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玉的玉經
第一章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華,工玉結合,謂之玉器。器有大小美醜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別。八千年浩瀚歷史,九萬里廣闊天地,華夏子孫,千秋萬代,無不與玉息息相關,故有「玉魂」之說也。
第二章
玉有靈性,非附會也。玉質溫潤,觸之如嬰兒肌膚,瞬間引起人的共鳴;玉色和暢,觀之如靜雅美人,頓時令人血脈噴張;玉聲悅耳,聽之如天籟之音,立即讓你渾身舒暢。此等天賜神物,與人竟是如此和諧合拍,能不讓人在把玩之餘概嘆其通靈神授矣。
第三章
玉為王,白玉為皇,反映的是人性貪婪。玉生自然,本無王民之別。之所以為王所用,是因為王權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獨攬享用。又因玉石資源匱乏,采之不易,雕琢亦難,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為王器,是物權支配之結果也。
第四章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實則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唯有種類之別,豈能知曉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類文化之載體。人是主動附加,玉是被動接受。故所謂「玉文化」,其實與玉無關。文化是人類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對人類文明的反映。
第五章
玉選人,實屬偶然;人選玉,則為必然。人生於世,孤獨至極。茫茫宇宙,獨我人類生於地球,無奈之下,只得與自然為友。名為和諧相處,實則為自己尋找慰藉。故玉與人結緣乃人類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第六章
玉用於巫,是對神的敬畏;玉用於王,是王權淫威的結果。古人刻符求神,後人謂巫玉;古人賦型於禮,後人謂禮玉。可見,玉的稱謂因用途而變也。
第七章
知榮辱而後做人,知好壞而後玩玉。古玉收藏不以數量論高低,唯求精品至上。何謂精品?質好精品乎?沁好精品乎?型好精品乎?工好精品乎?題材好精品乎?誠然,居其一可為精品。但能在精品之上,求稀,求美,能破歷史記錄,能填歷史空白,此等稀罕之物雖一件足敵萬件也。
第八章
古玉市場,滿目瘡痍。醒者笑醉者,醉者笑醒者,醒醉各自樂,黑白共乾坤。何時醉者醒?何時黑白分?但原有其時,玉界放光明。
第九章
網路論玉,始於漢龍,玉界高人多出其中也;其後雅昌,興盛一時,因管理者缺乏胸襟氣度,目光短淺,終至破落;如今,盛世人氣尚可,但以逐利為重,古玉知識難以普及,久而久之,勢必以訛傳訛,新人入正道者寥寥矣。
第十章
天使與魔鬼僅一步之遙,古玉辯真假唯眼力而已。眼力不到者,以真為假,以假為真,乃是常事。本來也無可厚非,怕只怕眼力不濟卻不自知。眼力差者往往草木皆兵,唯以自己的認知范圍看世界,諸不知世界何其大矣。
第十一章
美玉養人不無道理,悅目、悅心、悅耳、悅膚,悅神,五悅齊至,音樂可比乎?舞蹈可比乎?珍餚美味可比乎?或短暫可比,然能持久乎?
第十二章
自古崇尚白玉未可信也。以公元紀年為限,前三千年白玉甚少,後兩千年白玉佔比亦無優勢。今人喜白玉,曰「白玉為皇」,實屬附會也。
第十三章
古玉市場,青海玉仿古泛濫,魚目混珠之作多矣。商周以降,有白玉「表如青海,質乃和田」,今已不見新出,概已絕矣。故見狀如青海玉者,需細心分辨,不可因噎廢食,否則會將真品當仿品也。
第十四章
災至,玉碎人全,迷信也。即便如此,也屬巧合。玉能辟邪,實則與暗示有關。正向暗示,不遜良葯。人活一口氣,地活一張皮,所謂「氣」,除卻活命之氣外,更重要的是正直、進取、勇往直前之「正氣」。美玉就是「人活一口氣」的助氧劑。
第十五章
欲得美玉,先修自身。若無御玉之德,縱有美玉經手,也無緣得之。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美玉擇德而居也。
第十六章
人若無德,必無美玉。即使借他人之眼強留美玉,也只能嘩眾取寵,不能得其靈魂而受益。
第十七章
古人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乃通靈之物,得之,養之,愛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潤澤,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細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護你的心靈,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時,你才覺得終身離不開她了。
第十八章
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人玉合一,相愛相依。到此境界,縱有山珍海味不足以迷醉,縱有仙丹妙葯不足以艷羨。此時,你會感嘆,人生得一美玉足矣。
第十九章
古玉天生貴族血統。玩古玉你在感嘆「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餘,你已不知不覺間和這些王公貴族平起平坐。不僅如此,這些王公貴族之玩物,通過時光隧道出現在你的面前時,又多了上天賜予的一份厚禮—美麗的沁色。此時的你,豈能是王公貴族可比。
第二十章
古玉可護身、辟邪、延年益壽,並非迷信,實乃良性互動之結果也。人將願望、圖騰、吉祥圖案賦型或刻圖於玉,其伴隨人左右時,良好的暗示作用起到安神、定心、鎮靜等作用,加之「古玉顯靈」的傳說,使這種作用得到有效放大。心定則少禍,神定則安康、鎮靜則諸事順遂。
第二十一章
古人治玉善於用線,尤以商周見長;至春秋一變,至東漢又一變也。戰漢雖歷期間,卻風格突變,改重線而重型。漢末型線並重,線條細且流暢,謂游絲描。其後千餘年,線條已不佔主導地位。
第二十二章
玉器的演變,簡言之,一為工變,一為形變。工變的背後是經濟基礎,形變的背後是上層建築。工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形變則是統治者的意志要求和社會意識的自然流露。或為巫,或為禮,或為炫耀,或為實用,玉器承載了厚重的文化要素和時人審美觀念。
第二十三章
知玉乎?知和田玉乎?知商周戰漢用何玉乎?知今人偽古玉之用料乎?不知,何以玩?何以藏?何以知真假?感覺乎?經驗乎?唯心之最也。以此可論玉乎?可教人乎?可以專家自居乎?
