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
《史記》,貫通祖國三千餘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下面是我為你整理了史記讀書筆記摘抄,希望能幫助到您。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一
對於《史記》,魯迅曾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暑期讀完「史記二十篇」後,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看這二十篇文章的題目,很容易就發現題目是由人名與「本紀」或「世家」或「列傳」組成。其實上述的「本紀」「世家」「列傳」,還有「表」「書」都是體例,表示不同類型的文章。如此一來,通過題目,我們就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內容。例如:《商君列傳》,「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的生平事跡,所以這篇文章是關於商鞅的生平的。能在閱讀文章前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對我們閱讀《史記》猶有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悟出道理。
閱讀《史記》,就彷彿進行一次時空的穿梭,回到幾千年前體驗一趟歷史之旅。司馬遷用豐富多樣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同時,司馬遷也是不偏不倚的。正所謂「人無完人」,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帝皇將相也好、千古英雄也罷,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缺點。例如,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但司馬遷也注意到他所擁有的不可多得的軍事才能。作者的筆墨恰到好處,在敘述歷史事件時也保持著一份難能可貴的理智,沒有因融入個人情感而添油加醋。很多著名的歷史事件於我的眼前再現,牽動著我的思緒與情感,或因一絲失誤而唏噓感嘆,又或因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每一位人物客觀的描述,對每一件歷史事件詳盡的記載,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在閱讀《史記》時,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學習人物的優點,領略成功的秘訣;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為鑒,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閱讀完這《史記》二十篇後,我彷彿與古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確實是受益匪淺啊,讀書筆記大全《史記讀書筆記400字》。
為了能向世人呈現《史記》這部千古名作,作者司馬遷付出的心血,除了他自己,我們都不得而知。據說《史記》的內容有一半是司馬遷在獄中編寫完成的。我能想像監獄中的環境十分艱辛,而他所受的刑罰也肯定不輕,但回頭看看紙上的文字,條理清晰、詳略得當,還有許多名句、四字詞今人仍在沿用。若不是事先知道,誰又能想到這如此大的反差是真實存在的呢?頓時,我對司馬遷肅然起敬,對他的心血結晶――《史記》用了另一番感受:不僅是一部歷史巨作,也是一部不知融聚多少血汗的典籍。
《史記》的語言、內容、立意都是其成就所在。但我相信,其成就絕不僅限於此,也許我們每讀一次,又會發現《史記》的另一過人之處,抑或是得到另一感悟。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二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三
假期里,我讀完了《史記》。通過它,我看到了卧薪嘗膽的勾踐,善於用兵的孫武,圍魏救趙的孫臏,知錯就改的廉頗……彷彿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顆夜明珠,趙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書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項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鴻門宴」之前,項羽的謀士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日後與項羽爭奪天下之人,請求項羽在宴會上將其刺殺,以除後患。但項羽沒能聽從他的建議。范增又派項庄在宴會上舞劍刺殺,可時機太晚,被劉邦看出,刺殺失敗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要聽得進勸告,不要自以為是,一意孤行。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門口有個小販在搞抽獎游戲。正好我兜里帶了五元錢,看著那些「獎品」,不禁心動了。於是,我拿出一塊錢。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說:「不要抽啊!那是騙人的!」我卻聽不進去,把所有的錢都買成獎券。結果,我一個也沒中。直到現在,我還十分後悔,五元錢,就這么裝進了小販的腰包。這都是因為我沒有聽那個同學的勸告,一意孤行。
之後,項羽和秦軍展開了一場戰斗,項羽憑著勇氣,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隻鑿沉,又把所有做飯的鍋砸碎,每個人身上只帶三天的干糧。軍隊由於沒有了退路,個個視死如歸,以一當十,贏得了戰斗的勝利。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有一個周末,爸爸帶我去「跳跳虎」游樂園玩。其中有一個項目是走鋼絲。開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著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剛走了一會,爸爸突然把手鬆開,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麼辦?鋼絲這么危險,我一個人怎麼走啊!這時,我看到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後面,一步一步地走著,旁邊沒有一個大人。我心想:他那麼小都敢走,我為什麼不能呢?於是,我也開始走。走了幾步,我找到了竅門,走得越來越快,終於到達了終點。
《史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非常喜歡它。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四
《史記》這本書裡面有一個小故事,名叫《食客馮諼》。這裡面的故事可精彩了,我可喜歡看了。
主要講了:有個名叫馮諼的齊國人,家裡十分貧窮,就託人找孟嘗君。說他願意投於他門下。孟嘗君同意了馮諼的請求。馮諼來後,有許多人瞧不起馮諼,只給他粗茶淡飯。有一天,馮諼倚柱彈劍而歌:「長鉠歸來乎,出無車」孟嘗君給馮諼配了馬車。可又過了幾天,馮諼又嘗到:「長鉠歸來乎,不能養家,孟嘗君便給他親人送飯。有一次,孟嘗君讓馮諼到了薛地,把債券燒了,民呼萬歲。
之後,孟嘗君去薛地,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
我十分敬佩馮諼和孟嘗君,因為馮諼懂得收買人心,他把債券燒了,把薛地百姓的民心都收買了,得到了人們的`擁護。而孟嘗君卻懂得收買人心,招納賢士,借用他人的智慧和才能為自己服務,三教九流,各有所有。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要會收買人心,招納賢士,利用別人的長處來補救自己的不足。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五
《史記》是我國歷史名著,文化瑰寶。史記作者是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
史記中有許多個經典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劉邦的故事等。看史記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看商紂王與妲己的故事,我為比乾的直諫而感動。為商紂王的殘忍而心酸。看到商紂王對妲己的痴迷為她做的一切。我心中充滿了氣憤。看到武王伐紂的故事,我感謝他的義舉,因為他拯救了一方百姓。
看時,我有時會把自己當做故事中的人物,有時我會想如果我是妲己,我會勸商紂王以國事為重。如果我是商紂王,我會專心務國,以國事為重。
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坎坷人生讓我感動萬分。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大約死於公元前90年,字子長。司馬遷出身與史官世家。漢武帝天漢三年曾因李陵事件被被捕下獄。司馬遷痛苦萬分,曾想過一死了之。可他並沒有那樣做,因為他想到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創作的史記還沒有完工,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劉邦的故事。這篇文章里的人物生動形象,故事活靈活現。所以我很喜歡。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六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里,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朽、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著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著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讀書筆記摘抄七
歷史是一面鏡子,觀照祖國璀璨的古代文明,學好歷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們永遠不迷濛。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記》。
《史記》整理和保存了從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全面而系統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多方面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卧薪嘗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中。
《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此書經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內容浩繁的巨著。
從司馬遷寫《史記》中使我體會到: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
;❷ 求關於司馬遷和《史記》的文學常識,急.
《史記》
《史記》概要《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的《史記》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前87?),字子長,他的《史記》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開創了中國紀傳體史學,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
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實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從四個方面得以體現:對封建統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贊揚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層人物;描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它的藝術性首先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於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
《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庄諧有致,又富於變化的語言風格.《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❸ 閱讀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要如何寫關於閱讀史記 讀書筆記 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史記讀書筆記,希望能幫到大家!
