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香港小知識
擴展閱讀
兒童德勒斯枕應該怎麼辦 2024-11-15 00:18:44
資料庫語言以什麼為基礎 2024-11-15 00:01:42

香港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1 10:25:16

❶ 關於香港的知識

香港素稱"東方明珠"。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總面積為107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個台北市的大小,香港共分為4個部份-香港島、新界、九龍和離島。九龍是位在北邊港口的半島,尖沙嘴一帶是最多遊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島的面積為78平方公里,只佔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香港島是主要的商業地區,充滿了觀光旅館和旅遊景點。新界的面積約有980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陸地面積的91%。離島共包括234個島嶼,最大的Lantau島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大。

貨幣單位 香港貨幣的基本單位是「元」,採取十進制,每一元可兌換10角;紙幣的面額有六種,為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和10元;而硬幣的面值則有七種,分別為 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和1角。

語言 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氣候 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一年有四季: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❷ 香港有哪些知識20字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❸ 有哪些關於香港的冷知識

1.粵語粗口。雖然有門氏五虎,但香港人多用「卵」而廣州人多帶「鉤」,而用其他三字的多是廣東其他地方。


6.說起網約車順便講下gogovan,嚴格來說它是載貨的,雖然大多數人把它當載客van。即使坐滿五人,你至少要把一個手提包扔到載貨區。

7.小巴,小巴並不是一個適合旅客乘坐的交通工具,他沒有報站,如果沒有人等候他是會飛站的。需要提前出聲叫下車,司機揚手錶示已經聽到。紅頂小巴更加不適合,他甚至可能改變慣常線路,並且只收現金。

❹ 有關香港的知識

東方之珠-香港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有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並且以社會廉潔、治安優良、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備的法制而聞名於世。香港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並且連續第18年獲得評級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富裕、繁榮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素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全球最富有國家和地區排名中香港人均GDP45,944美元位列第8。
中文名稱: 香港
外文名稱: Hong Kong
別名: 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面積: 約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11萬(2011年6月)
方言: 粵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 金紫荊廣場、 銅鑼灣等
機場: 香港赤臘角機場和啟德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西九龍總站(高鐵站)
主要高校: 港大、港中文大學、港科大等
標准時間: 格林尼治時間+8
互聯網域名: .hk
地區生產總值: 18909.39億元港元(2011年)
人均GDP: 45944美元(2011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
香港島 ▪ 中西區 ▪ 灣仔區 ▪ 東區 ▪ 南區
九龍 ▪ 油尖旺區 ▪ 深水埗區 ▪ 九龍城區 ▪ 黃大仙區 ▪ 觀塘區 新界 ▪ 北區 ▪ 大埔區 ▪ 沙田區 ▪ 西貢區 ▪ 荃灣區 ▪ 屯門區
▪ 元朗區 ▪ 葵青區 ▪ 離島區

人口結構 勞動人口 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經濟數據 鐵路 香港貨幣 銀行業 外匯市場 股票和債務市場 與內地商貿往來政府架構
香港政治制度 政府部門文化潮流
香港流行歌曲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獎項 香港名人與文化 授勛及嘉獎制度今昔教育
基礎教育 高等教育及培訓節假娛樂
公眾假日 博彩娛樂 盛事之都 昂坪360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迪士尼樂園衣食住行
購物天堂 制衣工業 美味美食 傳統食品 住宿地區 交通工具名勝古跡
旅遊景點介紹 宗教文化景點 民俗文化景點 私人開辦的博物館 政府開辦的博物館 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香港八景有趣數字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概況
美麗的香港
中文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文簡稱:中國香港 英文全稱: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HKSAR) 地理位置: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面朝南中國海。 地標建築: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香港中銀大廈、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是繼紐約和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中心和航運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著「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殖民地的歷史。
原名《江寧條約》的《南京條約》部分(2張)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只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七月一日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編輯本段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息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
香港(6張)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香州" 等。 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香港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距離為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因其人多地少,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香港的地表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的原因之一。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編輯本段一國兩制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之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編輯本段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設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相當於以前的香港總督。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曾於1992年10月被港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於1996年12月11日在由400人組成的推選委員會當中,擊敗楊鐵梁、吳光正及李福善等三名對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競選中勝出,並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任為第一位香港特區首長。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有效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成為第二任行政長官,並於2002年7月1日自動連任;其任期原於2007年屆滿,但董建華在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後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就任第十屆全國政協的副主席;現任第十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此外,他是香港足球總會永遠榮譽贊助人。 曾蔭權於1967年加入政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其後曾於不同部門任職。 曾萌權
於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繼任至香港回歸後,於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遂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並且於同年6月24日宣誓成為第2任行政長官。2007年3月25日,他在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傑,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並於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延至2012年屆滿。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11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11萬人。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1] 在2010年年初,香港總人口709.76萬,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2]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粵語(俗稱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見的語言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迷人的香港夜景(7張)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中國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❺ 香港的知識

