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知識小飛船
擴展閱讀
什麼教育游戲最好 2024-11-15 09:43:10

知識小飛船

發布時間: 2022-04-11 21:36:30

A. 十個航天小知識有哪些

十個航天小知識有:

1、中國航天事業包含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領域。

2、我國神舟號試驗飛船是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

3、航天員在睡袋中漂浮著,用繩子將人倒掛在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

4、宇航員描述,太空聞起來就像燒焦牛排、高溫金屬和焊接煙霧的刺鼻氣味。專家表示,太空氣味呈現出的金屬味可能是來自於高能離子的振動。

5、鋁鎂合金、鈦合金等復合材料都是航天科學的產物。如今,它們被廣泛應用於旅行箱、壓力鍋等生活用品上。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國)人。他首先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理想。

7、世界上第一顆粒人造地球衛星是(前蘇聯)發射的,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8、人造衛星的分類:按照功能或應用分類:通信衛星、遙感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

9、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是在(1999年11月20日)發射成功的。

10、我國在(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了遠程火箭。

B.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宇宙是怎樣來的

設計背景
告訴孩子們,我們在地球上生活,宇宙中除了地球還有其它鄰居(星球)。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顏色的小飛船,去星際旅行。從而開展《宇宙的奧秘》這個活動主題。讓孩子知道除了太陽、月亮還有其他星星。最後延伸出要做環保,愛護地球。
活動目標
1.通過對不同顏色的分辨去區分不同的星球;以及相對太陽從近到遠排列的位置。
2.能大膽、主見的表達出自己喜歡哪個星球,想去哪個星球玩。
3.孩子們動手用粉筆將飛船和想去旅行的星球連線。
重點難點
1.幼兒認識「地球」在宇宙是一顆星球的概念。
2.幼兒能記住行星的名字,哪個星離太陽最近。
活動准備
1.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球的圖片,以顏色區分為主。
2.一隻紙制的飛船模型玩具。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
1、讓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圖上不同顏色來辨別星球並叫出名字。
2、帶出一架小飛船,讓小朋友「乘飛船」想好准備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環節
通過探索活動,引導讓幼兒學會運用辨別顏色的方法來分析物體特點。
1、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表達出看到的每個星球的顏色、相對地球大小、基本特點。
2、一起談論各「星球」相對太陽排列順序;哪顆星離太陽最近,地球位於哪裡?
三、結束環節
乘「小飛船」去星球旅行(給幼兒粉筆將飛船與想去的星球連線)
1、 老師引導幼兒回顧一開始說的:「讓小朋友『乘飛船』想好准備要去旅行的星球」這個問題,讓幼兒自由發揮並動手參與課堂活動。
2、 提問幼兒回答想和誰一起去。
教師小結: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滿奧秘。一下子讓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陽、地球、月球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得見的東西,但又無法「拿出來」給小朋友看,希望通過課堂游戲互動將此類物體由抽象轉化成一個概念,令小朋友有一個好的初步認識。
四、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們今天上課所說的內容,但是像地球那樣能有美麗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樹木,涓涓的溪水卻只有「地球」。從現在開始就要愛護一花一樹,珍惜每一滴水,拒絕使用「白色垃圾」等等來環保地球。
教學反思
1、反思備課:大班幼兒的年齡段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我表達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個性特徵、思想有了較明顯的表現,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內容和教學理論對大班的幼兒起到一個啟蒙引導,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將這個「啟蒙」既簡單明了又向良性發展。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1)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抽象的事物轉成概念,讓班上的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並能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得到幼兒的接納,也讓幼兒有了情感發揮的自由空間。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畢竟教學活動的內容都是一些「看得見,卻拿不上來」的物體。二維空間的教材,可能給幼兒思維發展帶來一定限制。還需要在教育內容及其發展線索上改進。
(3)師幼互動的反思:在教學活動中,定會存在個別的幼兒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清楚的理解,比如教師表示贊同時伸出手與幼兒擊掌,幼兒反應不過來。這時教師要在活動參與內容上多進行解釋和示範。用鼓勵方式多與該幼兒互動。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整個主題活動語言連貫,主要引導幼兒自主參與,在玩樂中學習知識;在互動中是讓幼兒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蒙發對宇宙的興趣,更加完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
4、如果重新上這節課:在教材上把圖片換成玩具實體,並懸空按天體位置來擺放。多維空間的實物教學會讓幼兒更感興趣、更加容易接受。

C. 神舟六號的知識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六人物
[編輯本段]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編輯本段]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編輯本段]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編輯本段]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編輯本段]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那間,太空人發出指令,艙上的切割器會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坐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編輯本段]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

搭載
[編輯本段]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共八類六十四種,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兩岸可以實現和平統一。

極地考察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上海世界博覽會會旗和「國防教育」、「見證中華騰飛」等旗幟,以及《六駿圖》、《神舟頌》、《長征萬里圖》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各地回應
[編輯本段]

香港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祝賀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立法會議員發賀卡給中央政府。

美國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埃雷利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三個國家能成功發展載人航天科技,美國歡迎中國和平發展太空研究

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格里芬10月12日發表聲明,指神舟六號升空證明中國已躋身「精英國家」之列。聲明指,「中國再次展示,他是其中一個能載人上太空的『精英國家』之一。我們祝願他們任務順利,並期待他們的太空人安全歸來

俄羅斯 - 俄羅斯航天局副主管莫爾西耶夫說:「再有強國加入這個太空俱樂部。我們期望在所有范疇上跟他們進一步合作,包括載人航天飛行。」他又指,俄羅斯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太空計劃
日本 - 日本官房長官細田博之亦祝賀中國神舟六號發射成功,並表示這與中國增加的軍事威脅沒有關系。

