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食用毒蘑菇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動漫設計類是什麼專業 2024-11-17 23:13:02

食用毒蘑菇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9-01 19:29:14

『壹』 中國哪些毒蘑菇比較有名毒蘑菇有什麼特點

我國有許多種蘑菇,其中有些是有毒的。如果食用有毒蘑菇,你會有什麼症狀?蘑菇中毒的症狀與毒素的組成和含量密切相關,毒素類型主要有胃腸毒素、神經精神毒素、溶血毒素、肝腎毒素、光敏毒素等。根據其名稱,這些毒素可產生的症狀,如腸胃炎,神經病變,溶血,器官損害(主要是肝臟和腎臟) ,以及中毒後的光敏感。具體表現如下: 我國野生蘑菇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知蘑菇品種4000多種,鑒定出有毒蘑菇400多種,還有大量的蘑菇尚不清楚是否有毒。

如果你對有毒蘑菇感興趣,你可以購買《毒蘑菇鑒定與中毒預防》一書,該書由四位蘑菇領域的權威專家編輯。說到「食物中毒」,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但事實上,它的觸角已經威脅到許多人的生命安全。首先,每年有超過1000人因食用有毒蘑菇、有毒植物和動物而中毒,近100人死亡。

『貳』 如何識別毒蘑菇和可食蘑菇

(1) 毒蘑菇多有各種色澤,而且美麗;無毒蘑菇則多呈白色或茶褐色。
(2) 菌蓋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環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則無毒。
(3) 毒蘑菇採集後易變色;無毒蘑菇則不同,不易變色。毒蘑菇多生長在骯臟潮濕、有機質豐富的地方;無毒蘑菇則多生於較干凈的地方。
(4) 毒蘑菇大都柔軟多汁;無毒蘑菇則較緻密脆弱。
(5) 毒蘑菇的汁液渾濁似牛奶;無毒蘑菇則清澄如水。
(6) 毒蘑菇的味道多辛酸苦辣;無毒蘑菇則很很鮮美。
煮蘑菇時,鍋里放燈芯草同煮,煮熟後,如燈芯草變成青綠色,證明有毒;如果是黃色,則無毒。
其它還有:煮蘑菇時,毒蘑菇能使銀器具變黑,如果加進牛奶,牛奶馬上凝固,放進蔥,蔥會變成藍色或褐色。
但區分有毒蘑菇和無毒蘑菇,不光需要以上知識,還必須根據實際經驗。沒有經驗的人最好先認識一些毒性較大而且易發現的毒蘑菇,記住它們的特徵,如果見到別的蘑菇也有這些特徵就不要採食,這樣就有致誤食中毒了。
(1)常食用蘑菇的種類 香菇:正常的香菇體圓齊正,菌傘肥厚,蓋面平滑,質干不碎;手捍菌柄有堅硬感,放開後菌傘隨即膨鬆如故;色澤黃褐,菌傘下面的褶襇要緊密細白,菌柄短而粗壯;遠間有香氣,無焦片,雨淋片,霉蛀和碎屑。 花菇:傘面上有似菊花樣的白色裂紋,色澤黃褐光潤;菌傘厚實;邊緣下卷,菌襇細密均勻,身干,雜小柄短(菌傘直徑2 ̄3厘米),香氣濃郁。 厚菇:傘面無花紋,呈粟色略有光澤;肉厚質嫩,朵稍大,邊緣破裂較多。 平菇:平頂,呈淺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傘較厚,傘面邊緣完整,破裂口較少,菌襇白色或淺黃色,襇褶均勻,菌柄較短。 在食用蘑菇中有時也會混雜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註意不難識別。毒蘑菇的顏色比較鮮艷,菌傘帶有紅、紫、黃或其他雜色、斑點,基部呈紅色;傘柄上帶有菌輪,根部有囊胞;撕破後會流出白色或黃色乳法,並有股辛辣味。 (2)有毒無毒的鑒別 從顏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顏色鮮艷,常呈紅、綠、黃色,菇中央呈突起伏,菌傘常帶有雜色斑點,表面有絲狀物或小塊的殘渣或鱗片。而無毒蘑菇一般顏色不鮮艷,菇蓋較平,傘面光滑。 從分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蓋或受傷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濃厚液體,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異味,菇蓋撕裂後容易變色。而無毒蘑菇一般較為乾燥,折斷後分泌出的液體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蓋撕裂後一般不變色。 有毒蘑菇的傘柄上菇輪,且容易折斷,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傘柄很難用手撕開。而無毒蘑菇的傘柄上無菇輪,下部無菇托,傘柄易用手撕開。 用化學法鑒別,有毒蘑菇擠出的乳法,塗在紙上,干後滴一滴濃鹽酸,20分鍾後呈藍色或立即變紅,30分鍾後變藍。 另外,菇奇形怪狀的,如桿莖細長或粗長,菇面厚實硬板,象喇叭,象人頭,象雨傘等。即使色澤正常,也多屬有毒蘑菇。

『叄』 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知識講座內容

食品衛生安全知識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曾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說有些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們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鬍子、觸摸口部、抓癢,這些動作若與做飲菜連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於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們在製作食品時應避免這些小動作,若發覺有這些動作應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尤其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的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六、為什麼應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洗後,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污染了細菌,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這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該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後,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
2、在處理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每小時一次)。
4、用過後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為什麼烹調方法不當,可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類等動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產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禽畜肉類、魚肉類,不可爆炒,燒焦後更不宜吃。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因此應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切後擱置時間過長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此蔬菜應現洗、現切、現炒、現吃,這樣既避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也減少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嚴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曾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說有些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們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鬍子、觸摸口部、抓癢,這些動作若與做飲菜連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於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們在製作食品時應避免這些小動作,若發覺有這些動作應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尤其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的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六、為什麼應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洗後,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污染了細菌,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這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該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後,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
2、在處理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每小時一次)。
4、用過後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為什麼烹調方法不當,可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類等動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產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禽畜肉類、魚肉類,不可爆炒,燒焦後更不宜吃。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因此應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切後擱置時間過長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此蔬菜應現洗、現切、現炒、現吃,這樣既避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也減少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嚴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肆』 有哪些毒蘑菇是不能吃的,誤食毒蘑菇應該如何解毒

