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錢幣的小知識
擴展閱讀
你的人生該怎麼活歌詞 2025-01-17 13:53:59
情侶動漫視頻如何製作 2025-01-17 13:34:58
惠州哪裡有兒童骨科 2025-01-17 13:34:57

錢幣的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2 03:44:35

A. 關於錢幣的知識

錢幣
錢幣知識:

鑄幣:指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額價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為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盡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代現代。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布,異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主要流通於三晉和燕國地區。

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為重量單位,重量為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五分錢:西漢高後六年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三分錢:西漢武帝建元五年發行的貨幣,屬半兩錢的一種。

比輪: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四文:即一錢當小錢四枚用,一般指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中大小適合的錢。

小平錢:值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類推》

大錢:大面值錢和大型錢的總稱,六朝時稱標准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釷稱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木條也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的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這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部較寬者

狹郭:指內部較狹者。

重郭:指兩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粟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齣文: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郭外,又稱四齣,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部較狹,又稱狹輪,狹邊。

重輪:指二得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無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的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圓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無文,又稱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由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范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重文:指錢身上出現重復錢文,又稱搖頭,因為范身上有重復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銹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顏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包漿:指銅錢傳世色澤,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多種。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銹,水銀沁。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為銅質。

鐵范銅:以鐵錢范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制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稱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錢:剪邊錢與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咸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對錢:指錢文對稱之錢,其錢文,輪郭,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於南唐,盛於兩宋。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岳而得名。

制錢:封建時代本朝鑄行的錢幣。

正用錢:作為正式通貨的錢幣。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用錢,多作吉慶,上樑,供奉,懸掛,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宮錢:封建時代皇宮內節日慶典作裝飾,賞賜用的特製錢。

佩錢:古人佩帶在身上作為裝飾品的錢幣。

供養錢:寺觀內作為供品的錢幣,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掛於佛龕之旁,又稱佛臟錢。

春錢:元代的一種金銀小錢,婦女用作首飾。

秘戲錢:帶有簡陋的男女性交圖案的錢幣。

打馬錢:打馬游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金背:明代用四火銅(經過四次熔煉的銅)鑄的銅錢。

火漆:明代用二火銅鑄的銅錢。

旋邊:用旋車對鑄錢進行挫磨加工。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盪,穿穴等名目。

夾錫錢:北宋微宗年間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錢范: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范,印背面的稱背范。

B. 我想找有關人民幣的知識

、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復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民族文化。

普通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貨幣制度,弘揚了中國貨幣文化,並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它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以元(圓)為單位。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 。以¥為代號,取「元」字漢語拼音 yuan的首寫字母大寫加兩橫。發行後,陸續收回各解放區發行的地方性貨幣,1951 年 4月全部收清。隨後,又用收兌辦法肅清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為了建立獨立、統一的人民幣市場,國家規定禁止金銀、外幣在市場上流通。在控制了自抗日戰爭以來綿延不斷的通貨膨脹後,國家為保持人民幣幣值的長期穩定,消除通貨膨脹的遺跡 ,自1953 年 3月1日起,發行新的人民幣,按1元新幣折舊幣1萬元進行兌換,物價 、工資 和一切 債務也按這一比率 折算 。人民幣票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主幣,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輔幣,和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 分的金屬輔幣 。外匯兌換券是於指定范圍內同人民幣等值流通的票券,於1995年7月1日停止流通。

1947年12月2日,毛澤東坐在陝北一家農民窯洞的土炕上,收閱一封中央工委董必武拍來的電報:「已派南漢宸赴渤海找張、鄧商議建立銀行具體辦法。銀行的名稱,擬定為中國人民銀行。是否可以,請考慮示遵。名稱希望早定,印鈔時要用。工委已同意……」毛澤東閱後,遞給坐在桌子對面的周恩來。
周恩來看過後說道:「南漢宸意見,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和貨幣勢在必行。」毛澤東聽了笑道:「情形還真有點像八國聯軍進北京。我們晉察冀用的是邊幣,晉冀魯豫用的是冀南幣,山東用的是北海幣,東北用的是東北幣,西北用的是農民幣,一旦打進天津、北平去,可不就是七八種貨幣一起上市嘛!不過,現在就成立全國統一的銀行,是不是為時還過早了一些……」周恩來按毛澤東的意見回了電報。
董必武收到中央回電,立即將南漢宸找來說:「現在成立全國統一的銀行是早了一點,但我們准備工作鬆懈不得。工委已經研究,從明天起,掛出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的牌子,你就牽頭做籌備處主任。」
南漢宸說:「現在要做的准備工作有,搜集所有的統一貨幣發行政策,搜集各解放區的發行指數,籌備起足夠的發行准備金。還要確定出幾種票面,各種票面的金額與價值含量,還要設計出票版圖案,選定好紙張等等……既然中央和毛主席都同意我們的意見,統一的銀行叫中國人民銀行,那我們的貨幣就叫『人民幣』了。」
董必武聽了點點頭說:「這個名字很好,說明了我們銀行、我們貨幣的性質。既是人民的,那就不是某個地區的、部門的,而必定是全國性的,全國人民的嘛!」
南漢宸非常佩服董必武的這番解釋,精明透徹,於是說:「到時候,鈔票上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字,還得請你來寫。」
1947年12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的牌子,掛在了平山縣離西柏坡一里許的夾峪村一家農民小院里。
1948年秋,籌備處遷至石家莊,正趕上國民黨飛機來轟炸。籌備處同志在彈片飛嘯中去搶救趕印的人民幣和其它備用物資,南漢宸帶頭在火海中搬運搶救,沒有一個人顧及到個人的安危。
董必武有一天把南漢宸找去,對他說:「你們設計的人民幣票版樣中央工委同志都看過了,前幾天我又打電報給毛主席,告訴他票版正面印的是毛主席像。
今天主席回來電報,不同意在票版上印他的像。主席說,票子是政府發行的,不是黨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將來當上政府主席再說吧。漢宸,你把票版拿回去讓他們再重新設計一下。」
「那麼,票面上改成什麼圖案為好呢?」南漢宸問。
董必武思忖了一陣說:「人民幣,是人民自己的貨幣,應當以反映解放區人民從事工農業生產為主。另外,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人民幣是新中國的貨幣。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票版的正面和背面,除了必要的阿拉伯數字外,一律用中文,不能像某些貨幣那樣,摻雜著英文字。」
南漢宸回去,告訴了設計師王益久、沈乃鏞,根據董必武的意見對鈔票重新進行設計,並將董必武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和錢數的一些字也一並帶過去。
兩位設計師很快就設計出拾元、貳拾元、伍拾元三種票版來,所有的圖案都是工人、農民搞生產的圖案。拾元的正面:左側是農民車水,右側是礦井場區;貳拾元的正面:左側是農民牽驢馱貨,右側是火車在鐵道上行駛;伍拾元的正面:左側是毛驢井邊車水,右側是煤礦的煤車。以至後來發行的壹佰元、貳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萬元的票面,也都沿用這種工農業生產的結構。
1953年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負責設計工作的是著名畫家羅工柳。開始時,他們參照蘇聯貨幣都印有列寧頭像的做法,設計出的各種票版也都是毛主席的像。毛澤東審定時,又否決了。第二次送審時,周恩來還是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見。
原來,伍元券主景民族大團結中,有人高舉毛主席畫像,周恩來指示說:毛主席的意見不要把他的像畫上,這里還有畫像,應當改為標語牌。壹元券主景畫面天安門上,原來有紅旗、彩燈和毛主席像,周恩來也指示將畫像取下。
1948年11月,四野解放東北全境之後百萬大軍全部開進關內,對天津等地實行了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戰略包圍,革命形勢發展十分迅速。面對這一形勢,周恩來打電話給南漢宸,讓他趕緊動員一切力量發行全國統一的人民幣,否則就要採取別的措施。
根據周恩來這一指示,董必武於11月18日主持召開了華北人民政府第二次政務會議,中心議題就是: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全國統一的貨幣。會上,董必武再一次慎重地向南漢宸問道:「漢宸,時不我待呀!你們的籌備工作做得怎麼樣了,可不可以明天就把人民銀行的牌子掛出去?」
「我看可以了。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各項工作都已經就緒了,12種面額的票版,已經請中央幾位領導審定過了,如果明天掛出人民銀行的牌子,明天就可以把鈔票發行出去。為了准備北平解放後立即有我們人民幣佔領市場,我們城工部的同志已經派人攜帶印版進入北平,同那裡的一家印刷廠談妥,已秘密地代我們印出一批鈔票。等解放軍一進城,人民幣就可以在市場上流通了。」南漢宸充滿信心他說。
董必武當下拍板做了決定:「好,這樣我們就定下來了,馬上對外宣布中國人民銀行成立!」
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貼出布告,宣告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發行全國統一的貨幣人民幣。南漢宸同志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總經理。
就在這一天,第一批伍元票面的人民幣,在河北省平山縣銀行正式對外發行;接著,又在石家莊發行貳拾元、拾元票面的人民幣。

