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什麼原因引起麻風病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有什麼症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於皮膚和神經。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發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
麻風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一)。
如何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
皮膚:病變多發生於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於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灶中央極少有乾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
圖1
結核樣型麻風
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乾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睾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後發展為高起於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
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泡沫細胞來源於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後,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於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後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後隨病變發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域(圖2),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也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後病灶消退僅留瘢痕。
圖2
瘤型麻風
表皮萎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的彌漫浸潤,後者與表皮層間有一薄層無細胞浸潤區相隔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睾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於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後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1954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待遇,促進消滅麻風病的偉大事業的發展,為人民造福,決定將每年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防治麻風病日」。希望使公眾想到麻風病人,對他們就象對待其它一般疾病一樣。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尊重、關心、支持麻防工作,了解麻防工作是一個偉大的文明的事業。
1.
什麼是麻風病?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桿菌是由挪威學者韓森於1874年首先發現,所以麻風病也叫韓森氏病。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是唯一的已知傳染源。麻風的潛伏期可長達幾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長;麻風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個國家,僅有一千二百多萬登記病人;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病人約有50萬;我國目前僅有5000多現症病人,但治癒留有殘疾的病人有12萬之多,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雲、貴、川和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
2.
麻風桿菌:一般為小直棒壯或兩端有微彎曲的細菌,長度一般在1至8微米,寬0.2至0.5微米,經抗酸染色,可見桿狀、鼓錘狀、啞鈴狀、串珠狀、顆粒狀等形態。染色完整的桿菌一般認為是活菌,不完整的是死菌。麻風桿菌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因此培養現還未獲得成功。麻風桿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既可殺滅。
3.
麻風病的早期症狀和主要體征有哪些?麻風病的臨床表現是多樣性的,為描述方便可以分為三部分:
A.「原發」性損害是指由麻風菌直接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皮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以斑診、丘診、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神經損傷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麻風皮損大多數緩慢發生、發展,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症狀者也因麻風病人機體免疫力不一,發病後臨床表現各異,一般分為結核樣型麻風、界線類麻風。多數皮損麻木無汗,但少數有癢感或奇癢。並伴有感覺障礙:感覺喪失是麻風病的典型特點,皮膚損害處可顯示不同程度的溫覺、痛覺等感覺障礙。
B.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
C.神經損傷主要見於周圍神經干,表現為皮膚的感覺障礙和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變的軟弱無力。周圍神經損害後的並發症:如手足麻木、無汗,晚期可出現皸裂、潰瘍,甚至骨和組織吸收。以上表現可相互重疊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經損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防畸殘有重要意義。
4.
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目前對麻風菌在體外的生存情況和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證據表明,除直接密切接觸外,呼吸道是麻風菌傳播的重要途徑。麻風菌感染後會不會發病取決於機體自然免疫力,科學證明絕大多數健康人(95%-99%以上)對麻風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風菌也不發病,只有易感者才會發病。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但它的傳染性很小,也不會遺傳。而且夫妻間也極少相互傳染。
5.
懷疑自己患了麻風病怎麼辦?現在麻風的分類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損超過5塊的屬於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損少於5塊的歸屬少菌型(PB)。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症狀象麻風,主要及早去當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診,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麻風病一般不致命,但它會損害神經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誤了治療會給自己留下終身的殘疾!
6.
麻風病能治癒嗎?麻風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和其它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隨科學的發展,治療麻風病的葯物越來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碸治療麻風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繼研製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種強殺傷和抑制麻風桿菌的葯物。現使用聯合化療,療效更為顯著,只要服上一個星期的葯,體內的細菌就可殺死95%以上。只要堅持服葯,少菌型麻風服半年的葯,多菌型服兩年的葯,麻風病就治癒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就是用兩種以上作用機理不同的葯物聯合使用治療麻風。對聯合化療的效果,目前各國麻風專家及有關學者一致認為治療麻風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的葯物現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
7.
麻風病人需要隔離治療嗎?麻風病人不應與家人和社會隔離,治療就在家進行,病人只要服一周葯後,基本上就失去傳染性。病人在家治療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從事他應從事的工作。
8.
那些醫療部門負責麻風防治?當懷疑患有麻風病時,首先和當地皮防機構取得聯系,在我國各地情況不同有的縣市有麻風防治專業機構(通常稱皮膚病防治站或皮防所),沒有專業機構的地區,可與當地衛生防疫站或衛生局聯,基層衛生所與鄉鎮醫院聯系。也可以同各省的皮膚病研究所聯系或與我協會直接取得聯系。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9.
