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高三復習政史地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什麼叫財務報告編制基礎 2024-11-18 12:14:33
如何領悟歌詞意境 2024-11-18 12:07:57

高三復習政史地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9-02 11:03:07

Ⅰ 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歸納2021有哪些

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歸納有:

1、哲學智慧產生於實踐,源於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2、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是愛智之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任務。

3、哲學的任務:就是尋找光明,點燃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內涵: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5、形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總結。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6、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物質和意識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7、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8、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的反映存在,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9、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物質是世界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

10、唯物主義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進步性:否認神創論,堅持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局限性: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12、唯心主義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3、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觀念、感覺、經驗、心靈誇大為唯一實在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主觀精神。

14、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15、真正的哲學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1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三統一),三個基本特徵都統一於實踐。

Ⅱ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點 總結 整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1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 文化 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2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於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後,科舉製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a.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b.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科舉製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3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像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著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於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 文章 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徵: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基礎:梭倫改革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時間:公元前5世紀

3、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4、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 措施 。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 教育 。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 熱點 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相關文章:

★ 高三歷史高考知識點詳細梳理

★ 高三歷史考試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考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 高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備的知識歸納

★ 有關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的梳理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Ⅲ 高三必考政治知識點大全

俯視大地時,什麼都比你低,你會自負;只有放寬視野,把天空和大地盡收眼底,才能在蒼穹泛土之間找到你真正的位置。無須自卑,不要自負,堅持自信。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三必考政治知識點大全,以供大家參考!

高三必考政治知識點大全

1、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2005年2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這六個方面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

2、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以往其他社會形態標榜的社會協調與和諧。一方面,它不同於封建式的"田園牧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更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另一方面,它也不同於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和諧的思想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是邁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階梯,是我們的一個治國理想,又是一種治國方略、治國機制,同時也是一種治國結果。

(2)要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這四者是有機統一的,它們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的社會條件。

(3)要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屬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范疇,兩者是相互包含、相輔相成的。作為社會建設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

高三政治 復習知識點整理

1、 文化 的表現

(1)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回顧歷史,文化無時不在;環顧身邊,文化無處不在。

(2)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內涵

(1)從本質上看: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從范圍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3、文化的特點(如何理解把握文化?)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有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的,純"自然"的東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們 社會實踐 的產物。

(2)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3)文化是一種素養。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 教育 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離不開物質。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4、文化的形式

(1)精神產品(靜態):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於文化。

(2)精神活動(動態):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5、文化的社會作用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2)不同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高考政治知識點復習點

1、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貨幣的含義和本質:

(1)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了解。

3、貨幣的職能

(1)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

A、價值尺度職能

(1)含義: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職能。

(原因: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2)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所謂價格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價值成正比。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觀念上的貨幣,不需要現實貨幣。

B、流通手段:

(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區別。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交換。

(3)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2)貨幣在發展過程中又有了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的數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

(2)紙幣的含義:它必須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注意: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里需要強調兩點:一是由國家或特定地區發行的。二是國家強制使用的。紙幣沒有價值,之所以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國家的強制力。)

6、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

(2)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或社會經濟秩序。

(注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等。)

(3)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為物價全面、持續的下跌的經濟現象。通常伴隨著經濟衰退。

高三必考政治知識點大全相關 文章 :

★ 高三政治必背必考重要知識點總結

★ 高三政治考試必考知識點

★ 高三政治的考試必考知識點

★ 2020高考必備政治知識點總結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集錦

★ 高三政治必背必會知識點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歸納分類

★ 高三政治必備知識點

★ 高三政治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Ⅳ 高考政治必背大題知識點歸納大全

政治高考,每種題型都有其固有的知識點,學生在備考的時候,應該留意一下大題會涉及到的知識點。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考政治必背大題知識點歸納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目錄

高考政治必背大題知識點

高考政治基礎知識

高考政治哲學知識點

高考政治必背大題知識點

1考點: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之所以成為我國的領導階級,是由工人階級的階級性質和它肩負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工農聯盟是我國的政權基礎。以工農兩個階級的聯盟為我國政權的基礎,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工農聯盟代表了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不但構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實基礎,而且表明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充分的民主性和廣泛的代表性。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的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統治階級內部的民主,就不可能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強有力的專政;不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統治階級內部的民主就難以得到保障。

2考點:理解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特點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在於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大多數人的民主。

