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幼兒園航天知識講解視頻
擴展閱讀
我的相關知識英語翻譯 2024-11-08 08:51:00
幼兒園知識科普環創風格 2024-11-08 08:49:35
四一班同學怎麼寫 2024-11-08 08:21:28

幼兒園航天知識講解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8-22 07:08:30

1. 有關航天技術的知識

航天技術分發射技術、運行測控、回收技術三大部分。近年中國又有載人航天、嫦娥計劃,那將更加復雜。
上述技術和物理及計算機軟體技術結合最為緊密。和物理力學的關系顯而易見,又由於其中牽扯大量實時數據處理,沒有相應處理技術也是無法實現的。
航天技術,就是把人造天體送上太空,以探索、開發、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又稱空間技術。下面,我們分四個方面來介紹航天技術:
一、航天技術發展概況;
二、航天技術基礎知識
三、軍事航天技術;
四、我國航天技術。

一、航天技術發展概況
這是一張航天技術發展概況的草圖,從這個圖可以看出,是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去42年。42年只不過彈指一揮間,而航天技術(亦稱空間技術)卻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98年底,世界各國共發射了航天器近5300多顆,其中前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以及美國占發射總數的絕大部分。在這些航天器中軍用衛星佔三分之二,它們在軍事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目前,偵察衛星不僅成了大規模偵察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供戰役戰術范圍內的偵察服務;軍事通信衛星能夠為陸海空三軍部隊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導航衛星可以為各種攻擊平台(攻擊的載體)和打擊手段如艦艇、飛機、導彈等進行精確導航;測地衛星能夠測出各種軍事目標的精確地理位置,從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精度;氣象衛星,可以提供比較准確的全球或局部地區的氣象情報,為制定作戰計劃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上述這些軍用衛星的發展,又導致反衛星武器(亦稱攔截衛星)的出現。因此,傳統的海陸空三維戰場將演變成海陸空天電五維戰場,不久,將出現一支新的軍種-「天軍」。目前,美俄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美國有一個航天師,一所太空學校。因此,可以說,短短的42年間,航天技術取得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就。在這中間,值得一提的是載人登月飛行,建立空間站,太空梭的發射以及現在正在建設中阿爾法國際空間站。載人登月飛行,只有美國做到這一點。1969年,美國第一位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以後又12名宇航員先後九次登上月球。關於空間站和太空梭後面還要介紹。