史記讀書筆記篇1
對於《史記》,魯迅曾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暑期讀完「史記二十篇」後,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看這二十篇 文章 的題目,很容易就發現題目是由人名與「本紀」或「世家」或「列傳」組成。其實上述的「本紀」「世家」「列傳」,還有「表」「書」都是體例,表示不同類型的文章。如此一來,通過題目,我們就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內容。例如:《商君列傳》,「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的生平 事跡 ,所以這篇文章是關於商鞅的生平的。能在閱讀文章前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對我們閱讀《史記》猶有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悟出道理。
閱讀《史記》,就彷彿進行一次時空的穿梭,回到幾千年前體驗一趟歷史之旅。司馬遷用豐富多樣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同時,司馬遷也是不偏不倚的。正所謂「人無完人」,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帝皇將相也好、千古英雄也罷,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缺點。例如,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但司馬遷也注意到他所擁有的不可多得的軍事才能。作者的筆墨恰到好處,在敘述歷史事件時也保持著一份難能可貴的理智,沒有因融入個人情感而添油加醋。很多著名的歷史事件於我的眼前再現,牽動著我的思緒與情感,或因一絲失誤而唏噓感嘆,又或因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每一位人物客觀的描述,對每一件歷史事件詳盡的記載,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在閱讀《史記》時,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學習人物的優點,領略成功的秘訣;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為鑒,吸取前人的 經驗 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閱讀完這《史記》二十篇後,我彷彿與古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確實是受益匪淺啊。
為了能向世人呈現《史記》這部千古名作,作者司馬遷付出的心血,除了他自己,我們都不得而知。據說《史記》的內容有一半是司馬遷在獄中編寫完成的。我能想像監獄中的環境十分艱辛,而他所受的刑罰也肯定不輕,但回頭看看紙上的文字,條理清晰、詳略得當,還有許多名句、四字詞今人仍在沿用。若不是事先知道,誰又能想到這如此大的反差是真實存在的呢?頓時,我對司馬遷肅然起敬,對他的心血結晶――《史記》用了另一番感受:不僅是一部歷史巨作,也是一部不知融聚多少血汗的典籍。
《史記》的語言、內容、立意都是其成就所在。但我相信,其成就絕不僅限於此,也許我們每讀一次,又會發現《史記》的另一過人之處,抑或是得到另一感悟。
史記讀書筆記篇2《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 故事 編織 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筆記篇3歷史是一面鏡子,觀照祖國璀璨的古代文明,學好歷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們永遠不迷濛。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記》。
《史記》整理和保存了從五帝 傳說 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全面而系統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 文化 諸多方面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卧薪嘗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 教育 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中。
《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此書經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內容浩繁的巨著。
從司馬遷寫《史記》中使我體會到: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
史記讀書筆記篇4我看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里有六十六篇 歷史故事 ,分別有:《大禹治水》、《紂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輔政》、《烽火戲諸候》、《掘地見母》、《齊國稱霸》……
《大禹治水》這一篇講的是:在堯執政時,很多地方都發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堯派鯀娶治水,一直到堯逝世都沒有治好水,舜執政以後,便派鯀的兒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災嚴重的地方調查,研究水的規律與流向,禹帶領老百姓日夜開鑿河道,帶著測量工具出發了。一天,禹剛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剛想走進家裡跟他妻子聊天,就擔心地說:「我還沒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為了治水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黃河上游有座龍門山,山很大,擋住了黃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黃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須鑿開龍門山,可這工程量很大!」禹帶領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龍門山開山劈嶺,最後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歡呼起來!
《紂王失天下》這一篇講的是:殷商的最後一個首領叫紂王,他養了很多飛禽走獸,紂王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百姓生活痛苦,罵他昏君,誰反對紂王統治,紂王就施以重刑,把他們綁在燒紅的銅管上。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紂王手下的三個部落首領,九候知道紂王喜歡美女,就將美女送去。美女不笑,被紂王殺掉。紂王還下令將九候殺了。鄂候勸紂王,紂王又將鄂候殺了。姬昌最後也被殺了。紂王臨時抽調奴隸匆忙應戰。戰場上奴隸倒戈幫助周武王攻打紂王。紂王大敗,只好自焚。
通過看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 成語 ,我一般般喜歡這本書,因為有些詞語還不是很明白。
史記讀書筆記篇5小時候,爸爸就叫我讀《史記》,說這是一本經典著作,我不知道何為經典,只是喜歡書中精彩的故事。如今當我捧起白話版的《史記》,重溫書中的故事,細細品味,才真正感受到這本書為何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而在《史記》共130篇中,就講述了上起三黃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前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等的歷史,它是我國第一部通史。這本書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胸懷大志的的劉邦,勇武過人的項羽,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足智多謀的張良······他們為史記的精彩故事,埋下了伏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胸懷大志的劉邦了,他雖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但卻能推翻暴秦,建立了大漢帝國。這是因為劉邦為人厚道,喜歡施予,胸襟寬廣。有一次,他押解人去做苦工,因他善心大發,所以將苦工全放了。大家對他感激不盡,與他上山一起躲避。可見只要你有善心,一定會有人在危急時刻幫助你的。這篇篇精彩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無窮,讓你在小故事中,了解大文化,知曉大歷史。 作者司馬遷自幼刻苦好學,積累了許多的歷史資料,在父親去世之後,他更是立志寫作,但當時正處在打仗的時代,李陵因寡不眾敵,戰敗,被俘虜了。漢武帝大怒,要滅李陵九族,大臣們都隨聲附和,只有司馬遷 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幾次想血濺牆頭,但他仍然鼓勵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一定要活下去。就這樣司馬遷堅持了__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前無古人的輝煌著作《史記》。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知。「是啊,讀《史記》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也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家長感言:書是知識的源泉,書是知識的寶庫,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要用心靈去感受,就能悟出其中的快樂,讓孩子去暢游書的海洋,去享受那份快樂!
