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錢幣小知識
擴展閱讀
兒童德勒斯枕應該怎麼辦 2024-11-15 00:18:44
資料庫語言以什麼為基礎 2024-11-15 00:01:42

錢幣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07 03:55:41

『壹』 錢幣知識入門

收藏和鑒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識。
一、古錢幣是鑄造出來的,模具的形狀如同大樹,此法鑄幣稱為「錢樹」。數量大的錢幣價值就低。因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難免會有疏漏,版別漏驗及試鑄幣便成為珍品。
二、當代錢幣學家根據各種錢幣的珍稀程度,並以現在錢幣收藏市場的行情為依據,把古錢幣分為十個檔次,即:一級大珍、二級列、三 級罕貴、四級罕、五級稀罕、六級稀、七級甚少、八級少、九級較多、十級多泛。
三、錢幣的品相歸納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評定標准。1美,是指錢正背面輪廓完整,錢文清晰;2近美,是指錢之正、背面輪廓 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紋,或紙張有微小的漏孔,同時錢文因鑄造和使用磨損而造成的微小粘連或混沌者也屬近美錢幣;3上,是 指錢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損和漏孔,但沒傷及錢文;4近上,是指錢幣正、背面缺損、裂紋、漏孔較為明顯,而且已經導致錢文出現一至二處斷筆。5中已經沒有大收藏價值。
四、錢幣種類繁多
1、貝幣又叫齒貝,由在熱帶海水中的鹹水貝殼打磨穿孔而成。一般為乳白色,大小輕重基本相同。貝幣始於殷代,當時貝是一種貴重物 品,貝幣的使用經夏商周三代,在我國貨幣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幣貝大致有六大種類:即貨幣、擬棗貝、伶鼬榧螺、阿文綬貝、大 小孔式貝化、背磨式貝化。
2、秦半兩又叫兩錙錢,秦始皇所鑄,為當時全國惟一通行的錢幣。秦半兩外圓內方,錢文高突,樸拙渾厚。
3、圜錢又叫圜金、圜法、環錢,為戰國中期出現的銅質圓形貨幣。此幣製造簡單攜帶方便,比布幣更為優越,圓形貨幣最終取代布幣。 圜錢幣中部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圓形圓孔者,無郭;圓形方孔者,周緣有郭。其重量大致在12克左右。
4、六泉隸屬西漢王莽貨幣中的極品,為收藏家們所重視。六泉為: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今日壯泉和中泉存世稀少,成套的價值連城。
5、五銖有西漢、東漢五銖之分,其中東漢五銖比較有名。此錢始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體圓孔方,外廓較窄,直徑2.5厘米,重 3.4—3.5克。五銖錢較秦半兩輕便精美。但在流通時間長,數量極多,因此不值錢。
6、布幣流行戰國時期,上面文較復雜,自一個字到四個字,有100多種。早期的布幣有用於裝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圓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等幣種,但面文無雷同,所以無版別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極為獨特,圓首,圓肩、圓足,布首與兩足又各有一孔,故 稱三孔布。而且面有文字多記趙國地名。稍後,布幣擴大到秦、周、晉、宋、魯、燕等國。
7、金錯刀亦稱「錯刀」。王莽於居攝二年所鑄高面值仿古刀幣。身形如刀,環扣大錢,青銅所鑄,刀身鑄「平五千」三篆字,環郭用黃 金鑲錯「一刀」二篆字,表示一個金錯刀可當五千錢用。
8、制錢,明清兩代製造的銅錢。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製,所以叫制錢。
9、元寶,最早使用「元寶」一詞為唐肅中宗乾元元年。到了元代,元寶便以銀錠的形式開始流通,一般上面鑄時間、地點銀匠的姓名。
10、刀幣是春秋時期由漁獵工具刀削演變而來。它通常由狹長弧形的刀身、帶裂溝刀柄及柄端圓環三部分組成。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 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的刀幣,厚大精美,面文書體雋秀;燕國刀幣,形制單薄,刀體較寬, 背文復雜,面文有一個「明」字,故稱明刀;趙國的刀幣,刀身直,刀首圓,今日多稱其為直刀和圓首刀,贗品極多。
11、開元通寶,唐高祖李淵廢五銖後所鑄宮廷賞賜錢,重一兩,我國幣制中的一兩十錢制由此時起源。其面文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由 唐初書法家歐陽洵書寫,字體端正有力。製作輪廓深峻,精美絕侖,十分珍貴。開元錢的出現宣告了自秦開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兩 和五銖兩種貨幣的終結,「通寶」一詞從此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12、對錢,亦稱「對品」、「對子錢」,是指同一種錢的錢文、大小、內外輪廓、厚薄和銅質完全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 仍互相吻合,可以成為雙配對的錢幣,又叫「和合錢」。對錢始於南唐,盛於北宋。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開創對錢 之先。此外,北宋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重和、宣和等幣均可作對。
13、招納信定,有銅、銀、金三幣,南宋初年劉光世為招降納叛所鑄的憑信錢。錢文旋讀,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屬流通貨幣, 所以傳世稀少。為世界珍幣之一。
五、藏品越老不見得價值就越高。比如漢五銖錢,今日普通品價格僅2至5元,而明朝錢幣價格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弘治通寶」、 「宣德通寶」,定價均為10元以上。又如宋代大珍泉品「靖康通寶」,每枚價格達數百至數千元,而明末張獻忠佔領成都後所鑄的「西 王賞功」大珍泉品,今日價格已達25000元。不要想把一個朝代所造的錢幣收集齊全。比如漢五銖盡管售價低廉,但在漢300多年中, 所鑄版別272種之多,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失傳,錢再多也無法買全。元前後僅97年,但所造錢幣共有128個不同種類,其中四種錢幣已無實物遺存。
六、珍貴錢幣有
1、十布,是王莽恢復貝、布、刀布所鑄十種布幣的總稱。其特徵為嚴格遵循從小到大的形制,以求與其面文相符。即:小布一百、么布 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時下,十布中大布黃千較為習見,其 他九布均為珍品。
2、愛金,愛是戰國時期楚國金幣重量標度。此幣多鑄成方形、餅狀或長方版狀,每版重0.5公斤,含金量大多96以上,有的達99,上面多 鑄壓成帶有「郢愛」、「陳愛」、「少卣」、「鬲愛」、「壽春」等文字的小方戳,所以又稱「印子金」、「餅金」或「金愛」。愛金 流通於河南、湖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流通時間直至西漢。
3、清康通寶,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所鑄年號錢,直徑3.3厘米重6.7克,此錢為北宋最後一套錢幣,剛鑄成適逢金兵南下故流傳甚少。
4、貞佑通寶,金宣宗貞佑年間所鑄,隸書,直徑3厘米,它有小平、折二兩種,即大小二品,均罕見。大珍品原為方葯雨收藏,後轉讓陳 仁濤,解放前夕陳攜寶物赴港,因經濟拮據有意賣給祖國,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惟一發現一枚孤品小貞佑通寶,現為日本收藏家平 島春水珍藏。
5、咸豐通寶,清咸豐三年福建寶福局當十型試鑄錢。青銅質直徑3.9厘米,穿孔0.7厘米,重16克,因其「咸」字兩側有「大清」國號, 在我國歷代孔方圓錢中實屬罕見。大收藏馬定祥1940年在蘇州購得一枚,現藏上海博物館。

