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的姓有哪些是怎麼來的
日本國家雖小人口不多,而日本人的姓氏卻為數不少,千奇百怪。據日本《姓氏的歷史和謎》一書介紹,日本有十三萬余種姓氏。除了十大姓佐藤、鈴木、高橋、伊藤、渡道、齋藤、田中、小林、佐佐木、山本外,較具代表的姓氏有100姓,普通姓氏3600姓,其他屬稀奇雜姓。如:一井、一木、一色、一尾、上下、和氣、左右、前後、火山、熱海、溫泉、滿身、小穴、瓶子、布袋、我孫子、早乙女、不入斗、一二三、五鬼肉、一尺八寸等等。每一個珍稀姓氏的產生,都有特殊的來歷和有趣的故事,耐人尋味。日本山梨縣南巨摩郡早川町,有很多人姓「葯袋」。傳說歷史上來了一位名醫,用葡萄制酒,村裡人飲用了此酒後,無病長壽。從此後,全村看不到有人再用葯袋了,故取此姓氏。奈良縣有五家三字姓:五鬼助、五鬼肉、五鬼堂、五鬼勝、五鬼作。「五鬼」在日文里與「御器」同音。「御器」是神的供器,具有神聖感,而「鬼」字又有很強的靈意。這五家又都是神社裡的職員,故分別取用此姓氏。靜岡縣有家姓「一尺八寸」,其取姓的原本意思是取鐮刀柄的長度一尺八寸。因同鄉有人先取用了「鐮柄」為姓氏,故後者取用間接用意為姓。日本京都有一家餐館, 招牌叫「吾妻亭」。乍看之下,原以為這家餐館的老闆娘一定是傾國傾城的大美人或名廚, 以此招徠顧客。殊不知「吾妻亭」是這家餐館老闆的姓, 「吾妻亭」就像我們的「老王牛肉麵」一般。 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姓氏如此豐富而又稀奇呢? 原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幕府時期」,是武士階層專政的時代。那時只有貴族、士大夫、富豪、 巨賈和大地主才有姓氏。而一般的庶民在暴政的箝制下是有名而無姓的。直到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 日本天皇才下詔令全國的庶民都可以在名字上加冠姓氏,並憑姓氏向政府登記申請戶籍。在此情形下, 除了「佐藤」、「鈴木」、「豐臣」、「北條」、「源氏」等當時赫赫有名的的貴族外, 其它二千七百萬的販夫走卒、升斗小民, 大都是目不識丁。因此取姓氏大部分人只好就地取材了。例如住在田的中間, 取姓為「田中」, 住在田的旁邊, 就取名為「田邊」等。日本人也許對大自然有所偏愛, 除先前所提到的「田中」、「田邊」外, 還有「田澤」、「本田」、「池田」、「武田」、「吉田」、「松田」等。知名人士如演藝界的「松田聖子」。居住在山上的平民就以山為姓。如「大山」、「秋山」、「山本」、「小谷」、「岡村」、「松岡」、「川崎」、「宮崎」、「五十嵐」等。知名人士如畫卡通動畫很有名的宮崎峻。居住在沼澤地帶的農民則以沼澤為姓。如「大澤」、「宮澤」、「五十澤」等。知名人士如政界名人「宮澤喜一」。以河川、水井、 海洋為姓氏的如「河田」、 「川上」、「大井」、「小泉」等。知名人士如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於是,地名、田名、身世、家系、職業、住所、屋號、工具,乃至動植物名稱都成了選作姓氏的依據。總括日本的姓氏,大體可分14類型:地名姓、國名姓、古姓、譯音姓、氏姓、職業姓、特別稱謂姓、略姓、信仰姓、佳稱姓、復姓、間接稱呼姓、外來姓及其他(器物、用具、建造、天體、屋號、商業、抽象用語等)。 日本同韓國一樣,都是受中國的漢文化影響而以漢字取用姓名的國家。中國在夏商周時期,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 然而,日本社會形式上受漢文化的影響,而實際上在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的成立(中國南宋中期)才開始產生姓氏。天智9年,即公元670年,開始編制最初的戶籍。這就是日本史上的《庚午年籍》。自此,日本由「部民」制社會邁進了「公民」制社會。為了突擊編戶造籍,沒有姓氏者可以任意取個代號,以作姓氏。因此,「一井、前後、火山、溫泉、瓶子、布袋、我孫子、早乙女、一二三」等都成了百姓的姓氏,從而姓氏的數量急劇增長。直到明治時代,政府頒布了「平民姓氏使用認可令」後才制止了各種膨脹系數,固定了現存的姓氏。至此,我們對日本姓氏的起源也許能有個大致的了解。 日本人姓名絕大部分是用漢字表達的,它和中國漢族人的姓名很相似:姓在前,名在後,延續父姓,世代相傳,但變化較多。日本人的姓名,往往都由四個漢字組成。1898年制定戶籍法之後,不得任意更改;分家時仍用原姓,並以子從父姓,妻隨夫姓,世代相傳為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日本法律規定,女子結婚可以不隨夫姓,但實際上仍然是妻隨夫姓者為多。