註:現流通的2元紙幣正陸續回收、分錢已經停止使用。

人民幣升值

一、人民幣升值之利:
(一) 人民幣升值可能意味著人民幣地位的提高,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1)中國老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人民幣一升值,老百姓手裡的錢就更值錢了,中國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國外債壓力的減輕和購買力的增強等等。
例如:誰在掏錢維持號稱「全球老大」的美國政府的日常運轉?想當然的回答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納稅人。這個回答並不全對。因為當前的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巨大,光*納稅人的貢獻還不夠開銷,因而不得不大量舉債。而最大的債主是誰?是日本和中國。中國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很大一部分買的是美國政府公債。
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帝國的最大債主之一。這個事實本身顯示了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經濟實力說話的人民幣自然而然也就獲得了更大國際事務話語權,這是好事。
3)有利於進口產業的發展:中國石化副董事邵金揚在接受采訪時稱:「如果人民幣升值,海外資產對我們來說會較便宜。」如果人民幣升值5%,中國石化2003年進口的石油,以目前的價格計算,成本將減少逾1億美元。

(二)人民幣升值的前景還是越來越清晰的。
這是因為,正如1994年以前人為高估人民幣幣值的政策被迫放棄一樣,人為低估人民幣幣值也是難以持續的,因為在匯率的問題上,政策干預,雖能一時起作用,但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只要中國能夠保持經濟高增長,同時推動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進程,那麼,人民幣升值,成為區域乃至世界貨幣將為時不遠。而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在不遠的將來突然停步;中國的貨幣當局也一再表示,人民幣將走向完全可自由兌換。
實際上,人民幣的上升之旅已經開始,起點就是1994年1月1日的大幅貶值。這一年,人民幣官方匯率向市場匯率並攏,由上一年的1美元兌5.80元人民幣調整為1美元兌8.70元人民幣,貶值幅度為33%。從那時起到去年末,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的情況是,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歐元(1999年以前為德國馬克)和日元名義升值幅度分別為5.1%、17.9%和17%;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實際升值分別為18.5%、39.4%和62.9%。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的結果也反映了同樣的趨勢。
雖然如此,但在當前,試圖誘導人民幣大幅升值,不具備現實條件。