閱讀史記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 史記讀書筆記5篇
★ 史記讀書心得5篇
★ 史記讀書筆記800字優秀範文
★ 史記讀書筆記精選範文
★ 《史記》讀書筆記與感悟初一作文10篇
★ 閱讀史記過後的心得感想
★ 史記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
★ 史記讀書筆記500字範文
★ 關於《史記》讀書筆記範文
★ 史記讀書筆記範文
❹ 《史記》文言知識
項羽本紀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①,未能下②。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③,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④。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⑤。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⑥,稱為長者⑦。東陽少年殺其令⑧,相聚數千人,欲置長⑨,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⑩,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11),異軍蒼頭特起(12)。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13)。今暴得大名(14),不祥。不如有所屬(15),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16)。」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17)。我倚名族,亡秦必矣(18)。」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19),軍下邳(20)。
①於是:在此時。②下:用兵力威服,降服。③矯:假託。
④以:率領。西:向西,西進。⑤使使:派使者。後一「使」字舊讀去聲,是使者的意思。與連和:跟陳嬰聯合在一起。⑥素:平素,一向。信謹:老實謹慎。⑦長者:忠厚老實的人。⑧其令:指東陽縣縣令。⑨置長:推舉首領。「置」,設立。⑩謝:推辭。
❺ 有關<<史記>>的資料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RevwmhR5t0gaae8_moEG7w
❻ 關於史記的資料
《史記》約成書於前104年至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久而久之,人們根據「太史公記」而省略成《史記》。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出身於中下層官吏家庭。高祖司馬昌,當秦始皇時,作主鐵官。曾祖司馬無澤,在漢初作長安的一個「市長」。祖司馬喜,沒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漢文帝時可能是所謂「中人之家」,以農業、畜牧致富,因而能夠出粟買爵。司馬遷說自己「耕牧河山之陽」,不一定就是親自參加耕牧。
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稱太史公。這是史官,漢武帝新恢復的一種古官。官位不高,職權不大,主官天時星歷、祭祀禮儀、搜羅並保管典籍文獻。這是史官的傳統。
史官掌握文化知識,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一種官。從殷周到春秋戰國,史官的職權、地位逐漸降低,但他們的政治地位從來沒有改變。他們的職掌,歷代相傳,最重要的是為王家記言記事。在殷周時代,他們記錄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戰國時代,他們記錄的范圍擴大到各國統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時,太史令並沒有這項職掌,司馬談自覺地按照古代史官傳統,准備要為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記言記事。他在大約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 年)的太史令職守上,在「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的便利條件下,不僅有論述歷史的志願和計劃,而且很可能已開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馬談到長安做官以後,司馬遷自然地隨著父親到長安,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司馬遷自說「年十歲則誦古文」,當是到了長安以後的事情。所謂「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寫的典籍。漢初傳習的古書,許多是用漢代通俗應用的隸書即所謂「今文」寫的,也有先秦保存下來的,用古文寫的。司馬遷十歲時所誦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寫的書,不是專指某一種書。由此可見,司馬遷很早就有古文的修養。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約前87)(補註: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義》,所依據的是唐代張守節《正義》注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主此說。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依據晉代張華《博物志》稱「大夫司馬遷,28歲古六月乙歲卯,石也」。也就是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為司馬遷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說。一般採用前說)補註:持「建元六年說」者,千方百計證明《博物志》是對的,而認為張守節《正義》的記載是錯誤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博物志》該條所錄的是漢代記籍簿,它記載著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祿等等。如此詳細而真切,是錄自漢代文書,其真實無疑。這是一種原始材料,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史書中的材料。其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一句話:「今仆不幸早失二親。」如按《正義》所言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時,司馬遷應是36歲。按常理,36歲死去父母說不上「早失二親」。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馬遷生於武帝建元六年,即26歲父死,說早失父母尚說得過去。其三,司馬遷《報任安書》作於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元五年,這一年應是55歲,他做郎中是在20歲左右邀游各地回來後的事,那麼,他應該說待罪輦轂下30餘年了。顯然,司馬遷不會連自己做過的事都記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說。
持「景帝中元五年說」者除依據張守節的《正義》外,還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或論據。其一,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認為後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應是「三十八」之誤。《正義》注稱太初五年,司馬遷「處四十二」是正確的。其二,根據〈史記·游俠列傳〉所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將各地毫強和資財三百萬緡以上的富戶遷往茂陵,郭解財產不多,也被強行遷徒,司馬遷也見到郭解,他說:「吾觀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若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當時年僅九歲,決不可能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按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年齡為十九歲,似更合適。其三,根據《漢書·儒林傳》,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然據《史記·孔子世家》和《資治通鑒》,孔安國在元朔二年為博士,元朔二年司馬遷年方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學向一個經學大師求教和商量問題的;如果生於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較合理。
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補註:司馬遷出生於何地?《太史公自序》雲:「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此龍門在何處,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在今陝西韓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
最早持陝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同時,韓城鬼東鄉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為是太史公後裔。他們自稱,原本為司馬姓氏,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後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馮」字,並列陝西韓城芝川鎮司馬遷廟為佐證。
持山西河津縣說者認為,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據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興修水利時被毀之。而且現在該村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
他的父親司馬談是一個淵博的學者,對於天文、歷史、哲學都深有研究,所著《論六家要旨》一文,對先秦各家主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的評論。這對司馬遷的早期教育無疑有重要意義。將近十歲時,司馬遷隨就任太史令的父親遷居長安,以後曾師從董仲舒學習《春秋》,師從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學問的基礎,二十歲那年,他開始廣泛的漫遊。據《史記·太史公自序》,這一次游歷到達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等地,尋訪了傳說中大禹的遺跡和屈原、韓信、孔子等歷史人物活動的舊址。漫遊回來以後,仕為郎中,又奉使到過四川、雲南一帶。以後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而游歷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幾次漫遊,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漫遊開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觸到各個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並且搜集到許多歷史人物的資料和傳說。這一切,對他後來寫作《史記》起了很大作用。
司馬遷繼承父親的思想,用儒家所說的禮作為行為的規范和衡量歷史上是非得失的准則。他申論:「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司馬遷從父親司馬談那裡,可以說得到兩份遺產。一份是太史職掌的學問,其中可能包括司馬談已經寫成的史文;又一份是儒家的學問,主要是《春秋》之學。但司馬遷並不以此二者為限,他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也是因他有一家之言,中國歷史上開始有歷史家的出現。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臨終前,把著述歷史的未竟之業作為一項遺願囑托給司馬遷。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此後,他孜孜不倦地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潛心於著史,並參與了《太初歷》的制定工作。
就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災難。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抗擊匈奴,力戰之後,兵敗投降。消息傳來,武帝大為震怒,朝臣也紛紛附隨斥罵李陵。司馬遷憤怒於安享富貴的朝臣對冒死涉險的將領如此毫無同情心,便陳說李陵投降乃出於無奈,以後必將伺機報答漢朝。李陵兵敗,實由武帝任用無能的外戚李廣利為主帥所致,司馬遷的辯護,也就觸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懲罰。對於司馬遷來說,這是人生的奇恥大辱,遠比死刑更為痛苦。在這一場事件中,他對專制君主無可理喻的權力、對人生在根本上為外力所壓迫的處境,有了新的認識。他一度想到自殺,但他不願寶貴的生命在毫無價值的情況下結束,於是「隱忍苟活」,在著述歷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實現。這也正是一位學者對君主的淫威和殘酷的命運所能採取的反抗形式。終於在太始四年(前93年)(前寫於這一年的《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對於自己的際遇和心情作了一個完整的交待,此後其事跡不清,大概卒於武帝末年。補註:王國維考證其死於前87年) 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正史中未載司馬遷卒年,有人認為這是司馬遷善終的證明,也有人認為這恰恰說明司馬遷死得不明不白,大有疑問。《史記·集解》引東漢學者衛宏《漢舊儀注》雲:「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輕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蠶室。有怨言,下獄死」。葛洪《西京雜記》也有相類似的記載。有人據此認為司馬遷是因作《報任安書》而死的,且死在作《報任安書》的當年。(據王國維考證《報任安書》作於太初四年(前101年))郭沫若認為司馬遷下獄的事世上必有流傳,故衛宏、葛洪均筆之於書。衛宏和葛洪都是當時頗有名望的大學問家,不會無中生有, 歪曲事實。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贊」中嘆息「以遷之博物智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極刑」防腐刑)之後,又不「能自保其身」,這說明司馬遷不是自然之死。《漢書》載司馬遷被宮刑之後,又「尊寵任職」,為中書令(皇帝的御用秘書)可說是「載卿相之列」。郭沫若認為《鹽鐵論·周秦篇》中的既「下蠶室」而後又「就刀鋸」,就是暗指司馬遷的再度下獄致死之事。