例如,著名的日本乒乓球選手鬆崎君代,結婚後就改姓名為栗本君代了。日本人命名多用排行。如:河野一郎、金子二郎、伊藤三郎、長野四郎等。名字多有一定含義:豬、雄、虎、熊等表示勇武;良、喜、吉、慶、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女子的名字則常加「子」字,如春子、芳子、千惠子、秀子等;非常巧合,2002年2月被罷免的外相田中真紀子和繼任的外相川口順子都是女的,這兩位的名字也都帶有「子」字;當然也有的用千代、房江、芙美江等,但以「子」作為最後一字者居多。 了解日本人取姓命名的常識,對於我們的日常閱讀和交往會有很大幫助。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有一篇散文《花未眠》被選入新版高中語文教材,該文中四次提到「田中長次郎」這個日本人,但教材沒有註明這里的「長」字該怎麼讀,學生既有讀cháng的,也有讀zhǎng 的,很多老師一時也無法定奪。如果我們懂得了日本人取姓命名的基本知識,我們就可以斷定「田中長次郎」是以「田中」為姓,以「長次郎」為名的了。既然日本人命名多用排行,就可以推測田中長次郎在家裡是排行老二。在漢語中,「次」可表示「次序在第二的」,如次子、次日;而「長(zhǎng)」則表示「排行最大」,如長子、長兄。所以可以確定「田中長次郎」中「長」應該讀cháng。另外,日本人命名時表示排行老大,一般用「一郎」「太郎」,而不用「長郎」,如日本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日本自由黨黨魁小澤一郎、日本作家「西村京太郎」。再者,日本人取名字多有一定含義,「長(cháng)」可表示長壽,寄予一種良好的願望。這也從另一側面證明,「田中長次郎」中「長」應該讀cháng,不能讀zhǎng。
㈡ 日本人姓氏的由來
日本人的姓名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後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姓的含義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據統計,目前日本的姓約有十一萬左右,其中最常見的有四百多個。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義。以地名為姓是一大特徵。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腳下,便以「山下」或「山本」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邊,便稱「田邊」。日本人的姓有許多是以「村」字結尾的,如:西村、岡村、森材、木村等,這些姓最初都是來源於地名或村名。此外,還有許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相思想意識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宗教信仰,幾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為島嶼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宮殿前的廣場,白鳥、小熊是動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橋、烏居表示建築物;小野寺、西園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則是古時從中國經由朝鮮到日本定居的歸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後要隨夫姓(男子入贅則隨妻姓)。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結婚後隨夫姓改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的民法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日本女子婚後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
三、名的含義
