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科普小知識太陽知識

科普小知識太陽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9-06 12:21:38

⑴ 全部關於太陽的知識

1.太陽只是銀河系2000億星球中的一員。

13.太陽每2.4億年繞銀河系轉一圈。

⑵ 關於太陽的9個小知識你了解幾個

1.太陽的特徵

質量: 1.98892 x 10^30 千克

直徑: 1391000 千米

半徑: 695500 千米

太陽的表面重力: 27.94 g

太陽的體積: 1.412 x 10^18 立方千米

太陽的密度: 1.622 x 10^5 千克/立方米

2.太陽有多大?

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占總質量的99.86%。

作為恆星來說,太陽實際上是一顆中等,甚至更小的恆星。質量比太陽大得多的恆星可以比他(看起來)更大。例如,獵戶座中的紅巨星參宿四被認為比太陽大1000倍。我們所知道的最大的恆星是大犬座VY,大約比太陽大2000倍。如果你能把大犬座VY放入我們的太陽系,它將會陳伸展到土星的軌道之外。

圖解:從左到右分別是相當於一個畫素大小的太陽、手槍星、黃特超巨星仙後座ρ、參宿四和大犬座VY

太陽的大小在變化。當未來它的核心內可用的氫燃料耗盡時,它也將成為一顆紅巨星。它將吞噬水星和金星的軌道,甚至有可能一並吞噬地球的軌道。在將來的幾百萬年時間里,太陽的體積將是現在的200倍。

當太陽變成一顆紅巨星後,它會縮小成一顆白矮星。那麼太陽的大小將只是地球的大小。

圖解:比較當前作為主序星的太陽和將來成為紅巨星的太陽。

3.太陽質量

太陽的質量是1.98892 x 10^30千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很難把它放到實際環境中,所以我們把太陽的質量里的0全部寫出來。

公斤。

還需要繼續思考嗎?讓我們做一些比較,可能就比較明朗了。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它的質量是木星的1048倍,是土星的3498倍。

事實上,太陽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大部分非太陽質量的是木星和土星。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地球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

當天文學家試圖測量另一個類星物體的質量時,他們用太陽的質量來進行比較。這就是所謂的「太陽質量」。所以物體的質量,比如黑洞,是用太陽質量來測量的。一顆大質量恆星可能有5到10個太陽質量。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有數億個太陽質量。

天文學家用M這個符號來表示太陽質量,它看起來像一個圓圈,中間有一個點——M⊙。如果要表示一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5倍,或者說是5倍太陽質量,那麼它的質量就是5M⊙。

太陽質量雖然很大,但它並不是最大的恆星。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最大的恆星是船底η星雲,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50倍。

太陽的質量實際上是隨著時間在慢慢減小的。這里有兩個(物理)過程在起作用。第一種是太陽核心的聚變反應,將氫原子轉化為氦原子。當氫原子轉化為能量時,太陽的一些質量會在聚變過程中損失。我們從太陽那裡感受到的溫暖就是太陽失去的質量。第二種方式是太陽風,它不斷地把質子和電子吹到外層空間里。

太陽的質量(千克):1.98892 x 10^30千克

太陽質量(磅):4.38481 x 10^30磅

太陽的質量(噸):2.1924 x 10^27噸

4.太陽直徑

太陽的直徑是139.1萬公里或87萬英里。

讓我們再一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數字。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9倍。它的直徑是木星的9.7倍。真的,真的是太大了。

請原諒這句雙關語,但是太陽和宇宙中一些最大的恆星相比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我們所知道的最大的恆星叫做大犬座VY,天文學家認為它的直徑可能是太陽的2100倍。

地球與太陽黑子大小的對比。來源:羅恩·科特雷爾。

太陽的直徑(千米):139.1萬千米

太陽的直徑(英里):86.4萬英里

太陽直徑(米):1391000000米

太陽與地球的直徑之比:109個地球

5.太陽半徑

太陽的半徑,即從太陽的准確中心到太陽表面的距離,是695500千米。

無論你怎麼測量,從中心到赤道,或者從中心到太陽兩極,這個半徑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你需要注意其他物體,因為它們的旋轉速度會影響半徑。

