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若想在中歐班列工作,國貿的學生應該具備那些知識
摘要 1. 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
Ⅱ 成貴鐵路部分班列因地震晚點停運,是否還會有餘震應該如何預防
地震作為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地質現象,其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危害性的,其實由於地球板塊的運動,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而據曾經的一個科學機構的官方數據,地球上每年會發生的地震次數高達500餘萬次,平均下來每天會發生一萬次以上的地震,而既然每天都發生這么的地震,但是為何經常被新聞進行報道的地震事件卻很少很少,這根本原因是這些地震的震感太低,作為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地球上發生的絕大部分地震都是處於人類肉體無感知的地步,而即使是有感知的地震也是一些危險程度非常低的地震,這主要是因為地球已經過了板塊大運動的時期,如果頻繁的發生大地震的話那麼可能就代表地球的板塊又要重新的進行大漂移了。
比如觀察天邊是否出現一些地光,比如附近的平時習性比較安靜或者呆在地底下不怎麼出沒的動物是否會表現的非常反常並成群結隊的進行遷徙,又或者是進水是否在進行翻滾並且溫度有所上升等,而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能夠進行觀察以預測地震是否會發生的方式,但是其實對於這些也不需要過多擔心,因為正如開篇所講,地球上每天都有上萬次地震,但是在人類歷史上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還是寥寥可數的,因此無需過多擔心,以免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Ⅲ 中歐班列能運拖拉機嗎
當然可以,我搜到一篇新聞就是
中新網太原2月15日電 (任麗娜)15日10時56分,汽笛長鳴中,75006/5次中歐班列平穩駛出山西太原,2台具有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礦用挖掘機搭乘該班列,踏上前往俄羅斯列索西比爾斯克的「遠嫁」之旅。
這趟中歐班列由31輛敞車和10輛集裝箱組成。列車從山西現代物流樞紐——中鼎物流園始發,經滿洲里,開往俄羅斯列索西比爾斯克,全程運行6000公里,其中國內2491公里,國外3509公里。列車將於2月20日抵達滿洲里,預計3月初到達列索西比爾斯克。
Ⅳ 中歐班列要換軌,為什麼不直接改造軌距呢
中歐班列進行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鐵路軌距的不一致,這對於國際聯運出口運輸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和挑戰。中國鐵路是標准軌的,寬度是1435mm,而與中國國境相接的蒙古國和俄羅斯鐵路是寬軌的,寬度為1520mm。由於兩國鐵路軌距不同,不能對接,所以需要同時通向一個換軌站,站內兩國的鐵路處於平行狀態,將一國鐵路上的列車車廂拆卸下來,吊裝到另一國的空輪軌上固定,然後由該國的機車牽引再開出去。
既然軌距不一致導致交通運輸如此麻煩,為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種不一樣的軌距呢?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可以先來了解一下鐵路軌距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軌距?
軌距指兩條軌道之間的寬度,一般以鋼軌的內距為准。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1435 毫米的軌距建設鐵路,稱為標准軌。
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鐵路採用的是1422 mm的軌距,位於英國斯托克頓—達靈頓。但自曼徹斯特至利物浦鐵路建設時,「火車之父」斯蒂芬森提出以4英尺8.5英寸(1435mm)作為兩條軌道之間的距離。
1435mm的標准軌距是沿用了「火車之父」史蒂芬森在修鐵路時採用的軌距。因為最初的鐵路需要照顧馬車的行駛,英國的馬車輪距沿襲了古羅馬戰車的輪距。古羅馬戰車的輪距是兩匹馬屁股並行的寬度。
Ⅳ 中亞班列,中歐班列的在經貿往來中承擔著怎樣的地位
1.中歐雙邊貿易關系穩定發展 在中歐合作的諸多領域中,經貿關系是最具活力、收獲最多的領域之一。進入2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歐雙邊貿易在原先基數較大的基礎上又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大約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長著。如今,「中國製造」在歐洲市場上已隨處可見。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4-2007年中國對歐盟年均進出口額增長率在27%以上,歐盟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07年中歐進出口總額達到35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億美元,增長29.2%;進口1109.6億美元,增長22.4%,歐盟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佔比上升至16.4%,佔到中國總出口額的近1/5。2008年中歐雙方的貿易額更是一舉達到了4255.8億美元,增長19.5%,分別高於同期中美、中日雙邊貿易增速9個和6.5個百分點。 中歐直接投資合作不斷深化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作為中國第4大投資夥伴,歐盟對華投資的項目數自1986年以來總體呈現增長的趨勢。截至2008年4月底,歐盟累計在華投資項目27139個,實際投資額585億美元。歐盟對華投資項目平均規模大,技術含量較高,且多投資於生產領域。改革開放30年來,歐盟一大批優秀企業尤其是大的跨國公司已大舉進入中國,空中客車飛機、大眾汽車、殼牌石油、聯合利華日用品、西門子電器、諾基亞通信等等眾多歐盟跨國企業巨頭已在中國的相關領域中占據了顯著地位,並先後成為了在華投資成功的典範。 在中國對歐盟國家的直接投資方面,近年來,伴隨著中國政府「走出去」戰略的大力實施,以華為、中興、海爾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優秀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到歐盟國家投資創業。由於起步較晚,目前中國在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十分有限,遠遠低於歐盟國家在中國的直接投資規模。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對歐盟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為5億美元,累計投資存量為14億美元。雙方合作尚存在巨大潛力和空間。 二、中歐經貿關系的突出特點 1.中歐經貿合作呈現互補性 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市場,彼此間的經貿關系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相互依賴性也越來越強。