日本人的名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惡含義的字,如:瘦、飢、瘦、苦、怪、邪等是人們所忌諱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義,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時其父年五十六歲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內容。如:黑田俊雄、奧野高廣、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個特徵。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廣,一般來說,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結尾的名較多,如:小林秀賴、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維新以前,有許多男子叫「兵衛」或「左(右)衛門」。這類名起源於古代。公元八世紀時,天皇朝廷內設立了五個負責保衛天皇和宮廷的軍事機構,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和左右衛士府,台稱五衛府。那些最早叫「兵衛」或「左(右)衛門」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軍士,有的則是這些軍士的直系親屬。不過,這些陳舊的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日本女子的名別具一格,與男子有很大的不同。女子的名一般多用秀麗優雅、讀音柔和的字詞,如小百合、赤子、花子、佐和子。在日本歷史上,有不少女子以丈夫、父親等直系親屬的職稱取名。例如著名的日本古典小說《瀝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她的名「式部」就是取自其父的官職式部丞(古代朝廷中掌管禮儀等事務的式部省的官吏)。古代日本女子的名,除貴族地主等少數統治階級的安女外.絕大部分是用日文假名(日文字母,分為片假名和平假名兩種)來書寫的,這一習俗至今還在一部分女子中保留著。例如,電影演員中野良子的名,日文寫作「中野上乙子」。其中的「上乙」就是假名字母。以「子」字結尾是近代日本女名的一個特點。
現在許多女名後面邢帶一個「子」字。例如當代著名歌唱家加藤登紀子、芹洋子的名就是如此。另外,以江、代、美、枝等字結尾的名也不少,如大關行江、字野干代、江上由美、太原富枝等。 日本天皇的名稱作「御名」,或「諱」。御名是天皇出生後由上一代天皇(即他的父親)授予的。從第五十四代天皇仁明天皇(公元810一850年在位)開始,御名一股是由兩個佳字組成。所謂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宮廷大臣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吉祥字。例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仁明天皇的御名是「正良」。許多天皇御名的後一個字都是「仁」字,後來明治天皇把這一習慣作為一項宮廷制度規定下來,要求所有皇太子名的後一個字都必須用「仁」字,同時規定所有公主名的後一個字必須用「子」字。例如大正天皇的御名是嘉仁;而當今天皇的御名是裕仁。天皇除正式的御名外,還有宮號、雅號,都是天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名。例如明治、大正兩天皇的宮號分別是「右宮」、 「明宮」。天皇逝世以後還有一個由後人迫蹭的稱號。根據含義的不同,這稱號又可分為兩種:一種叫「謚號」,一種叫「追號」。前者有歌頌天皇生前功德的善美之意,後者則沒有這些含義。例如:聖武、孝謙、稱德,分別是這三個天皇的謚號;醍醐、村上、東山,分別是這三個天皇的追號。四、姓和名的組成與區分
日本人的姓有用一個漢字的,也有用幾個漢字的。例如:森、松本、宇喜多、武者小路、勘解由小路。在古代甚至還有長達七個漢字的姓,如:大身狹屯倉田部。一般說來,現代日本人的姓以兩個漢字的為最多,其次是三個漢字,再次是一個漢字,超過四個漢字的姓極少。
日本人的名是由一個漢字或教個漢字組成。如,[犬養]毅.[森下]洋子、[谷崎]潤一郎.[酒井田]柿右衛門。現代日本人的名也是以兩個漢字的為多,四五個漢字以上的名巳很罕見。
