地把健康寄託給醫生是軟弱的,真正的健康源於自我對本性的覺悟。
9)《易經養生法》
本書是首席中醫養生專家、著名中醫學家、易學家、作家楊力教授的最新養生著作。該書根據其在山東衛視王牌健康欄目《養生》播出的「 易經養生」 講稿為基礎,將千年經典《易經》和《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知識一網打盡,包括有「 陰陽協調」 、「 十二時辰養生」 、「 經絡養生」 、「 疾病的預測」 、「 食療」 、「 經絡」 、「 房事」 「 家居風水」 十一個方面,全面而敘述生動,而且圖文並茂,貼近生活,可稱為「 給家人驅病延年,做自己的養生大師」 全民養生抗衰老的科普書。
10)寫給女人的健康書 求醫也要求己
關於本書,作為一名女性,您可曾直視您身體正在面臨的健康狀況當血壓計中的汞柱漸漸升高;當流動著紅色血液的血管像快要乾涸的河床一般阻滯不通,當每一次心跳都伴隨著色厲內荏的疼痛片刻的絕望之後,您會萬分焦急的追悔自己之前沒有建立科學的健康觀念並及時排除身體存在的種種隱患這正式本書要為您以及每一位女士所極力避免的。
作者 王哲出版 山東美術出版社
⑶ 「國醫大師」李濟仁突然病逝!從無證行醫到中醫泰斗,他是如何做到的
醫學可以說是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新中國成立之前所創立的赤腳醫生職業到現在的家庭醫生行業,可以看出我國在醫學行業的進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且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對於醫學方面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在特技的利用方面也是有所增加。醫學在每一個時代裡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行業,而且在2020年的時候全球遭受到了疫情的攻擊,這就更加的體現了醫學的重要性,由此很多高考畢業生都會選擇學醫這個行業。這樣看來她們的社會覺悟是非常高的。醫者仁心是每個醫學生都牽掛在心裏面的,而且這句話他不僅僅是代表了自身的立場,它更是承諾了自己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當中葯做到仁義。近日新聞播報出的安徽國醫大師里李濟仁的逝世一事。引起廣大民眾的關注,而他之所以被人們所懷念是因為他在生前的工作是非常努力的,自從選擇學醫之後他也相當的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這也成為了造就了他成為國醫大師的一個原因。
⑷ 中醫學大概學些什麼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醫學科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醫學是「以中醫葯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中醫學屬於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葯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系、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美國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完整醫葯體系」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葯體系描述為涉及『完整醫葯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英文)。完整醫葯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愈的能力,這種自愈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⑸ 學好中醫的步驟有哪些
首先要相信中醫,再學習其理論,然後結合臨床。
⑹ 關於國學和國醫的區別
一、國醫
1、專指中醫。
晚清以降,現代醫學逐漸由西方傳教士們傳入中國。而恰在此時,西方現代醫學的基礎學科如解剖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葯理學、診斷學等,也於19世紀之後迅速發展,形成相對完善的、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醫學生物理論體系。日趨成熟的西方醫學不僅為中國皇室所認可,而且在中國民間的影響也迅速擴大。針對西方醫學的不斷滲透,以王清任為代表的中醫學家們,才不得不認真思考傳統醫學所面臨的挑戰,並將西方醫學作為參照系,重新審視中醫在人體、疾病、診斷、治療等方面所存在的認識上的盲目性和理解上的片面性。
