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端午節小知識手抄兒童
擴展閱讀
dcs計算機知識大全 2025-01-20 11:37:41

端午節小知識手抄兒童

發布時間: 2022-09-04 21:22:40

㈠ 一二年級端午節的手抄報簡單

工具/原料:紙、黑筆、直尺、彩鉛。

方法/步驟:

1、首先把繪畫的用具准備好,先在紙上畫上一條龍舟,如圖。

㈡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下面是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模板簡單的內容,歡迎閱讀!

端午節手抄報

端午節1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包。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孩子們唱這首兒歌時,就意味著端午節到了。

身為一個資深的吃貨,包粽子也要有模有樣:先拿個綠油油的粽葉,在手裡翻來覆去,被做成一個小碗。然後放入一些米,再塞一個大紅棗,最後用一條繩子將它包起來,一個大粽子就完成了。我把所有的粽子倒入鍋中煮,幾小時後粽子就新鮮出爐了。

正午的時候,河岸邊,准備比賽的隊員摩拳擦掌,准備全力以赴贏得本次比賽的冠軍。再看岸邊的人群在爭論本次比賽的冠軍是誰,也有的人默不作聲,在心裡默默支持中意的隊伍。

隨著一聲響亮的哨聲,比賽開始了。剛開始,所有的隊員都拚命的劃槳,大有奪冠的勢頭,岸邊「加油加油」的喊聲也此起彼伏。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很多隊員有些體力不支,速度明顯慢了下來,只有蟬聯幾屆的藍隊與幾次與冠軍失之交臂的紅隊的速度不相上下,並把其他隊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突然,鼓聲變成了「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聲音響徹天空,氣勢如猛虎下山,恢宏似海嘯遮天。我知道,這是決賽的沖刺。兩隊的體力早已耗完,但是憑著意志繼續劃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紅隊最終以微小的優勢贏得了比賽。比賽結束了,但是端午節這個古老而傳統的節日仍然會繼續下去。

端午節2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吧。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為龍節、端陽節、重五節、艾節與五月節等等。其中,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另外,在古書中記載,「端」字有開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說起端午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很有學問,是楚王身邊的官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富強起來。但是,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們含著眼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很多特有的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我最愛吃粽子,所以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粽子吧。粽子是用糯米加各種配料,再用新鮮的竹葉包裹扎藤,上鍋蒸煮而成。喜歡吃鹹的就包上鹹肉、蛋黃、干貝、叉燒;喜歡吃甜的就放上蜜棗、豆沙、蓮蓉。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一陣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香氣撲鼻。解開扎繩,剝開粽葉,白白的糯米里包著紅紅的蜜棗,咬一口,軟軟的、甜甜的,滿口留香。

每每一到端午節,我又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真是一個歡樂的傳統節日!

㈢ 端午節手抄報八年級精美5張

掛一把艾蒿在你門前,願你平安;斟一杯雄黃酒,望你安康;送一盤粽子,祝您全家 端午節 快樂!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端午節 手抄報 ,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手抄報1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裡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 傳說 ,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綵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裡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准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裡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並不簡單。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裡美滋滋的。

端午節手抄報2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 春節 , 元宵節 , 清明 節,端午節,七夕節, 中秋節 , 重陽節 , 除夕 節,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

記得去年端午節,我跟媽媽一起包粽子,媽媽先教我包粽子的步驟。第1步,先和媽媽一起泡糯米和粽葉,第2步准備粽子裡面需要的各種食材,然後把糯米和食材混在一起,加點糖攪拌一下,就變成了香噴噴的食物,第3步把香噴噴的食物放在粽葉裡面,再准備一根細長的繩子把粽葉捲起來。

我跟著媽媽說的步驟慢慢的也學習包起來,可怎麼我包的粽子很往下漏米呢?而且樣子也這么丑,媽媽包的粽子是個菱形的,光看著就流口水了,可我包的長長的扁扁的,像個小枕頭,我不灰心也不能認輸,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又開始包了起來,吸取了剛才失敗的教訓。我先用兩片粽葉捲成一個錐形漏斗的樣子,再裝進糯米,然後把粽葉一圈一圈的捲起來,最後再用繩子把它系起來。終於成功了,爸爸媽媽向我豎起了大拇指,看著自己的傑作,我開心得笑了。我把煮好的粽子整齊地放在盤子里,我們拿起粽子蘸上白糖,有滋有味的吃著,一家人 說說 笑笑可開心了。