顏色越鮮艷的蘑菇越不能吃,顏色越艷麗,蘑菇的毒性就越深,顏色是蘑菇的保護色,但是我們不能光憑借顏色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另外長在陰暗潮濕或者家畜糞便上的蘑菇一般都有毒性,反而長在干凈的樹下的蘑菇沒有毒性。會自己產生分泌物的蘑菇一般都有毒性,而且毒性根據產生的多少而程度不同。當誤食了毒蘑菇之後,第一時間應該要催促,其次是及時送往醫院就醫,聽醫生的治療方案,洗胃清腸之類。


所以要在根源上消滅這種事情就是要提高防範意識,不輕易使用一些野生的食物,因為誰都不能保證這個食物沒有毒性。另外是當你誤食了毒蘑菇之後,一定要第一時間送醫院急救,不要耽擱救援的黃金時刻,不要輕易低估毒性的厲害,它可能就是人類生命的威脅。

『伍』 蘑菇不能隨便吃,小心中毒,吃了毒蘑菇可能會有什麼症狀呢

蘑菇不能隨便吃,小心中毒,吃了毒蘑菇可能會有什麼症狀呢?真菌中毒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和神經系統損害症狀。患者食用毒蘑菇後,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肚臍周圍絞痛以及厭食、乏力等一系列症狀。常出現在食用毒蕈後1~6小時,表現為毒蕈樣症狀,即出汗、唾液增多和流淚、瞳孔縮小、心動過緩等。部分重症患者還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症和癲癇。中毒性肝炎:常發生於食用毒蕈後8~30小時,表現為突然惡心嘔吐、淘米水樣便、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困難、昏迷、血壓下降。

誤食的人可以喝大量的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用勺子等硬物刺激咽喉,以促進嘔吐,減少毒素的吸收。野生菌中毒不是小事。輕微毒性可引起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幻覺等。及時處理是無害的;但如果是劇毒,會很快發作,可能導致肝臟和呼吸循環系統迅速衰竭,死亡率很高。發現自己有中毒症狀後,要第一時間自行催吐。可以把手指伸進喉嚨催吐,把吃進去的毒蘑菇盡量吐出來。別忘了帶自己中毒的蘑菇去醫院,這樣可以根據中毒類型更快的得到專業的配套治療。

『陸』 國旗下演講 主題:預防毒蘑菇中毒

  • 毒蘑菇含有生物鹼等毒性物質,毒性強烈,可損害人體肝臟、腎臟、心臟及神經系統等,體內即使吸收微量也是十分危險的,誤食毒蘑菇後一般經1~2小時即出現中毒症狀,如劇烈嘔吐、腹得並伴有腹痛、痙攣、流口水,及突然發笑、手指顫抖或出現幻覺等。

『柒』 怎麼鑒別蘑菇是否有毒

(1)常食用蘑菇的種類 香菇:正常的香菇體圓齊正,菌傘肥厚,蓋面平滑,質干不碎;手捍菌柄有堅硬感,放開後菌傘隨即膨鬆如故;色澤黃褐,菌傘下面的褶襇要緊密細白,菌柄短而粗壯;遠間有香氣,無焦片,雨淋片,霉蛀和碎屑。 花菇:傘面上有似菊花樣的白色裂紋,色澤黃褐光潤;菌傘厚實;邊緣下卷, 菌襇細密均勻,身干,雜小柄短(菌傘直徑2 ̄3厘米),香氣濃郁。 厚菇:傘面無花紋,呈粟色略有光澤;肉厚質嫩,朵稍大,邊緣破裂較多。 平菇:平頂,呈淺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傘較厚,傘面邊緣完整,破裂口較少,菌襇白色或淺黃色,襇褶均勻,菌柄較短。 在食用蘑菇中有時也會混雜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註意不難識別。毒蘑菇的顏色比較鮮艷,菌傘帶有紅、紫、黃或其他雜色、斑點,基部呈紅色;傘柄上帶有菌輪,根部有囊胞;撕破後會流出白色或黃色乳法,並有股辛辣味。 (2)有毒無毒的鑒別 從顏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顏色鮮艷,常呈紅、綠、黃色,菇中央呈突起伏, 菌傘常帶有雜色斑點,表面有絲狀物或小塊的殘渣或鱗片。而無毒蘑菇一般顏色不鮮艷,菇蓋較平,傘面光滑。 從分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蓋或受傷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濃厚液體,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異味,菇蓋撕裂後容易變色。而無毒蘑菇一般較為乾燥,折斷後分泌出的液體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蓋撕裂後一般不變色。 有毒蘑菇的傘柄上菇輪,且容易折斷,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傘柄很難用 手撕開。而無毒蘑菇的傘柄上無菇輪,下部無菇托,傘柄易用手撕開。 用化學法鑒別,有毒蘑菇擠出的乳法,塗在紙上,干後滴一滴濃鹽酸,20分 鍾後呈藍色或立即變紅,30分鍾後變藍。 另外,菇奇形怪狀的,如桿莖細長或粗長,菇面厚實硬板,象喇叭,象人頭, 象雨傘等。即使色澤正常,也多屬有毒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