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苦行小知識
擴展閱讀
四歲兒童睡袋怎麼製作 2024-11-08 09:08:06

苦行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8-22 04:38:23

㈠ 佛的六年苦行是什麼

「世尊過去世種下了惡因才有六年苦修的苦果」的故事出於《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苦行宿緣經》。說的是世尊過去世輕慢迦葉佛,「作惡語道。迦葉佛髡頭沙門。何有佛道。佛道難得。以是惡言故臨成阿惟三佛時。六年受苦行。」。

另外又有《六度集經 六年守飢畢罪經》,說的是釋迦世尊過去世曾經是個國王。其國有位修道人,因為飢渴了,喝了「國人所種蓮華池水」,覺得這是不與取,犯了盜戒,要向國王請罪。國王因為事情多,就忘記了,把那位修道人涼在太子的園子里餓了六天。後來才想起來了,馬上趕來處理,給他沐浴更衣飲食供養等等。結果感得「至臨得佛不食六年,罪畢道成」的果報。

兩個故事都說明因果不虛,世尊成佛猶不免宿緣,何況是愚昧的凡夫,所以我們一切眾生都應當守護好身口意三業,嚴凈毗尼!

以下是經文。

《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苦行宿緣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難也。是時佛告舍利弗。往昔波羅捺城邊。去城不遠。有多獸邑。中有婆羅門。為王太史。國中第一。有一子。頭上有自然火鬘。因以為名。婆首端正。有三十相。梵志典籍。圖書纖記。無事不博。外道禁戒及諸算術。皆悉明練。時有一瓦師子。名難提婆羅。與火鬘。少小親友。心相敬念。須臾不忘。瓦師子。精進勇猛。慈仁孝順。其父母俱盲。供養二親。無所乏短。難提婆羅雖為瓦師。手不掘地。亦不使人掘。唯取破牆崩岸及鼠壞。和以為器。成好無比。若有男子女人慾來買者。以谷麥麻豆置地。取器而去。初不爭價數。亦不取金銀財帛。唯取穀米。供食而已。迦葉如來所住精舍。去多獸邑不遠。與大比丘眾二萬人。皆是羅漢。護喜語火鬘曰。共見迦葉如來去乎。火鬘答曰。護喜用見此髡頭道人為。直是髡頭人耳。何有道哉。佛道難可得。如是至三。護喜後日復語火鬘曰。共至水上澡浴乎。火鬘答曰可爾。便共詣水澡浴已著衣服。護喜舉右手。遙指示曰。迦葉如來精舍。去是不遠。可共暫見不。火鬘答曰。護喜用見此髡頭道人為。髡頭道人。何有佛道。佛道難得。護喜便捉火鬘衣牽曰。共至迦葉佛去來。去佛甚近不遠。火鬘便脫衣舍走。護喜逐後。捉腰帶挽曰。為可暫共見佛便還耶。火鬘復解帶舍走曰。我不欲見此髡頭沙門。護喜便捉其頭牽曰。為一過共見佛去來。佛語舍利弗。