『貳』 求知錢幣知識

樓主的是一枚花錢,;又稱「厭勝錢」「壓勝錢」「民俗錢」,為了專門用途或民間祈福避邪而鑄造的古錢,不作流通貨幣功能。花錢分為:古錢宮錢類、生肖錢、咒語錢、吉語錢、錢文錢、鏤空錢、宗教錢、游戲錢、特殊用品類。至於價格, 最好上圖,不看東西,一切都是猜測,沒意義的空談.

『叄』 誰能介紹一些錢幣收藏的知識

你可以進入這個網站,這是一個關於錢幣的比較專業的一個網站:
http://www.coinsky.com/htm/index.cgi
今古收藏網:
http://www.98866.cn/showart.asp?id=44
大排檔天下coin錢幣(這個裡面有外國紙幣的知識):
http://www.pp369.cn/dir/entertainment/collection/coin/

錢幣收藏知識錢幣收藏知識
古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現在已成為新收藏投資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突出。收藏和鑒賞古錢幣需掌握包
括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
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識。
一、古錢幣是鑄造出來的,模具的形狀如同大樹,此法鑄幣稱為「錢樹」。數量大的錢幣價值就低。因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難免會有
疏漏,版別漏驗及試鑄幣便成為珍品。
二、當代錢幣學家根據各種錢幣的珍稀程度,並以現在錢幣收藏市場的行情為依據,把古錢幣分為十個檔次,即:一級大珍、二級列、三
級罕貴、四級罕、五級稀罕、六級稀、七級甚少、八級少、九級較多、十級多泛。
三、錢幣的品相歸納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評定標准。1美,是指錢正背面輪廓完整,錢文清晰;2近美,是指錢之正、背面輪廓
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紋,或紙張有微小的漏孔,同時錢文因鑄造和使用磨損而造成的微小粘連或混沌者也屬近美錢幣;3上,是
指錢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損和漏孔,但沒傷及錢文;4近上,是指錢幣正、背面缺損、裂紋、漏孔較為明顯,而且已經導致錢文
出現一至二處斷筆。5中已經沒有大收藏價值。
四、錢幣種類繁多
1、貝幣又叫齒貝,由在熱帶海水中的鹹水貝殼打磨穿孔而成。一般為乳白色,大小輕重基本相同。貝幣始於殷代,當時貝是一種貴重物
品,貝幣的使用經夏商周三代,在我國貨幣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幣貝大致有六大種類:即貨幣、擬棗貝、伶鼬榧螺、阿文綬貝、大
小孔式貝化、背磨式貝化。
2、秦半兩又叫兩錙錢,秦始皇所鑄,為當時全國惟一通行的錢幣。秦半兩外圓內方,錢文高突,樸拙渾厚。
3、圜錢又叫圜金、圜法、環錢,為戰國中期出現的銅質圓形貨幣。此幣製造簡單攜帶方便,比布幣更為優越,圓形貨幣最終取代布幣。
圜錢幣中部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圓形圓孔者,無郭;圓形方孔者,周緣有郭。其重量大致在12克左右。
4、六泉隸屬西漢王莽貨幣中的極品,為收藏家們所重視。六泉為: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今日壯泉和中泉存世稀少,成套的價值連城。
5、五銖有西漢、東漢五銖之分,其中東漢五銖比較有名。此錢始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體圓孔方,外廓較窄,直徑2.5厘米,重
3.4—3.5克。五銖錢較秦半兩輕便精美。但在流通時間長,數量極多,因此不值錢。
6、布幣流行戰國時期,上面文較復雜,自一個字到四個字,有100多種。早期的布幣有用於裝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圓足布、平足布、
尖足布、三孔布等幣種,但面文無雷同,所以無版別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極為獨特,圓首,圓肩、圓足,布首與兩足又各有一孔,故
稱三孔布。而且面有文字多記趙國地名。稍後,布幣擴大到秦、周、晉、宋、魯、燕等國。
7、金錯刀亦稱「錯刀」。王莽於居攝二年所鑄高面值仿古刀幣。身形如刀,環扣大錢,青銅所鑄,刀身鑄「平五千」三篆字,環郭用黃
金鑲錯「一刀」二篆字,表示一個金錯刀可當五千錢用。
8、制錢,明清兩代製造的銅錢。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製,所以叫制錢。
9、元寶,最早使用「元寶」一詞為唐肅中宗乾元元年。到了元代,元寶便以銀錠的形式開始流通,一般上面鑄時間、地點銀匠的姓名。