二:人民幣升值之弊:
(一)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表現在三個方面:
1) 人民幣升值會影響到我國外貿和出口。人民幣升值,就會提高中國產品的價格,加大資本投入的成本,帶來的是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從而引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
一國貨幣的升值,帶來的是該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從而引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是有血的教訓的。在1985年,為了遏制廉價日貨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財政首腦就採取過相應的手段,迫使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從而逼迫日元升值30%。此後,從1985~1996年的10年間,日元兌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而「廣場協議」被公認是引發日本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現在日本無非是想把這一悲劇轉嫁到中國。
2) 還會影響到我國企業和許多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因為盡管「中
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產品,但中國產品的一個致命弱點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佔的市場份額,主要依*中國產品價格的低廉,在競爭中並不處於主導地位,如果競爭力受到打擊是很可怕的。
《中國企業家》這次調查的最大發現是:82.4%的企業認為,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會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影響。對於正在中國經濟舞台上活動著的企業來說,人民幣就像空氣和水一樣。
例如: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宏生,這位中國彩電出口大戶的老總面對升值的前景憂心忡忡,他認為,中國出口的大多是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高科技產品很少。人民幣如果升值,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許提高了,但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將逐步喪失。他算了一筆賬,如果人民幣升值10%,就等於出口價格提升了10%,而中國國內製造企業好一些的利潤也只有5%左右,加上一些財政貼息,中國企業盈利水平平均也不到3%。平均3%的利潤率怎麼可能調節10%的升值壓力?肯定會出現大面積虧損。
黃宏生以創維為例,勾劃出中國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最高心理底線:「現在我們在美國市場很難有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其他世界工廠產品跟我們的價格一樣低。比如來自墨西哥的彩電、歐洲土耳其的產品很便宜,我們提一美元都不可能。我們今年在美國市場希望能提高三千萬美金銷售,但是如果人民幣升值了,那麼這個計劃就流產了。」
又如:與製造企業相比,那些在匯率風險最前沿的外貿企業,是變化的最強烈的感知者。對於出口型企業來說,出口的量,相對進口,要大得多。因此,黃宏生才說,人民幣升值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東方科學儀器進出口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黃方寧,向記者講了一個因為歐元升值——也就是人民幣貶值,導致虧損的例子。2003年年初,他們有一筆交易,簽約時歐元和美元的匯率還是1:0.9,等到交貨時,漲到了1:1.1了,他們又沒有採取鎖定匯率的措施,於是賠了。「即使我們有10%、20%的中間利潤,也都抵不上升值的損失。只能自己補上去了。」
再如:一些原來在中國進行生產的跨國企業,可能會將投資轉移到墨西哥或馬來西亞,20世紀80年代,台灣也曾經歷過中國現在的壓力,在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從1:40漲到1:25後,一些傳統的低附加值產業,紛紛轉移到東莞。同樣,有專家分析,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些傳統產業又會從東莞轉移到像中亞、越南等更不發達的地區。本來,中國還有很多地區,比如西部,可以容納這些產業,但因為貨幣的調整是針對所有企業的,可能使得中國被迫提早經歷產業空洞化的過程。
3) 還會破壞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使我國的金融距爆發危機的邊
緣越來越近。升值業可能葬送我國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資環境,新增的海外投資則會減少,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將被大大消減,因為這種投資變得相對昂貴。另一方面,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可能增加,使我國的金融距爆發危機的邊緣越來越近。
例如:從墨西哥金融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國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貨幣政策,以吸納國內資金,但其效果卻適得其反,由於內部資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游資流入,使資金流向出現偏差而形成資金結構上的矛盾,埋下了貨幣危機的隱患;同時又產生了外資流入推高了本幣匯率的矛盾,觸發了經濟結構問題的暴露,或出現泡沫經濟或出現經濟滑坡,從而被迫實行本幣貶值政策,直接導致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的交易風險,並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何為金融危機?這就好比是一戶本來很窮的人家,來了一個巨富親戚,
為他們帶來了暫時的「富裕」生活,因而外人便因其闊而借給這家人巨資,不料這戶人家的富親戚突然消失,留給這戶人家的只有高築的債台,並因此導致了借其巨債的朋友。一時間危機四起。
可見,如果人民幣升值,則會導致:由於內部資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
的國際游資流入,使資金流向出現偏差而形成資金結構上的矛盾,埋下了貨幣危機的隱患
4) 還有,升值後導致投機不可避免地盛行:由於以美元表示的國
民財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產達到高潮,一些「泡沫」進一步膨脹或造就新的「泡沫」,兩極分化繼續擴大,導致投機不可避免地盛行。
例如:美國許多散戶投資者紛紛在當地開立人民幣儲蓄帳戶,希冀有朝一日人民幣匯率制度變化會讓他們受益。當然,這些散戶帳戶並非是真正的人民幣帳戶,因為依照中國不可自由兌換的匯率體制,在海外開立人民幣帳戶是非法的。他們開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儲蓄帳戶,帳戶內的存款是美元,但基於人民幣的現貨匯率,這些帳戶將因人民幣兌美元現貨匯率的波動而升值或貶值。 Everbank首席執行長Frank Trotter稱,公司此舉在一些客戶中產生了很大反響。自一年多以前人民幣匯率開始顯示失衡跡象以來,這些客戶一直在要求開立人民幣計價帳戶。Everbank於7月1日推出了此類新帳戶,並在隨後的幾周內將逾650萬美元投入該類帳戶。
(5)此外,人民幣升值之不利多多:
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人民幣升值物價肯定會降下來,因為進口品的價格會下降。
人民幣升值增大就業壓力,惡化當前就業形勢:外商投資企業對吸引國內勞動力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現在的情況更是如此,所以此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影響吸引外資,而且也會加劇當前就業形勢的惡化。
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優勢產業產生嚴重損害。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勞動力成本為優勢的。中國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很容易受到反傾銷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勢並不樂觀。如此時人民幣升值則會是使目前這種狀況更加惡化所以此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影響吸引外資,而且也會加劇當前就業形勢的惡化。
三:世人在全球通貨緊縮壓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幣。
匯率的變動與各國國內的利率水平、貨幣供應量、國民收入水平以及物價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關的,一種貨幣到底是升值還是貶值應該由市場說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說了算。
然而:鹽川正十郎的提案則更像一場政治陰謀。手拿一張一百元的人民幣,如果是一個小孩問:這值多少?那麼,這個小孩一定還幼稚到沒有學會用錢。如果是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問,這值多少?那麼,這就會引發一場風波。而這場風波就是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的一項提案——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
最近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討論成為國際上一個十分關注的話題。先有日本財相在七國財長會上提出要求,後有美國財長斯諾講話和印尼召開的亞歐會議的聲明,都呼籲人民幣升值,近日,美國「健全美元聯盟」又提出欲通過「301條款」促使人民幣升值,格林斯潘的講話,更是讓世人在全球通貨緊縮壓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幣。可謂是官民聯合、齊心協力向人民幣匯率問題發難。這場由日本挑起、美國擔綱主演的人民幣匯率之爭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
其實,站在日本人的立場上考慮,鹽川正十郎提出這個問題並非沒有道理。首先,日本經濟一直處於低谷,憑什麼你中國卻一枝獨秀?中國的一枝獨秀我們日本也有貢獻,你看,日本從你們那裡進口了多少商品。其次,人民幣只有升值,日元才能夠貶值,這樣日本的出口產品才有競爭力。 中國經濟具有廉價勞動力、高技術水平和廉價的貨幣3大優勢,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幹涉的,只有最後一點——人民幣匯率。日本甚至想借人民幣升值的「利空」阻止本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但因為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幹預不了企業的行動,所以他們就要求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提高中國產品的價格,加大資本投入的成本,使他們在國內達不到的目的,通過對人民幣施加壓力來達到。
迫使人民幣升值,是日本爭奪未來「亞元」主導權的戰略舉措。近年來,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日本由於其經濟十年來的萎靡不振,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幣的價值日趨明顯,在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形成一個「人民幣地帶」,導致日本對此憂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將全球壓制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推至頂峰,目的就在於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打垮人民幣對日元的挑戰,確保日元的未來主導地位。
美歐方面的動機似乎更為明顯,就是為了通過人民幣升值消弱中國的經濟實力,進而打擊中國的國際影響。
人民幣匯率之爭本質上仍然是貿易問題之爭。美國之所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是認為美元貶值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352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031億美元。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升值的國際壓力日大。盡管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升值是必然趨勢,但在沒有形成中國真正的出口優勢(品牌)之前,人民幣名義匯率不宜進行大幅調整;即使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中國也應該按照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匯率進行控制,否則,就會像日本和德國那樣,將自己大好的經濟前景毀於一旦。

為什麼印錯的人民幣會更加值錢
人民幣印刷過程中的出錯率很低,而且即使出現質量缺陷,也很難逃過出廠前的質量檢查。因此這種殘次品在流通領域是極為罕見的。有些喜歡獵奇的錢幣收藏者很喜歡這類藏品,願意出高價收購它,所以它就比較值錢了。
但究其本質,不過是質量事故導致的殘次品而已,在收藏方面的意義不是很大,所以多數專業收藏家對它並不很感興趣。反倒是一些外行在新聞媒體報道的推波助瀾下,出了大價錢購買,使其價格水漲船高,十分吸引眼球。這也導致了一些造假者在普通的錢幣上做手腳,冒充「錯幣」來騙錢。所以外行最好不要輕信這些騙子,不要貿然花錢去購買它。
什麼是人民幣升值?
答:人民幣升值用最通俗的話講就是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換句話說就是你以前用一美元能換8.27元人民幣。現在只能換8.02元人民幣。

