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英語知識與技能的橫向整合
擴展閱讀
移動5g知識講座 2025-01-11 07:37:28
教師如何鼓勵教育孩子 2025-01-11 07:33:56

英語知識與技能的橫向整合

發布時間: 2022-08-24 06:35:48

㈠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近年來,我的中小學英語屬於入門階段,如何培養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知識,讓聽說讀寫同時跟上,是擺在每位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每位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做到全面發展呢?這無疑是英語學科教學的一次革命,那麼,開展課程資源整合是必經之路!
一、要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含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識統一聯結起來。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必須減少因知識劇增對課程量的影響,防止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這種整合思想是把英語學科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而不是把某一門課程的內容強加在另一門課程上,而是在考慮到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使英語學科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使教學系統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要實現兩個目標:第一,要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和探究的手段及解決問題的工具;第二,要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自由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出發,信息技術和英語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型教學模式和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針對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的整合主要以教師的演示型教學模式為主,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型學習模式。二、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英語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路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可見,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走進英語課堂中,又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課堂教學更加亮麗多彩。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這就是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過後天有目的的培養獲得的。英語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正是我們素質教育的責任所在。一個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課件,它將使學生接受知識時會更便捷,獲得知識更迅速並能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在教學中我注意用實物演示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把學生帶入所學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語言內容。我還藉助錄音、錄像、電視、電腦、語言、實物、幻燈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以便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使我的學生個個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有利於他們創新思維的開發。比如在教「up與down」這一對反義詞時,我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了一片美麗的草地,太陽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著風箏,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風箏斷了線,掉了下來,但是旁邊的一個小女孩的一隻氣球突然松開了手飛上了天。學生充分想像,造出了許多句子:The sun is up. The red sun is up….為了更形象地讓學生理解「up與down」,我利用情景自然地教學生們唱英文歌曲《Fly your kite>>,學生們在歡快的氛圍中就很自然地學會這首英文歌曲。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經常播放一些配圖的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兒歌,它們的特點是旋律活潑優美,唱詞簡單,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歌唱。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而且極大提高了他們的語感。我也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圖畫,讓它們產生強烈的動態效果,創設自然的情境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如在教字母時我又提供了M 麥當勞、KFC肯德基、WC 廁所、P停車場等錄像場景,這樣使學生們能得到優美的視覺享受,感受英語的實用價值。
三、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地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採用任務驅動學習、研究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協作交流學習等策略,圍繞英語學科知識的學習特點,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通過課程的整合,學生在學科知識、主體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通過發送E-mail ,應用FLASH、PowerPoint等軟體進行整合。例如: 1、發送E-mail。新目標Go for it 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 10課Part 1 ,講述了露茜發給她在美國的朋友喬的一封電子郵件,主要介紹了中秋節(Mid-autumn Day)。在學習了這封電子郵件後,我讓全體同學模仿喬給露茜回一封電子郵件,介紹一下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學習要點,了解了美國的習俗,還鍛煉了學生發電子郵件的技能。 2、利用PowerPoint製作名片。新目標Go for it 英語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一冊正文篇 Unit2 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學生仿照課本例子製作名片(ID Card)。我讓全體同學用PowerPoint製作自己的名片。這樣結合生活實際訓練學生,不但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對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應用。3、利用FLASH製作動畫。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六單元Find the right place時,為了簡潔明了地引導學生做好指路人,我特地用FLASH製做了一個教學軟體「賽車(Racing Car)」。我把車子的兩側設計增加了左右手。這樣無論車子往哪兒拐,左手指左方,右手指右方,學生一目瞭然,站起來口頭表達去某個地方,自然也就條條有理了。 其次,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策略的有效整合,帶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促進了教學策略的轉化。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同樣是課程整合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的整合教學策略有以下幾種:(1)、直觀演示策略。(2)、主體參與式教學策略。(3)、探究性教學策略。具體的整合模式有:(1)、輔助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查詢信息,或者處理個別文字操作。譬如,在學習新目標Go for it英語教科書七年級(下)Unit 2時,我就讓學生從網路上查詢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英語表達的動物的名稱,像老鷹hawk,駱駝camel,斑馬zebra,長頸鹿giraffe等。 (2)、互動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應根據英語教學內容有創意的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任務,運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提供信息平台;學生全身心的參與,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通過每次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擁有不斷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學生持久產生對英語的興趣,使外語學習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同時使學生積極的情感發展促進外語學習。
四、有效、輕松、愉快的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是喚起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容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並且能激發其內在的學習要求。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進行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眼、耳、嘴、手的積極性,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和具體的形象動作結合起來,使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人、其事,其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快樂的方式去學。
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教學空間。教師准確合理地處理教材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將教材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關鍵點。而多媒體就是教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之一。使學生更加易於接受,使復雜的知識變的通俗易懂。比如,在進行語音教學時,使用多媒體可以保證學生發音的准確率,而且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畫面上聲音和口形的變化學生可以一目瞭然,通過反復的聽和讀,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而且非常感興趣。有的學生愛看動畫片,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些動畫,並配以對話,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知道在什麼樣的情境中用什麼樣的語言來交際,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加深了對語言點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模擬真實情景實際應用,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重點,又將難點化難為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勿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在課程的有效整合時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避免為了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應該倡導一種觀念。引用台灣學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信息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其實最簡單常見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達到所需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質的教師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為一門創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總而言之,媒體技術也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合理適當的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整合英語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要更多的關注教材,關注學生,關注教法和學法,這才是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