10、刀幣是春秋時期由漁獵工具刀削演變而來。它通常由狹長弧形的刀身、帶裂溝刀柄及柄端圓環三部分組成。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
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的刀幣,厚大精美,面文書體雋秀;燕國刀幣,形制單薄,刀體較寬,
背文復雜,面文有一個「明」字,故稱明刀;趙國的刀幣,刀身直,刀首圓,今日多稱其為直刀和圓首刀,贗品極多。
11、開元通寶,唐高祖李淵廢五銖後所鑄宮廷賞賜錢,重一兩,我國幣制中的一兩十錢制由此時起源。其面文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由
唐初書法家歐陽洵書寫,字體端正有力。製作輪廓深峻,精美絕侖,十分珍貴。開元錢的出現宣告了自秦開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兩
和五銖兩種貨幣的終結,「通寶」一詞從此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12、對錢,亦稱「對品」、「對子錢」,是指同一種錢的錢文、大小、內外輪廓、厚薄和銅質完全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
仍互相吻合,可以成為雙配對的錢幣,又叫「和合錢」。對錢始於南唐,盛於北宋。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開創對錢
之先。此外,北宋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重和、宣和等幣均可作對。
13、招納信定,有銅、銀、金三幣,南宋初年劉光世為招降納叛所鑄的憑信錢。錢文旋讀,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屬流通貨幣,
所以傳世稀少。為世界珍幣之一。
五、藏品越老不見得價值就越高。比如漢五銖錢,今日普通品價格僅2至5元,而明朝錢幣價格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弘治通寶」、
「宣德通寶」,定價均為10元以上。又如宋代大珍泉品「靖康通寶」,每枚價格達數百至數千元,而明末張獻忠佔領成都後所鑄的「西
王賞功」大珍泉品,今日價格已達25000元。不要想把一個朝代所造的錢幣收集齊全。比如漢五銖盡管售價低廉,但在漢300多年中,
所鑄版別272種之多,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失傳,錢再多也無法買全。元前後僅97年,但所造錢幣共有128個不同種類,其中四種錢幣
已無實物遺存。
六、珍貴錢幣有
1、十布,是王莽恢復貝、布、刀布所鑄十種布幣的總稱。其特徵為嚴格遵循從小到大的形制,以求與其面文相符。即:小布一百、么布
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時下,十布中大布黃千較為習見,其
他九布均為珍品。
2、愛金,愛是戰國時期楚國金幣重量標度。此幣多鑄成方形、餅狀或長方版狀,每版重0.5公斤,含金量大多96以上,有的達99,上面多
鑄壓成帶有「郢愛」、「陳愛」、「少卣」、「鬲愛」、「壽春」等文字的小方戳,所以又稱「印子金」、「餅金」或「金愛」。愛金
流通於河南、湖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流通時間直至西漢。
3、清康通寶,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所鑄年號錢,直徑3.3厘米重6.7克,此錢為北宋最後一套錢幣,剛鑄成適逢金兵南下故流傳甚少。
4、貞佑通寶,金宣宗貞佑年間所鑄,隸書,直徑3厘米,它有小平、折二兩種,即大小二品,均罕見。大珍品原為方葯雨收藏,後轉讓陳
仁濤,解放前夕陳攜寶物赴港,因經濟拮據有意賣給祖國,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惟一發現一枚孤品小貞佑通寶,現為日本收藏家平
島春水珍藏。
5、咸豐通寶,清咸豐三年福建寶福局當十型試鑄錢。青銅質直徑3.9厘米,穿孔0.7厘米,重16克,因其「咸」字兩側有「大清」國號,
在我國歷代孔方圓錢中實屬罕見。大收藏馬定祥1940年在蘇州購得一枚,現藏上海博物館。

