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高中政治專業知識點大全
擴展閱讀

高中政治專業知識點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31 11:41:41

『壹』 高中政治的知識點

政治是高中的主要學習科目,那麼高中政治都考查了哪些知識點內容呢?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的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政治的知識點: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注意三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他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②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均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

所以,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①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載體)

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物質運動的規律

①規律的概念: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②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

A規律客觀性原理: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普遍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B規律普遍性原理: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

A規律客觀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B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4、物質決定意識

①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③從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5、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②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A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人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

B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B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並不是否認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它要求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C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的統一。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A為什麼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要統一。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的統一。

7、實踐

①實踐的概念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注意: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人類所特有)、以客觀事物位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實踐的特點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C、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而產生的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人類的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地發展著

A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新問題、產生新的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

C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的唯一標准

A認識本身無法成為判斷標准

B客觀事物本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

C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實踐)才能檢驗

④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和歸宿。脫離實踐,認識就失去了意義。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觀性

A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形式是主觀的,內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基本屬性。

因為:

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於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真理的內容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

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C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每個人的知識構成、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種認識是正確的,即只有一個真理。

②真理的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離開了這一特定的過程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③真理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④真理和謬誤: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B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10、認識過程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

原因:認識的主體受各種條件制約,認識的客體是復雜變化的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

原因:

A認識的對象是變化的

B人是**延續的

C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高中政治的知識點:生活智慧與哲學精神

1、哲學與我們的生活的關系

(1)哲學的智慧不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具有的作用。

①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②從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③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地變化與發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④從哲學的任務上看,哲學能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1)區別:

①含義不同: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②世界觀人人都有,而哲學只有經過系統學習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觀往往是自發的、零散的、缺乏理論論證的,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有一套理論體系。

(2)聯系:

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和基礎,沒有世界觀就沒有哲學,世界觀以哲學為最高表現,二者不能截然分開。

整個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領域。

3、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1)區別:含義不同。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們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為方法論。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觀點。

(2)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4、世界觀與方法論和哲學的關系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我們可以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又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

5、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1)區別:

①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的一門學問。具體科學揭示

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則對個別的規律和特性進行新的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②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2)聯系:

①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那種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的看法是錯誤的。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任何輕視哲學,否認哲學對具

體科學的指導作用的看法,都是錯誤、有害的。

6、關於哲學的表述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學問)

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和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7、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8、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9、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10、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

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11、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基本觀點:認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進步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局限性:A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B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復雜問題,簡單化。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基本觀點: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進步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局限性:仍然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於物質。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3)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進步性: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義的基本狀態

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識,但由於對意識的不同理解,形成兩種基本的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當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觀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上帝、歷年、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誰是世界的本原

14、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2)它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於一切哲學的始終。

(3)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1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毛澤東思想:

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是被實踐證明了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精髓:實事求是。

鄧小平理論:

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產物,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它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落後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黨對的認識。

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地位: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

16、世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他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①從產生來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

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②存在: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③從發展上看,人類社會有其客觀規律(放在第十一課講解)。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放在第五課講解)

①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貳』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識點

一切知識都源於無知,一切無知都源於對知識的認知。最根深蒂固的無知,不是對知識的無知,而是對自己無知的無知。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識1

《政治生活》必背知識

一、公民為何/如何做某事?(Why—性質、人民民主的特點;Why/How:權利、義務、原則、四種途徑)

1、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點: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

3、權利: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權利。

4、義務:公民具有(維護國家統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義務。

5、原則:①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②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6、意義:公民有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公民做某事有利於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和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7、、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四種途徑:

①依法參與民主選舉,要珍惜權利,出於公心,審慎投票。

②依法參與民主決策,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③依法參與民主管理,通過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參與民主管理。

④依法參與民主監督,通過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方式進行民主監督。

二、政府為何/如何做某一件事?(Why—性質;Why/How:職能、宗旨原則、依法行政、權力監督)