㈡ 如何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實現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速,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並為英語教學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知識整合到一起,以使學生能得到更加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
一、整合的理論基礎
1.從教學結構來看,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整合是創設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理想契入點。當前創建新型教學結構的核心在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網路信息化英語教學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
2.從計算機網路的優勢來看,計算機網路集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於一體,組成一個交互系統。在整合教學過程中,它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內容具體形象化,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於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3.從學生的認知學習理論來看,人的認識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部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為了有效地認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認知的主體,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為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認知主體作用。而計算機網路創設的環境,正適合這種認知過程的需要。
二、整合的主要目標
英語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增加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了解等。因此,以網路資源輔助實現語言教學目標、促進課堂上用英語進行交流互動是非常明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很多教師不知不覺地把利用網路英語學習資源看作使學生自覺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本末倒置的。沒有教師對語言知識、技能和文化方面的歸納和指導,學生僅僅依靠網路很難系統理解英語語言規范和感受英語語言特點或語言表達之美,難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三、課程整合的實施
1.利用網路網狀呈現形式視聽感知、闡述任務。網路以網狀呈現形式將信息傳遞給學生是一種接近人類聯想思維的方式,它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學習進行整合,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並以各種目標任務來驅動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
2.利用網路資源豐富的優勢提供資源、創設情境。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語言最高效率的用途是聽和說。有統計資料表明: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語言的聽、說、讀、寫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依次為:45%、30%、16%、9%。因此,客觀要求我們的英語教學首先要使學生會聽、會說。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豐富,可從不同角度為不同的學習內容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多樣的呈現方式等優點,提供資源,創設情境。
3.利用網路交互性的功能協作學習、創新實踐。英語課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在於,學生在英語知識的認識基礎上,把所學到的知識自覺轉變為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是協作學習、創新實踐這一環節的重點,而利用計算機網路交互性的功能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們運用計算機網路與英語課程整合實現師與生的交互、生與生的交互、人與機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饋信息和學習交流的作用,從而使教師更加迅速、准確地了解學生對教材理解的程度、協作學習、處理信息和完成本課任務的情況。
4.利用網路共享性的特點完成任務、綜合交際。學生隨著對本課英語知識認識的提高,推動著他們不斷運用所學句型結構和詞彙,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學語言的再現率,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綜合交際的能力。
四、課程整合的意義
時代在前進,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減負」要求我們向教育科研要質量、要效益,在網路環境中開展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探索網路英語教學模式就顯得特別有意義,而且,網路教學先進的教學理念預示著它強大的生命力: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2)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3)把媒體從原來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4)真正落實了因人施教的教學原則。因此,我們要不斷嘗試、探索和完善計算機與英語課程整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把英語教學的基點轉移到人的素質培養上來,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即要著眼於人的發展,在課堂上更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的主體性煥發出來,以提高教學實效,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㈢ 英語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怎麼復習

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能力;具備從事初中英語教學所需要的英語語言能力;能理解有關英語國家的語言、歷史和文化等相關知識。
2.英語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
掌握基本的、適合初中英語教學的學科教學知識和英語課程標准知識,並能用以指導初中英語教學。
3.英語學科教學設計能力
能夠根據英語學科特點,針對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水平和學習需要選擇並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學方案。
4. 英語學科教學實施能力
理解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具備實施語言課堂教學的基本能力;能夠依據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5. 英語學科教學評價知識與能力
了解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能夠對學生的語言學習進行恰當的評價;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提出改進的思路。
二、考試模塊內容與要求
(一) 語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了解語言研究中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內容,並能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
2.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包括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獲取教學資源和信息、表達思想情感和與學生良好溝通的能力;能夠篩選並改編適合初中學生英語水平的教學材料。
3. 能在語篇中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歷史和文學等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二)語言教學知識與能力
1.了解英語教學基本理論,包括語言觀、語言學習觀、語言教學觀等對初中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
2.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 普通初級中學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的目標內容(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以及課程標準的其他相關知識,並能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運用。
3.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法等)的教學基本原則、講解和練習方法。
4.掌握英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的教學原則和訓練方法。
5.能結合英語社會文化語境,設計並實施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與訓練。
(三)教學設計
1.了解初中學生的認知特徵、已有的英語知識、語言能力和學習需求,能夠說明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2.理解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3.掌握根據恰當的教學內容,設定合理、明確與具體的教學目標。
4.能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景、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安排合理的教學過程、編制輔助教學材料。
5.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設計有效的學習評估活動。
(四)教學實施與評價
1.掌握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與方法,能夠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語言學習活動。
2.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據英語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語言講解、互動練習、提問、反饋等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3.掌握課堂管理基本方法,熟悉課堂活動常用組織形式,能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能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中發揮教師的作用。
4.掌握課堂總結的方法,能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與評價,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
5.了解現代教育技術,能夠針對不同英語課型,整合多種資源和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有效教學。
6.了解初中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知識與方法,並在教學中合理運用。
7.掌握教學案例評析的基本方法,能夠對所給的教學案例進行評價。
8.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能夠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提出改進思路。
三、試卷結構
模 塊
比 例
題 型
語言知識與能力
27%
單項選擇題
語言教學知識與能力
27%
單項選擇題
簡 答 題
教學設計
27%
教學設計題
教學實施與評價
19%
教學情境分析題
合 計
100%