神舟飛船為何能直接載人航天飛行
[編輯本段]
前蘇聯、美國在飛船正式載人太空飛行前,都進行過數次飛船載猴子、狗或猩猩試驗,檢驗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而我國自1999年開始發射神舟一號飛船至今,卻從沒有在飛船內進行過動物試驗。

有關專家解釋說,我國發射神舟號飛船之所以不進行動物搭載試驗,主要基於3個理由:一是動物的生理系統和人的有區別,測量的數據未必可靠,一旦發生意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二是猴子上了飛船,不會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容易闖禍。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是,前蘇聯和美國進行動物搭載試驗,是因為那時人類還沒有上天,長期的失重環境對人的生命有沒有影響,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需要通過搭載動物進行探索和研究。現在國外已有載人航天的經驗了,表明人在太空中進行飛行是可行的,如前蘇聯有一個航天員曾在太空飛行、生活了400多天,回來後仍然很健康。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儀器模擬掌握真人在太空中飛行身體的各種變化數據,並且通過飛船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因此,神舟號飛船在正式載人飛行前,就不需要再進行搭載動物試驗了,而用模擬人進行太空軌道飛行試驗,利用模擬人身上攜帶的科學裝置,提供人在太空中飛行的各種數據。這樣會使我們的試驗更科學、更合理。

神舟六號創下的「第一」
[編輯本段]

首次多人遨遊太空

「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間飛行

「神五」僅飛行了21個小時,繞地球14圈。費俊龍和聶海勝在軌運行多天,飛行圈數、距離大大增加。在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意味著發生問題的概率越大,飛行控制越復雜。飛控系統人員對計算機終端進行了更新,數據記錄方式也實現了更新換代。「神六」制定了在軌運行時的150餘種故障模式和對策,如果故障嚴重,飛船在每一圈都能應急返回。

首次進行空間實驗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待在返回艙內,沒有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這一次,兩名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並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實驗的內容和效果將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實驗實現質的飛躍。

首次進行飛船軌道維持

10月14日5時56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下,「神六」進行首次軌道維持。飛船發動機點火工作了6.5秒。稍後,航天員報告和地面監測表明,首次軌道維持獲得圓滿成功。因受大氣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響,飛船飛行軌道會逐漸下降。為確保正常運行,飛行控制專家按預定計劃,決定在「神六」飛行到第30圈時,對飛船軌道進行微調,使其軌道精度更高。

首次飛行達325萬公里

楊利偉乘坐「神五」飛行了60萬公里,而此次「神六」以每秒約7.820185公里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飛行。飛行距離達325萬公里,費俊龍和聶海勝因此成為飛得最遠的中國人。

首次太空穿脫航天服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穿著艙內航天服,而這次兩名航天員第一次脫下艙內航天服到軌道艙活動。航天服實際上不僅僅是服裝,更是載人航天的個體防護保障系統。這次使用的航天服與上次楊利偉穿的一樣,只不過楊利偉沒有脫過。航天服重量10多公斤,經過訓練,他們都能在兩三分鍾內完成穿脫。

首次在太空吃上熱食

「神五」飛行的21個小時里,楊利偉只吃了小月餅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礦泉水,而這次兩名航天員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熱飯熱菜。中國人喜歡吃熱餐,長時間飛行一定要有食品加熱裝置,所以這次航天食品專家們專門設計了一個食品加熱裝置,能在30分鍾里加熱食物。

首次啟用太空睡袋

楊利偉躺在座椅上睡了兩覺,其間熟睡有半個小時。這次飛行,兩名航天員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覺時間增多了。飛行時間加長後,航天員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科學實驗的正常開展。這次專家們用保暖織物設計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軌道艙艙壁上,以供航天員休息。

首次設置大小便收集裝置

楊利偉在太空沒有上廁所,「神六」首次在軌道艙里裝備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廁所是個麻煩事。上次飛行中楊利偉使用了類似「尿不濕」的小便收集裝置。「神六」增加了一個大小便收集器,能夠強力吸走排泄物,同時通過除臭裝置除去異味。

首次全面啟動環控生保系統

「神六」首次全面啟動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通過110多項技術改進,這艘飛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改進了座椅的著陸緩沖功能,不僅保護了航天員,還能讓航天員在返回途中靠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機構

與上一枚火箭相比,發射「神六」的長二F火箭有75項技術改動,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適,也有了更多的功能。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發動機上增加了安全機構,防止火箭誤點火等現象的發生,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發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裝了攝像頭

發射「神六」的長二F火箭上第一次安裝了攝像頭,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准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這一次在火箭上增加了兩個攝像頭,一個裝配在整流罩內,一個則被安裝到火箭外面。

首次啟用副著陸場

與「神五」著陸場系統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神六」飛行任務首次全面啟用了位於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由於目前技術條件的限制,還無法對多天內的氣象變化進行精確預報。因此,在選擇飛船著陸時間時,無法保證主著陸場的氣象條件適合降落。副著陸場與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氣象備份的作用。

首次啟動圖像傳輸設備

火箭的監視器——車載遙測站分布在酒泉、渭南、青島三地,主要負責運載火箭發射飛行全過程中遙測測量任務,這些數據可以使地面指揮人員實時掌握火箭的運行狀態。這次分布在酒泉的設備中新增了圖像傳輸設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並第一次使用。這一設備能夠將發射過程的圖像實時傳送到地面,這和以前只能通過三維動畫來模擬火箭的飛行狀態相比,是一個大的飛躍。

