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攝像基礎知識是什麼
一、攝影
攝影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攝制人員。攝制人員是一部電影造型藝術的體現者。一部電影——全體創作人員的勞動結晶,都是通過攝影人員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攝出來的。他與導演一起進行「創作」,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攝影人員,職責就是在導演的創作思想指導下,用攝影手段、技巧去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
二是用電影攝影機攝取景物影像的過程。通常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使景物形態通過透鏡在感光片上曝光,構成潛影;
其次將曝光後的感光片經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得到明暗程度與景物相反或色彩與景物互成補色的負象,即底片;
最後,使另一感光片通過底片曝光,再經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與被攝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轉感光片拍攝的,經過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攝像
攝像有兩種含義:
一指攝像人員。攝像人員是一部電視教材造型藝術的體現者。其職責是在導演創作思想指導下,用攝像手段、技巧去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
另外,指用電視攝像機攝取景物影像的過程。
三、錄像
錄像有兩種含義:
指使用錄像機的人員。
將電視攝像機攝取的景物影像用錄像機記錄在錄像磁帶上的過程。
四、暴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過程。曝光量的大小取決於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與曝光時間,即:曝光量= 照度×時間。照度可用光圈大小來調節,曝光時間可用遮光器(銥烀龐)速度來控制。電影攝影機中的膠片是恆速連續運轉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時也配合使用裝在機身內部的俗稱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開角度大小調節曝光量。
1.曝光點
電影底片上獲得中級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點,也是曝光組合選擇的基準點。在電影生產中,對它的選擇受如下相互關系的制約:中級反光率的景物亮度產生底片中級密度,經過標准光號印片而獲得銀幕最佳視覺效果。實際拍攝中,被攝體所處的具體光照條件是選擇曝光點和計量曝光時各種參數的主要依據。
2.曝光不足和過度
拍攝場景的光線比較昏暗,在拍攝時又未調整好光圈而致使拍攝出的畫面昏暗不清,稱為「曝光不足」,反之,稱為「曝光過度」。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本是攝影差錯所致,但有時為了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有意使曝光不足或過度。在兩種畫面交接時,運用曝光不足或過度這種特殊的技巧,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3.曝光反效應
指在增加曝光量後繼續曝光,使密度反而降低的反效應。
4.暗部曝光
用測光表暗部曝光點對准最低量度進行曝光,叫暗部曝光。暗部曝光使暗部層次分明,其餘部分都在底片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過度,尤其畫面最亮部分發白、發毛。這種方法適用拍明調、軟調等畫面。
5.亮部曝光
測量景物選擇光域中最高亮度,用測光表亮部曝光點對准最高亮度進行曝光,這叫亮部曝光。這樣的方法,只能拍到選擇光域中的亮部階梯部分,其他漸暗部分都在底片上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不足,缺乏層次。畫面中的高亮度部分層次分明,而陰暗部分成為暗影或剪影。這種方法適合拍「暗調」、「硬調」的畫面。
五、感光
1.感光度
表示感光快慢的數值。在規定的顯影條件下,測定感光材料達到一定密度值所需的曝光量,即:感光度= 常數。感光度的計量,國際上有很多標准,如我國暫行標准(GB),美國國家企業標准(ASA)等。
2.感光測定
以曝光量與密度的關系為基礎,檢驗感光材料性能和控制攝影及洗印條件的方法。將感光材料在感光儀中作階梯式、漸變式的曝光,經顯影後得出一條曝光量與密度值對應關系的特定曲線,即可測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曝光指數)、反差系數(以r表示)、寬容度(亮度容納范圍)等特性指標。將光楔作不同時間的顯影,根據反差系數與顯影時間的對應關系,畫出一條 r= f(t)函數曲線,作為控制中的洗印條件的依據。
六、清晰度、明度與能見度
1.清晰度