對此,有的學者則提出異議。目前尚存有關衛宏提及太史令和司馬遷行事的記載,共有四條,經考證,至少有兩條不符合史實,故衛宏說司馬遷「下獄死」一事,殆不可信,至少也是孤證。古人認為「身體發聯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漢書》嘆司馬遷「既陷極刑」,不「能自保其身」,應當從古人的這種含義上來理解。《鹽鐵論·周秦篇》文學之言與司馬遷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下蠶室」之後又「就刀鋸」,原意只是指一種刑罰所造成的社會不良風氣,乃證明漢武帝嚴峻之法的無效,不能解釋為司馬遷兩次下獄。
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可能死於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獄」。巫蠱案發於征和元年(前92年),身為巫蠱使者的江充與衛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駕後為太子所誅,遂大開殺戒以借機剪除太子。太子殺江充後自殺,武帝窮治巫蠱之獄,轉而窮治大子死之獄,一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前後死者達十幾萬,司馬遷的好友任安。就是「巫蠱之獄」的殉難者之一。這場災難,錄及到當時許多文武官員,司馬遷恐怕也難以倖免。又據《史記》記事內容分析,太初四年至征和二年還有記事,征和一年後無記事,司馬遷很可能是《漢書》所雲「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的犧牲者。
還有人主張司馬遷死於武帝之後,《史記》各篇里有漢世宗的謚號「武帝」。「武帝」系漢世宗劉徹死後,後人所追封,如司馬遷死在武帝之前,怎麼會知道這謚號呢?有人考證司馬遷《報任安書》作於征和二年(前91年)十一月,距武帝罵崩僅4年,從《報任安書》的內容來看,知道當時《史記》尚未全部完成,此後必有修整補輯,故涉及到武帝的地方,改稱謚號,則不足為奇了。
司馬遷雖然是受過宮刑的人,但有一個女兒是肯定無疑的。《漢書·楊敞傳》記載:「敞子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
《同州府志·列女傳》也說:「楊夫人者,漢太史司馬遷女,丞相安平候楊敞之妻也。漢昭帝崩,昌邑王賀即帝位,淫亂。大將軍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賀更立帝。議已定,使大司農田延年報敞。敞驚愕不知所言,汗出浹背,徙曰唯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遽從東廂謂敞曰:'此國之大事,今大將軍議已定,九卿報君侯,君侯不疾應,與大將軍同心,猶與無決,先事誅矣。'延年從更衣還,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請奉大將軍教令,其廢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薨,蓋封三千五百戶。君子謂夫人可謂知事之機者矣。」從上述史料看,司馬遷的女兒及外孫楊惲,是機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史記》之所以能流傳後世,實為此兩人的功勞。《史記·太史公自序》雲「藏之名山」的隱語,就是將《史記》正本藏在西嶽華山腳下的華陰,這兒是楊惲的老家。正如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說:「《史記》一書,傳布最早,《漢書》本傳,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所謂宣布者,蓋上之於朝,又傳寫以公於世也。」可以想像,在當時司馬「下獄死」而查抄的情況下,司馬遷的女兒確像「義士救孤'那樣保藏了《史記》,而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又像「沉香劈山救母」那樣救活了《史記》!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補註:楊惲(?—前54) 字子幼,西漢華陰(今屬陝西)人。宣帝時封平通侯,遷中郎將,後被免為庶人,又因怨望被處死。事跡附見《漢書·楊敞傳》。《漢書·司馬遷傳》載:「遷既死後,其書稍出。 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司馬遷的《史記》有正本和副本兩種,從《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師」。所謂副本存於漢廷天祿閣或石渠閣。朝廷和諸儒所見之《史記》,即副本。東漢王棄在引用《史記》文章時,未註明《史記》出處,有人因此猜測可能《史記》當時副本又錄副本,東漢時洛陽書肆可能就有副本抄本出售,司馬遷手書副本可能毀於王莽之亂。
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勘本《史記》,便於閱讀,所據底本為金陵書局刻本。
補《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略於先秦,詳於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佔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
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採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表」,所以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瞭然,便於觀覽、檢索。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吒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雲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後劉向,向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於哀平間,尤名《史記》」。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史記》以後的歷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說武帝讀《史記》後,對其中幾篇感到憤怒,下令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 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范圍限制於朝廷上層的極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補註:許多人認為褚少孫是《史記》的主要續補者,但是他到底補缺多少,各人說法不一。張晏認為褚少孫續補四篇。但姚振寧在《隋書·經籍志考證》中說《史記》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孫續補。有的人認為《傅勒列傳》文章,格調酷似司馬遷,褚少孫未必能寫出如此文章。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這部體大思精的史書的貢獻和特點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歷史人物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是紛紜復雜的。怎樣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種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書里呢?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二)《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它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記載了我國近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網路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游俠列傳》等。《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系,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採用,影響十分深遠。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項羽是司馬遷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記述了項羽的偉業。但對於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司馬遷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於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注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國七雄的世家、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時也有《陳涉世家》。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它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我國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史記》在我國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它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也開始於這個時候。在這以前,《史記》都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和簡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到唐朝時候,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於是《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時裴駰(裴松之子)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 補:司馬貞,字子正,唐河內(今沁陽)人。開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主管編纂、撰述和起草詔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學家,著《史記索隱》三十卷,世號「小司馬」。司馬貞以《史記》舊注音義年遠散失,乃採摭南朝宋徐廣《史記音義》、裴駰《史記集解》、齊鄒誕生《史記集注》、唐劉伯庄《史記音義》、《史記地名》等諸家的注文,參閱韋昭、賈逵、杜預、譙周等人的論著、間己見,撰成對後世很有影響的史學名著《史記索隱》,該書音義並重,注文翔實,對疏誤缺略補正頗多,具有極高的史學研究價值,與南朝時期的宋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後世史學家譽稱該書「價值在裴、張兩家之上。」 )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集解》兼采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一絲不苟。《索隱》進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辟。《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讀《史記》原文,同時注意看一看這三家注,對原書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1
❼ 《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 篇1
《史記》這本書是我從圖書館借來的,它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
《史記》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萬字。其中本紀主要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寫成的歷代帝王和諸侯國的簡要大事記;書是典章制度的專篇,內容涉及經濟、天文、歷法、水利、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主要記載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列傳主要是人物專記,上自大臣大夫,下至某些領域的代表人物,均在傳中,還包括部分境內外少數民族的專篇。
《史記》五大部分中以本記和列傳所佔篇幅最大,是書中的主體,因此後世的世學家將這種世書編纂體裁為記傳體,這也是司馬遷在史學界的創舉。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家著作,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史記》,這本書還能讓我們在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增加歷史知識。
《史記》讀書筆記 篇2
今年暑假我讀了《史記》里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以後,得知一個人要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國家的安危,國家就會受到別的國家的進攻。這是我今天的收獲。讀了《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我還得知廉頗和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廉頗是指錯就改,用該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藺相如是顧全大局,勇敢機智,臨危不懼的人。
這個故事講了三個小故事,最讓我喜歡的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天,藺相如剛要坐車出去看見廉頗騎著馬過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這時,他手下的人看不順眼了,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貌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連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秦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我們要像藺相如一樣顧全大局,臨危不懼。
《史記》讀書筆記 篇3