日本人姓和名的排列順序同我國漢族人的姓名相同,都是姓在前,名在後。但是,由於日本人姓名字數的不統一,結分辨姓和名帶來不少麻煩。其他國家的人往往分不清哪些字是名,哪些字是姓。例如,中國人一般都知道太平正芳的太平是姓,正芳是名,然而像「八木下弘」這樣的姓名就不易辨出「八木下」是姓, 「弘」是名了。因為在日文中「八木」也是姓。為了方便起見,日本人在正式署名的場合,常常把姓和名按各種方式隔開。如森鷗外、並上清、二階堂進分別寫作『森 鷗外」、「並上 清」、 「二階堂 進」。這樣,姓和名使一目瞭然。
五、姓名漢字的讀音
日文中的漢字有漢音、吳音、唐音、古訓、俗訓等多種讀法。這些讀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為音讀,一為訓讀。所謂音讀就是模仿中國古代漢字的發音,訓讀則是按照日本固有的假名字母發音。日本人的姓名有用音讀的,也有用訓讀的,還有音、訓混讀的。例如[田中]角榮是音讀,[栗原]小卷是訓讀;[幸田]益次即是音訓混讀。有些姓名既可以音讀,又可以訓讀,例如川端康成的「康成」,音讀念作(闊奧賽依),訓讀念作(呀斯那哩)。本人到底採用哪種談法,別人很難確定。一些常用的日文漢字往往會有幾種及至幾十種的讀音。例如,「順」字僅訓讀就有二十三種讀音。以下三個名字小的「順」字埃音就不相同:[宮治]順美子(斯米括)、[大田]顧彥(米其比括)、[大井]順一(托西卡資)。甚至還有這樣的情形:兩個人的姓露完全一樣,但讀法卻不相同。如,同是叫「清水順」,一個讀作(克喲米資·歐薩媳),另一個朗讀作(克喲米資·斯那歐)。這種同字異音現象的大量存在,給辨別日本人姓名的讀法造成許多困難。 日本人的姓名不僅讀法復雜,而且沒有統一的規律,就連日本入有時也念不滄確。所以,就連日本人初次見面時,往往要互相向問姓名的讀音與寫法,書寫姓名時也常要註明讀音。
六、姓名漢字的翻譯
日本人的姓名絕大部分是用漢字寫的,國人不能不說是一大方便。中國人譯日本人名時,一般是照用原來的日文漢字,而讀音則是按漢語拼音發音。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日本的「和字」。日本民族在借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自己又創造了一些方塊字,這類字在日本被稱作「和字」(或國字)。例如藤原咲平這個名字中的「咲」(註:音xiào,古同「笑」。)字就是和字,它既無漢語讀音,也無法譯為中文。目前在我國,究竟如何翻譯這些和字,意見尚未統一。
其次是簡化字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日兩國都在力圖簡化漢字,但兩國的簡化字多不相同。如「澤」字,中文簡化為「澤」,日文簡化為「尺」(左加三點水)。所以日本人名「尺(左加三點水)登俊雄」,中文應譯為「澤登俊雄」。又如「濱」字,中文簡化為「濱」,日文簡化為「浜」。日本人名『浜田幸一」,中文應譯為「擯田幸一」。
中國人讀日本人姓名是按現代漢語發音,但歐美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卻是按照日本的固有發音譯音。也就是說,同一個日本人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發音截然不同。如:田中(塔那卡)英譯為Tanaka,如果不懂日文,就很難想到是田中。日文中的同音異字更增添了譯名時的困難。例如,「政夫」、 「政雄」這兩個名字在英譯中都寫作Masao。如果將英文的Masao譯成日文或中文,就至少要在政夫、政雄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此外,日本人姓名的順序是姓在前,名在後,而許多西方國家的姓名都是姓在後,名在前。如「田中角榮」,西方國家譯為「KakueI.Tanaka」(卡庫愛伊·塔那卡),即角榮田中。從英、法、德等拼音文字轉譯成中文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姓名的位置須倒過來。
七、戰後出現的新趨向
近幾十年來日本人的姓名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語中大約有五萬個漢字,人們取名時可以任意在這五萬字中進行選擇。戰後,日本政府對日語中的漢字進行了改革和限制。1946年政府公布了一千八百五十個當用漢字,1951年又補充公布了九十二個人名用漢字。從此,給新生兒取名都只能在這近兩干個漢字之內選擇,否則政府不予注冊戶籍。通過這些限制,人名用字的數字已大大減少了。 戰後出生的日本青年喜歡用新穎的名。一些過時的、落俗套的用字,如男子的「郎」字和女子的「子」字正在逐年減少。像「龜」、 「鶴」等表示舊思想意識的用字也已遭到人們的嫌棄,有人用其他一些同音異字來代替這些字。例如把「龜子」改成「香女子」或「佳名於」(三者的讀音相同,都念,卡美括)。還有的人乾脆向家庭裁判所提出申請,徹底改名。