就這樣我愛上了端午節,因為每到端午節我就可以和媽媽一起包粽子,既能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還能和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的。


端午節手抄報 八年級 精美5張相關 文章 :

★ 初中有關端午節的手抄報漂亮圖片

★ 初二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

★ 初中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

★ 簡單漂亮初二端午節手抄報

★ 端午節一等獎手抄報漂亮圖片

★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 以端午節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精美-端午

★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圖片大全

★ 中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 端午節手抄報a4紙漂亮圖片

㈣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手抄報資料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於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由來已久,歸納起來,端午節的來歷有以下說法;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手抄報題目

1.五月五,賀佳節

2.粽子飄香

3.日逢重五,節序天中。

4.焚艾草飲雄黃,飛龍舟裹香粽。

三個字的:「粽」是情、慶端午、過端午、賽龍舟,憶屈原。

四個字的: 龍舟情系、粽葉裹你、香米迷你、粽葉香情、話說重五、日月佳節、端午由來、日逢重五、五月粽香。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懸掛菖蒲、艾草 ,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我國的滿、朝鮮、白、苗、哈尼、納西、瑤、蒙古、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流行過端午節,又各有其風俗。如滿族的拜天、射柳、擊球;朝鮮族的盪鞦韆、踏跳板等活動。

關於端午節作文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為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侯,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關於端午節的句子

1、代表著快樂的糯米,藏著代表甜蜜的棗餡,用歡欣的粽子葉緊緊包在一起,繫上幸福的紅絲帶,捎去我美好的祝福,祝您端午節快樂!

2、五月端午棕子香,送你幾個嘗一嘗;包糖包棗包健康,保你吃了鴻運旺;財旺福旺身體棒,願你每天喜洋洋;祝端午節快樂!

3、你是多愁善感的烏鴉,你是活蹦亂跳的青蛙,你是潔白的地瓜,你是我心中火紅的大蝦,我想祝福看我簡訊的傻瓜:永遠流著幸福的哈拉,祝端午節快樂!

4、端午節送你五個五:祝你收獲多多,五穀豐登;收入多多,五花八門;朋友多多,五湖四海;快樂多多,五彩繽紛;幸福多多,五福臨門!

5、端午到了,我送你一個愛心粽子,第一層,體貼!第二層,關懷!第三層,浪漫!第四層,溫馨!中間夾層,甜蜜!祝你夢中有我,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6、端午節到了,我收集了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為原料,用無憂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為絲帶,為你包一個特別的粽子!吃了它你將永遠快樂幸福!端午節快樂。

7、彩旗飄,歡歌唱,心情舒暢爽歪歪;賽龍舟,賞歌舞,身心愜意樂悠悠;品香茶,吃美粽,洋洋得意樂逍遙;迎端午,送祝福,情濃誼厚潤心田。祝你端午快樂,幸福無限!

8、端午節又到,粽香又飄揚。糯米加紅棗,穿上艾葉衣。扎個紅腰帶,漂亮又大方。洗個熱水澡,清爽又宜人。端午送祝福,實惠又吉祥。端午節快樂!

9、端午時節杏兒黃,大街小巷棕子香,我采三支艾子草,在你窗前隨風揚,一支避邪保安康,兩支財源滾滾旺,三支納福迎吉祥,祝端午節快樂!

10、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綉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給朋友。祝端午節快樂!

11、睜開眼晴時,希望你能看到我祝福,祝你有個陽光般的心情;閉上眼睛前,要你收到我的問候,晚上做個好夢,祝端午節快樂!

12、端午節來了,送你一個「快樂粽」,趕走煩憂時刻樂;送你一個「健康粽」,嚇跑傷病平安伴;送你一個「財富粽」,財源滾滾進你袋;送你一個「幸福粽」,家庭和睦生活甜。祝端午節快樂!

13、我用:一份健康的綠豆,一份開心的花生,一份美麗的紅豆,一份快樂的調料,包成一個開心的粽子送給你,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14、歲月洗滌著古老的傳說,艾葉點燃著習俗的花朵,屈原的故事釋放著愛國的火,端午節里,深深的問候傳遞著情誼的炙熱。端午節想咋過就咋過,祝你快樂!

15、金色的粽子,金色的情,金色的祝福送給您;金色的節日,金色的你,金色的.財運寵著您。願您走金色的陽光大道,行金色的好運,有金色的好心情。祝端午節快樂!