太陽自轉一周大約需要25天。因為自轉相對較慢,太陽根本不會變扁平。從中心到兩極的距離幾乎完全等於從中心到赤道的距離。

圖解:木星的大小比太陽小一個數量級(×0.10045),但仍比地球大一個數量級(×10.9733),大紅斑大約有二到三個地球大(數量級相同)

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恆星有著顯著的不同點。例如,位於波江 星座 的水委一星被壓扁了50%。其實就是從兩極到赤道的距離是赤道距離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恆星實際上看起來像陀螺玩具。

所以,相對於外面的恆星來說,太陽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球體。

天文學家使用太陽的半徑,或「太陽半徑」來比較恆星和其他天體的大小。例如,一個有兩個太陽半徑的恆星是太陽的兩倍大。有10個太陽半徑的恆星是太陽的10倍,以此類推。

圖解:大犬座VY,已知的最大恆星

北極星是小熊 星座 (小熊座)中最亮的一顆星,由於它靠近北極點,目前就被認為是北極星。北極星主要用於導航,它的太陽半徑為30。也就是說,它比太陽大30倍。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第二亮的天王星只有天狼星一半的視星等。難怪它真的很眼亮眼了。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雙星系統,天狼星A的太陽半徑為1.711,而B的太陽半徑要小得多,大約為0.0084。

太陽半徑(公里):695,500公里

太陽半徑(英里):432,200英里

太陽半徑(米):695,500,000米

太陽相對地球的半徑:109個地球

6.太陽引力

太陽有巨大的質量,所以它有很大的引力。事實上,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忘掉太陽表面800開爾文的溫度和它由氫構成的這件事吧——如果你能在太陽表面行走,你會有什麼感覺?猜猜看,(溫馨提示)太陽表面的重力是地球重力的28倍。

換句話說,如果在地球上你的秤出來100公斤,那麼當你試著在太陽表面行走時,它就能測出2800公斤。不用說,你很快就會死於地心引力,更不用說熱啊什麼的了。

太陽的引力把它所有的質量(主要是氫和氦)拉進一個幾乎完美的球體。在太陽的核心,溫度和壓力高到能夠發生聚變反應。大量的光和能量從太陽中傾瀉而出,抵消了那些試圖使太陽坍縮的引力。

圖解:太陽系(包括卵狀雲)在對數尺度上的布局。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天文學家將太陽系定義為受太陽引力影響的距離。我們知道,太陽把遙遠的冥王星置於軌道上(平均距離59億千米)。但是天文學家們認為奧爾特雲的距離可以達到50000天文單位(1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或者說1光年。事實上,太陽引力的影響可能會延伸到2光年之外,直指其他恆星引力更大的地方。

太陽表面重力:27.94 g

7.太陽密度

太陽的密度是1.4克/立方厘米。給你們打個比方,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找到一個足夠大的水池,太陽就會沉下去而不是漂浮。這似乎有點違反常規。太陽不是由氫和氦組成的嗎?氫和氦是宇宙中最輕的兩種元素。怎麼太陽的密度會這么高呢?

這一切功勞都歸結於重力。但首先,讓我們先計算一下太陽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是把質量除以體積。太陽的質量是2 x 10^33克,體積是1.41 x 10^33立方厘米。如果你計算一下,太陽的密度是1.4克/立方厘米。

圖解:太陽的內部。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太陽靠引力把維持自己聚在一起。雖然太陽的最外層可能密度較小,但強大的重力會將內部區域擠壓產生巨大的壓力。在太陽的核心,壓力超過100萬公噸/平方厘米,這相當於地球大氣的100多億倍。你一旦有了這些壓力,就會發生聚變。

太陽密度:1.622 x 10^5千克/立方米

8.太陽體積

太陽的體積是1.412 x 10^18 立方千米。那是很大的體積了。你需要用什麼東西來和這個比較呢?太陽的體積如此之大,需要130萬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才能把它填滿。或者你葉可以用1000顆木星大小的行星來填滿它。