這個寒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史記》了。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裡面寫了許多人物:人機靈的藺相如,有威武的劉邦,還有熱愛國家的屈原……我來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經常打仗。有一次越軍大敗,越王想要來求和,許多人都對吳王夫差說要來了越國,可是他不聽。夫差讓勾踐做奴隸。過了兩年,他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回國後,每天都卧薪嘗膽,隨時提醒自已要報仇雪恨。最後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一舉滅了吳國。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五帝時期。那時,江河水泛濫,舜派鯀去治水,沒有成功。舜又派禹去,禹治水非常刻苦,他三次經過家門都沒進去,兒子出生了也沒看一眼,後來終於治水成功了,最後禹當上了皇帝。
《史記》里有非常多的歷史知識,讓我們少年兒童了解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要以史為鑒,學好更多的本領,建設未來的強大中國。
《史記》讀書筆記 篇4
借了一本《史記》。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的神奇的書。裡面有殘暴的秦二世,崇武的漢武帝,還有卧薪嘗膽的勾踐……
這本書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優美的文字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其中我最喜歡《皇帝造車》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講述一個叫公孫軒轅的人,一生下來便於眾不同,目光如電,閃爍著神靈之氣。三個月後就能呀呀學語,三歲時已能言善辨。那時沒有車子運東西,要步行。他就發明了帶軲轆的車子,還發明了指南車。炎帝族和黃帝族世代通婚,不久便融成為華夏族,我們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從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作為一個中國人,要像黃帝那樣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所以我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為祖國的建設作出貢獻。
《史記》讀書筆記 篇5
我最近看了一本精彩的課外書《史記》。是關於古代近六十個小故事,至今有五千多年。寫這本書的作者是漢代的司馬遷。
每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的故事很感人,有的故事讓我們受到了很多的啟發。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在治水的時候,採用了疏通的辦法。他先觀察了地形,決定開山挖渠,鑿了好幾年,終於鑿開了一個七八十米的大通道,河水流進了大海。大禹在工作的時候,好幾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因為趕時間,都沒有進家門,而是繼續去了治水。成功不負有心人,大禹用了十二年左右的時間,最後終於治水成功。皇帝知道了大禹把水治理好了,為了順應民意,就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了大禹,大禹繼續為天下百姓服務。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學習,最終就會成功。付出也會有回報!
《史記》里還有好多的小故事。例如《胯下受辱》、《楚漢爭霸》的故事等等,它們都很精彩!
《史記》讀書筆記 篇6
我酷愛讀書,而且對有關歷史方面的書情有獨鍾,《史記》是我的"老哥們"。
《史記》記載了中華民族從炎黃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重要史實,是我國歷史學和文學史上的偉大著作,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史記》中記載了疾惡如仇、愛憎分明的屈原;公而忘私、懲惡揚善的周公;足智多謀、武藝高強的李廣……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毛遂自薦中的毛遂了。他面對眾人的熱嘲冷諷,沒有心灰意冷,仍然胸有成竹的自我推薦。他的精神不得不令我敬佩。
這使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常常想打退堂鼓。記得一次老師教我們搬後腿,剛開始並不是一帆風順,我的手總是一碰到腿就滑了下來,後來經過不斷努力才抓住了,可當老師問我"能抓住了嗎"時,我卻說了"不能"。連我自己都驚訝,或許是因為沒勇氣?沒信心?
自己和毛遂真是天壤之別,以後我要向毛遂那樣自信!
《史記》讀書筆記 篇7
《史記》是別人介紹我讀的,剛拿到這本書,我翻開來,裡面的故事讓我著了迷。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著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它的作者司馬遷客觀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書里講了驕奢淫逸的晉靈公,品德高尚的晏子,貪財好利的周厲王,勤勤於治政又敬老愛幼、禮賢下士的周文王和為人仁愛寬厚的信陵君等人的故事。他們有的賢德,有的驕淫。
我喜歡書中的楚莊王。不光是因為我的名字中也有「楚」字,還有楚莊王知錯就改的精神。楚莊王原本到處打獵遊玩,回宮就與美人飲酒作樂。但後來,他的大臣伍舉對他說了一條隱語:「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羽毛,停在城外的高坡上,三年之內,不鳴也不飛,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明白了伍舉的意思,從從此勤政愛民。
《史記》中記載了太多事事非非,記載了賢德與驕淫。所以死的人太多太多了。
《史記》讀書筆記 篇8
在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少兒啟蒙大本書《史記》。
通過讀《史記》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我們為什麼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因為黃帝是我們的始祖。還有大禹治水,姜太公釣魚,周武王滅商紂,都很好看。最精彩的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了,裡面講了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秦國想統一國家就先後滅了韓國、趙國、魏國、齊國、楚國、燕國。秦王統一國家後,自稱始皇帝,後人稱他為秦始皇。秦始皇還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韓、趙、魏三家分晉》,這篇文章也不錯,裡面主要講了韓國、趙國、魏國三國聯合打敗了吳國、越國、晉國、智國,他們還派他們的使者去洛邑見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封為諸侯,他們成為諸侯以後,韓國、趙國、魏國加上秦國、齊國、楚國、燕國七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我通過《史記》這本書,了解了我國的歷史文化。想想我們美好的生活多麼來之不易,我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我要好好讀書,報效祖國。
《史記》讀書筆記 篇9
本書記載了炎黃五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包括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其流暢程度被後世廣為流傳,人們耳熟能詳的篇章數不勝數,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內容廣博的歷史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在他的頭上,他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而入獄受刑,但他毫不氣餒,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52萬字的巨著。入獄期間,他悲憤交加,幾次想頭撞南牆,了此一生,但他每次只要想到《史記》還沒完,就會定下心來,繼續寫作。
我們不僅要學習司馬遷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目標之一的精神,也要感謝司馬遷讓我們知道了這段時期的歷史,只要我們像他一樣有著這種精神,就也一定會取得成功的。這也正應了司馬遷所說的一句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我喜歡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我一定要向司馬遷學習。
《史記》讀書筆記 篇10
今天,我終於把《史記》這本書看完了。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漢朝,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個性,生動語言,優美文字讓我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之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講話,深深地被他語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長了知識豐富了頭腦,它是一本既生動又能增長知識的好書,我愛這本書。
《史記》讀書筆記 篇11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筆記 篇12
原來春秋時期有那麼多小國,黃,許,英,六,蓼……居然有個國家就叫六國,好神奇。還有個英國被楚國滅掉了。
再次讀到宋襄公召楚國成王會盟,果然出發點不同,看問題就不一樣。楚國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師之後而自居,因此覺得應該擁有王號。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遠了,雖然叫侯,其實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個拎不清的,沒摸准楚國的脈,就敢叫成王來會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實我一直認為楚國比秦國更有優勢,千里之國,有縱深,有積累,進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進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廣闊的空間啊。
晉國最盛的時候配有六軍,楚國大可以多搞幾軍,輪番騷擾鄭、陳、蔡、魏、秦……秦國有餚關,楚國有長江呀。換一個方向,世界很廣闊呢。
讀書正行,讀書正言,讀書正心。
《史記》讀書筆記 篇13
《史記》不是只有實用價值,《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一個個真實,生動,性格鮮明。比如:《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和聶政,有著刺客的精神;《魏公子列傳》中侯贏和朱亥,表露出市井人才的才智俠義;《陳涉世家》里陳勝和吳廣,盡顯起義英雄的豪情壯志,書中的帝王將相,市井之民寫得活靈活現,看完之後回想一番,就像是電影一般的展現出來。
書中我最愛看《陳涉世家》,陳涉只是個種地的農民,但他不同於其它的壯丁,他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喚醒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那種敢於打破陳規,不怕列強的精神讓我佩服。書中司馬遷也給予陳涉高度的贊揚,這是在史記中少見的片段。最後成為了皇帝的漢高祖劉邦也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看守陳涉的墳墓,定時殺牲祭祀他。可見,無論在是誰的眼中,陳涉都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史記》是一本充滿文學色彩的史書,它積聚著坐在一生的心血,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史記》讀書筆記 篇14
在許多本老師規定的海量閱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為它的裡面有一個個能改變人心靈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為他能博覽群書,歸納出這么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後,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贊嘆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後,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為韓信是一個英雄,原來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顯現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里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啟發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
《史記》讀書筆記 篇15
在八月份的上旬我看完了一本名曰《史記》的紀傳體史書,看完這本厚厚的「大大書」後,我感覺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讓我又多了許多知識。
《史記》這本書是由古代的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作,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的開始,到漢武帝的時代,共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中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將其概括地有詳有略,並且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向我們敘述讓人不得不贊嘆!不過雖然篇篇皆是精華,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紀中的夏本紀的夏禹(大禹)。夏禹最大的功德莫過於人們口口相傳的「大禹治水」,禹當年繼承父業,為了治水十三年沒有回家,並且「三過家門而不入」。他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終於讓百姓們過上了安穩日子。但他又緊跟著親自去考察各地的土壤情況,然後又根據數據來制定各地的進貢數量和物品,他對民眾的關心真是入微啊!而且他也十分德善,使夏國興大!