16、端一碗幸福擰成五彩繩,將你緊緊纏繞;捧一筒快樂炸成爆米花,把你心兒深深迷惑;揪一縷好運編成花籃,將你的前程灑滿;端午到,祝福我奉上,祝你開心每一天!

17、端來一盤粽子,香香的餡料,美美的滋味;端來一份愜意,陣陣的舒適,種。種的開懷;端來一個祝福,深深的情誼,大大的關心。端午來到,祝今天開心,永遠快樂!

18、相逢是首悠揚的歌,相識是杯醇香的酒,相處是那南飛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心靜時總會默默地祝福您,端午節快樂。

19、每一片綻放的花瓣,都有我真摯的祝福。每一片萌芽的嫩葉,都有我聲聲的問候。拜託徐徐清風傳送,願鮮花與綠葉結伴,點綴你多彩的人生,願端午節快樂!

20、葉葉層疊,好運不絕;米米緊粘,幸福綿綿;線線纏繞,快樂擁抱;水水相融,情意濃濃;粽粽連結,祝福不歇!端午佳節到,祝你節日愉快!

21、端午吃啥,粽子,吃前吊胃,吃中美味,吃後不足胃。端午玩啥,發簡訊,發前動心,發中開心,發後不煩心。願你端午節吃得香,玩得樂!

22、張燈結綵喜氣濃,艾葉高懸端午到;龍舟競馳浪花翻,粽葉飄香精神爽;歡歌笑語連不斷,樂享端午好佳節;舉杯同慶送祝福,綿綿情誼潤你心;祝你端午樂開懷,幸福快樂到永久!

23、又是一年端午到,祝福統統來報道,祝你愛情恩愛到永久,生意富得直流油,身體健康壯如牛,事業名利雙豐收,紅運正當你的頭,衰神也要繞著你走。

24、端午節來了,我送你一枚粽子,友情是外皮,裡面第一層是祝福,第二層是幸福,第三層是心想事成,對了,第四層當然就是你寫的欠條,快還錢給我!

25、端午到了,祝領導財源滾滾,發得象肥虎,身體壯的象頭虎,愛情甜的象奶虎,好運多的象虎毛,事業蒸蒸象大虎!

26、端午節到,願你事業像龍舟一樣快進,家庭像香包一樣溫馨,個性像粽葉一樣飄逸,氣勢像雄黃一樣勁霸,快樂像糯米一樣粘上就不掉!端午節快樂!

27、快樂粽語:餃子說:我代表吉祥;湯圓說:我代表如意;月餅說:我代表團圓;粽子說:我把好事都包起來,趁端午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快樂!

28、粽香傳萬里,你我情不移。紅棗呈蜜意,糯米心相系。團結如一人,又協力。困難身邊倒,大步永向前。端午送祝願,開心身體健!

29、鋤禾在端午,汗滴和下土,為了盤中餐,粽是不怕苦。端午節快到,提前送祝福,事業展鴻圖,機會不勝數。健康心中駐,快樂不迷路。

30、送你一顆好運粽,裡麵包藏:健康香米、開運蛋黃、平安香菰、快樂蝦米、長壽花生、幸運栗子,如果你收到它,將會好運連連喔。端午節快樂。

31、花香是我芬芳的呢喃,朝霞是我燦爛的呼喚,溪流是我深深的期盼,星辰是我的美好祈願,月光是我輕柔的祝願,親愛的朋友願你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天使。

32、端午到,一笑憂愁跑,二笑煩惱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變老,五笑興致高,六笑幸福繞,七笑快樂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樂逍遙,端午節安康!

33、發的是文字,收的是快樂,見的是簡訊,不見的是牽掛,打開的是健康,讀出的是吉祥,默默的是祝福,願爸媽身體健康,端午安康。

34、日子反反復復的過,問候真真切切的說,佳節晃晃悠悠的至,笑臉燦燦爛爛的迎,生活和和美美的好,幸福纏纏綿綿的甜。端午佳節,祝你快樂多多!

35、聞著粽子香,思念漂過江,你我相隔幾百里,端午節里更想你!因為我想和你一起分享端午節的快樂。祝你「粽」比我快樂。

36、祝福:一顆心牽掛著你,一份愛祝福著你,一份真感情在等待著你的回應。我想你會在天涯海角我愛你會在昭昭暮暮,祝端午節安康!

37、粽子里有米,我心裡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的迷醉;搖搖晃晃真舒服,藉助端午包裹祝福,祝願你愛情好比春風沐,生活快樂又幸福!