太陽體積(立方千米):1.412 x 10^18立方千米

太陽與地球的體積之比:130萬

9.太陽周長

太陽的周長是4379000千米。

相比而言,地球的赤道周長是40075千米。所以,太陽的周長是地球周長的109倍。太陽的周長是木星的9.7倍。

參考資料

1.WJ網路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universetoday-氵橘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⑶ 關於太陽的科學知識

天文學釋義

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多萬倍,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與地球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從地球到太陽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飛機,也要坐20多年。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質量1.989×10^33克,表面溫度5770℃,中心溫度1500萬℃。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恆星與生命的聯系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詳解:

太陽(Sun)是一顆普通的恆星,目前在赫-羅圖上度過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個質量為1989.1億億億噸(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的熱氣體(嚴格說是等離子體)球。其平均密度為水的1.4倍,但這一平均密度隱含著很寬的密度范圍,從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層。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視星等為-26.3,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視星等(Mv)為+4.83,絕對熱星等(Mb)為4.8,他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770℃。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於太陽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於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太陽基本物理參數

半徑: 696295 千米.
質量: 1.989×10^30 千克
溫度: 5770℃(表面) 1560萬℃ (核心)
總輻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離: 1億5千萬 千米
年齡: 約50億年
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能量稱為天文太陽輻射量。在地球位於日地平均距離處時,地球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受到的太陽輻射的全譜總能量,稱為太陽常數。太陽常數的常用單位為瓦/米2。因觀測方法和技術不同,得到的太陽常數值不同。世界氣象組織 (WMO)1981年公布的太陽常數值是1368瓦/米2。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光譜的99%以上在波長 0.15~4.0微米之間。大約50%的太陽輻射能量在可見光譜區(波長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譜區(波長<0.4微米),43%在紅外光譜區(波長>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長 0.475微米處。由於太陽輻射波長較地面和大氣輻射波長(約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稱地面和大氣輻射為
長波輻射。太陽活動和日地距離的變化等會引起地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

對於人類來說,光輝的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智能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

⑷ 關於太陽的科普知識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太陽直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

關於太陽的科普知識

從化學組成來看,目前太陽質量大約3/4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它的重元素的質量少於2%,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紅矮星。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有45.7億歲。

⑸ 關於太陽的知識有哪些

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多萬倍,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與地球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從地球到太陽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飛機,也要坐20多年。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質量1.989×10^33克,表面溫度5770℃,中心溫度1500萬℃。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恆星與生命的聯系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⑹ 關於太陽的知識有哪些

關於太陽的知識有:

1、太陽是分層結構的,肉眼能看到的可見表面被稱為光球層,其溫度可達6000開氏溫度。光球裡面是對流層,對流區下面是輻射層,從太陽的中心延伸到太陽半徑20%的距離的是太陽核心。

2、太陽體型巨大,其直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

3、太陽和地球相距遙遠,就算以光速穿行也要8分鍾30秒才能到達。

4、太陽每2.4億年繞銀河系轉一圈。

5、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叫做日冕,日冕的體積甚至比太陽本身還要大,其溫度可以達到一百萬開爾文。

⑺ 關於太陽的知識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7)科普小知識太陽知識擴展閱讀: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22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日珥)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

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通訊網路、電力控制網路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太空梭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


⑻ 太陽的科普知識

在群星之間,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物質,是氣體,塵埃或兩者的混合物.其中一種低溫,不發光的星際塵雲,相信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這些黑暗的星際塵雲溫度很低,約為攝氏-260至-160之間.天文學家發現這類物質如果沒有什麼外力的話,這些星際塵雲就如天上的雲朵,在太空中天長地久的飄著.但是如果有些事情發生,例如鄰近有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震波通過星際塵雲時,會把它壓縮,而使星際塵雲的密度增加到可以靠本身的重力持續收縮.這種靠本身重力使體積越縮越小的過程,稱為」重力潰縮」.也有一些其他的外力,如銀河間的磁力或塵雲間的碰撞,也可能使星際雲產生重力潰縮.