所以我也要做個像夏禹那樣關心他人的人,要當個品德出眾的人,同時也要像大家推薦這本書,保證你看完後知識庫滿滿噠。
❽ <史記> 的有關資料
第五章 《史記》與《漢書》
第一節 司馬遷的生平與《史記》
1、司馬遷的生平與《史記》寫作
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在他手裡完成這樣一部劃時代的歷史著作,與當時時代和個人的經歷等主客觀的因素是分不開的。
首先,得益於家庭影響。他父親司馬談向當時天文、易學、道論的專家學習過,曾寫過《論六家要旨》的論文。司馬遷深受這個學術空氣濃厚家庭的熏陶,幼年時除參加部分勞動外,即開始學習當時的通行文字——隸書;武帝即位後,司馬談被任為太史令,舉家遷居長安,他又學習「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些知識准備對於寫作《史記》十分重要。
其次,司馬遷進行了大量的錄訪搜集閱讀考訂史料的工作,對社會政治事件有親身的體會和實感。二十歲時有過一段漫遊大江南北的壯舉,在漫遊中已開始注意尋訪歷史遺跡,搜集人物的傳聞。例如到淮陰,搜集有關韓信的傳說;到沛縣、豐縣一帶,搜集了劉邦及曹參、蕭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開封考察了夷門監侯贏供職的地方,弄清所謂夷門即大梁(今開封)的東門等等。
漫遊後仕為郎中,侍從武帝巡狩、封禪,使他接觸了更多的祖國山川,目睹封建王朝的禮儀典禮,還曾參加武帝親自帶頭的堵黃河決口的壯舉,獲得寫河渠書的第一手資料。他又曾奉使西南夷,接觸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對於寫作《西南夷列傳》無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當司馬談病逝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此後有條件接觸「金匱石室之書」,即皇家所藏的書史及檔案。
第三,時代思潮的影響。武帝的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儒家重視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孔子個人就在魯史的基礎上編修了《春秋》,寓議論於史事之中。這對司馬遷頗有影響,司馬遷將寫作《史記》與孔子作《春秋》相比。
同時,這與司馬遷的要求也不無關系。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隨武帝封泰山,因病滯留洛陽,司馬遷出使西南夷歸來要向武帝述職。趕到洛陽時,見到垂危父親,父親諄諄囑托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史書而未能完成的事業,司馬遷在父親面前作了保證。司馬遷從此把著述歷史作為個人的最高理想,蒙挫受折堅持不懈。
大概在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主持了改歷工作以後就開始寫作《史記》,這年他四十二歲。至天漢二年(前99年),他為兵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觸怒漢武帝,竟被處以宮刑。此後他隱忍苟活,發憤著述,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而頑強奮斗,大約到太始四年(前93年)基本成書。再後的情況無史料可考,據推測可能卒於武帝末年。
2、《史記》體例
史記》是一部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武帝,記述了三千年的歷史發展情況。它開創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體裁,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記帝王之事,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跡,一般採用編年的寫法;「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人物的傳記,其中還記述了國外和國內少數發展的發展歷史。
3、《史記》的人民性
司馬遷在寫人物傳記時飽蘸了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傾向。對於最高統治者的殘忍、欺詐、虛偽等丑惡的本質,總是通過一定方式加以揭露。如劉邦是漢代的開國君主,司馬遷在肯定他推翻暴秦結束楚漢戰爭的戰亂,統一國家的業績外,也在有關人物的傳記中將劉邦身上不光彩的陰暗東西暴露無遺。如在《項羽本紀》中通過兩人在斗爭中的各自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邦與項羽的作戰,沒有不失敗的,他顯得是那樣的怯懦、猥瑣和無能。在《留侯世家》等傳記中寫了他的貪財好色,在《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里寫了他的猜忌殺害功臣的殘忍本性。即使本朝的皇帝他也沒有諱忌,如揭露武帝信用酷吏殘害人民、愚蠢地迷信神仙言士等。
對官僚集團、貴族階級的爾虞我詐,以勢相傾的種種實情,描寫得入木三分。如《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寫竇嬰與田蚡的種種矛盾明爭暗鬥,揭露了這一階級的世態炎涼和他們的陰暗心理。由於司馬遷的《史記》敢於面對現實,無情地暴露統治階級的本質,贏得了「實錄」的稱譽。
司馬遷將人民聚眾反抗放在酷吏殘酷壓迫的背景上來表現,承認其合理性、正義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階級局限。對於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陳涉起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對於陳涉的失敗,司馬遷也作了較全面的總結。對於項羽為推翻暴秦作出的巨大貢獻,司馬遷加以謳歌,對他的暴虐和殺戮無辜則給予了批判。
司馬遷肯定英雄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隱約認識到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對於推動歷史的促進作用。《史記》中為工商業者、醫生、俠客、儒生、辯士都立了傳,承認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司馬遷對觸犯封建階級法律的游俠是肯定的,因為象朱家、郭解那樣的游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當時成為抑制豪強拯民危難的一種社會力量。記敘統治集團中的人物,司馬遷也以他們對民眾的態度去衡量,李廣將軍獲得了司馬遷的贊頌,贊頌的基點就是放在他的愛兵如子上。
《史記》中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如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風亮節,廉頗為了趙國利益勇於改過,都獲得了司馬遷的熱情謳歌。這些形象到今天都還是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4、《史記》人物描寫的藝術手法
1)人物置於矛盾沖突的旋渦之中,通過他們各自的行動顯示性格特徵。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是消滅秦帝國後起義軍中兩個集團的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後的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刀光劍影中糾集著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矛盾,項羽集團內部主戰、主和派的斗爭,項羽是這些矛盾的結集點。從項羽對種種矛盾的處置,顯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種種心理因素,而劉邦在這一場面中也顯示了他的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庭辯」一節,田蚡、竇嬰雙方的矛盾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這一矛盾沖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韓安國世故圓滑,既說竇嬰對,又肯定田蚡,將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鄭當時開始說竇嬰有理,後又不敢堅持。筆墨不多,卻勾劃出官僚們的面貌。
2)司馬遷也善於選取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如寫石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通過這一小事,石慶的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躍然紙上。
3)多角度地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對信陵君的刻畫,作者重點寫了他親迎侯生的面,通過侯生毫不謙讓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寫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寫公子從騎者竊罵侯生,寫賓客們的驚訝,就是通過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態度,突出信陵君謙恭下士的性格特點。
4)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成功地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如寫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的出行,項羽在觀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當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場面時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於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無遺。在《張丞相列傳》中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將周昌口吃的樣子寫得惟妙惟肖。
司馬遷在寫人物傳記時,為避免重復,經常使用「互見法」。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種「互見法」不僅避免了重復,對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項羽本紀》中主要突出項羽的喑嗚叱吒、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徵;而與這一主要特徵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則放在別人傳記中補充敘述,既突出主導的性格特徵,又免得顧此失彼,達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史記的文學成就