1、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政府性質: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

3、政府職能:政府做某事是履行……職能的要求,是政府轉變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需要。(根據材料選擇職能。職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組織社會主義 文化 建設;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4、宗旨原則:政府做某事是政府貫徹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需要(工作原則體現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 方法 )。

5、依法行政:①做某事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②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③堅持科學決策、民族決策和依法決策。

6、權力監督:做某事有利於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三、人大代表為何/如何做某一件事?(Why—性質;Why/How:地位、與人民的關系、權利、義務)

1、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代表地位: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3、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具體哪個權利要結合材料展開)

4、義務:人大代表履行義務(義務: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

四、人大為何/如何做某事?(Why—地位性質;Why/How:職權、民主集中制)

1、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地位性質: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

3、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4、組織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權力機關與人民的關系;權利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五、黨為何/如何做某事?(Why—性質;Why/How:宗旨、地位、理念、方式、思想、三者統一)

1、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性質: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3、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黨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最高政治 領導力 量。

5、執政理念: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6、執政方式:堅持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

8、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六、人民政協(性質、主題、職能)

1、性質: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組織,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

2、主題: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行使職能。

3、職能: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七、如何處理民族關系?(原則、制度、宗教、民族關系)

①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原則。

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當家作主的自治權。

③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於團結信教群眾致力於民族地區發展。

④我國已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識2

《哲學生活》必背知識

一、唯物論(第4、5課)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2、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3、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③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④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二、認識論(第6課)

1、用「認識論」或「求索真理的歷程」或「實踐觀」分析材料: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樹立正確的認識。

(3)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這要求我們①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要正確對待錯誤。

(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註:上面的第(1)(2)兩點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三、(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關鍵詞:聯系 發展 矛盾 創新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聯系是普遍的,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聯系是客觀的,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聯是客觀的,但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聯系也具有條件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強調整體的原理內容):整體統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影響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

(強調部分的原理內容):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

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發展特點的原理)

【原理內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

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2.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發展趨勢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或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論】

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的成長;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3.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發展狀態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方法論】

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又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三)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對立統一規律)

【原理內容】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

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一分為二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

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

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

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方法論意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6.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辨證關系原理(矛盾問題的精髓)

【原理內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同時,它們在一定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

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即要善於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並在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特殊性。)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

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即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8.矛盾主、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

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9.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

主、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方法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四)創新觀

1.辯證否定觀原理

【原理內容】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因素。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內容】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方法論】

要樹立創新意識,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

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3.創新的作用(說明為何創新以及體現了創新的什麼作用)

【原理內容】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方法論】

必須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四、歷史唯物論(唯物史觀/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關鍵詞:社會存在(意識)人民群眾 社會基本矛盾改革 價值觀

(一)社會歷史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

①要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堅持一切從社會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同時要確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原理內容】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體現在: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3.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原理內容】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方法論】

①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社會規律辦事;

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

(二)價值觀、人生觀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

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方法論】 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關於人生價值問題

(1)人生價值的內容(是什麼)

①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奉獻)

②自我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

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真正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即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2)如何評價人的價值?

在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3)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①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准;

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4)怎樣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重點)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創造價值的根本途徑)

人的價值在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責任的與貢獻。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實現價值的客觀條件)

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價值的主觀條件)

必須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

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實現人生的價值。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識3

《文化生活》必背知識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一定要按四個方面綜合)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 思維方式 。

3、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此處優秀絕不能少)

②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此處優秀絕不能少)

③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此處優秀絕不能少)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 傳統文化 的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③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2、怎樣對待傳統文化:注意綜合

①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③立足於 社會實踐 (絕不能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④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4、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重點)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④ 教育 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課: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⑴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⑵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准。

2、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3、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創新

①立足於社會實踐。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⑥推動文化在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2020最新高中三年政治必備知識點總結