大約在五十億年前,一個稱為」原始太陽星雲」的星際塵雲,開始重力潰縮.體積越縮越小,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密度也越來越大.當體積縮小百萬倍後,成為一顆原始恆星,核心區域溫度也升高而趨近於攝氏一千萬度左右.當這個原始恆星或胎星的核心區域溫度高逹一千萬度時,觸發了氫融合反應時,也就是氫彈爆炸的反應.此時,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

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會消耗掉四個氫核,形成一個氦核,而損失了一點點的質量.依據愛因斯坦質量和能量互換的方程式E=MC^2,損失的質量轉化為光和熱輻射出去,經過一路的碰撞,吸收再發射的過程,最後光和熱傳到太陽表面,再輻射到太空中一去不返,這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輻射.當太陽中心區域氫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傳到表面時,大部份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到太空.

在五十憶年前剛形成的太陽並不穩定,體積縮脹不定.收縮的重力遭到熱膨脹壓力的阻擋,有時熱膨脹力揚頭,超過了重力,恆星大氣因此膨脹.但是一膨脹,溫度就跟著下降.膨脹過頭,導致溫度過低,使熱膨脹壓力擋不住重力,則恆星大氣開始收縮.同樣的,一收縮,溫度就跟著上升,收縮過頭,導致溫度過高,又使熱膨脹壓力超過重力, 恆星大氣又開始膨脹.

這種膨脹,收縮的過程反覆發生,加上周圍還籠罩在雲氣中,因此亮度變化很不規則.但是脹縮的程度慢慢縮小,最後熱膨脹力和收縮力達到平衡,進入穩定期.此時,太陽是一顆黃色的恆星,差不多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

太陽進入穩定期後,相當穩定的發出光和熱,可以持續一百億年之久.這期間占太陽一生中的90%,天文學家特稱為」主序星」時期.太陽成為一顆黃色主序星,至今己有五十億年,再過五十億年,太陽度過一生的黃金歲月後,將進入晚年.

有足夠長的穩定期,對行星上的生命發生非常重要.以地球的經驗來說,地球太約和太陽同時形成,將近十億年後才出現生命,經過四十多億年後,才發展出高等智慧的生物.因此,天文學家要找外星生命,只對生存期超過四十億的恆星有興趣.

太陽在晚年將成為紅巨星

太陽在晚年時,將己經耗盡核心區域的氫,這時太陽的核心區域都是溫度較低的氦,周圍包著的一層正在進行氫融合反應,再外圍便是太陽的一般物質.氫融合反應產生的光和熱,正好和收縮的重力相同.核心區域的氦由於溫度較低,而氦的密度又比氫大,所以重力大於熱膨脹力而開始收縮,核心區域收縮產生的熱散布到外層,加上外層氫融合反應產生的熱,使得太陽外部慢慢膨脹,半徑增大到吞沒水星的范圍.

隨著太陽的膨脹,其發光散熱的表面積也隨之增加,表面積擴大後,單位面積所散發的熱相對減少,所以太陽一邊膨脹,表面溫度也隨之降到攝氏三千度,在發生的電磁輻射中,以紅光最強,所以將呈現一個火紅的大太陽,稱為」紅巨星」.

在紅巨星時期的太陽不穩定,外層大氣受到擾動會造成膨脹,收縮的脈動效應,而且脈動的周期和體積大小關.想想果凍的情形,輕拍一下果凍,它便會晃動,而且果凍越大,晃動的程度越小.同樣的道理,紅巨星的體積越大,膨脹,收縮的周期也越長.

簡單來說,五十億年後,太陽核心區域收縮的熱將導致外部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充滿氦的核心區域則持續收縮,溫度也隨之增加.當核心區域的溫度升至一億度時,開始發生氦融合反應,三個氦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後融合成為一個碳,放出比氫融合反應更巨量的光和熱,使太陽外層急速膨脹,連地球也吞沒了,成為一個體積超大的紅色超巨星.