二、航天基礎知識
(一)衛星繞地球運轉所具備的條件
(二)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一)衛星繞地球運轉所具備的條件
說到衛星,那麼,什麼是衛星?什麼是人造地球衛星?所謂衛星就是繞行星運轉的天體,月球就是地球的衛星,這種衛星稱為自然衛星。而人造地球衛星是指在一定軌道上繞地球運轉並完成一定使命的人造天體,也稱人造衛星。衛星繞地球運轉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個是速度條件;一個是高度條件。
1、速度條件
大家在中學物理中都學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些定理告訴我們,當一個物體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必然產生向外的慣性離心力。如果離心力剛好等於向心力(即重力),這個物體將沿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而不掉回地面。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物體的速度叫環繞速度。大約等於每秒7.9公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家可能認為速度不夠快,這是以秒計算,如以小時計算這個速度是26800Km/小時,不到1.5小時在外層空間繞地球一圈。
下面介紹幾個概念:航空:一般把在地球周圍稠密大氣層以內的飛行活動(例如飛機、氣球的飛行)稱為航空;
航天:把在稠密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飛行活動(例如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的飛行)稱為航天;
航宇:把太陽系以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宇。
從理論上講,以第三宇宙速度飛出太陽系是可以實現的。但是以這個速度到太陽系以外去航行,即使是飛到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半人馬座2星,也得飛上10萬年。顯然,這沒有實際意義。所以,要實現恆星之間航行,就必須以接近光的速度,即30萬公里/秒航行才行。這就需要運載技術來一個革命性的飛躍。這是第一技術關速度足夠大。
所謂第一宇宙速度是指航天器繞地球作圓軌道運行而不掉回地面所必須具有的。當速度達到每秒11.2公里時,物體將掙脫地球的引力場,而變成繞太陽運轉的人造衛星。這時的速度為第二宇宙速度(亦稱脫離速度)。
所謂第二宇宙速度,即衛星能夠脫離地球引力場而繞太陽運行所需要的速度。如果物體運動的速度再增加到16.7公里/秒,這時太陽的引力也拉不住它了,而成為銀河系的一個人造天體。這時的速度稱為第三宇宙速度。所謂第三宇宙速度就是從地面發射一個物體,能脫離太陽系引力場所需的最小速度。
一般把在地球周圍稠密大氣層以內的飛行活動(例如飛機、氣球的飛行)稱為航空;把在稠密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飛行活動(例如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的飛行)稱為航天,或星際航行;而把太陽系以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宇。
2、高度條件
高度在100——120Km以上。為什麼衛星要選擇100Km以上這樣的高度?1960年第53屆巴塞羅那國際航空聯合大會決議規定,「地球表面100Km以上空間為航天空間,為國際公共領域,100Km以下空間為航空空間領域。」這是為什麼衛星要選擇100Km以上這樣的高度。衛星軌道為什麼要選擇120Km以上這樣的高度運行?主要是考慮氣象因素,大家知道地球有一個大氣層,90%大氣質量在30Km以下,30Km以上逐漸稀薄了。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密度急劇下降,在距地面100Km的高度上,空氣密度為海平面的一百萬分之一;在120Km高度上,空氣密度為海平面的幾千萬分之一;在200Km高度上,空氣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五億分之一。大家要問達不到120Km以上高度會怎樣?達不到120Km以上高度就會掉下來。美國1959年曾發射了一顆衛星,距地球最低點是69英里,1英里=1.609Km,69英里=112Km,這顆衛星發射的很成功,上去圍繞地球轉了一圈後就掉下來了。為什麼?這是由於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它沒有真正脫離無阻力飛行的環境,所以就掉下來了。嚴格說必須把衛星運行軌道選擇在120Km以上的空間,它才不會掉下來。
由於衛星以7.9公里/秒的速度飛行會受到很大的阻力,並且與空氣磨擦會產生數千度甚至上萬度的高溫,從而燒壞衛星。因此,必須把衛星的軌道選在稠密大氣層以外,即120公里的高空,這時空氣密度只有地面的幾千萬分之一了。
大氣層分成很多層,越靠近地球,空氣密度越高。反之則急劇下降。到120公里的高空,空氣密度就只有地面的幾千萬分之一了。
所以,衛星通常都在離地面120公里以上的空間飛行。
(二)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衛星是通過發射上天的,在目前有三種發射衛星的方法:
一是通過多級火箭發射;二是用太空梭發射;三是用飛機發射。
第一,通過多級火箭發射
所謂多級火箭就是由幾個單級火箭組合而成的運載火箭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單級火箭的最終速度只能達到4-7公里/秒。所以,世界各國都採用多級火箭發射衛星。從理論上講,火箭的級數越多所能達到的速度就越大。但是級數越多,結構就越復雜,可靠性也就越低。所以在滿足速度要求的條件下,盡量使級數最少。根據目前情況,發射低軌道人造地球衛星,一般用二級或三級火箭,而發射大橢圓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衛星多用三級或四級火箭。
第二,用太空梭發射
太空梭是一種可以載人的天地往返運輸工具。它能象火箭一樣垂直起飛,象衛星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象普通飛機一樣水平著陸。一架太空梭可以重復使用100多次,因而,它既可以大大降低發射費用(150萬美元/噸),簡化衛星設計,又能向近地軌道發射、回收與修復已失效的各種衛星。例如,在1991年11月24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升空後僅6小時,就將一顆2335公斤的導彈預警衛星送入太空;美國原本有五架太空梭,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不久就爆炸了。現在剩下四架太空梭:即「哥侖比亞」 號太空梭;「發現」號太空梭;「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奮進號」號太空梭。
1961年3月23 日,蘇聯人邦達連科就是為載人航天事業獻身的第一人。截止2003年底,人類共進行了400餘次的載人航天飛行,其中美國280餘次,蘇聯(俄羅斯)130餘次。在這400餘次載人航天活動中,共有18人為載人航天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最為壯烈的是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的失事,載人太空梭剛剛升空73秒,不到1分半鍾就在空中爆炸了。當時太空梭載有7名宇航員,其中包括一名女宇航員叫麥考利夫,是一名教師,然而她沒能書寫第一名教師宇航員的歷史。當時麥考利夫是為完成美國教師上太空計劃的,她上太空有兩項任務:第一個是通過電視轉播給全球數萬萬名中學生上一堂「太空見聞」;第二個是通過電視轉播上一堂「人類為什麼要登上太空」。遺憾的是她還沒有登上太空就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載人航天事業。大家看報紙了解到,美國航天局還想啟動教師上太空計劃。54歲(2004年為54歲)的芭芭拉•摩根是1985年時就被選為參加航天飛行計劃的教師代表候選人。現年54歲,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美國航天局計劃讓芭芭拉•摩根在2003年11月13日乘座「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進入太空,進行為期11天的太空之旅,來實現麥考利夫為完成的事業。非常遺憾的是,2003年2月1日,在「哥倫比亞」號完成此次16天飛行任務後返回途中,在距地球約60Km處爆炸失逝,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7人中6名美國人,1名是以色列人。
第三、用飛機發射
只有美國做到這點,90年四月,美首次將一顆200公斤重的衛星從B-52轟炸機上,用三級「飛馬」火箭高空發射成功。顯然,這是很經濟的。

