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人物構圖基礎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兒童感冒有痰怎麼回事 2024-11-08 17:03:46
如何管理同學團隊 2024-11-08 16:55:35

人物構圖基礎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23 00:02:10

Ⅰ 怎麼畫人物素描

您好, 要畫人的素描需要有一點基礎。
素描練習一般從靜物開始,先練習構圖、描線、了解明暗 陰影及空間的表現手法等。
人物素描,首先構圖很重要,線條流暢才有美感,人物的明暗關系也很重要,我個人覺得人物的眼睛非常重要。
建議您可以先多看看別人的人物作品,再慢慢練習。

Ⅱ 人物素描如何入門

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徵,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將人物畫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好像人物形象是從一個模型里刻出來的。
要准確把握人物形象特徵,首先要掌握頭部的基本結構,明確骨骼、肌肉的形狀和位置;其次是形神兼備,注重對人物內在性格和情緒的刻畫。只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多留意模特情緒變化時眉、眼、嘴的細微變化,抓住神情最為自然、生動的時刻進行刻畫,就能使畫面充滿生氣。
要畫好素描人像,獲得扎實的素描基礎知識和准確的造型能力,要靠進行大量練習才能達到的。俗話說「熟能生巧」,技巧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同時還要多看優秀的素描人像作品,提高鑒賞力,進而大膽地進行多方面的嘗試,不斷提高繪畫水平,畫出更好的作品。

頭部基本比例:
頭部的基本比例關系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庭五眼」,就是臉的長度大概是三個鼻子的長度,而寬度則是五個眼睛的長度,這對抓住大的頭部的比例關系非常有幫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微差,這就是個人的形象特徵,有的人鼻子會長一點,有的人眼睛會寬一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人臉五官大小的比例關系也基本一致。在寫生時,一定要根據自己所處的視角的透視關系來確定頭部比例關系,切不可生搬硬套。要想畫好形,其實最好的辦法還是要鍛煉自己的眼力,在了解頭部基本比例關系的前提下,還要對模特多進行對比和觀察。
從平視角度分析頭部基本比例:
總結平視時頭部的基本規律,這對其他角度觀察頭部都會有重要作用。頭高的一半處是眼睛;眼睛到頭頂距離的1/5處是眉毛;眉毛到鼻底的長度等於眉毛到發際線的長度,也等於鼻底到下巴的長度;鼻子到下巴距離的1/2處是下唇緣;耳朵的長度等於眉毛到鼻底的長度。以眼形的長度為單位,可以把臉的寬度分成五個等份,從左側發際線至右側,為五隻眼形;兩隻眼睛之間有一隻眼形的間距,兩眼外側至側面發際線各為一隻眼形的距離各占面部整體寬度1/5的長度。

從仰視角度分析頭部基本比例:
人物頭部的基本結構會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形體會因為角度的原因發生巨大的改變,仰視會造成面部結構及五官形體的變化。首先,頭部下巴的部分會被拉長,腦門的高度會隨之變短,注意鼻子底線和耳朵上沿的關系;五官整體會呈現出向上彎曲的弧度的趨勢;頭部五官的位置會提高,耳朵的位置則會相應降低;還有就是下巴底面的面積會加大,轉折較清晰,也能看得比較清楚。要在掌握正面觀察頭部的基礎之上靈活處理其他角度的變化。

從俯視角度分析頭部基本比例:
在高一點的位置觀察人的頭部,會出現俯視的效果,直觀的感覺是腦門變大、變寬了,而下巴卻變短、變窄了,感覺頭部整個形體向下收進去了。俯視的角度,要注意眉毛和耳朵上沿的空間關系;從側面俯視觀察模特,特別要注意鼻子和耳垂的空間關系,眼睛和下巴的空間關系;俯視角度的半側面是比較難表現的,不僅要注意五官排列向下弧度的特點和趨勢,還要格外注意五官之間形體所形成的角度關系,這也是幫助我們檢查形體准確與否的客觀依據。

透視:
頭部通過頸部的運動,可以前俯後仰、左右轉動。隨著空間的變化及觀察對象時的視線高低與視角的變化,頭部及五官位置之間便產生了各種透視現象。如頭前俯,則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下頜面比例加大。頭的不斷轉動便產生了各種透視弧線的變化。
把握這些透視變化,首先應確定頭部中線、五官輔助線,再以此出發去把握頭部運動規律。
在把握這一規律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掌握透視變化規律,如近大遠小,視線以上的東西近高遠低,視線以下的東西近低遠高等;二是了解頭部的結構連貫性,頭部運動引起結構透視變化,要依靠結構輔助線從中找出變化規律;三是視覺位置的判斷力要准確,觀察整體透視視角,推斷出變化的透視幅度。只要把這三者把握好,無論頭怎樣運動,都能從中尋出一定的規律。

正面:
平視的透視規律:
一般平視、正面頭像都保持正常的五官比例,沒有明顯的透視變化。
仰視透視規律:
一般仰視、正面頭像頂面縮小,面部及五官縮短,下頜突出,體積放大,這就是上小下大的仰視效果。
俯視透視規律:
俯視與仰視正好相反,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這就是上大下小的俯視效果。

側面:
平視透視規律:
平視半側面頭像的長寬比例由於受透視旋轉變化的影響,透視影響較為明顯,幾條五官輔助線發生近大遠小的變化。
仰視透視規律:
這個角度透視影響很明顯:橫線方面,幾條水平的五官輔助線發生近大遠小的變化;縱向方面,頂面縮小,下頜放大,上小下大的仰視效果。
俯視透視規律:
這個角度透視影響很明顯:橫向方面,幾條水平的五官輔助線發生近小遠大的變化;在縱向方面,與仰視正好相反,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體現出上大下小的俯視效果。

正側面:
平視透視規律:
一般平視、正側面頭像都保持正常的五官比例,沒有明顯的透視變化。正側面平視頭像的長寬比例由於受透視水平旋轉變化的影響,縱向比例發生變化,而橫向比例保持不變。
仰視透視規律:
由於正側面只能看到半張臉,橫向的五官透視變化不是特別明顯,但在縱向方面,頂面縮小、下頜放大、上小下大的仰視效果較為突出。
俯視透視規律:
由於正側面只能看到半張臉,橫向的五官透視變化不是特別明顯,但在縱向方面,與仰視正好相反,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體現出上大下小的俯視效果。

側面素描頭像的透視關系會比較復雜,要盡量把握准確,否則遠處的臉會翻」過來,嚴重影響頭部形體的准確性和空間感。注意五官結構的輔助線應該是基本平行的,這樣才能保證五官的透視是在同一視點和角度上,五官和面部其他結構的透視關系應該保持一致和統一。注意臉部側面結構也應基本保持一定的平行關系,否則就會產生正面的五官和臉的側面脫節的現象,這樣的錯誤是非常明顯的需要特別注意。