麻風病的特徵:
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蟲爬;皮膚乾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如果你有以上症狀者,請到當地皮防(所)或防疫站慢病科就診。
2. 麻風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什麼原因引起麻風病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有什麼症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於皮膚和神經。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發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 麻風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一)。 如何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 皮膚:病變多發生於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於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灶中央極少有乾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 圖1 結核樣型麻風 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乾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睾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後發展為高起於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 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泡沫細胞來源於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後,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於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後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後隨病變發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域(圖2),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也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後病灶消退僅留瘢痕。 圖2 瘤型麻風 表皮萎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的彌漫浸潤,後者與表皮層間有一薄層無細胞浸潤區相隔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睾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於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後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1954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待遇,促進消滅麻風病的偉大事業的發展,為人民造福,決定將每年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防治麻風病日」。希望使公眾想到麻風病人,對他們就象對待其它一般疾病一樣。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尊重、關心、支持麻防工作,了解麻防工作是一個偉大的文明的事業。 1. 什麼是麻風病?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桿菌是由挪威學者韓森於1874年首先發現,所以麻風病也叫韓森氏病。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是唯一的已知傳染源。麻風的潛伏期可長達幾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長;麻風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個國家,僅有一千二百多萬登記病人;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病人約有50萬;我國目前僅有5000多現症病人,但治癒留有殘疾的病人有12萬之多,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雲、貴、川和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 2. 麻風桿菌:一般為小直棒壯或兩端有微彎曲的細菌,長度一般在1至8微米,寬0.2至0.5微米,經抗酸染色,可見桿狀、鼓錘狀、啞鈴狀、串珠狀、顆粒狀等形態。染色完整的桿菌一般認為是活菌,不完整的是死菌。麻風桿菌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因此培養現還未獲得成功。麻風桿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既可殺滅。 3. 麻風病的早期症狀和主要體征有哪些?麻風病的臨床表現是多樣性的,為描述方便可以分為三部分: A.「原發」性損害是指由麻風菌直接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皮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以斑診、丘診、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神經損傷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麻風皮損大多數緩慢發生、發展,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症狀者也因麻風病人機體免疫力不一,發病後臨床表現各異,一般分為結核樣型麻風、界線類麻風。多數皮損麻木無汗,但少數有癢感或奇癢。並伴有感覺障礙:感覺喪失是麻風病的典型特點,皮膚損害處可顯示不同程度的溫覺、痛覺等感覺障礙。 B.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 C.神經損傷主要見於周圍神經干,表現為皮膚的感覺障礙和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變的軟弱無力。周圍神經損害後的並發症:如手足麻木、無汗,晚期可出現皸裂、潰瘍,甚至骨和組織吸收。以上表現可相互重疊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經損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防畸殘有重要意義。 4. 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目前對麻風菌在體外的生存情況和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證據表明,除直接密切接觸外,呼吸道是麻風菌傳播的重要途徑。麻風菌感染後會不會發病取決於機體自然免疫力,科學證明絕大多數健康人(95%-99%以上)對麻風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風菌也不發病,只有易感者才會發病。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但它的傳染性很小,也不會遺傳。而且夫妻間也極少相互傳染。 5. 懷疑自己患了麻風病怎麼辦?現在麻風的分類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損超過5塊的屬於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損少於5塊的歸屬少菌型(PB)。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症狀象麻風,主要及早去當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診,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麻風病一般不致命,但它會損害神經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誤了治療會給自己留下終身的殘疾! 6. 麻風病能治癒嗎?麻風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和其它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隨科學的發展,治療麻風病的葯物越來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碸治療麻風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繼研製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種強殺傷和抑制麻風桿菌的葯物。現使用聯合化療,療效更為顯著,只要服上一個星期的葯,體內的細菌就可殺死95%以上。只要堅持服葯,少菌型麻風服半年的葯,多菌型服兩年的葯,麻風病就治癒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就是用兩種以上作用機理不同的葯物聯合使用治療麻風。對聯合化療的效果,目前各國麻風專家及有關學者一致認為治療麻風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的葯物現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 7. 麻風病人需要隔離治療嗎?麻風病人不應與家人和社會隔離,治療就在家進行,病人只要服一周葯後,基本上就失去傳染性。病人在家治療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從事他應從事的工作。 8. 那些醫療部門負責麻風防治?當懷疑患有麻風病時,首先和當地皮防機構取得聯系,在我國各地情況不同有的縣市有麻風防治專業機構(通常稱皮膚病防治站或皮防所),沒有專業機構的地區,可與當地衛生防疫站或衛生局聯,基層衛生所與鄉鎮醫院聯系。也可以同各省的皮膚病研究所聯系或與我協會直接取得聯系。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9. 麻風病的特徵: 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蟲爬;皮膚乾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如果你有以上症狀者,請到當地皮防(所)或防疫站慢病科就診。
3. 麻風病知識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麻風病的臨床主要特徵之一是侵犯周圍神經,導致周圍神經的功能損傷,往往表現為肢體畸形,畸形的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畸形是由於麻風桿菌感染直接導致組織反應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護性感覺喪失,脫眉、和睫毛脫落,爪型指、垂腕等。繼發性畸形是由於身體麻木部位的損傷而引起的,如手足皺裂和潰瘍,手足指趾缺損、角膜潰瘍和足骨破壞的等。
麻風病的治療: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葯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葯物聯合治療。
麻風病傳播的途徑是什麼呢?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皮膚病,它對患者的健康的損害是很大的,而且很容易發生傳染,那麼麻風病傳播的途徑是什麼呢?