『肆』 有關錢幣的知識

年號錢 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我國最早之年號錢。其後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均系「年號錢」 國號錢 面文鑄有國號的錢。自戰國時期「東周」布、「齊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國的「大齊通寶」、「唐國通寶」,以及此後南宋的「大宋元寶」、蒙文「大元通寶」、南明的「大明通寶」等,均為「國號錢」。國號年號錢 集國號、年號於一體的錢。如東晉十六國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所鑄「大夏真興」錢,其後遼天祚帝天慶年間鑄「大遼天慶」,及至清咸豐年間寶福局所鑄「大清咸豐通寶」,均為國號年號並鑄錢。 記重錢 面文標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國後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銖」、「三銖」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未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實稱重要不符。 記值錢 錢文標明自身當值的錢。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黃 ( 當 ) 千」,三國劉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銖」等,均為記值錢。 記年錢 錢背銘文標明鑄行年代的錢。如南宋「淳熙元寶」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錢系從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間所鑄。南宋各錢以背文記年者多見。 記地錢 背文銘記鑄地簡稱之錢。自唐「會昌開元」背鑄「京」、「洛」、「荊」、「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寶」背「陝」錢、明「洪武通寶」背「漸」、「豫」、「北平」等,莫不為記地錢。 記監錢 錢背銘記鑄錢監察司署簡稱的錢。如南宋「乾道元寶」鐵錢背「同」字即記舒州同安監,淳熙元寶背「春」字為記蘄州蘄春監,「紹熙通寶」背「漢」字系記湖北漢陽監等。亦有記監兼記年的,如「慶元通寶」背「春三」,即為蘄春監、慶元三年鑄。 合背錢 面背鑄有同樣錢文的錢。如「崇寧通寶」錢背亦鑄「崇寧通寶」四字,看來彷彿兩枚崇寧錢的背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有時背文會出現倒書、橫書現象,均系澆鑄時合范有誤所致。另有兩面錢文年號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寶」、背「天啟通寶」,稱「異號合背錢」。 合面錢 錢的兩面都是背文,彷彿兩枚錢的正面貼合在一起,故稱「合面錢」,亦系製作有誤所致。如「乾隆通寶」中有面、背均鑄滿文「寶泉」者即為合面錢。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貨泉」中,即有兩面光板之無文合面錢。 合號錢 面文無「通寶」二字而出現兩個交叉的年號,如「泰昌天啟」四字,此等集兩個年號於一錢者,謂之「合號錢」。 剪邊錢 亦稱「剪輪錢」。為盜銅而剪去邊廓的小錢。傳世以東漢「五銖」為多見,故稱「剪邊五銖」。 磨廓錢 亦稱「磨邊錢」。指邊廓經磨銼取銅的窄邊或無廓錢。以西漢「五銖」為多見,故稱「磨邊五銖」。 延環錢 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後留下的圓環,叫「延 ( 音延 ) 環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錢。 環鏨下後主要用於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對文錢 被鏨去延環後留下的錢心叫「對文錢」。因其僅剩一半之錢文可與對環對接,故稱「對文」。傳世可見「對文五銖」、「對文貨泉」。對文錢多混雜於惡劣小錢中在市場流通,今不難見。 對錢 又稱「對子錢」,日本泉譜謂「符合泉」。對錢中一枚多為篆書錢文,可與另一枚異體文 ( 真、草、行、隸均可 ) 配為對子;除面文書體不同,余大小厚薄、內穿外廓以至銅質漿色、製作風格均基本一致,故謂「對錢」。最早自南唐「開元通寶」始,為一篆一隸;至北宋形成「對錢」製作高潮,如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宣和等,計有小平、折二等數十百種配匹之對錢。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種以上,蔚為大觀。 平錢 俗稱「小平錢」、「小平」。即為一枚當一文使用的基礎小錢。一般徑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歷代古錢中鑄量最大、傳世最多的品種。常見的如開元、熙寧、大定、康熙等通寶錢均為平錢。 折二錢 一枚當二文即兩個平錢使用的錢。形體稍大於平錢。一般徑 2.7 ~ 2.9 厘米,重5 ~ 8克。