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詩歌小知識
擴展閱讀
卡路里冷知識圖片大全 2025-01-16 12:40:47
經典電磁理論解釋了什麼 2025-01-16 12:29:19
同學拿臉來嚇我怎麼辦 2025-01-16 12:24:22

詩歌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07 09:27:30

⑴ 詩歌小常識

下邊的每一個常識都可以換成一個問題,比如誰被稱為詩傑?也可以把幾個同類問題放在一起問。

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傑--王勃
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3、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4、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5、詩仙--李白
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9、詩豪--劉禹錫
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10、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12、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人稱詩神。
13、詩鬼--李賀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 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南朝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蘇李--蘇味道、李嶠

文章四友--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元白--元縝、白居易

劉白--劉禹錫、白居易

劉柳--劉禹錫、柳宗元

韓孟詩派--韓愈、孟郊

高岑--高適、岑參 邊塞詩人

王孟--王維、孟浩然 山水詩人

郊寒島瘦--孟郊、賈島 苦吟詩人

溫韋--溫庭筠、韋慶 花間派的代表

沈宋--沈佺期、宋之問

二李--李益、李賀

皮陸--皮日休、陸龜蒙

中興四大詩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

蘇辛--蘇軾、辛棄疾

蘇黃--蘇軾、黃庭堅

南施北宋--施閏章、宋琬 清初詩人

嶺南三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

晚清詩界革命二巨子--黃遵憲、丘逢甲

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傑--王勃
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3、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4、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5、詩仙--李白
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9、詩豪--劉禹錫
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10、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12、五言長城--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13、詩鬼--李賀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 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15、溫八叉--溫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16、鄭鷓鴣--鄭谷
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17、崔鴛鴦--崔珏
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18、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人稱詩神。

衡山居士----文徵明
清真居士---周邦彥
六一居士---歐陽修
清蓮居士----李白
香山居士---白居易
東坡居士---蘇軾
四明狂客---賀知章

⑵ 有關詩歌的知識

一、什麼叫詩歌
「詩」一詞,本是四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中的《詩經》的簡稱。《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原本是配樂來唱的,所以也稱「詩歌」,後演變成脫離音樂的一種文學體裁。
1、對詩歌的定義:
〈1〉《辭海》: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現代漢語詞典: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
2、對詩歌定義的詮釋(依《現代漢語詞典》說)
(1)有節奏、韻律的語言。
舊體詩在節奏、韻律方面有嚴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體詩和宋代的詞,在字數、平仄、對仗、用典、韻腳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①節奏(或稱節拍):指聲音的輕重緩急與抑揚頓挫,主要表現在語氣的間歇停頓上。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歌可以沒有嚴格的韻律,但必須有鮮明的節奏。郭沫若說:「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②韻律: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辭海》:指詩歌中的聲韻和節律。
△平仄:漢語古音有平、上、去、入四聲(現入聲字已在普通話中消失)。按現代漢語的四聲(除輕生)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字在京劇念白中還有:街。
平仄聲的特點:平聲:平緩悠長;仄聲: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詩歌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唱歌時的拖腔都要落平聲上才能延長, 例: 歌詞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聲上。
△押韻:指詩歌中某些句子末韻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調和諧優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詩有幾句押一次韻或不押韻的。例王之渙的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勞動生活:△古歌謠: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詩經·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產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會 石壕吏 新婚別
△杜甫的《三史》 潼關吏 《三別》 垂老別
新安吏 無家別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兵東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詩經·碩鼠》
③反映邊塞生活
△王昌齡《從軍行》:
(一)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白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
△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哭,古人征戰幾人回。
④反映愛情生活:△《關雎》△《孔雀東南飛》△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園:
△陶淵明《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王維《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
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發感情:
別林斯基:「感情是詩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因素;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詩歌抒發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樂、驚、恐、思。例:
①喜: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怒:岳飛《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③哀:△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談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愛的周總理,我不能去醫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張冰冷的報紙,靜靜地,佇立在長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風,撩起我的頭發,任昏黃的路燈照著冰冷的淚滴……
④閨怨婦思:
△李清照《點降唇·閨思》: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別愁》: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舊日,是妄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春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金昌緒《春怨》(唐):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二、詩歌發展的歷程
↓1、古歌謠
↓2、詩經:305篇,5篇有目無辭,亦稱「詩三百」。我國第 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六 藝」:風(15國風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頌(廟堂祭祀樂歌40篇)、賦(直陳其事)、比(打比方)、興(先言他物,然後引出所歌詠之事)。
↓3、楚詞:以屈原為代表繼承「詩經」傳統,創浪漫主義新詩體。
↓4、漢樂府:「樂府」是負責采風的音樂機關名稱。「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5、唐詩: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三大詩人
↓6、宋詞:豪放派(蘇辛派)婉約派(姜夔、劉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雜劇
↓8、自由詩(新詩):五四運動後的詩歌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關於詩的各類,問題是相當復雜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現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的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一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象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