38、今天是端午節!我收集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為原料,用無憂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為絲帶,為你包了一個特別的粽子!吃了它你將永遠快樂幸福!

39、愛人是路,朋友是樹。人的生活只有一條路,一條路上多棵樹。有錢的時候莫忘路,有難的時候靠靠樹。幸福時候別迷路,休息時候澆澆樹。端午節安康!

40、六月鶯歌燕舞日,又到棕味飄香時;片片葦葉片片情,天天擁有好心情;幾顆紅棗幾顆心,讓你開心又順心;好運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全歸你!端午節安康!

;

㈤ 三年級端午節手抄報大全

三年級端午節手抄報大全:

1、「五⽉五,是端陽。門插艾,⾹滿堂。吃粽⼦,灑⽩糖。龍⾈下⽔喜洋洋。」聽到這⾸⼉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端午節。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早,⼈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上,驅⾍避邪,以保安康。

2、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們將蠍⼦、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端午節要帶⾹包、系五彩絲線。⾹包是⽤棉製品和絲線綉的,包⾥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草配成的⾹料,戴在⾝上起驅⾍除穢的作⽤。五次絲線象徵五⾊龍,系五⾊線可以降服妖魔⿁怪。

3、端午節要吃粽。早晨,家家吃粽紀念屈原。般是前天把粽包好,夜間煮熟,早晨。包粽主要是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葉的,統稱粽葉。粽的傳統形式為三形,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的叫粽,中摻的叫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4、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大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相傳在遠古時期屈原對楚懷王忠心耿耿,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鑲王因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最後,自沉汨羅江。百姓們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屍體,所以,將飯團用葉子包起來扔進江里,演變成今日的吃粽子;百姓們還帶著自家的`小船在江中尋找,打撈他的屍體,變成里現在的劃龍舟比賽。

5、每到端午節這一天,媽媽總會用糯米包我最喜歡的粽子。媽媽先用兩片粽葉捲成一個漏勺形狀,再放一些糯米進去,因為我喜歡吃蜜棗粽子,所以,叫媽媽放進去一顆蜜棗在中間,然後,再用糯米蓋上,最後,在用粽葉的另一端封口,然後,用繩子綁好。

㈥ 一年級端午節手抄報

一年級端午節手抄報: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2、端午節包粽子。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

3、端午節采插艾葉、菖蒲。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的功效。將艾葉懸掛於門窗或牆上,便於應急時使用,後來逐漸形成插艾葉避邪的認識。

4、五彩絲線纏足腕。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5、賽龍舟。賽龍舟是龍圖騰的產物,本是一種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祛病、保健、消災、辟邪,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成為了娛民的活動,屈原精神的出現又使其得以繁榮,後來經過歷代人民的改造流傳,就成了一項規則齊備的競賽活動。

㈦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手抄報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江南一帶端午節的習俗

到江南的端午,無法不提及白娘子和許仙。端午佳節的一口雄黃酒,讓美麗的傳說陡起風波。白蛇傳說的起源與端午節究竟有怎樣的聯系已無法明辨,但美麗的故事卻已明顯透露出江南地區過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舊時,每當端午,蘇州上海各地還總少不了演幾場「白蛇戲」,直到今天,這個習俗依舊為人們熟記。 09年端午時節,京昆淮越評彈等各種曲藝形式串演的《白蛇傳》,彷彿頓時又讓人回到了那個溫情淳樸的往日年代。

雖然江南地區的端午節風俗歸納起來也逃不出祛病禳災、圖騰崇拜、紀念人物等大范疇,但相比其它節日,端午在江南有著一些異於其它地區的習俗和傳說,甚至聞一多先生曾推論,端午節就起源於江南地區。雖然聞先生的論斷乃一家之說,但卻有助於我們從中窺探江南端午之一斑。

人物:伍子胥與曹娥

在端午節的眾多起源學說中,人物紀念是其中一項,而最常見的三位與端午起源有關的人物便是屈原、伍子胥和曹娥。而後兩位則與江南歷史風俗有著密切關聯。

蘇州一帶的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當年伍子胥因反對與越國議和,被奸臣陷害,又遭吳王闔閭勒令自殺。後來闔閭又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之內,沉入江中。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日,所以吳國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五月五日作為忌日,用以紀念伍子胥。