太陽的末路:白矮星

相似的過程是在紅色超巨星的核心區域再次發生,碳累積越來越多,碳的密度比氦大,相對的收縮的重力也更大,史的碳構成的核心區域收縮下去.但是當此區域收縮到非常緊密結實的程度,也就是碳原子核周圍所有的電子都擠在一起,擠到不能再擠時,這種緊密的壓力擋住了重力收縮.雖然此時的溫度比攝氏一億度高很多,但是還沒有高到可以產生碳融合反應的地步.因此,太陽核心區域不再收縮,但也沒有多餘的熱使外層膨脹,就如此僵持著,形成了白矮星.由於白矮星的核心沒有核融合反應來供給光與熱,整個星球越來越暗,逐漸黯淡下去,最後變成一顆不發光的死寂星球----黑矮星.經過理論上的計算,白矮星慢慢冷卻變成黑矮星的過程非常漫長,超過一百多億年,而銀河系的形成至今不過一百多億年,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還沒有老到可以形成黑矮星.

經過計算,太陽體積縮小一百萬倍,約像地球一樣大時,物質間擁擠的的程度才足以抗拒重力收縮.想想,質量與太陽相當,體積卻只有地球大小,很容易算出白矮星的密度比水重一百萬倍,也就是說一一方公分的物質約有一公噸重,是非常特別的物質狀態,物理學家稱為簡並狀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一般人都看過電子圍繞原子核的圖畫或動畫,雖然是簡化的示意圖,卻也反映了微小的物質狀態.通常電子都在距離原子核很遠的地方繞轉著,如果溫度逐漸降低,或是外力逐漸增加,則電子的活動范圍便被押擠而越來越小,逐漸靠近原子核.但是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有其最小范圍,電子不能越過這道界線.就像圍繞在玻璃珠周圍的沙粒一樣,沙粒最多依附在玻璃珠表面,而無法壓入玻璃珠中.

同樣的,當所有的電子都被迫壓擠再原子的表層時,物質狀態達到了一個臨界,即使在增加壓力,也無法將電子往內壓擠.這種由電子處於最內層而產生的抗壓力稱為電子簡並壓力.依據理論推算,質量小於一點四個太陽質量的星球重力,不足以壓垮電子簡並壓力,因此白矮星的質量不能比一點四個太陽質量更大.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白矮星數量超過數百個,也都符合這個理論.這個上限首先是由一個印度天文學家錢德拉沙哈(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在1931年利用量子力學所求出來的,因此稱為錢式極限(Chandrasekhar』s limit).

當錢德沙哈拉當年提出的這種由電子簡並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時,並沒有得到贊揚,再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一九三五年所舉辦的研討會中,更受到當代大師愛丁頓(Authur Eddington)爵士打壓,認為宇宙中並沒有這種天體.德拉沙哈受到這個打擊後,沒有辦法在即刊上發表論文,因此他寫了一本書<<恆星的結構與演化>>,後來成為這個領域中的經典之作.為什麼要稱之為白矮星呢?這是因為第一哥確定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顏色屬高溫的青白色,但是體積如此小,因此稱之為白矮星,但是後來陸續發現許多同類的恆星,星光顏色屬於溫度較低的黃色橙色,但是仍然稱它們為白矮星.白矮星因此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這類由電子簡並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