㈣ 如何持之以恆學習英語

?是每位學生、老師愛問和和最愛思考的問題。下面是我所總結了些學英語的心得,如果你真能按如下方法持之以恆,成功也許近在咫尺了。什麼事情都是難在堅持上。可我就覺得奇怪了,拉丁語系的人民就學說英語就不會像我們這么困難,哪有這么多心得,學英語就像很艱難的事。中國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可是最後卻只能和老外紙上談兵,口語能力實在不敢恭維,我就是典型的例子。我覺得中國的老師、教育系統的領導們、以及各位家長們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千萬不要把我們這代的教育失誤再延續到我們的孩子身上了。歸根到底,就是缺乏語言環境,哪有那麼多語法要求,語言就是用來交流的,只要是能和對方清楚地溝通,不會引起歧義,就行了。咱們又不是做語言研究的。就象下面文章所說,學語言要象嬰兒一樣,那學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知識體系與基本技能: 1.知識體系:單詞詞彙,詞語搭配,句法結構,語法,語用交際。這基本上是考試的要求。 2.基本技能:語感,閱讀理解,聽力,寫作(翻譯),說。基本能力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對於某一項能力的提升總是連帶著其餘能力的一起提升。而語感又是其中的核心能力。 二.基本學習模式與學習方法: 信息輸入刺激大腦(通過閱讀或聽),理解,綜合,運用(說和寫)。尤其注意,這是一個細水長流式的學科(和語文類似),意味著要提高需要較長時間努力的積累,但是 提高之後就很難衰退。 「學習方法」是一個立體概念,它至少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專指那些已經程式化了的學習行為,即學習技巧,如晨讀、聽寫、寫日記、背生詞表、大量做題,等等,此可謂學習的「訣竅」;二是泛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態度、觀念、技巧、行為和自我矯正,這又稱為學習策略。 三.英語學習策略: 英語學習的第一層次就是通過大腦的認知活動和復用練習,理解和記憶英語語言知識和規則。然而,如果英語學習只是停留在語言知識這個層次上,它很容易形成一個學習的」高原期」,即剛開始學習時進步很快,不久學習成績就停滯不前,自己感覺學得很苦,卻學不進,也記不住。這是因為語言知識量非常大,而且知識點之間關系復雜,雖然有規律,也有許多例外和限制。這些知識在技能化之前,會在人的意識層中形成阻塞,從而影響學習者對英語新知識的記憶和吸收,進而產生英語學習的高原現象。把英語當作知識體系來學習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學習者要應用已經學過的英語知識時,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回想和思考。 因此,學英語不能像學數學和物理那樣,完全把它作為一門學問,進行「分析式學習」:這個單詞的意思是什麼,文章的形式是怎樣……顯然,要說一口地道的英語,僅這樣做是不行的。學習英語,最好也能像嬰兒那樣,不管什麼內容都無條件地多聽。但我們畢竟不是嬰兒。嬰兒的大腦好似一張白紙,容量非常大。可是成人的大腦已被過去的見聞和學到的龐雜的知識和信息填滿,幾乎處於飽和狀態。大人會在無意識中按一定的標准把每天接受到的知識和信息一一劃分後再儲存起來,而不會像嬰兒那樣不加修飾地接受自己的所見所聞。大人如果不把事物附加上某種意義或道理,就無法理解和接受;而這正是學習英語、獲得語感的障礙。應該像游泳和騎自行車那樣,使自己的身體熟悉和適應。完全熟悉和適應後,即使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做它,也能在必要時自然地做出來。語言「技能化」的部位是舌頭,因此如果能達到舌頭比大腦先動起來的狀態(就如我們說母語那樣),就可以說英語已經「技能化」了,也就擁有了很好的語感。這就像我們講中文一樣。 英語學習的第二層次就是習得並掌握英語技能。每一種英語基本技能可細分成許多更小的技能,如聽的技能可分為聽新聞、看電影、聽課、與人交談等具體的技能。不管是哪一種技能都要達到良好的熟巧程度和高度的自動化,才有實際應用價值。實現英語知識的技能化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對學過的語言知識反復使用。這既包括簡單的,甚至無意識的機械重復,也包括復雜而真實的交際活動。 技能與知識的關系:只注意知識的掌握,英語學習就會走進努力卻不見成效的死胡同,最後學而無用;不注意知識的積累,發展英語技能就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成為一句空話。只有知識和技能交織在一起,平衡發展,相互促進,一個人才能學好英語,使自己真正具備英語交際能力。知識會忘,技能是不容易忘的;知識的調用需要時間,技能的施展則是高度自發的。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會促進語言知識的吸收,從而形成良性互動。 知識是通過人的意識活動學習和使用的,而技能是通過反復訓練而形成的無意識行為。比如游泳,關於游泳的各種知識,什麼蛙泳、自由泳、仰泳、換氣、姿勢、協調,都可以通過書本和教學方式學習,也可以通過筆試檢驗這種學習的效果,但真正的游泳技能是在水裡通過游泳實踐獲得的。那種學來的知識,考完試就可能忘掉,但在游泳實踐中獲得的游泳技能是很難忘記的。 兒童之所以能夠輕松地學習母語和口語,就是因為兒童的早期母語習得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同步發展的。而兒童在學習語文、寫作以後,同樣會出現」高原現象」,其原因也在於技能的發展落後於語文知識的吸收。 很多人學習英語盡心盡力,認真按照老師上課要求的去做,卻發現越學越困難,這其實是到了英語知識學習的「高原期」。回想從小學開始學英語起,對學英語最大的經驗是「背」,也就是說一直在學習知識,而一直忽略了技能的訓練。一般人講起學英語,也都會說:靠背。想想為什麼大部分人學不好英語?原因就在這種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作為一個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其最大經驗應該是「聽」和「讀」。 在英語中,學習與習得是用兩個不同的動詞來表達的。學習研究一門學科,說:study a subject;而習得掌握一項技能,說:learn a skill。而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應該更多地去learn,而花小部分精力去study。美國和英國人從來沒有特意下「攻讀」(study)英語,他們只是逐漸「熟練」(learn)英語而已。無論是英語還是母語,都是語言,語言是不需要「攻讀」的,需要的是「熟練」。因此學校里教的那種本末倒置的學習策略,當然是低效的。 即使一個很笨的小孩到頭來也能完全掌握其母語;而成年人是在智力已經充分發展的前提下起步,有經過專門訓練的語言老師指導,有教科書,有詞典,有直觀教具幫忙。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一位在其它方面很有天賦的成年人,對所學外語的掌握往往也頗多破綻,很不準確。耶氏認為,問題不在於兒童的說話器官比大人靈話,或者兒童的聽覺比大人靈敏,而在於學習者本身及其周圍環境。兒童處在語言學習的最佳期,而且一年到頭「吃小灶」,從早到晚所吸收的是各種可能語境中的語言,並常常伴隨著得體的手勢和表情。從語音到語調,從用詞到結構,全是真實的,好像淙淙泉水一般清新。而成人在每周有限的幾個課時中所學的語言材料,同真實語境常常很難吻合:要麼是在驕陽如火的六月談冰論雪,要麼是在滴水成冰的一月講解酷熱。再說,大人和小孩的關系親切自然,為孩子語言上的每一點進步感到喜悅,對孩子的每一個語言錯誤耐心糾正,也對孩子的種種努力給予熱情鼓勵。而語言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則不然:機械的訓練和對准確性的苛求有時會挫傷學生的興趣。