在紹興一帶,有另外一種說法,人們認為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當地一次迎接「濤神伍君(即伍子胥)」的活動中不行溺亡,屍體沉入江中。曹娥沿江嚎哭,悲痛萬分,最後投江自盡。她的孝行感天動地,幾天後,曹娥的屍體抱著她父親的屍體一起浮出了江面。當地官員為此替她樹碑立傳,而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便把五月五日當作了祭日。

雖然人物紀念說,在眾多端午起源說中並不被認為是端午節真正的起源,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卻被江南人民當作端午節的重要活動內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江南地區的歷史。

習俗:競渡、懸艾與五色絲

今時今日,端午節眾多習俗活動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龍舟競渡。眾多史籍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萬槳齊飛,銀浪紛涌,吼聲震天的龍舟競渡活動在今天已漸漸演變成一種以娛樂、健身為主的文體活動。人們也常常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

事實並非如此,聞一多先生曾指出,龍舟競渡起源於古代吳越民族的龍圖騰崇拜,並推論端午節起源於江南。但這兩個論點遭到後世學者的不斷質疑。

在江南地區,人們對龍舟競渡的源起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首先,不同於楚人紀念屈原之說,越人則認為競渡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吳人認為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當然這些人物紀念說就同端午起源中的人物紀念說一樣,往往只是後人附會的傳說,表達世人美好的情感。但要探求節日或某項節俗的真正源起,人物紀念說往往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龍舟競渡的真正源出,現在尚無定論。有人說是和「水」有關,祭祀水神,祭祀死於水中的各位歷史人物,甚至是為了紀念宰殺水中蛟龍的英雄。有人說是為了送邪禳災,表達對生的渴求,對死的敬畏。此外還有「舟崇拜」、「招魂」、「農祀祈年」等等說法,但各種說法下的習俗活動到後來往往卻是混雜在一起,共同進行。

而翻看各類史料,還會發現,江南的龍舟競渡並不只在端午日進行,而是廣泛存在於清明、寒食、上巳等春夏時節,甚至出現在重九、中秋、元宵節期。這也否定人物紀念說的有力證據。

今天,對龍舟競渡源起的爭論絲毫沒有影響到它在江南人民中的盛行程度。雖然其中很多事項,比如製成一條新的龍舟,要進行祭拜等等,今天的人做起來已經絲毫體會不到其原本的涵義,但每年端午,只要到蘇州河畔看一看那鑼鼓喧天的場景,就會明白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相比於龍舟競渡,懸艾和纏五色絲的習俗起源與目的就要簡單得多。

端午節處農歷五月初五,農歷五月舊時俗稱「毒月」、「惡月」,此月一到,天氣轉熱,蛇蟲竟出,邪氣積發。而五月五日又是「惡日」,所以人們要進行眾多習俗活動以達到驅邪祛病的目的。

艾草和菖蒲由於具有強烈的芳香,同時具有葯性,所以古人用它們治病,也用來辟邪。按照習俗艾草和菖蒲同時使用,有「艾旗蒲劍」、「艾虎蒲龍」之稱。

而五色絲是纏在胳膊、勃子或腳腕上的五種顏色的絲線裝飾品,又稱長壽線、續命縷、辟兵繒、百索等等。古人認為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因為五色蘊含五方神力,可用以辟邪。而寧波還有棄繩習俗,將五色絲丟棄時要黏上秫米飯,丟至屋瓦,由飛鳥銜去,孩子則可以無病無痛,長命百歲。

飲食:粽子與「五黃」: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要包裹粽子,雖然粽子的起源傳說不同,但江南同樣盛行此俗,嘉興五芳齋的粽子更是四海聞名。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鮮肉粽、臘肉粽、蛋黃粽、火腿粽等等。

而江南比較有代表性的端午飲食則是「五黃」。白娘娘喝的雄黃酒即是五黃之一。杭州習俗中的「五黃」是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還有雄黃佛豆,認為吃了「五黃」,便可辟邪。還有的吃煮熟的大蒜,以解毒氣。而寧波餘姚等地吃的則是「五黃六白」,即雄黃酒、黃瓜、蛋黃、黃鱔、黃蛤蟹;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和白切肉。寧波人在端午節中午還有吃蚰蜒螺燉蛋和清燉癩蛤蟆以清涼解毒的習俗,家家還要做烏饅頭以祀祖先。紹興人除了「五黃」之外,還要吃莧菜避痧氣,吃荷包蛋避冷雨淋成病。南京人和紹興人一樣,在端午吃莧菜,此外還有「五毒菜」一說,即取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雜炒,謂之「炒五毒」。