有關星星歷史上的記載與傳說

不論中外,有關昂宿星團的記載都超過三千多年,它就是北天最明亮的星團之一.這個看起來模糊的一團天體,我國稱之為昂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一個.詩經中的<昭南.小星>就已經提到昂宿,<爾雅>釋天中也提到西路昂也,昂的意思是毛毛的,所以稱之為昂。史記—天關書中昂曰髦頭,就是這個意思。昂宿星團在日本神話故事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和故事,但大都與農業和漁業有關。例如在日本有些農業區,當看到昂宿星團與太陽一同升起時,表示到了春天播種的季節。有些沿海的地區,余名看到昂宿星團升起與落下來決定是否撒網。而在希臘神話中,七姊妹是擎天神阿特拉斯的女兒,她們是月亮女神阿特密斯的宮女,有一天再草原上玩耍的十,獵戶奧萊翁突然闖了進來,七姊妹嚇的逃到天上,躲在女神的袖子里,事後女神打開衣袖只見七隻鴿子縮成一團。雖然奧萊翁無法抓到她們,但是他卻一直追求著,直到天神宙斯同情而將她們安置在天上,成為七姊妹星團。從天文學的角度上看,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第七顆星是一顆變星,原來很亮,後來變暗了。依據天文學家的研究,昂宿星團是一個行程至今約一億年的年輕星團,其中包含許多亮度變化不規則的變星。由於昂宿星團屬於年輕的星團,其中一些壽命很短的恆星才剛進入演化末期,這些恆星的亮度大都不穩定,例如金牛座BU星就是一顆亮度變化不規則的變星。

重質量恆星的演化

當這些物質以高速撞擊在堅硬無比的內核區域時,產生強大的反彈力,而形成向外傳播的震波。這種情形就像一個人用力拍桌子,越用力,產生反彈力道也越大。震波以超音速往外震動,擠壓外層物質,促使溫度急速升高,因此整個星球由內重質量恆星的穩定期依其質量有很大的差別,擊中質量恆星的壽命相當短,只有數千萬年.質量比太陽大倍以上的恆星壽命大約為數億年至數十億年。重質量恆星短壽的原因是質量大,導致收縮的重力也非常強而有力,使得恆星內和區域溫度比較高,連帶使核反應速率更勁爆,發出威猛的光與熱,造成核星表面的溫度比太陽型恆星高數倍以上,向太空輻射的光與熱成幾何級數增加.當恆星形成時,質量就已經固定,因此恆星發光發熱都是在吃老本。重質量恆星本錢雖比太陽要多,但是其發熱的速度卻是數十倍以上,顯然很快的便耗盡核反應的原料而進入演化的末期.

中子星

原子的直徑范圍比原子核大上一萬倍,所以當電子被擠壓進入原子核時,直徑就縮小了一萬倍以上,體積則縮小了一兆倍以上。因此,所有物質都成為中子時,體積可以說是小的驚人,密度也大的嚇人。抗壓力更是大。這種以中子緊密壓擠在一起的抗壓力,稱為{中子簡並壓力}。依據理論,重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核心區域的質量如果在二至三個太陽質量之間,則強大的重力會把物質擠壓成為中子。此時星球直徑約為三十公里左右,強大的中子簡並壓力擋住了重力,星球不在收縮成為一個中子星。說到這里,中子星的故事並不完整,前面只其到恆星中央區域的情形,因此還要加上外層區域的變化情形,才會完整。經由目前物理學家仍不完全了解的過程,中心區域的物質全被擠壓成中子時,星球內部的物質隨著強大的重力陷向中心,陷落得速度非常快,核區域到表層的溫度都高到能產生核融合反應。想想,如果地球上所有氫彈同時爆炸的情景。這可是整個星球都在發生核融合反應,將整個星球炸碎,形成天文學家所說的」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有如煙火一樣四射,只是規模大的多,持續得時間也久,整個超新星爆炸有如煙火一般四射,只是規模大的多,持續的時間也久。整個超新星爆炸擴散的過程可以持續數千年至數萬年之久,闊至張范圍渴達數十光年之遠。在銀河系中,超新星爆炸是最壯觀的事件了。總結來說,質量比太陽大三倍以上的恆星就可能產生超新星爆炸。而炸碎後中心留下一個中子星。中子星主要經由中子構成,直徑約為數十公里,密度是水的數千萬至一億倍,真是個異常的星球。

