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節趣味簡單小知識有哪些
1、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2、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3、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歷新年,但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歷。
4、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祟」的。
5、「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❷ 春節知識:小年有哪些習俗
節日習俗
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
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1.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准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2.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准備過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 掃塵
,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 小年的風俗
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當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宜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您有親朋好友現在辦喜事的么?送張祝福新婚的賀卡吧!
祭灶探源
祭灶由來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 灶王爺神像
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傳說
廿三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 小年動漫標准像
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灶王爺的民間傳說: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後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送灶」之時,要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紮成的紙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天甜甜嘴,上天說好話,入宮降吉福!
祭灶日期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祭灶風俗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後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飲食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祭灶歌謠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准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祭灶對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 小年
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❸ 春節小常識,100字
春節,是中國農歷的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春節的習慣,大抵是從原始社會時代的"臘祭"演變而來的。我國古代群眾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春節又叫"過年",俗稱"年","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
"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到了農歷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半夜十二點的時候,春節便降臨了。按照我國農歷,俗稱年初一,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連續到歲首十五元宵節。歲首初一前有祭祖、掃除腌臢。三十日要貼舊俗門上貼的神像、對聯、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歲首初一,晚輩向尊長拜年,之後到親朋家賀年。親朋初會時,說些 "發財"、"過年好生活小妙招"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及門拜年,節日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大的狀況空前,直到元宵節。(歲首十五)過後,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肉畜危險人命。是以,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危險。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討乞的白叟,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情形。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討乞的白叟。祇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生活小常識大全白叟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白叟笑道:"婆婆若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 怪獸趕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力矍鑠,氣宇不凡,但仍然繼續勸說,討乞白叟笑而不語。婆婆無奈,祇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 怪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日差別: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亮。"年" 怪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後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兒,"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祇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白叟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容,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歲首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平安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突然覺悟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討乞白叟的小學生生活小網路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祇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朋家賀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懂患了驅趕"年"怪獸的措施。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使爆發爆竹、戶戶燭火通亮、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賀喜問好。這風尚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福」到的緣由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尚。"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照舊過去,都依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福。民間為了更衛生常識充分地表現這種嚮往和祝福,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節前人們就在門臉上貼上"福"字,路人一念 "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滅口。好心的馬王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王後的意旨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全家抄斬。馬王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懂得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巨禍終於消除開。從此人們便將福字低碳小竅門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王後。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類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講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有發售。
除夕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歲首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到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除夕夜;除夕為大除,即大除夕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讓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qq三國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噴鼻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縱然人到白頭也都還能想的起來。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春節的來源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人的共同體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始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歲首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子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往後,開始接納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歲首初一為 "春節"
春節包餃子的意義
春節是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麼遠千里,在過年的前一夜也既是團圓夜,回到父母家裡,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包餃子有其暗地裡意義,其作法健康生活小常識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以是用餃子象徵團聚。
祭灶送神的傳說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時,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視為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白叟格外馳念。這天,老婦人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碰到一個赤腳片的路上通行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赤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裡急躁如焚,乞求赤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赤腳片激昂大方應允,囑他不要告訴旁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擺布,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日本的留學生活十二夜間,老漢想起當年的危害,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處罰了赤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結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塵寰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尚。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懷孕後的房事"福"字,無論是現在照舊過去,都依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福。民間為了更充分地表現這種嚮往和祝福,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滅口。好心的馬王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王後的意旨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全家抄斬。馬王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懂得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巨禍大英網路全書中文終於消除開。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王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類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講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發售。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屋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尚。按民間的講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依靠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類用具,拆洗褥子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通亮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木板符等前戲的技巧,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照舊屯子,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朝開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聯的思惟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著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途合,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擺布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差別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健康常識大全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除夕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開始的一段時間,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伸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使爆發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有產品,亦稱房事技巧圖解「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文娛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使爆發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域是我國聞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位高,很是暢銷!