★ 2020年高考高中政治必背知識點

★ 高中生必備的政治知識點

★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知識點歸納整理

★ 高中必備政治知識點重點歸納

★ 高中政治8大常考專題知識匯總

★ 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重點

★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知識點最新歸納

★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重點知識歸納

『叄』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大全10篇

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並由知識導引的生活……沒有知識的愛與沒有愛的知識,都不可能產生高尚的生活。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知識點 總結 大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

一、建設社會主義 文化 強國。

1.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①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 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並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升華,是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③文化是引領一個民族前行的旗幟。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是中華文化重新走向輝煌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①要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③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新時代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

2.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

①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

②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加強宣傳 教育 陣地建設和管理。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2

我們的民族精神

一、永恆的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之魂。

①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精髓。

②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

3.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①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

②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③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二、弘揚民族精神。

1.薪火相傳,越燃越旺。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

2.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要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3.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舉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精神力量。

綜合探究: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要吸引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又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後思想。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3

走進文化生活

一、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

1.當代文化生活 素描 。文化生活色彩斑斕(多樣性)的原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文化生活的「喜」與「憂」。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可喜的變化;但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②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國家越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3.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①含義: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所 倡導的大眾文化。(我國的主導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②為什麼要倡導大眾文化: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要求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1.陽光下的陰影。我們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提高眼力,拒絕污染。①落後文化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色彩,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②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穢色情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奏響主旋律:文化激盪看主導。①國家要奏響主旋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導向和示範作用。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4

財政及其作用

1、財政收入與支出

2、財政收入

3、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財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約是其主要因素.

4、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的過程.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國家的職能才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是政府實現職能的物質條件,財政支出的狀況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6、①財政收支平衡與財政赤字: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對比,不外有三種情況:收大於支,存在節余;支大於收,出現赤字;收支相等.

②在國家財政預算和決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狀態,它表明國家籌集的財政資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財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③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的財政收入等於支出;或收入大於支出,略有節余;或支出大於收入,略有赤字.

④財政赤字,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部分.財政赤字意味著要靠借債過日子,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7、財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辦大事

(2)人民生活有保障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5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配置資源

1、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

①資源配置是由資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決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永無止境的,但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社會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用於生產某種產品的資源增加,用於生產其他產品的資源就會減少.為了盡量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社會必須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

2、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3、市場經濟:

①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②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主要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行情的變化,由市場來安排和調整的.

③哪種商品在市場上好賣,人們就擴大生產;哪種生產要素昂貴,供應緊張,人們就減少這種要素的使用.市場中就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4、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途徑)及優點.

①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來實現的.市場能夠及時、准確、靈活地反映出市場供求變化,傳遞市場供求信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②市場利用利益杠桿,市場競爭能夠很好地調動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積極性,推動科學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市場秩序

2、市場規則的含義及主要內容:

(1)市場規則是以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市場道德規范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2)市場規則主要包括市場准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其中,市場准入規則規定符合什麼條件的企業、商品可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規則用於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市場交易規則主要是對交易方式和行為作出規定.市場交易規則是市場規則中的核心.

3、市場交易原則:

(1)主要包括: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它們從不同的方面,規范著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為.

(3)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場交易原則,是保證市場交易活動有秩序、按規則進行的基本條件.有了這個原則,市場主體從事各項交易活動便有章可循,買賣雙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從而使交易順利進行.堅持"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交易原則,是遵循市場運行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

並非所有行業和領域市場者能起作用,市場不能調節的領域有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槍支彈葯慣用語危險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讓市場來調節.因為如果聽任經營者自由經營這些產品,會嚴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安定.

2、市場調節存在固有的弊端:

(1)市場調節的自發性.(2)盲目性(3)滯後性.

加強國家宏觀調控

1、必要性: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又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②加強宏觀調控不僅是因為市場的局限性,而且取決於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指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標).

2、宏觀調控的含義,主要目標及手段.

①含義: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②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

2、基本特徵: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因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二者運行的基礎不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上,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公有制經濟佔主體地位的基礎上.