折二錢總量不少於小平,以北宋所出為最多,常見有元豐、政和等折二錢。 折三錢 一枚當三文、摺合三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種及數量均少,如北宋慶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錢中,均有折三錢。 折五錢 指一枚值五文、摺合五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3.2 ~ 3.6 厘米,輕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錢中, 均有折五錢。亦有稱「當五錢」者。 大錢 泛指「當十」以上、包括「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在內形體較大的高額錢。此類錢之大小輕重無一定規律,且時有大小錯出、輕重倒置現象,多系經濟困頓、通貨膨脹的產物。自唐代當十開元到清朝當千咸豐,歷代大錢層出不窮,名類繁多。至於新莽的「大布黃 ( 當 ) 千」、「一刀平五千」,三國孫吳的「大泉當千」以及五代劉守光的「應天元寶」背「萬」即當萬錢,更是徒有虛名、變相榨取民間財富的虛值大錢。 榆莢錢 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 ( 榆錢 ) 的小錢。如西漢初年所鑄薄小「半兩」,民間即呼為「榆莢錢」。 鵝眼錢 或稱「雞目錢」。錢體輕小如鵝眼、雞目之類的劣錢。如從東漢末年至六朝間所出劣質特小「五銖」錢,一般被統稱為鵝眼錢或雞目錢。 男錢 舊時傳說婦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錢。如十六國後趙石勒所鑄「豐貨」,因錢文壯實豐滿,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稱為「男錢」。 女錢 南朝梁武帝所鑄「五銖」,因其輕薄弱小而被稱為「女錢」又謂系對「男錢」而言,婦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傳說,不足信。 稚錢 三國蜀漢「五銖」 ( 一說梁五銖 ) 中有種錢體輕薄、文字纖弱、穿孔特大之「五銖」,被稱之為「稚錢」。與「女錢」一樣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婦女及兒童的鄙薄與輕視。 官爐錢 由國家或地方政權機構設爐監鑄的錢。如自西漢上林三官「五銖」至清末戶部寶泉局所出「宣統通寶」均屬「官爐錢」。歷代少數民族、封國或割據政權監錢機關督察鑄行的錢幣,一般也被視作官爐錢。 私鑄錢 民間私爐盜鑄的錢幣。因意在牟利,私鑄錢一般比官爐錢輕小粗惡;從銅質到文字都明顯劣於同時官爐所出之錢。然各代私鑄錢雖禁難止,存世數量均不為少。 後鑄錢 後世啟用前代年號補鑄或重鑄的錢。如「大中通寶」部分記地錢,即於洪武年間按洪武錢制補鑄的,「泰昌通寶」系泰昌帝死後由其子天啟帝補鑄。此類錢幣即為後鑄錢。 鎮庫錢 鑄錢工場正式開爐澆鑄前,為進貢、紀念或避邪而先行特製的大錢。如「大唐鎮庫」、「咸豐元寶」特大「鎮庫」錢等。鎮庫錢一般製作精美,存世絕少。 套子錢 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幣值等級配套;全昌開元以背文鑄地配套;「唐國通寶」可以不同字體配套;「淳熙通寶」可按記年、記監配套;「順治通寶」可據五種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種、數量及風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 厭勝錢 又稱「厭勝錢」。「厭勝」意即「厭而勝之」,系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鑄成錢幣形態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紀念品統稱為「厭勝錢」。一般僅供佩帶玩賞用,而不作貨幣流通。我國自漢代起官、私爐均行鼓鑄,品類甚多,且有發展,其中吉語、八卦、供養、撒帳、打馬格及春錢等數種傳世甚豐。除銅錢外尚有以金銀製作者,不一而足。 吉語錢 厭勝錢屬。一般分以通用錢號添鑄吉語以及吉語為文、加鑄圖像兩類。如「五銖」錢面添鑄「君宜侯王」、「長宜子孫」等吉語;「嘉慶通寶」背鑄「萬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類則面文為「長命富貴」、「龜鶴齊壽」,錢背則見各種吉祥及辟邪圖像等。 八卦錢 厭勝錢屬。錢面為八卦圖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背文多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對應生肖圖 ( 鼠牛虎兔等 ) 。穿孔圓形。民間多以此錢可避邪保安,所鑄甚多, 大小版式各異,精粗互見。 撒帳錢 厭勝錢屬。舊時女子婚嫁儀典上,女賓以金錢彩果拋撒其新房帳下;此種特鑄拋撒之錢謂之「撒帳錢」。此俗始於唐代公主出嫁,後為民間沿襲。錢文多系「金玉滿堂」、「忠孝傳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異,面背或有各類吉祥圖案裝飾其間。 供養錢 厭勝錢屬。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以元代所出最多。