㈤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整合英語教學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中學英語教學

【內容提要】
計算機的普及和網路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正在讓教育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新課標的理念下如何開展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創新,是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特徵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當今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契機。同時,英語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尋求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而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育技術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鍵詞】
多媒體和網路技術 英語教學 教學模式 有效整合 【正文】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對外語教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探索具體學科素質教育的實施中,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的在優質課、示範課上的 「表演」,正式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尤其是英語課堂教學。真可謂「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無疑給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改變傳統的注重認知、灌輸、封閉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為建立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並舉的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英語課堂上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的創設,學生主體性的更大發揮,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口腦並用中主動發展。學生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現代英語課堂上得以體現,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綜合訓練得到加強,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識得到更深層次的滲透。因而在信息技術與英語的整合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意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相應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主學習策略和
學習環境兩個方面進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的整合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一、多媒體技術的特點 (一)綜合性
多媒體技術綜合了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通信技術等多種技術,甚至還融合了美學、文學、廣告學等多種人文學科。它可以接受外部圖像、聲音、錄相及各種媒體信息,經計算機加工處理後以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方式輸出,實現輸入輸出的多元化,改變了計算機只能輸入輸出文字、數據的局限,使得計算機能說會唱。
(二)交互性
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強的人--機交互性。它可以形成人與機器、人與人、機器間的互動和互相交流的操作環境及身臨其境的場景,人們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隨意控制。如通過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可以把你想做的事情告訴計算機,對文字、圖形、影像、聲音等信息進行存儲、處理、顯示、傳播,並按人們的意願控制信息的走向。只告訴做什麼,不必告訴怎麼做,它自己就可完成操作。
(三)實時性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具有很高的運算處理速度和對文本、圖形、動畫、視頻、音頻等信息綜合處理交互的能力,故在模擬顯示各種現象時,可選擇不同的條件或參數,模擬變化情況,編制交互性極強的英語教學課件,將學生自我練習與教師指導加以有機結合。圖文並茂、繪聲繪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和改善學習效果。據美國國防部調查,多媒體教學比普通教學的成功下提高38%,而培訓時間減少31%,它使接受教育和培訓的人能夠主動地創造學習。
(四)復雜性
多種媒體中各個媒體都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放到計算機,所以要求採用復雜的大壓縮比的實時數據壓縮和解壓縮技術、很大的存貯空間、高速的傳