三、軍事航天技術
所謂軍事航天技術,就是航天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其具體成果就是各種軍用航天器。首先我們來看看軍用航天器的分類:它包括:
(一)運載系統;(二)載人航天系統;(三)軍用衛星系統;(四)空間武器系統
(一)運載系統是指能把軍用航天器、宇航員或物資等有效載荷從地面送到太空預定軌道或能將有效載荷帶回地面的運輸系統。
目前可利用的軍事航天運輸系統主要有:
一次性使用運輸火箭;
可重復使用太空梭。
(1)美國的運載火箭
(2)俄羅斯的運載火箭
(3)歐洲和日本的運載火箭
(二)載人航天系統;
1、 宙飛船(美,俄)
2、空間站(俄羅斯、美國、國際空間站)
3、太空梭(美,俄)
4、空天飛機
(三)軍用衛星系統
軍用衛星系統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測地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
1、偵察衛星 是指裝有光電遙感器、雷達或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用於或取敵人軍事信息的人造地球衛星。
(1)偵察衛星的分類:偵察衛星數量最多、應用最廣。它主要包括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以及核爆探測衛星等。
(2)偵察衛星的特點及用途
偵察衛星的特點:
①速度快。如在150公里的高度,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繞地球一周,只需一個半小時,從北京到天津不到20秒,到廣州只需5分鍾;
②效率高。由於偵察衛星軌道高,偵察的面積大,范圍廣,如用飛機對我國拍照,需拍照100萬張,費時10年,而用衛星只需拍500張(一張照片達到數千甚至數萬平方公里),幾天就可以完成;
③效果好。由於地面分辨力高,偵聽准確,信息傳遞及時,所以效果好。這里有一個概念,地面分辨力。所謂地面分辨力,是指衛星能夠顯示出的地面物體的最小尺寸。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偵察衛星的作用。例如,俄羅斯車臣武裝負責人杜拉伊夫之亡,就是偵察衛星的傑作。情況是這樣:當杜拉伊夫打衛星電話時,俄羅斯偵察衛星立即捕捉到衛星電話發出的電磁信號,並根據電磁信號,迅速測出杜拉伊夫當時所在的精確地理位置,然後將這一信息實時地通報給俄羅斯空軍,並引導俄羅斯飛行員實施攻擊,從而將杜拉伊夫擊斃。
④適用廣。它不受國界和地理環境的限制,不存在侵犯領海、領空問題,高山、河海擋不住。
偵察衛星的用途:
第一,詳細偵察對方各種戰略目標。比如導彈核武器基地、海空軍基地、指揮控制中心、各種武器生產基地、機場、港口、交通樞紐、重要城市及工業生產基地等都是戰略目標,都可以進行偵察。
海灣戰爭中,美動用了各種衛星(15顆電子偵察衛星、5顆照相偵察衛星、一顆雷達成像衛星、3顆預警衛星。)24小時晝夜不停地監視伊拉克的一舉一動。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前,美國就通過成像偵察衛星獲得了伊拉克重兵集結邊境的高度清晰的照片,發現了伊拉克的侵略意圖。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國又發現伊拉克妄圖進攻沙特,沙特開始也懷疑,見到衛星照片後,才同意美國派兵進駐沙特。
第二,對敵方領土進行准確測圖。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已方指揮員提供在作戰中所用的地圖;另一方面,也為己方戰略導彈核武器提供各種打擊目標的准確位置。例如在海灣戰爭前,美國對伊拉克、科威特地形不詳,原地圖是20-30年前的,故集中偵察和測地衛星很快就制出了精確詳細的地圖。
第三,偵察敵方戰略導彈系統的數質量情況
比如在1961年,赫魯曉夫撒了個彌天大謊,吹噓說,蘇聯擁有400枚核導彈,已經擁有全面核優勢,從而對美國和西方國家搞核訛詐。但是美國通過照相偵察衛星很快就發現,蘇聯的洲際導彈到1961年秋遠未達到400枚,而只有14枚,從而化劣勢為優勢,反過來又對對方實施核威懾。
第四,偵察敵方地面部隊的調動的部署情況。