爾時波羅捺國俗。諱捉人頭。捉頭者法。皆斬刑。火鬘代其驚怖心念曰。此瓦師子。分死捉我頭耶。護喜語火鬘曰。爾我死終不相置。要當使卿見佛。火鬘心念。此非小事。必當有好事耳。乃使此人分死相捉。火鬘曰。放我頭。我隨子去耳。護喜即放。火鬘便還。結頭著衣服。即相隨共詣迦葉佛所。護喜禮迦葉如來足。於一面坐。火鬘直立舉手。問訊而已。便坐一面。護喜叉手白迦葉佛言。此火鬘者。多獸邑中太史之子。是我少小親友。然其不識三尊。不信三寶不見佛。不聞法。不供養眾僧。願世尊開化愚冥。使其信解。火鬘童子。熟視世尊。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覩佛相好。威容巍巍。諸根寂定。純淑調和。以三十二相。嚴飾其體。八十種好。以為姿媚。儀如娑羅樹花。身猶須彌山無能見其頂。面如月滿。光如日明。身色如金山。火鬘見佛相好已。便心念曰。我梵讖記所載相好。今佛盡有。唯無二事耳。火鬘於是。說偈問曰
所聞三十二 大士之相好
於此人中尊 唯不覩二事
豈有丈夫體 猶如馬藏不
寧有廣長舌 覆面舐shi4頭不
願為吐舌示 令我決狐疑
我見乃當知 如經所載不
於是迦葉如來。便出廣長舌相。以覆其面上及肉髻。並覆兩耳。七過舐頭。縮舌入口。色光出照大千世界。蔽日月明。乃至阿迦膩吒天光。還遶身七匝。從頂上入。迦葉如來。以神足力。現陰馬藏。令火鬘獨見。餘人不覩。火鬘童子。具足見佛三十二相。無一缺減。踴躍歡喜。不能自勝。迦葉如來為火鬘童子說法。說何法。說菩薩斷功德法。何等為斷菩薩功德法。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雲何菩薩。身不可行而行者。後作佛時。身形短小。族姓子。是為菩薩身不可行而行報也。雲何菩薩口不可言而言者。後出家學時。力極勤苦。乃當得佛。族姓子。是為菩薩口不可言而言報。雲何菩薩意不可念而念者。菩薩後成佛時。境內眾僧。常不和合。在在處處。共相是非。族姓子。是為菩薩心不可念而念報。族姓子。是為菩薩三惡行對。族姓子。當棄是。於是火鬘童子。即退前禮佛足。長跪叉手。白佛言。我今懺悔。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願世尊當受我此懺悔。從今已往。不復敢犯。如此懺至三。迦葉如來。默然受之。火鬘童子。護喜童子。俱起稽首佛足。辭退而還。火鬘童子。於中路。忽思惟向三惡報。便報護喜曰。卿為失利。不為得利。卿為無利。不為有利。我不應見卿面。不喜聞卿名。護喜答曰。何以故爾。火鬘曰。卿早從迦葉佛。聞深法寶。何能在家而不作道。護喜答曰。卿不知我父母年老。又復俱盲。供養二親。何由出家。我亦久欲為道耳。若我出家為道者。父母便當命終。以是故。不得出家耳。火鬘語護喜曰。我從迦葉佛。聞菩薩行三惡緣對。不復樂在家。我欲從此還至佛所。求為比丘。護喜報曰。善哉善哉。火鬘得思惟力耶。便可時還。所以然者。佛世難值故也。火鬘童子。即抱護喜已。便遶三匝。叉手謝曰。我設有身口意過於卿者。願見原恕。苦卿指授正真大道。於是火鬘童子。說頌贊曰
仁為我善友 法友無所貪
導我以正道 是友佛所譽
火鬘童子。於是說偈已。遶護喜三匝已。還詣精舍迦葉佛所。稽首佛足。兩膝跪地叉手白佛言。寧可得從迦葉如來。下須發入道。受具足戒不。佛語舍利弗。迦葉即度火鬘童子。為道授其具足戒。佛語舍利弗。汝知爾時火鬘童子不。則我身是。火鬘父者。今父王真凈是。爾時瓦師童子護喜者。我為太子。在宮婇女。時夜半。作瓶天子。來謂我曰時到可出家去為道者是。舍利弗。此護喜者。頻勸我出家。則是作道善知識也。佛語舍利弗。我前向護喜。作惡語道。迦葉佛髡頭沙門。何有佛道。佛道難得。以是惡言故臨成阿惟三佛時。六年受苦行。舍利弗。爾時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我如是雖受辛苦。於法無益。我忍飢渴寒熱風雨蚊虻之苦。身形枯燥。謂乎我成佛道實無所得。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償先緣對畢也。然後乃得阿耨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耳。於是世尊。說宿緣偈曰
我昔火鬘童 向於護喜說
髡頭何有佛 佛道甚難得
以是因緣故 六年日不減
受此勤苦行 望得成佛道
不以是苦行 能得成佛道
非道而行求 因緣自纏繞
宿緣終不朽 亦不著虛空
當護三因緣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 得為三界將
阿耨大泉中 自說先世緣
佛語舍利弗。汝觀如來。眾惡已盡。諸善普具。諸天人神鬼干沓和阿須倫迦樓羅甄陀羅摩休勒。一切眾生。皆欲度之。我猶不免宿對。況復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當學護身三口四意三。舍利弗。當學如是。佛說如來先世因緣時。萬一千天子。得須陀洹道。八千龍。皆受五戒。五千夜叉。受三自歸。阿耨大龍王叉手白佛。世尊。於我泉上。受我供養。說宿命因緣法。使我將來成佛時。莫有如此因緣。使我眾惡皆盡。作真凈如來。佛語阿耨大龍王。汝欲得如是願者。當極護身口意。不令犯者。可得如上所願。眾惡消盡。作真凈如來。阿耨大龍王。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以天栴檀香散佛及五百羅漢上。佛於是為諸天龍神。說安慰法。何謂安慰法。行布施法。行持戒法。行生天道法。行斷欲法。行斷三惡道法。行無漏法行清凈法。佛說如是已。與諸比丘。各離本花座。比丘圍遶佛。踴在虛空。高七多羅以。神足飛行。猶鳥翔雲。徐徐而還。在羅閱只竹園精舍。佛說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羅漢。阿耨大龍王八部鬼神。歡喜受行。

《六度集經 六年守飢畢罪經》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歸命三尊具奉十善。德被遐邇靡不承風。兵刃不施。牢獄無有。風雨時節國豐民富。四表康休。路無怨嗟。華偽小書舉國絕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誦。時有梵志。執操清凈。閑居山林不豫流俗。唯德是務。夜渴行飲。誤得國人所種蓮華池水。飲畢意悟曰。彼買此池以華奉佛廟。水果自供。吾飲其水。不告其主。斯即盜矣。夫盜之為禍。先入太山。次為畜生。屠賣於市以償宿債。若獲為人當為奴婢。吾不如早畢於今無遺後患矣。詣闕自告雲其犯盜。唯願大王以法相罪。畢之於今乞後無尤。王告曰。斯自然之水。不寶之物。何罪之有乎。對曰夫買其宅即有其井。占其田則惜其草。汲井刈蒭非告不取。吾不告而飲。豈非盜耶。願王處之。王曰。國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處苑內。王事總猥忘之六日。忽然悟曰。梵志故在乎。疾呼之來。梵志守戒飢渴六日。之王前立。厥體瘦疵。起而蹌地。王覩流淚曰。吾過重矣。王後笑之。王遣人澡浴梵志。具設餚饌。自身供養。叩頭悔過曰。吾為人君。民飢者吾自飢。寒者即衣單。豈況懷道施德之士乎。一國善士之福。不如高行賢者一人之德。國寧民安。四時順谷豐穰非戒之德其誰致之乎。謂道士曰飲水不告。罪乃若此。豈況真盜不有重咎乎。以斯赦子。必無後患也。梵志曰。大善。受王洪潤矣。自斯之後。生死輪轉無際。至臨得佛不食六年。罪畢道成。以俱夷自解羅雲乃生。太子棄國勤於山林。邪見之徒咸謂狂惑。謗聲非一。太子聞焉。忍斯辱謗。追以慈濟。福隆道成。諸天雲集。稽首承風。帝王臣民靡不歸命。佛告諸比丘。時王者則吾身是也。夫人者俱夷是。太子者羅雲是。夫崇惡禍追。施德福歸。可不慎哉。王忘道士令餓六日。受罪六年飢饉才息。六日之後王身供養故。今六年殃畢道成。俱夷笑之。今懷羅雲六年重病。太子以梵志深著苑內故。六年處於幽冥。愚夫重暗不明去就。以惡心向佛沙門。梵志截手拔舌者。斯一世之苦。妄以手捶。虛以口謗。死入太山。太山之鬼拔出其舌。著於熱沙。以牛耕上。又以然釘釘其五體。求死不得。殃惡若此。順行無邪。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

