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2016歷史小高考知識點
擴展閱讀
動漫設計類是什麼專業 2024-11-17 23:13:02

2016歷史小高考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2-09-01 22:13:27

⑴ 高中歷史的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⑵ 高考歷史易錯易混精華知識點

同學們在做歷史練習時,難免會做錯一些題目,同學們要學會歸納總結,下面是我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歷史易錯易混精華知識點,歡迎參考學習,希望對考生們備考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單元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易錯點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於東漢。

2、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學派不為統治者所重視,因為它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

4、兵家學派的孫臏著有兵書《孫臏兵法》,但孫臏並不主張窮兵黷武。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因為在這一時期還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點

1、孟子的「民本」思想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比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為本,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目的。

2、心學與理學有明顯的不同

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方法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

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

單元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易錯點

1、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

2、對秦朝「書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統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結果。

3、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

4、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不只是長篇小說,也有唐代的傳奇小說、宋代的話本小說,還有短篇小說。

5、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而西方文藝復興後科技也在迅速發展,但二者並不等同,我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於傳統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我國古代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不能說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說明任何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發揮著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易混點

古代中國文學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變革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作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創作《離騷》抒發愛國情懷。

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恢宏氣勢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唐朝的繁盛與科舉制度的最終形成,促成了唐詩的繁榮;唐朝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使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衰落與資本主義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說、戲劇走向繁盛。

單元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錯點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並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堅持「中體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

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易混點

1、 近代史上幾次不同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當時在社會上仍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則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問題,並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解放」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 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比較

抵抗派以林則徐為代表,洋務派以奕欣、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兩派雖都屬地主階級的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人民反抗斗爭,也含有抵禦外侮的意圖。

3、 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向西方學什麼」。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於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4、 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並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5、 對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學習,就抓住三大特徵、四個階段

三大特徵: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

深化的歷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四個階段:從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單元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易錯點

1、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到了新三民主義才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2、毛澤東思想並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 經驗 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 經驗 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易混點

1、三民主義的地位:民族主義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權主義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義是革命的補充(社會革命)。

2、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都是新民主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

3、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三民主義重點解決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後,最終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如何取得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4、對中國共產黨理論成熟的過程,可用一、二、三概括一個真理,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

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三次偉大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轉變。

單元五、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易錯點

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其中「兩彈」不是原子彈、氫彈。

2、改革開放後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易混點

「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的含義各有相同

「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具體來說,「雙百」方針是提倡在文學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意見和保留意見的自由。

⑶ 高中歷史必修一部分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部分知識點總結

歷史需要我們有條理性地進行記憶,那麼相關的知識點你又是否掌握完整呢?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高中歷史必修一部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一部分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

⑷ 高中歷史選擇題中易混易錯知識點大匯總

選擇題當中有很多常見的易錯知識點,把這部分內容搞定,就能大大提高我們的選題題的正確率,我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新航路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2.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的飛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機。

3.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不是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而是用機器製造機器。

4.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經歷了手工工場、工廠、壟斷組織三個階段。手工工場是最早以僱傭的方式進行的手工生產,是向大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工廠是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機械化生產;壟斷組織則是以科技為先導、競爭聯合為手段的電氣化生產。

5.從特殊性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結束於19世紀40年代(英國);從普遍性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則開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結束於19世紀中後期。

6.歐美國家的工業化是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建立起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以輕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以重工石化為支柱的工業化。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

1.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現:從理論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場理念;後者利用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凱恩斯主義)。從手段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後者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 措施 發展資本主義。

2.羅斯福新政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3.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加強。

4.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制訂經濟計劃,但不是計劃經濟體制。

5.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分別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主張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自由主義主張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

6.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特定環境下採取的非常措施,適應了戰時需要,是必要的。但作為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政策,是錯誤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7.余糧收集制是適應戰時需要而採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固定的糧食稅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遺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農業集體化的實行,基本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但措施不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

8.斯大林模式是蘇聯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新,在初期和二戰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到了後期,因蘇聯領導人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及時調整生產關系,該體制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9.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斯大林體制都排斥商品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日益阻礙經濟的發展;新經濟政策則利用商品市場的作用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0.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11.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側重點不同,赫魯曉夫改革重在農業,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業。

12.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1.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由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多邊貿易協定即《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共同構成。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可以為成員國提供貸款,但有所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針對的是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國家,貸款是短期的;世界銀行是全球性的發展援助,貸款是長期的。

3.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並不能說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是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4.關貿總協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項“協定”,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是一個關於關稅和貿易准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和組織,是世貿組織的前身;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2001年才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