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美國為什麼要讓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對別的國家有何意義?
答:因為人民幣升值會抑制我國出口。而我國的主要出口對象是美國。而進幾年美國屬於貿易逆差。升值會減緩這種情況。
相對而言,我國貨幣價值上升會刺激國外對我國的進口。

什麼是人民幣資產概念股.有哪些股票是這一類
地產股、銀行股則是典型的人民幣資產概念股.人民幣資產概念股,簡單說就是金融股,金融包括很多,這里主要指銀行和地產股

人民幣升值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應通過提高環境成本來調整產業結構,擯棄短視的發展戰略,

20多年來,我國傳統的重商主義發展模式利弊參半,在這場進出口貿易交換過程中,中國的經濟資本大量增加,但自然資本損失慘重。目前全國已形成幾大塊生態危區,南水北調便是一例,華北地區水資源的匱乏已成定局,我國不得不通過花費上千億元的水利工程來調整資源配置。東北三省的黑土地是經過幾億年植被腐化形成的一層地表黑土,在世界上也只有烏克蘭和美國的中部各有一塊。但經過近幾十年裡毀滅性的開發,我國的黑土地水土流失嚴重。如果不加大這一地區的生態保護成本,一味追求廉價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幾十年後這片黑土地便將岩石裸露。我國的羊毛羊絨產品生產對西北地區的沙漠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西北地區的生態惡化正在越來越嚴重。

至於說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更是巨大,每年一兩千億元的治理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總起來看,將環境代價計入成本核算,中國的貿易成本是巨大的。從比較優勢來講,我國許多出口產品都是在一種比較劣勢下生產的。為了更廉價地出口,不惜破壞和污染生態環境。

提高中國的環境成本已經迫在眉睫,國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保護措施,例如,對於某些產品不實行出口退稅,通過稅收政策降低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加這一類產品的環境成本。目前,我國要認真檢查一些出口行業的真實成本,譬如絲綢、皮革、農產品等,把漏掉的環境成本找回來。通過關稅調節,來合理利用國際資源。通過比較優勢來淘汰中國那些不具競爭力的產品,剔除那些賠本賺吆喝的出口產品,最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的目的,這樣做,從表面和時間上看,可能影響到一些地區和部門的利益,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久生存與發展。

總起來看,我國目前還未擺脫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特徵,即靠資源來換取技術和服務產品。這種貿易的特徵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種移山添海式的出口,目前我國的大理石、水泥、生鐵等出口已經位列世界前茅。這種貿易的另一種特點是:初級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存在著價格的不平等,初級產品國家要以更多的勞動和資源換回所需的產品。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及時扭轉這種貿易結構,最後的結果便資源枯竭,貿易後繼無力。目前,這種資源型的出口已經使非洲一些國家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我國近些年來工業產品的出口比例不斷上升,加工貿易比例已經較大,但還要注意環境和資源方面的代價。

二、古今重商主義的比較---

C. 錢幣收藏的相關知識

錢幣
錢幣知識:

鑄幣:指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額價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為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盡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代現代。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布,異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主要流通於三晉和燕國地區。

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為重量單位,重量為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五分錢:西漢高後六年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三分錢:西漢武帝建元五年發行的貨幣,屬半兩錢的一種。

比輪: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四文:即一錢當小錢四枚用,一般指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中大小適合的錢。

小平錢:值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類推》

大錢:大面值錢和大型錢的總稱,六朝時稱標准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釷稱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木條也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的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這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部較寬者

狹郭:指內部較狹者。

重郭:指兩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粟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齣文: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郭外,又稱四齣,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部較狹,又稱狹輪,狹邊。

重輪:指二得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無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的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圓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無文,又稱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由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范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重文:指錢身上出現重復錢文,又稱搖頭,因為范身上有重復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銹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顏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包漿:指銅錢傳世色澤,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多種。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銹,水銀沁。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為銅質。

鐵范銅:以鐵錢范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制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稱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錢:剪邊錢與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咸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對錢:指錢文對稱之錢,其錢文,輪郭,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於南唐,盛於兩宋。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岳而得名。

制錢:封建時代本朝鑄行的錢幣。

正用錢:作為正式通貨的錢幣。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用錢,多作吉慶,上樑,供奉,懸掛,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宮錢:封建時代皇宮內節日慶典作裝飾,賞賜用的特製錢。

佩錢:古人佩帶在身上作為裝飾品的錢幣。

供養錢:寺觀內作為供品的錢幣,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掛於佛龕之旁,又稱佛臟錢。

春錢:元代的一種金銀小錢,婦女用作首飾。

秘戲錢:帶有簡陋的男女性交圖案的錢幣。

打馬錢:打馬游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金背:明代用四火銅(經過四次熔煉的銅)鑄的銅錢。

火漆:明代用二火銅鑄的銅錢。

旋邊:用旋車對鑄錢進行挫磨加工。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盪,穿穴等名目。

夾錫錢:北宋微宗年間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錢范: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范,印背面的稱背范。

D. 我想學習一些古錢幣知識

、古錢時代風格

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銹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范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布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范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厘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厘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梁」、「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鑒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列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列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歷、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歷、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6、宋代錢幣風格。 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兩宋300年間,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間亦行用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准。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獨創一格的瘦金體見於錢文,秀纖的書法配以精湛的鑄工。常使偽製品相形見拙。宋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版別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紅又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而背文以有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歷朝以來,實屬創見。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等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必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有否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宋錢形制相合,南宋的臨安府錢牌有三種式樣;一種是上下圓角;另一種是上下方角;第三種是上圓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錢翻砂,製成的贗品幾能亂真,唯銹色、色漿不及,個別字文走形。
7、遼代錢幣風格。 遼代錢幣有其特殊的風格,錢文旋讀,字含八分,筆意古拙,銅色較紅。從遼代的天顯到遼宋的天慶,近一二百年間,錢文、形制均一脈相承,這說明遼代鑄錢有明顯的傳統性。遼代早期錢幣如天顯、應歷、保寧、統和等存世極少,偽造者無從覓得藍本,故偽錢亦少。有一種統和元寶偽品,與遼代風格相去甚遠,亦易識別。
8、金代錢幣風格。 金代錢幣向以精美著稱,這與金人掌握了宋陝西爐的鑄錢技術力量有關。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十年來,只發現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見一種模仿細字版的偽錢鑄得較好,顯系用真錢翻鑄而成,但為了掩蓋新鑄痕跡,外輪被敲擊變形。小平楷書泰和通寶多數為白銅質地,亦甚難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錢未見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確有真品,然存世極罕;承安寶貨銅錢未見真品。
9、元代錢幣風格。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舊稱供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范沒有對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於一邊的現象,但出於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於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調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