第二十四章
今人勢利,以玉質論取捨,實乃目光短淺也。若古玉唯和田是取,則戰漢以前十之七八將被遺棄;若和田唯白玉是取,又去古玉總數十之七八也。故古玉收藏首重玉材論愧對祖宗,有罪於子孫也。是以祖宗遺產,一珠一管不可棄也。
第二十五章
學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也。故教你學工,小技也;教你認玉,小技也;教你辨識古玉之表象,小技也。技本有高低,若悟性不夠,則學成難也。所謂悟性,即為道也,先知道而後學技,易成正果也。
第二十六章
只道是皇家工藝,殊不知天壤之別。同為漢玉,曾侯乙玉用料之精,工藝難度之大,蓋天下莫能比也;南越王玉藝術水準之高,天下矚目;中山國的玉座屏,瑰麗神奇,到了極點。可見,王室用玉並非皇家玉工統一製作,而是王侯割據自成一體。
第二十七章
古人是天生的藝術大師。紅山玉器的抽象手法讓人嘆為觀止,殷墟玉器的剪影工藝令人稱奇;及至戰漢,龍飛鳳舞,張揚霸氣,又將古人具象與抽象的藝術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十八章
春水乎?秋山乎?美景乎?非也。獵殺場面讓人觸目心驚。獵者,鷹鶻也,遼金元人寵愛之物;被獵者,天鵝、麋鹿也,漢人吉祥使者。以鷹鶻逐殺麋鹿天鵝賦型於玉者,實乃暗喻「以小博大」、「逐鹿中原」之政治意圖也。
第二十九章
玉之發現,源自於對美的感知與認識;玉器之產生,源自於對美的創造與再現。美是貫穿玉器發展史的主線。故玉器收藏,首先需要關注的是美,需要理解的是美。理解了美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那段歷史。
第三十章
古玉有七美,精光內蘊之美,肌膚相親之美,吉祥寓意之美,盤變通靈之美,材堅沁變之美、工巧型致之美,稀有奇特之美。古玉有四可四不可,可遇而不可求,可親而不可辱,可讀而不可問,可市而不可欺。概玉緣玉德之所故也。
第三十一章
玉有千百種,工有千百種,型有千百種,紋有千百種,沁有千百種,千百種組合,無數種結果,辨之何易?概「神仙難斷寸玉」之所故也。固然如此,尚有規律可循。最難者乃在於人也,人有千百種,素質各不同,面對古玉之千百種組合,得真諦者能有幾人矣。
第三十二章
變者,人之感覺也;不變,古玉之真贗。感覺源自認知,認知愈深愈近真實。主觀認知乃是表象,客觀認知才是本質。今人玩玉多求主觀認知,諸不知其害大矣。故以客觀認知為尺度衡己所藏,方得真諦也。
第三十三章
古玉藏家乎?古玉鑒定家乎?古玉理論家乎?何以衡之?頭銜乎?專家認可乎?百姓認可乎?非也。認可者,古玉也。無論其多大頭銜,無論其名聲多大,倘若所藏所玩多為贗品或真贗不分,其頭銜何用?其名聲何用?或可忽悠一時,終將在歷史中成為笑料。正所謂「人鑒玉三分准,玉鑒人百分百」也。
第三十四章
可罪己,亦可罪人,但不可罪玉。罪玉者,有違玉德也。今有三類人,大罪於玉,吾輩當口誅筆伐之。一類身居玉界要職,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一類打著專家學者旗號,替偽古玉搖旗吶喊者;一類神通廣大,頭銜頗多,以古玉贗品忽悠天下者。此三類人皆玉界狂魔。有其在,玉界難分黑白矣。
第三十五章
古玉鑒定,不可以料斷,不可以工斷,不可以沁斷,不可以紋斷,不可以型斷。型料工沁紋,需綜合考慮。即便如此,尚需三思。固然玉非因人而異,實乃人之鑒玉水平有別也。
第三十六章
古玉鑒定,不可以武斷,不可以臆斷,不可以故事斷,不可以一眼斷,不可以不上手斷,蓋古玉之狀態千差萬別,世人能識之掛一漏萬也。武斷勢必犯錯,臆斷則無根據,故事斷實在荒唐,一眼斷非玉聖不可為也,不上手斷僅可參考而已。
第三十七章
古玉鑒定,需用美學之眼光,哲學之態度,政治經濟學之觀點;需知歷史之脈絡,地理之概念,人文發展之背景。知古通今,博學多才,方才游刃有餘。最主要的一點,需有玉之美德,方能得之,識之。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玉互賞,共性之所同也。
第三十八章
古玉鑒定,須以虔誠之心,敏銳之目,兼聽之耳,慎言之口,辯證之思維,方能為之。心不誠則目虛,目不銳則腦渾,不兼聽則將黑白顛倒,不慎言則可能斷真為假、斷假為真。其中,最重要的是辨證思維,不能辯證,則如坐井觀天。總是把沒有見過的,或是出土古玉沒有的統而否之。諸不知,即便是出土古玉也是花樣百出、不斷翻新也。
第三十九章
古玉鑒定,須有好玉之德,薄財之心,通古之才,容人之量。不好玉則神不聚,不薄財則心不寧,不通古則無鑒玉之識,不容人則意亂情迷。故古玉乃至潔聖物,來不得半點邪念。今有所謂專家,左手點錢,右手看玉,欲開證書,動輒千元,其德何在?其心何寧?其才未必通古,其量怎堪容人?斯如是,何謂專家哉?!