②以共同富裕為目標.

③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6

1.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內涵: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意義: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把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

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文化強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社會主義文化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4.為什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

(2)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

(3)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願決定。

(4)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

5.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7

1、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1)民族節日:

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關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於世界各民族的 社會實踐 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為什麼要)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也屬於整個世界。)

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8

1、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是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2、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熔煉於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玉成於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後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3、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 愛好 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①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②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勤勞勇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④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恆的精神力量。

4、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要表現在具體的行動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怎麼做)

5、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就已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突出表現: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突出表現: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1、資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永無止境的,但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社會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為了盡量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社會必須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

2、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

3、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4、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的?P93第二段。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行情的變化,由市場來安排和調整的。市場中好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5、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P93第三段。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准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棉隊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杠桿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6、市場規則

(1)市場規則的含義:市場規則以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市場道德規范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2)市場規則的內容:包括市場准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市場交易規則。

(3)誠實守信的重要性: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

(4)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是什麼?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9

1、稅收及其種類:

1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利,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的主體:國家稅收的特點:無償取得

稅收的目的:實現國家職能稅收的內容:貨幣和實物

稅收的手段:憑借政治權利稅收的地位: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的依據:稅法

2稅法是稅收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證。

3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徵。

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強制性和五場戲有覺醒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

4根據征稅的對象劃分,目前我國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

影響的是稅種:增值稅、個人所得稅。

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增值稅的基本稅率是17‰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徵收的一種稅。

5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實惠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納稅:

1納稅人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負稅人是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2稅收的性質:取之於民、有之於民。

3偷稅: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國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欠稅:指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騙稅:指納稅人用欺騙的 方法 會的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

抗稅:指納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交納稅款的行為。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0

了解文化對人們交往方式、 思維方式 和實踐活動的影響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的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說明文 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理解優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大全10篇相關 文章 :

★ 2022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總結精選10篇

★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歸納

★ 高中政治知識點歸納總結(經典詳細)

★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重點知識歸納

★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

★ 2020年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政治知識點大全

★ 高中必備政治知識點重點歸納

★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肆』 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

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政治生活的內容更多地涉及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問題。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A.主權國家。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領土、政權、主權,其中主權是最重要的要素。

享有的基本權利: 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必須履行的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幹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B.國際組織。

不同類型:政府與非政府間;世界性與區域性。

政府間國際組織發揮的作用:促進交流與合作;協調國際關系;調節國際爭端;緩和國家矛盾。

當代國際社會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2、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國家合作與摩擦的原因)

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國家力量。

如何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1)我們要樹立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努力維護國家安定、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

必須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作斗爭。

(2)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我們要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必須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3)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1)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2)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新主張:

為了和平與發展,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改變國際舊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國家性質、國家利益。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我國外交關系的基本准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1)意義:

①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獨立與主權,有利於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符合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根本利益。

②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

(2)怎麼辦

(1)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努力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2)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

(3)堅決反對各種形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高中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我國的政黨制度

1、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是中國人民經歷長期的實踐鄭重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作為指導思想

3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

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有利於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使當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是黨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主黨派,是政治聯盟;人民政協,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我國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①通力合作的友黨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民主黨派參政基本點: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②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③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④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准則:遵守憲法和法律

⑤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高中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1、國家性質與我國國家性質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從本質上講,國家都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的基本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與剝削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不同,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3、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在我國,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廣泛性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而且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人民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也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我國在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4、人民民主專政具有專政的職能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國家依法打擊極少數敵人的破壞活動,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我國的民主與專政的關系(了解)

民主和專政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民主與專政相互區別。主要在於:兩都適用的范圍不同,民主適用於統治階級或人民內部,而專政則適用於被統治階級和敵對力量; 另一方面,民主與專政又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 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只有在統治階級或人民內部實現充分的民主,才能使得國家政權獲得有效的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實施對於被統治階級和敵對力量的專政; 同時,專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只有實施對被統治階級和敵對力量的專政,才能鞏固特定的國家政權和統治階級的政治地位,保障社會政治的穩定,才能使統治階級或人民內部的民主獲得必要的政治條件。