輸網路和較高的實時處理速度。多媒體這一復雜性,使多媒體全數據的存儲檢索以及建立多媒體資料庫增加了難度。
二、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雙向課件系統
多媒體雙向課件系統,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溝通並進行信息交流,教師隨時監看學生的情況並給予指導。它突破傳統單向傳遞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教、學雙主體的積極因素,增強教學的控制性。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按需隨時修改程序,及時把新教材和練習編入軟體,不斷增添新內容和完善課件,為教師更形象地表述教學內容提供了物質基礎,為教師編寫和開發教材提供非常方便的工具。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圖像處理功能,將電影、電視、錄相等切割拼接合成,形成完整的視聽結合的表現豐富的多媒體教材。在當前英語教學中,外語教師的口語發音標準是一個突出問題,運用多媒體技術後,教師可不必自己發音,而由機器發出標準的語音來完成單同拼讀、課文示範朗讀。聲、圖、文的集成信息給教師的表達提供了更豐富的手段,而聲、圖、文並茂的授課內容更易使學生理解、接受和模仿,這在語言教學中尤為重要。
(二)題庫管理系統
多媒體資料庫技術是一種圖文混合管理資料庫,使用戶在閱讀文字時還可看到相應畫面;帶有語言功能的資料庫,可連接電話同各種信息庫聯網,隨時取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料,甚至還可以同圖書館聯網,直接在電視上閱覽圖書、查閱資料。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藉助於多媒體技術具有的多向傳播能力,可給英語教學帶來巨大的潛能。CD-ROM可擦寫光碟使數字化視聽教材得以廣泛使用,擴展了語言教材來源,有利於教師創造力的發揮,教師可根據課程進行的實際情況,隨時改變或插入新的題材。在練習中可設多項選擇題、完形填空題,由軟體未判斷學生答案的正誤。當學生回答問題時,
可限制其答題次數或響應時間,記錄學生的正確答案數及回答問題數,隨時測驗及作成績記錄。
(三)自習考查系統
在多媒體磁碟的伺服器中,存放多種教材,供學生們按需選用,可以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通過多媒體系統學習和復習,多媒體系統將恨據學生對問題回答的情況來決定下一步給他出題的難度。基礎好的人可以不斷學習新課程;反應差一點的人可能要多練習一些,多媒體系統才把新的一課教他。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用於考試方面,可給學生更直觀的操作界面,使學生進入一個真實的考試環境中。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閱讀與理解練習時遇到的困難,為他們設計了許多實用的工具,提供了語法字詞解釋和翻譯等輔助工具,方便學生自修。學生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電子參考書、電子培訓教材、電子自修課程等,進行自學。人機對話功能使學生具有參與、控制以增進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調整自己的學習順序、內容、進度和顯示速度,計算機可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和適當的強化材料,特別適合於個別化教學。
(四)演示實練系統
採用多媒體技術,將微機VGR信號轉換成視頻PLA制式全屏幕信號,實現了在電視機上顯示經過微機處理的文字、圖像和圖形等信息。這樣電視機不但播放教學錄相,還可作為微機的顯示終端演示英語教學軟體。還可將PLA制式視頻信號轉換成VGA信號,微機顯示器也可作為視頻信號監視器,利用微機存儲、處理視頻圖像。即採用了多媒體技術後,可任意將文字、圖像、聲音、圖形等各個種類的信息排列組合,進行綜合表現,使學生感到參與感強,生動有趣,易於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由於圖、文、聲一體化的效果,使抽象的內容立體化,使受訓者一目瞭然,猶如身臨其境。由於多媒體技術的直觀顯示和有聲有色,電腦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有控制的校正錯誤,常常很容易使學習者「漸入佳境」。它能提供十 分逼真的模擬環境,創設環境,產生直接經驗。也可將枯燥、繁多、難記的單詞通過在顯示屏上輕輕觸摸便可調閱。
三、多媒體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積極運用信息技術,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才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轉化。教學內容是教師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主要信息,教師是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紐帶。教師要想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不僅要准確分析教學內容中知識、能力、情感等教學目標,確定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策略整體設計,還要准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情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入手,不斷地形成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學習。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學習情感的需要,使學生始終保持思維的積極性,不斷地利用舊知識向新知識進行遷移,以積極的狀態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環境,從而更主動地學習。通過運用精心設計的課件,使學習都能進行獨立的網路學習。由學生通過網路訪問教師自製並放在伺服器上的課件,帶著主要問題獨立地通過網路的必要幫助,隨機地進入教師設置的學習環境(即Mine or Yours課件)中尋找答案,通過網路與同學之間進行協作學習(如競爭、協同、夥伴、角色扮演等),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與歸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自身的主體作用,懂得自己要學習什麼,如何去學,有問題該怎麼辦。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精心設計交互課件,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實現了電子技術與日常教學的有機結合。計算機對圖像、聲音和文字的處理使計算機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日趨完善,這種聚圖像、聲音和文字於一體現代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彌補了常規教學的不足,同時給英語課堂教學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和生動性,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因此,精心設計出高質量的交互課件,是實施人機交互個別化學習的關鍵。教學手段是教師得以有效地向學生傳遞信息,是學生學會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它必須是行之有效的。
我在設計課件中,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考慮:
1、課件設計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的各個基本因素,要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和原則。如啟發性原則、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等。 2、課件要符合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基於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方面的考慮而設計的。