二、古錢的銅質銅色

古錢的銅質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白銅等數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白銅指銅 合金,多見於近代機制幣。有一些銅色銀白的方孔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種青銅,只是鉛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為了尊重習慣及鑒別上的便利起見,現仍稱為白銅錢。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銅礦資源、成分配給都不相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古錢的成反一般採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並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屬紅銅;而同期的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屬青銅。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這種偽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同。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偽品的銅色較淡,且銅質也粗。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內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
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大觀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建炎重寶顏色深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復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咸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但寶福局闊緣紅銅質,咸豐重寶當百大錢、背外緣外重五兩者屬偽品,真品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二種,外緣寬度與普通當百大錢同。一說寶福局大錢用銅炮材鑄成,銅色深淺不同,但主要是淡紅色的銅。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咸豐寶河、寶陝當五百、當千大錢為紫銅質,當十至當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偽品,寶泉、寶源及寶鞏的當五百、五千大錢有黃銅、紫銅二種。咸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偽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以上列舉部分古錢的銅色,但不包括特殊情況。

三、古錢幣形制鑒別

在錢幣的形制中,錢文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徵,但它總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鑒定依據之一。鑒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於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於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 化」錢文為小篆體,顯然都是偽品。小篆體是秦統一後「書同文字」,才推廣到全國的,戰國時的兩周錢文應具三晉兩周金文的基本寫法; 化錢文應有齊文字的特徵。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很方的變化過程。一枚錢幣上的字,同出於一人之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用拼合法造的偽幣,很難做到這點。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曆錢改成唐太宗時的大歷錢,兩種字體差距相距數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別出來。 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沒有這一特點,多半是偽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的保大元寶,錢文應旋讀,錢文對讀必假,因為 「制不類」。同一幣形,先後也有變化。
燕的明刀幣,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豎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為止,明字長而狹。後期明刀幣磬折形,把上的二豎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狹長,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圓而身形弧背,必為偽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決紋、出紋等記號,也是古錢形制特點值得注意的地方。錢幣上鑄星月等記號,是當時人有意的製作。鑄星始於秦半兩錢,鑄月形、四決紋從西漢五銖錢開始。鑄四齣紋從東漢五銖錢開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禎錢上還有,隋代以後已不具有四齣紋錢,四決紋似乎未出東漢。這些記號在五銖錢上表現得最多樣。試以五銖錢為例;獨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上鑄過半菱紋,武帝五銖錢開始鑄上、下半星,至王莽錢止。 西漢五銖有面四決紋,至王莽錢止,從至今錢幣出土上看,東漢時已無此制。背四決紋開始於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西漢尚無此制。西漢五銖、王莽錢無月紋,東漢明帝至靈帝五銖錢已有月紋,但不多見。凡不符合上述情況者,多為假錢。

E. 關於錢幣的收藏小知識

收藏是種文化,是種喜歡,無論什以東西,只要喜歡就有收藏價值。錢幣收藏對於我們主要的價值表現在以下方面:文物和欣賞價值,潛在的投資價值,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同樣也是一件小型藝術品.收藏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人民幣是藝術與價值的結晶。小小票幅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潛在著人文、歷史、地理、民族、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收集錢幣,也是對知識的吸取與學習。就三套人民幣而言,有反映新中國偉大建設成就,也有刻畫極富時代鮮明特色的工農商學兵各階層人物的風采,還有描繪偉大祖國萬里河山的遼闊壯美,以及反映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你看我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風姿,就展現在2角券的正面主圖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勝利通車,向世人豪邁地宣告:水深流急的萬里長江從此天塹變通途,畫面的遠景是寬闊的長江,江面上鳴笛急馳的輪船正劈波斬浪駛向前方;在1元券的背面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千里大草原水草豐美的大牧場和勤勞勇敢的蒙古民族的放牧生活的生動畫面,藍天白雲底下是千百隻小肥羊正在歡快地吃著嫩草;再細看5元券的背面圖案,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沸騰的礦山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運煤的列車呼嘯賓士;而我國石油工業生產基地甘肅玉門千里戈壁大油田石油生產的主要場景又呈現在2元券背面彩圖上;七個券種,七個畫面,各具特色,個個醒目。這些圖案集人物、機械、勞動場面於一圖,生動活潑,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小小畫面展現出寬闊而深遠、精美而活潑的時代氣息,加上精湛的印刷效果,將時代生活、歷史進程濃縮其中,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的狀況,集史料性、藝術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觀賞這一枚枚紙幣,讓人們對流逝的歲月勾起沉沉的追憶,又給人們留下藝術美感的享受。喚起人們強烈的收藏慾望。
具體各套人民幣中的具體高價值品種,應屬以下品種:
第一套人民幣:
1951年版一萬元「牧馬圖」券(60萬元)、五百元「瞻德城」券(30萬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萬元);

第二套人民幣: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第三套人民幣: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綠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綠」壹角券(600元);

第四套人民幣: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F. 你了解中國古代錢幣知識嗎

幣是由古代鏟形鋤草農具「鎛」演變而來的。因此,初期的幣與鏟極似, 若在首上裝柄,簡直可做農具用。發展下去,幣的上首雖然仍是空圓,但比 較長,整個幣形小而薄,用這樣的貨幣兼作農具,顯然是不行了,於是便成 了名副其實的貨幣,人們稱其為「空首幣」。

空首幣的幣面,大多有文字,有表示重量的,有表示干支或地名的,也 有無文幣。到了戰國,貨幣發生了突變,由空首幣變為扁平實體,形體也越 來越小,幣文則多為鑄幣地名,書法也由金文發展為小篆,人們稱其為「平 首幣」。平首幣形制精巧,文字美觀、多變,使用也比較方便,比春秋以前 的貨幣有了很大進步。

G. 有關古代錢幣的知識

最早用貝殼,之後出現青銅幣,接著金幣銀幣,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統一貨幣,就是外圓內方的五銖錢。錢幣是根據朝代長短決定發行量的,還有就是錢幣由於流通性好都認為是陽氣足的物品,有辟邪的作用,比如清朝的五帝錢