構圖:
構圖也就是畫面經營位置,這一步是在畫素描頭像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而關鍵性的問題。
1. 從視角來說:在訓練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從仰視、平視、俯視及正面、側面、四分之三等不同角度進行訓練。
2. 從媒介來說:應有意識地對短發、披肩長發、辮子、帽子、眼鏡、鬍子、圍巾等輔助物的形式進行訓練。
3. 從規律來說(以考試用紙為准):
八開紙通常上面留出1.5—2厘米,頭像高度為22.5厘米左右。
四開紙通常上面留3厘米,頭像高度為25厘米左右。
在構圖中,通常情況下,頭部視線前方都要留出相對較多的空間,後方的空間可相對少一些。當然此規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遇到表現女性長發,梳馬尾辮和四分之三側面角度的表現時,頭部可適當往前移,緞帶辮子留出一個相對合適的空間,以此來保證畫面中頭發作為一個最重的色塊在畫面中上下左右及大小的視覺不衡。
強調畫面構圖的完整性。能從經營作品的高度去控制調整畫面,避免在動筆之前欠缺主動的整體觀察與思考,消極、惰性地對待肖像與畫面之間的關系,欠缺整體的布局與安排,以致造成構圖上諸多的弊端。
原則上人物安排於畫面視覺中心,大小適當,以保持畫面平衡,注重人物頭、頸 、肩整體在畫面中的關系。避免過偏、過滿、過空等現象。

Ⅲ 攝影基本知識

攝影基本知識大全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下面由我為大家分享攝影基本知識大全,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正確持機方法

在拍攝的基本知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穩相機。無論其它的攝影要素和技術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攝的一瞬間有震動,照片的質量一定會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雖然可以用三腳架來減低震動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時候是以手持相機拍攝為主,而且在“決定性的瞬間”內,往往不允許攝影者再花時間去放置三腳架並固定照相機。

數碼照相機相對於傳統照相機而言,它對拍攝穩定性的要求更高。這是因為,電子元件存儲信息需要一段額外的時間,通常稱為“時滯”。

1、持機的正確姿勢

無論是站立、坐下還是跪下,持機的正確姿勢都應該是:

(1)、右手緊握相機一側的握手位,食指輕觸快門鍵,以備隨時拍攝。

(2)、以左手手掌托住機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機來穩定鏡頭。

(3)、兩手上臂緊貼身體,盡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並向身體靠攏。千萬不要聳起雙肩。因為長時間用聳起雙肩的姿勢拍攝,雙肩關節會出現疲勞感,更難穩定相機。

(4)垂直握持相機拍攝時,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緊貼身體。

2、站立或坐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1)、站立攝影時,雙腳宜微張,或以前後步方式站立,以便將整個身體的重量平放到雙腳上。如果能藉助一些固定的物體作為依靠,例如背靠樹干或牆壁等,則效果更佳。

(2)、坐下攝影穩定性已經很高,但仍可借外物進一步穩定身體。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錯的選擇。

3、跪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跪下攝影時左腳應該弓起,右腳跪地,托起機身底部的左手則支撐在弓起的左腳上。一般情況下,跪姿拍攝較難穩定身體,最好也能藉助固定物體作依靠,如樹、牆等。

4、相機帶的重要作用

將相機帶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繞兩圈再拉緊,以拇指穿過帶圈後再握緊相機,使相機和右手合二為一,不但可以減輕手的顫動,而且可以在不小心鬆手時將相機拉住,不至於掉到地上而損壞。

二、光線的運用

照片是光與影的藝術產品,將光線稱為攝影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要拍攝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線這個關鍵的元素。

1、光線的性質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氣里,陽光沒有經過任何遮擋直接射到被攝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會產生明亮的影調,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則會形成明顯的陰影,這種光線稱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會有非常明顯的反差,因此容易產生立體感。

當太陽被薄雲遮擋,陽光仍會穿透白雲擴散,這時所產生的照明反差將會降低,非常適宜於人像攝影。

(2)散射光

在陰天,陽光被雲層所遮擋,不能直接射向被攝對象,只能透過中間介質或經反射照射到被攝對象上,光會產生散射作用,這類光線稱為“散射光”。由於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陰影面不明顯,明暗反差也較弱,光影的變化也較柔順,因此產生的效果比較平淡柔和。

“直射光”會產生反差較強的光線,致使陰影較濃厚,調子變化較少,所拍出的影像線條及影調較硬。而“散射光”會產生反差較弱的光線,故陰影較淡,調子變化較豐富,會得出較軟的柔和的影像線條及影調。所以攝影者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光線。

2、光線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攝同一個景物,運用不同方向投射來的光線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1)順光

從照相機背後而來,正面投向被攝對象的光線叫做“順光”。“順光”照明的特點是:被攝對象絕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陰影面積不大,對象的影調比較明朗。這種光線形成的明暗反差較弱,對象的立體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線反映出來,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現出來。因此立體感較弱。

(2)前側光

從照相機左後方或右後方投向被攝對象的光線叫做“前側光”。受光的對象大部分都會受光,產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調也較明亮,對象不受光而產生陰影的面積也不會太大,但已可以表現出對象的明暗分布和立體形態。這類光線既可保留比較明快的影調,又可以展現被攝對象的立體形態。

(3)側光

來自照相機左側或右側的光線叫做“側光”。它會使被攝對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則處於陰影中,有利於表現對象的起伏狀態。

由於“側光”照明使對象的陰影面積增大,因此畫面的影調不亮不暗,明暗參半,不及由“順光”和“前側光”產生的那樣明快,但亦不會太陰沉。立體形態表現會較好。

(4)側逆光

來自照相機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線叫做“側逆光”。它令對象產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陰影面,所以影調會較陰沉。這種照明方法在對象上產生的立體感會比“順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攝對象背後射來,正面射向照相機的光線。被攝對象絕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因光線的對比較弱,所以立體感也較弱,影調比較陰沉。可是,“逆光”可以用來勾畫物體的側影和輪廓,還可以突現物體的質感和形狀,清楚地展示對象的線條。在明朗的天氣下使用“逆光”更會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反差。

(6)頂光

光線由被攝對象上方而來的謂之“頂光”。日正當中的太陽光便是一個好例子。“頂光”常會在被攝對象上造成強大的陰影,若用於人像攝影,則人臉部的鼻下、眼眶、顎下等處會形成濃黑的陰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於被攝物的下方。這種光線在日常生活經驗中較少見,故有怪異和戲劇性的效果,在一般攝影場合應用較少。

3、光線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攝對象上“最亮”與“最暗”的'色調關系。所謂“反差強”,是指光線在主體身上呈現的最亮部位與最暗部位的差別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轉換過程中變化非常劇烈,對比度非常強烈。相對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與最暗部位的差別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轉換過程中變化非常柔順,令色調很豐富。

三、攝影的構圖

構圖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間內處理人、景、物的關系,並將三者安排在畫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畫面特定結構的過程。