又稱「象界」,攝影透鏡的成象在細微紋理上表現清晰的能力。物體的反射光點通過透鏡聚成焦點(實際上是分散圈),其大小可以決定透鏡的清晰度。若分散圈大,則透鏡的象界一定柔散,細微紋理不能顯示出來;若所有分散圈都很小,而組成的象能分辨出細微紋理,透鏡的象界可稱良好。這是屬於光學清晰度。此外,感光片解析度低、曝光過度,以及顯影液性質過強和顯影處理方法不當等,會影響影像的清晰程度,這是屬於攝影清晰度。
2.明度
攝影術語。由光線所產生的視覺明亮程度。明度不同於亮度,它是一種主觀方面的感覺,一種心理印象,不能直接測定。
3.能見度
通常是指物體能被正常的目力看到的最大距離。這里是指影片畫面(映在銀幕上)在一定距離的情況下,被正常的目力所看到的清晰的程度,所以又稱「明亮度」。能見度的好壞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攝影機解象力的好壞,拍攝時天氣、光線的好壞等。
七、攝影台本與攝影闡述
1.攝影台本
也稱「攝影設計」。為體現攝影創作意圖制定的具體拍攝方案。攝影台本包括分場設計、特殊效果及其具體措施。攝影(象)師要對每個鏡頭進行研究,從拍攝角度到布光,從拍攝時間到環境氣氛,從色調到光學鏡頭及光學附件,從拍攝方法到技術措施,均要加以周密考慮。攝影台本也是攝影(象)師最具體、最細致的拍攝計劃。
2.攝影闡述
電影攝影師、電視攝像師拍攝前的工作術語。攝影(象)師接受拍攝任務後,在聽取導演意見的基礎上,自己全面分析影視稿本,然後向攝制組闡述他對稿本的理解,對影視教材各主要場景的設想、要求等。由於攝影(象)師的創作有所不同,攝影構思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用文字表述,有的用文字加草圖。攝影(象)師必須在影視教材開拍前作出攝影闡述,並與其他創作部門進行交流,統一意圖,以便使攝影構思得以實現。
2.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講解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講解
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一定的基礎才能更好的深入攝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攝影入門基礎知識講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分享!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
焦距(Focal length):
從鏡頭的中心點到膠片平面(其它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間的距離。焦距通常以毫米(mm)為單位,一般會標在鏡頭前面,例如我們最常用的是27-30mm、50mm(也是我們所說的」標准鏡頭」,指對於35mm的膠片)、70mm等(長焦鏡頭)。
光圈(Aperture):
控制鏡頭通光量大小的裝置。開大一檔光圈,進入相機的光量就會增加一倍,縮小一檔光圈光量將減半。光圈大小用F值來表示,序列如下: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f 值越小,光圈越大)。拓展閱讀:光圈的應用
快門(Shutter):
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一般可分為鏡間快門和點焦平面快門。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快門開啟的時間。它是指光線掃過膠片(CCD)的時間(曝光時間)。例如,「1/30」是指曝光時間為1/30秒。1/60秒的快門是1/30秒快門速度的兩倍。其餘以此類推。
景深(Depth of field):
影像相對清晰的范圍。景深的長短取決於三個因素:焦距、攝距和光圈大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焦距越長,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長;(2)攝距越長,景深越長;(3)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拓展閱讀:什麼是景深
景深預覽(Depth of field preview):
為了看到實際的景深,有的相機提供了景深預覽按鈕,按下按鈕,把光圈收縮到選定的大小,看到場景就和拍攝後膠片(記憶卡)紀錄的場景一樣。
感光度(ISO):
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單位用「度」或「定」來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為100度/21定的膠卷。感光度越高,膠片越靈敏(就是在同樣的'拍攝環境下正常拍攝同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光線越少,其表現為能用更高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
色溫(Color temperature):
各種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稱為「色溫」。單位為「K」。我們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負片所能適應的色溫為5400K-5600K;燈光型A型、B型所能適應的色溫分別為3400K和3200K。所以,我們要根據拍攝對象、環境來選擇不同類型的膠卷,否則就會出現偏色現象(除非用濾色鏡校正色溫)。
白平衡(White balance):