首次使用新雷達

「神六」的主著陸場首次使用了LAP-3000風廓線雷達和102米高的測風塔,大大提高了對淺層風的預報精度。
首次全程直播載人發射

在「神六」發射過程中,中央電視台組織了強大的陣容,首次直播了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六」精彩的表演。

D. 關於神舟七號的知識問答

航天員像開飛機一樣駕駛「神七」
中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告訴記者說,「神六」兩名航天員13日先後進行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實驗,結果表明航天員較大幅度動作對飛船姿態影響微小,飛船姿態保持良好。飛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員費俊龍獲知結果後,第二天就在飛船上連續做了4個前滾翻。張柏楠說,這是航天員自己在游戲,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間飛行結果表明,從剛升空到准備返回,費俊龍和聶海勝任何時間都能正確發出指令、准確控制各種設備,艙門開關等動作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張柏楠介紹說,有了這次實驗的基礎,「神七」將安排航天員「像駕駛飛機一樣駕駛飛船」!
「神七」航天員准備展開太空行走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遊,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一步去試一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一個空間站或者修理一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後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後把裡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一點兒,也可以離得遠一點兒。」戚發軔院士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一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一點火就走了,相當於一個小飛船一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飛船來講,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保證有一個大氣壓。」
「神七」 能搭至少3位航天員
「神六」火箭系統專家顧問組組長黃春平介紹說,到「神七」時,飛船的容量會相應增加,會上3名航天員。根據任務的變化,運載的飛船產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對火箭產品的要求推力也相應增加。「神六」發射飛船有效載荷是8噸多,將來有效載荷要擴大。新的大型運載「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經制訂完畢,正等待國家批准。目前部分產品已經出來了,樣機都有了。但是還要進行大量的地面試驗。從1999年起,黃春平先後擔任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火箭系統總指揮。
「神七」飛船要進行精裝修
中國工程院戚發軔院士告訴記者:「我給你舉個例子,就像我們有個毛坯房,買房子買個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還是小兩口,就根據你這個要求重新裝修,毛坯房都一樣的,基本外型絕對不會有變化,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不會有變化,但是里邊一開始就楊利偉一個人,也不要廁所,也不要廚房,也不要睡覺的地方,現在兩個人了,有廚房、有廁所,到3個人的時候,比如說我們要搞交會對接的時候,以後要出艙了,基本上構型不會變,內裝修是要變化的,而且是精裝修。」
誰將跟「神七」一起飛天
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的前庭生理學專家於立身教授接受今報采訪時曾表示,對於航天員來說,年齡過大過小都不好,38歲為飛行的最佳生理年齡,43-45歲則開始走下坡路。 那麼,誰最可能成為我國第4位飛天的航天員呢?如果如專家所言,「神七」系無人駕駛飛船,這是否意味著劉伯明、景海鵬、翟志剛、吳傑將可能因為年齡原因而無緣飛天呢?14人的航天大隊的其他隊員會不會殺出像費俊龍這樣的「黑馬」呢?如果是有人駕駛而且是3人駕駛,那麼,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劉伯明、景海鵬、翟志剛和吳傑又有什麼樣的組合呢?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空軍某部少將方國俊曾告訴今報記者,目前我國新一批的航天員尚沒有進入培訓階段。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神七」或「神八」的航天員仍然是現在的14名航天員呢?對此,現役航天員吳傑就在「神六」發射前表示,跟他搭檔的翟志剛優點很多,最起碼通過「神五」的考驗,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航天員,在他們航天員大隊非常優秀。第二,他的反應非常快,在訓練中處置特殊情況,判斷、決策非常准確。第三,他比較刻苦,通過訓練來看,其他人的特殊情況手冊起碼有這么厚,在處置緊急特殊情況下,他能夠不看手冊,進行訓練。他訓練自我准備到很充分的一種地步。再就是他本人性格比較開朗,知名度也很高,到了什麼地方都是歡聲一片、笑聲一片。吳傑還表示,就算這次「神六」沒上成,但「神六」又成了一個起點了,只要還在這個隊伍中,就一定會為圓太空飛行的夢想去奮斗,而翟志剛也說:「不光是『神六』,『神七』如果仍然擦肩而過,『神八』還要會繼續努力的,永遠會努力下去。」
「神七」上會不會有女宇航員
未來的「神七」上會不會有英姿颯爽的首批女航天員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雜志副主編、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龐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網時說,我國將從明年開始選拔女航天員,選拔和培訓一個航天員需要3到5年的時間。而他預測「神七」在兩年以後發射且可能進行首次太空行走試驗。這也就意味著「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員上天。

E. 載人飛船的相關知識。 急急急急!

載人飛船(manned spacecraft) 能保障航天員在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以執行航天任務並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稱宇宙飛船。載人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用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還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載人飛船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質數量的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復使用。1961年蘇聯發射了第一艘東方號飛船,後來又發射了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美國也相繼發射了水星號、雙子星座號、阿波羅號等載人飛船。阿波羅號是登月載人飛船。