錢面除沿用年號、國號文字者,更有「香花供養」、「大安福寺」、「寶珠菩薩」、「進香直社」等;背文則有「神」、「護聖」、「香殿」等等。此類錢製作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馬錢 亦稱「打馬格錢」。或面或背鑄有駿馬圖像;錢文為武將或良馬名,如「魏將吳起」、「唐將散騎」、「追風之馬」、「千里之馬」、「飛黃」、「渠黃」、「赤兔」、「龍駒」等數十百種。馬錢為宋代前後作打馬游戲用,格局類似棋牌,惜今已失傳。 春錢 面背鑄有男女交媾秘戲圖像,間有文字如「風花雪月」等。舊時由長者授於新婚子媳,或作傳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孫用,類乎古代春宮圖識或風月定鑒等。 冥錢 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專為死者殉葬鑄制之錢,有銅、銀、錫、鉛、陶、泥數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除「消災」、「太平」等類錢文,近代出土遼代之「清寧二年」、「大康六年」均為記年之冥錢珍品。 連錢 指一爐所鑄因未曾鏨開而連在一起的兩枚古錢。如戰國晚期的「四布當 」、新莽的「 刀」等均有「連錢」。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彷彿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厘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厘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六朝後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雕母多種。形體稍大,銅質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是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鑄母 一般通稱「母錢」。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用的母錢。鑄母雖稍遜於雕母,然其質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 鐵母 鐵錢的母線。一般均據雕母以優銅翻鑄而成,以兩宋鐵母為多。錢體較鑄制出的鐵錢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鐵錢精整美觀,甚珍罕。 子錢 以母錢翻砂大批澆鑄出來的銅錢或鐵錢。一般正用品及傳世品均系「子錢」。 樣錢 可分兩類:由造錢主管機關呈送帝王以供審閱、抉擇的樣錢叫「進呈樣錢」,多由銅、蠟、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頒發至各地造鑄爐場當作樣品或母錢的樣錢叫「部頒樣錢」。樣錢亦具母錢精良優美的特性。 試范錢 鐵錢 (含銅錢) 正式開鑄前先以銅汁試澆的錢樣,亦稱「試樣錢」。 初鑄錢 最初以錢范或母錢范鑄出來的子錢,或謂「頭爐錢」。此類錢較後鑄者顯得精整,文字峻深,邊廓堅挺,品相佳美。 銹色 古錢表面著銹後呈現出的色澤。因古錢遭際不同而各有千秋。銅錢遇酸性環境呈現出的綠銹有「松綠」、「瓜皮綠」或「靛藍」色;遇喊性環境則顯現紅色,可見「硃砂銹」、「雞血斑」等;在中性環境中因表層氧化可顯出水銀色,俗稱「水銀古」。古錢年久生成的銹色自然、透徹,銹層堅硬板結,與作偽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銹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現新鮮銹色的古錢謂之「生坑」。或雖出土有年然銹色未遭損壞,一如現坑時模樣者,一般也稱「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層雖受磨損、氧化,但依舊留存部分銹跡的古錢,稱為「熟坑」。舊譜又釋為「老生坑」,文義欠精當,以統用「熟坑」為宜。 傳世古 古錢出爐後從未著土,因長期氧化致使錢面牢結一層黑膜,猶塗過黑漆一般烏黑發亮,是謂「傳世古」,又稱「黑漆古」。此類錢若經長期把玩撫摩,而使錢文及內外廓露出紅潤銅色,錢肉依然黑亮,則為「傳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 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後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於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並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紅銅鑄造,故錢色發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後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後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摘自《簡明古錢辭典》
錢」「泉」「元」