由於不同的光照條件的光譜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會偏色,例如,在日光燈下會偏藍、在白熾燈下會偏黃等。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色偏,數碼相機可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色彩設置,使照片顏色盡量不失真。因為這種調節常常以白色為基準,故稱白平衡。
曝光(Exposure):
光到達膠片表面使膠片感光的過程。需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曝光是指膠片感光,這是我們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過程。它常取決於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因此又有曝光組合一詞。比如,用測光表測得快門為1/30秒時,光圈應用5.6,這樣,F5.6、1/30秒就是一個曝光組合。
「Stop」:
網上沒有對應的中文詞,英文全稱是The unit of exposure。它只是一個衡量亮度的單位,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你不能說某個物體是3個Stop的亮度,但你可以說物體A比物體B亮3個 Stop。但是翻成曝光的單位也不完全符合它的本意。它是一個單位的亮度變化。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沒有標準的界限來限定明亮和黑暗。一塊黑石頭在很亮的地方看上去會比在暗處的灰色石頭要亮。
模糊:
畫面不清晰。可能是由失焦,相機晃動等原因造成。
像素(pixel):
簡單來說就是CCD/CMOS上光電感應元件的數量,一個感光元件經過感光,光電信號轉換,A/D轉換等步驟以後,在輸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個點,我們如果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現這些連續色調其實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方點所組成,這些小方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 。像素分為CCD像素和有效像素,現在市場上的數碼相機標示的大部分是CCD的像素而不是有效像素。
解析度(ppi/dpi):
指的是單位長度中,所表達或擷取的像素數目。和像素一樣,解析度也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影像解析度,我們通常說的數碼相機輸出照片最大解析度,指的就是影像解析度,單位是ppi(Pixel per Inch)。
紅眼(Red eye):
數碼相機在閃光燈模式下拍攝人像時,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在較暗的環境中,人眼的瞳孔會放大,此時強烈的閃光燈光線會通過人的眼底反射入鏡頭,眼底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是紅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紅色的光斑。防紅眼是閃光燈的一種功能,是在正式閃光之前預閃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縮小,從而減輕紅眼現象。
CCD:
譯為「電子耦合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傳統相機的底片一樣。CCD像素數目越多、單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圖像就會越清晰。因此,盡管CCD數目並不是決定圖像品質的唯一重點,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當成相機等級的重要判准之一。
CMOS: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功能相當於CCD。
SM快閃記憶體卡:
即Smart Media,智能媒體卡,一種存儲媒介。SM卡採用了SSFDG/Flash內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輕等特性,體積37(長)×45(寬)×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級,SM轉換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戶進行數據傳送。
光學變焦(Optical Zoom):
遠距離拍攝時放大物體,因為取決於鏡頭的焦距,所以成像不影響畫面清晰度。與數字變焦相反。
數字變焦(Digital Zoom):
只能將原先的圖像尺寸裁小,讓圖像在LCD屏幕上變得比較大,但並不會有助於使細節更清晰。
單反相機(SLR):
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這種結構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
噪點(Noise):
數字圖像中的「顆粒」,產生的原因往往是高ISO設置、長時間曝光、或在電腦上對曝光嚴重不足的圖像進行過度的提高亮度處理。
Mega:
英文中「百萬」的前綴,如,百萬像素(MP)。
飽和度(Saturation):
表示色彩鮮艷程度。