香港素稱"東方明珠"。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總面積為107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個台北市的大小,香港共分為4個部份-香港島、新界、九龍和離島。九龍是位在北邊港口的半島,尖沙嘴一帶是最多遊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島的面積為78平方公里,只佔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香港島是主要的商業地區,充滿了觀光旅館和旅遊景點。新界的面積約有980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陸地面積的91%。離島共包括234個島嶼,最大的Lantau島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大。 貨幣單位 香港貨幣的基本單位是「元」,採取十進制,每一元可兌換10角;紙幣的面額有六種,為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和10元;而硬幣的面值則有七種,分別為 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和1角。 語言 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氣候 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一年有四季: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時差 比格林威治標准時(GMT)早8小時。 節慶活動 月份 節慶 1月 元旦 2月 農歷新年、元宵節 4月 清明節、天後誕辰、復活節 5月 佛祖誕辰、長洲太平清蘸 6月 端午節 7月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魯班先師誕 8月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乞巧節、孟蘭節 9月 中秋節、孔子誕辰 10月 國慶日、重陽節 冬至 冬至、聖誕節 商店時間 在香港商店營業的時間滿長的,多數的商店每周七天都有營業,但是星期天或是假日許多商店的營業時間會減短為13:00-17:00。以下是香港四個主要的購物區的商店時間: 中環、西環 時間:10:00-18:00 銅鑼灣和灣仔 時間:10:00-22:00 尖沙嘴、油麻地、旺角 時間:10:00-21:00 備註:尖沙嘴是晚上逛街的最好去處。 尖沙嘴東 時間:10:00-19:30 香港之最 ▓世界最古老的纜車——登山纜車 ▓世界最古老的有軌電車——香港島電車 ▓亞洲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海洋公園 ▓世界最長的行人電梯——中環半山行人自動梯 ▓世界最大露天銅像——天壇大佛

❻ 你能列舉一些香港旅遊實用的小貼士嗎

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去香港旅行會如此方便。

去年從北京出發去香港,由於是臨時決定,所以倉促間趕著買了很貴的機票,花了2000多塊錢(單程),如今從深圳出發去香港,高鐵只需要18分鍾,隨買隨走,票價75元;


最後一個小小的提示:如今和以前似乎真的不同了,香港同胞基本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今後大陸人民到香港旅行將會成為常態。所以這次在香港最大的感受就是,請放心大膽地講普通話吧,香港同胞為了迎接我們,真的用了心的,以前只是客氣,現在更多了幾分熱情,且他們的國語已經越說越好。

❼ 有關香港的知識問答

1) 香港是中國第一個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保持立法,經濟獨立和政治50年不變
2)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想特區政府贈送的禮物是(紫荊花)大型雕像

❽ 你了解香港有關知識嗎

給人的印象中香港的歷史很短,其實則不然。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西貢黃地峒一帶發掘出多件當時的石器。


前214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由前203年開始,香港一帶由南越國所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一帶才再由中原王朝管治。隨後香港地區在秦、漢、三國及東晉初年共五百多年的時間內,屬番禺縣管轄。331年至756年,該地區屬寶安縣管轄。757年起,經歷五代、宋、元,至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前後八百多年間,該地區屬東莞縣管轄。小規模的鹽池亦被發展。901年﹐新界五族的原居民約在開始在香港定居。其後的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帶一直仍屬番禺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該地區屬寶安縣管轄。東晉末年,地方民變首領盧循在劉裕率兵征討之下,率其部下逃亡至大嶼山定居。其後香港地區歷南朝及隋朝政權的管治。

唐朝開始,隨著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香港地區開始有較明顯的發展。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境內設立屯門軍鎮,派員二千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起,香港地區改屬東莞縣管轄。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新界五大氏族的原居民開始在香港定居。

明代的香港地區在商貿上已漸漸蓬勃起來,人口亦有所增長,更成為海防要地。當時,明代在這里設防,主要是為了防禦日本、葡萄牙和荷蘭的侵略者。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佛堂門在香港地區,該地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范圍。萬曆年間的《廣東沿海圖》中已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此外,香港在明朝時盛產及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據說,「香港」的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香木的盛產和出口。而明朝是香港種香及產香業的全盛時期。從香港的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等地生產的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的碼頭,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遁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沿長江送往送往蘇杭銷售。

