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古今異譯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雲界教育教得怎麼樣 2025-01-12 07:52:31
這種孩子怎麼教育 2025-01-12 07:50:16

古今異譯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26 06:44:19

㈠ 哪些古今異義的詞語大全

常見的古今異義整理(前邊是古意,後邊是今義)
非常(意外的變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執事(對對方的敬稱;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門所帶的包裹等)
夫人(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壞人的黨羽)
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保養)
山東(崤山以東;山東省)
婚姻(兒女親家;結婚)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根本(樹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逢迎(迎接;說話、行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學者(求學的人;有專門學問的人)
從而(跟從、來;因果連詞)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經營(搜集、保存;籌劃、組織)
智力(智謀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於是(由這種情況;連詞)
空中(中間是空的;天空)
行為(品行是、品行作為;舉動)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痛心(痛恨;極端傷心)
首領(頭顱、生命;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顏色(臉色、容顏;顏料或色彩)
浩盪(荒唐;水勢浩大)
可憐(可愛、可惜;值得憐惜)
自由(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錯相通;水陸運輸的總稱)
老大(年齡大;排行第一)
成立(長大成人、成人立業;開始存在)
可以(可以憑借、可以用;可能或許可)
告訴(向上報告;讓別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飽的樣子;與事實相符)
作案(作幾案;進行犯罪活動)
流涕(流眼淚;流鼻涕)
失意(意見不合;不得志)
同氣(同胞兄弟;同類)
縣官(官府;縣令)
無道(無人談論;沒有道德修養)
然後(這樣以後;順承連詞)
中國(中原;中華人民共和國)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惡劣)
左右(皇帝身邊的近臣;方位或約數)
約束(規約、盟約;限制、管束)
指示(指給……看;上級傳達下級的命令)
親戚(內外親屬;族外親屬)
形容(形體容貌;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
從容(言語舉動適當得體;不慌不忙)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困境)
無論(更不必說;連詞)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時期)
無賴(活潑頑皮;品行不端)
痛恨(痛心遺憾;仇視憤恨)
感激(感動憤激;深深地感謝)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為正義而死)
因為(於是寫;因果連詞)
中間(中間夾雜;裡面)
開張(廣泛擴大;開業)
猖獗(跌倒,引申為「失敗」;猖狂無忌)
具體(形體完備;明確、不抽象)
恰恰(鶯啼和諧之聲;正好)
結束(整好裝束;完畢)
用心(因為用心;用功或肯動腦筋)
往往(處處;常常)
烈士(有節操、有抱負的人;為革命犧牲的人)
扶老(拐杖;扶著老人)
前進(上前進獻;向前行走或思想進步)
豪傑(有聲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麼、怎怕;不值得做,犯不著)
肉食(享受優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不過(不超過;轉折連詞)
美人(歌伎、宮妃;美貌女子)
大風(麻風病;大的風)
風流(傑出、英俊,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生活浪漫放盪、男女關系不正當)
致意(抒發心情;表示問候)
無賴(胡作非為、活潑好玩;流氓、無理取鬧)
中間(當中夾雜;當中)
會計(聚會商議;財務計算的人)
作文(寫文章;語文課里寫文章的練習)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選擇連詞或者副詞)
常見的單音節詞古今異義整理
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惡、兇殘)
加(更;增加)
假(藉助;不真實的)
河(黃河;泛指江河)
櫓(盾牌;劃船的工具)
贏(背負;勝或獲得)
走(跑;不行)
次(水邊;量詞)
向(從前;對、朝或偏袒)
窮(困厄、不得志;貧困、窮)
率(一概、全部;率領、輕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再(兩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來、原則)
抑(或者;抑制)
歸(女子出嫁;回來)
比(等到;比較)
比(緊挨、並排;比較)
渠(他、它;水道)
去(離開、距離;往)
陽(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陽、)
怒(振奮、大鵬展翅起飛的氣勢;發怒)
危(高;危險)
但(只;但是)
將(請;將要)
或(有人、或許;或者)
諸(之於、之乎;眾、各)
愛(吝嗇;喜愛)
固(本來;堅固)
隱(哀憐、不忍;隱藏或隱瞞)
擇(區別;選擇)
誠(果真、如果;真誠)
贊(引見、介紹;稱贊)
拜(授官;一種禮節)
除(授官;除去)
安(養生;安定、安然)
鄙(邊境;輕視或粗俗)
池(護城河;水塘)
湯(熱水、開水;較濃汁液)
摧(傷心;破壞或折斷)
都(大;都市或全)
按(查究;壓住或按照)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病(困苦至極;疾病)
齒(年齡、歲數;牙齒)
床(坐具;卧具)
伐(功業、誇耀;坎)
顧(拜訪;回顧或照顧)
會(恰逢)聚會或會議)
間(參與;中間或間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景(大、日光;景緻或情形)
略(奪取;簡略)
遣(休、被夫家趕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攝(整理、整頓;吸取或保養)
害(嫉妒;禍害或害處)
冒(塗蓋、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適宜;特殊的或驚異的)
遷(放逐;遷移)
稍(逐漸;稍微)
尋(不久;尋找)
要(邀請、相約;要求)
卒(死;士兵)
速(招致;速度快)
嚴(尊重;嚴格或嚴密)
章(花紋;文章或圖章)
寢(醜陋;睡覺)
信(的確;書信)