明治維新盾,特別是二次大戰以後,在與外國人結婚的人以及僑居歐美的第二代、第三代日本人當4』還出現了一些「洋名」。有些洋名是用日文漢字書寫的,如[相川]拿破崙、[赤松]保羅(術一「)、[石川]文二(9M一5)。另外還有些人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模仿西方人名的寫法,把自己的姓和名的排列順序顛倒過來。如「達子加藤」、 「德一浦島」。加藤和浦島都是姓,按日本人的習餒應當寫在名的前面。 過去,只有婦女的名可以用假名字母書寫,男子的名必須用漢字。可是二次人戰後有些男子(主要是知識分子相藝術家)在署名時不用漢字,也用起假名采。有的是姓用漢字,名用假名,如:井上 靖;有的正相反,姓用假名,名用漢子,如:中西禮三:還有的入連名帶姓都用起假名來,如,彌津正志、安藤惠秀。關於書寫姓名是用漢字還是用假名字母的問題在日本早有爭論,不過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要在短期內立刻取消所有姓名中的漢字,改用假名,是不可能的。
㈢ 日本人姓氏中,為何有田尻,犬養這些很不雅的文字呢
「管野」是姓之一。意思就是「原野」。日語沒有「草菅人命」的成語,所以「菅」沒有這個意義。
我沒見過有「尻」的名字。現代的日本人名選字受「常用漢字」和「人名用漢字」的限制。2010以前,常用漢字表沒有「尻」。如果你見過叫田中尻的人,他是不到7歲的孩子。
其實不過是國情不同,文化不同而已,在日本文化里大家並沒有覺得這些字眼有什麼問題(當然也不是全部)。只不過是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有這樣的感覺罷了,個人見解。
㈣ 日本有哪些奇怪的姓氏
日本有那些奇怪的姓氏?日本的奇怪姓氏有我孫子、鼻毛、豬口、醬油等等。怎麼樣是不是有些太過於奇怪了。但這些確實是他們的姓氏。我們都知道日本向我們中國學習了很多關於語言文字的知識,逐漸才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在我們的文字流傳的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歧義,所以這些姓氏並不是表達我們所認為的意思,但是在我們看來確實讓人不禁想笑。日本古時候其實是只有名沒有姓的,後來隨著社會階層的影響,才將職務或者地名作為姓氏。下面讓我們來仔細了解一些這些奇怪的姓氏吧。
一、我孫子
我孫子作為姓氏可沒有侮辱人的意思,據說這個姓氏是印度一支在外來人聚居區里被當地土語叫做”Abikuku" , 為了懷念他們在後代中演變成了“我孫子”。日本著名的撐桿跳高運動員我孫子智美就擁有這個姓氏。
㈤ 日本人的姓和名是怎麼產生的
日本人的姓名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後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姓的含義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據統計,目前日本的姓約有十一萬左右,其中最常見的有四百多個。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義。以地名為姓是一大特徵。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腳下,便以「山下」或「山本」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邊,便稱「田邊」。日本人的姓有許多是以「村」字結尾的,如:西村、岡村、森材、木村等,這些姓最初都是來源於地名或村名。此外,還有許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相思想意識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宗教信仰,幾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為島嶼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宮殿前的廣場,白鳥、小熊是動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橋、烏居表示建築物;小野寺、西園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則是古時從中國經由朝鮮到日本定居的歸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後要隨夫姓(男子入贅則隨妻姓)。