第四十章
人玩玉乎? 玉玩人乎?人玩人乎?誠然,今日玉界兼而有之。得真,識真,玩真,謂「人玩玉」;得贗品,以為真,玩之,謂「玉玩人」;不識玉,以專家自居,誤人子弟者;或識玉而惡意忽悠,顛倒黑白,指鹿為馬者則是「人玩人」也。其何之類,凡涉玉者,皆當時時自省也。
第四十一章
玉為玩物,毋庸諱言。但玩法各異,或以珍寶藏之,或以其美飾之,或用於生財而市之,此三類人皆不足道。惟有一種人最可貴,乃愛玉如妻,相濡以沫者,蓋以玉育德,因玉而雅,玉貴人生之故也。
第四十二章
玩玉,需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方能愛之;出乎其外,方能觀之。今有同好,玉藏洋洋大觀,頗有天下舍我其誰之氣勢。初觀之,震撼;再觀之,尤為震撼;三觀四觀之後,哦聲釋然,原來是葯啊。故古玉玩家須當警醒,良玉不可多得,多得必先多思,多思或可幡然有悟也。
第四十三章
玉有真偽,德有正邪。真玉正德,偽玉邪德。吾輩當至尚正德,方不違玉人之志也。倘以德真玉之誠德偽玉,其德正乎?其品正乎?其行將混淆是非,固然博人一時之歡,然將己置於似品非品,似德非德之境地也。
第四十四章
論壇紛爭,皆為利益故。多以私利,建小圈,忘大義,全然不顧玉德,指真為假,顛倒黑白。凡入我圈中者,珉石皆是美玉;凡格格不入者,美玉亦是垃圾。故常見論壇如菜市,人聲鼎沸,雞飛狗跳,名為論玉,實則爭利。固然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因此而罷黜論壇。論壇之風格與掌門之德性有關也。倘若在此學玉,不能僅用眼學,更以腦學為重。
第四十五章
古玉界混亂,源自官方。本當最具公信力之專家團體,多為私利而行為不檢,四處鑒定而不能固守職業道德,信口胡言,信手胡寫。當百姓意識被愚弄之時,公信力瞬間坍塌。於是乎,各路妖魔鬼怪打著「研究機構」、「大學教授」、「考古研究所」等各種旗號招搖撞騙,且多是「南郭先生」,致本來已經混亂之古玉界更加混亂。好在覺醒者越來越多,這當是古玉界未來之希望
第四十六章
玉人當日作三省,吾痴乎?日作三問,吾邪乎?痴者不識玉猶可救,倘若不自識,亦不識人,並因此而自誤或者誤人者,最可懼也。今日玉界,此類人何其多哉!邪者,識玉則洋裝不知,識人則故意糊塗,或因事不關己,或有不良居心,或顧忌顏面關系,一幅阿哈面孔,雖無蛇蠍心腸,則已是古玉罪人矣。
第四十七章
古玉難辨,尚有法可辨;人心不一,乃大患也。今日玉界混亂,非無鑒玉之妙法,實乃掌握話語權之官方不作為。作為者,當以去偽存真為要旨,精確制定綱領性文件,把握輿論導向,統一思想,步調一致,珍惜祖宗留下之任何遺產,哪怕是一珠一管。而後,分領域,分等級,探討之,研究之,方能繁而不亂,有效推進。
第四十八章
井底之蛙謂飛鳥曰:天何其小,爾能飛乎?鳥謂蛙曰:不知天之大,乃爾坐井觀天之故也。玉人亦是如此,若無飛鳥之志,若無飛鳥之技,怎知天之大?怎知飛之樂?故如井蛙者,切莫以已所見而妄言對錯。對錯不在你我,而在乎眼界,在乎心胸。孰對孰錯?問別人,何不先問自己矣?!
第四十九章
贗品者,物之廢品,騙之誘餌,道德淪喪之工具也。今日玉界掌話語權者,竟有「古玉不打假」、「過百年也是古董」、「帶動社會產業」之言論。諸不知,其言謬之極,其位愧之極,其害危之極。贗品泛濫之後果,乃是對社會資源之浪費,收藏者智慧之侮辱,祖宗遺產之褻瀆,亦是對子孫後代之犯罪矣。
第五十章
玉人多以「眾人皆醉我獨醒」自慰。諸不知,此語亦多是醉者所言。孔子可謂聖人,尚有不醒之處,況我等凡夫俗子乎?故古玉玩家當時時警醒,而非獨醒。警醒則有謙遜之心,求證之心,否我之心;獨醒則有孤傲之心,固執之心,自以為是之心。二者雖僅有一字之別,其結果則迥然不同矣。
第五十一章
正德不興,邪德生矣!正德不爭,邪德興矣!因正德居要位者,熟視而無睹,致邪德居要位者,興風又作浪。正德之空間,因力之單薄而狹小,因爭之不力而萎縮,致邪德氣焰之囂張,成歷史之最之「輝煌」。固然如此,亦不可懼。因邪不勝正,乃不破之真理。故正德之發揚光大,當指日可期也。
第五十二章
玉者,石之美也;石之美者,未必是玉。玉之概念,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從古至今,尚未有公認之定義。玉之初,概念籠統,未予細分,凡石之美者,皆為玉也;而後,見多識廣,始分其類。今已難究其源,故不必苛求定論。余以為,古玉者,當不分產地,除如瑪瑙、水晶、綠松石等有明確定義者,皆為玉也。
第五十三章
新玉之魅,在其美,在其堅,在其溫潤,在其可琢可磨,在其可雕可刻。古玉之魅,擁新玉之所有,擁新玉之所無。所無者,數量之稀有也,歷史信息之厚重也,文化要素之遺留也,美麗沁色之多變也。故古玉玩家,可與古人對話,可與天地溝通,其精神之富有,其胸懷之博大,非常人所能比也。
第五十四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時間愈久,玩味愈濃。就古玉分期而言,明清遜於中古,中古又遜於高古。明清玉,寡淡如水,銅臭十足;中古玉,品之有味,玩之有興,藏之則會因玉而貴;高古玉,則如皇家公主,身份貴不可言,得之靠奇緣,品之如讀史書經典,伴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第五十五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魂,魅在其魄。其型,其工,其質,其沁,其飾,成其外表,涵其精魂。可讀,可品。其五德之要義,六器之聖禮,祈福之圖騰,成其氣魄。潛移人之惡德而向好,默化人之邪念而向善。佩之,如有師教,如有佛佑。蓋世間萬物能有古玉之德者少矣!
第五十六章
古人之「首德次符」乃就新玉而言。今人借古人之言,論古玉收藏,豈非荒唐哉?今之古玉,雖為古之新玉,然經歲月滄桑之變,已全然不同。其德之涵,符之義,已與古人之本意相去甚遠矣!切不可信手拈來,奉為真理。古玉之德,增歷史信息;古玉之符,增歲月見證。二者意義已超玉之本身。故論古玉,不可枉論德浮之首次。
第五十七章
知其真而後讀之;知其美而後賞之;知其性而後護之;知其德而後品之。讀其真,辨識得以提高;賞其美,情操得以陶冶;護其性方知責任重大;品其德,乃使人生境界得以升華。故古玉收藏當以此為要義也。
第五十八章
玉在人手,玉是過客;人在玉河,人是過客。過客之玉毀於人手,乃玉之不幸;過客之人毀過客之玉,則為千古罪人。古玉不惜永恆之身與爾相遇,本是千古奇緣,非人人盡享也。若能珍惜之,欣賞之,定會得益於玉,德貴人生;若漠視之,毀滅之,雖是無心,亦將平添無可救贖之罪過矣!
第五十九章
古玉之緣,緣在於遇,緣在於盤,緣在於思,緣在於愛,緣在於痴。遇、盤、思、愛、痴,循序漸進,次第而深厚。遇之,乃修之緣;盤之,乃體之緣;思之,乃智之緣;愛之,乃情之緣;痴之,乃德之緣。古玉之魂,當以德先。因玉而德,乃古玉收藏之最高境界也。
第六十章
輯要點太難,取共性不易,乃古玉難辨之主因。而要點、共性之把握,非具一定功力者不可為也。尤其是以料斷玉,荒謬至極。時下玉人常以「青海玉」說事,諸不知古玉中類青海玉者多矣!故鑒別古玉無捷徑可走,須對型、料、工、沁、紋深入研究,綜合把握,方可定論。
第六十一章
宣其難,方有高技現;宣其難,方有玉痴出;宣其難,方能以誠待玉;宣其難,方能謹語慎言;宣其難,方能不沒古玉真品;宣其難,方能讓天下古玉贗品無所遁形。辨古玉之難,不在其道,不在其技,在乎心性之間也。人心不沽,好財忘義,焉能誠矣,焉能痴矣,焉能辨其真贗矣!