㈡ 古今異義詞有哪些

一、行李[ xíng li ]

古:出使的人,

出處:先秦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譯文: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

今:行裝。

二、師徒[ shī tú ]

古:軍隊士兵,

出處:先秦佚名的《勾踐滅吳》: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譯文:我們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

今:師傅與徒弟。

三、夫人[ fū rén ]

古:那個人

出處:先秦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譯文: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今:人的妻子。

筆順



四、左右[ zuǒ yòu ]

古:動詞,調遣,

出處:先秦佚名的《勾踐滅吳》:惟君左右之。

譯文: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

今,名詞,表示大約,不確定。

五、丈夫[ zhàng fū ][ zhàng fu ]

古:男子

出處:先秦佚名的《勾踐滅吳》: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譯文: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樣有罪。

今:妻子的配偶。

㈢ 文言中常見的文言虛詞,古今異義詞有哪些

常用文言虛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錶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若為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例: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由於」、「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十一)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可譯為「姑且」、「暫且」。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並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並且」。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岳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於「了」、「啊」。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啊)(《岳陽樓記》)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於「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曹劌論戰》)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4)表感嘆,可譯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出的處所,相當於「於」。例:醉翁至於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 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 「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詞,譯為「那」。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2. fú,句首發語詞。例: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聲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例: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詞,可譯為「就」、「於是」。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十一)故
1. 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 兩狼之並驅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 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十二)苟
1.連詞,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例:苟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 苟慕義強仁(《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2. 副詞,可譯為「苟且」。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3. 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例: 苟無飢渴。(《君子於役》)

(二十三)會
1. 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 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陽樓記》)
(2)體會,領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四)或
1. 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 副詞
(1)有時。例:或王命急宣 。(《三峽》)
(2) 或許。例:或異二者之為 。(《岳陽樓記》)

(二十五)諸
1. 兼詞,「之於」的合音合義。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眾。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 各位,眾位。例: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㈣ 古今異義詞的辨析方法