2、指御醫。
一般認為,中國遠在秦漢早期(公元前221年——前220年)已經出現了只為皇室、百官提供保健建議和治療疾病的專業人員,即為「國醫」。如秦漢的太醫令、隋唐的太醫署、宋朝的醫官院,金之後至清代統稱「太醫院」,在前述機構供職者,稱為「太醫」、「國醫」或「御醫」。
3、泛指國內名醫。
《夷堅志》:「蔡魯公之孫婦有娠。及期而病。國醫皆以為陽證傷寒。懼胎之墮。。。。。。」 《隆興編年通論》:「久之王得迦摩羅疾。遍身腐爛寢食輟然。國醫皆莫能差。。。。。。」 《南唐書》卷十七〔雜藝方士節義列傳〕:「吳廷紹為太醫令,烈祖因食飴,喉中噎,國醫皆莫能愈。。。。。。」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國醫可以是指醫生,也可以指學問
國之醫學是國學中的一門學問
⑺ 「國醫大師」李濟仁突然病逝!從無證行醫到中醫泰斗,他經歷了什麼
據有關媒體的報道,有名的“國醫大師”李濟仁在2021年3月11日這天在皖南醫學院附屬戈磯山醫院安詳逝世了,享年91歲。李濟仁老師是我國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首屆的國醫大師,同時也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還是皖南醫學院的終身教授,更是博士後合作導師。聽到這位老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覺悲痛。
這么多年,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各種臨床經驗,讓自己的學識更加的見多識廣,醫術也在不斷地進步。慢慢地,隨著接診的患者多了,醫術也是更加的精明了,名氣也更加的大了,就連外國友人也紛紛向李濟仁老師求醫。因此,他從自己的無證行醫,逐漸聞名於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他是我國的一代名師,他的事跡、他的刻苦努力奮斗的精神更加的值得我們學習。
⑻ 補氣固本的黃芪,能天天喝嗎有何禁忌呢
黃芪作為一種中葯,在我們的生活中被許多人所熟知。近年來,隨著各種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對黃芪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很多人在知道黃芪對人體的好處後就愛上了黃芪,甚至每天用黃芪泡水。喝黃芪水對身體有什麼影響?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答案。本文將介紹黃芪及其禁忌。
每天喝一杯黃芪,身體會有怎樣的變化?黃芪可以天天喝嗎?
每天喝一杯黃芪水會有什麼變化?
01提高人體免疫力
黃芪含有大量有益物質。如果適量服用黃芪,可以幫助免疫細胞分化,增強人體免疫力。特別是秋冬季節,天氣變化很大,身體不好的人經常會有些感冒發燒。暫時服用一些黃芪水可以幫助抵禦病毒,預防一些疾病。
02輔助血糖調節
如何控制血糖是很多高血糖患者長期關注的問題。高血糖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減少,必須採取葯物有效控制。高血糖患者適當飲用黃芪也有利於健康。黃芪中的活性物質可以增強胰島細胞的敏感性,從而促進胰島素分泌,輔助血糖控制。但高血糖患者服用黃芪水時,最好咨詢醫生,看其體質是否適合使用黃芪。
03有助於減肥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被肥胖困擾,很多人整天嚷嚷著減肥。但是,無論做什麼,減肥都很難。其實在生活中,有些人的肥胖並不是真的胖,而是虛胖,這其實是人類健康的一種表現。浮腫的人通常肌肉鬆弛,小腿腫脹,下半身更胖。這樣的人想減肥,除了運動,還可以配合一些中葯。黃芪是肥胖人群的最佳選擇。黃芪能改善人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對於一些想久坐的肥胖者來說,適量飲用黃芪對減肥是有效的。
提神
人體的精神狀態總是會在睡好或者吃了午飯後受到影響,往往會變得非常疲憊睏倦,影響工作效率。這個時候喝一杯黃芪水可以有效的刺激大腦,從而讓人清醒。對於一些上班族來說,這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好方法。
黃芪水那麼有效,可以天天喝嗎?誰不能喝酒?