鏡頭光斑(Lens flares):
雜亂的光線會聚到屏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叫光斑。
3.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有哪些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有:
1、光源越廣,光線越柔和,相反的,光源越窄,光線越硬。
廣泛的光源能夠弱化陰影、降低對比、抑制紋理,較窄的光源則作用相反。這是因為光源越廣,射在物體上光線的方向就越多,這會起到增加場景中的照明、減少陰影的作用。
2、光源越近,光線越柔和。
相反的,光源越遠,光線越硬。這是因為當光源離被攝體越近,相對的就越大,也就是越廣;而當光源離被攝體越遠,相對的就越小,也就是越窄。
以太陽為例,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它本是一個相當廣的光源!但是太陽距地球9300萬英里(約1、5億千米),只佔地球天空非常小的一小部分,因此當陽光直射在物體上時光線就很硬。
3、漫散射能夠分散光線,使光源變廣、光線變柔。
運用漫散射分散光線的實質還是使光源變廣,從而達到柔化光線的目的。當雲層遮擋住陽光,物體上的陰影會明顯減少,如果有霧,陰影則會消失。雲層、陰沉的天空和大霧都會使光線發生漫射,漫射會將光線分散向各個方向。陰天和霧天時,整個天空會變成一個非常廣的光源,一個天然的柔光箱。
4、在反射中漫射光線。
將一束較窄的光線射在一個較大的磨砂表面上,如牆壁、屋頂或磨砂反光板等,光線在反射的過程中會發生被漫射到較寬廣的區域。但是如果使用光面反光板,光線被反射後仍然會很窄。鏡子是一種極端的光面反光板,它反射的光線幾乎與入射光線一樣窄。
5、光源越遠,光線的衰減越快,主體也越暗。
這條規則指出,被攝主體的光照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聽起來有些復雜,其實很簡單,舉例說明:如果你將光源至被攝主體的距離增加1倍,那麼落在主體上的光線只有距離增加前的四分之一。換言之,光線會隨著光源的遠離而迅速衰減。這條規則我們應牢記,如果你准備移動光源或被攝主體,一定要改變光線的品質。
6、可以利用光線衰減改變攝影主體和背景間的關系。
如果燈光距離拍攝主體近,主體和背景間的光照度查別會比較明顯;如果燈光距離主體較遠,則背景也會相應地變亮。該原則同樣適用於側光:側光源離被攝主體近時,整個畫面的光線衰減將比光源離主體遠時更明顯。
4.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都有哪些
一、焦距
你在理解焦距時不用去看那些官方術語,那東西沒幾個人能看懂並且理解,你只需要把焦距理解成:一個鏡頭能拍多遠或者多寬就行了。數字越小,焦距越短,視角則會越廣;數字越大,焦距越長,視角則會越窄。
比如:一隻300mm焦距的鏡頭,它的視角只有8°;而一隻8mm的超廣角鏡頭,它的視角則有180°。通常,焦距在24mm以下的鏡頭,適合用於拍攝風光類題材;而焦距在50mm、85mm的鏡頭,適合用於拍攝人像。
二、光圈
根據網路的解釋: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無件表面光量的裝置,它是鏡頭內部的一個組件。
F後面的數值越小,光圈越大。F後面的數值越大,光圈越小。比如F1.4是大光圈,F16是小光圈。
三、景深
景深,是個啥鬼?在我們欣賞好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點評:“景深效果”很贊,讓畫面更有層次,深淺變化,更突出主體。
由此看來,如果能拍出“景深”效果,這片子肯定不會差。
景深,其實就是我們在對主體對焦後,在這個焦點前後范圍內,形成的影像,而這一前一後的距離范圍,便叫做“景深”。
四、快門速度
簡單來說,快門速度表示光線照射圖像感應器的時間長短。一般說來,光圈的大小決定了同樣時間內能有多少光進入相機 ;而快門速度的多少則決定了感測器曝光多久。快門速度的快慢:分母越小,快門越慢,分母越大,快門越快。比如:快門速度為1/3秒,就是曝光三分之一秒的意思,這個曝光時間就很長。快門速度為1/200秒,就是曝光二百分之一秒的意思,這個曝光時間就很短了。
五、感光度
感光度,又稱為ISO值,主要是衡量底片對於光的靈敏程度。在快門和光圈一定的情況下,感光度數值越大,拍出的照片越亮,反之則越暗。但是感光度的高低對照片的畫質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感光度在800以下,照片的畫質越細膩,800以上甚至更高,照片就會慢慢出現噪點,感光度越高噪點越多。
5. 基本相機攝影知識
在拍攝的基本知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穩相機。無論其它的攝影要素和技術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攝的一瞬間有震動,照片的質量一定會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雖然可以用三腳架來減低震動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時候是以手持相機拍攝為主,而且在「決定性的瞬間」內,往往不允許攝影者再花時間去放置三腳架並固定照相機。 數碼照相機相對於傳統照相機而言,它對拍攝穩定性的要求更高。這是因為,電子元件存儲信息需要一段額外的時間,通常稱為「時滯」。
操作方法