「錢」字的由來:「錢」最初是農田耕作的一種用青銅鑄造生產工具的名稱。因為農家必須依賴這種工具從事生產勞動,而且「錢」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於交換,後來便逐漸演變成為貨幣,「錢」這個名稱也就被沿用了下來。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等處,見到的「布幣」比農具「錢」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錢」的原形。一九八○年版第四套人民幣伍元鈔票,對著光照一照,它的水印圖案就是「布幣」。

「泉」字的出處:到了漢代,封建迷信的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又改稱為「泉」,「泉」便成了「錢」的借用。用「泉」來稱呼貨幣更加形象,難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因此直到現代,「泉」這個借用詞還在用,比如:集幣迷們總是以「泉友」相稱。

「元」字的發展:唐高祖開朝時,為取意開辟新紀元而鑄造新錢「開元通寶」後,曾被後人誤叫過「開通元寶」。以至後來,史思明反叛,乾脆就開爐鑄造了「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使用在錢幣上「元」這個字便盛行了起來。到了元朝,元字當然更加有意義,鑄在銀錠上元寶二字,就是取「元朝的寶貨」的意思。明代萬曆年間,歐美的貨幣開始傳入中國,當時市面上最流行的外國貨幣是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銀圓。因其形狀呈圓形,一枚又為一圓;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時間一長,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用同音字「元」代替了。這樣一來,元這個字就更被人們熟悉和使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成了我國貨幣的單位。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齊刀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尖首刀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燕明刀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 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伍』 錢幣收藏知識

一、目前錢幣投資市場的主體是金屬流通紀念幣。因此,對於初學者,流通紀念幣是投資首選,其次才是已經退出流通領域的人民幣。

二、明白你的喜好。錢幣種類和板塊有數10種,選擇哪一種錢幣投資,要根據你的偏愛和喜好。同時,對其他種類的錢幣適當收藏可以積累更多的經驗,更多把握機會的能力。

三、書上和報刊上的標價都是按照全品相錢幣的價值標價,市場上出售的大多不是全品相錢幣,因此價格比標價低。

四、品相是錢幣價格的決定因素,一枚全品相的錢幣和一枚下品的錢幣,價格可能相差100倍。

五、對於古錢幣、早期銀幣、外幣或其他價值較高的錢幣的投資,一定要循序漸進。對於不了解的錢幣,千萬不要貿然投資。

六、各類錢幣都已出現大量假幣,投資之前要多讀書,然而,僅僅靠讀書是不能成為假幣剋星的,還需要在實踐的摸爬滾打中積累經驗和知識。理論、實踐、經驗、感覺相結合才可通透。

七、錢幣市場至今一直是低谷。低谷孕育著生機,現在介入錢幣市場,會有豐厚回報。而一旦這個市場暴漲過火,進入瘋狂,則要果斷出手,獲利了結,以待跌下去了再買。但也有人只買不賣,這是收藏者,應另當別論。
八、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值,而實現增值的目的是要賣出去。有些錢幣有很高的收藏投資價值,但它的價格過於昂貴,只有頂尖的收藏家才收藏它,所以變現性極差。因此,冷門的貴重錢幣只適合作長線投資品種,不能期待一買到它就能賣掉。

『陸』 關於錢幣的知識

錢幣
錢幣知識:

鑄幣:指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額價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為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盡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代現代。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布,異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主要流通於三晉和燕國地區。

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為重量單位,重量為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五分錢:西漢高後六年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三分錢:西漢武帝建元五年發行的貨幣,屬半兩錢的一種。

比輪: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四文:即一錢當小錢四枚用,一般指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中大小適合的錢。