構圖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強調及突出主題景物,同時把繁瑣的、次要的東西恰當地安排為陪襯。好的構圖令照片看起來均勻、穩定、舒服、有規律,而且可以引導視線到主題點。構圖不當,會出現雜亂、左右不平衡、頭重腳輕及因主題過多反而變成沒有視覺焦點等問題。

1、構圖注意事項

要獲得好的攝影構圖,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照片不應太過單調,否則照片會顯得呆板。但也不應太復雜,否則會令人覺得混亂。

(2)要選擇適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於襯托主題及突出主角,亦會豐富照片的內容,增添畫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關系,並適當地安排它們,以有效地表達主題,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

(4)要考慮各個景物色彩上的對比。鮮明的對比有助於突出主題,但若顏色混亂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線的照射角度以及所產生的明暗陰影,它們都會影響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視、重疊和影紋的層次變化,這將有助於在平面的照片內增加立體感。

2、以不同的拍攝角度造出不同的構圖

大多數拍攝對象都是立體的,它們呈現出許多面。有正面、側面、背面、頂面及底面。同一個對象,拍攝的方位角度不同亦會令畫面展現出多種多樣的構圖效果。所以在拍攝之前應選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對物體作觀察及比較,從中找出一個最佳、最可表達主題、最生動的視點,以找到最合適的構圖。

(1)正面拍攝。

正面拍攝是一種最常用的攝影角度。正面拍攝可以產生庄嚴、平穩的構圖效果。但平穩的線條、對稱的結構也會因缺乏透視感而顯得呆板。而且很多時候會因為對象的受光情況相似而不能突顯對象應有的立體感。

(2)側面拍攝。

用斜側的攝影角度,畫面上原來的並行線條變成了斜線,具有縱深感,能將人的視線引向深處,增強立體感。而視線跟隨斜線延伸,也會使畫面變得生動。隨斜側方位的角度變化,其透視效果也會出現有趣的改變。

(3)仰視拍攝。

仰視拍攝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進行攝影,多用於拍攝高大的景物。這種拍攝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線條向上匯聚的透視感覺。還可以突出對象的高聳特性,增加壓逼感。

(4)俯視拍攝。

俯視拍攝就是從上向下進行拍攝。在高處作俯視的拍攝可以將大范圍的景物都拍下來,所以在廣角的風景攝影中會經常應用到。在人像攝影中使用俯視拍攝方法,可以為主角帶來一種纖秀的效果。

3、構圖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臘的數學家提出來的。攝影者將其運用在照片的構圖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諧悅目的照片。具體做法是:用兩條直線和兩條橫線將畫面平均分為9個同樣大小的方格。拍攝時將主題放在直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

“三分法”可以應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攝影上。

4、背景與前景的選擇

背景或前景與主題在色彩、形狀、線條、質感、明暗上的不同會造成反差,形成對比,有突出主題之用。

(1)簡單柔和的背景。

簡單的背景不會搶去主題的地位,有利於突出主題。但過於簡單及單調的背景卻會使照片過於呆板。

(2)避免雜亂的背景。

雜亂的背景會使照片看起來非常混亂,更甚者會令人辨別不出主題是什麼。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將難以突出主體,會嚴重破壞照片的整體效果。

5、攝影構圖的基本模式

(1)構圖均衡平穩

均衡,就是平衡。它區別於對稱。用這種形式進行構圖的畫面不是左右兩邊的景物形狀、數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對應,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狀、數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給人以視覺上的穩定,是一種異形、異量的呼應均衡,是利用近重遠輕、近大遠小、深重淺輕等透視規律和視覺習慣的藝術均衡。當然均衡中也包括對稱式的均衡。

均衡式構圖,給人以寧靜和平穩感,但又沒有絕對對稱的那種呆板無生氣,所以是攝影家們在構圖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攝影構圖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構圖,關鍵是要選好均衡點(均衡物)。什麼是均衡點呢?這要從藝術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當,小的物體可以去與大的物體相均衡,遠的物體也可與近的物體求均衡,動的物體也可以去均衡靜的物體,低的景物同樣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實踐和學習,用好這種藝術技巧。

(2)打破均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些新潮的攝影家認為均衡刺激性不強,反映不出新時代的生活節奏和特點,他們主張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實踐他們的觀點,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們把這些作品的構圖形式,稱為非均衡式構圖。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現實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內容的需要和創作意圖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選擇。

非均衡式構圖具有不穩定,不和諧,緊張刺激、動盪不安等特點。從景物形象上來表現動勢較為理想;從心理反映上用來表達煩燥不安的情緒、不協調的動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優勢;如展示戰爭的殘酷、革命風暴、狼藉現場等場面,亦可取得好的視覺效果。

(3)框架式構圖

框架式構圖是用一些前景將主題框住。常用的有樹枝、拱門、裝飾漂亮的欄桿和廳門等。這種構圖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上,有助於突出主題。另一方面,焦點清晰的邊框雖然有吸引力,但它們可能會與主體相對抗。因此用框架式構圖多會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調節,使主體周圍的景物清晰或虛化,使人們自然地將視線放在主題上。

(4)直角三角形式構圖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一般是以畫面的一個豎邊為三角形的一個直角邊,底邊為三角形的另一個直角邊。這種構圖大都注意被攝物的方向性。景物的運動方向或面向應該對著三角形的斜邊,使運動物體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間,給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在橫幅或豎幅畫面中均可選用,其特點是豎邊直線可顯示景物之高聳,底邊橫線又具有穩實、安定感,並且富有運動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構圖的雙重優勢,同時左右直角邊靈活多變,很受攝影家們的喜愛,所以使用較多。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的靈便性還表現在底邊長豎邊短或底邊短豎邊長均可選用,只要三個角中有一個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這種形式構圖。

(5)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是把景物安排在畫面的中央,圓心正是視覺中心。圓形構圖看起來就象一個團結的團字,用示意圖表示,就是在畫面的正中央形成一個圓圈。

圓形構圖,除了圓形物體以這種圖式表示其圓外,實際上有許多場景可用圓形構圖表示其團結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願上的。如許多人圍著一個英雄模範在簽名,不少少年兒童正聚精會神地聽老人講故事,小朋友們圍著圓圈做游戲等,均可選用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給人以團結一致的感覺,沒有鬆散感,但這種構圖模式,活力不足,缺乏沖擊力,缺少生氣。

(6)S形構圖

S形實際上是條曲線,只是這種曲線條是有規律的定型曲線。S形具有曲線的優點,優美而富有活力和韻味。同時,讀者的視線隨著S形向縱深移動,可有力地表現其場景的空間感和深度感。

S形構圖分豎式和橫式兩種,豎式可表現場景的深遠,橫式可表現場景的寬廣。S形構圖著重在線條與色調緊密結合的整體形象,而不是景物間的內在聯系或彼此間的呼應。

S形構圖最適於表現自身富有曲線美的景物。在自然風光攝影中,可選擇彎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徑、礦山中的羊腸小道等等,在大場面攝影中,可選擇排隊購物、遊行表演等場景;在夜間拍攝時可選擇蜿蜒的路燈、車燈行駛的軌跡等等。