望採納,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❹ 過新年幼兒要注意安全知識有哪些
一、走親訪友前,一定要把家裡全面檢查一遍,一是先檢查電器,電熱器等是否已經關閉到位,最好是把除了冰箱外的電源切斷;二是檢查燃氣開關是否關閉到位;三是檢查門窗是否關閉到位,特別是朝向開闊地方向的門窗陽台要關閉,不能關閉的也要把易燃物品搬離,小心煙花鞭炮沖進來引起火災;四是記得反鎖房門。 二、自駕車出外的同學,一是要先檢查車況,最好是到專業的店子或四S店去檢查,備用胎要准備好;二是堅決不能酒後開車,這是春節最容易犯的錯誤,而這又是最不能犯的錯誤,一定要注意;三是車多人多,車速不要太快,要照顧好新手,咱們都是新手過來的,相互體諒一下,十次事故九次快,慢開也是硬道理;四是到山區下陡坡的時候,新手要記得千萬不要空擋滑行,把剎車片麽完了,你也就不好控制了,視情況掛1檔或2檔慢慢滑。 三、乘車的同學也要注意,一是出遠門的要記得帶身份證,現在很多地方要帶身份證買票;二是要少帶現金,時刻小心小偷;三是走路的時候要注意安全,現在很多新手經常把油門當剎車踩,不是你不重要,而是新手太緊張,離汽車能夠有多遠,安全離你就更近;四是天氣很寒冷,注意防感冒,多帶點衣物,配備一些常用的感冒葯;五是不要坐超載的車。 四、回去老家上墳的同學請注意防森林火災,先清理足夠寬的場地再燃放鞭炮和燒紙,人走火滅要堅持。 五、每逢佳節精神爽,有高血壓病的同學要記得按時服葯,不可大意,這時候也是出狀況的高峰期,文明飲酒,量力而行,不要熬夜過度; 六、注意帶好小孩子,尤其是小孩子玩煙花鞭炮的時候,要有大人陪護,告訴小孩一些安全燃放知識,要防範小孩子進入池塘,邊坡等危險地段。 七、生產經營單位、廠家恢復生產前,一定要先全面排查安全隱患,開復產會時一定要進行安全教育。
❺ 春節趣味簡單小知識是什麼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記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4、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5、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歷新年,但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歷。
❻ 春節安全小知識有哪些
1
教育孩子不要玩明火
加強對兒童的看管,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要玩明火,放煙花時一定要避開窗戶、井蓋和柴堆等,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2
教育孩子不要靠近電
不要讓孩子隨意亂接電線,避免災害發生;檢查家用電器是否漏電、是否老化、是否會對老人和小孩直接構成威脅;教育孩子不要在變壓器附近、高壓電線下玩耍。對於取暖器材做到人離電斷。
3
預防零食堅果噎住
逢年過節,一般家庭都有大量堅果、零食之類的,孩子一旦被這些小東西噎住會造成窒息,嚴重會導致大腦缺氧,輕則造成腦部器官損傷,重則可能奪去生命。哪些食物容易誘發安全事故:
1)果凍、桂圓、核桃、花生、瓜子等食物建議5歲以下的兒童不要食用。幼兒教育專家小編告訴你,這類食物大多是圓形的,跟兒童咽喉大小差不多,一旦吸入會將呼吸道卡死。
2)面條等長條形的食物。兒童的牙齒沒有發育完全,無法完全咬斷,很可能吸入造成窒息。
3)玉米、黃豆、麵粉類食物遇水易膨脹或變成糊狀,容易堵塞孩子的呼吸道。
4
謹慎玩具傷人
過年時,親戚朋友拜年,都會給孩子贈送玩具,一些刀、棍、槍之類的玩具容易捅傷、射傷眼睛,每年被玩具弄傷眼睛的病例不在少數,建議父母警惕。
5
水土不服,腸胃不適
過年了,有些家庭除了走訪親戚、回老家過年或者旅遊,孩子從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進入一個較陌生的環境後,可能會出現全身長水皰、腹瀉、肚子痛等所謂的「水土不服」的症狀。因此,父母可攜帶家裡帶的開水飲用,或者隨身帶一些葯物以防不適。
6
游樂場踩傷或走散
過年時,動物園、游樂場人滿為患,最容易發生踩傷事故,家有孩子的,建議避開人群高峰遊玩;另外,幼兒教育專家小編提醒,孩子年齡還小,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但自我保護的能力很弱,爸爸媽媽如果稍微有個疏忽,容易導致孩子丟失。還有就是,人流高峰讓游樂場的器材設施負載,從而容易導致事故的發生。
7
取暖器燒傷燙傷
春節期間氣溫較低,不少家庭採用取暖器、爐子等取暖設備,但由於這些設備放置位置在地上,這個高度對好奇的孩子來說,觸摸到並不困難,因此,只要父母稍不留神就可能發生意外。
8
氫氣球
氫氣球被稱為「不定時的炸彈」,孩子們對這些花花綠綠的氣球毫無抵抗力。氫氣球十分危險,氫氣易燃易爆,國家已明令禁止給卡通氣球充氫氣,但街上的小販為節約成本還是給氣球充氫氣。每年被氫氣球炸傷燒傷的兒童層出不窮。
❼ 春節期間,有哪些民俗和傳統,是一定要給孩子科普和踐行的
春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是快樂的一天。無論你在哪裡,你都會停下工作,和朋友家人聚在一起。這是一個獨特的節日。事實上春節期間有很多東西可以買,比如普通的衣服、裝飾品和食物。家長可以列一個詳細的清單。讓寶寶一起買這些東西,讓他們參與這個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在購買時孩子可以接觸社會,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新事物,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如何通過春節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了解消費的社會行為?
春節貼「福」字絕對不可少,這是對來年的美好祝願。到目前為止已經演變了很多版本,倒「福」字就是「福道」的意思。家長可以帶寶寶去買福字,讓他們通過買福字來學習知識,然後把福字倒掛在開頭的牆上。然後告訴孩子怎麼貼祝福,讓孩子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很有教育意義。
❽ 春節小常識有哪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