㈡ 佛教是不是有修苦行的,這樣做有道理嗎我希望有多一點關於「苦」與修行的關系的名言

除以受苦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沒有什麼目的可言。我們觀察世界,見事
事處處,都充滿痛苦,都原於生活本身之需要,且不可分離,真可謂毫無意義可言,不
合於道理。個別的不幸,固然似為不期而遇的事物,但作為通常的不幸,則事出一轍,
可見是必然的。
像大多數哲學體系所宣示的那樣,惡事,其本質便是消極,以我看來,並不合理。
惡事猶如他事亦有積極的一面,其存在也常常使人感覺到。萊布尼茲則尤其是此種不合
理說法的維護者,他用顯而易見、不足輕重的詭辯,以求強化他的論據。其實,幸運亦
屬消極。換言之,幸福與滿足,就痛苦定歸於消滅之情境而言,常常含有慾望圓滿的意
義在內。
它可以說明一個事實,即通常所見,快樂常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快樂,而痛苦則遠遠
超過我們所預計的痛苦。
人稱世界上的快樂,假如以其重量來衡量的話,常常超過痛苦,否則無論如何,二
者之間總能扯平。對於這種說法,讀者若想考察其合理與否,請試取兩個相互啖食的動
物,其中一個正恣意噬於另一個,大家就可以其所有的情感來作一個比較。
在任何不幸與煩惱中,最好的安慰,莫過於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這一點。這
種安慰的方式,實在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對整個人類來說,則意味著,這是一個多麼可
悲的命運啊!
我們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戲在屠夫們的監視之下,這群羊,將或先或後,依次
選擇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裡,我們都意識不到隱而未發的惡運——如疾病、
貧窮、殘廢、失明、昏聵等等——正早已等待在其後了。
時間逼迫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時間又常在後頭鞭策著我們,宛如一個監工。只有當
我們陷入煩惱的痛苦之中的時候,時間才會駐足不前。
然而不幸的命運,亦有其作用!若將空氣去掉壓力,那麼我們的驅殼將會因此而破
裂。所以,若將人的生活中去掉其需要、困難以及逆境,但凡是人們的各種作為,皆會
取得成就,這時,他們就會變得驕傲,不可一世。人體雖張大而不至於破裂,但必將會
暴露其愚蠢,甚至不可羈絆到瘋狂。由此說來,相當的憂患、痛苦、煩惱,對於任何人,
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船若不載重以鎮平衡,則會顛簸不定,且將會不能直線前進。
確實,工作、煩惱構成了眾多人等的畢生經歷,盡人皆同,這是一個必然的事實。
假如讓其慾望旋即得到滿足,人將何以打發其一生呢?他們雖然生於世又能有何作為呢?
倘若這個世界成為繁華安逸的天國,乳蜜甘芳的樂土,窈窕淑女,悉配賢才,無怨無仇,
那麼,人們必定會無聊以極,亦或會因煩悶而死,再不,就會有戰斗、屠殺、謀害等等
隨之而來。如此一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較之現在所受之大自然的會更加深重。
年輕時,當我們遐想未來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好像是坐在戲院里的兒童,興高采烈,
熱切盼望著大幕的開啟。對行將出現的究竟是什麼,不知其底里,這實在是一件大快之
事。如能預知來,就必然會有其時。就好像是兒童,將成為無罪無辜,不知何為的罪犯,
雖不會被判死刑,但對所受判決卻懵懂罔知。可是,人人都願得享高年,換句話說,對
於他所企盼的生活情境,不過能作這樣一種說法,即「日甚一日,每況愈下,直至無可
奈何而止」。
若就想像而言,試想,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呈現各種痛苦及煩惱,其程度又會怎
樣呢?你必將會說,在地球上,如果太陽的光和熱,能使萬物生存成為可能的現象逐漸
減少,就像是在月球上那樣,或地面跟別的地方一樣呈水晶雨雪的狀態,那該多麼好啊!
再者,你也可能將生命看作是這樣:它像是戲劇中一個無益的小插曲,破壞了神聖
的無生命的寧靜。無論怎麼樣,雖然你所遭遇的事物,一切如意,但是,隨著歲月的消
逝,你就會覺得整個生活都屬失望,且都是騙局,其事實一目瞭然。
分別了半個世紀的少年故友,在耄耋之年相逢,當彼此相視之瞬間,湧出來的所有
主要的情感便是,但覺整個生活,均屬失望。因此,在這兩個人追思往事之時,兒時的
生活盡現眼前,像就是在晨光照耀之中,一切都呈現出玫瑰色,其滿足之情令人欣羨,
生活給予我們的希望是何其多啊,——然而到後來,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是有
成就的呢。此種情感,感人肺腑,以致大家都認為,此時無付之言辭之必要了。然後,
雙方默認,相喻無言,且將這些作為所有談話的基礎。
有人在有生之年,歷經了二代、三代,甚至更多,那麼這個人就好像是一個生在市
肆中,觀看術士們設攤者。看到這些術士們依次表演,一而再,再而三。這種表演本來
只可觀賞一回,當別無新意,且不足以眩人心目時,便毫無意義了。
當人的命運不足使人嫉妒時,那命運之足則為人所痛哭的就不計其數了。
生活是一個苦工,人人都須作之。盡職的人就所謂是行善事,亦即他已經能夠完成
自己的工作。
如果生兒育女僅僅是因為純粹理性的行為而來的,人類的種族會繼續存在嗎?確實