當閱讀古詩文遇到與現代漢語同形的雙音節詞語時,學生容易混淆它們的古今詞義。他們之所以會混淆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詞語,主要是因為這些古漢語詞彙中的雙音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書寫形式一模一樣,看到它們馬上聯想到它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常用義,用現代漢語的意思來詮釋,從而偏離了古漢語的詞義。當閱讀古詩文遇到這類詞語時,如不稍作辨析,易混淆古今詞義,造成誤解,從而偏離文意,不能准確理解文章內容。對於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詞語,如能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們,不僅有利於學生確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古詩文閱讀能力。下面借鑒三種辨析方法,並介紹如何運用這三種辨析方法來區分古今詞義的差異。
一、利用朗讀時語音的不同或停頓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詞是音義結合的產物。所有的詞都以具體的詞義作為它的內容,都以規定的語音作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個詞的詞義和語音之間是有一定的關聯的。一個詞它的語音不同,這個詞所表示的詞義也必然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時語音的不同來判斷詞義間的差異。例如:
《諫太宗十思疏》:「塞源而欲流長者。」「長者」並不是指現代漢語中年紀和輩分都高或年高有德的人,「長」在現代漢語里有兩種讀音「zhǎng」和「cháng」,「長者」不讀「zhǎngzhě」,應讀「chángzhě」,「長」指的是流得長遠,它在這里是形容詞作動詞,「者」是語氣詞,不譯。
《報任安書》:「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句中的「夫」是句首發語詞,讀「fú」,朗讀時應是「夫(fú)人情莫不貪生惡死」,不能與現代漢語中的「夫人(fūrén)」混淆。「妻子」應讀作「qīzǐ」,因為「子」在句中是有實義的,指「兒子」,「妻子」指妻子和兒子;而現代漢語中的「妻子」讀作「qīzì」,「子」是詞綴,沒有實義,「妻子」指男女兩人結婚後,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我們在朗讀或說話時,除了會根據標點符號採取不同的停頓外(語法停頓),為了使內容的語意層次分明或表情達意的需要,我們還會在語句中間稍作停頓(邏輯停頓)。在語句中間停頓時,我們一般會選擇在詞與片語成的整體意義之間停頓,從而使句義有層次地、有突出的表現出來。「用停頓跟可能的停頓作詞的記號,以辨認詞的界限,這倒是一個好的方法」。[1]所以說,用朗讀時語音的停頓,可以把詞跟詞的界限劃分開來,以此來判斷詞與詞之間的意義的差異。例如:
《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後悔」並不是指現代漢語中的「事後懊悔」,它是形容詞「後」+動詞「悔」,朗讀時可以在「後」字後面有一個簡單的停頓「後/悔遁而有他」,「後悔」應理解為「後來,反悔」。
《勸學》:「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以至」並不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時間、數量、程度、范圍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的連詞,「以」字和它前面的「無」構成古漢語中的一個固定結構用法「無以」,意思是「沒有什麼……拿來……」,「至」是動詞,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讀時,我們可以在「以」字後面有一個簡單的停頓「無以/至千里」,來區別它們的古今詞義的差異。
《鴻門宴》:「從此道,至吾軍。」「從此」在句中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從這個時候起」的意思,「從此」是介詞「從」+代詞「此」,意為「從,這」,朗讀時應在「此」後有一個簡單的停頓「從/此道,至吾軍」。
二、結合上下文語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它周圍的事物必然會有所聯系。詞語也一樣。因為詞義不是單一的,它具有多義性,但當這個詞語放到具體的語句中時,它的意義大都會單一化。因此,在具體的語句中,一個詞的確切意義,往往需要根據該詞出現的上下文語境來辨析。詞、短語、句子等在語流中出現時,它前面或後面出現的其他語言單位都是該單位的上下文語境。[2]對於一些古今詞義差異特別大的詞語,或是古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亡的詞語,應該利用上下文語境來確定它的詞義。例如:
《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可憐」是一個形容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值得憐憫,根據上下文,用現代漢語的的詞義理解此句,句意不通。這句話是焦仲卿的母親所說,她在勸焦仲卿速遣劉蘭芝,娶東家女為妻,因此,「可憐」是用於形容東家女的,在此處是「可愛」之意。
對於古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片語,它們是兩個相臨的單音詞,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一個雙音詞。因此要把它們的古今義區別開來,必須結合上下文語境。例如:
《過秦論》:「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句中「愛人」在現代漢語里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男女的一方,把這個詞義放到句中去,怎麼也說不通。因此只能把它們分開來理解,「愛」指愛護,「人」指人民,「愛人」指愛護人民。
對於一些受語法修辭影響的詞語,單獨的一個詞是不能看出它在用法上的不同的,它的詞義只能在具體的語境中體現出來,再利用上下文語境來分辨其古今詞義的差異。例如:
《阿房宮賦》:「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現代漢語的意思是收集,保藏,「經營」現代漢語的意思是籌劃並管理或泛指計劃和組織;而在此句中,「收藏」和「經營」都是詞類活用的詞語,都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指的是金玉珠寶。
三、比較互證法
運用詞義本身的內在規律,通過詞與詞之間意義的關系和多義詞諸義項的關系對比,較其異,證其同,達到探求和判定詞義的目的,這種訓詁方法,可以稱作「比較互證」。[3]它是王寧先生和陸宗達先生總結的訓詁方法,因為詞與詞之間相異才能比較,相同才能互證。因此,運用這種方法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不僅有較高的實用性,而且對於課本中一些未加註釋的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詞語,通過考證大量文獻資料證明其異,也可以做到信而有徵。
有些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詞語,課本中並未加註釋的,這些詞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理解似乎也說得通,但細敲之下,卻發現不然。如「行人」、「寡婦」:
《孔雀東南飛》:「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句中的「行人」、「寡婦」並未加註,是否暗示它們與現代漢語中的詞義等同呢?「行人」不是路人,而是在外之人,包括經商和從軍的;「寡婦」不是死了丈夫的女子,而是獨守空閨寡居的婦人,與行人相對應。行人可以指出行在外經商的人或者從軍戍邊的戰士,在魏晉南北朝習見,例如《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十二》:「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先秦漢魏晉 南北朝詩·梁詩卷八》:「行人從此別,去去不淹留。」《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九》:「閨閣行人斷,房櫳月影斜。」《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斷,空閨靜復寒。」唐代杜甫《兵車行》:「行人弓箭各在腰。」因為丈夫不在家,出門在外,在家獨守空閨寡居的妻子與出門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會有「起彷徨」的說法。不然,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違封建禮儀的,也不是作者的本意。雖然「寡婦」在現代漢語中指死了丈夫的婦女,而在古代漢語中「寡婦」卻多指獨守空閨的婦人,例如《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勾踐將伐吳,徙寡婦致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也。」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邊城多健兒,內舍多寡婦。」「寡婦」都指獨守空閨的婦人。因此,聽見鴛鴦啼鳴,「行人」駐足而聽,勾起思家之情;「寡婦」則心神不寧,思念遠方的丈夫,這是符合課文的語景的。
總之,我們可以利用朗讀時語音的不同或停頓,來區分詞的界限,從而分辨古今詞義的差異;我們結合詞語出現的上下文語境,通過分析比較,也能分辨出古今詞義的差異;我們還可以運用訓詁學的比較互證的方法,通過對古文獻資料的考證,判定它的詞義,區別它的古今義。同時,對於辨析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詞語,要將幾種方法結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為准確。