歐盟擁有龐大的剩餘資本,在技術的轉讓上比較開放,又極度依賴世界貿易。歐盟所具有的市場優勢、技術優勢與資本優勢使得中國通過發展中歐關系獲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場、更好的技術來源與更多的資本來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對歐盟也是極具吸引力的。豐富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資源、存量與增量龐大的市場、與歐盟差異較大的產業結構以及穩定與高回報的投資場所,都是歐盟國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區位優勢,是處於「去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進行產業轉移的良好去處。除香港特別行政區外,歐盟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按實際投入計算,歐盟是對華第二大投資者,另外,還是中國最大的技術供應者。 雙邊貿易呈現不對稱性 從中歐雙邊貿易的增長率考察,近10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里,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長率都高於中國對世界的同一指標。與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國從歐盟的進口增長率普遍低於中國與世界的這一指標;與此同時,中國出口產品對歐盟市場的依賴程度遠遠高於歐盟出口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這表明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的發展存在著高度的不對稱性;從中歐雙方在彼此市場所佔份額看,中國出口到歐盟的貿易額約佔中國出口總額的20%,而歐盟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約占歐盟出口總額的7%左右,這同樣說明了歐盟市場對中國的重要程度高於中國市場對歐盟的重要程度;從中歐經貿關系的地理分布考察,盡管作為區域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國際組織,歐盟成員國在對外貿易政策的開放性方面比較一致,但是中歐貿易的地理分布至今仍主要集中在歐盟的少數成員國身上,特別是主要集中於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和義大利等5個國家。與這5國的貿易額在中歐雙邊貿易總額中已超過了70%。其中,德國又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所佔比重一直保持在30%左右,大大高於其他國家所佔份額。與此同時,中國對歐盟的貿易也主要集中在中國的沿海發達地區。 三、當前中歐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歐貿易不平衡問題不容忽視 在中歐貿易關系幾十年的歷史上,據中方統計,直到1996年歐盟還保持著對中國的順差(0.42億美元)。自1997年起才由先前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順差轉為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從2002年起,中方對歐盟的逆差規模開始呈加速上升的態勢。據中國海關統計,到2005年中方對歐盟貿易順差為701億美元,占雙邊貿易總額的32,26%,順差同比增長89%。2006—2007年,中歐貿易順差更是急劇上升,分別約為805億美元和1014億美元。對中歐貿易不平衡問題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中國輕紡等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歐盟在華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歐盟因對華軍售禁令限制對華兩用產品與技術出口等。 歐盟對華反傾銷力度不斷增強 歐盟是最早發起對中國反傾銷的地區,就當前歐盟對華反傾銷的發展態勢而言,自1979年開始對華反傾銷調查以來,到2007年4月,歐盟共對華發起139個貿易救濟案件調查,其立案頻率和涉案金額均大大超過往年水平。在對中國產品調查的案件中,歐盟官員的核查比以往更為嚴厲,在關鍵的給予中國企業個案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上,歐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絕承認的理由幾近蠻橫無理。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依據該組織相關法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積極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同樣以反傾銷的方式予以積極的反擊。 有關「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分歧仍然存在 歐盟拒絕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深層原因無外乎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就經濟利益而言,歐盟方面始終堅持認為,中歐之間巨額的貿易失衡主要是由於中國政府奉行了不公平的貿易政策所致。中國未能完全信守「人世」承諾,尤其在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不力、對某些國內產業提供保護和扶持、市場開放程度嚴重不足等方面。特別是隨著中歐雙邊經貿合作的不斷擴大,歐盟此舉意在以此作為與中國貿易談判時的一個要價手段,以便獲得中國方面更多的讓步。因此,可以說,歐盟採取拖延戰術、不讓中國順利的通過市場經濟國家的門檻本質是由其內在經濟利益所決定。當然,經濟利益並非唯一的因素,政治、意識形態、文化等非經濟要素同樣嚴重影響著歐盟的態度。這些顯然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層面。由此可以認為,中國與歐盟關於「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之爭的本質不過是歐盟想藉助於打中國「非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牌局,達到確保其內部經濟與政治利益最大化之目的罷了。中國加入WTO後,市場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歐盟的許多說法是不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中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對歐盟沒有任何歧視性的政策和做法,而歐盟「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做法使中國企業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中國與歐盟從2003年開始就明確提出建設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一個真正的、對等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不可能建立在不平等和歧視的基礎上。 