第六十二章
器出於心,「自然」得也;匠心獨運,「美器」出也。為牟暴利而仿古,其心必歪,其念必邪,其所出之器,盡管刻意模仿,終究型呆工滯,缺乏自然之美。故古玉贗品,能模擬品之型,卻不能得其靈魂;能模擬品工藝,卻不能得其神韻。蓋因心術不正之所故矣。
第六十三章
欲得真玉,須自愛始。愛則能誠,誠則能知,知則能遇。此乃世人常言之緣分也。緣來時,切莫以利當頭。利慾熏心,則意亂情迷。縱有遇之緣,若無大誠之心,則有過手而不得之失矣!
第六十四章
古玉之沁,神秘莫測。劉大同之《古玉辯》,歷數沁色種類,實屬徒勞。爾能想到者必有,更有諸多沁色,出人意料,幻化無窮,非言語所能盡述也。受沁之原,一類如同染布,外物之色滲入玉體,致玉色有變;一類如同瓜熟變色,初始淺薄,日久深厚,色變種類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蓋為內外之因相互作用之故也。
第六十五章
「有沁必有沁門」一說,實乃訛傳。此說流行,易使好古者誤入歧途。以沁門辨古玉,當下贗品合章法者甚多,而古玉真品循沁門而沁者相對少數。古玉之沁,並非皆是「物理現象」,焉能以「沁門說 」統而概之。或有作偽者宣揚此說,混淆視聽,以行欺騙之實,故不可不防也。
第六十六章
古玉之美,貴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賜,亦是歲月之見證。淺薄深厚之間,總是讓人意外連連;濃凝淡勻之下,又彷彿在訴說著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猶如雨過天晴無彩虹,雖給人以清新,卻少了絢麗與驚喜。切莫以沁玉為病玉,無沁才真正地惱人。
第六十七章
古玉受沁之過程,乃動態發展之過程。環境、溫度、濕度、外圍物質無不因時而變。百年,五百年,一千年,雖玉不位移,受沁狀態卻截然不同。劉大同之《古玉辨》以及當今玉界觀點,無不局限於靜態。動態過程以靜態觀之,必然會生許多謬誤。譬如,石灰沁,可致黃色,可致肉色,可致紅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諸色匯集,蓋與時間長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陰陽各面小環境有關,而今世人僅知「孩兒面」而已!
第六十八章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氣,氣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靈氣,借時光之醞釀,自然而生,光氣活現,神韻非常。凡古玉真品,可無沁色之表象,但不可無光氣神之靈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紋,但難仿其沁;能仿其沁,卻不能與光氣神達到統一。故古玉鑒定,能看型料工紋者乃是初學;能看沁色者可謂高手;能將光氣神爛熟於心者方為高人也。
第六十九章
黑漆古未必是水銀沁。水銀無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現。水銀之於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變色。古墓葬用水銀者多,而黑漆古卻難見其例,豈不怪哉?古人所言,雖有其據,蓋以人骨變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為水銀沁需待考證也。
第七十章
古玉鑒定之技法,不可盡宣之。宣之,即有人仿;人仿之,此技法已無大用矣。凡玩古玉不得其法者,皆以人人盡知之技法為用,自然亦易為他人刀下之魚肉,任人宰割卻渾然不知。若將古玉鑒定之技法分為二十二條,公用佔十條,能熟者,入門者也;私密佔六條,能用者,高手也;絕密佔六條,能知者,高人也。
第七十一章
出身決定眼界,眼界決定心胸,心胸決定氣度。古玉收藏群體大多出身寒微。名為收藏,實則為營生謀計。買賣之間僅以薄利多銷著眼,此乃明清古玉盛行之主因。而對古玉精品、美品卻不敢問津。即使偶遇,也不敢相信,致使古玉之路越走越窄。故欲出此困境,需要的是眼界、心胸、氣度,除此別無良策。
第七十二章
官不以民為然,民不以官為信。官民隔閡乃古玉處境尷尬之根本。官方以己所見為正統,漠視天下蒼生,底氣源自其對核心資源的擁有與掌控;而民不服官,乃在於官方觀點陳舊,實踐能力低淺,貽笑大方之事屢屢頻現。官愛玉乎?非也,所愛乃名利也;民愛玉乎,然也,所恨者乃在於親睹無數先民遺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官無愧乎?官無改乎?如是,則為古玉之殤矣!
第七十三章
古玉面前,若言貴賤,當貴在有知,貴在有識,貴在有誠,貴在有愛,貴在求真務實,貴在因玉而德;而非貴在有權,貴在有勢,貴在有錢,貴在享有資源而不用,貴在浪得虛名而不愛。唯知真說假,知假說真,忽悠天下者,至賤也。
第七十四章
古玉乃具靈性之聖物,人玉相通,非因最愛而得真諦。與人相融者,趣味相投也;與玉相通,需歷練自身,具五德,方能心有靈犀。自謂最愛者,若無一德,終將徒耗心智財力而置身門外。置身門外者,不識真玉,或可蒙蔽一時;不識真人,雖長命百歲,則無緣入門矣!
第七十五章
初學學技,中學學道,大學悟道。不知技,無以學道;不知道無以悟道。學技者不知道之用而笑道;學道者方知技之用唯皮毛而已;學道者不知悟道之艱辛,及至悟道時方知悟道之苦旅。學技者大罵學道乃騙局,學道者方知被騙多是學技不精者。及至悟道,已無人能騙,更無心騙人,蓋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
第七十六章
玉之道,非常道,發乎自然,存乎內心,現於德操,形於玩玉之人。故道有深淺,德有正邪,修行造化,因人而異,不可強求其類,唯順其自然而已。然道可修,德可養。若以正道而進,必能育人正德。正德所至,方能寵辱不驚,從容淡定,少了憤世嫉俗,換得了淡雅人生。其得,勝於名,勝於利,何樂而不為也。
第七十七章
古玉盤變之過程,猶如與古人對話,與歲月交流。盤磨之間,忽見鳳凰涅磐,煥發迷人風采;對視之下,恰似千百年前之美人復活轉世,粲然一笑,華麗轉身。那一刻,可謂是魂盪九州,心如電擊。此乃古玉報恩之舉,亦是人世間萬物無法替代之享受。是天地恩賜,人間大福,唯爾獨享,何其幸哉!