《史記》是一部史學名著,又是一部文學名著。前面介紹先秦歷史著作時,我們說這些歷史著作中包涵著或多或少的文學因素、文學成分;而對於《史記》,這樣說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史記》的寫作,具有文學方面的動機,所以這一部史書本身,就兼有文學的性質。
司馬遷本人,是有著浪漫的詩人氣質的。從《報任安書》和《史記》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富於同情心、感情強烈而容易沖動的性格特點。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禍,也是一場性格的悲劇。因為無論從私交還是從官職來說,他都不負有為李陵辯護的義務。西漢末的揚雄說:「子長多愛,愛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馬遷浪漫的詩人氣質。
《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寫作的目標,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這不僅意味著總結歷史、記載史實,而且也意味著通過大量歷史人物(其中有許多是作者同時代的人物)的活動,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困境。這些也正是文學的根本目的。只不過《史記》作為歷史著作,在虛構方面受到較多的限制。
《史記》還具有抒發情懷的目的。《報任安書》中,把《周易》、《詩經》、《離騷》等等,歸結為「大抵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由此提出了「發憤著書」之說。這種說法不一定完全符合於他所列舉的古人著述的實情,但完全符合於《史記》的實情。《史記》在敘述歷史人物事跡的同時,處處滲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內心的痛苦和郁悶,這就是我們千年之下讀《史記》仍不能不為之感動的關鍵。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者也正是從這一點著眼的。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史記》使用了大量的文學手段,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成就。以下,我們從它的敘事藝術、人物形象塑造藝術和語言藝術三方面加以介紹。應該說明,《史記》的核心部分——本紀、世家、列傳,基本上由人物傳記構成,它既有很強的故事性、戲劇性,又通過這些故事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所謂敘事藝術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本來是無法一分為二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先從總體上分析《史記》敘事的方式和藝術特點,然後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
在《史記》以前,中國的敘事文學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先秦歷史著作中已有頗為龐大的戰爭場面的描寫和較為復雜的歷史事件的敘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動有趣的故事,這為《史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興趣,還在於首尾完整地記述歷史事件,並通過這些事件來表達政治和倫理評判,其敘事態度主要是史學性的。司馬遷則除了記述歷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強烈的要努力再現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場景和人物活動的意識;除了政治和倫理評判以外,具有更強烈的從多方面反映人類生活的意識。所以他的敘事態度,有很明顯的文學性。
《史記》的敘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司馬遷作為敘述者,幾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後的「論贊」部分,才作為評論者直接登場,表示自己的看法。這種方式,為自如地展開敘述和設置場景提供了廣闊的迴旋餘地。但是,所謂客觀敘述,並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場和傾向,只是不顯露出來而已。通過歷史事件的展開,通過不同人物在其歷史活動中的對比,實際也體現了敘述者的感情傾向。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寓褒貶於敘事之中」。這種含而不露的褒貶,是經由文學的感染來傳達的。
為了再現歷史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史記》很多傳記,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構成的。如信陵君的傳是由親迎侯生、竊符救趙、從博徒賣漿者流游等故事構成的;廉頗和藺相如的傳是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故事構成的;孫武的傳主體是吳宮教戰的故事;孫臏的傳包含教田忌賭馬、馬陵道破殺龐涓等故事……。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不勝枚舉。眾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構成了《史記》文學性的基礎。雖然先秦歷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記》相比,不但數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戰國策》中少數幾個故事,也顯得簡陋得多。以後的歷史著作,也不再有《史記》那樣的情況①,這是《史記》在中國眾多的史籍中特別具有文學魅力的原因之一。
①這里也有史學和文學逐漸分離的必然因素。
《史記》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於戲劇性的。司馬遷似乎很喜歡在逼真的場景、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展開他的故事,由書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動以表現自己,使讀者幾乎忘記了敘述者的存在。如《李將軍列傳》中的一個場景:
(李廣)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
這像是一個很好的戲劇小品。另外,像著名的「鴻門宴」故事,簡直是一場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獨幕劇。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對話,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氣,就可以改寫成真正的戲劇作品在舞台上演出。這一類戲劇性的故事,具有很多優點:一則具有逼真的文學表現效果;二則避免了冗長松緩的敘述,具有緊張性,由此產生文學所需要的激活力;三則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最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
《史記》以「實錄」著稱,這是指司馬遷具有嚴肅的史學態度,不虛飾、不隱諱。但他的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為了追求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追求對於讀者的感染力,他運用了很多傳說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細節方面進行虛構。這是典型的文學敘述方法。
另外,《史記》所創造的「互見法」,也同時具有史學與文學兩方面的意義。所謂「互見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司馬遷運用此法、不僅是為了避免重復。為了使每一篇傳記都有審美意味上的統一性,使傳主的形象具有藝術上的完整性,就必須在每一篇傳記中只寫人物的主要特徵和主要經歷,而為了使整部《史記》又具有史學意義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必須在其他地方補寫出人物的次要特徵和次要經歷。這是人物互見法的意義。因為《史記》是以人物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許多人的傳記中涉及同一件事,為了避免重復而又能把事件敘述清楚,司馬遷就在不同的傳記中從不同的角度敘述同一件事,這樣就既突出了每個人在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給人以重復之感。這是事件互見法的意義。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過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積累。在《左傳》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戰國策》,人物的描寫更為細致,性格也更為鮮明。但由於它們以歷史事件為本位,人物的描寫只是片斷地散見於敘事之中,缺乏完整性。另外,像《晏子春秋》專寫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不過,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許多故事結集在一起,相互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系。總之,在漢代以前,還沒有出現完整的人物傳記,人物形象的刻畫,總的說來也還比較簡略。《史記》在這樣的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把中國文學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提高到一個劃時代的新高度。