用途
載人飛船具有多種用途,主要有: ①進行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各種載人航天技術,如軌道交會和對接、航天員出艙進入太空等。 ②考察軌道上失重和空間輻射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發展航天醫學。 ③為航天站接送人員和運送物資。 ④利用各種遙感設備進行對地球的觀測。 ⑤進行空間探測和天文觀測。 ⑥進行登月飛行或行星際飛行。
編輯本段組成
載人飛船一般由乘員返回艙、軌道艙、服務艙、對接艙和應急救生裝置等部分組成,登月飛船還具有登月艙。為了保證人員能進入太空和安全返回地面,載人飛船有以下主要分系統:結構系統;姿態控制系統;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電源系統;返回著陸系統;生命保障系統;儀表照明系統;應急救生系統。 飛船的主要結構特點是有載人艙。它的主要結構可分為幾個艙段,例如,可採用兩艙式結構和三艙式結構。如有對接任務時則有對接機構,它放在飛船的最前邊。蘇聯第一代飛船東方號的結構很簡單,是兩艙式,飛船隻載1個人。第二代飛船飛行時,蘇聯的上升號多了一個出艙用的氣閘艙,且能載2~3人;而美國雙子星座號飛船仍為二艙式加對接機構。第三代飛船是三艙式結構,如蘇聯的聯盟號飛船。這種飛船的最前端是對接機構,然後接軌道艙,再接返回艙和服務艙,最後與運載火箭相連。有的艙之間有過渡艙段相接連。有出艙任務的載人航天器都增設出艙用的氣閘艙。美國阿波羅號飛船除 載人飛船
有兩艙段結構外還增設登月艙。 飛船的軌道艙是飛船重點的艙段。它前端的對接機構供飛船與其它飛船或空間站對接用,其下端通過密封艙門與返回艙相連。它是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進行科學實驗、進餐、體育鍛煉、睡覺和休息的空間,其中備有食物、水和睡袋、廢物收集裝置、觀察儀器和通信設備等。軌道艙還可兼作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氣閘艙。 返回艙也是密閉座艙,在軌道飛行時與軌道艙連在一起稱為航天員居住艙。在起飛階段和再入大氣層階段,航天員都是半躺在該艙內的座椅上,並有一定角度克服超重的壓力。座椅前方是儀錶板,以監控飛行情況;座椅上安裝姿態控制手柄,以備自控失靈時,用手控進行調整。美國水星號飛船在返回地面時自控失靈,就是靠航天員手控使飛船返回地面的。在飛船返回地面之前,軌道艙和服務艙分別與返回艙分離,並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焚毀,只有返回艙載著航天員返回地面。 飛船的服務艙也可稱「儀器設備艙」。它的前端通過過渡艙段與返回艙相連,後端與運載火箭相接。聯盟號飛船的這個艙又分前後兩部分,前段是密封增壓的,內部裝有電子設備,以及環境控制、推進系統和通訊等設備;後段是非密封性的、主要是安裝變軌發動機和貯箱等物。服務艙外部裝有環境控制系統的輻射散熱器和太陽能電池板。
編輯本段幾起重大事故
阿波羅4A飛船地面試驗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34號發射陣地上進行載人飛船地面聯合模擬飛行試驗。 乘坐有3名航天員的阿波羅4A飛船對接在土星1B運載火箭上。3名航天員是:曾參加過水星4號亞軌道飛行、雙子星座3號飛行且經驗非常豐富的弗吉爾·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參加過雙子星座4號飛行並是美國第一個到太空行走的愛德華·H·懷特中校,還有一名是准備第一次上天飛行的羅傑·B·查非少校。如果這次地面模擬試驗成功,這3名航天員即乘此飛船進入環地軌道飛行,以考驗登月飛行的程度。 試驗前,已對安全做過檢查。因為火箭不加註,火工品也不安裝,凡能發現的易燃易爆物均被移開或拆除。試驗組織者認為已沒有什麼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試驗現場也沒有布設專門消防人員、醫生和緊急救援人員。 試驗按照程序進行。當進行到最後倒計時時,突然程序中斷,飛船指令艙起火。從指揮室里的通信電話中,聽到艙內的航天員大喊:「著火了!」接著又聽到「快放我們出去!「的喊聲。然而,還未來得及打開艙門,在短短的幾十秒內,3名航天員就被燒死在艙內。 後來查明,這次起火原因是飛船導線短路,電火花引燃了艙內塑料製品。阿波羅飛船採用的是1/3大氣壓力的純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氣中本來是耐火的塑料製品,在純氧中卻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艙門打開時間設計為90秒,著火時船內形成負壓,無論在外面還是在裡面,艙門在極短的時間內都無法打開。 這場火災造成了飛船地面試驗時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它給後人很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
多啟發。後來的阿波羅飛船艙內採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製艙內材料,逃逸救生系統做了進一步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為了考核修改後飛船的可靠性,在原計劃外又增加發射了兩艘無人飛船。格里索姆1965年在雙子星座3號飛行後曾說過:「即使我死了,我們仍需要人們接受它……征服太空是有價值的冒險事業。」格里索姆將他的寶貴生命獻給了航天事業。1971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登月時,美國航天員將他們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後終於進入了「月宮」。
聯盟1號飛船返回 科馬羅夫遇難
1967年4月,前蘇聯擬用新研製的聯盟號飛船進行計劃中的登月飛行交會對接模擬試驗,安排聯盟1號、聯盟2號分別於4月23日、4月24日發射,然後於4月25-26日在地球軌道上交會對接,並實現空間轉移。 4月23日凌晨3時35分,弗拉基米爾·M·科馬羅夫上校乘坐聯盟1號飛船,在一片歡呼聲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准時發射升空。 飛行到第2圈時,科馬羅夫報告說:「飛船左邊的太陽能電池帆板沒有打開,電源供電不足,無線電短波發射機沒有工作。姿態穩定系統也受影響,飛船處於不規則運行之中。」 科馬羅夫是前蘇聯最優秀的航天員之一,飛行經驗豐富。他將飛船的左邊朝向太陽,試圖打開帆板,但未成功。 到了第5圈時,飛船故障進一步加劇。科馬羅夫盡力排除故障,試圖啟動飛船發動機以穩定飛行,但沒有成功。弄得精疲力盡的科馬羅夫在第10圈時,請求睡一覺。經允許後,中斷了與地面的通信聯絡。 這時,地面飛控中心的科學家、工程師們也徹夜不眠,忙個不停。他們一方面密切監視聯盟1號情況,指揮科馬羅夫排除故障,採取緊急措施;另一方面要決定聯盟2號是否還按計劃發射。當時部分人員主張立即下令推遲聯盟2號飛船的發射,全力搶救聯盟1號。部分人員則主張飛完第13圈後再說。 聯盟1號飛到13圈時,恢復了同地面飛控中心的通信聯絡。科馬羅夫報告說,飛船故障未消失,姿態仍不穩定。飛控中心決定,聯盟2號中止發射,聯盟1號立即應急返回。 飛控中心技術人員研究了3種可能返回的姿態控制及導航方法,即星座定位、離子定位、手動控制。第2種在日出時不安全,因日出時會出現離子空洞,感測器可能失效。第3種要求航天員從地平線獲得手控方位,但若飛船在地球陰影時,地平線不易看到,操作也相當困難,而這時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經過慎重研究,飛控中心向科馬羅夫發出命令:在第17圈時,用第2種方式返回。但第17圈時,調姿失敗,未能返回。 第19圈時,科馬羅夫手動控制返回,使飛船進入了返回軌道。當飛船按返回軌道降落至離地面10公里高度,該打開主降落傘時,地面指揮人員聽到了科馬羅夫說:「降落傘沒有打開!「 4月24日6時24分,飛船帶著一團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沖向地面,降落於烏拉爾地區奧爾斯克以東65公里處,並發出幾聲猛烈的爆炸聲。科馬羅夫當場犧牲。當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時,飛船殘骸還在燃燒。 鑒於這次事故的教訓,蘇聯不得不對飛船重新進行審查,並取消了登月飛行計劃。經過1年多的改進,才於1968年10月再次發射不載人的聯盟2號。 科馬羅夫為航天事業英勇獻身,蘇聯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宮城牆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飛船登月時,美國航天員帶去了一塊刻有已故蘇美航天員姓名的銘牌,安放於月球上,其中也包括了科馬羅夫的名字。
阿波羅13號飛船的航天員死裡逃生
1970年4月11日,美國又一次用土星V號運載火箭將阿波羅13號飛船發射升空,進行計劃中的第3次登月飛行。這次飛行的航 載人飛船