㈤ 古今異義詞

《孫權勸學》「過了很久」《木蘭詩》「同相處了很多年」「十年後壯士們勝利回來」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當權掌事,不可以不學習啊!」呂蒙用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精通儒家書籍、傳授經學的學官嗎?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軍務繁忙,能比的上我嗎?我常常讀書,並感到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於是呂蒙開始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討論事情,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州的阿蒙了!」呂蒙說:「對於有抱負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版本二: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裡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學官呢!只不過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忙,誰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感到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讀書。 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時,跟呂蒙討論商議事情,大吃一驚說:「你現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縣的阿蒙啊!」呂蒙說:「有抱負的人離別數日後,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情況事情這么晚呢?」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版本三: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三、人教版教參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2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二、問題研究

1.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2.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練習說明

一、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

二、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幾個語氣詞所表示的語氣。文言文中的語氣詞有重要的表情達意作用,並且數量多,用法靈活,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時積累。文言語氣詞的用法,要通過朗讀來體會。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教學建議

一、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最好能當堂背熟課文。魯肅、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對話的內容,並體會這段話的情味。

二、教學本文,可以採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討論本文對自己有什麼啟示,分角色朗讀,進行快速背誦競賽,復述課文,改編原文並口頭表述,等等。

三、可將本文與《傷仲永》一文作比較閱讀。前者寫呂蒙「當塗掌事」之後,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後者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兩文的內容都有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此外兩文的寫法也不同:前者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後者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人)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二、《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294卷,有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給君王,先輩的錯誤為借鑒,不在犯相同的錯誤,所以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記載了從戰國時期到五代十國時期共1362年間的史事。 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詩事。