小平錢:值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類推》

大錢:大面值錢和大型錢的總稱,六朝時稱標准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釷稱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木條也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的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這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部較寬者

狹郭:指內部較狹者。

重郭:指兩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粟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齣文: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郭外,又稱四齣,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部較狹,又稱狹輪,狹邊。

重輪:指二得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無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的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圓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無文,又稱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由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范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重文:指錢身上出現重復錢文,又稱搖頭,因為范身上有重復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銹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顏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包漿:指銅錢傳世色澤,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多種。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銹,水銀沁。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為銅質。

鐵范銅:以鐵錢范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制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稱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錢:剪邊錢與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咸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對錢:指錢文對稱之錢,其錢文,輪郭,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於南唐,盛於兩宋。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岳而得名。

制錢:封建時代本朝鑄行的錢幣。

正用錢:作為正式通貨的錢幣。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用錢,多作吉慶,上樑,供奉,懸掛,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宮錢:封建時代皇宮內節日慶典作裝飾,賞賜用的特製錢。

佩錢:古人佩帶在身上作為裝飾品的錢幣。

供養錢:寺觀內作為供品的錢幣,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掛於佛龕之旁,又稱佛臟錢。

春錢:元代的一種金銀小錢,婦女用作首飾。

秘戲錢:帶有簡陋的男女性交圖案的錢幣。

打馬錢:打馬游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金背:明代用四火銅(經過四次熔煉的銅)鑄的銅錢。

火漆:明代用二火銅鑄的銅錢。

旋邊:用旋車對鑄錢進行挫磨加工。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盪,穿穴等名目。

夾錫錢:北宋微宗年間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錢范: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范,印背面的稱背范。

『柒』 關於錢幣的收藏小知識

收藏是種文化,是種喜歡,無論什以東西,只要喜歡就有收藏價值。錢幣收藏對於我們主要的價值表現在以下方面:文物和欣賞價值,潛在的投資價值,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同樣也是一件小型藝術品.收藏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人民幣是藝術與價值的結晶。小小票幅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潛在著人文、歷史、地理、民族、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收集錢幣,也是對知識的吸取與學習。就三套人民幣而言,有反映新中國偉大建設成就,也有刻畫極富時代鮮明特色的工農商學兵各階層人物的風采,還有描繪偉大祖國萬里河山的遼闊壯美,以及反映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你看我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風姿,就展現在2角券的正面主圖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勝利通車,向世人豪邁地宣告:水深流急的萬里長江從此天塹變通途,畫面的遠景是寬闊的長江,江面上鳴笛急馳的輪船正劈波斬浪駛向前方;在1元券的背面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千里大草原水草豐美的大牧場和勤勞勇敢的蒙古民族的放牧生活的生動畫面,藍天白雲底下是千百隻小肥羊正在歡快地吃著嫩草;再細看5元券的背面圖案,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沸騰的礦山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運煤的列車呼嘯賓士;而我國石油工業生產基地甘肅玉門千里戈壁大油田石油生產的主要場景又呈現在2元券背面彩圖上;七個券種,七個畫面,各具特色,個個醒目。這些圖案集人物、機械、勞動場面於一圖,生動活潑,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小小畫面展現出寬闊而深遠、精美而活潑的時代氣息,加上精湛的印刷效果,將時代生活、歷史進程濃縮其中,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的狀況,集史料性、藝術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觀賞這一枚枚紙幣,讓人們對流逝的歲月勾起沉沉的追憶,又給人們留下藝術美感的享受。喚起人們強烈的收藏慾望。
具體各套人民幣中的具體高價值品種,應屬以下品種:
第一套人民幣:
1951年版一萬元「牧馬圖」券(60萬元)、五百元「瞻德城」券(30萬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萬元);

第二套人民幣: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第三套人民幣: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綠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綠」壹角券(600元);

第四套人民幣: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捌』 古代錢幣知識

五行大布。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北周鑄 「五行大布」錢,與當時的文化、經濟、政治斗爭有著直接的關系。當時佛教勢力控制的和尚有三百萬之多,這使的國家的土地和戶口受到威脅,賦稅得不到保證。加上當時的戰事、蝗災、旱災等因素,最後罷佛、道兩教勢力,但對道教不敵視,意味深長地鑄了「五行大布」錢。

『玖』 錢幣收藏有哪些必備知識

首先需要有識別錢幣的能力,其次要了解貨幣的種類,以及發行量及存世量的概況,最後需要了解到市場價格的變化和掌握投資升值的潛力!

『拾』 錢幣知識

管它值多少市值,別人沒有的你有,留著收藏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