H. 有關錢幣的知識

年號錢 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我國最早之年號錢。其後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均系「年號錢」 國號錢 面文鑄有國號的錢。自戰國時期「東周」布、「齊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國的「大齊通寶」、「唐國通寶」,以及此後南宋的「大宋元寶」、蒙文「大元通寶」、南明的「大明通寶」等,均為「國號錢」。國號年號錢 集國號、年號於一體的錢。如東晉十六國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所鑄「大夏真興」錢,其後遼天祚帝天慶年間鑄「大遼天慶」,及至清咸豐年間寶福局所鑄「大清咸豐通寶」,均為國號年號並鑄錢。 記重錢 面文標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國後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銖」、「三銖」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未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實稱重要不符。 記值錢 錢文標明自身當值的錢。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黃 ( 當 ) 千」,三國劉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銖」等,均為記值錢。 記年錢 錢背銘文標明鑄行年代的錢。如南宋「淳熙元寶」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錢系從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間所鑄。南宋各錢以背文記年者多見。 記地錢 背文銘記鑄地簡稱之錢。自唐「會昌開元」背鑄「京」、「洛」、「荊」、「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寶」背「陝」錢、明「洪武通寶」背「漸」、「豫」、「北平」等,莫不為記地錢。 記監錢 錢背銘記鑄錢監察司署簡稱的錢。如南宋「乾道元寶」鐵錢背「同」字即記舒州同安監,淳熙元寶背「春」字為記蘄州蘄春監,「紹熙通寶」背「漢」字系記湖北漢陽監等。亦有記監兼記年的,如「慶元通寶」背「春三」,即為蘄春監、慶元三年鑄。 合背錢 面背鑄有同樣錢文的錢。如「崇寧通寶」錢背亦鑄「崇寧通寶」四字,看來彷彿兩枚崇寧錢的背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有時背文會出現倒書、橫書現象,均系澆鑄時合范有誤所致。另有兩面錢文年號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寶」、背「天啟通寶」,稱「異號合背錢」。 合面錢 錢的兩面都是背文,彷彿兩枚錢的正面貼合在一起,故稱「合面錢」,亦系製作有誤所致。如「乾隆通寶」中有面、背均鑄滿文「寶泉」者即為合面錢。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貨泉」中,即有兩面光板之無文合面錢。 合號錢 面文無「通寶」二字而出現兩個交叉的年號,如「泰昌天啟」四字,此等集兩個年號於一錢者,謂之「合號錢」。 剪邊錢 亦稱「剪輪錢」。為盜銅而剪去邊廓的小錢。傳世以東漢「五銖」為多見,故稱「剪邊五銖」。 磨廓錢 亦稱「磨邊錢」。指邊廓經磨銼取銅的窄邊或無廓錢。以西漢「五銖」為多見,故稱「磨邊五銖」。 延環錢 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後留下的圓環,叫「延 ( 音延 ) 環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錢。 環鏨下後主要用於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對文錢 被鏨去延環後留下的錢心叫「對文錢」。因其僅剩一半之錢文可與對環對接,故稱「對文」。傳世可見「對文五銖」、「對文貨泉」。對文錢多混雜於惡劣小錢中在市場流通,今不難見。 對錢 又稱「對子錢」,日本泉譜謂「符合泉」。對錢中一枚多為篆書錢文,可與另一枚異體文 ( 真、草、行、隸均可 ) 配為對子;除面文書體不同,余大小厚薄、內穿外廓以至銅質漿色、製作風格均基本一致,故謂「對錢」。最早自南唐「開元通寶」始,為一篆一隸;至北宋形成「對錢」製作高潮,如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宣和等,計有小平、折二等數十百種配匹之對錢。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種以上,蔚為大觀。 平錢 俗稱「小平錢」、「小平」。即為一枚當一文使用的基礎小錢。一般徑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歷代古錢中鑄量最大、傳世最多的品種。常見的如開元、熙寧、大定、康熙等通寶錢均為平錢。 折二錢 一枚當二文即兩個平錢使用的錢。形體稍大於平錢。一般徑 2.7 ~ 2.9 厘米,重5 ~ 8克。折二錢總量不少於小平,以北宋所出為最多,常見有元豐、政和等折二錢。 折三錢 一枚當三文、摺合三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種及數量均少,如北宋慶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錢中,均有折三錢。 折五錢 指一枚值五文、摺合五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3.2 ~ 3.6 厘米,輕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錢中, 均有折五錢。亦有稱「當五錢」者。 大錢 泛指「當十」以上、包括「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在內形體較大的高額錢。此類錢之大小輕重無一定規律,且時有大小錯出、輕重倒置現象,多系經濟困頓、通貨膨脹的產物。自唐代當十開元到清朝當千咸豐,歷代大錢層出不窮,名類繁多。至於新莽的「大布黃 ( 當 ) 千」、「一刀平五千」,三國孫吳的「大泉當千」以及五代劉守光的「應天元寶」背「萬」即當萬錢,更是徒有虛名、變相榨取民間財富的虛值大錢。 榆莢錢 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 ( 榆錢 ) 的小錢。如西漢初年所鑄薄小「半兩」,民間即呼為「榆莢錢」。 鵝眼錢 或稱「雞目錢」。錢體輕小如鵝眼、雞目之類的劣錢。如從東漢末年至六朝間所出劣質特小「五銖」錢,一般被統稱為鵝眼錢或雞目錢。 男錢 舊時傳說婦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錢。如十六國後趙石勒所鑄「豐貨」,因錢文壯實豐滿,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稱為「男錢」。 女錢 南朝梁武帝所鑄「五銖」,因其輕薄弱小而被稱為「女錢」又謂系對「男錢」而言,婦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傳說,不足信。 稚錢 三國蜀漢「五銖」 ( 一說梁五銖 ) 中有種錢體輕薄、文字纖弱、穿孔特大之「五銖」,被稱之為「稚錢」。與「女錢」一樣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婦女及兒童的鄙薄與輕視。 官爐錢 由國家或地方政權機構設爐監鑄的錢。如自西漢上林三官「五銖」至清末戶部寶泉局所出「宣統通寶」均屬「官爐錢」。歷代少數民族、封國或割據政權監錢機關督察鑄行的錢幣,一般也被視作官爐錢。 私鑄錢 民間私爐盜鑄的錢幣。因意在牟利,私鑄錢一般比官爐錢輕小粗惡;從銅質到文字都明顯劣於同時官爐所出之錢。然各代私鑄錢雖禁難止,存世數量均不為少。 後鑄錢 後世啟用前代年號補鑄或重鑄的錢。如「大中通寶」部分記地錢,即於洪武年間按洪武錢制補鑄的,「泰昌通寶」系泰昌帝死後由其子天啟帝補鑄。此類錢幣即為後鑄錢。 鎮庫錢 鑄錢工場正式開爐澆鑄前,為進貢、紀念或避邪而先行特製的大錢。如「大唐鎮庫」、「咸豐元寶」特大「鎮庫」錢等。鎮庫錢一般製作精美,存世絕少。 套子錢 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幣值等級配套;全昌開元以背文鑄地配套;「唐國通寶」可以不同字體配套;「淳熙通寶」可按記年、記監配套;「順治通寶」可據五種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種、數量及風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 厭勝錢 又稱「厭勝錢」。「厭勝」意即「厭而勝之」,系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鑄成錢幣形態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紀念品統稱為「厭勝錢」。一般僅供佩帶玩賞用,而不作貨幣流通。我國自漢代起官、私爐均行鼓鑄,品類甚多,且有發展,其中吉語、八卦、供養、撒帳、打馬格及春錢等數種傳世甚豐。除銅錢外尚有以金銀製作者,不一而足。 吉語錢 厭勝錢屬。一般分以通用錢號添鑄吉語以及吉語為文、加鑄圖像兩類。如「五銖」錢面添鑄「君宜侯王」、「長宜子孫」等吉語;「嘉慶通寶」背鑄「萬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類則面文為「長命富貴」、「龜鶴齊壽」,錢背則見各種吉祥及辟邪圖像等。 八卦錢 厭勝錢屬。錢面為八卦圖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背文多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對應生肖圖 ( 鼠牛虎兔等 ) 。穿孔圓形。民間多以此錢可避邪保安,所鑄甚多, 大小版式各異,精粗互見。 撒帳錢 厭勝錢屬。舊時女子婚嫁儀典上,女賓以金錢彩果拋撒其新房帳下;此種特鑄拋撒之錢謂之「撒帳錢」。此俗始於唐代公主出嫁,後為民間沿襲。錢文多系「金玉滿堂」、「忠孝傳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異,面背或有各類吉祥圖案裝飾其間。 供養錢 厭勝錢屬。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以元代所出最多。錢面除沿用年號、國號文字者,更有「香花供養」、「大安福寺」、「寶珠菩薩」、「進香直社」等;背文則有「神」、「護聖」、「香殿」等等。此類錢製作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馬錢 亦稱「打馬格錢」。或面或背鑄有駿馬圖像;錢文為武將或良馬名,如「魏將吳起」、「唐將散騎」、「追風之馬」、「千里之馬」、「飛黃」、「渠黃」、「赤兔」、「龍駒」等數十百種。馬錢為宋代前後作打馬游戲用,格局類似棋牌,惜今已失傳。 春錢 面背鑄有男女交媾秘戲圖像,間有文字如「風花雪月」等。舊時由長者授於新婚子媳,或作傳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孫用,類乎古代春宮圖識或風月定鑒等。 冥錢 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專為死者殉葬鑄制之錢,有銅、銀、錫、鉛、陶、泥數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除「消災」、「太平」等類錢文,近代出土遼代之「清寧二年」、「大康六年」均為記年之冥錢珍品。 連錢 指一爐所鑄因未曾鏨開而連在一起的兩枚古錢。如戰國晚期的「四布當 」、新莽的「 刀」等均有「連錢」。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彷彿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厘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厘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六朝後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雕母多種。形體稍大,銅質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是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鑄母 一般通稱「母錢」。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用的母錢。鑄母雖稍遜於雕母,然其質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 鐵母 鐵錢的母線。一般均據雕母以優銅翻鑄而成,以兩宋鐵母為多。錢體較鑄制出的鐵錢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鐵錢精整美觀,甚珍罕。 子錢 以母錢翻砂大批澆鑄出來的銅錢或鐵錢。一般正用品及傳世品均系「子錢」。 樣錢 可分兩類:由造錢主管機關呈送帝王以供審閱、抉擇的樣錢叫「進呈樣錢」,多由銅、蠟、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頒發至各地造鑄爐場當作樣品或母錢的樣錢叫「部頒樣錢」。樣錢亦具母錢精良優美的特性。 試范錢 鐵錢 (含銅錢) 正式開鑄前先以銅汁試澆的錢樣,亦稱「試樣錢」。 初鑄錢 最初以錢范或母錢范鑄出來的子錢,或謂「頭爐錢」。此類錢較後鑄者顯得精整,文字峻深,邊廓堅挺,品相佳美。 銹色 古錢表面著銹後呈現出的色澤。因古錢遭際不同而各有千秋。銅錢遇酸性環境呈現出的綠銹有「松綠」、「瓜皮綠」或「靛藍」色;遇喊性環境則顯現紅色,可見「硃砂銹」、「雞血斑」等;在中性環境中因表層氧化可顯出水銀色,俗稱「水銀古」。古錢年久生成的銹色自然、透徹,銹層堅硬板結,與作偽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銹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現新鮮銹色的古錢謂之「生坑」。或雖出土有年然銹色未遭損壞,一如現坑時模樣者,一般也稱「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層雖受磨損、氧化,但依舊留存部分銹跡的古錢,稱為「熟坑」。舊譜又釋為「老生坑」,文義欠精當,以統用「熟坑」為宜。 傳世古 古錢出爐後從未著土,因長期氧化致使錢面牢結一層黑膜,猶塗過黑漆一般烏黑發亮,是謂「傳世古」,又稱「黑漆古」。此類錢若經長期把玩撫摩,而使錢文及內外廓露出紅潤銅色,錢肉依然黑亮,則為「傳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 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後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於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並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紅銅鑄造,故錢色發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後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後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摘自《簡明古錢辭典》
錢」「泉」「元」