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②。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麼理論根據的。

①也有七言長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②郭編杜甫詩集把多數絕句都歸入近體詩。元稹所編的《白氐長慶集》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

⑶ 詩歌的基本知識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
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
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連翩的佳作。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六)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一提到「秋」,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殊不知,元曲當中寫到關於「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的話,那麼,白樸應義不容辭地被推為「秋意之聖」。本曲首二句白樸用如椽之筆,在不著一個謂詞的情況下,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丫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
第二句,則是在前兩句描摹的大范圍中的一角特景。
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隻大雁,飛下地面。這一動態的驟然出現,打破了靜景的觀感,使人心為之一動。「一點」說明「飛鴻」的距離之遠,「影下」更顯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視角上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山和秋水,並且具有特徵的色彩——青與綠;近處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和花,白、紅、黃更是和諧烘托,五彩紛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之畫卷」,渲染了秋景,傳達了濃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個「秋」字而處處見「秋意」,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曲,其結構新穎別致,即「鋪排靜景——中介飛鴻動景——鋪排靜景」,規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動靜結合,變化而不單調;再次,如果說此曲前兩句秋景不免顯得清寂、清冷,那麼到了第三句,則意境轉換,更顯清疏、清和了。這些足見作者的高超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賞析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的情感宣洩著稱,他的《鳳凰涅》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詩人要藉助大自然來思索這些,經常在海邊彷徨。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美麗的天空、閃閃的星光,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在詩中將這種理想寫了出
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的景象。
詩人將明星比作街燈。點點明星散綴在天幕上,那遙遠的世界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街燈則是平常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將遠遠的街燈比喻為天上的明星,又將天上的明星說成是人間的街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把我們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在詩人的心中,人間天上是一體的。
那縹緲的空中有一個街市,繁華美麗的街市。那兒陳列著很多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人間的珍寶。詩人並沒有具體寫出這些珍奇,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我們需要的東西,帶給我們心靈寧靜、舒適的東西。
那不僅是一個街市,更是一個生活的場景。那被淺淺的天河分隔的對愛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織女,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在守著銀河只能遠遠相望嗎?「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詩人這樣說。在那美麗的夜裡,他們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滿目的街市上閑游。那流星,就是他們手中提著的燈籠。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那悲劇和人們嘆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這首詩風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整齊的短句、和諧優美的韻律,表達了詩人純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節奏也是緩慢的,如細流,如漣漪。但就是這平淡的意境帶給了我們豐富的想像,讓我們的心靈隨著詩歌在遙遠的天空中漫遊,盡情馳騁美好的夢想。

⑷ 詩歌知識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

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

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連翩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的佳作。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⑸ 詩歌的小知識

詩歌欣賞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詩歌欣賞要具備如下的知識:

1.如何品詩。人們常把欣賞詩歌叫「品詩」。所謂「品」,第一是要細心地認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情緒下進行欣賞活動;第三是要展開想像、聯想的翅膀,從自身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中尋找與詩歌意念相對應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復來加深對詩情詩意的把握。
2.讀詩入意境。欣賞詩歌還要「讀」。詩歌具有節奏,韻律,不讀只看,是無法細致深入地領略這種美感的。反復認真地讀詩,詩中那種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調的鏗鏘有力、節奏的明快活潑,或者情調的纏綿悱側、言語的呢呢喃喃、節拍的波浪起伏,就會十分自然地融匯在一起,使你為之所感動。
3.提高欣賞情趣。當然,詩歌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活動一樣,也有一個情趣、格調、標準的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健康的欣賞情趣,確立較高的欣賞標准,另一方面要選擇適當的詩歌作為欣賞對象。對於情趣和格調過於低下庸俗的詩歌,應該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⑹ 關於「古詩」的小知識有哪些

