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小學數學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擴展閱讀
埃及喵動漫為什麼會火 2025-01-18 09:59:22
兒童學鋼琴學什麼教材 2025-01-18 09:57:15

小學數學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9-02 09:34:28

❶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新舊知識銜接

上新課的時候和前面能聯系起來的就多聯系,然後每次考試前都要帶領學生復習。

❷ 淺談小學數學如何導入新課

每一個作為教師的人都知道。導入新課是上課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怎樣把小學數學新課的開頭上好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粗淺做法和見解。以求教於同行。一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系統性強的學科。」就好象一條很長的鐵鏈,前後的知識是連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時,要先復習舊知識,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如在教學「用一位數除三位數」時,可以先復習「一位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商是整十的除法。」時。為了 使學生懂得被除數的第一位數比除數小時,該怎麼辦?為學習「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二位數」打下基礎,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二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新課的內容,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選擇不同的方法,創設教學情境,使新課教學開好頭。1 講述故事,創設情境。比如,在講授分數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父親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干,每個人只能吃一塊餅乾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貪吃的三弟說我要吃十二分之九,老大說我要吃八分之六,老二就只好拿四分之三的餅了。」同學們,你們說,三弟,老大,老二三個人誰吃到的餅干最多?」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爭論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完成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創設了情境。2 談話設疑,創設情境。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好奇心比較強,對於實物直觀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教學「分香蕉」一節課時,教師先邊和學生談話,邊出示一串香蕉。問學生:「你們喜歡吃香蕉嗎?」學生回答:「喜歡。」教師接著說:「我這里有12根香蕉,准備分給3個人吃,我們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才使他們滿意,你們知道怎樣分嗎?」在學生疑問時引出課題,導入新課。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更換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乘除法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更換應用特點一個已知條件,「把今年爺爺的年齡63歲。」換成「爺爺的年齡是我的9倍。」教師可以提問:「爺爺今年有幾歲?」怎樣計算出來呢?使學生能通過上下題的聯系,認真思考,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三 直接揭題,導入新課。如,在講授「時和分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面的圖畫,讓學生觀察鍾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接著提示課題:時和分的認識。又如;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請三位學生上台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圖形呢」接著出示課題::看一看,這樣在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時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但在實際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選用合適0的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❸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知識間的銜接教學