自六十年代以來,每當國際上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蘇聯和美國都發射一些專用的偵察衛星,對有關地區進行監視。例如,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蘇聯和美國就用偵察衛星分別不斷地向埃及以色列提供情報。1973年10月6日開羅時間下午14時零5分,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第2、3軍團強渡運河,一舉攻克以軍構築4年之久的「巴列夫防線」,打得以軍節節敗退。埃軍准備乘勝前進,擴大戰果。就在這時,美軍偵察衛星發現埃軍兩個軍團的結合部有一條7-12公里寬的間隙,防守薄弱,並且後方空虛。以軍得到這個情報後,欣喜若狂,立即組織部隊,秘密插入結合部,偷渡運河,迅速向西、向南發起猛烈進攻,並合圍了埃及第三軍團,從而反敗為勝,奪取了主動權,最後由於蘇美干預,雙方握手言和。這種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不可想像的,因此,今天的戰略戰役指揮員不能不考慮偵察衛星這個重要因素,軍事衛星提供的情報甚至能夠改變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第五,偵察對方的戰場情報。
通過偵察監視,探查、搜集未知的情報,達到知己知彼,從而戰勝對手,這是軍事通則。
譬如,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在開戰之初,還是打了幾個漂亮仗,吃了幾頓餃子的。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蘇聯的偵察衛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一個著名的戰例,就是阿根廷空軍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1982年5月4日,大英帝國的王牌戰艦――「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滿載一身精良武備,悠然穿梭在馬島海域,執行著封鎖作戰任務。不料,前蘇聯的「閃電號」偵察衛星在茫茫太空深處,悄悄地盯上了它。就這樣,由於前蘇聯的幫助,「謝菲爾德」的一舉一動便始終處在阿根廷的掌握之中。等到「謝菲爾德」一進入打擊阿根廷空軍的打擊范圍,「超級軍旗」式轟炸機便騰空而起,貼著海浪,超低空飛向了目標。距離「謝菲爾德」48公里時,「超級軍旗」立即爬高躍升,於是,「飛魚」出鞘,並始終以超過海浪2米的高度飛行,很快便命中了「謝菲爾德」,當即就燃起了濃濃火焰,「謝菲爾德」遭受了致命的創傷,艦身被擊穿了一個大窟窿。不久,「謝菲爾德」便沉沒在茫茫大海了。而一枚「飛魚」導彈,價值僅僅20萬美元,卻擊沉了價值高達2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可見,各種攻擊性武器的打擊效果能夠在偵察衛星的作用下獲得急劇放大。
這個戰例告訴我們,當我們在地球表面進行軍事行動時,千萬別忘了,頭頂上還有偵察衛星在虎視眈眈。 否則,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2、軍事通信衛星
軍事通信衛星就是指以為軍事服務為目的而設計的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是六十年代初才問世的一門新興技術,是空間技術和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它象懸掛在高空的微波中繼站和接力站,接收從地面或其它衛星發來的無線電信號,經轉發器放大後,再以另一頻率發回地面另一地方或其它衛星上。
它具有以下特點:
(1)通信距離遠。一顆地球同步衛星,可以覆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它能為相距19000公里的兩個地面站提供直接通信。若在赤道上空等間距分布三顆同步衛星,就可以基本上實現全球通信。
第二、通信容量大。衛星通信的工作波段是微波,波長在1米至1毫米之間,頻率為300兆赫至300千兆赫,可用頻帶很寬,這樣通信的話路就很多。目前一顆通信衛星可傳上萬條話路,外加若幹路電視,還可傳輸高解析度的圖象和其它數據。
第三,傳輸質量高,由於衛星通信高山擋不住,大海隔不了,風雨無阻,晝夜不停,不象地面微波通信那樣受地理氣象條件以及通信距離等因素的影響。因而信息傳輸穩定可靠。
第四,機動性能好。衛星通信既可提供大型地面站點之間的遠距離通信,也可為機載、艦載以及地面部隊的小型機動終端站提供通信。這樣,可隨時隨地建立通信終端,這為戰時緊急情況下迅速建立通信線路提供了條件。這種應急通信能力在軍事上是極為重要的。
第五,生存能力強。一般來講,地球同步衛星不易受核爆炸破壞和其它手段的攻擊。
正是由於有這些優點 ,軍事通信衛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3、氣象衛星
是專門用於對地球和大氣層進行天氣變化觀測的衛星。它相當於一個無人高空氣象站。它與以往的地面觀測方法相比,具有全球性、預先性和准確性。
氣象衛星起源於偵察衛星,基本原理類似於照相偵察衛星。不同的是它觀察的對象是雲、氣、霧、雨、風、浪、潮、溫。