而雄黃,在江南的端午節中另有一用,即用雄黃在兒童額上畫一「王」字,象徵老虎,也可以讓小孩免遭毒月邪病侵害,這一點與「艾虎」有相同之處,即認為老虎具有強大的驅鬼辟邪的能力。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隆重至此的端午節,其實最大的要義在於「祛病防疫」,所以說端午是中國人自發的全民衛生節,並不為過。

江南各地端午特色風俗略覽:

除以上所提到的,端午日江南地區還有采百葯、鬥百草,掛香囊、沐浴蘭湯等習俗,比較特殊的則有《西湖老人繁盛錄》中記載的南宋臨安端午游西湖賞荷花的習俗; 寧波的女婿要在端午節挑「端午擔」給岳父母送禮俗;上海、蘇州等地有用綵綢製成騎虎小人「健人」的習俗。蘇州的端午習俗還有雄黃荷包裹絨銅錢;挑選不分瓣的大蒜,結線網擊起來作為裝飾;給小兒戴老虎帽、系老虎兜等等。南京則有掛張天師圖、鍾馗圖之風俗。杭州臨平、塘棲一帶的水鄉人家,還要殺癩蛤蟆吃,這一習俗也和白娘子有關,原來那裡的人們吃癩蛤蟆,是為了表示對法海和尚的仇恨!

過端午節有什麼意義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游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一些部族會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這是五月初五龍舟賽最初的樣子。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葯。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關於洗草葯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於井裡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於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於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浸龍舟水

龍舟水,發生在小滿至夏至期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雨與龍是聯系在一起的,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上,行雲布雨。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間正是蒼龍七宿飛升正南中天之時,在《易經·乾卦》爻辭中曰:「飛龍在天」。在仲夏端午前後,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華南一帶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於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挑端午擔

寧波舊俗,毛腳女婿要在端午節挑「端午擔」送到女方家。「端午擔」,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黃魚要成雙。

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的端午節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采葯、制涼茶

采葯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葯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後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葯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於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於季節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葯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採的草葯最為靈驗、有效。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葯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跳鍾馗

跳鍾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據悉,跳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鬥草

鬥草是一種由采草葯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

㈧ 傳統節日端午節手抄報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傳統節日端午節手抄報吧。

傳統節日端午節手抄報資料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掛艾草、佩香包來過端午節。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包粽子了。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投江自盡後,楚國人民不想屈原被魚吃掉,就劃龍舟,把糯米扔下江去,讓魚蝦吃,後來演變成吃粽子這種風俗了,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前一天晚上,我把糯米用水泡起來,總共泡了兩三個小時,媽媽將粽葉洗干凈,五花肉切塊後用醬油腌了一晚上。

我先看媽媽包,只見她先將兩片粽葉重疊,最下的一片折疊一部分,卷一個圓錐形,接著放入一層糯米,又放了一塊肉,還放了一層糯米,然後把粽葉往下捲起來,最後用准備好的.線把粽子包緊,就完成了。

我看完一遍,也開始包了。我按媽媽的方法,先把兩片粽葉重疊,接著放入一層糯米,再放入一塊肉,又放入一層糯米,滿滿地填餡米。然後粽葉往下捲起來。最後用線包緊。就這樣,我和媽媽包了一個又一個,足足包了一大盆。

開始煮了,媽媽把粽子放入高壓鍋中,加水後煮十幾分鍾就好了。我迫不急待地拿了一個粽子就開始剝,我解開繩子,把它倒到碗里,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中午的時候,媽媽把系了紅絲帶的艾草掛在門上,綠綠的艾草看了就喜歡。媽媽說:「它有辟邪的作用。」我覺得很漂亮,就說:「讓它一直掛在這里吧!」

下午,外婆拿了一個香香的小袋子給我,說:「這是香袋,能辟邪驅瘟。」香袋裡面有硃砂、雄黃、香葯,外面是絲線,用五彩絲線扣成索,結成一串,正面是一個「福」字,反面寫著「方回春堂」。

晚上,全家人在客廳里,爸爸、爺爺、奶奶和外公津津有味地喝著黃酒,我小心地夾起一塊黃魚肉,輕輕地咬了一口,軟軟的,香香的,真好吃!

通過這次端午節的活動,我更加了解了端午節,更加敬佩屈原了。

㈨ 手抄報端午節內容

手抄報端午節內容如下: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為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侯,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㈩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吃粽子,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3、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4、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5、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