香港在中西外交關系史上也佔一席位。佛朗機(今葡萄牙)將領安德拉德(Fernao Pires de Andrade)在1516年率船隊前往中國,並於翌年8月15日抵珠江口與明朝廣東地方官員接洽,是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觸。事實上,早於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已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控制香港地區的屯門和後海灣達七年,並於當地立石柱,刻該國國徽於其上,以示佔領。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戰役持續了40天,葡軍陷入苦戰,最終狼狽返回馬六甲。翌年4月,葡軍再派出由六艘軍艦組成的艦隊企圖重新佔領屯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50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於上水設立報德祠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錦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清朝中葉,隨著清朝與外國有更多接觸,接近當時貿易中心廣州的香港也成為了各國商船的停留點之一,當中以瀑布灣最為著名。而朝廷亦加強對香港一對的軍事防衛,例如設立官涌炮台等。1839年6月20日,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 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此事因而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為香港被割讓埋下伏筆。同年11月,中英隨即爆發穿鼻之戰,英方戰敗後逃回尖沙咀,林則徐便下令軍隊駐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涌(今佐敦)還擊,結果成功將英軍驅逐出尖沙咀,史稱官涌之戰。

香港割讓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陸。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方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給英國。

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73年,香港人的職業以漁民、水手、農夫、屠夫、鋪東及差役等為主。

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開埠初期

英國於1842年正式取得香港島後,即宣布香港為自由港,是為「香港開埠」。英國的商人,包括鴉片商販,逐漸將香港建立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美國的鴉片商販及銀行家亦有到香港參與跟中國華南即廣東福建一帶的貿易,而華中一帶的貿易則主要經上海進行。

1851年太平天國起,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萬多人。清政府最初只實施廣州一口有限通商,自五口通商以後,香港成為列強與中國的主要轉口港,廣州的廣東以及福建[17]商人和來自廣東以及福建各地的商人亦移居香港。東南亞為世界各列強的殖民地,而經濟則被福建人控制,福建人經香港轉運貨物到五口通商城市,列強、滿清及五口通商的商家則收取當地的營商費用,英國人和福建人則賺取巨額的轉運利潤。廣州原為英國企業駐華的中心,但香港開埠後,英國人的公司(以鴉片為主)都改以香港為中心,亦由香港運到五口通商城市。除了貨物的轉運外,香港亦成為華南中國人移居海外的中轉站。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超過200萬廣東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當中主要是四邑人以及廣府人以華工身份(香港稱賣豬仔)興建鐵路或偷渡到發達國家如歐美以得到比在多中國很多的工資,福建人大多到東南亞經商,當地的企業絕大多數屬於福建人,而且控制了當地的經濟,福建人從營商取得大量財富,而且一直希望推翻滿清政府以建立一個資本主義和民主的中國,大力出錢以供楊衢雲革命,有志得到資本的不少和香港的福建人通婚,如孫中山娶了陳粹芬,因為福建人很多隻願經商,不願替別人工作,亦有需要請華人監控當地工人,而且優先請了與福建人關系較密切的廣東人(包括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當時東南亞為歐美殖民地,人均GDP雖低於歐美,但亦遠高於清末中國,當管理層的薪金亦遠比美國修鐵路華工高。因為美國排華嚴重,而且當地華工有黑社會操控,所以潮州人、客家人大多隻在東南亞工作。而歐美亦有福建人的企業,但亦少於中國和東南亞,廣東人經商地主要在香港以及廣州。

1890年代,南中國發生鼠疫。1894年春,在廣州傳出超過10萬人死亡的消息。同年五月,上環太平山街一帶的中國人集中聚居的地區亦爆發爆發鼠疫,每天的死亡人數最多達100人。結果當年之內共有2,552人死於瘟疫,為數約10萬名的華人離開香港,貿易額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後30年之內,鼠疫仍偶爾在香港出現,1898年至1900年期間,便再有1,290人死於鼠疫。

主權回歸


1997年7月1日,英國把香港的主權和治權歸還中國。北京拒絕接納彭定康時期民選的立法局,改為成立臨時立法會取代。下級議會即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都作相類的安排。董建華成為第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陳方安生和曾蔭權分別順利過渡為政務司司長(前稱布政司)和財政司司長(前稱財政司)。大部分華籍政府高官也順利過渡到新政府。

❾ 關於"香港"你還知道哪些知識

香港概況

香港現任行政長官 曾蔭權

回歸日期 1997年7月1日

位 置:位於中國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側,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大嶼山及23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北隔深圳河與廣東省深圳經
濟特區相接。西與澳門隔海相望,相距僅60公里左右。
面 積:1092平方公里
人 口:650萬左右
民 族:華人為主,英國及其他外國人佔3%左右
語 言:漢語、英語(官方語言)
宗 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
貨 幣:港幣、人民幣
國際區號:00852
景 觀: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著名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自由港,被譽為「東方之珠」、「動感之都」。