會有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對後代表示同情而免去其出世生存的負擔嗎?或無論如何也不
願意殘忍地將這種負擔加諸於後代。
也許會有一些人告訴我,說我的哲學不足以安慰
人,——因為我直述真理。人人都願意聽信於舊說,即所謂上帝所造之物都是美好
的,於是,他們都到牧師那兒去祈禱,而置哲學家於不顧。不管怎麼樣,請不要請求我
們,要讓我們所持的學說、說法去遷就、適應你們所受到的教誨。那隻是虛偽的哲學家
之流所願意乾的事情,要想向他們索取任何學說,都能如願以償。大學里所有的教授們,
都不得已而宣傳樂觀主義。要想推翻他們的學說易如反掌,而且還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
情。
我已經提請讀者注意,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滿足的情感,就其性質而言,均屬消
極,換句話說,也就是脫離了痛苦而成的,痛苦則是人生的積極原素。因此,對於任何
人來說,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應該以快樂多少來進行度量,而應以脫離苦惱的限度——
亦即脫離積極的惡事的限度來度量。倘若這就可以稱作是合理的論據,那麼下等動物看
起來所享受的幸福,較之人所享受的要多。請大家詳細地考察一下吧!
不管人類的幸福及困苦的方式如何變遷,引導人們舍彼求此的物質基礎,或是肉體
的痛苦,或是肉體的快樂。此種基礎很有限度,只不過就是健康、食物、寒暑燥濕之抵
御、性慾的滿足;反之,則是缺乏上述的這些東西。所以,僅就肉體上的快樂而言,人
之所以優於動物些許,不過是因其神經系統具有較高的可能性,使人對於任何快樂較為
敏銳,但是也必須記住,對於任何痛苦也亦然。與動物比較,人所有的慾望是何等的強
烈。人的情緒之深邃有力,與動物相比又是那樣的迥異。——然而,人與動物二者之間,
其最後所得的結果完全相同,不過就是健康、食、衣等等而已。
人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慾望,主要原因在於對未來及非當前的事物加以思考。這一
點,對於人類的一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大,亦即是憂慮、希望、恐懼等等的真正來
源。——這種情緒影響到人,較之動物對於其所有當前的快樂及痛苦、所能發生的一切
事情的影響遠為深刻。在回想、記憶以及預見的能力中,人就好像是一機械,能夠將其
快樂及憂愁凝集並儲存起來。動物則全然沒有如此的功能,所以,動物雖然屢遭同樣的
痛苦,甚至多到不計其數,可是當它們在痛苦之中時,仍然會像是第一次受到這樣的痛
苦。它們沒有能力將其所有的情感綜合起來,故它們總是無憂慮,溫順平靜。這是多麼
令人羨慕啊!人就不一樣了,一切情緒皆因之而起。本是人與動物同樣的快樂及痛苦的
原素,一旦接納,對於幸福及困苦的感受益發的敏銳,以致在一剎那間,當與快樂的境
界接觸,便可使之樂而致死,又會在那一剎間,墜入失望與自殺的深谷里。
如果作更進一步的分析,就可以發現,人的慾望增進其快樂。較之動物,起初其欲
望也並不難以滿足。但是,人們為了更多的享受,就蓄意增加自己的需求和數量。於是,
一切繁華奢侈便應運而生:如食不厭精、使用鴉片及煙草、強烈的飲料(如酒類)、華
貴的服飾以及其他一切高於其生存所需要的、不可勝數的什物。
此外,更有不同和特殊的快樂或痛苦的來源,結果必然也是痛苦的來源,這是人自
行建立的。受人重視的自身價值也不能與之成比例,甚至超過其他一切樂事之總和。—
—這就是我稱之謂的野心、恭敬以及羞惡之情感;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所設想的他人對
本人所存在的意見究竟是什麼。這樣的一些議論紛繁復雜,莫衷一是,最後變成人所有
一切努力的目標,而並非是根據肉體的快樂及痛苦而來。誠然,除了與動物所共同的快
樂來源之外,人還有精神的快樂存在。這種精神的快樂,有著種種差別,從不值一提的
草芥小事、僅資談論的話題開始,到最高知識所取得的成就為止。反之,在苦惱方面,
就會有百般無聊之事伴隨而起。無聊之事仍是一種苦惱的方式,為動物在任何自然狀態
中所不會感覺的。只有其中最黠慧的,受人馴養之後,才會表現出依稀的痕跡來。而這
在人,則就成為災難了。多數可憐之輩,除了以使其錢囊充裕成為生活的目的之外,便
無其他事物存在於腦中,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以無聊所生煩惱的特殊例證。此人所有的錢
財就成了罰條,致使此人深受無事可作的痛苦。為求避免此般無聊,他們就得到各個方
面去尋求消遣的法子。於是,他們四處出遊尋覓,當到達某一處時,來不及下車,便急
切了解其處有什麼娛樂可尋。在這一點上,他們與乞丐尋求何處可覓食物毫無二致。真
正地說,需要與無聊,為人類生活的兩個極端。最後,對於性慾關系,我以為,人可謂
自陷於一種特殊的制度之中,這種制度讓每個人必定得擇一人成為自己的配偶。此種匹
配的感情,漸漸養成,乃至增加或減少其情慾上的愛,逐步成為痛苦多而快樂少的原因。
如果僅僅因思想提高就會使人類幸福及困苦的大廈發生廣大高深的變化,豈不令人
振奮!且建立於人與動物共有的苦樂上的狹隘的基礎之上的大廈,竟讓人經受如此強烈
的情緒,如此之多的慾望之風波,及如此之甚的情感之震駭,致使其所受的苦惱,均可
記載且又留痕跡於面容之上。然後,當人們恍然大悟時,才知道,人為之而奮斗的,竟
與動物之所獲相同,只不過動物的慾望與痛苦,比人要少得多而已。
到此時,足以增加人生苦惱的限度,比起快樂來則要大大地超過。又,人生痛苦的
增加,使之每況愈下。這是因為在事實上,死的意義對於人類來說較為真切。動物之避