6、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我國憲法。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在新的歷史時期有了新的要求。

7、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志)、政治自由(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監督權(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

8、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性義務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②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公民根本的行為准則。遵守憲法和法律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③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9、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我國公民平等地享受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任何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受到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要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要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伍』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

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政治知識點 總結 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1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1、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

(1)價值的含義: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進行交換,就是因為它有價值,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

(2)使用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千差萬別)。

(3)兩者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否則就不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不能同時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者為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為得到使用價值必須支付價值。

2、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1)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的是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換所遇到的困難。貨幣的產生經歷了四個階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換階段;②擴大的物物交換階段;③一般等價物的產生階段;④貨幣的產生階段:在眾多的商品中,金和銀因具有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容易分割等天然屬性,因而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於是貴金屬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這便標志著貨幣正式產生。

(2)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仍然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的基本職能: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兩大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①含義:指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價格:用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示出來的商品價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決定價格,價格反映價值。

③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2)流通手段:①含義: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②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公式:W--G――W』

③需要現實中的貨幣。

(3)貨幣的其他三種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4、金屬貨幣與紙幣:

(1)紙幣的含義: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2)紙幣的本質:紙幣只是價值符號,本身沒有價值,國家強制方能使用。

(3)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

(4)紙幣的發行:國家有權發行紙幣,有權規定紙幣的面值與發行數量,但不能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量過多,就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如果紙幣發行量過少,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W價格水 平 × 待售W數量/G流通速度)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區別:①含義及實質不同。前者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的、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數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而後者是與之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表現為物價水平在較長時間內全面、持續下降,通常伴隨著經濟衰退的出現,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

②形成的原因不同。前者有四種類型,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結構型、綜合型,其中紙幣發行量過多屬於需求拉動型。而後者則是由宏觀經濟環境由商品短缺轉為相對過剩,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國外經濟危機傳導的物價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③表現不同:前者表現為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經濟過熱的現象;後者表現為物價持續下跌、市場疲軟、經濟衰退的現象。

④危害不同:前者會直接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如果居民的實際收入沒有增長,生活水平就會下降,購買力降低,商品銷售困難,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後者引起物價下降,在短期內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物價總水平長時間、大范圍下降,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市場銷售不振,對經濟長遠發展和居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⑤解決的 方法 不同。

解決通貨膨脹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二是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努力增收節支等 措施 。

而要解決通貨緊縮,主要靠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和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特別需要靠擴大內需的方針。?聯系:①都表現為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②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1、貨幣的發展形式: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2、結算與信用工具:

(1)結算的方式一是現金結算,二是轉賬結算。

(2)結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

①信用卡:

A.含義: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其中,銀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B.信用卡的作用:信用卡作為轉賬結算的一種信用工具,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減少了現金的使用及不便,簡化了收款手續,節省了交易費用,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為持卡人帶來極大便利。(簡捷、安全、方便等優點)

②支票:

A.含義: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由出票人簽發,委託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種票據。

B.種類:分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轉賬支票適用於辦理同城轉賬結算。

C.現金支票注意事項及特點:妥善保存,不得折疊;准確性,現金支票要查驗金額的大小寫是否一致,單位書寫是否正確;有效性,要在有效期內到指定銀行支取;間接性,不能拿來直接購物,支票一般用於同城結算。

3、外匯和匯率:

(1)外匯的含義: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2)匯率的含義: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①100外幣可兌換更多本幣-→外匯匯率升高(本幣匯率降低)-→外幣升值,本幣貶值—→抑制進口、刺激出口-→資本流入。反之亦然。

②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利率水平、匯率政策、重大國際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機等因素。