【古詩的含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⑺ 詩歌的知識

詩歌的知識: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一、什麼叫詩歌
「詩」一詞,本是四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中的《詩經》的簡稱。《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原本是配樂來唱的,所以也稱「詩歌」,後演變成脫離音樂的一種文學體裁。
1、對詩歌的定義:
〈1〉《辭海》: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現代漢語詞典: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
2、對詩歌定義的詮釋(依《現代漢語詞典》說)
(1)有節奏、韻律的語言。
舊體詩在節奏、韻律方面有嚴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體詩和宋代的詞,在字數、平仄、對仗、用典、韻腳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①節奏(或稱節拍):指聲音的輕重緩急與抑揚頓挫,主要表現在語氣的間歇停頓上。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歌可以沒有嚴格的韻律,但必須有鮮明的節奏。郭沫若說:「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②韻律: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辭海》:指詩歌中的聲韻和節律。
△平仄:漢語古音有平、上、去、入四聲(現入聲字已在普通話中消失)。按現代漢語的四聲(除輕生)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字在京劇念白中還有:街。
平仄聲的特點:平聲:平緩悠長;仄聲: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詩歌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唱歌時的拖腔都要落平聲上才能延長, 例: 歌詞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聲上。
△押韻:指詩歌中某些句子末韻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調和諧優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詩有幾句押一次韻或不押韻的。例王之渙的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勞動生活:△古歌謠: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詩經·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產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會 石壕吏 新婚別
△杜甫的《三史》 潼關吏 《三別》 垂老別
新安吏 無家別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兵東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詩經·碩鼠》
③反映邊塞生活
△王昌齡《從軍行》:
(一)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白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
△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哭,古人征戰幾人回。
④反映愛情生活:△《關雎》△《孔雀東南飛》△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園:
△陶淵明《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王維《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
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發感情:
別林斯基:「感情是詩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因素;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詩歌抒發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樂、驚、恐、思。例:
①喜: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怒:岳飛《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③哀:△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談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愛的周總理,我不能去醫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張冰冷的報紙,靜靜地,佇立在長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風,撩起我的頭發,任昏黃的路燈照著冰冷的淚滴……
④閨怨婦思:
△李清照《點降唇·閨思》: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別愁》: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舊日,是妄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春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金昌緒《春怨》(唐):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二、詩歌發展的歷程
↓1、古歌謠
↓2、詩經:305篇,5篇有目無辭,亦稱「詩三百」。我國第 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六 藝」:風(15國風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頌(廟堂祭祀樂歌40篇)、賦(直陳其事)、比(打比方)、興(先言他物,然後引出所歌詠之事)。
↓3、楚詞:以屈原為代表繼承「詩經」傳統,創浪漫主義新詩體。
↓4、漢樂府:「樂府」是負責采風的音樂機關名稱。「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5、唐詩: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三大詩人
↓6、宋詞:豪放派(蘇辛派)婉約派(姜夔、劉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雜劇
↓8、自由詩(新詩):五四運動後的詩歌

⑻ 各類詩歌知識!!

1、形象
和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塑造藝術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的,都是詩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
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理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藉助想像、聯想塑造形象。
2、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及寓情於景、寓情於物。
①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是直接吶喊出心中的不滿,表明了自己與權貴們決絕的決心。
②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借頑強抗爭的「原上草」,盡情抒發了抗爭命運的強音。
③寓情於景(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此自然景物或場景描摩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飽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觸別鳥驚心」,則借景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3、意境
王國維說「詩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謂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詩人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象的完美結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用直白的話可表述為:「離別的時候,我還很年輕。歸來的時候,已經老了。」那簡直味同嚼臘,沒有任何想像的餘地。鑒賞詩歌,要調動全身的想像力,在頭腦中構造出詩歌的意境,方能感覺詩歌的趣味。
三、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①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②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④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2、建功報國
①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②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③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④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⑤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⑥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如杜甫《兵車行》。
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①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又如溫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③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④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4、生活雜感
①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②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③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④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⑤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①依依不捨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②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評析】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四、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在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如《破陣子》《京口北固亭懷古》。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於准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如姜夔的《揚州慢》、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像,進行二度創作。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既有昂揚的激情,也有人生如夢的悲嘆。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的懷古詩、蘇軾的《江城子·記夢》、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都是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⑼ 現代詩歌的知識