學生在小學階段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定義、法則、公式、例題的識記,在做題中模仿的因素較多,嚴重忽視了知識的形成,忽視了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滲透教學,導致學生進入初中成績大幅下滑,甚至會出現對中學數學學習的不適應。我感覺到要做好中小學數學知識的銜接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正確的利用好六年級的新課標教材新人教社六年級教材重心放在了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過渡上,這就要求教六年級數學的教師,一要認真學習新課標,要充分認識新課標、新理念的具體要求;二要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中小學每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三要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提高數學教學的藝術和能力,加強與學生的親和力。更要樹立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著想,樹立一種大數學意識。
2.教學內容的銜接與延伸。 在學習新知識時,初中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學的舊知識,形成舊知識對新知識的正遷移,逐步消除負遷移,這是解決初一數學教學與小學的銜接的有效途徑。同時教師更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採用比較的方法,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這是解決初中數學教學與小學銜接的又一途徑。要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問題「代數」的解法要比「算術」解法好處,幫助學生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把「未知」上升到與「已知」平等的地位,培養「方程化」思想。
3.教學方法的銜接與提升。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注重的是觀察、操作、等直觀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中學要加強培養學生探究、歸納、猜想、證明的能力。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數學活動,創設數學情景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把證明看作數學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體會證明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並且把數學活動作為數學教學的指點,一切教學都圍繞數學活動展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般地,只要我們從挖掘教材、內容的銜接與延伸、方法的銜接與提升三方面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使每一個學生升入初中後能較快地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穩步提升。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性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知識的基礎,後面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善於把前後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進行知識的順利遷移,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知識、技能與動機在新的情境和學習任務中廣泛的、創造性的、支持性的使用。遷移不僅發生在知識和動作技能的學習中,同樣發生在情感和態度的學習中。知識的應用本質也是知識的遷移。所以研究學習遷移的規律對實現我們的數學教學目標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正確應用學習遷移理論是實現這種教學目標比較好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符合新課程標准,是促進素質教育的手段,也是每位教師的職責所在。陳舊的「粉筆+講述」的傳統教學方法不注重學生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取而代之的將是如何教會學生去「學」,去謀求自我的選擇、自我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目光長遠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教給學生課本知識,而且要善於將推動數學學科發展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展現給學生,並盡可能地讓他們學著運用,通過我們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後續學習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態度,從而提高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的遷移問題是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它是檢驗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的最可靠的導向。
一、處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遷移
通過類比推理來實現知識遷移。根據數學教材「舊知孕育新知識」的特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捕捉新知識在舊知識中的固著點,運用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憑借舊知識去認識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促進遷移更順利地進行。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不畏難的良好心理狀態,有利於遷移順利進行。因此,平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鼓勵他們的學習信心,對他們的積極思考要給予充分肯定。也要善於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利用多種方法解題,對學生一題多解的行為平時要大力表揚,鍛煉他們多角度解決問題,發展他們的思維。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的步驟是:1.復習舊知,請學生說說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及推導過程,作為鋪墊,2.然後引導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動手操作,3.展示學生探索的結果,說說自己是怎樣拼的。方法:1.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一個三角形,然後將三角形平移拼成一個長方形;2.沿平行四邊形中間的高剪開,變成兩個直角梯形,再拼成長方形。3.討論觀察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關系。4.探索、歸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二、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之間的若干屬性的相似性遷移
由已知其中一個或一類事物具有某一屬性,從而推出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也具有某一屬性的推理方法。小學數學中,新知識一般是舊知識的延伸或組合,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屬性。新舊知識的共同點越多,越容易實現知識遷移。
如在教學學生探尋三位數乘兩位數算理時可以這樣做,出示45×12讓學生列豎式計算,並且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即,相同數位要對齊,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十位對齊,然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後,教師再把45×12變成145×12,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列豎式計算,並且把計算的方法和同學說一說。使學生明白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相同,都要注意進位和對位。然後再出示2145×12,你敢挑戰嗎?從而把整數乘法的運算方法深化利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在教學中,要努力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盡力創設類比情境,凡是學生能在已學的基礎上類推的,盡量引導他們自己類推出應學的新知識。
三、相似性遷移提高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促進遷移更順利地進行
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理解,進而掌握。如果新舊知識的相同點越多,新知識的接受也就越容易。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教材。突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知識為基礎,選取使學生最容易接受新知識的方法。例如,教學認識土地面積平方千米時,由於學生已掌握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積單位,並懂得了它們的含義,知道一平方厘米就是指邊長一厘米的正方形面積,一平方分米就是指邊長一分米的正方形面積,一平方米是指邊長是一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從而可以把平方米的含義推廣到一平方千米的含義上,引導學生試著說出:邊長是一千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積是一平方千米,再出示課件加以理解一平方千米的大小,這就很容易地得出了一平方千米的含義。
總之,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可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數學教學的關鍵是鍛煉學生的靈活思維,遷移能力作為鍛煉思維的重要手段,教材上的知識本身聯系就較為緊密,這為教師培養學生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教師再從課本上延伸,就能夠有效使學生建立起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將來的工作中,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培養學生創造條件,並盡可能地將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努力拓展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空間,讓學生感受利用遷移規律自主獲取新知識的快感,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培養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將學生培養成為全方位的知識遷移能力人才。

❺ 小學數學教學中哪些知識的教學可以應用到知識的遷移

【摘要】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現代認知理論關於遷移的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正遷移量越大,他們通過學習所產生的適應新的學習情境或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這種正遷移量的實質,就是認知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是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概括化程度。所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成為學生順利遷移的最關鍵因素。本文將主要論述如何將知識遷移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遷移 新知 舊知