黃芪對人體確實有很多好處,但畢竟是中葯。每天吃黃芪不是空穴來風,對人體影響最大的,就是會引起上火,因為黃芪是熱的葯材。過量食用會導致體內濕熱積聚,人體會出現口乾、臉上長痘的現象。長時間會處於上火狀態,也不利於身體健康。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黃芪,有以下體質的人都不應該喝。
1.陰虛火旺者
陰虛火旺的人往往會出現一些上火的症狀,表現為失眠、盜汗、頭暈、耳鳴。黃芪也是熱門葯材。陰虛上火的人,即使服用少量黃芪,也會導致上火症狀加重,對身體非常不利。
2.肺結核患者
肺結核患者往往是感染引起的。患者常表現出一些上火的症狀,如盜汗、食慾不振、發熱等。患者症狀嚴重,甚至出現嚴重咳嗽或呼吸困難。如果服用黃芪,肺結核患者也會加重身體症狀,甚至可能導致咯血。
3.孕婦
孕婦的體質很特殊。懷孕期間,女性一般不能使用任何葯物。黃芪雖然有一定的調養身體的作用,但不一定安全。孕婦使用,可能導致流產,胎兒畸形。
黃芪雖然對人體有一定的好處,但服用時一定要注意少量使用有多好。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5克,最好不要每天都喝,三四天喝一次,對人體有益。
黃芪和枸杞、黨參等葯材一樣,是葯食同源的葯材,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廚房裡。當然也有很多人經常用它和枸杞一起泡水。黃芪可以長期泡在水裡嗎?接下來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說說黃芪泡水的問題,即「誰適合黃芪泡水,怎麼搭配?」"黃芪可以長期浸泡在水中嗎?"還有「黃芪泡水不適合誰喝?喝了會怎麼樣?」
黃芪可以長期泡在水裡嗎?
一、黃芪泡水適合誰,怎麼搭配?
黃芪,味甘性淡,屬脾肺經,具有益氣壯陽、固表利尿、消腫、托瘡生肌的作用。可以簡單理解為:健脾益氣抗疲勞,補肺益氣防感冒,利尿消腫,行氣行氣治療內臟下垂和久治不愈的皮膚病、瘡瘍。因此,適合以下人群:
1.如果脾氣比較弱,比較容易犯困,累,想睡覺,精神不振,不想吃飯,面色發黃,胃悶,大便不規律或者次數多,舌淡,可以喝黃芪水。每次使用5-10克左右差不多。但黃芪雖然屬於溫和性溫度,但脾氣較弱的人喝了容易喉嚨痛。應該怎麼搭配比較好?
如果容易生氣,不要用黃芪,用黃芪,或者可以用黃芪配枸杞+玉竹/麥冬/石斛中的一種,因為有的人甚至會生黃芪的氣;
若食慾不好,可與山楂、陳皮配伍益氣、理氣開胃;
如果舌苔厚,濕氣重,可以用生黃芪配糯米和蓮子。如果水分較重,可以加白術,但口感不是很好;
大便未成形易拉稀者,可用黃芪配炒白術,當然也可用理中丸;
2、有肺氣虛,平時容易感冒、流汗、流鼻涕、咳嗽、畏風、怕冷等。,是肺氣虛所致,可以喝黃芪水。注意,適合容易感冒的人,不適合感冒的人!
如果出汗怕風,可以將黃芪和白術、防風混合使用。這種組合就是我們常說的玉屏風顆粒;
如果怕冷,可以將黃芪與紅棗、生薑混合;
若長期感冒,仍有少許咳嗽,且無痰,可用黃芪配烏梅或五味子;
3、有水腫,全身水腫,或下肢水腫,少尿;或者舌苔厚,白,水,不黃,干,屬於濕氣重的類型。黃芪也可以。但如果出現水腫,一般病情嚴重,可分為心源性、肝源性、腎源性、營養不良、特發性水腫,應積極就醫。在治療的同時,可以適當喝一些黃芪的泡水,幫助健脾、利尿、消腫。
如果是水腫少尿,可以用生黃芪配玉米須、紅豆健脾消腫;
4、肝氣郁結,或氣滯不適合飲用黃芪水,會導致氣滯更嚴重;
總之,黃芪是比較好的葯材,可以滋補身體,益氣健脾等;但如果是對是錯,就類似於毒葯,只是後果孰輕孰重的問題。錯誤使用黃芪的後果可能非常嚴重。
⑼ 鍾南山堪稱國醫,他為什麼這么厲害有什麼背景嗎
十七年前,非典爆發,他挺身而出,不畏權威,敢於質疑,為抗擊非典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疫情再度爆發,已八十四歲高齡的他,又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為我國抗疫成功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我們尊敬的鍾南山院士。
是地,在鍾南山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醫生的責任感、使命感,看到了什麼是不畏艱險的勇毅,什麼是挺身而出的擔當,什麼是視死如歸的精神,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中國能擁有鍾南山這樣一位醫學家,真是萬幸!
最後,祝願鍾南山健康長壽,祝願祖國國泰民安,繁榮富強!對此,你怎麼看?歡迎點贊評論!