第七十八章
古玉乃萬寶之首,非鑽石、翡翠、紅藍寶石可比矣!若論其稀,古玉可比之;若論其美,古玉可比之;而古玉之內涵,古玉之靈性則遠勝其上。世人不敢追捧,蓋因法度拘泥;世人不識其尊貴,蓋因宣傳不足,認知錯位。而「李鬼」多於「李逵」之現實,更讓人敬而遠之。然古玉之出路雖漫漫而非遙遙無期,世人趨之若婺之日已不遠也。
第七十九章
曠世之中,唯古玉空靈奇幻。雖不見車馬舟楫,卻聽得古人喧囂;雖不著隻字片語,卻讀得祖輩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猶如靜雅美人在與你喃喃細語,縱有哀愁勞頓,也在一瞬間消失殆盡。品讀留連之間,恰似佛傳經典,雖不能盡解禪意,卻早已物我兩忘,感激涕零。盛衰榮枯,萬象變遷,只一塊古玉,便將古人之遭遇,滄桑之巨變,展現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縈懷如流雲,令人慾罷卻不能。
第八十章
漢人崇蟬,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潔,或喻再生。仔細想來,人生與苦蟬無異。生於北土,蛻於南枝,四處飄零,不能自持。生來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縱有萬樹繁花,到頭來屬於自己的只是一杯黃土。人生與蟬何相似,黃泉路上相憐遲。因恨口中含,蓋悔醒悟遲。
第八十一章
古玉聖潔。厄則不改其志,辱則不變其德。因凡而聖,因聖而凡,和光同塵,與俗俱化。雖無佛之相,卻有佛之德。於無聲處彰君子之德,移小人之惡;於有形處顯祖輩之賢能,化忘本之罪責。救贖蒼生,教化國民。古玉之功,可謂大矣!
② 玉文化是什麼
美其名曰玉文化,其實就是一切和玉有關的東西的總成集合,例如歷史上的玉器相關故事、玉器加工的工具工藝發展、玩賞玉器的演變等等。
③ 《玉文化》閱讀題
璀、璨、瑾、琮、璜、璧、琥、珀、琬、璐、瑁、珍、玫。瑰、珪、瑤、珠、珊、瑚、琅、靈(繁體)、琛、頊、珂、璞、琳、玲、瑕、琀等,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在古代,「玉」字是沒有右面那一點的,後改為現代字是才出現那一點,所以說古代玉和王是一個字,因此,在古代,玉就表示帝王。因為中國從古至今都是玉文化偏重,古代帝王的衣食住行用具玉用的比金、銀要多,特別是在中世紀時期,我國玉文化呈鼎盛,玉器數不勝數,在此之前石器、青銅器、漆器是較流行,但是玉器是在我國文物考古中比重最大的。例如:國家最高政權的批准——玉璽,自封建時期開始(春秋末年戰國開始)我國歷史上所有帝印都是玉做的,無一例外。而且帶玉的字比較好聽,比如我們校花,叫李璞玉(名字可愛吧?),玉也能使多數人產生一種清純、無暇的感覺,即使你沒見那個人,對其印象也會是覺得其相貌、人品滿好的。
④ 中國的玉文化,玉的功效和與玉有關的奇聞趣事!
臨朐奇石
奇石,又稱觀賞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稱之為水石,韓國稱之為壽石,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包括奇特的化石,礦物晶體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獨特的形態、色澤、質地、紋理。奇石具有觀賞、收藏及科研價值。
古人雲:「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觀賞奇石,要講究瘦、漏、透、皺、清、丑、頑、拙、奇、秀、險、幽等
十二個方面,更主要是要從質、形、色、紋、勢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
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千百年來,國人的愛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風源遠流長,形成了一種傳統的賞石文化。並進而影響到海外諸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賞石漸成國際潮流。據統計,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天然奇石愛好者,並成立了國際愛石協會,國際自然藝術石愛好者協會等國際性賞石團體。
奇石溯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當武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建築材料,到現代化豪華建築中大量應用的花崗岩、大理石裝飾材料;從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簡單石制飾物,到後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各種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定向現代文明,直至久遠的未來。古今一切利用石頭的行為及其理論,就構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石文化現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賞石文化則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塊(而非石製品)為主要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因此,其發展歷史要比廣義的石文化史要年輕得多,晚得多。而且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歷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面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樣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製品)為現貨對象的話動方面,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據《闊子》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現焉。」其實,遠在此前的商、周時代(公元前廿世紀),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就已十分普及。據史料載:周武王伐封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億有萬八」。而《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由於玉產量太少而十分珍貴,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國賞石文化最初實為賞玉文化的衍生與發展。《說文》雲:「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之一類了。於是奇石、怪石後來也常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尚書·禹貢》曾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顯然,這些300O多年前的「怪石」和江邊「浮磐」都是作為賞玩之物被列為「貢品」的。很可能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寶玉或石雕、石刻製品)為觀賞對象的可移動玩物。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園圃(早期園林)的出現,賞石文化首先在造園實踐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秦、漢時代古籍、詩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官」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公元一、二世紀)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公元三一六世紀),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東漢巨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塊景石,還被賜以三品職銜,俗稱「三品石」。南齊(公元五世紀後葉)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樓、觀、塔、字,多聚異石,妙極山水」(《南齊·文惠太子列傳》)。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肪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這幅壁畫,比著名的唐朝武則天章懷太子墓中壁畫和閻立本名作《職貢圖》中所繪樹石、假山、盆景圖,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見,中國賞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紀中葉的東漢便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紀),已達相當水平。