「錢」字的由來:「錢」最初是農田耕作的一種用青銅鑄造生產工具的名稱。因為農家必須依賴這種工具從事生產勞動,而且「錢」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於交換,後來便逐漸演變成為貨幣,「錢」這個名稱也就被沿用了下來。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等處,見到的「布幣」比農具「錢」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錢」的原形。一九八○年版第四套人民幣伍元鈔票,對著光照一照,它的水印圖案就是「布幣」。

「泉」字的出處:到了漢代,封建迷信的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又改稱為「泉」,「泉」便成了「錢」的借用。用「泉」來稱呼貨幣更加形象,難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因此直到現代,「泉」這個借用詞還在用,比如:集幣迷們總是以「泉友」相稱。

「元」字的發展:唐高祖開朝時,為取意開辟新紀元而鑄造新錢「開元通寶」後,曾被後人誤叫過「開通元寶」。以至後來,史思明反叛,乾脆就開爐鑄造了「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使用在錢幣上「元」這個字便盛行了起來。到了元朝,元字當然更加有意義,鑄在銀錠上元寶二字,就是取「元朝的寶貨」的意思。明代萬曆年間,歐美的貨幣開始傳入中國,當時市面上最流行的外國貨幣是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銀圓。因其形狀呈圓形,一枚又為一圓;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時間一長,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用同音字「元」代替了。這樣一來,元這個字就更被人們熟悉和使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成了我國貨幣的單位。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齊刀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尖首刀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燕明刀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 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I.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人民幣的知識

我國流通的人民幣到現在為止,共發行了5套人民幣,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第五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的,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歷時38年,目前是我國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中流通時間最長的。

第三套人民幣紙幣共有10種面額,12種票券,包括1分、2分、5分、1角(3種)、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如果按冠號位數、冠號顏色、印鈔紙水印、印製工藝來分,至少有27種版別,如果更加細分,大約有幾百個版別。