5.歐洲共同體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簡稱。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起步是歐洲煤鋼共同體,而不是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蘇“冷戰”的威脅,而是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6.歐洲共同體是西歐國家推行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並具有一定超國家機制和職能的國際組織;歐洲聯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7.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不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

8.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絕對優勢。

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於東漢。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則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墨家的思想是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的。

3.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 文化 等各個方面在內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4.“民貴君輕”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觀點是荀子提出的。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而且還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各家思想。

6.陸王心學也是理學,但與程朱理學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1)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 方法 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

(2)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

7.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針對的僅僅是個別殘暴的“惡”君,“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張並不能真正體現“主權在民”的觀念,他的思想本質上還是封建傳統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導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統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統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則。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與思想理論成果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並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抵抗派和洋務派同屬於地主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主要是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

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4.維新派與洋務派在學習西方問題上不盡相同,主要差別在於是否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別的根源在於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5.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並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6.新文化運動三大內容之間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新道德是民主與科學的前提,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載體。

7.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8.歐洲文藝復興藉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則全盤否定 傳統文化 ,批判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文化。

9.三民主義思想並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10.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

11.毛澤東思想不能等同於毛澤東的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而毛澤東的思想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毛澤東個人的正確思想屬於毛澤東思想的范疇,但是他的錯誤思想不屬於毛澤東思想的范疇。

12.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三民主義重點解決“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革命的任務是什麼,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西方人文精神的興起與發展

1.人文主義精神發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智者學派是濫觴);近代人文主義復興於14、15世紀的義大利;宗教改革運動開始於16世紀分裂割據時期的德意志;啟蒙運動發源於17世紀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英國。

2.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側重於哲學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於文藝領域,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於宗教領域,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於政治領域。

3.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並不是放棄

__

4.分權學說是英國的啟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的,孟德斯鳩加以發展與完善;社會契約論是英國的啟蒙思想家霍布斯最早提出的,盧梭不但研究了社會契約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為激進的人民主權說。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展歷程和世界文學藝術

1.伽利略的傑出成就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概括,而不是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下的一個特例。

3.牛頓力學體系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第一次進行的理論性概括和 總結 ;相對論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量子論使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了微觀世界。

4.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電機和其他電力技術發明的出現,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

5.歐美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文學藝術流派。現實主義流派的特點是真實反映現實,揭露和批判現實;現代主義流派的特點是反傳統、反理性,重視主觀感受和表現形式。

現代中國的文化 教育 與科技

1.改革開放後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2.“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其實質是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前提下,承認社會主義文化的多層和多樣性格局。

3.“兩種教育制度”是兩類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質不同的新舊教育制度。劉少奇倡導的“兩種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學校和半工半讀學校兩種教學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們都是為推動教育方針的實施而實行的,都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教育。

4.“教育革命”不具有進步意義而是失誤:

5.“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鄧小平提出的。鄧小平最早提出的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這一論斷的豐富和發展。

6.“科教興國”戰略不是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興國”戰略屬於政策層面,對科技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說,科技發展要依賴於經濟基礎。

高中歷史選擇題中易混易錯知識點大匯總相關 文章 :

1. 高中歷史必修1易錯易混點歸納與高中歷史大題最強答題模板

2. 高中歷史40個常見易錯點及其解析

3. 高考歷史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

4.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錯易混知識點總結

5. 高中政治哲學易錯知識點整理

⑸ 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因為范圍你給的太大了,我就只說重點好了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啊~~~~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你主要要聯合今年的熱點啊 不過總的來說 經濟都是很重點的東西
多關注一下吧
還有你問的真的很籠統啊

⑹ 高考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一、秦兼並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1、政治上: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分為36郡,郡下設縣。 思想上:焚書坑儒(小字部分)

2、經濟、文化上:車同軌(統一車輛形臸,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是六尺),書同文(統一小篆為標准文字,後推行隸書),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軍事上:修萬里長城。

二、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割讓中國領土香港;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2、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3、中法《黃浦條約》: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4、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三、 文藝復興:

1、開始時間:14世紀義大利。

2、發源地:義大利。

3、指導思想:人文主義。

4、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5、成就:詩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達·芬奇代表作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英國的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和《哈姆雷特》。

6、意義: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

1、過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麥哲倫最終完成環球航行。

2、意義: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作用:以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臸度。

五、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中國近代史。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⑺ (歷史)幫忙整理下小高考的必考知識點

因為各省有各省的考試大綱,建議你最好跟總帶高考生的老師學習一下,一方面節省時間,一方面含金量高。不過對於歷史的學習,背書是一定要看的。首先要把歷史時間串線,分這么幾大塊:中國古代史,西方歷史。按時間順序,把歷史事件記牢,例如: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原因,過程,帶來的影響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