公元六世紀後期開始的隋唐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於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這是隋唐賞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開創了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個新時代。曾先後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紀初、中葉)手下擔任過宰相的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莊」,其中的怪石與奇花異樹在當時就極負盛名,號稱各地奇石「靡不畢致」,而奇石品種之多,僅有名號者既達數十餘種。李德裕「平泉山莊」和詩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園藝術和景石,點綴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大詩人白居易不僅有許多賞石詩文,他的《太湖石記》更是反映唐代賞石盛況及文化水準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在文中最早介紹了古代賞石品級的分等情況。他首先記述了好友、逐相牛僧孺(封號「奇章郡公」)因「嗜石」而「爭奇聘怪」,以及「奇章公」家太湖石多不勝數而牛氏對石則「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情形,接著稱贊了牛僧孺藏石常具「三山五嶽、百洞千整……盡縮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最後還介紹說:「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乙之中,丙之下』……等。在白居易眼裡,牛僧孺實為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
宋代(十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末)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鼎盛時代,北宋徽宗皇帝舉「花石綱」,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由於皇帝的倡導,達官貴族、紳商士子爭相效尤。於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賞玩,一度成為宋代國人的時尚。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如米帶(字元漳)、蘇軾(號東坡)等賞石大家,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文壇、政界名流都成了當時頗有影響的收藏、品評、欣賞奇石的積極參與者。宋代賞石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出現了許多賞石專著,如杜紹(字季陽)的《雲林石譜》、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漁陽公的《漁陽石譜》等。其中僅《雲林石譜》便記載石品有 116種之多,並各具生產之地、採取之法,又詳其形狀、色澤而品評優劣,對後世影響最大。又據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怪石辨》載:「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聳秀、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足見當時以」怪石」作為文房清供之風已相當普遍了。
以書畫兩絕而聞名於世的北宋米帶(字元肆)是11世紀中葉中國最有名的藏石、賞石大家。他不僅因愛石成癖,對石下拜而被國人稱為「米癲」,而且在相石方面,還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後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其實當時癖石者甚眾,米帶只是其中之一罷了,「愛石而癖」絕非米氏所獨鍾者。據文獻載:「米嘗守漣水,地接靈璧,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終日不出。」當時有位監察使叫楊傑的,「知米好石廢事,往正其癖」。但正當他老先生振振有詞地教訓米帶時,「米徑前以手於左袖中取一石,其狀嵌空玲瓏,峰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米舉石宛轉翻復以示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殊不顧,乃納之左袖。又出一石,疊峰層巒,奇巧更勝,楊亦不顧,又納之左袖。最後又出一石,盡天畫神樓之巧;又顧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忽曰:『非獨公愛,我亦愛也!』即就米手攫得徑登車去。」這個故事十分生動有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家奇石多小巧玲嚨、富於山水畫意的天然特色,和當時上層社會愛石、藏石的濃厚風氣。
元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均處低潮,賞石雅事當然也不例外。大書畫家趙孟頫 (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是當時賞石名家之一,曾與道士張秋泉真人善,對張所藏「水岱研山」一石十分傾倒。面對「千岩萬壑來幾上,中有絕澗橫天河」的一拳奇石,他感嘆「人間奇物不易得,一見大呼爭摩娑。米公平生好奇者,大書深刻無差訛。」這一時期,在賞石理論上無大建樹。
明清兩朝(十四世紀中葉以後)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從恢復到大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數百年間,中國古典園林從實踐到理論都已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明代著名造園大師計成(字無否)的開山專著《園冶》;明·天年間王象晉的《群芳譜》;明·李漁的《閑情偶記》;明·文震亨的《長物志》等相繼問世。他們對園林堆山疊石的原則都有相當精闢的論述。「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長物志》)之說,至今仍是『小中見大』的典範。明·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論·異石論》,張應文的《清秘藏·論異石》,尤其是萬曆年間林有麟圖文並茂、長達四卷的專著《素園石譜》等,更是明代賞石理論與實踐高度而全面的概括。林有麟。不僅在《素園石譜》中繪圖詳細介紹了他「目所到即圖之」、且「小巧足供娛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還進一步提出:「石尤近於撣」、「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從而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清·沈心(乾隆年間人,自號「孤石翁」)的價怪石錄》,陳元龍的《格致鏡原》,胡樸安的《奇石記》,梁九圖的《談石》,宋的《怪石贊》,高兆的《觀石錄》,毛奇齡的《後現石錄》,成性的《選石記》,王的《石友贊》,諸九鼎的《石譜》和谷應泰的《博物要覽》等數十種賞石專著或專論,共同把中國傳統賞石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長篇小說《石頭記》(即《紅樓夢》) 的出現,北京圓明園、頤和園的建造,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賞石文化在當時社會生活與造園實踐中的生動反映。
⑤ 玉器相關知識
玉的分類
玉有軟玉、硬玉[2]之分 軟玉一般指產於我國新疆一帶的白玉、青玉、碧玉與東北岫玉等,硬玉是指產於緬甸的翡翠。無論是軟玉、硬玉,它們的質地都非常堅硬,顏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譽。
玉石價值本已不菲,再經過巧匠的加工雕琢,就變成了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物。玉器隨著時代發展,就逐漸形成了玉的文化。
[編輯本段]
玉的內涵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中。
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禍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一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託在這塊玩石美玉里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這一註解從物質上(石)和藝術上(美)兩個方面科學地闡述了「玉」字的概念。
還有「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是豐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徵萬物,「三玉之連」代表天地人參通。
形容玉的種類豐富多彩,可謂之「千樣瑪瑙萬樣玉」。
說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謂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表示玉的經濟價值為它物所不及,可謂之「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
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國深奧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有關她的趣聞,更是豐富多彩,光怪陸離,足見中華民族愛玉至深至誠、至迷、至痴。因此而形成了中國
玉
人傳統的用玉觀念,這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
玉之潤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悅煩悶之心,玉之純可凈化污濁之心。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
玉乃石之美者,色陽性潤質純為上品。寶石也如此。其價值高低並不完全取決於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錢的為多數。如同人一樣,哪個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玉文化發展史
華夏祖先選擇美石磨製玉器,最早見於2000年前的內蒙古查海興隆窪文化遺址的一對白色玉塊表明距今約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玉業的萌芽與建立。