免死亡,是出於本能,其實它並不知道死為何物,也就不像人那樣,天性上常以死為念,
並把這種想像總放在眼前。所以,雖然只有少數動物得以壽終,就其大多數而言,不過
是能傳種接代,縱有死期不算太早的,終究還是要讓其他動物所食;——另一方面,人
雖或有例外,還是以終其天年為多,——兩相比較,動物仍然更有利益,要說理由,上
面已經進行過闡述了。其實,人能得盡其天年的亦像動物那樣,還屬鳳毛麟角,這主要
是在於他們的生活不合於自然、勞累過度、嗜欲,逐步使人的種類日形退化,造成人生
常不能達到目的就死。
與人相比較,動物唯以生存為滿足;植物則更甚,全然不知生活之甘苦。人若視生
活為滿足的程度,正與其愚鈍的程度成正比例。動物的生活,與人的比較,既帶很少的
苦,又帶很少的樂。在這方面研究它的真正原因,在於動物根本沒有什麼憂煩、焦慮的
折磨,它們對任何什麼都從不抱有什麼真正的希望。任何給予我們的最大限度並最得意
的快樂,像心中對於未來幸福的期盼,對幻想的興奮,等等,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想像
力而來的,可是動物則沒有這些。若動物脫離了憂慮,那麼,就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也
就無希望可言;動物的意識作用只限於眼前的存在,限於當前它所能見到的范圍之內,
動物就是即刻刺激的化身,在本質上,它所具有的畏懼與希望的原素,——並非一發而
不可收——僅與當前的事物在沖動所能及的范圍有關;至於人的視線之所系,則包括了
他的全部生命,包括了他的過去與未來。
由此可見,與我們相比,在某一點上,動物卻顯示出了真正的智慧——即所謂的對
於現在所享受的恬靜快樂。這種現時所賦予的恬靜心境,常使我們人感到羞愧,因為我
們的思想及憂慮,常常攪擾著我們,使得我們不得安寧,且還不知足,不知所以。實際
上,如上面所講的,希望及預期的快樂,並非毫無意義。人對於特種滿足所產生的希冀
與期望,即屬未來享受有關的真正快樂的一部分。但在其後,此種快樂便會遭到折損:
但凡事情未至時,望之愈切,而一旦來到,滿足則減少。動物所有的快樂,並非是其所
預期的,所以不會遭折損。因此,它們對當前實際的快樂,圓滿無虧,完整無損。又同
樣,動物對惡事的迫害,亦僅僅知道其真實固有的壓力而來。至於人,則以其將至而畏
懼,並往往成為其十倍難忍受的重負。
正因為動物有這樣的特性,將其自身完全置於現在之中,致使增加我們對於它們的
興趣。在這種時候,動物這種被人格化了的現狀,在多方面使我們知道了現在每一時刻
的可貴,而去脫離煩惱與攪擾。只是,這種現時的可貴,卻因我們存有的思想及先人的
見解,而成為最不受人注意的事情。然而,人是一種自私自利且全無心肝的動物,除了
為自身生活所必需外,就只會濫用動物所有的特性了,以此來供自己娛樂,並且還常常
如此使用,以至於達到這種限度,即坐令動物除了僅有生命外,身無長物。鳥本來是可
以飛游遍於世界的,卻讓人幽禁於一立方尺的空間里,它們雖然切盼自由,常鳴號以致
慢慢死去,籠中之鳥,絕非能唱出快樂的歌來。當我看見人們虐待引為自己良友的犬時,
見他們如何以鎖鏈系住這種黠慧的動物時,我對這種動物就寄於了莫大的同情,反而對
其主人則憤火中燒,深惡痛絕。
人類的苦惱,若以高尚的見解觀之,則可視為是正當的,我們會在後面看到對此的
論述,但這種論述並不適用於動物。動物的苦惱,大抵皆由人而造成,雖然時常也會有
非人力所能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為什麼會有這種苦
惱存在呢?天地間沒有能使意志終止活動的,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否定意志本身的存在
並得到補償。僅有一種說法可以用來說明動物的苦惱的,即:求生的意志,隱持於一切
現象世界的後面。在獸道中,自相啖食,以滿足其求食的慾望而已。求生的意志便這樣
造成了現象世界的等級,每一等級各害其下一個等級,以求自身的生存。然而我已經證
明了動物所受苦的可能性,較人的為輕。若將動物的命運加以任何詳盡的說明的話,那
么實際上,要從其性質上說起,雖或不屬於神秘,也將是一種假設。姑且此處就不再談
論此事,留著請讀者自己去思索吧!
據說,梵天產生此世界,是由於某種錯誤而成的。為了補償自己的過失,它便置身
於這個世界之中,一直到設法能補償了為止。如此說明了萬物的起源,是多麼值得稱道!
依照佛教的教義,世界的產生,是由於一些莫名其妙的騷擾,打破了涅盤天地的神聖的
寧靜,——這種變化的出現,則是由於一種定命式而成。須知此種說法,雖然可以解釋
為與物質科學范圍內所持的理論,亦即把太陽的起源歸結為由於太古時代不可思議的一
線雲霧導致,至於雲霧又是如何形成,則無從了解,而究其根源,還真有一點道德上的
意義存在。結果,由於道德上的重重過失,使此世界逐漸變壞,——物質上的秩序亦然
——直至成為今日恐怖的狀況。太好了!希臘人將此世界及諸神祗看作是不可思議的必
然結果,這種說法猶可通過。在我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說法之前,暫時只能以此為
滿足。再有,奧爾謨茲達與阿利曼①,是敵對的二神,常常戰爭不已,這樣說並非壞事。
然而一個像上帝如耶和華的神,由於純粹的幻想而創造了這個苦難的世界,且樂此不疲,
額手稱慶,褒贊其成功,然後宣布凡物都是美好的,——這真是行不通的事。在說起宇
宙之起源起,猶太教較任何宗教教義及有文化的民族所宣傳的為遜色。正因為如此,也
只有在猶太教的教義里才找不到任何靈魂不死的蹤跡來。
①奧爾謨茲達(Ormazd):釋火教神話人物,主神,代表光明、真理、生命、
善、在與另一釋火教神話人物阿利曼(Ahriman)的斗爭中保護人類創造美好的世界。後
者惡神,統轄黑暗、罪惡和死亡,反對奧爾謨茲達。