1、間接接觸:如果健康者的皮膚受到了損傷,而此時又接觸了麻風病患者使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帶有麻風桿菌的物品,則很容易因感染麻風桿菌而致病。
2、直接接觸:健康者如果與傳染性麻風患者進行直接接觸,也容易使麻風桿菌入侵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中,從而被傳染麻風病。
3、其它傳染:麻風桿菌還容易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侵入人體,這些也是常見的麻風病傳染的途徑。
4. 小題1: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病情嚴重者可致殘致死。為了給病人更好的治療,也防止病原體的擴散傳染,
小題1:按中考評分標准給分 小題2:按中考評分標准給分 5. 怎樣做可以避免麻風病被傳染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 ,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葯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鑒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葯物。 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葯物治療。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1.對重型患者,必須實行隔離治療。 2.在流行地區,普遍進行卡介苗接種,增加易感人群對麻風的抵抗力。 3.加強宣教工作,早發現,早防治。 4.患者應加強營養,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當參加勞動,忌房事。並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 的相關知識,希望文中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發現病情後還應及時就醫,以免傳染與他人,讓家人一起遭殃。 6. 有關下鄉宣傳麻風病知識怎麼寫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那麼他的傳染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我們為你介紹了三種麻風病的傳染方式。一、直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 7. 麻風防治的工作總結 麻風防治的工作總結 麻風的病症的流行,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50年的努力,我鎮麻風的病症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在新的形勢下,麻風的病症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部分村寨時有新發病人。為鞏固防治成果,推進我鄉麻風的病症防治進程,有效控制麻風的病症的發生與流行,根據《2012年遵義地區消除麻風的病症危害五年計劃(2011-2015年)》和《遵義地區麻風的病症普查實施方案》和《遵義地區2012年麻風的病症重點人群調查方案》精神,結合我鎮實際, 2012年在全鎮范圍內開展麻風的病症業務培訓及線索調查等工作。
現將2012年麻風的病症防治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和部門配合,明確防治目標 地區疾控中心領導及我鎮鎮領導對麻風的病症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科學防治、鞏固成果、持續發展、力爭消滅的原則,加強對麻風的病症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加強部門合作,廣泛動員群眾參與,落實有效的綜合性防治措施,確保防治目標的實現。 二、健全防治體系,落實各項職責 強化和健全麻風的病症防治體系,明確各級防治業務負責單位的職責和任務。九倉鎮衛生院是全鄉麻風的病症健康教育、病例發現等工作的基本單位,負責督導檢查本鎮麻風的病症防治情況。九倉鎮衛生院設兼職人員,負責落實病例發現、隨訪等具體防治措施。建立疾控中心與衛生院配合的工作機制,逐步提高麻風的病症人早期發現和診斷的水平。 三、完善疫情監測系統,准確掌握疫情 按照《全國麻風的病症監測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以鄉為基本登記報告單位的麻風的病症疫情監測,做到疫情報告及時、真實、准確。完善病案、流行病學及防治資料的管理。做好疫情監測資料的利用、總結和分析,更好地為防治決策服務。 四、調查存活治癒病人,規則治療現症病人 根據遵義地區衛生和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開展2012年遵義地區麻風的病症線索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們堅持主動發現與被動發現相結合,促進和鼓勵自報和群眾報病,根據流行地區和防治階段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線索調查、接觸者調查、疫點調查等工作。到12月底完成了對全鎮調查:既往8位麻風的病症人的調查,其中死亡2例,5例存活,但存在不同程度畸殘。 五、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培訓力度 充分利用發放宣傳物品、廣播等大眾媒體在群眾中普及麻風的病症防治知識,引導和帶動社會公眾消除對麻風的病症人的歧視和偏見,為病人主動就醫創造良好氛圍。同時,開展授課等培訓形式,加強對鄉鎮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我鎮的防治技術和服務水平。2012年12月05日至12月30日期間,我鎮共在全鄉范圍內陸續開展了2期鄉村醫生及衛生院醫生及村幹部培訓班,每期35人次,共培訓70餘人次,發放培訓材料50份,宣傳掛圖16份,發放麻風的病症線索調查表150份。此次培訓由九倉鎮衛生院副院長擔任主講,培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進一步提高了到場醫務人員及村衛生員及村幹部對麻風的病症防治的認識。近期將對陸續收到的麻風的病症線索調查可疑症狀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並予以診斷。促進及早發現病人,開展積極的治療。 2013年我們將按照省市衛生主管部門工作要求,繼續抓好麻風的病症防治工作,重點抓好以下幾項:⑴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防病意識;⑵抓好存活麻風的病症人隨訪工作,為病人提供良好就醫環境和工作氛圍;⑶抓好麻風的病症人居住地調查與密切接觸者線索調查,控制好傳染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