方法是以2-3顆地球同步軌道和近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不斷地向地面發送資料,經綜合分析處理後,得出准確的氣象預報,為陸海空三軍部隊行動服務。
4、測地衛星
用來從宇宙空間,對大地進行重力分布、形狀、精確地理坐標測量的人造地球衛星叫測地衛星。 與常規測量法相比,它具有周期短,精度高的特點,是進行大地測量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工作原理:地球不圓和重力分布不均的影響,使衛星的運行軌道變得不規則,衛星不斷地作上下、左右波浪式前進,通過地面跟蹤站的測量,就可准確地推理出地球的形狀和重力,以及地球表面各點的精確坐標,從而為戰略武器提供准確的目標數據。對地表的物體可以用遙感遙測技術得到。
5、導航衛星
試想,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艦船,奔跑在廣袤大地上的車輛,穿梭在萬里藍天上的飛機,遨遊在九天之上的衛星、導彈等等處於移動中的物體,如果不能准確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後果將會是怎樣呢?這實在很難設想,也許等待它的將是一場滅頂之災。
比如,90年代初期,在我國有著重大的影響的科學家――彭加木,在考察沙漠中,迷航失蹤了。雖然他身上也帶有一一些導航儀器,但是由於這些儀器性能的局限而迷失了方向。雖經多方努力尋找,最後仍然失蹤犧牲。假如彭加木的探險處在今天,處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這種悲劇可能再也不會出現。
這是因為,導航衛星,就象航標燈一樣,每天以固定的頻率,按規定的時間間隔,向地面發送導航信號。地面用戶接收和處理這些信號,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所以,它的用途就是導航。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這種技術。
比如,1994年,美國就建成了「導航星」—一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它是由24顆衛星所組成,運行在六個軌道平面上,每個平面分布四顆,定位精度大約為16米。
那麼,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軍事上又有什麼用途呢?簡而言之,它不僅可以為飛機、艦艇、坦克等進行精確導航定位,減少航行誤差;而且還可以用於武器制導,能夠極大地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譬如,去年5月8日,美國出動了B-2隱形轟炸機,野蠻地空襲了我駐南聯盟大使館,它所運用的主要技術就是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
這個傢伙,就是轟炸我大使館的兇手—一B—2轟炸機。它的航程為115000公里,這個是空襲中使用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葯。雖然,從戰略上看,美國是我們的主要敵人,但是它的B-2轟炸機所運用的技術卻是先進的。由於使用了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B-2轟炸機可以施行全球轟炸,精確打擊。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的打擊精度也從原來的30米提高到3米。空襲中,美軍共發射了五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分別從五個不同部位打入,造成我館舍嚴重毀壞,人員嚴重傷亡。
以上所講的是美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發揮的軍事作用。除美國外,俄羅斯在1995年建成了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它也是由24顆衛星所組成,不同的是,衛星運行在3個軌道平面上,每個平面分布8顆衛星,定位精度稍差一點,大約是30—100米。
(三)空間武器系統
航天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正在引起作戰方式根本性的變革,它不僅使信息的近實時傳遞、控製成為現實,而且為日益迫近的太空戰提供了技術支持。太空戰的雛形就是反衛星作戰和導彈攻防作戰。這里有一個概念「實時」, 「實時」說得通俗一點,就象電視實況轉播,人們耳聞目睹的信息的時間和正在發生著的事物的時間是處在同一時刻,這個就叫實時。下面我們分兩個方面來介紹空間武器系統:一是反衛星系統;二是反導系統。首先我們來看看反衛星系統。