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結婚後隨夫姓改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的民法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日本女子婚後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
三、名的含義
日本人的名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惡含義的字,如:瘦、飢、瘦、苦、怪、邪等是人們所忌諱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義,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時其父年五十六歲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內容。如:黑田俊雄、奧野高廣、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個特徵。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廣,一般來說,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結尾的名較多,如:小林秀賴、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維新以前,有許多男子叫「兵衛」或「左(右)衛門」。這類名起源於古代。公元八世紀時,天皇朝廷內設立了五個負責保衛天皇和宮廷的軍事機構,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和左右衛士府,台稱五衛府。那些最早叫「兵衛」或「左(右)衛門」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軍士,有的則是這些軍士的直系親屬。不過,這些陳舊的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日本女子的名別具一格,與男子有很大的不同。女子的名一般多用秀麗優雅、讀音柔和的字詞,如小百合、赤子、花子、佐和子。在日本歷史上,有不少女子以丈夫、父親等直系親屬的職稱取名。例如著名的日本古典小說《瀝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她的名「式部」就是取自其父的官職式部丞(古代朝廷中掌管禮儀等事務的式部省的官吏)。古代日本女子的名,除貴族地主等少數統治階級的安女外.絕大部分是用日文假名(日文字母,分為片假名和平假名兩種)來書寫的,這一習俗至今還在一部分女子中保留著。例如,電影演員中野良子的名,日文寫作「中野上乙子」。其中的「上乙」就是假名字母。以「子」字結尾是近代日本女名的一個特點。
現在許多女名後面邢帶一個「子」字。例如當代著名歌唱家加藤登紀子、芹洋子的名就是如此。另外,以江、代、美、枝等字結尾的名也不少,如大關行江、字野干代、江上由美、太原富枝等。 日本天皇的名稱作「御名」,或「諱」。御名是天皇出生後由上一代天皇(即他的父親)授予的。從第五十四代天皇仁明天皇(公元810一850年在位)開始,御名一股是由兩個佳字組成。所謂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宮廷大臣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吉祥字。例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仁明天皇的御名是「正良」。許多天皇御名的後一個字都是「仁」字,後來明治天皇把這一習慣作為一項宮廷制度規定下來,要求所有皇太子名的後一個字都必須用「仁」字,同時規定所有公主名的後一個字必須用「子」字。例如大正天皇的御名是嘉仁;而當今天皇的御名是裕仁。天皇除正式的御名外,還有宮號、雅號,都是天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名。例如明治、大正兩天皇的宮號分別是「右宮」、 「明宮」。天皇逝世以後還有一個由後人迫蹭的稱號。根據含義的不同,這稱號又可分為兩種:一種叫「謚號」,一種叫「追號」。前者有歌頌天皇生前功德的善美之意,後者則沒有這些含義。例如:聖武、孝謙、稱德,分別是這三個天皇的謚號;醍醐、村上、東山,分別是這三個天皇的追號。四、姓和名的組成與區分