(7)十字形構圖

十字形是一條豎線與一條水平橫線的垂直交叉。它給人以平穩、莊重、嚴肅感,表現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為十字最能使人聯想到教會的十字架,醫療部門的紅十字等,從而產生神秘感。

十字形構圖不宜使橫豎線等長,一般豎長橫短為好;兩線交叉點也不宜把兩條線等分,特別是豎線,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長為好。因為兩線長短一樣,而且以交點等分,給人以對稱感,缺少了省略和動勢,會減弱其表現力。

十字形構圖的場景,並不都是簡單的兩條橫豎線的交叉,而是相仿於十字形的場景均可選用十字形構圖。如正面人像,頭與上身可視為垂直豎線,左右肩膀連起來可視為橫線;建築物的高與橫的結構等。也可以這樣講,凡是在視覺上能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選用十字形構圖。

四、光圈、快門、對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決於光圈的大小和快門的速度。要學會手動拍攝就必須學會光圈與快門的設定配合。

1、曝光量與光圈的關系

光圈是照相機鏡頭中可以改變大小的孔洞。它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量。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光圈開得越大,通過鏡頭進入的光量就越多。這就好比房間里的窗子,它開得越大,進來的光線越多。

光圈的數值通常用f-stop值來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開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門速度不變時,光圈的大小決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會過度,照片就會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會不足,照片就會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與快門的關系

快門是控制光線進入的閘門。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快門速度越高,通過鏡頭進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當於開窗子時間的長短。

光圈與快門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們的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並互相影響著。如果將光圈收小一級(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將快門速度調慢一倍(例如由1/60減至1/30),它們的曝光量是一樣的。

3、對焦的重要性

對焦是指將鏡頭對准被拍攝對象後,調整鏡頭的焦距,使圖像變得最清晰的過程。只有對焦正確圖像才可能清晰,否則圖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與光圈、距離、焦距的關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們要拍攝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縱深范圍。當鏡頭對焦於拍攝目標時,這一點對應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後一定范圍內的景物也能被記錄得較為清晰,這個范圍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縱深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縱深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就越小。

影響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鏡頭焦距及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離:在鏡頭焦距及光圈不變的情況下,越接近拍攝的目標,景深越小,越遠離拍攝的目標,景深越大。

(3)焦距:在距離及光圈不變的情況下,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鏡頭的景深大,長焦鏡頭的景深小。

;

Ⅳ 頭像素描基本理論知識

1.素描頭像的概述

素描頭像要做到形神兼備,首先要求形准,然後才是神態表現。畫得像與不像,關鍵是能否抓住對象的造型特徵,如臉型、五官特點等。

作畫前觀察了解對象,熟悉對象特徵,作畫時就不會顧此失彼,以致丟掉基本形。同時,畫前觀察,增強對對象性格的認識,也有助於以後的神態刻畫。

真人有豐富的局部細節和表情,運動會造成形體的變化微妙。對這些復雜的形體,除了遵循一般的素描表現規律和方法外,必須對各部分結構作深入了解,從內部結構來理解外部的形體變化,而不是單純地描摹形體的外表。這樣才能做到主動完整地表現對象。

畫好素描頭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應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先進行頭像寫生練習,再畫半身像,最後才是全身素描。

在寫生實踐中,運用素描基本原理很重要,它能幫助解釋難解的現象,但更多的是要在不斷的作畫過程中去體驗與感悟,積累經驗。只有持之以恆,才能真正熟練地把握塑造對象。

2.頭骨結構

頭骨的形狀決定了頭部的外形特徵。整個頭骨的正面和頂面呈長方形,側面則接近正方形。這個方形比例對於掌握頭部的體積概念非常重要。頭骨由腦顱骨骼和面顱骨骼構成,其中額骨、頂骨、預骨、枕骨構成堅固的球形腦顱骨。鼻骨、顴骨、上頜骨、下領骨等,構成面顱骨骼。

人的頭骨上有一些突出的結構點叫骨點。骨點的位置決定著頭像的輪廓和形體起伏。如果將骨點用線連起來,即形成頭部造型的基礎。骨點是頭像寫生中必須深人理解和劃畫的部分。

3.頭部肌肉

額肌:位於額骨正面,眉弓上方,向上:提拉眼眶上的皮膚與肌肉。

皺眉肌:位於眼眶上沿,靠近眉心,拉動眼眶皮膚向中心運動。

眼輪匝肌:位於眼縫周圍,負責閉最的工作。鼻肌:位於鼻孔上部鼻側處,擴大或縮小鼻孔。額肌:位於顴骨到嘴角處,提拉上屏和嘴角。上唇方肌:星放射狀分布於鼻子左右的面部,起提拉上唇等作用。

口輪匝肌:位於口縫周圍,主要負責閉嘴和其他嘴部動作。

下唇方肌:位於下唇周圍,做各種嘴部動作。頜肌:位於正領上方,上:提頜部皮膚,前送下唇,咬肌:位於下領角上至顴骨處,完成明嚼動作。

4.五官比例

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態特徵各有差異,一般來說頭部的比例長有「三庭」,橫有「五眼」。「三庭」是指發際至眉間、眉間至鼻尖、鼻尖至下巴,這三段的距離相等。「五眼」是指正面驗的寬度可以五等分,左右臉邊至眼角、兩內眼角之間均為.個眼睛的寬度。

般成人眼睛在頭部的二分之一處,兒童和老人的在三分之一以下。眉外角弓到下眼眶,再到鼻翼上緣,三點之間的距離相等,兩耳在眉與鼻尖之間的平行線內。

5.頭部基本特徵

臉形即頭部基本特徵。我國古代畫論中將人的臉形分為「八格」,分別為「田,由國,用目、甲。風中」八字,以此來形容頭部正面的基本形作畫時,一開始就抓住臉形特徵,然後找出造成這些特徵的形體構造作具體表現,就不難解決形準的問題。

(4)人物構圖基礎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人物頭像素描

周向林

人物頭像是基礎素描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課程之一。長期以來被各美術院校作為入學素描考試的主要內容。因此,素描頭像成為廣大考生最重視的考前訓練課目。但是,素描頭像訓練的作用決不僅僅是入學的敲門磚。由於繪畫的一個主要任務是描寫人,

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對頭部骨骼、肌肉、五官乃至表情、特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學習和創作。素描頭像教學一般安排在低年級,

作為「由淺人深」的教學內容之開端。實際上並不那麼簡單,從觀察方法、直覺、理解到整體關系、細節刻畫;從形體結構、解剖、透視到體積、空間、神形兼備;從點、線、面到黑、白、灰,可以說,

它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素描因素。由於我們描繪的對象是人,而人是有個性和特點的。因此,首要的任務是仔細觀察,了解模特的性格特徵,做到胸中有數。起稿時,迅速勾畫出模特的動勢,抓住基本形。