三、關於呂蒙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陂(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劇,艱難、困苦)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四、《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有關文字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劃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魏晉南北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單復,猶奇正,古代戰術之一),以卿(卿,當為「鄉」。從盧弼說)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吳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日:『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唯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稻》、《左傳》、《國語》及三史。』……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說解:吳下,指東吳。阿蒙指呂蒙,東吳大將。他學識不足,孫權勸他和蔣欽,要多讀兵書、史書。呂蒙勤奮學習,大有長益。魯肅和他交談,常彼呂蒙駁倒。魯肅贊許地說:你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阿蒙了。後以「吳下阿蒙」稱譽別人變化很大,長進明顯;或反其意而用之,謙指自己毫無長進,也作「阿蒙吳下」。金元敏之《讀裕之弟詩稿》:「吳下阿蒙非向日,新篇爭遣九泉知。」清黃景仁《聞稚存丁母優》:「阿蒙吳下還依舊,他日登堂欲拜難。」

五、道理
1)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六、教案
孫權勸學
學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閱工具書和利用課文註解疏通簡易文言文中關鍵字詞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解文本內容和思想內涵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關鍵字詞,初步學會整體鑒賞淺易文言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明白讀書對成長的重大作用,獲得啟發。
教學重點
品味人物語言中 體驗人物個性。
教學策略
學生自讀、合作討論,教師點撥指導。
教學流程
以「司馬光砸缸」的典故進入
一、聽讀課文,疏通字詞。
1、聽讀課文,作出批註,劃出讀不懂的詞句 ,並同伴交流。
謂 博士 往事
論議 才略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拜 結友
二、理清情節,通徹文意。
1、作者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勸學 —— 就學——論議——結友而別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分角色)品讀、翻譯對話(同桌比較相宜),感知語言。
品人物對話(魯驚什麼?)——補充魯呂論議(三結義典故)——對話的目的(側面烘托學有所成)
由本溯源
3、孫權的勸
齊讀 譯讀
怎麼勸?(補充勸的內容)勸之以必要 再勸之以「所益」
善 或者 高(一個字點評他的規勸水平)
四、說點想法,感覺文本
1、了解了孫權勸呂蒙讀書、魯肅大驚的故事,我們一定從中有所啟發, 請就你感想最深的一個人說說你的看法:
孫權:王者之風 , 長者之氣。
魯肅:尊重知識 , 尊重人才。
呂蒙:知識 就是力量。
2、我的看法
補充:王安石與司馬光 同朝為官 共輔帝業 政見不一 但在強調讀書好上卻驚人相似。
看法:(字幕)
五、談一談作者,感悟主旨
1、作者撰寫此文想表達什麼意思?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宋神宗語,因此命名《資治通鑒》
「讀書治國平天下」(補充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2、 背, 別。
六: 《孫權勸學》讀後感 文 / 張家淇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講的是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首先我認識到人不學習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個從小被狼養大的孩子,自然沒有學習的機會,甚至連一點人類的基本技能都沒有學會,她17歲時的智商才是我們正常人3歲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鷹學飛的故事,當小鷹羽翼豐滿的時候,老鷹就會叼上小鷹狠心地從懸崖上摔下去,因為老鷹知道,搏擊萬里長空,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學飛開始。當前,我們面臨的是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淘汰舊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不被淘汰,也才能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我認識到只要肯學,就能擠出時間,就會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當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呂蒙說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呂蒙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忙是肯定的。可貴的是他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說,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獲。不久後,魯肅經過潯陽,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談吐,大為驚訝,認為呂蒙已經不是昔日的呂蒙了,真是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我明白了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個故事:一位巴格達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個陌生的聲音對他說:「撿幾塊石頭吧,明天,你會既高興又懊悔。」商人於是撿了幾塊石頭,繼續趕路。天亮了,他掏出石頭,它們全變成了寶石!商人無比高興,可是,過一會兒,他又很懊悔,撿得太少了。我們的學習難道不也是這樣嗎?今天學的東西,看起來是那樣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無味,但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他們是那樣的彌足珍貴。我感到學習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是一個化平淡為神奇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積累財富和過程。

㈥ 古今異意的詞語及其意思詳情介紹。詞語越多越好!!