天員是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 飛船飛行到46小時4O分02秒時,航天員發現2號貯氧箱貯量顯示超差。 55小時53分時,l號貯氧箱壓力偏低,指令艙報警器報警。 55小時54分53.3秒時,飛船遙測數據丟失1.8秒,主母線電壓下降,報警系統報警。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刻,「砰」的一聲,服務艙中的2號貯氧箱發生爆炸。飛船的報警燈亮了,報警器響了,主電壓繼續下降。斯威加特當即向休斯敦飛控中心報告:「喂!我們這里出事了。」海斯從登月艙的通道爬到指令艙,看到一些系統的電壓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報告。 這些情況都用電視實況轉播給了全美國、全世界,使成千上萬的人目瞪口呆。無數的美國人為他們禱告。 休斯敦飛控中心及時分析,認為是液氧貯箱爆炸起火,使得飛船上的氫氧燃料電池損壞。 飛船上的電源出問題,使得登月已經不可能,而且航天員也處於極端危險之中。 經過飛控中心科學家、工程師們艱苦細致的分析,休斯敦飛控中心果斷地決定:中止登月飛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艙,立即返回地球。當時飛船離地球已經38萬公里,已經越過地球引力界面,飛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飛去。如果要返航,必須有足夠大的火箭推力來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艙顯然難於勝任。 休斯敦飛控中心科學家們經過周密計算,並讓地面航天員進入登月艙模擬,最後得出了一個最省燃料的返回軌道:飛船繼續飛行,繞過月球,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以進入返回軌道。 由於氫氧燃料電池的貯氧箱還擔負著飛船生命保障系統氧氣和水的供應,因此航天員面臨著電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難、環境溫度下降的處境。但3名航天員在地面飛控中心的指揮下,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慾望,戰勝了恐懼、寒冷、黑暗、疲勞等困難,和地面飛控中心人員密切配合,積極穩妥地實施著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繼續往月球飛去。 當飛船距離月球27.6公里時,航天員啟動登月艙下降發動機,工作了30.7秒。飛船進入了環月軌道。 4月15日上午9時41分,在飛船轉過月球後,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4.5分鍾。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的軌道。 登月艙的氧氣、水、電越來越少,航天員由於疲勞和恐懼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飛控中心指揮員一直和他們保持著聯系,鼓勵他們,並提醒他們吞服鎮靜劑。 美國將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時通報給了全世界各國家,並緊急請求有關國家給予救援。包括前蘇聯在內的13個國家提供了救援艦船和飛機,布置在美國軍艦未能顧及的海域內等候。 4月17日,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大氣層的軌道。在進入大氣層前,航天員啟動4個姿態控制火箭,使登月艙推著服務艙向前加速飛行。隨後,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服務艙分離。緊接著又啟動反推火箭,使登月艙離開服務艙一段距離。 然後,登月艙的兩名航天員回到指令艙,關閉兩艙通道,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登月艙拋掉。 3名航天員乘坐指令艙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美國總統隨硫磺島號軍艦前去歡迎了3名航天員的歸來。 阿波羅13號飛船登月雖然失敗了,但依靠人類的智慧和毅力,卻奇跡般地將航天員營救回來。所以,航天界稱這次飛行是「一次成功的失敗」。 事後,美國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務艙液氧貯箱中加熱系統的兩個恆溫器開關,由於過載產生電弧放電作用,將其連成通路,使加熱管路溫度高達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導線,最後引起氧氣爆炸。
聯盟11號飛船返回時空氣泄漏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4天後,即4月23日,聯盟10號飛船發射上天,直奔禮炮1號,並成功地進行了對接。對接後,由於故障,航天員盡力工作了5個多小時,試圖進入空間站,但沒有成功,只好應急返回。 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載著肩負首批進入禮炮1號空間站重任的3名航天員,朝空間站飛去。這3名航天員是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飛船經變軌飛行後,在距空間站100米的地方開始交會對接,並獲得成功,3名航天員打開艙門進入了空間站。 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時22分,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生長的實驗和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不少寶貴資料,幹得相當出色。對接期間,還兩次將空間站的軌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時,3名航天員離開禮炮1號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飛船離開空間站後飛行了4個多小時,並保持著同地面上的聯系。 6月30日1時35分,飛船按程序啟動制動火箭。在再入大氣層前,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但連接兩艙的分離插頭分離後,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密封性能被破壞,返回艙內的空氣從該處泄漏,艙內迅速減壓,致使航天員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而死亡。 盡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艙也在降落傘減速下,安然著陸。但當人們打開艙門時,看到的卻是已經遇難的3名航天員的屍體。 這次事故的原因是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擁擠,只有脫掉臃腫的航天服才能坐下。當時聯盟號返回程序就明確規定,航天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對此設計和程序,不少科學家當時就反對,但航天部門的領導人不接受正確意見。為此,蘇聯航天負責人卡馬寧將軍被撤職。 這一事故是原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事故發生後,又一次推遲了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劃,禮炮1號此後再無人進入。飛控中心不得已,於發射後175天,忍痛發出降軌指令,將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飛行又一次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並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航天服。 載人飛船作為人類征服宇宙的一種工具,從開始使用至今,不過短短的30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彈指一揮間「。與過去出現的任何一種運輸工具相比,它是最年輕的,但也是發展最快的。這30多年,它的經歷也是曲折的。不少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為它而折腰,幾位航天員為它而獻身。但它已日臻完善,成為人類往返於空間站和地面的主要運輸工具。今後,它還會進一步完善,會在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航行中再顯雄風,再創奇跡。
編輯本段中國載人飛船發展
神舟一號~神舟四號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研製。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 載人飛船
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太空行程,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順利升空,實現了2名宇航員多天飛行,他們分別是:聶海勝、費俊龍。「神舟」六號於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使我國載人航天技術進一步成熟。「神舟」六號實現了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為未來航天員在空間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實現宇航員進入軌道艙。航天員首次往返軌道艙,進行了失重狀態下的關閉返回艙門及檢漏試驗。第一次進行了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
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編輯本段重要時刻
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前蘇聯的『東方號』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 世界第一艘登月飛船美國的『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發射。