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在很多情況下是循著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進行的。但並非所有的知識都必須事必躬親的經歷才能獲得,兒童在數學學習中也常常經過從已知到未知,從舊知中生發新知的認識過程,這種心理現象就是遷移。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凡是先前學習對以後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起促進作用的,就稱為正遷移。例如一個人學會騎自行車,再學習駕駛摩托車就不難;學會一種外文,有助於掌握另一種外文;兒童在做數學練習的時候養成愛整潔的書寫習慣,有助於他們在完成作業時保持整潔。
反之,已有的知識技能對新學習的知識技能產生干擾,起消極的影響,就稱為負遷移。如學生在初學乘法時常常與加法混淆;學習a2老是與2a混淆;整數的學習時知道了「黑土比白兔多5隻」與「白兔比黑兔少5隻」說法不同,意思一樣,到分數的學習中「黑兔比白兔多 」,那麼「白兔比黑兔少幾分之幾」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干擾作用,錯誤地認為:「白兔比黑兔少 」。當然,負遷移是暫時的,並且大多數情況下是受表面現象干擾,所以,經過適當的練習和知道可以消除。
對於小學生來說,能有效地進行遷移學習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現代認知理論關於遷移的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正遷移量越大,他們通過學習所產生的適應新的學習情境或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這種正遷移量的實質,就是認知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是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概括化程度。所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成為學生順利遷移的最關鍵因素。
一般來說,學生遷移學習過程中,主要會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即:他們原有認知結構中能否有釋放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穩定性和清晰性如何?新的有潛在意義的學習任務與同化它的原有概念系統的可辨別程度如何?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新舊只是之間有無一種內在的聯系,以及這種聯系的清晰程度如何和能否被充分有效的建立和應用。
一、確定相關舊知
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確定可以固定新知的先關舊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據教材呈現只是的編排順序。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每個「知識塊」都是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分成各循環段、各單元、各章節來編排的。如計算教學整數是從20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到百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由萬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到萬以上數的認識和計算;小數和分數則是由包括初步認識的兩個循環段組成。從章節上看,整數的加減法由不進位到進位,由不退位到退位;分數則是由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等等。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知識的基礎,後面的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和發展。這樣,循環段與循環段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章節與章節之間,既存在縱向的聯系,又存在橫向的關系,既是知識系統性的標志,也是研究遷移教學時確定相關舊知的著眼點和切入口。下面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 抓住縱向聯系,深尋知識的生長點
如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小數加減法、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等計算,在這些計算學習中建立的「只有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這一概括性很強的觀念,就是遷移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相關舊知基礎。再如:比的基本性質的學習,可以從分運用學生學習「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所建立的「相除的兩個數同時乘或除以」兩個相同的數(0除外),結果不變這一核心原理,來延伸遷移。
2. 加強橫向比較,突出知識的連接點
如學生在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掌握了個級數的讀寫法,理解了數位順序和計數知識,到學習多位數的順序和讀寫法就可以以此類推。一個數乘整數、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掌握,又可以類推學習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在「9加幾」的計算教學時,弄懂了「湊十法」的算理,那後繼學習「8加幾」 「7加幾」 「6加幾」就可以直接遷移運用了。
二、激活認知固定點
在遷移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但他們不能充分的利用。這就學要我們教師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前喚醒這些舊知,使它們在學生認知的過程中再現,並且要善於組織新知和相關舊知之間充分的相互作用。
在教學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時,先組織學生在下列算式中歐冠填最大的數:3×( )<20,6×( )<43, 8×( )<59……之後讓學生思考:在23÷5、47÷9...... 中,填上幾與出書的乘積最接近被除數?這樣,開始不等式填空的思考過程遷移到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
再如,教學被減數中間有兩個0的連續退位減法,先出示兩道豎式計算題:93-27,903-27.集體聯系以後,讓學生比較:這兩道算式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不同點?通過相同點的比較,突出「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要從前一位退一」這一貫穿退位減法全程教學的算理;通過不同點的比較,突出了第二題因「個位不夠減,而十位上又是0」這一導致連續退位兩次減的和要素。在此基礎上,再變題引入新知「9003-27」的教學。這樣就順應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三、新舊銜接,實現遷移
認真確定並激活原有認知結構中可以固定新知的相關舊知,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舊知之間的過渡,促進新知的學習,提高新知的學習效果。而新舊知要想實現順利「接軌」,遷移活動的高效完成,還需要選擇恰當的遷移方法,並要有效防止負遷移。
下面將介紹幾種常見的遷移方法:
1.類比性遷移
所謂的類比性遷移,就是在利用相關舊知時,要認真尋找它與新知的共同因素,通過類化作用去同化和順應新知。如:因數是一位數、兩位數的乘法與因數三位數的乘法的共同點在於用一個因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所得的數就是哪一位上計數單位的個數。又如學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再學習梯形面積時,可利用「拼合圖形推導」這一共同渠道,誘導學生自行遷移到梯形面積的推導中來。
2.對比性遷移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些新知往往與有關舊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學時,可先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然後對比著學習新知,並著重弄清它們的異同點,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合理的分解、調整、重組,達到「以舊探新」之目的。例如通過復習體積的意義、計算、單位、作用來學習溶劑的有關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它們計算方法、單位名稱都是相通的,它們的主要去背在於意義不同。體積是「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容積是「物體所能容納的其它物體的體積」。
3. 逆反性遷移
當新舊知識是完全相反的兩個問題時,講它們聯系起來學習,就能達到深刻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對立統一觀念等目的。教學時,一般先復習原有正方面的問題,從而引出新知,深入研究。例如,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時,若能進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用寫關系式的方法教學生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那麼,在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時,可以這樣的組織遷移:

❻ 如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是"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基礎知識的起點,是邏輯推理的依據;是正確、合理、迅速運算的保證.學生正確、清晰、完整地掌握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學生概念清楚了,才能進行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概念,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是極為重要的。

一、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二、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面積、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三、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

四、從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後,我經常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質數,可以說是「一個自然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說成「僅僅是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都能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背硬記的。有時可以變概念的非本質特徵,讓學生來辨析,加深他們對本質特徵的理解。

六、對近似的概念加以對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有區別。

例如:數位與位數、減少與減少到等等相對應概念,存在許多共同點與內在聯系。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把它們加以比較,避免互相干擾。比較,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對進行比較的兩個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質特點。然後把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找出來,使學生既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的概念就會更加明確。對近似的概念經常

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區分,既能培養學生對易混概念自覺地進行比較的習慣,也能提高學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七、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概念的含義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教會學生去發現真理。

❼ 小學數學說課優秀範文

數學建模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數學應用能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學數學說課優秀,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數學說課優秀 範文 1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小學數學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單元第XX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XX,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XX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2. 過程與 方法 目標

3.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XXX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XX是一門培養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考慮到X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置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 經驗 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 教學方法 :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 總結 ,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 學習方法 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 反思 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2~3分鍾)

由上節課演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慾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鍾)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2~3分鍾)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布置作業。

針對XX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布置的課堂作業是:XXX

七、說小結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XXX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亂放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 創新思維 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XX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小學數學說課優秀範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 說課的 教學內容是()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 )的

《小學數學萬能說課稿》正文開始》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 說課的 教學內容是()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 )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發現(或理解並掌握)( ),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 )的過程中,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 ),教學難點是( )。

二、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或觀察比較):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 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三、說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 ),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或復習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 總結。

(一) 情境導入(或復習導入)

(評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准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 探索新知

這一程序主要安排( )個教學環節: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想像、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 ),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 實踐應用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可以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 反饋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獲?
小學數學說課優秀範文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發,並學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圖形的割補、剪拼,參透圖形變換的數學思考方法,並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准備]

投影儀、投影片、大隊旗、中隊旗、小隊旗;每個學生准備剪拼的圖表、剪刀等。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少先隊大隊隊旗,要求計算大隊旗的面積。(長120厘米,寬90厘米)

2.接著出示紅領巾,要求計算紅領巾的面積,提出求三角形的問題。

二。出示課題

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這堂課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板書)。你們先想一下,這堂課要學習哪些內容?(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這堂課的教學要求)討論後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3.怎樣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面積。