③決定匯率的因素:匯率是由本國貨幣和他國貨幣實際購買力之比決定的。

(3)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①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含義:主要是指人民幣既不貶值,也不升值。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

②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對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人民幣升值後果

積極影響:

①有利於中國進口。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

②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

③有利於人才 出國 學習和培訓。中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

④外債還本付息壓力減輕。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 。

⑤中國RMB國際地位提高。

負面影響:

①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②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一定的傷害

③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

④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5)外幣不等於外匯,外匯能夠用於國際間結算,外幣不一定能。外匯的主要職能是國際結算。外匯儲備主要用於穩定匯率、償還債務、平衡國際收支等。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2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1、影響價格的因素:

①影響價格的因素:如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等,甚至是宗教、習俗。

②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2、供求影響價格。

①供不應求,價格升高。

A、賣方市場:含義,由賣方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B、表現:由於供不應求,賣方在市場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即使提高價格,也能把商品賣出。

②供過於求,價格降低。

A、買方市場,是由買方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B、表現;由於供過於求,買方在市場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價格通常趨於下降。

3、價值決定價格:

(1)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①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②商品價格的高低,因為它們所含價值量不同。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商品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2)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①價值量的決定因素: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商品的需時間。

B、個別勞動時間即商品生產者個人生產某種商品所用的時間。

②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商品耗費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其價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生產者意義。

A、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處於有利地位盈利。

B、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處於不利地位虧損。

C、相等不虧不賺。

它決定了生產者努力縮短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

(3)勞動生產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社會勞率↑單位時間產品數量↑勞動時間↓

①社會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關系:商品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社會勞動生產率決定。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在價值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單位商品價值量就會減少,所以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

②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的關系:(?h/個×個數=價值總量)(單商品價值量×使用價值總量=價值總量)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無論社會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商品的價值總量不變。

③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的關系: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個商品生產者所創造的商品的價值總量增加了。

4、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①價值規律的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②表現形式:

A.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B.供求與價格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為什麼價格不會無限制上升或下降)

C.等價交換:價格與價值相符的交換。等價交換存在於商品交換的平均數中,不存在於每一個個別場合。

③作用:

A.調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原因:供求與價格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結果:使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實現優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結果:使企業內部實現優化配置)

C.導致商品生產的優勝劣汰。(原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結果:使資源在企業之間實現優化配置,總之,即有利於資源優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1、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價格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購買能力從而影響商品消費量。某種商品價格上升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下降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2)商品價格變動引起該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變化。――需求法則

(3)不同商品需求量對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價格變動對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對電視、手機等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較大。

(4)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還要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

①替代品的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量的影響。

第一,如果兩種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同一需要,這兩種商品就互為替代品。

第二,在互為替代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同時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導致對另一種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將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導致對另一種商品需求量減少。

②互補品的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量的影響。

第一,如果兩種商品共同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這兩種商品就是互補商品。

第二,在有互補關系的商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不僅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同時也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會引起另一種商品需求量隨之增加。

2、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當某種商品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減少因而壓縮生產規模;當供不應求是,價格上漲,獲利增加因而擴大生產規模。

(2)提高勞動生產率。對企業來講,只有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率,才能縮短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給自己的產品提供降價空間,在價格競爭乃至生存競爭中更具優勢,所以,企業應該主動提高勞動生產率。

(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在市場經濟中,哪個生產者能夠提供質量好的或者其他企業無法生產的市場需要的產品,他就能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從中獲取更多的利潤。這就要求也促使生產者適應市場變化進行生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3

一、消費及其類型

1、影響消費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這是影響消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收入與消費的關系: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一般來說收入與消費成正比。

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於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

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聯系,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反之,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會使總體消費水平提高。

(2)商品價格的高低,這是影響消費的又一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價格高低通過影響人們的消費選擇來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

②價格高低的變化與人們消費水平成反比。

物價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購買能力從而影響商品消費量。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普遍降低,消費量下降;物價下跌,則購買力普遍提高,人們消費量提高。