3、課件設計要體現以啟發式、訓練型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要能體現最新的教改成果,移植最好的教學經驗。如在每一題完成後,都出現一句鼓勵或祝賀的話,做對的題後都出現正確反饋等,這些都出於上面的考慮。如在教學時用PowerPoint製成的配有動物叫聲的圖片或動畫的幻燈片來學習動物英文名稱,然後進入一個Flash動物園,讓學生看草圖猜動物,回答問題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點擊草圖顯現動物真實圖片,並用聲音播答案,再叫學生把各種動物圖片拖到其英文名稱上。.從開始用多媒體課件上課以來學生上英語課的積極性大增,有的以前對英語毫無興趣,現在也開始表現出學英語積極性和興趣。把多媒體教室的電腦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還可利用網上的在線網頁教學課件和豐富的其他資源以及查閱任何你需要的信息。這就把課堂直接延伸到了互聯網,極大的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的過程不再是知識灌輸和傾倒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是現代教育思想與傳統教育思想的根本區別。利用多媒體手段化難為易,寓教於樂。例如:講解語法知識時枯燥乏味,學生們毫無興趣可言。運用多媒體輔助講解,把句中的主、謂、賓製作成活靈活現的Flash動畫,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以小游戲、捉迷藏、找房子等形式加入其中,真正實現了教學由老師的主導向學生主體的轉化。多媒體技術的模擬模擬,化抽象為直觀,把學生帶入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用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學生感官受到刺激,把知識形象化,化難為易,大大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充分利用和拓展學生已經發展起來的感性思維,使學生對知識更易於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並茂,形象逼
真的情景再現,妙趣橫生的益智游戲,把學生融進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生環境,真正做到寓教於樂。這樣可使課堂內容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使學生的思維狀態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思維環境中,培養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基於信息技術的全新教學設計思想要突出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英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自我反饋)。
2、創造適當的情境
3、教學設計的個別化,針對性強。
4、網上協作學習(競爭、協同、夥伴、角色扮演等) 5、豐富的多媒體與網路中的信息資源。
下面以小學英語第三冊中的《Mine or Yours》為例,具體談談基於多媒體教學與網路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建構。 基於多媒體教學與網路環境下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指的是: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網上協作—網上測試—課堂小結這樣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即教師利用多媒體體製作技術,創設有關失物招領、尋找失主的學習情境{將尋找失主的場景錄製成錄像,導入新課},學生在課前圍繞所設情景自編對話,Is this your pencil?No,it isn't.Whose is it?而教師課堂上通過投影儀出示新的句型Is this yours?以及回答「No,it's not mine.本節課主要掌握句型:Are you sure? Whose keys are these? Are they yours? They are not mine. Would you give them to her,please?然後由學生通過網路訪問教師自製並放在伺服器上的課件,帶著上述主要問題獨立地通過網路的必要幫助,隨機地進入教師設置的學習環境(即Mine or Yours課件)中尋找答案,通過網路與同學之間進行協作學習(如競爭、協同、夥伴、角色扮演等),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與歸納,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網路提出讓學生總結「What have we learned?」懂得怎樣詢問失主,以及怎樣把所拾物品歸還給失主。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完成一定量的課堂練習。其
次課堂反饋題由Lanstar考試系統製作試題庫,並存放在教師機中,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與能力通過訪問教師機,獨立在學生機上完成,測試結果由計算機網路反饋給師生。最後由學生自行小結,並與課件中的小結進行對比。
(五)優化網路信息資源,加強課外交流學習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學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因此,只有加深學生的體驗,才能實現學生和諧發展。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 提供一些優秀的網址,讓學生通過網路學習。網路上有很多優秀的網路資源,我們可以從中找出一些給學生作為課後興趣學習,提高拓展能力的途徑之一。比如網站http://www.bbc.co.uk,單擊Ecation,我們便可以看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幼兒英語教學節目。但對於小學生還是很適合的,這個欄目有很多經典的動畫片,很多動物形象如小刺蝟,小熊,小貓等,合適小學生看,還可以和小朋友交流英語。這些節目都可以提高學生課外學習的能力!豐富語言點!
(2) 使用網路交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寫的教育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但網路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我把我的QQ還有email 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英語和我交流,還可以把平時布置的寫作任務已Email 的形式發我,學生發來很多不錯的作文,有寫爸爸 媽媽的,有寫同學的,有寫自己周末忙什麼的。內容豐富,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很高。同時學生為了完成作業,會去尋找資料,這樣就真正的開展了語言的實踐活動,鞏固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在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下,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會使教學方式與教學過程發生重要的變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自主學習比傳統課堂講授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師的觀念和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和交往方式。老師更多地以管理者和引導者身份出現在教學中,而不再是說教者。學生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和個性化的獨立學習者,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和幫助下學習和研究各種知識和技能時,學習的興趣、能力和效率越來越高。