F. 物理航天小知識

船箭是以引爆炸葯來分離,這時對船產生一個加速度,使船進入較高軌道,這個過程中,由於遠離地球,船的動能轉化為勢能,船又有一個與運動方向相反的加速度,使宇航員感到失重

G. 有關科學現象知識文章(摘抄)

材料科學
記憶歷來被認為是生物,特別是高等生物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材料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某些金屬也有記憶功能.
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軍械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用55%的鎳和45%的鈦製成了一種鎳鈦合金絲.他們將這種鎳鈦合金絲繞成一個螺旋形的線圈,把它加熱到150℃,然後冷卻、拉直.當合金絲再次被加熱到95℃時,竟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情景——金屬絲自動捲曲成原來螺旋形線圈的形狀.科研人員又一次把它冷卻、拉直,誰知當加熱到同樣的溫度後,它又恢復了原來的形狀.反復實驗,屢試不爽.
之後,科學家發現其他一些合金,如銅鋅鋁合金、銅鎳鋁合金、鐵鉑合金等,也具有這種記憶形狀的功能,他們將這類合金稱為「形狀記憶合金」.
這種具有形狀記憶功能的合金可以廣泛應用於衛星天線、飛機液壓系統、管道鉚接、醫療器械等許多領域.例如,用它們製造的天線,平時折疊起來很小,當飛船上天後,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天線會展開成直徑達好幾米的半球形;用它們製造的人工骨骼拉桿,可以依靠人的體溫將斷骨拼合固定,大大加快了骨折癒合的速度.