③物價的變動引起的消費量的變動的程度是因商品種類而異的。一般說來,基本生活消費品的消費受價格水平變動的影響要遠遠低於奢侈品。

④各種商品比價的變動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替代品和互補品價格變化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數量。

(3)另外,商品的性能、外觀、質量、包裝等也能成為影響消費的原因,甚至購買方式、商店位置、服務態度、售後維修與保養情況都能影響人們的消費活動。

(4)提高人民消費水平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經濟,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此外,還需要國家宏觀調控穩定物價、控制物價上漲;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關系;優化消費結構,克服不健康消費心理,樹立正確消費觀;控制人口增長,保護生態平衡、防治環境污染。

2、消費的類型:

(1)按照產品類型不同,可以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前者消費的是有形商品,如書籍、電器、水果等等;而後者消費的是服務,如家教、理發等。

(2)人們最常見的是錢貨兩清的消費,此外,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也越來越常見。

①錢貨兩清的消費。

我們消費的大部分商品是通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獲得的,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即由買主自己享有。

②貸款消費。

其含義是指在購買大宗商品或服務的時候,一次性付款可能會超出買主的支付能力,買主可以考慮預支未來收入進行的消費。

③租賃消費。

第一,含義:是指有些商品由於消費者使用的次數有限,通過短期租賃的辦法來獲得商品在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的消費方式。

第二,租賃消費的原因:對於一些商品,消費者使用的次數有限,為暫時的使用而買下商品不劃算。

第三,租賃消費的特點:商品的所有權不變,消費者獲得的是商品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權。

第四,租賃消費的優點:便宜,避免了浪費,商品的使用價值可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節約資源。

(3)按照消費的目的,生活消費可以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①生存資料消費,它滿足人們較低層次的需求,是最基本的消費;

②發展資料消費,它滿足人們發展的要求;

③享受資料消費,它滿足人們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消費。

3、消費結構

(1)消費結構的含義及特點

①消費結構的含義: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②消費結構的特點(影響消費結構的因素):消費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變化。消費結構變化的方向遵循著由生存需要到發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順序。

(2)恩格爾系數

①恩格爾系數的含義: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們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一個系數。

②恩格爾系數大小與消費結構變化的關系:

恩格爾系數越大,意味著食品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越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影響發展和享受資料消費的增加,限制消費層次、消費質量,消費結構單一,消費水平低。恩格爾系數越小,表明人們的消費結構越完善、越優化,人們的消費水平越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越高。

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消費心理:

(1)消費心理復雜性的原因:由於受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費帶有復雜性。

(2)消費心理復雜性的表現:

消費心理的表現 特點 評價

從眾心理引發

的消費 仿效性、

重復性、

盲目性 有利:能夠引發對某類商品或某種風格商品的追求,並形成流行趨勢。商家常藉此推銷商品。健康的、合理的從眾心理可帶動某一產業的發展,如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產業。

有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從眾心理誤導經濟發展,對個人生活也不利

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盲目從眾不可取

求異心理引發

的消費 標新立異 有利:展示個性,也可推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出現,促進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有弊:代價大,社會不認可

態度:過分標新立異,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引發

的消費 誇耀性

盲目性 有弊:不實用,對個人生活不利

態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求實心理引發

的消費 符合實際

講求實惠 有利:理智的消費,對個人生活和社會都有利

態度:值得提倡

2、消費行為:做理智的消費者,一定要踐行一些正確的消費原則: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①所謂適度消費,包括不滯後消費和不超前消費兩層意思。

②量入為出,使消費與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合理進行消費。

③堅持適度原則,提倡勤儉節約精神。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消費要有主見,要保持冷靜頭腦,避免跟風隨大流,盡量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只重物質消費而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使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協調發展。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①體現新的發展觀要求,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其核心是可持續消費。

②綠色消費的含義: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

③為什麼要提倡綠色消費?