縱使萊布尼茲辯論道,地球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完美的形式,這是正當的,
但也不能證明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大凡造物非但能造世界,而且也能造其可能性。所以,
它應該如此安排,允許有更完美的世界出現。
有兩個方面足使信仰此世界為全智全善且全能的上帝所造成為不可能:第一,在這
個世界裡,處處皆多苦難;第二,造物所造的最高之物就是人類,顯然並不完全,與應
有的人類相差甚遠,成為了本來形象的嘲弄。這兩方面與信仰格格不入。反之,適才所
說的事實,給我所說的一切提供了證據,它證明這個世界可以被看作是我們自己罪過的
結果,所以也是本來就不該存在的贅疣。假如依照舊的說法,那麼這樣的事實,將成為
使造物痛受彈劾,且成為供人嘲笑之事;假如依照今天的說法,則不過使我們的天性,
我們的意志受攻擊,並教訓我們要謙卑處世。在這種指點下,我們看到自己猶如無父之
子一般,來此世界便帶著罪惡之負累;僅僅由此而不斷的贖罪,因此我們的生存,必是
如此受苦,直至死亡才能結束一切。
世界悲慘的罪惡,產生了世界悲慘的苦惱,這是毋庸置疑的普遍真理,這並不是指
在人生的范圍里,而是就二者間的物質關系而言,我指的卻是超經驗的。所以對於《舊
約》中唯一使我傾心的,是來自天國謫降的故事。依我看,這故事雖然是以寓言的形式
寫出來的,卻仍然是書中唯一的形而上學的真理。我以為,除了由過失或罪惡使我們受
罰的結果外,對於人生,則無更好的說明了。我不能不將克拉迪烏斯討論此問題、顯示
基督教主要的悲觀精神、普及而且深入的論文介紹給有思想的讀者,該書的題目是《受
難是為你好》。
希臘人的倫理學,與印度人的倫理學中,有一個截然相反的地方。希臘人的倫理學
(只有柏拉圖是個例外),目的是在勉勵人過上快樂的生活;而印度的倫理學則在使人
完全遠離此種生活並從中得到解脫,——如《數論頌》中第一義諦里所指示的那樣。
同樣,希臘與基督教的死亡觀念中,亦有相反之處。在佛羅倫薩藝術宮中,有一古
希臘石棺,上刻凸起的浮雕,顯示了古時婚姻進行的全部禮節:自正式求婚起,至結婚
之夕,海門火炬照耀新婚夫婦入洞房止。這是用可見的方式將此觀念顯現了出來。基督
教所用之棺,則飾以可悲的黑帷,上置十字架:二者皆於死中覓取安慰,個中意義,何
等顯著!二者雖然互為相反,亦各有其正確之處。前者指示了求生意志的積極方面,生
活形式的變遷,無論怎麼樣迅速,都肯定了求生意志的存在;後者則在苦惱與死的像征
中,指示了求生意志的消極方面,求得脫離此世界,超出死與魔鬼權力所及的范圍。在
求生意志的積極與消極這個問題上,歸根結蒂,基督教終究還有其正確的地方。
與《舊約》相比,《新約》所持的不同觀點的地方,依其在教會上的見解而言,猶
如我的倫理學系統與歐洲的道德哲學的不同。《舊約》顯示人在法律的管理之下,無所
逃於天地之間;《新約》則宣布法律已歸於失敗,使人脫離開法律的管理,代之於聖德
的天國,即可由信念、愛鄰、犧牲個人而得,這便是脫離世界苦惡之路。無論新教徒與
理性派如何曲解,為求適合自己的意志,《新約》的精神,在於勉勵人們修行苦煉,這
是毫無疑問的。苦行,即求生意志的消極面。從《舊約》過渡到《新約》;從法律范圍
到信仰的范圍;從行為正當的裁判,到受人神中保護的救濟;從罪惡死亡之區域,到依
賴基督而永生,凡此種種,就其真正的意義而言,不過是從從事道德的善行,過渡到求
生意志的消極而已。我的哲學,顯示公道與愛人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並且指示這樣的道
德必然會導致的目標。如果這些善德能完全實踐的話。同時應當坦白承認,人必須背與
世界而行,且求生意志的消極,即為救世的方法。這便與《新約》的精神合二為一,那
么,其他的哲學系統,則與《舊約》的精神不謀而合了,也就是說,在理論與實際上,
結果皆成為猶太教義——屬於專制的一神論而已。所以,在這一點上,我的學說可以稱
之為唯一的基督教哲學,——盡管這種說法對於那些總持淺薄觀點的人,而不是透徹地
洞察事物本質的人看來,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你想在生活中求得可靠的指南,對於人生觀覓取正道而扶去一切疑惑,那麼,除了
習慣於把這個世界作為罪犯的世界,一種罪犯的集中營,就像古哲學家稱為的那樣。在
基督教長老中,奧瑞艱以贊美的勇氣堅持此見解,生活的客觀理論進一步證實了此觀點
的正確性。這里並非僅僅指與我的哲學相吻合的地方,而且也指與古代一切睿智的學理
相吻合而言,如婆羅門教及佛教中早有所示的那樣;希臘哲人恩培多克勒及畢達哥拉斯
等人也說過;同樣,西塞羅曾表示過:古之智者,常以此教誨人們,我們之投生此世,
之所以受罰,皆因要贖回他世生存情況下所犯的罪過。——這種說教使人有如墜入五里
雲霧之中。又如瓦尼尼——為其同時代人所燒死,因難以與他辯駁,故不如殺死他——
以有力的語言說明了這個道理。他說:「充滿人類的種種困苦,如果不與基督教相違背
的話,我敢直言,即使有惡魔存在,它已戴上了人面而出世了,並且現在已受到罪惡的
報應」,基督教——就其真正的意義而言——也把我們的生存看作是罪孽與謬誤的結果。
若習慣於這種人生觀,則將依此以定人生的希望,而見一切不幸的事,不管是大是
小,是苦是惱,都不會以為稀奇,或視為例外,而都會認為是當然的,以為在此世界中,
我們將按各人的特殊方式去體驗生存的懲罰。在牢獄中,與囚犯交往是十分難堪的事。
若讀者不屑去與此為伍的話,則無需我多費口舌去提醒他,他當前應注意現在所與周旋
的是什麼樣的人。假若你出類拔萃,或是奇才異能的人,則會自覺自己如一不卑不亢的
政治犯,不得不去與那些普通犯人同舟共濟的船役為伍,這樣,他也會好自為之,並盡
力遠離這群人而獨居。
總之,一般說來,此種人生觀,將使我們對於大多數人品性的不完全、道德及知識
的缺乏,面容的卑瑣見慣而不驚,更不用說表示憤怒而加以誹謗了。因為我們常想,我
們所居住的是何等的世界,且與之共處的人,皆孕育於罪惡,這是與身俱來,伴著生活
的共同報償,這就是基督教的所謂人的罪惡的天性。
「『罪惡』為凡人所應有之語!」無論人所犯的過失如何,無論其缺點與罪惡如何,
我們都應當忍受。須記住,當他人發現了此等罪過,也是我們所看到的我們自己身上的
愚蠢和缺陷。這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缺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的缺點和過失。當
然,有此過失令人們怒不可遏,亦不過是此過失還沒有出現在自己身上而已,但它們確
確實實潛伏在我們本質的深處,一旦有任何能使之出現的機會,它們就將出現並顯露出
來,正如我們現在見到的他人的行為一樣。誠然,人或有罪過是他人所沒有的,然而有
時大多數的總罪惡,則不能否認。因此,個性的差別,在人與人之間,是無法衡量的。
實際上,以為今世今人,如其無之,反而勝於有。此種信念,使我們彼此交往,能
相互容納,相忍為懷。所以,從這種見解出發,我們就應棄去大人、先生等尊號,而以
同患難、苦朋友相稱!這種觀點雖有點駭人聽聞,究竟是與事實相吻合。因此,對於他
人,則可予以正確的見解,而對於自身,則使之常常回憶,——容納、忍耐、恭敬、愛
人等,是人生最切要的事情,是各人之所需,故為各人對於儕輩所應盡的義務!