3考點:理解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我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我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表現在:民主主體和民主權利的廣泛性。

我國人民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4考點:理解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我國的憲法,是我國的立國之本。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只有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才能調動億萬人民群眾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只有堅持國家的專政職能,打擊一切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民主專政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擴大了社會主義民主;突出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國家職能;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實行依法治國;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 文化 ;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等。

5考點:了解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主要有:生存權發展權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權;保護和促進人權,必須從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個環節入手;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有人權的前提和保障。

6考點:理解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

公民的權利是法定的、神聖的、不可非法剝奪的;公民的義務也是法定的、庄嚴的、不容推卸的。我們政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為甚大和准則的。

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表達意願的權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我國憲法對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作了明確的規定,主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一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志)。監督權(公民的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它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政治自由(這一自由主要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參與政治生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

公民應當履行的政治性義務主要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公民對國家、社會應盡的義務。

>>>

高考政治基礎知識點

1.市場調節

A.優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的決定性性作用;市場調節通過價格、供求、競爭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有利於激發企業和市場的活力,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和資源有效利用。)

B.局限性: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固有弊端。

2、宏觀調控

(1)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市場秩序

A、市場秩序、市場作用和市場規則的關系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定性作用的基礎。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

B、規范市場秩序 措施 :

國家:

(1)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規范市場秩序。

(2)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打擊力度,嚴格實施市場規則

(3)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費者: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

企業: 要提高企業經營者素質,遵守市場規則;還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①基本標志——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

②根本目標——共同富裕

③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5.市場主體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培育和催生經濟發展新動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力。

>>>

高考政治哲學知識點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含義: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 方法 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關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

方法論意義:

(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含義: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相互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


高考政治必背大題知識點歸納大全相關 文章 :

★ 2022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總結精選10篇

★ 2022高考政治哲學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考政治必背的大題答題方法

★ 2022年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大全

★ 高考政治必背大題知識點歸納

★ 高三政治必背必考重要知識點總結

★ 高三政治必背必會知識點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

★ 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整理最新

★ 2020高考政治重要知識點歸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Ⅳ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整合

高三學生很快就會面臨繼續學業或事業的選擇。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考慮清楚了?這對於沒有社會 經驗 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想選擇。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歸納整合,以供大家參考!

高三歷史 必背知識點歸納整合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和政權的結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統一:BC230-221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的職責:①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高三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

《獨立宣言》的發表:

①啟蒙思想是《獨立宣言》的理論淵源。

②英屬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識的日益覺醒,高三,是《獨立宣言》發表的內在動力。

③英國的殖民壓迫政策和暴虐統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終演變為一場民族獨立戰爭。

④《常識》的發表,進一步推動北美人民走上公開獨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⑤《獨立宣言》的起草與發表。

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亞代表向第二屆大陸會議提出北美殖民地獨立的提議。會議決定在表決前先指定一個五人委員會起草一項公開聲明,陳述宣布獨立的理由。才華橫溢、擅長寫作又年富力強的傑斐遜成了最重要的執筆人。從11日到28日,他將自己關在下榻處,忘我地投入到宣言初稿的激情創作之中。7月2日,大陸會議做出支持獨立的選擇。7月4日,討論修改後的《獨立宣言》獲得一致通過,這一天也因此成為美國的獨立紀念日。

《獨立宣言》發表歷史背景:

(1)歐洲啟蒙思想在北美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為《獨立宣言》的問世奠定了理論基礎傳播。

(2)北美產生了自己的啟蒙思想富蘭克林和傑斐遜,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3)潘恩發表的《常識》產生了巨大影響,激勵更多的人為獨立而戰。

(4)獨立戰爭爆發後,爭取獨立成為整個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標。

(5)大陸會議決定宣布獨立,1776年7月4日,傑斐遜為首五人委員會草擬的《獨立宣言》通過。

《獨立宣言》的發表:

在人民革命斗爭的推動下,北美13個殖民地代表組成的大陸會議決定宣布獨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後,通過了由傑斐遜等人起草的《獨立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是由 其它 13個殖民地代表簽署的最初聲明美國從英國獨立的文件。獨立宣言中寫道:「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謹庄嚴地宣布並昭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它們解除對於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亦應從此完全廢止。」《獨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高中重要歷史知識點 總結

顯著特點:

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除一些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有些後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則尚未完成或剛剛起步,因此,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這些國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其發展速度比較迅速。