四、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系發展前景分析 中國與歐盟,一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雙邊經貿往來在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下將如何發展,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影響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雙方經濟力量的發展和相互需求的增長,二是中歐雙方的政治與政策支撐。而中歐雙邊經貿合作關系恰恰得到了這兩個因素的強大支持,因此可以預見,雙方未來的發展前景總體上是樂觀的。 首先,經濟利益和相互需求的增長是今後中歐關系保持深入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雙方關系的中心支柱。從根本上講,國與國的關系都是建立在雙方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任何雙邊關系沒有明確、實在的共同利益作為支撐都是不牢靠和難以維持長久的。中歐關系也不例外。進入21世紀,中歐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也為雙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一方面,極強的產品互補性是促進雙邊經貿往來的基礎。從貿易結構看,中國向歐盟出口主要有服裝、紡織品、鞋、箱包、玩具、照明裝置、五金工具、傢具等等。歐盟輸往中國主要有機電產品、汽車、飛機及零配件、光學照相器材、船舶等,互補性極強。中國與歐盟前5位貿易夥伴國間的貿易量佔中歐貿易的70%,貿易互補性使雙方內部市場形成巨大吸引力。另一方面,歐盟在華投資帶來了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推動了研發項目,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直接貢獻。在雙邊技術合作中,歐盟贏得了中國市場份額和高額的技術轉讓費,中國則獲得了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技術,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在中國政府「走出去」戰略引導下,中國企業加大了對歐盟投資力度,也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歐盟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和開展經濟合作的重要目的地。 由此可見,中歐雙方的經貿合作帶來的利益是相互的、長期的、共贏的。 其次,政治與政策支撐是經貿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中歐雙邊高層領導人年度會晤近年來十分頻繁。中歐新的雙邊政治對話機制建立於1994年,1997年恢復了1996年中斷的****x~-i~。從1998年至今,中歐會晤已經舉行了10次。2008年末,由於法國總統薩科奇執意會見了****喇嘛,遭到中方的強烈反對,致使中歐峰會被取消,中國一度與法國乃至歐洲的關系降至冰點。在這個關鍵時期,應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於2009年1月30日訪問了歐盟總部,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中歐關系出現波折的背景下,中國官方稱此訪為「信心之旅」。中歐領導人在會談中均表示從全球和戰略高度重視中歐關系,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加強中歐合作,求同存異,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期間,中國與歐盟還發表了《中歐聯合聲明》。聲明中稱,在全球化和國際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中歐關系已超越雙邊范疇,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戰略意義。雙方一致認為,進一步加強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尤為必要,也是雙方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另一方面,中歐密切的經貿合作具有完善的制度支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盟大幅調整政策,中歐政治關系迅速發展,高層領導人互訪頻繁。在制度方面,1995年7月,歐洲出台《中歐關系長期政策》,確定了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的長遠戰略,明確表示與中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實現雙方共同目標;1998年3月,歐盟公布《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的對華政策文件,把歐中經貿關系置於同歐美、歐日同等重要的水平上;2003年10月歐盟發表了《中歐關系的共同利益與挑戰:走向成熟的夥伴關系》,闡述了對華政策和行動的指導方針及近期發展框架,並建議將歐中領導人會晤機制提高到最高級別;2006年10月歐盟提出《歐盟與中國:更緊密的夥伴、承擔更多責任》,指出進一步挖掘與中國夥伴關系的潛力,提出未來發展對華關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與此相對應,中國也在為發展良好的中歐經貿關系作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10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制訂做歐盟政策文件。文件明確表示,加強與不斷發展中歐關系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致力於構築中歐長期穩定的全面夥伴關系。 由此可見,中歐雙方在政治和政策上的積極成果給中歐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利害沖突,互不構成威脅。由於歷史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以及個別歐洲領導人缺乏對中國的全面了解,致使中歐在某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和分歧是正常的。只要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妥善處理,分歧不會成為中歐發展互信互利關系的障礙。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將不可避免地給中歐雙邊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歐盟的需求將急劇減少,出口市場萎縮,將嚴重影響雙方的進出口貿易。歐盟委員會預計,2009年全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速將驟降至0.2%和0.1%,經濟幾乎陷於停滯。