主要景觀
寶蓮寺

赤柱

淺水灣

香港島

九龍區

香港公園

海洋公園

文武廟

維多利亞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

❿ 關於香港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港。位於中國東南端,是發展日漸迅速的東亞地區的樞紐,地理條件優越。香港總面積達1104平方千米,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與離島四大部分。九龍與港島間的維多利亞港。地處台灣海峽與南海的交匯處,遙望太平洋。是亞洲及世界的重要海港。香港的人口有700萬左右。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但差不多有半年時間帶有溫帶氣候性質,雨量集中在3月到9月間。香港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另外約有超過50萬的外籍人士居住在香港。香港人在語言上以粵語為主,英語和普通話亦甚為普遍。實行「一國兩制」。1997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現代化氣息濃郁,經濟、通訊、科技、交通、生活、娛樂都處於世界發展水平的前沿,素有東方之珠的美譽。

地理概況

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廣東省南面、珠江口東側,南臨南中國海,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是澳門。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與離島四大部分。香港屬於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嶺眾多,平地很少,山丘大多從東北向南伸延,大部分沿海平地。都是近百年填海造陸的結果。香港海岸線非常曲折,灣深港多。

氣候特點

香港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一年有四季,年平均氣溫為23.3℃。各區的年平均雨量差別很大,其中橫瀾島大約1300毫米,而大帽山則超過3000毫米。8月雨量最多,1月乾旱少雨。

交通運輸

香港有高度發達的交通網路,主要由鐵路、巴士、小巴、的士、渡輪及公路、橋梁和隧道等組成。公共汽車是香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分為專營巴士、非專營巴士及公共小型巴士3個類別。香港的鐵路主要由地鐵公司、九廣鐵路公司營運:航空運輸方面,主要由香港國際機場承擔航運。

經濟概況

香港經濟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輕工業發達,形成了制衣、電子、紡織、鍾表、塑料、玩具等六大支柱產業。香港現以加工業為基礎,以對外貿易為主導,以多種經營為特點,逐漸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同時也是經濟流通中心,被譽為萬國商場和購物天堂。其貿易、工業、航運、旅遊和信息領先於世界,對外貿易、製造業、建築業、旅遊業為四大經濟支柱。

文化習俗

香港是一個獨特的城市,它是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產物。它既繼承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又接受了外來文化的洗禮,所以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文和英文都為正式語言,而廣東話則是香港最通用的口語。這里既受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影響,也有西方濃郁的現代化氣息。

海洋公園

海洋公園佔地超過87萬平方米,是國際上最受歡迎的主題公園之一。海洋天地包括海洋館、鯊魚館、海濤館、海洋劇場和海洋摩天塔等幾部分。其中,海洋館內飼養了約5000尾、400種不同類別的深、淺海魚類。綠野公園包括金魚大觀園、蝴蝶屋、魚樂園和熱帶溫室等。兒童王國包括兒童樂園和歡樂劇場等。雀鳥天堂包括百鳥居、小鳥天堂和雀鳥劇場等。集古村裡有自先秦到明清各代的建築縮影:還有身著古裝的各種人穿梭於古道間。山上機械城包括星際蜘蛛、瘋狂過山車和沖天搖擺船等。急流天地包括滑浪飛船、太空摩天輪等。

太平山

太平山俗稱扯旗山,是香港島的標志,維多利亞峰雄踞在香港島西部,太平山是香港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太平山海拔554米,從山上俯瞰維多利亞港及九龍半島,一覽無遺。香港的夜景世界著名,最佳觀賞位置為纜車總站附近古色古香的獅子亭和空曠怡人的山頂公園。山頂廣場眺望日落景色最為理想,適合郊遊遠足的港島徑也從這里開始。

淺水灣

淺水灣位於香港島的南部海濱,是一個新月式海灣。在眾多的香港海水浴場中。淺水灣是最美的海濱。這里灘平水清,沙白林翠,是香港自然景色最美的海濱游泳場,沙灘上建有中國古典色彩的鎮海樓公園、媽祖塑像、觀音神像等景點,也是香港高收入階層的定居點。

中環

中環是香港的經濟與行政中心,這里昂然聳立著無數摩天大樓,路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反映了香港高效率的運作水平。中環的蘭桂坊、蘇豪內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這里有許多名勝古跡,包括和平英雄紀念碑、聖約翰大教堂、立法會大樓、中區警署、茶具博物館、前港督府等。

九龍寨城

原城牆高近2丈,周長約180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有城門。南門面海而立,「九龍寨城」4個大字刻於南門上方。後山築有一道粗石圍牆,長170丈,高8尺。城門前有一座石橋,叫龍津橋,是城寨的主要出海通道。城內除九龍巡檢司衙署及駐軍所在地,還有龍津義學及天後廟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