何謂詩歌?特點有哪些?

簡要定義「詩歌」:詩歌是摘要地反映生活精華的文學樣式。它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豐富的想像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煉的語言、和諧的韻律和節奏等特點。

在創作詩歌中,要熱愛、熟悉生活,培養對日常生活細節、生活現象的敏銳感受;並借用「形象語言」表現感情、思想,在各種「形式」中表現各種篇章結構、修辭手法,達成「溫柔敦厚」、「喻蘊深遠」的美學韻文藝術。--------參考

詩歌主要內涵:強烈的抒情性、豐富的想像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煉的語言。

強烈的抒情性:詩歌里有濃濃的情感總能讓人喜歡,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西樓不多談。想說的是,有些主張理性書寫的詩人喜歡抽離情感的部分,突顯「理性思考」,不少人以為這不合於抒情性。其實情感同樣有小我與大我之分,詩詞里如果蘊含了「大我之思」、「小我之愛」,無論字句是多幺冰冷堅硬,詩的背後同樣指涉著濃濃的個人、親情、民族、家國等等情感,所以「強烈的抒情性」不減。

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文字藝術的翅膀,文字如果不靠想像力只是白紙黑字沒有任何意義。而詩歌的想像力運用尤其重要,想像力是可以訓練的,一個字句寫出來,我們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漫無邊際的發揮最大的想像,而其中很可能有一種你想到的東西,正好符合作者想說的事物。而詩歌的想像力運用,多數在於定向的想像,也就是口語所說的朝著作者可能指涉的方向去想像。

西樓順便提出哪些想像力可以讓我們來運用或思考:

虛構的:特別去營造出來的,定向(最常用)

幻想:特別去營造出來的,不著邊際(常用)

催眠狀態的想像:虛幻不存在的狀態(說多了就變成吹牛!)

回憶的想像:回憶過去並且加入自己的希望。

作夢:夢中的狀態,時間空間都可以作不同拼貼重迭。

影像暫留(或說成殘留影像):物理現象;如一種揮之不去印象、感覺。

高度的概括性:詩歌對現實社會生活紀錄成高濃縮的語句,詩歌可以省去很多細節的描述,所以那些省去的部分必須要靠形象事物的語句與想像力來連接完成。所以,概括性絕對必要。李華基教授舉杜甫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說明,其中的概括性就很明顯了。

朱門,概括著權貴、富豪、高層、強權、奸商、暴力-----等等-------
酒肉臭,概括著奢侈、浪費、糜爛、可惡、貪婪、擾民、欺壓----等等--------
路,概括著前途、道路、鄉野、農村、貧窮、低階層----等等-------
凍死骨,概括著現實痛苦現象、不合理、無奈、不得以、凄涼----等等-------

凝煉的語言:提出三項方法精煉、形象語句、善用名詞動詞。(當然還有很多方法,自行體會吧!)
精煉,簡單的說,精煉就是用最少最簡短的語句表達出完整的意思。
形象語句就是善用人們感官知覺(眼、耳、口、鼻、心、觸覺、感覺---等)可以直接體會的文字,而不是抽象的字眼或敘述語句。
善用名詞、動詞;減少使用形容詞(尤其非常抽象的形容詞,)

我們要求評論員常掛在嘴邊,因為有太多的詩友們詩句相當不精煉(有人寫作精練)。詩的語句與一般敘述句,不同的最大分別就是精煉、形象,而精煉必須靠經驗與用心才能做好。在此西樓指的凝煉就是精煉語句與善用形象語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