黑洞

質量在六個至八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在演化末期發生超過超新星爆炸時,如果內核區域的質量大於三個太陽質量,則連中子簡並壓力也抵擋不住強大的重力收縮,物質只好一路收縮下去,目前只有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可以解釋這種問題。依據理論,物質縮小到約三公里左右,進入一個連光線都無法脫逃的范圍,除了總值量,電核自轉外,失去的所有的訊息,理問物理學家稱這種奇異的狀態為」黑洞」。既然黑洞不發光,那麼要如何去發現他勒?對於單獨的黑洞,物理學家仍想不出好方法,但是如果黑洞是雙星系統之一,則可以藉由觀測雙星的運動來推估看不到的伴星質量,伴星質量超過三個太陽質量而又看不到他,則可能是黑洞了。在雙星系統中,如果其中之一是黑洞,則另外一顆恆星在演化晚期膨脹成為超巨星時,膨脹的物質會被黑洞強大的重力吸引,盤旋般向黑洞陷落。在盤旋陷落得過程中,形成一個吸積盤。物質在吸積盤中盤旋陷落得過程中,一路碰撞推擠,半徑越來越小,溫度也隨之升高。在吸積盤內層溫度高達攝氏百萬度,發出X光。因此,天文學家搜索X光雙星系統來推算看不見的伴星質量,如果這個看不見的伴星質量超過三個太陽質量,則認為他是黑洞的候選者。經過科學家近一百年的探究,對恆星結構的演變勾勒出一個輪廓,讓我們認識恆星如何演變,步向終局的故事。其中有的恆星不由自主的步向轟轟烈烈的爆炸,許多元素像是鈣,矽,鐵等,就藉著超新星爆炸四散成為星際介質。這些物質在機緣巧合下,化作春泥更護化,經過重力的壓縮後,又成為一顆燦爛的恆星,由於有這些元素,因此可以形成類似地球的行星,稱命的發生也是要靠這些元素。例如在人體裡面,血的成份有鐵,骨骼有鈣等,所以天文學家常說:」我們是超新星的子民』』。

⑼ 太陽的知識(只要50字)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只是宇宙中一顆十分普通的恆星,但它卻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中,包含我們的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一些矮行星、彗星和其它無數的太陽系小天體,都在太陽的強大引力作用下環繞太陽運行。

太陽系的疆域龐大,僅以冥王星為例,其運行軌道距離太陽就將近4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60億千米之遙遠,而實際上太陽系的范圍還要數十倍於此。



(9)科普小知識太陽知識擴展閱讀:

根據太陽活動的相對強弱,太陽可分為寧靜太陽和活動太陽兩大類。寧靜太陽是一個理論上假定寧靜的球對稱熱氣體球,其性質只隨半徑而變,而且在任一球層中都是均勻的,其目的在於研究太陽的總體結構和一般性質。

在這種假定下,按照由里往外的順序,太陽是由核心、輻射區、對流層、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構成。光球層之下稱為太陽內部;光球層之上稱為太陽大氣。

太陽輻射的峰值波長(500納米)介於光譜中藍光和綠光的過渡區域。恆星的溫度與其輻射中佔主要地位的波長有密切關系。就太陽來說,其表面的溫度大約在5800K。然而,由於人的眼睛對峰值波長周圍的其它顏色更敏感,所以太陽看起來呈現出黃色或是紅色。

⑽ 關於我們每天見到的太陽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小知識

1. 太陽被九大行星環繞著,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不再是官方行星)。

2. 根據其大小、熱量和化學組成,太陽被歸類為G2矮星,是一顆中等大小的恆星。一顆G星是相對較冷的(開爾文溫標在5000-6000之間),並且發生著復雜的化學過程,這意味著它的組成包含比氦更重的化學物質。


圖釋:不幸的是,阿利斯塔克的觀點不被接受,而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不正確的地心理論被大眾支持。

26. 希臘哲學家 阿利斯塔克 被認為是第一個聲稱地球繞著太陽轉的人。

27. 在一個十年周期內,測量出的太陽輻射的微小變化僅為1% 的十分之一,甚至都不足以在地球表面溫度記錄中提供可檢測的信號。

28. 從1645年開始的75年間,天文學家發現在太陽上幾乎沒有太陽黑子的活動。這個被稱為“蒙德極小值”的事件正好發生在小冰期最冷的時候,這是一個持續了350年、席捲了歐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區的寒冷期。然而,新的估算表明,亮度的變化可能並不足以造成這種全球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