㈥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有機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進行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使之煥發生命的活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運用互聯網進行英語教學可使教學內容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宏觀為微觀,使英語教學從單一的模式向直觀性、趣味性、藝術性和立體化模式發展。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隨之帶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資料等許多變化,自然也會改進教學效果。但是,如何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是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課題當今世界知識更新,學生學習的性質應當由傳授性、繼承性轉變為探索性、創造性;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內容上,要從單純的語言教學轉向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和科技知識,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精神;在教學方法上,既要有中國特色,又應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不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學法。這些方法都要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品質為出發點,以便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新英語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路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活動之中是推動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途徑之一。因此,一支粉筆馳騁講壇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興趣出自好奇。「培養學習的興趣是推進學生進行復雜認識活動的重要動力」。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選擇貼近生活、具有時代特點的事例,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地創設優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學生置身其中,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知識的濃厚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容易刺激他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給他們帶來新鮮的驚喜,並引起他們的積極反應,有助於較長時間地保持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九年級英語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這一單元時,從網上選取了大量世界風景地圖片,如:Amazon(亞馬遜河) jungle(熱帶叢林)Niagara Falls(尼亞加大瀑布)Eiffel Tower(埃菲爾鐵塔)Notre Dame Cathedral(巴黎聖姆院) 等製作這些地點圖逐一點擊畫面並配一單詞並朗讀,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單詞,並自然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
這樣利用信息技術製成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非常強烈,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始新知識的學習。若這樣長此以往地運用,信息技術以其真實感和趣味感刺激學生思維,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流暢。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知識重點、難點往往不易解決。現代計算機技術圖形處理的能力很高超,把這一特有功能運用到教學中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在計算機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教學重點得以順利解決。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
比如,教九年級Unit 7 這一單元時,通過信息技術在網上搜集有關世界上有備旅遊勝地,根據不同特點引導同學們學習這一單元單詞,如:tiring(引起疲勞的)ecational(有教育意義的),peaceful(平靜的)fascinating(迷人的)thrilling(令人激動的)等,讓學生對前面有名地進行辯論,從而突破難點。
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和過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內容化為生動有趣,使得教材內容得以直觀再現,重點易於突出,難點易於突破,極富表現力,易於學生掌握。
三、運用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比圖形更先進,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加大了教學密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例如:在初三復習時,當復習食物方面的單詞,像pizza, mushrooms,onions,cheese, tomatoes,hot dogs,soda, iced tea,juice,salad,hamburgers等等。這些食物有些學生都沒有見過,學起來枯燥,難以記住。課前我找到這些食物的圖片,用Photoshop的套索工具處理圖上所標的名稱單詞,以動畫形式設置在圖畫中並配有單詞發音。讓學生Look at the picture,then write down the words。教師點擊圖中設有單詞的動畫,讓學生看實物圖片讀、記單詞。
有趣的畫面,難忘的鏡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們對單詞的印象;同時引導學生說一些分別包含這些單詞的日常用語,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情景中,並能很快說出這些單詞。這時我拿出事先准備好的食物頭飾和單詞頭飾發給學生,然後所有學生齊唱「找朋友」的英語歌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地找到了朋友,並且興致盎然地充當小教師,教讀食物單詞。多媒體軟體向學生直觀地呈現了語言材料的示範表情、動作,為學生隨後的表演提供了可模仿的生動、具體的情景。這樣,在多媒體軟體提供的圖文並茂的情景中,學生邊看邊聽,視聽覺相結合,成為感知的主體,學到了新的知識。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基於好奇心,以問題為導向,在老師精心設計下學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各種現代教育媒體並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具體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去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針對學習中的疑難,通過採用自主互動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並對多種意見進行記錄、整理、分析、歸納、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討論、探究,這既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例如在教九年級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本單元通過被動語態而談論重要發明的歷史及用途,根據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課下通過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收集自己認為最有用的發明資料在課上展示最有用的發明,並介紹發明者,何時發明的,有何用途,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根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為自己和他人設計一項發明來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困難。這樣鼓勵學生使用電腦,調動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要實現學習者由被動型向主動型學習的轉變,要讓他們能在真實或接近於真實的環境中學習並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內容與任務。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適時地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英語的情境,解決英語教學的視聽等有關教學問題,使學生通過視聽感知英語語言素材,發展視聽能力;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從而引導學生進行量多而質優的聽、說、讀、寫綜合訓練,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獲得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語言基本技能得到訓練,直接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得到培養,並為實現用英語進行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㈦ 知識與技能英語怎麼說