許多人往往忽視了頭像也有動勢,實際上,頭、頸、胸的相互關系所構成的動勢,最能反映出模特的神態。抓基本形需要概括,去掉細微末節,從大處著眼,找出輪廓線大的轉折點和形的不同方向。注意頭部的基本形是一個六面體,有正面、背面、頂面、底面和兩個側面;

頸部是一個圓柱體,由後向前傾,它的底在胸部的斜面上。眼部的水平線和面部的垂直中線非常重要,它們就像經緯線,標識著頭部的仰、俯和扭轉。耳朵位置的高低不可忽視,頭部的仰、俯幾乎是以耳朵為軸心的。大形勾完後,進一步校對形體結構。

注意頭部的對稱關系,通過橫斷面找到左右相應的骨點,它們是頭部各個面的分界。圍棋中有「金角銀邊」一說,在素描中同樣可以借用。「角」即骨點,就像桌子角。其重要性在於它是三個面的交界處。

如:額結節分出了額頭的正面、側面和頭頂;頦結節分出了下巴的正面、側面和底面。兩個「角」之間的連線即是「邊」,就像桌子邊,它是兩個面的分界。如:顴骨到頦結節的連線分出了臉的正面和側面;

額結節、眶子緣、顴骨、頦結節的連線則構成了頭部正面的「內輪廓」,分出了頭的正面與側面、頂面和底面。橫斷面即切片,它是最能幫助我們理解體積和形體空間的方法。透視問題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普遍存在的。

如四分之三側面像中兩眼的透視大部分同學都不能正確表現。人的兩眼並不是平面地長在臉的正面,而是隨著頭部的弧形向後彎曲。因此,我們從四分之三的角度看時,近處的眼睛是正面的,遠端的眼睛則是縮短的,加上鼻骨的高度擋住了眼睛內角的一部分,

遠端的眼睛顯得比近處的眼睛要小得多。形體的穿插關系要認真研究,邊線上的穿插關系對於體積感尤為重要。我們要仔細找出結構之間的前後關系,用前面的形通過穿插的線條或明暗將後面的形壓過去,造成體積的縱深感。動態和形體關系確定後,開始畫調子。

首先應找出受光與背光兩大塊,即白與黑。然後在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分別比較,找出次亮和較黑的層次。作畫過程中離不開反復的比較。找形要比較,畫調子更要比較。因為色調是相對的,黑、白、灰並不是要畫得與對象一模一樣,

而是將對象黑、白、灰的關系經過壓縮、概括後畫出來。亮部與暗部比,亮部與亮部比,暗部與暗部比,每個局部的色調都要經過比較才能確定。不少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把受光部的灰色畫得過重,背光部的反光畫得過亮,結果畫面顯得零亂、不整體,

這些都是局部觀察所造成的。整體對比來看,受光面的灰色怎麼也重不過背光部,而背光面的反光怎麼也亮不過受光部。另外要注意,最亮的與最暗的均不在輪廓線上。因為靠邊的形有一個向後轉的面,這個面通常不直接受光或有反光,仔細觀察可以發現,

外輪廓的邊上有一個很窄的灰面。許多教科書上都說明暗交接線是最黑的地方。其實不然,投影線才是最黑的。因為「黑」是相對的,明暗交接線通常有灰面過渡到亮部,黑與白之間隔著灰色帶;而投影線是受光與不受光的部分直接相切的地方,

黑與白在一起,顯得更黑。好的素描頭像離不開細部刻畫。而深入刻畫與對解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想畫好頭像,必須首先畫好頭骨。此外要掌握面部表情肌的變化及五官的構造。外行人觀察一個人時往往注意五官的細節特徵,

而藝術家則考慮的是結構下面的頭骨,這樣才能處理好五官在頭骨上的位置及彼此之間的關系。畫眉毛不能畫成一條黑線。眉毛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眉弓骨。眉毛被眉弓骨分成了兩截,其起點在眉弓骨下,由於不受光顯得較黑,

當其向上越過額骨的外角突起時逐漸隱沒在亮光里。上下眼瞼覆蓋在眼球上,上眼瞼的曲線沿著眼球的形狀達到它的最高點,這個點正好位於透明角膜的虹膜黑點上方。要注意上眼瞼在眼球上的投影,尤其是在「黑眼珠」上的投影是眼睛上最黑的部分。

注意眼皮的厚度,用交接線和投影線將它表現出來。眉宇之間是表情的主要地方。鼎頭的下降、上揚、緊縮、舒展,都會引起表情的巨大變化。畫鼻子必須首先了解它的基本結構與各個部分,要了解鼻子的基本形。鼻子分為鼻骨和鼻軟骨兩個部分,

它們的結合處有一個穿插關系。鼻子有兩個斜的側面,一個正面和一個底面。鼻孔處在底面,畫的時候,要表現出空間感,不能畫成平面的黑洞。注意鼻中隔和鼻翼在鼻孔中的穿插及前後關系。嘴巴的體積感很有表現力。表層與深層的肌肉從各個方向集中在口輪匝肌,

使嘴唇撅起、下撇和突出,並形成各種獨特的面部表情。通常上唇比下唇長,下唇從上唇嘴角部向外翻。嘴角也是表情的主要部位。耳朵在頭像中有其重要地位。耳朵的穿插關系和體積感、空間感是許多人所忽視的,他們很容易將耳朵畫成一個平面的「餃子」。

耳朵的耳輪和耳垂是在空間中前後起伏的,要通過線的穿插加強這種起伏。頭發的分面困擾了許多人。畫頭發一定要研究頭骨,按頭骨的結構來區分受光和背光。

畫素描很重要的一點是理解,尤其是對形體結構的理解。理解多少才能看到多少,繼而才能表現多少。依樣畫葫蘆,臨摹對象是不可能畫出好的素描頭像的。(作者系油畫系副主任、副教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物頭像素描

Ⅳ 攝影構圖有幾種方式

三分法、對稱式構圖、前景與縱深感、框架式構圖、引導線、對角線和三角形。

1、三分法

三分法構圖應該是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構圖方法。這個構圖方法是用4條直線,將畫面分割成9個相等的方格。這種構圖,表現鮮明,畫面簡練。

目前,絕大多數的數碼相機甚至是手機都內置了九宮格輔助構圖線,它適合應用於各種拍攝題材,最常使用的就是風景、人物等。

2、對稱式構圖

對稱式構圖具有平衡、穩定、相呼應的特點,但其缺點就是過於呆板、缺少變化。常用於表現對稱的物體、建築、特殊風格的物體。

3、前景與縱深感

照片本身是一個平面,但如果在畫面中加一個前景,以廣角拍攝,就會出現一種縱深感,從而達到3D的效果。

4、框架式構圖

選擇框架式前景,能把觀眾的視線引向框架內的景物,突出主體,同時也能製造出縱深感。將主體影像包圍起來,形成一種框架可營造一種神秘氣氛,就好像一個人從藏匿處偷偷窺視某個地方。框架式構圖有助於將主體影像與風景融為一體,賦予照片更大的視覺沖擊。