從總體上說,《史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較鮮明三大特點。它以大量的個人傳記組合成一部宏偉的歷史,其中寫得比較成功、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項羽、劉邦、張良、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等等,就有近百個。正如前面已經提到的,這些人物來自社會的各種階層,從事各不相同的活動,經歷了不同的人生命運。從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敗者,有剛烈的英雄,有無恥的小人,共同組成了一條豐富多採的人物畫廊。這些人物又各有較鮮明的個性。不同身份、不同經歷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區別的,身份和經歷相似的人物,也並不相互混淆。張良、陳平同為劉邦手下的智謀之士,一則潔身自好,一則不修細節;武帝任用的酷吏,有貪污的也有清廉的……。凡此種種,在給予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又給予我們豐富的人生體驗。
對各種歷史人物,司馬遷亦有偏愛。那就是「好奇」,就是喜愛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與出眾才華的人物。那些奮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義者,那些看上去怯懦無能而胸懷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權位而聲震人主的俠士,那些膽識過人、無往不勝的將帥,那些血濺五步的刺客,那些運籌帷幄、智謀百出的文弱書生,乃至富可敵國的寡婦,敢於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這些非凡的人物,構成《史記》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史記》洋溢著浪漫的情調,充滿傳奇色彩。尤其將秦漢歷史劇變之際人物的傳記合起來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來讀,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詩。
在描寫人物一生的過程中,司馬遷特別注重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如寫那些建功立業的大人物,常寫他們在卑賤時如何受人輕視的情形;而寫那些不得善終的大人物,又常寫他們在得志時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劉邦、韓信、蘇秦,後者如項羽、李斯、田橫。又在這變化過程中,充分暴露出當時人的諸如勢利、報復心之類普遍的弱點。如劉邦微賤時嫂子不給他飯吃,父親也不喜歡他,成功之後劉邦不肯忘記把他們嘲弄一番;李廣免職時受到霸陵尉的輕蔑,復職後他就借故殺了霸陵尉;韓安國得罪下獄,小小獄卒對他作威作福,他東山再起後,特地把獄卒召來,舊事重提……。這些命運變化和恩怨相報的故事,最能夠表現人與環境、地位的關系,揭示出人性的復雜性。
司馬遷非常清楚地知道:迎合社會、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福;反之,則容易遭遇不幸。他常常用比較的方法,表現他的這種看法。如《蘇秦列傳》寫才能傑出的蘇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的弟弟蘇代、蘇厲卻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寫主父偃鋒芒畢露而遭到滅族,公孫弘深衷厚貌卻安享富貴尊榮……。但司馬遷絕不贊美平庸、苟且、委瑣的人生。《史記》中寫得最為壯麗動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項羽本紀》寫項羽最後失敗自殺,竟用了一二千字,作為歷史記載,可以說毫無必要;作為文學作品,卻有一種淋漓酣暢的效果。項羽在可以逃脫的機會中,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向頸;李廣並無必死之罪,只因不願以久經征戰的餘生受辱於刀筆吏,橫刀自刎;屈原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這種反復出現的悲劇場面中,司馬遷表現了崇高的人對命運的強烈的抗爭。他告訴人們:即使命運是不可戰勝的,人的意志也同樣是不可屈服的。我們從中看到漢武帝時代的文化中那種壯烈的人生精神,為之感嘆再三。
對於《史記》所描寫的人物,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面目活現,神情畢露,如日本近代學者齋滕正謙所說:「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史記會注考證》引《拙堂文話》)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史記》注意並善於描寫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視性。如寫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李廣「為人長,猿臂」,蔡澤「易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等等,雖然比較簡單,卻各有特徵。而且司馬遷很少單純地描寫人物外貌,而總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種或隱或顯的聯系,所以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讀過張良的傳,我們很難忘記他的「如婦人好女」的相貌。神情的描寫則比比皆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使秦,秦王欲強奪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怒發上沖冠」,好像可以親眼看到一樣。
生活細節的描寫,是文學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展現其內心世界的基本手段。這在一般歷史著作中出現很少,在《史記》中卻相當多。《李斯列傳》一開始就是這樣一段:
(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單純從史學角度來看,這種細瑣小事是毫無價值的。但從文學角度來看,卻是非常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徵、人生追求。又如張湯兒時劾鼠如老吏,劉邦微時的豪放無賴,陳平為鄉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等,都是由細瑣的事件呈現人物的性格,避免抽象的人物評述。自然,在這種描寫中,難免有傳說和虛構的成分。
對話往往最能活生生地體現人物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社會地位,也為《史記》所注重,有許多優秀的例子。劉邦、項羽微時見秦始皇巡遊的威儀,各說了一句不甘於自己地位的表白。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多有羨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則更多仇恨與野心,可以看出他們當時不同的處境。韓安國下獄為獄卒所辱,他以「死灰豈不復然」威脅獄卒,獄卒大言不慚地說:「然即溺(尿)之!」活現出小人物在可以欺凌大人物時不顧一切的粗野和痛快。《陳涉世家》寫陳勝稱王後,舊日種田時的夥伴見了他的宮殿,驚嘆說「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用了鄉間的土語,表現說話人的質朴魯莽,也是非常生動逼真的。
前已提及,戲劇性的場景,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絕好手段。因為在尖銳的矛盾沖突的焦點上,各種人物都依據自己的利益立場、處世習慣、智慧和能力、與他人的關系,緊張地活動著,既各顯本色,又彼此對照,個性能夠表現得格外鮮明。如在「鴻門宴」一節,我們可以那樣清楚地看到劉邦的圓滑柔韌,張良的機智沉著,項羽的坦直粗率,樊噲的忠誠勇猛,項伯的老實迂腐,范增的果斷急躁。同樣的例子,還有荊軻刺秦、鉅鹿之戰、竇嬰宴田豳等等。司馬遷是喜歡把人物放在這樣的場景中來表現的。
總的說來,司馬遷描繪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體的行動中,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在人物的命運變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中完成的;由於司馬遷對各種人物都有深刻的觀察,對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環境、地位上的變化有深刻的體驗,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躍而富有生氣地浮現在我們面前。
《史記》的語言藝術,也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被尊為典範,代表了駢文出現以前所謂「古文」的最高成就。
從戰國諸子的文章、縱橫家的游說之辭,到漢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鄒陽、枚乘、賈誼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鋪張排比被作為一種普遍的手段。司馬遷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拋棄了鋪張排比,形成淳樸簡潔、疏宕從容、變化多端、通俗流暢的散文風格。《史記》中極少用駢儷句法,文句看起來似乎是不太經意的,偶爾甚至有些語病,卻很有韻致、很有生氣。因為司馬遷在敘述中始終是傾注情感的,根據不同的場面,出於不同的心情,語調有時短截急促,有時疏緩從容,有時沉重,有時輕快,有時幽默,有時庄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司馬遷對古代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都有很高的修養,並且善於把兩者融合成統一的整體。他引用古代史料,都經過適當處理。對最古老的、同當時語言已經差距很大的《尚書》,是徹底的譯寫;對《左傳》、《國語》,有很多的改動;對同當時語言最接近的《戰國策》,則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時也大段抄錄。《史記》基本上屬於書面語,但同當時的口語距離並不很遠。書中還廣泛引用了許多民諺民謠,如《李將軍列傳》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廣不善言辭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於概括性,又富於生活氣息。此外,前面說到《史記》寫人物對話,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也增加了語言的生氣。後人把《史記》的文章作為一種典範來學習,但不少人忽略了《史記》語言的主要特色,就在於它充滿情感、富於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