知識與技能
翻譯成英文是:Knowledge and skills
雙語例句:

They have rights, knowledge and skills.
他們是有權利、知識和技能的人。
重點詞彙釋義:

1、knowledge
英[ˈnɒlɪdʒ] 美[ˈnɑ:lɪdʒ]
n. 了解,理解; 知識(表示多方面的知識時有復數knowledges這一用法); 學科; 見聞;
[例句]She told Parliament she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affair.
她告訴議會她對此事並不知情。
2、skills
n. 技能( skill的名詞復數 ); 熟練; 巧妙; 擅長;
[例句]In our culture we tend to be bashful about our talents and skills.
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往往羞於談論自己的才乾和技能。
[其他] 原型: skill

㈧ 如何使網路教學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相整合的研究中的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過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個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
小學英語學科有其顯著的學科特點,也有其突出的學科要求,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聽說訓練,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交際訓練,再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環境與情境等等。從學科特點及要求上看,小學英語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實際上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探索與研究,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關於有效性的分析:
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使學生認識信息技術、樂於使用信息技術,並真正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自己學習實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研究依據
理論依據:從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來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我們所處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術不僅為我們的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技術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原有的教學要素,同時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長點,帶來教育教學領域新的變化。變化的根本就在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如何廣泛、充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並全方位、多角度與學科教學整合,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有知識、有素養、有能力的人才,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課題。從北京市的發展角度來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學全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高標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網路化的學校環境。我們面臨著十分有利的條件和可貴的機遇。不容質疑,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條件和重要保證。全面提速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來挑戰,是一項緊迫的教改課題。
現實依據:本課題組組長是我校校長、法人代表趙文紅同志。趙校長是市級骨幹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較強。本課題的具體負責人系我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材料和經驗,在「九五」期間曾承擔國家級課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課題的研究工作,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市區級獎。其他成員中有市級骨幹、區級學科帶頭人1人,校級骨幹5人,有6人參加過市級課題培訓,其餘人員均參加過區級培訓。關於課題的研究成果曾經多次在市、區級刊物上發表或在論文評審中獲獎,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教育教學經驗,具備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歷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間曾承擔多外國家、市、區級課題的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這樣說:我校具有完成課題的條件和保證,幹部、教師也有決心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三、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並總結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價值的、可推廣的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化。
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並總結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鮮明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3. 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培養一批具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的優秀教師。
4.通過本課題研究,豐富學校的教學軟體資源庫,開發一批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教學軟體。
5.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如:傳統信息技術媒體錄音機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有效地組織開展課堂教學;網路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3. 利用廣域網實現家校教育課內課外、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師研究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教學的遠程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等。
4.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學生更有深度及廣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參與課堂學習。
5.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方面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資源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綜合研究內容: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本課題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四、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實驗班級為各年級段的2班;對比班級為各年級段的1班。通過前測,我校同年級段班與班之間各方面均無明顯的差異,教師配置合理,為開展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條件。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實際的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實驗教師創造性的工作為切入點,在研究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力爭實現師生的雙自主發展。為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策略與方法,我們將發揮學校優勢,結合自身特點,選擇適應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根據問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等相關步驟,對一些材料進行整理,概括出行動與研究目標中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系統地、科學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群眾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研究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學中開展研究,現時在研究中深化教學。
2、實驗法。通過一堂堂實驗課來探索媒體與課堂教學的很好整合,來觀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來研究怎樣合理有效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3、觀察法:對學生的發展作動態的觀察,包括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法、合作意識、參與程度等為主要內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現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資料,包括論文、軟體、課例、文件等,進行歸納總結。
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調查法、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徑主要有:學習理論文章,參加媒體培訓,上好實驗課,撰寫論文小結等。
五、研究過程步驟與步驟
研究過程:
(一)領導重視,為課題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並及時予以積極的指導。
1.成立者課題專項小組,以校長趙文紅為組長,副校長祝友軍、主任丁建芳為副組長,做好理論指導實踐引領。由英語學科及信息技術學科優秀教師做骨幹開展實際研究。
2.加強資金投入,強化軟硬體環境。學校於2007至2009年先後為計算機教室更新設備,新建多功能大廳,為各班配備多媒體設備,使學校硬體水平有質的提高;學校每學期為專任教師購買課改及教學相關書籍,力爭使每位教師每學期有一本專業讀物,不斷提高教學業務素質;中心校為青年英語教師搭建良好的交流學習平台,與市區教研中心聯系,由教研員為青年英語教師作專項培訓;組織教師積極開展研討交流,快速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研究能力。
(二)教師加強學習,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強理論學習,以「建構」理論指導實踐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而來的,這種發展脈絡符合教育技術的發展,也符合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元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生觀察外在事物後的探索,體會與反思等,思考活動建立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在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知識創建的協助者,學習與教師的關系也由:「向教師學」轉變成「和教師一起學」。
通過學習,英語組教師逐步明確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知識工具。而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正是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網路的自我構建。
2.《課程標准》論證課題
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適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英語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已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啟發思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指導作用;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會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這些目的要求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又為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素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熱愛和私揚祖國文化等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通過學習與論證,英語組教師明確了課改的目的與方向,課題研究體現了《英語課程標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進《英語課程標准》的實施,達到了《英語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目的與要求。
3、信息技術培訓,加強整合的進程。
教師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師設計控制課程教學的流程是整個教學的主導力量,而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是為教師提供一個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導入模式,使教師體會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點,避免深奧的計算機技術嚇走他們。因此,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學校分期分批組織全校教師進行課件製作及其它電腦操作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們的信息素養。
教師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通過Internet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師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製作簡單適用教學課件及網頁的能力以及運用整合搜索,親的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師素質,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三)整合從理論出發與活動相結合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科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作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情感鼓勵工具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同時將傳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即優化課堂教學。
整合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進,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的發展。
點面結合,發揮研究課、公開課的示範作用。我校每學期都和區信息中心合作開展研究課活動,英語組都要推出兩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課公開課。開課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准備,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其他教師提高觀摩、評議,也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和理解,繼而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探索,從而起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
(四)整合從實踐出發與反思結合
從2007年開始我校組織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全組教師根據我校的英語現大辯論,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能力為目的,根據外語學習規律,積極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通過PPt課件,網路課件,力求從英語教學的目的、觀念、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學過程中,採用啟發、發展、研究、討論等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多向、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的論文、案例成果。
研究步驟:
(一)選題論證與確定階段:2006年6月——7月(兩個月)
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論證、子課題申請
(二)第一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兩年)
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撰寫具體的、可行性的研究報告;
2007年2月——2007年4月:組織實驗教師學習本課題的研究報告;
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學與組織學習相結合,深入領會本課題的主旨,為本課題的開展打好理論基礎;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實驗教師確定研究子目標,布置布點課;
2008年2月——2008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三)中期評估階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
總結上本階段研究成果;
追蹤重點教師及重點班級;
完成課題的中期評估報告,為下一階段課題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四)第二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
2009年2月——2009年7月:實驗教師自主進行子目標的研究,可運用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階段課題布點課;完成第二階段布點課;
2010年2月——2010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五)形成最終成果和總結驗收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軟體集錦;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課堂實錄集錦;
完成課題總研究報告。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成果
1、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
從預初時部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差,不敢說也不會說,到現在課堂上學生能積極流利地開口說英語。在家長開放日和公開課上,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聽課老師和家長的贊揚。
2)學生的成績取得進步
在質量監控中,實驗班與對照班班的學生成績變化比較明顯,其中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學生的優秀率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大部分的優等生進步更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
3)學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通過任務布置,引導學生從網上收集信息,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學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資源的能力,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2、專業水平得到發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課題組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課題組的每位教師都能較熟練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將信息化社會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現行的教育活動中去,盡快地適應了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

㈨ 如何在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中進行滲透式英語教育

摘要 具體做法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