三。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1.用數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積。

要求學生按課本第67頁上的插圖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積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長度同它的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系,啟發學生猜想。

底高面積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學生可能會說出,三角新面機形底和高乘積的一半)

2.嘗試操作

師:前面我們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積是底和高乘積的的一半,還需得到證明。大家回憶一下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投影機上演示:

(圖形)P213

生:用割補的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後推導出計算平形四邊形面積的公式

師:那麼三角形能不能通過剪拼的辦法轉化成長方形呢,我們大家來做個實驗。

(1)請同學們拿出預先准備的長方形紙片,先量一量長方形的長和寬(長10厘米、寬6厘米),並計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沿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並計算出它的面積。(圖形)P214

(這個實驗,讓學生清楚地看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長方形的一半)

(2)讓學生再拿出預先准備的平行四邊形的紙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沿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再計算出它的面積。

(圖形)P214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剪開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開的一個三角形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一半)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通過上面兩個實驗,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嘗試說出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3.自學課本

師:剛才我們是用"分"的辦法證明,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課本是用"合"的辦法證明,把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平行四邊形。(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同桌二人互讀,相互討論)

4.教師小結

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是通過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也是通過把三角形拼成長方形得出的。這說明圖形是可以變換的。

四、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應用1.出示嘗試題

教師:上課開始時,我們提出計算紅領巾的面積,這個問題能解決嗎?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先要量什麼?然後編出嘗試題。

學生到黑板上量出紅領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約33厘米,編的嘗試題是:紅領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約是33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2.學生邊看課本邊嘗試練習。

3.教師講評。

針對學生嘗試練習情況評講。特別指出:應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要注意什麼?(不要忘記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來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五、鞏固練習

1.課本練習十九第1、2題。

2.競賽題。

計算少先隊中隊旗的面積(只要列式)。看誰想得最快,解法最簡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討論)

(圖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個正方形加兩個三角形

2.60*80-60*20/2

一個長方形減去一個三角形

3.60*60+20*30

一個正方形加一個長方形

以第三種解法構思巧妙,把下面一個三角形移到上面,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會了什麼?

(要求學生聯繫上課開始時提出的三條目標回答)學生回答後,師生共同總結:

1.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決定以後,三角形的面積也就確定了。

3.計算時不要忘記除以2,否則算得結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積,而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

❽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1.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把原來的三堆合並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從心理學來分析,無恐懼心理,學生容易活躍;無畏難情緒,易於啟發思維;舊知識記憶好,容易受鼓舞;所以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教學效果好。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3.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如一年級小學生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是用小雞小鴨學具,一一對比。如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第二隻小雞對第二隻小鴨,……直到第六隻小雞沒有小鴨對比了,就叫小雞比小鴨多1隻。又如二年級小學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也是用學具紅花和黃花,學生先擺5朵紅花、再擺和紅花一樣多的5朵黃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演示(手),思維(腦),形成概念,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這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效果好,印象深、記憶牢。
4、從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圓周率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一般教師都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很快就發現不管圓的大小如何,每個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教師指出:「這個倍數是個固定的數,數學上叫做「圓周率」。這樣,引導學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非本質東西(如圓的大小,紙板的顏色,測量用的單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不論圓的大小,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形成了概念。
5、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後,經常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質數,可以說是「一個自然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說成「僅僅是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都能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背硬記的。有時可以變概念的非本質特徵,讓學生來辨析,加深他們對本質特徵的理解。
6、對近似的概念加以對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有區別。例如:數位與位數、體積與容積,減少與減少到等等相對應概念,存在許多共同點與內在聯系。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把它們加以比較,避免互相干擾。比較,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對進行比較的兩個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質特點。然後把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找出來,使學生既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的概念就會更加明確。對近似的概念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區分,既能培養學生對易混概念自覺地進行比較的習慣,也能提高學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來教學實踐的體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比較思想有幾點好處:(1)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2)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3)有利於培養學生系統化的思維方式。
5、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概念的含義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教會學生去發現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