日本人的姓有用一個漢字的,也有用幾個漢字的。例如:森、松本、宇喜多、武者小路、勘解由小路。在古代甚至還有長達七個漢字的姓,如:大身狹屯倉田部。一般說來,現代日本人的姓以兩個漢字的為最多,其次是三個漢字,再次是一個漢字,超過四個漢字的姓極少。
日本人的名是由一個漢字或教個漢字組成。如,[犬養]毅.[森下]洋子、[谷崎]潤一郎.[酒井田]柿右衛門。現代日本人的名也是以兩個漢字的為多,四五個漢字以上的名巳很罕見。
日本人姓和名的排列順序同我國漢族人的姓名相同,都是姓在前,名在後。但是,由於日本人姓名字數的不統一,結分辨姓和名帶來不少麻煩。其他國家的人往往分不清哪些字是名,哪些字是姓。例如,中國人一般都知道太平正芳的太平是姓,正芳是名,然而像「八木下弘」這樣的姓名就不易辨出「八木下」是姓, 「弘」是名了。因為在日文中「八木」也是姓。為了方便起見,日本人在正式署名的場合,常常把姓和名按各種方式隔開。如森鷗外、並上清、二階堂進分別寫作『森 鷗外」、「並上 清」、 「二階堂 進」。這樣,姓和名使一目瞭然。
五、姓名漢字的讀音
日文中的漢字有漢音、吳音、唐音、古訓、俗訓等多種讀法。這些讀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為音讀,一為訓讀。所謂音讀就是模仿中國古代漢字的發音,訓讀則是按照日本固有的假名字母發音。日本人的姓名有用音讀的,也有用訓讀的,還有音、訓混讀的。例如[田中]角榮是音讀,[栗原]小卷是訓讀;[幸田]益次即是音訓混讀。有些姓名既可以音讀,又可以訓讀,例如川端康成的「康成」,音讀念作(闊奧賽依),訓讀念作(呀斯那哩)。本人到底採用哪種談法,別人很難確定。一些常用的日文漢字往往會有幾種及至幾十種的讀音。例如,「順」字僅訓讀就有二十三種讀音。以下三個名字小的「順」字埃音就不相同:[宮治]順美子(斯米括)、[大田]顧彥(米其比括)、[大井]順一(托西卡資)。甚至還有這樣的情形:兩個人的姓露完全一樣,但讀法卻不相同。如,同是叫「清水順」,一個讀作(克喲米資·歐薩媳),另一個朗讀作(克喲米資·斯那歐)。這種同字異音現象的大量存在,給辨別日本人姓名的讀法造成許多困難。 日本人的姓名不僅讀法復雜,而且沒有統一的規律,就連日本入有時也念不滄確。所以,就連日本人初次見面時,往往要互相向問姓名的讀音與寫法,書寫姓名時也常要註明讀音。
六、姓名漢字的翻譯
日本人的姓名絕大部分是用漢字寫的,國人不能不說是一大方便。中國人譯日本人名時,一般是照用原來的日文漢字,而讀音則是按漢語拼音發音。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日本的「和字」。日本民族在借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自己又創造了一些方塊字,這類字在日本被稱作「和字」(或國字)。例如藤原咲平這個名字中的「咲」(註:音xiào,古同「笑」。)字就是和字,它既無漢語讀音,也無法譯為中文。目前在我國,究竟如何翻譯這些和字,意見尚未統一。
其次是簡化字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日兩國都在力圖簡化漢字,但兩國的簡化字多不相同。如「澤」字,中文簡化為「澤」,日文簡化為「尺」(左加三點水)。所以日本人名「尺(左加三點水)登俊雄」,中文應譯為「澤登俊雄」。又如「濱」字,中文簡化為「濱」,日文簡化為「浜」。日本人名『浜田幸一」,中文應譯為「擯田幸一」。
中國人讀日本人姓名是按現代漢語發音,但歐美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卻是按照日本的固有發音譯音。也就是說,同一個日本人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發音截然不同。如:田中(塔那卡)英譯為Tanaka,如果不懂日文,就很難想到是田中。日文中的同音異字更增添了譯名時的困難。例如,「政夫」、 「政雄」這兩個名字在英譯中都寫作Masao。如果將英文的Masao譯成日文或中文,就至少要在政夫、政雄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此外,日本人姓名的順序是姓在前,名在後,而許多西方國家的姓名都是姓在後,名在前。如「田中角榮」,西方國家譯為「KakueI.Tanaka」(卡庫愛伊·塔那卡),即角榮田中。從英、法、德等拼音文字轉譯成中文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姓名的位置須倒過來。