H. 但丁01的本片的寓意

我之所以在情節上加個「表象」,是因為導演想表述的並非是這個意思。影片富含宗教內涵,真正的意思是通過一連串的隱喻和意想,隱晦的傳達出來的,這也是很多人反應看不懂的主要原因。一部影片里絞合了兩個暗喻宗教的寓言作為背景,又在情節里夾雜著眾多的情節隱喻,宗教的、人性的、人類的等等,這些疊合在一起,確實讓很多不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人大傷腦筋。
下面讓我們來試圖解讀一下這些隱喻。
一、片名的隱喻:
影片的名字既然叫但丁一號,那自然有著與但丁有關的隱喻。因此我們不得不先提一下「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和新世紀第一位詩人」的代表作——但丁的《神曲》。其實沒有必要講太多,我們只需要回顧下,高中歷史課本里關於《神曲》的描述:似乎裡面寫了但丁游地獄,看見人類的七宗罪,並且批判了中世紀的天主教庭。好了,有這個就差不多了,需要著重強調的七宗罪是:
貪婪,失控的慾望,是七宗罪中的重點。其他的罪惡只是無理慾望的補充。(注意這個不是我總結的,而是《神曲》的描述):
肉慾:肉體的慾望
貪食:胡為的慾望
妒忌:財產的慾望
懶惰:逃避的慾望
傲慢:卓越的慾望
暴怒:復仇的慾望
二、「聖喬治」的隱喻: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知識是主角名字「聖喬治」的隱喻,西方流傳的聖喬治(St.George)的故事很簡單,他殺了一頭惡龍,惡龍的血在地面上正好流成一個十字架的形狀,並且他還是基督徒的保護者。影片讓主角聖喬治在片尾摧毀了內心的三個罪惡,來代表寓言中殺掉的巨龍。
三、關於太空監獄的隱喻:
影片的背景是在一個太空監獄,關押的是重刑犯人,象徵著地獄里諸惡——但實際上並非只有犯人才是諸惡的化身。隨著影片的展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新來的艾麗莎及其所屬公司,還有這個船上的船長,甚至這個監獄背後的政府,都有這樣那樣的罪惡,可以說是一個「人類社會」的縮影或意象。「人類社會」是影片開始時女醫生的原話,在影片中也有點題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七宗罪中的某一宗罪並非是只體現在一個人身上,某個人身上也並非只有一宗罪惡,但確實有典型的代表性。這個相信大家稍作分析就能明了。
四、「但丁一號」星球的隱喻:
在隱喻著社會和地獄的監獄旁邊,是一顆叫「但丁一號」的星球。星球在這個片子里有多重隱喻,結局的隱喻與過程的隱喻是不同的,在影片進行的過程當中,星球一方面可看做但丁的化身,是地獄的旁觀者或者叫見證者;另一方面,其熊熊的火焰本身也象徵著太空里監獄的諸多罪惡,可以看做地獄的鏡像,或者說是太空監獄里眾人罪惡的鏡像。而在影片最後的時候,經過聖喬治洗禮過的它變成一顆生機盎然、貌似地球的星球,這代表了新生和希望,而於現實意義,它在片尾卻寓意我們所在的地球。
五、人物的隱喻:
小飛船上有兩個乘客:
1、聖喬治:他來歷不明,但心地善良,且具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吞噬罪惡、重生、讓人復原。但從別人那裡吞噬的罪惡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他血液和基因里充滿無數的罪惡,我想這不僅僅是吞噬別人的罪惡的結果,而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原罪,以及人類種種慾望罪惡的合體。從他下了飛船之後的種種跡象,一直到他的犧牲,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是的,關於他的隱喻就是上帝,或者叫做聖靈。
同時,他在影片的最後戰勝了人類內心的三重最原始的罪惡,也是暗喻聖喬治屠龍傳說。(見二,「聖喬治」的暗喻)
2、艾麗莎:公司派給她的任務是將聖喬治隔離到這個監獄,並且用他的基因在犯人身上進行試驗,企圖達到改變基因的目的,如果試驗成功就將聖喬治殺死,公司就可以用這種基因賺錢(隱喻首惡是貪婪)。因為聖喬治的基因實質是罪惡,這種危險的基因試驗註定不會成功。
監獄的管理人員一共有4名。
1、典獄長沙龍,他給一名犯人阿提拉許可權,讓犯人參與飛船管理,而在艾麗莎的罪惡任務面前也選擇了不負責的順從(隱喻懶惰的罪惡);
2、基因和人類學管理者普西芬尼,她是一個很有名望學者,很明白事理,可以說是船上最智慧的人,但卻有點傲慢(隱喻傲慢);
3、另外還有兩名警衛BR和CR,兩人從頭到尾沒幾句台詞,連名字都是代號,只負責執行,可以視作權力的象徵。
監獄的犯人一共有6名:
1、凱撒:他是犯人的小頭目,犯人們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有極強的權力慾望(隱喻嫉妒的罪惡);
2、阿提拉:他是一個黑客,行為極端,當得知自己被當做試驗品的時候,他利用典獄長的疏忽想企圖讓整個飛船都同歸於盡(隱喻暴怒的罪惡);
3、佛像:他是一個變態,總是以讓人解脫為借口掐死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變態慾望(這個隱喻了貪食,因為貪食的真正含義是胡為的慾望);
4、拉扎爾:他城府極深,為逃避麻醉氣體苦練憋氣,最後卻因為好色沒有選擇救飛船,而是跟著艾麗莎上了救生艇獨自逃生,並因此喪命(隱喻肉慾);
5、莫洛克:他是一個大胖子,除了吃飯似乎什麼都不關心(隱喻貪食);
6、拉斯普丁:他是個半仙,具有明顯的基因缺陷,他從主角進入監獄的那刻便堅信他是上帝派來的,會拯救大家,但實際上他的行為神神叨叨,硬說有什麼隱喻的話那就叫他愚者或者衛道者吧。
六、惡龍的隱喻:
影片開始的時候「【故事的】一切始於火焰中(伴隨的是小飛船的噴射火焰畫面),如同龍口中的地獄之火,如同【關於聖喬治的】傳說中一般,如果說傳說給了我們什麼啟示,那並非是惡龍之存在,而是它是可以被征服」。再加上飛船里乘坐的是充滿貪婪目的的艾麗莎,因此看起來,小飛船的隱喻就是惡龍。——但別忘了,作為隱喻的結束,卻並非是聖喬治摧毀了小飛船,而是它自己一頭撞進了但丁一號星球的火焰——而影片中聖喬治的「屠龍」意象的表達,是以自己的犧牲,摧毀了三個慾望包裹著的自己的心臟(其實就是戰勝了人心裡的三個慾望),並以自身化作聖水洗禮了但丁一號來完成的(作為屠龍後的十字的基督勝利符號,是用得以保存的監獄來表達的。因此巨龍的意象並非借小飛船來表達,而是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但丁一號來承擔的,而但丁一號的熊熊烈火又是監獄中各種罪惡的象徵或者說叫鏡像,因此其實質直接指向了人類內心的七宗罪。七宗罪才是惡龍的意象。
七、關於片中「七宗罪」結局的的含義:
讓我們來回想一下,七宗罪最後的結局.
1、貪婪。作為首惡的貪婪之罪的承擔者,艾麗莎毫無疑問是走向了死亡。象徵貪婪只能帶來毀滅。[結局:撞毀在地獄火中]
2、肉慾。拉扎爾因為美色的誘惑,選擇了跟隨艾麗莎逃走,而非拯救飛船,最終也隨貪婪覆滅。實際上肉慾也總是和貪婪如影隨形。[撞毀在地獄火中]
3、暴怒。報復者阿提拉先於其他人自殺了。這種復仇的慾望把別人帶入危險的境地,但最終首先毀滅的還是自己。[自我毀滅]
4、傲慢。普西芬尼的傲慢,在偉大的神跡面前自然消融無蹤。即使再欲求卓越,在上帝面前也要自慚形穢。[皈依上帝後自動消弭]
5、嫉妒。作為對權力慾望追求者的凱撒,沒有像歷史上的凱撒那麼悲慘,無論是否幫助上帝的代言人聖喬治,他所追求的權力給他注射了毒汁。但最終作為上帝代言人的聖喬治將他治癒了,並將他的慾望吞噬,這象徵著權力只能帶來毀滅,只有上帝可以使人永恆。[被權力謀害,被上帝拯救]
6、懶惰。船長沙龍的不負責任讓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處於危險的境地。但無論如何,高位者的懶惰(或言逃避)可能危險,但這並非致命,所以沙龍沒有死。但貪婪和肉慾的過失之後還要逃避,毀滅就是歸宿——片尾艾麗莎和拉扎爾不負責任的逃離又何嘗不是懶惰之罪的表現呢?[罪惡之後的逃避,撞毀在地獄火中]
7、貪食。貪食就是胡為的慾望,但是在片中他有兩個更明顯的表象,就是莫洛克和佛像,一個象徵肉體的胡為,一個象徵精神上的胡為。這兩種放縱被上帝的代言人聖喬治吞噬。[被聖喬治吞噬]
ps.關於嫉妒和貪食的深層含義在下面進行介紹。
八、關於影片結局的含義:
聖喬治飛出監獄的時候,向著燃燒著熊熊烈火的「但丁一號」星球緩緩而去。在他身體里暗藏的是他吞噬的「(肉體的)貪食」、「(精神的)貪食」以及「(源自權力的)嫉妒」三重罪惡。「貪婪」、「肉慾」和「(逃避責任的)懶惰」罪惡已經毀滅於前方熊熊的火焰之中。眼看馬上就要步其後塵,聖喬治毀滅了體內所暗藏的三種罪惡(屠龍的意象),並用犧牲來將自己化作聖水凈化了「但丁一號」上象徵人類罪惡的熊熊火焰。這樣影片所要表達的意思就很明確了:只有戰勝自己精神和肉體里胡為的慾望和源自權力和金錢的嫉妒心,就可以避免貪婪、肉慾和對責任的逃避。也就可以凈化這個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充滿美好和希望。
監獄在凈化後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這一方面是作為「屠龍」寓言這個暗喻的終結(見二,「聖喬治」的暗喻),另一方面也表達了這樣的含義:只有信仰上帝,戰勝自己的慾望,才能滌清人類的罪惡,人類才能生存和延續。