㈢ 夢幻西遊里現在用個押鏢腳本被抓到苦行的幾率大嗎有辦法避免被抓嗎

幾率是說不準的,我最長的是30天才被抓住一次,苦行3次後就直接永久封號,根本沒辦法避免的,我被抓2次後就沒開掛,自己手動還是被抓了,打電話給客服 客服說你前幾天檢測到你在開掛,反正你說不清楚的 因為你有前科你懂的

㈣ 夢幻西遊裡面被苦行幾次就會被永久封號

小違規:比如說你進去之後給你的任務是600次那你第4次犯錯誤的時候就會直接被封號。
大違規:進去之後讓你完成1000次任務,那麼兩次之後你就要小心了,第三次肯定會被直接封號。
請注意一旦封了你的號就別想再解開,因為客服並不相信你的任何說辭。他們只知道自己是對的,就算封錯了也是對的。垃圾夢幻霸王條款!!強烈鄙視

㈤ 關於臘八節的知識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世界美食網)

臘八粥的傳說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中國春節網)

臘八粥各地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福建熱線)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京華時報 李儀)

㈥ 對人們有益處,有幫助的知識

太陽伴星
太陽伴星是人們假設出來的一個紅矮星或棕矮星,距離太陽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並以復仇女神的名字來命名。

太陽可能存在伴星的理論最先由Richard A. Muller提出,因他發現地球上出現大滅絕的時間是有周期性的,約二千六百萬年有一次,去試圖解釋大滅絕的周期性。

該伴星推斷其公轉周期為二千六百萬年,在經過奧爾特雲帶時,干擾了彗星的軌道,使數以百萬計的彗星進入內太陽系,從而增加了與地球發生碰撞的機會。

現時,尚未有證據證明太陽存在伴星,也使得地球的周期性大滅絕原因受爭論。

Matese和Whitman則指出,周期性大滅絕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太陽存在伴星,並提出可能是因為太陽系在銀河系平面上下擺動,並會攝動奧爾特雲,其影響與伴星存在的假設相似,但其上下擺動周期仍有待觀測。

在天文學上,一般把圍繞一個公共重心互相作環繞運動的兩顆恆星稱為物理雙星;把看起來靠得很近,實際上相距很遠、互為獨立(不作互相繞轉運動)的兩顆恆星稱為光學雙星。光學雙星沒有什麼研究意義。物理雙星是唯一能直接求得質量的恆星,是恆星世界中很普遍的現象。一般認為,雙星和聚星(3~10多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統)占恆星總數的一半多。太陽作為一顆較典型的恆星,它是否也有自己的伴侶——伴星呢?或者說,它是否也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物理雙星呢?近幾年來,這是科學家非常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地球上物種絕滅問題提起來的。

太陽是雙星嗎

天文學家曾有過太陽具有伴星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當人們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理論計算值不符合時,曾設想在外層空間可能另有一個天體的引力在干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運動。這個天體可能是一顆未知的大行星,也可能是太陽系的另一顆恆星——太陽伴星。