七、戰後出現的新趨向
近幾十年來日本人的姓名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語中大約有五萬個漢字,人們取名時可以任意在這五萬字中進行選擇。戰後,日本政府對日語中的漢字進行了改革和限制。1946年政府公布了一千八百五十個當用漢字,1951年又補充公布了九十二個人名用漢字。從此,給新生兒取名都只能在這近兩干個漢字之內選擇,否則政府不予注冊戶籍。通過這些限制,人名用字的數字已大大減少了。 戰後出生的日本青年喜歡用新穎的名。一些過時的、落俗套的用字,如男子的「郎」字和女子的「子」字正在逐年減少。像「龜」、 「鶴」等表示舊思想意識的用字也已遭到人們的嫌棄,有人用其他一些同音異字來代替這些字。例如把「龜子」改成「香女子」或「佳名於」(三者的讀音相同,都念,卡美括)。還有的人乾脆向家庭裁判所提出申請,徹底改名。
明治維新盾,特別是二次大戰以後,在與外國人結婚的人以及僑居歐美的第二代、第三代日本人當4』還出現了一些「洋名」。有些洋名是用日文漢字書寫的,如[相川]拿破崙、[赤松]保羅(術一「)、[石川]文二(9M一5)。另外還有些人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模仿西方人名的寫法,把自己的姓和名的排列順序顛倒過來。如「達子加藤」、 「德一浦島」。加藤和浦島都是姓,按日本人的習餒應當寫在名的前面。 過去,只有婦女的名可以用假名字母書寫,男子的名必須用漢字。可是二次人戰後有些男子(主要是知識分子相藝術家)在署名時不用漢字,也用起假名采。有的是姓用漢字,名用假名,如:井上 靖;有的正相反,姓用假名,名用漢子,如:中西禮三:還有的入連名帶姓都用起假名來,如,彌津正志、安藤惠秀。關於書寫姓名是用漢字還是用假名字母的問題在日本早有爭論,不過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要在短期內立刻取消所有姓名中的漢字,改用假名,是不可能的。
㈥ 日本人的姓氏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同中國人一樣,日本人的姓名結構也是「姓氏+名字」。在古代日本,姓氏只有貴族才可以擁有,普通平民百姓只有用以稱呼的名字而無姓氏。
古代日本貴族的完整的姓名是由「氏、姓、苗字、名」組成,「氏、姓、苗字」都屬於體現一定家族傳承意義的姓氏,而「名」才是屬於本人的名字。其中氏最早出現,姓在氏之後出現,苗字則出現最晚,但在歷史發展中「氏、姓」逐漸不再被人們使用,而「苗字」則成為當今日本普遍使用的「姓氏」。
大約公元四世紀,日本列島上的大和朝廷建立起了統一國家,那些受大和朝廷大王(即後世的天皇)賜名的貴族建立起來的血緣和政治集團,便是「氏」。簡而言之,氏便是一個個貴族或部族的稱號。氏來源不一,但主要是依據官職、居住地管轄地、宗教、技藝職業等,如掌管祭祀事務的忌部氏、掌管軍事的物部氏、居住在出雲國的稱出雲氏等。
還有從皇族分離出來的日本古代「四大氏」——源、平、藤(原)、橘。其中源氏最早出於平安初期,在公元814年,嵯峨天皇由於子嗣過多而將多位皇子、皇女從皇族降為臣籍,賜氏為「源」,對日本歷史影響深遠的源氏由此產生。「四大氏」之所以高貴,正是因為這四氏都是從皇族中分離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苗字雖然在武士階層乃至其他階層被廣泛使用,但它在日本古人看來始終帶有武士私稱的性質,而氏與姓卻是天皇賜予的。從鐮倉時代直到明治時期,氏、姓和苗字的使用一直存在嚴格的區別,在諸多正式場合,仍需使用傳統「氏、姓」。例如明治時期的政府公文上,大久保利通寫為「藤原朝臣利通」、山縣有朋寫為「源氏有朋」,伊藤博文寫為「越智氏博文」。
但無論是「氏、姓」還是「苗字」,這些姓氏在古代日本從來都是貴族階層的特權,"名字帶刀"只是貴族的榮譽,普通百姓從來不被允許擁有姓氏。直到近代明治維新,為了便利國家的戶籍管理,才頒布《苗字必稱令》,允許普通百姓擁有姓氏。
參考書目:
1、蔡鳳林,論古代日本姓氏文化的特點;
2、邵加陵,日本人的姓名知識,商務印書館,1981年;
3、馮瑋,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