面對嚴峻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我們應該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保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綠色消費理念不僅有利於個人的生命健康,也有利於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作為一種科學、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正在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

④綠色消費體現、要求,即5R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c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evaluat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保護自然,萬物共存(Rescue)。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①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體現。

②資源具有稀缺性,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應該戒奢以儉。

③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人,難以戰勝困難,成就事業。艱苦奮斗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應該發揚光大。實踐證明,認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作風已過時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和有害的。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中政治知識點歸納總結(經典詳細)

★ 2020年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政治考點整理歸納

★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中政治知識總結歸納

★ 2020最新高中三年政治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中政治生活知識點歸納整理

★ 2020年高中政治知識點重點總結

★ 2020高中政治重要知識點歸納

『陸』 高中政治知識點有哪些

高中政治知識點如下:

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2、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於求時,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5、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柒』 高中政治學考知識點

高中政治學業水平測試之前,歸納重要的知識點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舊知識的進一步理解、鞏固。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學考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政治學考知識點:人大代表肩負人民的重託
一、人大代表是人民權力的受託者:

1、人大代表與人民的關系:

(1)人大代表是人民意志的表達者,也是人民權力的受託者

(2)代表與被代表,受委託與委託

2、人大代表與人民的關系的特點:

(1)人大代表權力的源泉在於人民

(2)人民與人大代表權力委託關系的成立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3)人民對人大代表的權力委託是有期限的

3、人大代表應有的素養:良好的政治素質、法制意識和 文化 修養,較高的參政議政和社會活動能力,強烈的代表意識,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健康的身心素質。

二、人大代表的職責:

1、人大代表履職的重要性:

(1)關繫到國家權力的有效行使

(2)關繫到人民當家做主權力的實現

(3)關繫到自身代表價值的實現

2、人大代表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期間的職責:與會權、審議權、提案權、選舉權、詢問權、質詢權、罷免權、調查權、表決權、建議、批評和意見權以及提議權等

3、人大代表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職責

4、人大代表履職的意義:

(1)加強了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

(2)加強了人大代表與人大會、政府及其他國家機關的聯系

(3)有利於人大代表知情、參政和議政、更好地行使職權

5、人大代表的權利與義務
高中政治學考知識點:民主
1、民主的內容:民主制度、民主權利、民主作風、民主 方法 等

2、實行民主的領域:政治民主、經濟民主、文化民主、 教育 民主

3、民主的含義:從根本上說,民主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國體、政體、政黨制度等。(在現代社會中,民主是指一定階級在形式上或實質上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國家政治制度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5、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人民當家作主的

6、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目標和四大特徵:民主、富強、文明、和諧

7、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意義:

(1)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把人民群眾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正確的決策

(3)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8、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形式: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基層民主制度

9、中國民主的特色內涵:

(1)中國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

(2)中國的民主是由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

(3)中國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可靠保障的民主

(4)中國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為根本組織原則和活動方式的民主
高中政治學考知識點:財政
1、財政含義:所謂財政就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動

2、取得財政收入的方式:

(1)稅收收入——最主要來源

(2)國有資產收入

①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

②國家從股份制企業所取得的股息和紅利收入等

(3)債務收入——負收入

3、財政支出:

(1)含義:國家為實現其職能而對所獲得的收入進行開支,就是財政支出

(2)目的:實現國家職能——實現國家職能的物質基礎

(3)方向:財政支出按國家職能劃分,可分為:

①經濟建設支出

②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

③行政管理支出

④國防支出

⑤債務支出(國債還本付息的支出)

⑥其他支出

(4)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分配,是通過國家的預算實現的——經過 法定程序(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批準的國家年度收支計劃就稱作國家預 算;對上一年度財政收支的實際執行情況的 總結 就稱作決算。

4、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關系:

——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

(1)財政收入的規模決定財政支出的規模,有收才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 收只能少支

(2)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