影響: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迅速產生壟斷和壟斷組織。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

③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擴張。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整合相關 文章 :

★ 高三歷史知識點整合的方法總結歸納

★ 高三歷史考試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三歷史最新知識點歸納一覽2022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知識總結

★ 高三歷史必學必背的知識點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三歷史復習方法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知識總結(2)

Ⅵ 高三政治,歷史,地理必背知識點整理

地理是中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所以,其學習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呢?古人雲:「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學」就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但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養對地理的興趣,文理兼容的學法,重視地圖,高初中知識有機聯系等幾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就會從「享受」變作「忍受」,成為負擔。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需求,就學得輕松愉快,動力無窮。學習地理,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三、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又如,「人類與環境」內容,結合「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來分析理解,可以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地印在我們的腦子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圖」學習,使我們比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鍾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於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文結合實際耗時並不多,效果卻很明顯。同學們學習地理,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冊「全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海陸熱力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的內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陸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亞、夏威夷等具體地方,及時復習熟悉這些地方,才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范圍及其移動和影響等內容。在「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節,需要密切聯系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初中地理知識,才能學好這一節內容。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羅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政治學科很早就提出「題目在書外,觀點在書內」思想,也就是說,政治題目的背景材料是隨處可取的,千變萬化,你想指望背一背就能應付,不大可能,但,既然觀點在書內,也就是說,千變萬化的材料要考的依然是書上的知識點,也就是說萬變不離其宗,因此,我們只要平時認真聽課,把課本上的知識熟練把握、理解透徹,經過一定的訓練,便能做到。

高中政治也與初中很不一樣。背的成分少了,靈活運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題都是要求運用課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時事。首先,當然還是課本。必須把課本上的每一條原理都記清楚,原理後面的闡述和舉例也很重要。各個不同的例子是對應哪個原理的要分清楚,這在選擇題中很可能會用得上。經濟學比較簡單,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題的基本思路記清楚就行。哲學需要多想。學哲學永遠沒有止境,往往越想就會有越多的體會,理解也會越透徹。當然對於我們來說,最主要的還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觀,哪些是方法論,尤其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參考書,看看書上是怎樣分析的,要從哪個角度下手,怎樣表述。學哲學尤其要注意和時事結合起來。平時看到一則新聞就可以想想,它可以體現怎樣的哲學觀點或者是可以用什麼觀點去分析,經常這樣問自己,做題時下手就會快得多,角度也比較准確。政治學要特別注意不同術語間的區別,記的時候尤其要強調准確,因為有可能差一個字這個說法就完全不同了。�

其次,是時事。掌握時事有許多渠道,可以聽新聞,看報紙或者聽老師的講解。高三總復習階段對政治來說是很關鍵的,即使你以前有什麼掌握得不夠好的知識也可在這段時間補上。這時尤其要注意關注時事。可以買一本講解時事的書,把原理先列在一個本子上,再把可以用該原理分析的時事內容,寫在原理下面,復習的時候再看一下,效果很好。到高考前則主要是看一些各地的模擬試卷,看它們對當前的熱點有哪些提問方式,該如何分析,如何表述。最後階段做的政治問答題要及時地整理起來,按照時事內容歸好類,同一個問題有幾種思考角度,這樣就可以一目瞭然了。要把政治學活,懂得活學活用。

Ⅶ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_高考歷史基礎知識總結歸納

面對歷史高考,我們學生要明確復習的重點,要重視基礎知識,突出主幹知識,將每個知識點都復習好。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目錄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 :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四、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 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五、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 文化 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 起源和發展 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1.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2.德國議會、法國議會、美國國會、英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

【錯因】對四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掌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1)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權力大於帝國議會,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皇帝和聯邦議會的批准。

(2)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權力大於眾議院;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總統解散眾議院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任命內閣須經眾議院同意。

(3)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共同行使。

(4)英國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議會的主要權力屬於下院,上院為最高司法機關,其對下院通過的立法和預算案只有延擱權。

3.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系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著眼於經濟,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4.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5.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志;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

〈〈〈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 教育 ,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農業

(1)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牛耕:廢井田,開阡陌(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四大農具

兩漢:耬車(專用的播種工具) 耦犁:趙過,二牛三人 南北朝:馬鈞的翻車又叫龍骨水車

唐朝:(江東)曲轅犁: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筒車

(2)水利工程——春秋戰國:都江堰(秦國時李冰父子修造,位於四川) 西漢:白渠、漕渠、龍首渠(關中地區)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 涿郡(北京)到蘇杭