I. 神舟六號物理知識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
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
,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
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
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
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
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
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
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
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
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
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
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
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
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
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
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
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
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
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
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
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
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
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
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
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
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
。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
那間,艙上的切割器會自動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
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
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座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
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
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
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
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
,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
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
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
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
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
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
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
「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
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
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
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
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
,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里
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
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
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
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
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
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
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
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
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
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國和
平統一。

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鍾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J. 十個航天小知識有哪些

如下:

1、失重情況下航天員如何睡覺?

航天員在睡袋中漂浮著,用繩子將人倒掛在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

2、太空聞起來是什麼味道?

宇航員描述,它聞起來就像燒焦牛排、高溫金屬和焊接煙霧的刺鼻氣味。專家表示,太空氣味呈現出的金屬味可能是來自於高能離子的振動。

3、宇航服穿著舒適嗎?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比如要求要是防火材料)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感覺不到衣服的存在。

一套艙內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萬的人民幣,重量為20公斤左右,一套艙外的宇航服的造價通常需要2億多的人民幣,重量也達到了120多公斤。

4、中國空間站設計壽命有多長?

中國空間站設計壽命不小於10年,還可通過維護維修,延長使用壽命,並具備一定擴展能力。

5、航天玻璃能做啥?

空間用抗輻照玻璃蓋片,這是航天器的「護身鎧甲」,能讓太陽能電池方陣免受太空中高能粒子和有害射線的撞擊。

6、為什麼發射嫦娥五號要選在凌晨?

天氣條件對於航天發射至關重要。在凌晨,天氣狀況比較穩定,雲層更少,有利於火箭發射及信號的傳播。同時,可更好地利用望遠鏡等天文設備,對觀察到的發射情況做出總結。此外,由於凌晨整體環境亮度較低,火箭噴射火焰飛向太空時非常顯眼和突出,有利於地面光學和測量設備跟蹤到目標,收集相關信息。

7、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是(中國)。

8、世界上第一顆粒人造地球衛星是(前蘇聯)發射的,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9、人類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在首次飛行時繞地球飛行了(一)圈,在太空飛行了(108分鍾)。

10、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