1、反衛星系統
反衛星系統就是攻擊衛星的武器系統,通過攻擊敵方的衛星,來奪取制信息權,在保護自己耳聰目明的同時,使敵方成為聾子和瞎子。目前,打擊衛星的主要方法有三種:
一是利用地面武器系統,如激光炮和動能武器系統等來摧毀敵方衛星;
二是以衛星攔截衛星,這種衛星不同於一般衛星,它本身就是一種攻擊性武器,通過機動變軌飛行,跟蹤接近目標後,能以自爆或撞擊的方式來摧毀敵方衛星,或者利用衛星上裝載的激光器、粒子束武器、以及火箭來摧毀敵方目標;
三是利用航天站或太空梭來俘獲敵方衛星,為自己服務。
世界上對反衛星系統的研究,仍然是美國和原蘇聯領先。原蘇聯1968年就進行過衛星反衛星攔截試驗,80年代初又成功地進行了兩次綜合演習,它領先於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反衛星實戰能力的國家。原蘇聯的激光技術,起步也比美國早。(據說七十年代後期,蘇聯曾用強陸基激光器干擾過美國空軍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上空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預警衛星,使其發出錯誤的警報。另外,原蘇聯具有發達的航天站技術,完全可以建立天基反衛星系統。)據西方國家估計,前蘇聯不僅有陸基高能反衛星激光器,並且還擁有天基反衛星激光器樣機。
美國反衛星技術研究比較晚,但進展很快。1978年開始研製反衛星導彈,1985年就曾用它擊落過一顆失效的美國衛星,現有100多枚導彈已正式部署。美國太空梭的發展非常快,它能夠在軌道上布放、回收、修復衛星,自然它也可以抓捕敵方的衛星。
2、反導系統
所謂反導系統就是反擊導彈進攻,使導彈突防失效的系統。
關於這個內容,我講兩點:
(1)反導方式;
(2)美國的反導系統。
先看第一點反導方式。那麼,目前,有哪幾種反導方式呢?
有兩種反導方式:
一是用導彈來截擊導彈,這是俄羅斯的C-300導彈,已經多次成功地進行了攔截試驗;
二是用激光一類的新概念武器摧毀導彈,美國多次進行過試驗。
現在,美國正在大力研製反導系統,進展也較快。下面就來介紹美國的反導系統。
美國的反導系統有兩種,一種是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一種是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兩種系統,結構大體類似,下面介紹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那麼,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有什麼樣的結構?是如何反導的呢?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英文縮寫呢,就是「TMD」,它是由指揮自動化系統和反導導彈兩部分所組成,二者缺一不可,否則TMD就失效。下面先介紹指揮自動化系統,
指揮自動化系統,是集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偵察和監視為一體的人機系統,英文縮寫呢,就是C4ISR,它是衛星通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等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美國依靠先進的衛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了全球指揮自動化系統。
下面來看反導導彈,美國現在研製了三種反導導彈。
一種是戰區高空攔截彈,今年10月2日,美國發射了一枚戰區高空攔截彈,攔截了一枚模擬對方進攻的民兵三型洲際導彈;
第二種是美國與以色列聯合研製的箭2型反導導彈,已經成功地進行了六次試驗,攔截距離150公里,攔截高度為48公里;
第三種是愛國者導彈,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大戰「飛毛腿」,出盡了風頭,下面以愛國者攔截飛毛腿為例,來講講TMD是如何反導的?
這是它的作戰示意圖。
首先,飛毛腿發射,預警衛星進行探測,並計算出飛毛腿的大致彈道和落點,然後,將信息傳給地面數據中心,地面數據中心計算出准確的彈道和落點之後,將信息通過通信衛星傳給戰區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發出指令,引導愛國者進行截擊,摧毀飛毛腿。這就是TMD的大致反導過程。這里需要特別警惕的是,美國企圖將台灣也納入TMD之中,妄圖阻撓中國統一的進程。當然諾,他們的陰謀是不會?/ca>