5、引導線

引導線構圖法,就是利用畫面中的線條去引導觀者的目光,讓他的目光最終可以匯聚到畫面的焦點。當然引導線並不一定是具體的線,只要是有方向性的、連續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引導線。

在現實生活中,道路、河流、整齊排列的樹木、顏色、陰影甚至是人的目光都可以當做引導線使用。

6、對角線和三角形

對角線和三角形構圖可以給照片添加動態的張力,讓照片看起來更活潑。相對來說,水平線和垂直線就顯得很穩定,如果一個人站在水平的表面上,他看起來就很穩定,但當把它放在傾斜的表面,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緊張感。這樣的構圖方式更多地被運用在建築和運動拍攝上。

Ⅵ 人像拍攝需要哪些基本功

老納人像高手訓練營第三季贈送素材(35.8G)(超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bCTSLOeKsKCgTek_4InBKQ

提取碼: juzc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Ⅶ 如何畫素描構圖

素描中常用的構圖法講解, 在素描創作中,無論你要進行哪一種創作,都離不開構圖。那麼下面來學習素描必備基礎知識:素描的構圖。

一、概述:

布局素描,又稱形體素描。這種素描的特色是以線條為首要體現手法,不施明暗,沒有光影改變,而著重傑出物象的布局特徵。

順便在此向大家推薦一下:美術集網校(在線授課,電腦、手機APP全部都可以登錄學習),主打素描、色彩、手繪、手繪基礎、傳統美術等,是一個在國內非常火的繪畫學習軟體或平台。

Ⅷ 人物攝影有何訣竅高分有請大師作答!

一、基本構圖技 畫幅
人像攝影,通常採用直幅構圖法。
除了被拍攝者不只一人時,有特殊背景時或有特殊表現者,才會用橫幅構圖。用直幅構圖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人都是直立的,直幅構圖可以讓被攝者的身體更大比例被攝入畫面中,更加突顯,而且比較自然。基本構圖還有一點須注意,那就是要讓被攝者的視線方向及動作方向多留一點空間,注意看以下兩張照片是不是都是如此呢?
主體比例
拍攝人像主體當然是「人」,為了 突顯主題,人在畫面中的比例就不能太小。而且主體的比例越小,景深變深〈關於景深問題下一章有更深入探討〉,更不易突顯主體了。建議初學者拍攝人像時,多拍半身,甚至更大比例的照片,這樣主體鮮明、背景模糊,給人看起來好就是比較會拍照的樣子,若有親戚朋友要求拍照,應該足以應付了。
井字形構圖法

首先,我們假設觀景窗上長短邊各有兩條三等分線(如上圖),而這四條線剛好有四個交點,井字形構圖法,就是將主體置於這四個交點其中一點上,通常我們拍攝人像時,整個人就是主體,我們還可以找出主體中的最主體,看你想要表現被攝者身上哪一個部位,那就是最主體〈通常是頭部〉。將最主體置於這四個交點上,就是一般說的井字形構圖法。井字形構圖法可以讓畫面和諧,擺脫呆板。這樣的構圖好是好,但是是否太過於嚴謹呢?其實依照筆者的拍攝經驗,只要人的頭部不要在畫面正中央,都還算和諧,可以接受。
有同行說:「構圖法都是死板的東西,為何一定要遵循它,難道不會流於俗套?」話是不錯,但是筆者認為,基本構圖就像建房子要建地基一樣,拍人像當然也要有基礎,而基本構圖就是拍攝人像的基礎,基礎打穩了,再來向上發展。所以初學者應該遵循構圖法則,等到有一定攝影程度了,自然在構圖上會有新的啟發。在看完此篇後,別猶豫,趕快拿起相機,找你身邊漂亮的美眉。開始實際操作吧!記住!「多拍」是進步的不二法門!
人像攝影構圖法
要拍好基本的人像,一般人皆可以從構圖方面來快速入門,因它有一個非常簡單易學的構圖公式可循,不必像其他科目的攝影,單就構圖一項,就得花上很多的心思與精神去研究學習。
人像攝影的構圖技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人像公式構圖法與帶景藝術構圖法。
人像公式構圖法又可分為特寫公式構圖、半身公式構圖、七分身公式構圖和全身公式構圖四種公式構圖類型。其構圖要訣請參考下列人像 攝影構圖法簡明一覽表。
一般初學人像攝影拍攝技法者,可以直接套用人像公式構圖法的構圖技術,進行此類不傷腦筋、簡單易學、純屬以人像為表現重點的構圖 類別的拍攝。此類型公式構圖法在攝影技術上缺乏創作價值,但對於初學者、婚紗攝影經營者或是一般只要求以人像為主的消費者而言, 這卻是最理想而且最受市場歡迎的構圖類型。
人像攝影的帶景藝術構圖法的構圖表現,其最大特點是畫面雖然仍以人像為主,但著重於人像與景物風光的藝術表現,是以藝術構圖角度來經營的照片類型。它沒有一定的公式可循,全看拍攝創作者的藝術素養的發揮,所以具有攝影藝術的創作價值,屬於難度較高的拍攝類 型。
運用帶景藝術構圖法拍攝時,如果拍攝者在構圖、採光、景深等各方面處理不當的話,極易拍成一般的生活照片。但若處理完美得當,則可能拍出最富藝術價值的照片。用此種構圖法拍出的照片,不但人像部分要拍得漂亮,而且對景物部分的處理不能像人像公式構圖法般含 糊省略,景物部分要佔整個畫面的極大比例。所以說,帶景藝術構圖法照片的拍攝是較高層次的攝影技術表現。
人像攝影構圖法簡明一覽表
(一)、人像公式構圖法
1. 特寫公式構圖(公式1) 在拍照構圖時,以人像為重點。通常在構圖時以構圖框的上邊距離人像頭部頂端約20cm左右(以人實際高度計算),構圖框的下邊 ,則與人像胸部位置上下約10cm左右切齊。以此構圖法拍攝出來的照片,大致為漂亮而通俗的人像特寫照片,是市面上常見、也頗受一般人喜愛的照片類型。一般明星照甚為多見。
2. 半身公式構圖(公式2) 畫面上仍以人像為主,構圖時直構,並以構圖框的上邊距離人像頭部頂端約20cm左右(以人實際高度計算),構圖框的下邊,則與 人像腰部位置上千約10cm左右切齊。以此構圖法所拍攝出來的照片,大致亦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半身照片,也是市面上很常見很受大家喜愛的照片類型。
3. 七分身公式構圖 (公式3) 畫面上仍以人像為主,構圖時直構,並以構圖框上邊距離人像頭部頂端約20cm左右(以人實際高度計算),構圖框下邊,則與人 像膝蓋部位上下約10cm左右切齊。以此構圖法拍攝出來的照片,大致亦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七分身照片,這是市面上最常見而且最受歡迎的照片類型。人像攝影的顧客,九成都喜愛這一構圖。
4. 全身公式構圖(公式4) 畫面上仍以人像為主,而在構圖時直構,並以構圖框上邊距離人像頭部頂端約20cm左右,構圖框下邊,則是在人像的腳部以下約20cm左右切齊(以人實際高度計算)。以此構圖法拍攝出來的照片,大致亦為漂亮而略帶一點背景的人像全身照,是市面上頗常見的婚紗攝影的全身構圖,尤其受顧客喜愛。
(二)、帶景藝術構圖法
此類型構圖法,已超越了公式形態且無定形之構圖公式,需依賴拍攝者本身之構圖素養而定。 仍以人像為主要表現主題,但是照片上人像所佔的比例,大致為畫面的一半以下,而風景藝術等其他畫面,卻佔有照片的一半以上面積, 這是以人像與景物為整體內涵表現的照片,沒有構圖公式可循。要拍出有別於一般相機即可拍出的生活照,需依賴攝影者本身對於構圖美 學、採光技術以及景深控制等攝影技術的運用得當與否。如果上述各項攝影技術能表現突出的話,此類型照片就脫離了通俗而易拍的公式 構圖法的窠臼,成為最具藝術價值的人像攝影作品。
人像攝影構圖法取景簡析圖
1.特寫公式構圖(公式1)
2.半身公式構圖(公式2)
3.七分身公式構圖(公式3)
4.全身公式構圖(公式4)
如果超越上述公式構圖法的范圍,便會形成表現出甚多景物的帶景藝術構圖法。