歐盟和歐元區的失業率繼2008年初降至7%左右的歷史低位後,2009年將升至7.8%和8.4%,2010年還會進一步走高,失業率上揚將不可避免地抑制消費。目前,受歐洲經濟形勢惡化引起的外需大幅減弱影響,我國對歐盟出口已經呈現放緩跡象,2008年前11個月對歐盟出口額為2706.81億美元,同比增長21.8%,但比2007年同期29.8%的增速大幅回落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將悄然抬頭,中歐雙邊貿易摩擦將加劇。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當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金融危機爆發後,隨著歐洲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加上中歐關系出現波折,歐盟內部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日益躁動,針對我國採取的反傾銷措施進入新一輪高發期。 五、關於進一步深化和拓寬中歐經貿合作的幾點建議 首先,進一步擴大中國對歐盟的影響力。應增加對歐盟的重視程度,尤其是在深受金融危機煎熬的歐盟對我國倚重加深的情況下,我國應適當作出回應,使歐盟成為我國積極爭取的對象,積極與其「打交道」,同時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程中提高我國的知情權、發言權和規則制訂權,藉此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其次,正確處理中歐之間出現的波折與摩擦。雙方應抓住2009年1月******總理歐洲「信心之旅」使中歐關系重新走上正軌的這一有利時機,全方位深化雙邊經貿合作;我們應以戰略夥伴精神理性處理貿易與投資摩擦和分歧,不要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情緒化,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和處理雙邊經貿關系。我們也期待著歐盟從建設全面戰略夥伴大局出發,盡快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遏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為高科技產品與技術方面開展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中國也應積極優化中歐貿易結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擴大自歐盟的進口,緩解貿易不平衡狀況。 最後,為雙方企業創造長期、穩定、可預見的環境。雙方應加快完善1985年中歐經貿協定和《中歐夥伴合作協定》談判進程,使之成為加快中歐經貿互利共贏合作強有力的法律基礎。目前,中歐貿易、投資、技術合作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前景仍然廣闊。為深化中歐經貿合作,應努力創建互利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建議雙方應盡快共同研究包括貨物和服務貿易、雙向投資、技術與貨幣、金融合作在內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和建立中歐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Ⅵ 古代的職業有哪些
古代職業:
九流可細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卻有不一的說法。
上九流
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佛祖、天、皇上、官、閣老、宰相、進、舉、解元
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莊田
佛祖、仙、皇帝、官、燒鍋、當、商、客、莊田
中九流
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醫、丹青、皮(皮影)、彈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
舉子、醫、風水、批、丹青、畫、僧、道、琴棋
舉子、醫、風水、批、丹青、相、僧、道、琴棋
下九流
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娼
高台、吹、馬戲、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優、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頭、吹手、戲子、街、賣糖
Ⅶ 中國高鐵班列展出情況如何
9月25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共北京市委聯合主辦「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開幕式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此次展出,有許多鐵路的精彩內容。
在第六單元「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第一組「製造強國建設步伐加快」——高端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提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是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列車,於今年6月25日正式命名,6月26日在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
「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是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列車,於今年6月25日正式命名,6月26日在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
在第七單元「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第一組「交通運輸發展成績斐然」,提到多層次鐵路網加快構建。
Ⅷ 2.西安如何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
摘要 盡管近年來西部地區為降低物流成本,向西和向南分別發展出來中歐班列和陸海新通道兩大國際物流通道,不過,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和地位卻是無法取代的。我們以重慶為例。2018年重慶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0376.47萬噸,佔全市貨物運輸總量約六分之一(如果剔除短途貨運為主的公路運輸,這個比重會更高),以及完成全市60%以上的社會運輸周轉量、90%以上的外貿物資運輸,這還是在三峽大壩擁堵加劇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績。相較於其他運輸方式,長江水運具有運量大、成本低等優勢。比如,普通貨物的每噸公里運價,水運是1.5分,鐵路是2.5-3角,這對於對價格敏感、時間要求不高的貨物具有很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