作用:1、促進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帶動兩岸農業和城市的發展3、加強了中央集權

(3)耕作 方法 :春秋戰國 壟作法 西漢: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國有)

春秋戰國以後:小農經濟,土地私有,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特點:1、以家庭為單位,規模比較小2、男耕女織3、自給自足

二、商業

商業發展的歷程:商周時期:商人出現,商業為政府服務:工商食官。 官營手工業特點:1、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2、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3、產品供宮廷和政府使用

春秋戰國:民間商業興起,各國首都都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城市

秦漢: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漢武帝實行鹽鐵酒專賣,抑制大商人的勢力 隋唐:草市興起(櫃房、飛錢、邸店) 城市繁榮:揚(揚州)一益(成都)二 宋元:商業稅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夜市流行;海外貿易發達;元大都是國際性大都市

明清: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出現商幫:徽商和晉商

明中期以後,官營手工業超過民營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是僱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

明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 影響: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

只有廣州一地可以對外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_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總結 歸納相關 文章 :

★ 上海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知識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 高三歷史基本基礎的知識點解析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Ⅷ 高三政治必備知識點大全

奮斗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努力。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學習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題,就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它。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三政治 必備知識點大全,以供大家參考!

高三政治必備知識點大全

一、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1、生產與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對生產起著重要的反作用,消費的發展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動力)。①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③一個新的消費 熱點 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3)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及各環節間的關系

①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樣相互聯系的四個環節。②各環節間的關系:A、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B、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有重要的影響;C、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2、大力發展生產力

(1)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原因。

A、解決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 文化 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B、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C、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D、才能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至超過發達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E、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如何大力發展生產力。

①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②必須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④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高三政治必修三知識點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於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並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6、7、8點組合)

6.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7.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8.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9.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們都足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4)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知識點

1、商品經濟有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三個類型。

2、企業的類型,根據企業的經營內容及行業屬性,可分為工業企業、農業企業、商業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建築安裝企業、郵電企業、金融企業、科技企業等。根據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及有關法律規定,可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個體)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根據企業規模,可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根據企業的組織形式,可分為單廠企業、多廠企業、聯營企業和企業集團。

3、當代國家政體的基本類型是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

4、當代國家的結構形式,根據國家權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單一制和復合制。

5、政黨制度按其性質,劃分為資本主義政黨制度和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兩種類型。

6、國際社會的成員主要包括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兩大類。

7、國際組織,按其目的任務和職權范圍來劃分,可分為政治性和專業性的兩大類。按其活動的區域范圍來劃分,可分為世界性和區域性的兩大類。按其主體的構成來劃分,可分為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的兩大類。


高三政治必備知識點大全相關 文章 :

★ 高三政治必背必考重要知識點總結

★ 高考政治必備的常識知識點大全

★ 高三政治必背必會知識點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歸納分類

★ 高考政治知識點匯總大全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

★ 高三政治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識點大全

★ 高三政治必背知識點集錦

★ 高三政治必備知識點

Ⅸ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

學習需要目標和計劃,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並為此而努力。想使理想最終得以實現,需要不斷為自己設定具體的目標。每日審視自己,找出與目標間的差距,你會從中獲得動力。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三歷史 常考的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1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和政權的結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統一:230-221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

三公的職責:

①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2

一.背景

①經濟危機使美國陷入困境。

②當時的美國胡佛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③1933年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開始推行新政。

二.內容

①整頓財政金融②實行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生產④實行社會保障,推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

三.新政特點:

是在保留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預經濟。

四.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加速了生產力的恢復。

②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人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緩和了階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勢力的上台,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繼承和借鑒,標志著資本主義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④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高三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2.《權利法案》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背景:

1688年光榮革命議會取得勝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內容:

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意義:

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影響:

「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內閣的首腦「首相」取代國王主持內閣會議。國王逐漸退出內閣,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從此成為一種象徵。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③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④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⑤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3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1、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2、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 文化 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四、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內容與作用

①理財 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②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③ 教育 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失敗原因

①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③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評價

①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1、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2、內容

①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②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3、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三歷史復習重點考點知識大全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要點匯總

★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知識要點匯總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Ⅹ 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

1、高中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