個性化構圖 由於初學者對畫面的營造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構圖時往往會有很多不盡完善之處,可能在拍攝時的取景窗上並不覺得,等照片一出來後所有的缺失全都冒出來了,人物的安排是,景物的安排也是,過分的強調背景及構圖的安排,而忽略掉人物的本質而流於表象,整體影像和人物因無法融為一體,而喪失了人像攝影對人物內涵層面的表達,也是不正確的,其實這都可以經過學習而有所改善的,在這里舉幾個初學者常犯的缺失及改善方式,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1.既然今天拍攝的主題是人像,人像占整個畫面的比例不宜太小,如果沒有很適當的背景搭配時,拍攝時可盡量靠近主題,選擇較單純的背景,利用短景深的特性,例如可開大光圈,選擇較長焦距的鏡頭或是選擇離主體較遠較干凈的景物當背景都可以簡化背景,使主體突出。
2.一般初學者習慣把主題置於畫面中央,可將主題移至井字構圖的黃金點或黃金線上,養成先對焦(鎖定)再重新去構圖的習慣。
3.在公園外拍時,樹枝、橫桿、樑柱或反光斑點盡量不要置於MODEL臉部的四周,可適度地改變拍攝者與MODEL的角度,利用視角的改變將這些不適當的景物棄除在畫面之外。
4.很顯眼的景物,例如鮮艷的花朵,無論是當前景或背景都應盡量模糊或淡化才不至於搶走MODEL的風采而有喧賓奪主的情形產生。
5.無論直幅或橫幅完全依MODEL所呈現的肢體語言為依據並注意畫面的水平,特殊的表達方式則不在此限。
6.此外,也要盡量避免過多的線條劃過整個畫面,不破壞影像的完整性,例如公園的長條椅、欄桿上方的橫桿、樓梯的扶手、細長的柱子等等,都應盡量避免,此外肢體的安排如不恰當時,也會對影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7.當各位無論在取景及構圖方面都有較深入的體會時,個人建議可試著去突破既有的構圖法則,創造出個人特有的STYLE,搭配相機參數、相關鏡頭及濾鏡的運用,逆向去思考大膽地去安排人物與景物的關聯,在另類的影像中,找到自己的風格。
另外,改變拍攝方向,也是豐富構圖變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如果運用適當,將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片產生哦。接下來就介紹一下拍攝方向的基本概念:
拍攝方向是指以被攝對象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圍繞被攝對象四周選擇攝影點。在拍攝距離和拍攝高度不變的條件下,不同的拍攝方向可展現被攝對象不同的側面形象,以及主體與陪體、主體與環境的不同組合關系變化。拍攝方向通常分為:正面角度、斜側角度、側面角度、反側角度、背面角度。
正面角度
是指與被攝對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攝位置,主要表現某對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築,無論古今在設計上都注重正面的樣式與裝修,如北京 的天安門以及各展覽館、博物館等。正面角度能夠表現對象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點。正面角度的構圖,主要是表現對象多處在畫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線上,常是對稱的結構形式,一般說來正面的構圖形象比較端莊、穩重。
斜側角度
是指偏離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環繞對象移動到側面角度之間的拍攝位置。偏離正、側面角度較小時,往往對正側面的形象變化不大,可在正、側角度范圍內選擇適當的拍攝位置,使之既能表現對象正或側面的形象特徵,且物體形象又有豐富多樣的變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側面角度
一般是指與被攝對象側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攝位置,主要表現某些對象的側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攝影中,側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輪廓特徵,使人像形式多樣變化。在客觀對象中,有許多物體是只有從側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動時的身影,各種車輛的外貌以及某些用具都有這樣的性質,在這種條件下側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現對象的特色了。側面角度較之正面角度有較大的靈活性,在側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變化,以獲得最能表現好對象側面形象的拍攝位置。
反側角度
是指由側面角度環繞被攝對象向背面角度移動的拍攝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識。往往能將對象的一種特有精神表現出來,在與常用的正面、側面、斜側面角度的對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獲得很生動的形象。當然對於某些對象來說有如斜側的形象相似。因此反側角度對攝影對象是有要求的,或者說是只有適當的對象才可選擇反側的方向。
背面角度
選擇何種拍攝方向,不僅是主要被攝對象的形象有變化,構圖的形式有變化,更主要是表現內容也可能有變化,因此考慮拍攝方向的選擇,應根據具體的被攝對象和主題表現的要求而變化。至於正面角度、斜側角度、側面角度、反側角度、背面角度,沒優劣之分,運用得當,都會獲得成功的構圖。
初學者更多以如何拍出漂亮人像,特別是為挖掘手裡漂亮MM做自己Model的資源而努力;拍出片子的成功與否,更多取決於器材的好壞和模特是否靚麗:器材好,通俗的說法是只要會按快門就可以了,1D MARKII+佳能紅圈頭,也不管什麼構圖,大頭像加虛化的背景就足以迷倒一片;而漂亮的Model素來是存儲卡、膠片的殺手,即使是攝影老手,也要不能自拔地拍足了大頭照,而各大攝影論壇上美女照片狂熱的點擊與回貼也成就了這些人像攝手的激情。可是再好的菜吃多了也會膩,千篇一律的大頭照、糖水片,除了獲得幾分MM迷的喝彩之外,終究會讓攝者迷失。迷戀人像攝影本無錯,君不見諸位人像高手的作品中少有大頭照,真正的精美之作都是光與影,神與景的絕佳整合嗎?希望具有個性化的人像攝影作品越來越多,讓我們向千人一面的糖水片說Byebye!