⑽ 什麼是九針(七) 毫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靈樞•官針第七》:「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邪之所客於經,舍於絡,而為痛痹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
毫針也是我的常用針術之一,在立新七針的組合里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能解決很多其他針具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九針里,毫針的功用非常重要,是其他幾支針所不能代替的。現在毫針滿世界到處都是,本來無需專門另作敘述,否則就有點多此一舉。但我想,我們通過對靈樞經里描述的毫針進行推斷論證,可以更深一步了解靈樞九針的奧義。
毫針的針尖「如蚊虻喙」,喙,意思指嘴,蚊虻有人認為是蚊蟲,因此他們很堅定的認為毫針就是跟蚊蟲的嘴一樣非常的細,於是狂熱追求0.18甚至更細的毫針,目的是想減輕患者針刺的痛苦,結果在治療一些痛痹方面療效甚微。我參考與《黃帝內經》差不多同時代東漢王充寫的《論衡》里,有蚊虻一說:「蚊虻之力不如牛馬,牛馬困於蚊虻,蚊虻乃有勢也」。由此我分析,內經所說的蚊虻,應該是牛虻,也叫牛蚊子,這是一種比較大的類似蒼蠅一樣的吸血昆蟲,在鄉下喂養牛馬的地方常可以看到。夏天常見那種細小叮人的蚊子是叮不動牛馬那厚厚皮膚的。而牛虻的嘴那就比較粗了,而且是錐形的,它可以將牛馬等動物厚厚的的皮膚刺穿,吮吸其血液,可以想像這個牛虻的「喙」鑽透能力是多麼厲害。牛尾巴的功能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拂掃驅趕那些叮咬它的牛虻,牛虻有時也叮咬人類,小時候在鄉下看到被牛蚊子叮咬到的人,會立刻腫起很大一個硬結的包。為了讓各位對蚊虻理解得更明白,我在網路上找了幾張關於蚊虻的圖片供大家參考一下。
登錄/注冊後可看大圖
根據毫針的尖如同蚊虻的喙這一說法,我很自然的就想到要去看看牛虻的嘴長什麼形狀,也就因此知道了毫針的針尖跟牛虻的嘴一樣,是錐形的尖。可是,有個問題,自然界里可以用來比喻和形容毫針的東西很多,可靈樞經為什麼單單要用蚊虻喙來形容毫針的針尖呢?後來我才明白,古人在這里埋了一個伏筆,他這句話其實還表明了毫針的粗細,是跟牛虻的嘴的粗細是差不多的。我曾專門去鄉下牛場撲捉幾只蚊虻回來做研究,從喙的大小來看,我分析九針里毫針的直徑至少都應該在0.5毫米以上。
登錄/注冊後可看大圖
而《靈樞•九針論》里說「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有人據此認為毫針就是如同毫毛。我們知道,毫毛是非常非常細的,如果按照內經成書年代推算,兩千年前到底有沒有這種可以製作毫毛一樣纖細的金屬材料,並且能夠運用於針術而不會折斷在人體內,這恐怕還真的是個問題。據我收集查找到的資料顯示,近代針灸大師承淡安先生於五十年代初從日本引進不銹鋼來製作針灸針,之後才有了現代這種纖細的毫針,在此之前的毫針,其實都還是很粗的,明代《針灸大成》里還專門講到要用馬銜鐵製成鐵絲來打造針灸針的。所以,我認為這個「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只是比喻毫針的外形類似毫毛一樣的修長,針體長度有一寸六分,並不是說毫針就跟毫毛一樣細。
古人用蚊虻喙來形容毫針,伏筆里還有另一層意思。牛虻之類的蟲子在叮咬牛馬的時候,動物們常常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其實古人言下之意已經告訴我們針法了,毫針應該是無痛的,而且「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是在安靜的環境下,緩緩的將針擠進穴位,不要有太強的刺激,然後留針候氣,讓正氣順著過來,將邪氣全都驅趕。這樣的話,即使針拔出後,正氣也已經培養起來了。
毫針長一寸六分,從這個長度來分析,說明毫針設計出來是應用於皮內肉上的經脈氣穴,並不針對肌肉深處。這個觀點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素問•刺要論篇》里也說:「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筋、刺筋無傷骨、刺骨無傷髓」。所以大家要明白,靈樞經有一個中心思想,九針里所有的針具,都不是用來針對肌肉的。現在很多醫生把毫針扎進患者肌肉里去,做捻轉纏繞上下提插等手法,強行令患者產生脹痛感,其實是損傷了肌肉,往往療效也並不好,這都是由於對靈樞九針的錯誤理解造成的。