1、持機的正確姿勢 無論是站立、坐下還是跪下,持機的正確姿勢都應該是: (1)、右手緊握相機一側的握手位,食指輕觸快門鍵,以備隨時拍攝。 (2)、以左手手掌托住機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機來穩定鏡頭。 (3)、兩手上臂緊貼身體,盡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並向身體靠攏。千萬不要聳起雙肩。因為長時間用聳起雙肩的姿勢拍攝,雙肩關節會出現疲勞感,更難穩定相機。 (4)垂直握持相機拍攝時,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緊貼身體。
2、站立或坐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1)、站立攝影時,雙腳宜微張,或以前後步方式站立,以便將整個身體的重量平放到雙腳上。如果能藉助一些固定的物體作為依靠,例如背靠樹干或牆壁等,則效果更佳。 (2)、坐下攝影穩定性已經很高,但仍可借外物進一步穩定身體。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錯的選擇。
3、跪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跪下攝影時左腳應該弓起,右腳跪地,托起機身底部的左手則支撐在弓起的左腳上。一般情況下,跪姿拍攝較難穩定身體,最好也能藉助固定物體作依靠,如樹、牆等。
4、相機帶的重要作用 將相機帶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繞兩圈再拉緊,以拇指穿過帶圈後再握緊相機,使相機和右手合二為一,不但可以減輕手的顫動,而且可以在不小心鬆手時將相機拉住,不至於掉到地上而損壞。
6. 攝影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攝影的基本原理和技術融入其歷史發展的進程之中,將光學理論、色彩學理論等內容與相機功能的介紹相結合,並以對比性和說明性的照片實例進行論述。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攝影基本知識有哪些?
什麼是「景深」?
A: 對焦後在焦點前後能夠清晰成像的范圍叫做「景深」。
如果收縮鏡頭光圈(增大F值),對焦後清晰成像的范圍就大,照片就不容易虛化,這種狀態叫做「大景深」。反之,如果開放鏡頭光圈(減少F值),對焦范圍就狹窄,背景就容易出現虛化,這種狀態叫做「淺景深」。因為景深對於拍攝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拍攝時一定要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景深根據鏡頭焦距及相機與被攝體之間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廣角鏡頭的景深大,長焦鏡頭的景深淺。而且,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越遠,景深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
機身防抖和鏡頭防抖,哪個效果更好?
A: 一般來說,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的補正效果是相同的。
防抖組件裝載在機身內時,補正作業的位置位於光學系統的後端。而裝載在鏡頭內時,則位於光學系統的中央。雖然位置略有差異,但對於防抖來說,更重要的是進行補正作業時的調整方法,所以盡管位置不同,效果差異不大。
但是,從使用的方便性來說,鏡內搭載的「鏡頭防抖」更有優勢。這是因為在取景器取景時,可從取景器內實時觀察到補正效果,可以對被攝體進行仔細觀察後等待拍攝時機。這種優勢尤其在焦距超過 ..........
7. 攝影攝像基礎知識
一、攝影
攝影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攝制人員。攝制人員是一部電影造型藝術的體現者。一部電影——全體創作人員的勞動結晶,都是通過攝影人員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攝出來的。他與導演一起進行「創作」,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攝影人員,職責就是在導演的創作思想指導下,用攝影手段、技巧去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
二是用電影攝影機攝取景物影像的過程。通常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使景物形態通過透鏡在感光片上曝光,構成潛影;
其次將曝光後的感光片經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得到明暗程度與景物相反或色彩與景物互成補色的負象,即底片;
最後,使另一感光片通過底片曝光,再經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與被攝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轉感光片拍攝的,經過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8. 攝影基礎理論知識 你知多少
-1-光圈
光圈越大(數字越小),進入的光線更多,照片會越亮;另一方面,大光圈景深更淺,拍攝人像背景更加夢幻。光圈越小(數字越大),進入的光線較少,照片會較暗;用小光圈背景會更為清晰,拍攝風景保證能捕捉全部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