在我國,玉器從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它記錄了人類生活,社會的變遷,比金、銀、銅、鐵器不知要早多少年。從舊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玉器的佩帶代表著人們社會地位。從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玉的文化隨之更加豐富———新石器時代的玉龍、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劍飾、帶鉤,漢代的瑞獸,唐宋的花鳥發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別是清代,雕琢藝術可以說達到了中國玉雕史的巔峰。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的工匠陸子岡所製作的玉佩,開創了圖文並茂、構圖新穎、做工精湛的玉佩飾物之先河,至今仍被推崇備至,俗稱「子岡佩」。它為玉的文化添增了更加絢麗的色彩。
美玉得到我們東方人的萬般垂愛。東方人往往用玉來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等。
我國出土資料證明,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玉器。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少量玉珠、玉管和玉玦等。但我國玉器的起源,應當比這更早。玉器脫胎於石器的母體,遠遠超越了石器。最初只是小玉塊鑽一孔用作垂飾,或象磨製石器一樣,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紋或磨得光滑的製品,器形也比較大,比較復雜,可算做工藝品。以磨製石器為主要標志的新石器時代,加工玉石器的技術是相同的。制石技術由打制發展到磨製,經歷了數千年,制玉技術大致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二者在使用技術和工具上可能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實用外,還有其他的需求,因而在技術要求上比製造石器復雜。玉器不僅要求光潔度比石器高,有的還要鐫刻各種花紋圖案,這是出於人們審美的需要,是非實用的藝術裝飾。這在石器上很少見。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具有實用價值的有玉斧、玉鏟、玉刀、玉戈等生產工具和武器,用作裝飾品的有玉環、玉球、玉鐲、玉璜、玉玦、玉珠、玉管等。此期玉器簡單素樸,薄厚不一,造型不規則。到了晚期,玉器才逐步脫離石器,在技術和藝術上走上獨立發展的歷程,並為後世玉器工藝的發展與提高奠定了社會的、技術的基礎。
隨著青銅器的使用或金石並用,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物質財富的增殖和積累,促使了階級的形成和國家的出現。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歷史還未完全為人們所揭示,有待
進一步研究,故其玉器情況迄今不明,只好暫付闕如了。
商代奴隸制極其發達,奴隸已被投入各種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內部有了較細的分工,制玉工藝已從石器製作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同時,商代的奴隸們又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工具在制玉工藝中的應用,使琢玉技術顯著提高,制玉用具逐漸以青銅取代石器。
殷商玉器與原始社會玉器有明顯變化,商代早期的二里頭文化所出的玉戈、鉞、鏟、圭、琮、刀、璜形玉等,其造型、雕琢、鑽孔、拋光等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至殷墟玉器,人物、動物、神瑞等玉雕大大增加,工藝精進,並有很多新的突破,創作了不少精湛的作品。這時的玉器已轉為賞玩之用,大多作為工藝品。殷墟婦好墓出土755件玉器中,僅裝飾性玉器就超過半數,多於禮器、儀仗、工具、雜類的總和,這說明商玉的社會功能已發生較大變化。
殷墟玉器種類很多,據不同形制和用途可大致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用具、裝飾品、藝術品以及雜器等7類。用做禮器的有大琮、組琮、圭、璧、環、瑗、璜、玦、簋、盤等;供儀仗用的有戈、矛、戚、鉞、刀等;屬生產工具器形的有斧、鑿、錛、鋸、刀、紡輪、鏟、鐮等;日常生活用具有臼、杵、梳、耳勺、匕、觽等;裝飾品的數量最多,有佩帶飾物、笄、釧、墜飾、串珠等。藝術品較少,婦好墓所出的1件玉龍、2件玉虎、1件怪鳥都是上好的藝術品。雜器有玉鏈、玉琀等。
玉雕是殷代的重要手工業之一,從殷墟玉器的造型設計和藝術風格等方面考察,其成就並不亞於殷代青銅器,只是過去由於資料的缺乏,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青銅文化之上,而對與之並行和相互影響的玉雕藝術很少研究。殷墟玉器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殷代廣大玉雕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這些玉器的發現,不僅使我們對殷代玉雕藝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而且對研究我國玉雕史、藝術史以及殷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有關問題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周王朝是繼殷商之後的一個強大奴隸制國家,農業、手工業都很發達。周朝統治者注意總結商代滅國的教訓,將奴隸社會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加以整頓,使之條理化、規范化,以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就玉器而言,由於周朝重要法規《周禮》中賦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內涵,周玉離開了殷代玉器發展的軌道,向禮儀性玉器方向發展,並開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奠定了後世以《周禮》為古玉研究的理論基礎。
周代重玉之風極盛,祭祀時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銅器。由於玉器的世俗化、道德化,自天子以下,人人都佩玉。周代用玉范圍之廣、重視玉的程度、選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術都超過以往。周代不斷改進琢玉技法和造型設計,著意加工修整和拋光,使器物日臻美觀。在做工方面,除繼承商代雙勾線外,還出現了粗獷的一面坡線,往往做成睛、耳、口、身、尾等的外輪廓,使造型清晰,簡潔有力;細部多用陰線或平行陰線,比較強調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陰線突出其粗細曲直的對比、變化,減少了器身的起伏層次。這是西周玉的特點。
持續500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由於鐵器取代青銅工具,廣泛用於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並影響到社會制度的變革。這一時期,實質上是落後的奴隸制瓦解、先進的封建制度孕育成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幾個政治經濟中心並存,在文化與學術領域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嶄新局面。秦、晉、燕、齊、楚、吳、越、巴蜀等多種地方文化,相互競爭,共同繁榮,為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玉器出土情況也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玉器手工業到春秋戰國時代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玉器製作精緻非凡,在古代玉器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春秋就其社會形態來說是一個過渡時期,反映在玉器工藝上也同樣具有過渡色彩,仍然繼承了西周青銅器上的龍、鳳或幻想的變形禽獸等紋飾圖案,但已出現精雕細琢的嶄新風格。到戰國時代,玉器上的
動物題材所佔比重增多,技藝精巧,將食肉動物的兇猛性格和機警感覺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來。
春秋戰國祟尚「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教,故當時盛行種類繁多的佩玉。這種社會習俗對玉器工藝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這就是佩飾玉器的簡便化、小型化,以及刀劍、革帶用的玉器問世。刀劍用玉始見於春秋而盛行於戰國和兩漢,春秋戰國常見玉器有琮、璜、璧、鐲、環、劍飾、佩飾等,其中以玉璧和龍形佩飾最多。此外還有玉帶鉤、玉璽以及各種葬玉等。
秦滅六國,建立了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漢承秦制,實行休養生息、提高生產的各項政策,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強盛的封建制國家。此期出土玉器,件頭碩大,雕飾豪放,品種繁多,技藝精湛。這時統治階級在社會禮儀、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的使用玉器,並逐漸形成嶄新的時代風格。兩漢玉器對以精緻著稱的春秋戰國玉雕藝術是一次重大突破,對後世玉器有著重大影響。
西漢繼承春秋戰國器形特點,變化不太大。東漢由於交通方便,新疆軟玉源源流入中原,琢玉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器形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和玉蟬等外,各種用於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同時也大量出現用以「辟邪厭勝」的器形,而且各種器形和紋飾多有摹擬神話故事的,富有神秘色彩。