用針你必須先明白為什麼扎針,「邪之所客於經,舍於絡,而為痛痹者,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毫針是用來調氣的,所以通過用毫針調理經絡氣血,培養正氣,就能夠治療很多痛痹。
古人把九針的毫針設計得比較粗,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由於古代做針的金屬材料延伸性柔和韌性都不太好,必須做粗一點。如果針做得太細,扎針就很容易斷裂,我們看明代《針灸大成》里還有專門講「治折針法」,我手裡有一些以前收集的民國年間出版國醫秘方書籍,其中還能經常看到介紹治針斷在人體內的方法。說明至少在民國以前,針灸師扎針治病的時候,經常都有斷針的情況發生。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黃帝內經》成書時代,一兩千年前的古人們,他們的毫針能不能做出如頭發絲這般纖細來扎。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通過我多年臨床中對比實踐,我發現在差不多相同的條件下,粗針確實比細針的療效要好。說到這里,可能有人立馬就會聯想到粗針的刺激更強這方面去,其實與強刺激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前面說過,靈樞經九針里的毫針其實並不追求強刺激的,講究的是「微以久留」,並不需要太明顯的針感,微微的有點兒感覺就行了,關鍵點是留針時間要長。恰恰是因為九針里的毫針不要求有針感,所以較粗與很細的毫針留在穴位里,它們各自所起到的功效,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還不明白,你就去河溝里流淌的水中間,用粗棍子和細鐵絲插在水流中間,看看他們各自周圍流經的水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吧。呵呵,學內經你如果不結合生活,就憑死看書,就憑你學院里學到那些知識就像讀明白?沒那麼容易。這些觀點,靈樞經講得非常明白,但據我所了解,國內外搞針灸的人,往往談「粗」色變,似乎只要針粗了就是一種罪過,大多都盲目追求纖細毫針,很少有人思考如何通過針具來提高療效這個問題。
至於毫針做的非常細小,有沒必要?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因為現代的制針技術已經完全不必擔心細針容易斷的問題了,只要你願意,你做0.1或者更細的針來扎也沒問題。但就靈樞經九針的治療理論來說,其實並不贊成用太細的毫針,因為九針本身的治療機理是絕對安全的,所以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取得更好的療效。至於說扎粗針痛苦就一定大,這純粹是一種意淫。意淫是你在心裡的想法,你非要想得這么邪惡,我能有什麼辦法呢?但我要代表靈樞九針告訴你,扎針產生的痛苦大小,其實並不取決於針的粗細,只不過粗大的針容易讓人聯想,產生一種恐懼的感覺,那其實只是心理因素佔了主導。所以古代一個高明的針者在扎針之前,對患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治「神」,如果這第一步做好了,患者們就會發現原來粗針並不會比纖細毫針更痛,甚至痛苦還更小。療效自然也很好。當然了,扎針的痛苦大小,除了「神」的決定性作用以外,還取決於針者對病痛的認知深淺以及運針熟練程度。愚醫們往往認識不到,自己不在這些方面找問題,卻一味只怪針太粗了。如同人窮怪物飢,屋漏怪瓦稀,這種行為非常荒唐。
你只需想一想,牛馬等動物的警覺性可以說非常高,你要想悄悄靠近它們,再輕的動作也是遠遠的就被它們發現了。但它們被牛虻咬了卻不知道,往往是被咬完之後皮膚發癢起大包了才有感覺,人家蚊虻是怎麼做到的?針術是一種術,進針是靠手法技巧,並不是靠蠻力。雖然是粗針,手法運用好了,並不會有什麼痛苦。即使再細的針,你如果手法不熟練,不會正確運針,扎人也是很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