二、專業人像攝影的採光技法
認識光的性質與功能,以及它投射於主題所產生的各種光影變化,並運用於攝影上,這種對於光的知識與運用的技術,便是攝影採光技法。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戶外人像採光技法與棚內人像打光技法兩種。
在生活及攝影中,光是一切影像與色彩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更是創造宇宙萬物立體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光,才能使人類的眼睛見到萬物的形與色。
在人像攝影的領域中,不同的採光方式會令同一人像產生不同的胖、瘦、柔、硬等感覺,所以,採光技術對於人像攝影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然,如果對於照片只要求一般的影像,而不要求立體光影的效果,則採光又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下列採光技法簡明一覽表,即是關於光的基本知識以及常用於人像攝影的採光技法。
在棚內人像攝影中,為了使照片達到更完美的採光效果,室內攝影棚必須具備二盞以上的燈光來打光,這種打光技法稱為「復燈打光法」。
依據各燈的功能,可分為:①主光;②輔光;③效果光。
打效果光的光源又可細分為:①背景燈;②發燈;③聚光特效燈等。
至於打光所用的光源的採光數量則不受限制,可依實際需要來增減燈數。
除了上述基本知識外,下列常用的採光知識仍需熟知:
(1)光比:人像攝影打光除了主光源投射的亮部外,在相反的另一陰暗部,仍需有適當比例的補光,這樣才能拍出一張明暗反差適宜的照片。照片中亮部與暗部的光度比值稱為光比。這是攝影採光上極為重要的技術,只有在光比控制適宜的情況下,才能拍出一張明暗對比漂亮的照片。一般亮部與暗部的比例大約為3:1(亮部三倍光,暗部一倍光),4:1(亮部四倍光,暗部一倍光)以上的光比則反差較大。這些光比可以利用測光表來測量得知,這也是專業攝影師經常使用到的。
(2)直射光的運用:在戶外晴朗無遮蔽的天氣下,太陽大都呈直射光。室內棚的裸燈(無任何遮蔽物或反射物光源時)就屬於直射光類型。這是屬於較為陽剛硬調的光質,運用於人像攝影時,較難產生柔和的質感,而且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故不適宜直接運用於人像攝影的採光。但喜愛硬調質感的創作者,或是風景攝影等,則不在此限。
(3)散射光的運用:戶外太陽經過雲層或是其他遮蔽物所漫射成反射出來的光,稱為散射光。室內棚的反光傘、無影罩或經反射物折射的光,都屬於散射光。這是柔和軟調的光質,是人像攝影較為理想的光源,可以使人像攝影的皮膚質感產生柔和美麗的效果。
無論是上述的戶外人像採光法,或是室內人像打光法,都是攝影師經常使用的光影控制技術。攝影師還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出各種富有變化或氣氛的打光法。只是在影像與光影的整體表現上,需要有與人體共鳴性的美感,而不是曲高和寡的照片,否則即會失去人像攝影藝術的共賞意義。
只要能創作出藝術共賞與共鳴的佳作,無論運用何種打光、採光技法,都是可貴的,也是採光技法研習的最後目標。

三、攝影棚設備
由於戶外的光源並不是唾手可得,光量也不可能盡如人願,因此,依靠外景來拍攝婚紗照與藝術照,那是非常不方便的。這樣,可以經由人力掌握的攝影棚也就應運而生了,而且顯得特別重要。
在攝影棚里,光源操控、背景設計以及道具運用等,都極為方便與實用。攝影時最重要的採光問題能在攝影棚內得到完全滿意的控制。因此攝影棚的運用與操作技術,實為專業攝影師無可取代的專業技能。
攝影棚硬體設備的規劃,首先應以攝影器材能「運動」自如為原則;其次需具備三大器材,其一為燈光器材,其二為背景器材,其三為道具器材。以下就其特性作一簡述。
(1)燈光器材:
燈光設備是採光時不可取代的唯一器材。如果說相機與底片是拍照的主要設備,則燈光是攝影棚產生影像的最主要器材。一切光與影皆需依靠這一器材來生成。
(2)背景器材:
如果說燈光是攝影棚產生影像最主要的器材,則背景可算是燈光發揮功能的舞台。要想拍出內涵豐富的照片,背景的襯托是不可缺少的。而室內攝影棚的背景可以預先設計好各種理想的造型與圖樣,所以攝影工作可以既快速又方便地完成。
依其設計的形式,背景可以分為以繪畫方式畫於大布幔上的平面式布景和以真實景物來設計形成的立體式實景兩類。前者適用於一般需特寫而背景可忽略的人像攝影類型,後者則適用於中景以及比較講究真實意境的照片類型。當然也有此兩類相混合或利用科技組合以及幻燈投影等影像合成方法來製作的背景……然而目前最實用與傳統的背景形式,仍是上述兩類。
(3)道具器材:
道具具有綠葉襯紅花的功能,雖然不是最主要的器材,卻可以使主題因道具的襯托而顯得更生動真實。適當地利用道具襯托,可以拍出更具意義的照片,只是道具與人像造型的意義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不宜過於繁瑣與造假,否則不僅會失去畫面的意義,更會產生喧賓奪主的負面影響。
(4)其他設備:
攝影棚除了上述三大器材的規劃設計之外,如果空間與理想允許的話,還可以規劃儀容整理區、快速更衣區及各類獨特景觀區等多功能式的空間設計。當然,這是在攝影器材能充分運用以及三大器材完整規劃之後,始能開發的理想區域。一般攝影師可依自己的運作習慣,設計更適合自己風格的完美的攝影棚。 (一)攝影棚的燈光器材
人像攝影棚的燈光器材,一般可以分為瞬間光式的閃光燈類和連續光式的石英燈類兩種。閃光燈類的閃燈是攝影棚最基本、最常用的設備,屬於常態性的拍攝時使用。其光源一閃即逝,底片可在瞬間便感光完成,故又稱為「瞬間光」。主題打光時的明暗情形,可借閃燈內部設置的模擬燈來直接觀看。拍照操控頗為便捷,色溫為5400K左右正常色調,是攝影棚內最基本的設備。
連續光式的石英燈類光源,用於希望能有暖調色彩,或是喜歡慢速細致感光的拍攝。其光源屬於連續性發光體,所以與閃光燈類的光源相反,可以以慢速感光的方式來得到較為細致的色彩。只是此類型燈光的電量消耗較大、容易發熱,色溫亦呈3200K的暖黃色調。由於是連續性發光,所以是電影等動態影片拍攝時的最主要光源。若想得到正常的色彩還原,可將數碼相機的色溫設置與光源色溫一致—— 32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