魏晉南北朝因受亂世薄葬的影響,向來玉器出土極少,所以其發展面貌不甚明朗。從零星出土的玉器如玉琀、玉璧、玉帶鉤來看,與漢代沒有多少變化,幾乎難以鑒別。其雕工有的尚精,有的顯得粗放,玉質更不及兩漢那樣瑩潤。
隋唐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密切,長安成為國際性都市。這時的手工業極其興隆,手工藝品也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但此期玉器出土甚少,現在知道的不過玉杯、佩飾、帶扣、帶板、玉簪、袞冊等很少幾種。唐代玉器和器形與漢代和魏晉南北朝的風格不同,大量出現花鳥、人物飾紋,器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實用價值的杯碗增多,並出現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等。
南北宋、遼、西夏、金及元代玉器,是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代以來,用於實用和裝飾的玉器占據重要地位,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與祭器典章文物相對而言,被稱為「玩物」,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於南北割據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兩宋玉器,以龍鳳呈祥圖案為多,因受工筆畫影響,所以非常重視神態。宋代不僅工商繁榮,貿易發達,而且道教盛行,理學泛濫,這也對玉雕產生影響,以神龜、仙鶴、龍鳳等為題材的玉雕就是當時這些社會思潮的反映。西夏、遼、金、元玉器則以花、鳥、虎、鹿和魚水紋飾為主,而且以佩飾和嵌件較多。實用品有杯、洗、帶板等;以鳥、魚、獸等為題材的工藝品增多,對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識和鄉土感情。
明代的生產力有很大發展,城市手工業、商業繁榮,玉器製造也相當發達。這時玉雕的趨向是進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學泛濫,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間。人們要求社會安定,祈求神靈保佑,以獲得今世的榮華富貴。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在工藝領域就是吉祥圖案大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圖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壽、喜等文字,桃、靈芝、梅、竹、蘭、鹿、鶴、鴛鴦等動植物,以及龍、鳳、螭虎、角端等瑞獸異禽。吉祥圖案有時成為主題圖案,有時做裝飾點綴,表現出吉祥圖案的普遍性與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飲酒之風彌漫,致玉制壺杯出現,並與日俱增,此種玉雕最富於時代感。同時,繼宋之後,明代藝術仿古之風逐漸形成,影響到玉器生產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濫觴於宋,盛行於明清,主要以青銅器和古玉器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書法繪畫藝術進一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提高。此時,玉器工藝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畫的某些影響,碾琢寫意山水和詩句、款識。這種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見的。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系也日臻密切,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使用玉制文具或以玉做陳設裝飾。
明代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沿襲舊制在冠服制度上用玉來標志等級貴賤。與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袍上的帶板用玉數量增加,皇帝、公、侯、駙馬和一品文武官員的革帶均以玉板做裝飾標志。
明代玉雕具有時代風格,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北京、蘇州、揚州是當時的三大玉琢中心。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蘇州的玉琢工藝在當時被推為全國之首,對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和提高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明代中期以後,玉琢技藝發展更快,出現了不少琢玉大師,以陸子岡最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稱為「子岡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細研這最後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它對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形成與鞏固作出了很大貢獻。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玉器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在玉質之美、做工之器形之眾、產量之多、使用之廣等方面,都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玉器所不能媲美的。
清代玉器生產在清初至乾隆二十四年這百餘年內,由於受到玉材來源困難的限制,發展極其緩慢,這一時期玉器的做工與明末相似。乾隆時代玉器在此基礎上成長發展,從乾隆二十五年進入全盛時期,經歷了半個世紀,又轉向低潮,以至衰落,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我國古代玉器的歷史也宣告結束。
乾隆時代玉器是清代玉器的代表,可概括為仿古玉和時做玉兩大主流,此外還有仿痕都斯坦玉。仿古玉,一種是仿古彝,即仿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花紋;另一種是仿漢玉。時做玉器,其形制多種多樣,圖案、做工均極其豐富多彩。仿痕都斯坦玉的興起,是由新疆地方大吏搜羅痕都斯坦玉器進貢內廷,得到乾隆皇帝欣賞並下達旨意之後開始的。痕都斯坦玉也稱為印度玉,西方稱為莫卧兒玉,具有阿拉伯風格的造型和花紋。其特點是「水磨」,拋光強烈,器薄如紙,乾隆皇帝御制詩中有數十篇贊美痕都斯坦玉器的精湛做工。
乾隆時代的玉琢水平達到高峰,遠遠超過了元代和明代。這一時代的能工巧匠繼承和運用了歷代琢玉工藝的優秀遺產,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成就和外來影響,創造與發展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的玉器藝術。由於玉器的質地,在我國民族歷史上一向受到重視,所以出現了玉有五德、九德,甚至十一德之說,這些說法雖然出自儒家,但實際上是人們從觀察玉質的直觀感覺出發,引伸附會,與社會道德觀聯系起來,成為玉器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傳統力量。到乾隆時代,這一傾向有了更大發展,用大塊頭的玉料碾成各種雕琢簡練而又能顯示玉質美的器物,這種形體豐碩的陳設性玉器,未見於前代,這不能不說是君臨中華的滿族統治者以及當代玉匠把傳統的玉材觀,充分地加以發揚光大的碩果。總之,乾隆時代玉工出色地完成了集歷史遺產之大成而創新的重任,碾琢了豐富多彩的傑出作品,為我國古玉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綜觀我國古代玉器的流變過程及其各時代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制玉歷史悠久,用途廣泛,形式繁多,質地瑩潤,碾琢精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在世界玉器工藝領域中獨樹一幟,充分表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作為我國古代玉器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世古玉,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像一顆明珠那樣永遠放射著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現代玉器工藝的寬廣路程。
玉件的保養與清洗:
1.避免與硬物碰撞。玉件受碰撞後很容易裂,有時雖然肉眼看不出裂,其實玉表層內有暗裂紋,這就大大損害其完美度和經濟價值。
2.玉器要避免陽光的暴曬。防止影響到玉的質地和色澤。
3.忌化學劑,化學劑會給玉石帶來一定的損傷,例如各樣洗潔劑、肥皂、殺蟲劑、化妝品、香水、美發劑等。如若不小心沾上,應及時抹除後清洗,
不要讓它對玉石造成損傷。
4.盡可能避免灰塵、油污。若有污垢或油漬等附於玉面,應以淡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沖凈,切忌使用化學除油污劑。
5.新購玉件一般也應在清水中浸泡幾小時後,用軟毛刷(牙刷)清潔,然後用干凈的棉布擦乾再佩戴。
6.佩掛件最好用清潔、柔軟的白布抹拭,不宜用染色布、纖維質硬的布料,這樣有助保養和維持原質。
7.定期清洗。玉件一般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次清洗。[1]御府和田玉
8.玉佩等懸吊飾物,應經常檢查系繩,防止丟失或損傷心愛的寶物。
呵呵,我也不懂,網上找的,看幫到您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