1親戚: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母史弟,統指家裡親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妻子:今義,愛人(女方);古義,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
3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中原地區.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搞衡,不如早與出入與非常也<赤壁之戰>
4非常: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例如:所以遺將守關者,各地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5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古義,1緣故(名詞)'例如:作叩所以<獄中雜記>,2表原因的虛詞,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3用來,靠它來,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與外界隔絕之地.例如: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7無論: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古義,更不必說;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念經魏晉.<桃花源記>

㈦ 古今異譯,詞語自找,答案

1、從容 古義:言語舉動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鎮定自若
2、窮 古義: 處境困難; 今義:生活貧困
3、師: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4、反復 古義:扭轉形勢 今義:重復
5、甘心 古義:快意,心裡舒服 今義:願意
6、治國 古義:政治清明的國家 今義:治理國家
7、害 古義:嫉妒 今義:陷害
8、爽 古義:迷茫 今義:爽快
五 、詞性活用
1.明於治亂 「治亂」 (形容詞作名詞,治亂的道理)
2.饞諂之蔽明也 「饞諂」(形容詞作名詞,說好人壞話,諂媚國君的人)
3.邪曲之害公也 「邪曲」(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小人)

㈧ 孔雀東南飛 50個古今異義

1、逆:逆料,想到將來。

2、勞勞:悵惘若失的樣子。

3、遣:女子出嫁後被夫家休棄回娘家。

4、雲爾:句末語氣詞。如此而已。

5、徘徊(pái huái):來回走動。漢代樂府詩常以飛鳥徘徊起興,以寫夫婦離別。

6、素:白絹。這句話開始到「及時相遣歸」是焦仲卿妻對仲卿說的。

7、箜篌(kōnghóu):古代的一種弦樂器,形如箏、瑟。

8、詩書:原指《詩經》和《尚書》,這里泛指儒家的經書。

9、守節:遵守府里的規則。

10、斷:(織成一匹)截下來。

11、大人故嫌遲:婆婆故意嫌我織得慢。大人,對長輩的尊稱,這里指婆婆。

12、不堪:不能勝任。

13、徒:徒然,白白地。

14、施:用。

15、白公姥(mǔ):稟告婆婆。白,告訴,稟告。公姥,公公婆婆,這里是偏義復詞,專指婆婆。

16、薄祿相:官祿微薄的相貌。

17、結發:束發。古時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男子20歲,女子15歲)才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結婚了。

18、始爾:剛開始。爾,助詞,無義。一說是代詞,這樣。

19、致不厚:招致不喜歡。致,招致。厚,厚待。這里是「喜歡」的意思。

20、區區:小,這里指見識短淺。

21、自專由:與下句「汝豈得自由」中的「自由」都是自作主張的意思。專,獨斷專行。由,隨意,任意。

22、賢:這里指聰明賢惠。

23、可憐:可愛。

24、伏惟:趴在地上想。古代下級對上級或小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25、取:通「娶」,娶妻。

26、床:古代的一種坐具。

27、會不相從許:當然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會,當然,必定。

28、舉言:發言,開口。

29、新婦:媳婦(不是新嫁娘)。「新婦」是漢代末年對已嫁婦女的通稱。

30、報府:赴府,指回到廬江太守府。

31、下心意:低心下意,受些委屈。

32、勿復重(chóng)紛紜:不必再添麻煩吧。也就是說,不必再提接她回來的話了。

33、初陽歲:農歷冬末春初。

34、謝:辭別。

35、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這里是偏義復詞,專指工作。

36、伶俜(pīng)縈(yíng)苦辛:孤孤單單,受盡辛苦折磨。伶俜,孤單的樣子。縈,纏繞。

37、謂言:總以為。

38、卒:完成,引申為報答。

39、綉腰襦(rú):綉花的齊腰短襖。

40、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的樣子,這里形容短襖上刺綉的花葉繁多而美麗。

41、箱簾:箱,衣箱。簾,通「奩」,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

42、後人:指府吏將來再娶的妻子。

43、遺(wèi)施:贈送,施與。

44、會因:會面的機會。

45、嚴妝:整妝,鄭重地梳妝打扮。

46、通:次,遍。

47、躡(niè):踩,踏,這里指穿鞋。

48、玳瑁(dài mào):一種同龜相似的爬行動物,甲殼可制裝飾品。

49、璫(dāng):耳墜。

50、昔作女兒時:以下八句是仲卿妻對焦母告別時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