在我的文章中,有收藏知識、收藏故事和大家分享,希望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評。

J. 錢幣知識

平版、凹版、凸版詳解
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現在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鈔票印刷方式主要有平版印刷(包括膠印和平凸印)、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三種,這三種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利用這三種方法印刷出來的圖案具有鮮明的特徵,因此對鈔票防偽也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簡稱平印(包括膠印和平凸印),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印刷方式,是指印版的印刷部分與非印刷部分在同一個平面上,印刷是通過印版圖案部位吸墨和空 白部位不吸墨的原理來實現的。印版是先將油墨轉印到橡皮輥上,然後再印到紙上,所以平印也稱膠印。平印的主要特點是墨層薄、顏色鮮亮、色調柔和,一般在鈔 票上多用於印刷大面積的、變化復雜的細線花紋圖案以及底紋圖案。由於使用高性能專用印刷機和先進的工藝,印出的線紋和普通膠印是不同的,顏色越多,線紋越 細,對於偽造者來說越難以仿造。如應用套印印刷、疊印印刷、多色接線印刷、彩虹印刷等技術印刷的花紋圖案絢麗多彩、變化萬千,具有很好的防偽效果。此外, 為了防止復印偽造,底紋採用縮微印刷技術,即在特定的部位印刷上微小的文字或數字,這種縮微文字復印設備分辨不清,要用一定倍數的放大鏡才可以看清楚。
1、膠印。膠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其版紋基本是平的。傳統的膠印是一種間接印刷方式,即印版和紙張不直接接觸,目前在印鈔行業還被廣泛運用,主要用來印製人民幣小額主幣和角分幣等輔幣。
膠印是利用油和水相斥的原理來製版,首先進行磨版處理,在光亮的金屬面上放上金剛沙、磁球,用磨版機磨,版面發毛後,很容易吸水,然後塗上一層膠印葯 水,便在表面形成了一層很薄、很均勻的水膜,而油墨是油性的,打墨時油墨就沾不上。經過磨版處理後就開始製版,經過一系列顯影、曬版處理後,帶花紋的地方 就形成一層葯膜能吸上油墨,沒有花紋的地方由於有一層水就不沾油墨,這樣就製成了膠印版。上機印刷時將花紋圖案部位的油墨再轉移到一塊膠皮上,通過紙張和 膠皮接觸,就印出了印版上的圖案。
印鈔行業採用的膠印和普通印刷業的膠印有很大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在照相製版過程中,普通膠印在分色後都加一層網目,製成網目版才印刷。這樣,它所 印刷出來的圖案便都是由一些小色點組成的。而印鈔用的膠印,印刷出來的圖案則都是由連續的直線組成的。在油墨上也有很大的區別。一般彩色膠印使用的是黃、 紅、藍三色油墨而沒有其他顏色的油墨;印鈔使用的油墨顏色很多,不用調色,印什麼顏色就使用什麼顏色的油墨。
2、平凸印。平凸印的印鈔行業主要用於接線技術,屬於平印的范圍。它的印版基本是平的,和膠印不同的是,它的花紋部位是凸起來的,略高於版平面。平凸 印採用化學腐蝕的方法製版,用化學葯水把沒有花紋的地方腐蝕下去,留下有花紋的地方凸起來形成凸版。印刷過程和膠印差不多,它是先通過一個油墨滾筒和凸版 接觸,使凸起的地方粘上油墨,然後把凸起的地方粘上油墨,然後把凸印版的油墨轉移到膠皮上,再印到鈔紙上。

(二)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簡稱凹印,是鈔票生產的傳統方法,現在世界各國鈔票仍普遍採用凹版印刷。這種印版的著墨部位是凹下去的,印刷時印版直接與紙面接觸,在強大壓 力下使凹紋內的油墨直接轉到紙上,油墨在紙張上呈現立體狀態,用手仔細觸摸有一種高低不平的感覺。凹版印刷有深版紋和淺版紋之分。深版紋原版刻制的凹度較 深,油墨的立體感強;淺版紋原版刻制的就淺一些,因而油墨凸起的程度也相對淺一些。
在人民幣上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凹印的兩個特點,一是墨層厚,手感強;二是具有較強的立體效果。
凹印版的製版方法非常復雜,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先把小鋼原版用熱壓的方法,壓成一定規格的符合要求的塑料凸版,如1元券用40K紙印刷(即每張 上要印40張1元券),那麼就要用小鋼原板壓制40個塑料小凸版。然後用電鑄的方法鑄成和塑料版一樣大小的銅版,再用這個銅凹版翻出一個同樣規格的鎳凸 版,最後再翻出一個同樣規格的鐵凹版,經過這些製作過程後才形成凹印機上使用的印版。在凹印版的上墨過程中,需要在整塊版上都塗滿油墨,然後再用水擦掉沒 有版紋的那部分油墨,只保留凹下版紋部分油墨,這樣大約有80%以上的油墨被擦掉了,因此用凹印方法成本相當高,除印鈔行業外,其它印刷行業一般都不採用 這種印刷方法。
凹印按照製版方式的不同,凹印版可分為手工雕刻和機器雕刻凹印版。手工雕刻版印刷的主要部位是人像、風景、行名、民族文字和面值等;機器雕刻版主要用來印製比較規則的圖案,如花邊、花束等。
手工雕刻版刻出的人像圖景精美,不但本身就屬於高級的藝術品,而且還具有紙幣印製防偽的重要特點。因為每一個雕刻師的作品都留有其個人的風格和特點, 這是他人無法模仿的。盡管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先進的復制技術和偽造手段,但都無法復制出和手工雕刻作品一模一樣的鈔票,在科學技術較為發達、防偽手段日趨先 進的今天,手雕凹印仍然是國際上通用的防偽措施。手工雕刻是印製鈔票最關鍵的環節之一,決不許有絲毫差錯,難度也是最大的。手雕使用的工具不是刀而是筆, 鋼板的板材比普通的鋼板銷軟一些。在雕刻師工作時,必須左手執放大鏡,右手握筆,在鋼板上屏心靜氣的一點一線地刻畫,銷有失誤將全功盡棄。有人曾計算過鈔 票上的點和線,一個點就要認真細致地刻畫幾刀,而一張鈔票意味著要刻上百萬刀。如果沒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和過硬的基本功,普通人決不能勝任此事的。

(三)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簡稱凸印,這種印版的著墨部位是凸起的,在凸起部分塗上油墨,並且直接將圖案印到紙上,類似於蓋章圖章。由於印刷時印版與紙面重壓,會使紙張背面產生凹痕,線條邊緣有時往往由於墨量較大而擠出墨痕。
凸印主要用來印鈔票的冠字型大小碼、行長章等。凸印的版紋高於版平面,所印出來的圖案便低於紙平面,好似壓在紙張裡面。平凸印的版紋雖然也是高於版平面,但其高出的程度要比凸印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