2. 有關航天的知識

1,唐朝,我國的煉丹師發明了火
葯,後來民間有了「穿天猴」這是火
箭的雛形;
2,到了宋代,一個叫「萬戶」的人突發奇想,想坐火箭升天。這是載人飛行的最早夢想;
3,火箭被蒙古人帶到了西方,16世紀英國內戰時使用了火箭彈,後來它沒競爭過火炮沉寂了一段時間;
4,二戰時,德國馮·布勞恩發明了液體火箭,開創了彈道導彈時代,他和v2出了名;
5,戰後,各國紛紛發展載人航天,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先坐東方號飛船繞地球幾周;
6,美國一怒之下,開展了阿波羅航天工程,並與1969年乘11號飛船登陸月球表面。

3. 關於航天小知識

前蘇聯的尤里·加加林
美國的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
前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奧諾夫(准確的說法是太空行走)
中國的火箭是「長征」系列,中國的載人飛船是「神舟」系列,有兩層含義: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飛船)」的意思
東方紅一號是我國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謝謝!

4. 如何給幼兒園大班孩子做航天科普講座

帶著欣賞而俏皮的口吻去寫,會給這個年齡的孩子們的成長以極好的推動,幾十年後,他們會記住自己的生活。
例如:某某小朋友,你的活潑,你的每一次充滿靈性的話語,阿姨都深深地為你自豪,你好動,但也能靜下來做事。
阿姨希望你永遠做一個快樂的人。

5. 適合幼兒園的航空知識

適合幼兒園的航空知識有:

人類航空歷史悠久,甚至連古人用的石頭和矛、到古希臘阿爾希塔斯所製造的機械鴿、遠至澳大利亞的飛去來器、中國的孔明燈和風箏都有關系。

至於真正的飛,早在古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是一個能夠飛的人、中國的元黃頭、歐洲的降落傘和一名穆斯林阿巴斯·卡希姆·伊本·弗納斯的滑翔飛行,都是人類想飛的表現。到了15世紀,達·芬奇的僕人曾用模仿鳥的翅膀製成撲翼機做飛行試驗,但不但飛不起來,還摔斷了一條腿。

環境影響:

當飛機接近對流頂層時,會釋出飛機雲和氣溶膠,會增加天空中的卷雲,最多能增加高達0.2%的雲層。

當飛機接近對流頂層時,會產生化學葯品,會互相影響該高度的溫室氣體,尤其是氮氧化物,會增加臭氧的濃度。大多數小型活塞飛機所燃燒的汽油,都含有四乙基鉛,是一種高毒性物質,能夠污染土地和機場。

6. 航天科技知識

1、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3、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4、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

5、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6、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8、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9、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10、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11、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7. 幼兒園科學教案:為什麼航天員會在太空中漂浮

目標:激發寶寶探索太空奧秘的興趣,讓寶寶對一些簡單的太空知識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准備:有關航天知識的科普光碟、圖書等。
方法:
1、為寶寶搜集並展示航天員在太空的相關科普圖書或圖片。引導寶寶對航天知識產生興趣並發出疑問,如:為什麼航天員能夠漂浮?航天員怎樣吃東西?
2、為寶寶播放有關航天員知識的科普光碟,幫助寶寶對簡單的太空知識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盡可能用寶寶能夠理解的語言,幫助寶寶理解太空中的失重現象等相關知識。
指導:對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可以通過和寶寶一起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來解答,切忌不懂裝懂,誤導寶寶。
既然兒童的肉體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麼他的精神生命也需要使心靈與天地萬物接觸,以便直接從生動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收氧分。

8. 關於航天的知識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

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

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8)幼兒園航天知識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太空資源:

太空資源泛指太空中客觀存在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環境和物質。主要包括:相對於地面的高遠位置資源,高真空和超潔凈環境資源,微重力環境資源,太陽能資源,月球資源,行星資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資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資源要豐富的多。僅從太陽系范圍來說,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裡的太陽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

目前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高真空和高潔凈是外層空間的顯著特徵,是進行許多科學實驗、發展航天技術、生產電子產品和高級葯品的理想環境,尤其它是人類的航天活動的先決條件。

高真空、超潔凈環境資源取得了相當大的實際效果,但微重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的利用還處於試驗、研究和創造條件的階段。

9. 幼兒航天知識科普的意義

幼兒航天知識科普的意義就是這是點亮孩子夢想的關鍵!

一空間站的作用

(1)空間站特點是體積比較大、結構復雜,在軌道飛行時間較長,有多種功能,能開展的太空科研項目也多而廣。空間站在運行時可載人,也可不載人,只要航天員啟動並調試後它可照常進行工作,定時檢查,到時就能取得成果。

(2)這樣能縮短航天員在太空的時間,減少許多消費,當空間站發生故障時可以在太空中維修、換件,延長航天器的壽命。增加使用期也能減少航天費用。因為空間站能長期(數個月或數年)的飛行,故保證了太空科研工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


二發展航空事業的意義

(1)它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提升國際威望。因為航天技術的水平與成就是一個國家經濟、科學和技術實力的綜合反映。它能體現現代科技多個領域的成就,同時又給現代科技各個領域提出新的發展需求,從而可以大大促進整個科技的發展,並將為培養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貢獻。

(2)載人航天的發展能促進太空資源的開發,為地球上的人類造福。載人航天具有巨大的軍事潛力。使用載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偵察和監視任務;靈活部署、修理和組裝大型軍用衛星;安全而連續地指揮和控制地面軍事力量;還能作為特殊武器的試驗場。

10. 關於航天的知識是什麼

關於航天的知識如下:

1、天氣條件對於航天發射至關重要。在凌晨,天氣狀況比較穩定,雲層更少,有利於火箭發射及信號的傳播

2、一套艙內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萬的人民幣,重量為20公斤左右,一套艙外的宇航服的造價通常需要2億多的人民幣,重量也達到了120多公斤。

3、空間用抗輻照玻璃蓋片,這是航天器的「護身鎧甲」,能讓太陽能電池方陣免受太空中高能粒子和有害射線的撞擊。


4、中國空間站設計壽命不小於10年,還可通過維護維修,延長使用壽命,並具備一定擴展能力。

5、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比如要求要是防火材料)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感覺不到衣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