為了解釋美國那兩位古生物學家的發現,1984年,美國物理學家穆勒在和他的同事,共同提出了太陽存在著一顆伴星的假說。與此同時,另外的兩位天體物理學者維特密利和傑克遜,也獨立地提出了幾乎完全相同的假說。

穆勒在和他的同事們討論生物周期性絕滅的問題時說:「銀河系中一半以上的恆星都屬於雙星系統。如果太陽也屬於雙星,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了。我們可以說,由於太陽伴星的軌道周期性地和小行星帶相交,引起流星雨襲擊地球。」他的同事哈特靈機一動,說:「為什麼太陽不能是雙星呢?同時,假設太陽的伴星軌道與彗星雲相交豈不是更合理一些?」於是,他們在當天就寫出了論文的草稿。他們用希臘神話中「復仇女神」的名字,把這顆推想出來的太陽伴星稱為「復仇星」(Nemesis)。

前面所提到的彗星雲一般稱為「奧爾特雲」,它是以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的名字命名的繞日運行的一團太陽系碎片,奧爾特曾認為它距離太陽15萬天文單位(日地平均距離),可能是一個「彗星儲庫」,其中至少有 1000億顆彗星。由於太陽伴星在彗星雲附近經過,使彗星運動軌道發生變化,因此引起彗星撞向地球,結果引起了生存條件的變化。穆勒說,這種彗星雨可能持續100萬年。這一觀點與某些古生物學家設想物種絕滅並不是那麼突如其來的意見是一致的。

人們考慮到,如果太陽有伴星的話,在幾千年中似乎卻沒有人發現過,想必它是既遙遠又暗淡的天體,而且體積不大。這是很有可能的情況,因為在 1982~1983年,天文學家利用紅外干涉測量法,測知離太陽最近的幾顆恆星都有小伴星,這種小伴星的質量僅相當於太陽質量的1/15~1/10。此外,在某些雙星中,確實還有比這更小的伴星存在著。

讀書方法很多(1)泛讀
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年輕的時候,學習知識不扎實,有些東西理解得似是而非,比如印象中一直記著先人教我們要」以德報德」「以德報怨」,於是在自己過去的人生旅途中,毫無原則,毫無限度地對一切人都踐行著「以德報怨」的古訓,還傻兒吧嘰地自豪地把將蔣介石委員長的名言給反過來:蔣說寧肯我負天下人,絕不讓天下人負我;我說寧肯天下人負我,我不能負天下人。結果,白白浪廢了許多珍貴的情感和寶貴的精力,直到讀於丹的論語心得,才算把這個知識點弄清楚。
其實,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首先,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他認為,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俗話說怨怨相報何時了?如若那樣,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對此於丹解釋說,你獻出了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以直報怨」,即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地面對這一切。
孔子的這種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要優化資源配置,避免資源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物質的繁榮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更要求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要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3、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5、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8、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9、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10、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11、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12、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13、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1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14、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1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16、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7、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18、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1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20、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21、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學佛第1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24、業障深重的人,1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25、每1種創傷,都是1種成熟。
26、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2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28、你不要1直不滿人家,你應該1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9、1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1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0、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31、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1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32、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33、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34、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35、1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36、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37、毀滅人只要1句話,培植1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38、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39、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40、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1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41、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1條瘋狗咬你1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1口嗎?
42、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43、永遠不要浪費你的1分1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44、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1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45、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46、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47、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48、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9、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50、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51、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1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1起。當有1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52、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5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54、活著1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55、多1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1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56、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那1樣是你的。
5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58、憎恨別人對自己是1種很大的損失。
59、每1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1種懲罰。
60、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61、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62、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6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64、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65、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66、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67、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1種布施。
68、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1位5官端正的人。69、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1種無形的布施。
70、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1點。71、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72、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73、要了解1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7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7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76、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77、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78、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79、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80、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81、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1樣,如此准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82、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83、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84、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85、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葯可救。
86、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87、說1句謊話,要編造0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88、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89、世界上沒有1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1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1個不被批評的。
90、誇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91、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92、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93、白白的過1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1樣。
94、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95、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1個人。
96、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97、對人恭敬,就是在庄嚴你自己。
98、擁有1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1切。
99、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100、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101、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02、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103、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104、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105、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106、愚痴的人,1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107、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108、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109、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10、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111、良心是每1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12、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113、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114、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1切唯心造。
115、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116、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117、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118、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119、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120、學佛不是對死亡的1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21、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122、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123、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124、1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125、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是非天天有,不聽還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麼辦?
12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127、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128、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129、所有的病患,醫生最難治,所有的眾生,自以為是的人最難渡。
131、了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132、雖然你討厭1個人,但卻又能發覺他的優點好處,像這樣子有修養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133、若能1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134、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135、如果你能每天吶喊201遍「我用不著為這1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1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136、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137、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138、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139、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140、大多數的人1輩子只做了3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41、太過於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142、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143、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1時,而它卻會騙你1輩子。
144、壞孩子,父母總是比較操心。所以對於罪業愈深重的眾生,我們更應該特別寬恕他憐愍他,而不應該遠離他舍棄他。
145、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1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146、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147、當你手中抓住1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148、人家怕你,並不是1種福,人家欺你,並不是1種辱。
149、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150、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當往好的地方想。
151、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
152、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53、吃了就1定要拉,人1定要學會隨緣放下,否則就會?便秘。
154、常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155、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個人了。
156、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157、人類最大的錯誤,在於不敢承擔聖人的心。
158、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159、如果你准備結婚的話,告訴你1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1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160、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1天,那就是1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161、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
162、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它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163、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幹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164、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165、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166、當你明天開始生活的時候,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都只是文字的觀念罷了。當你讓對方贏,你並沒有損失什麼。所謂的贏,他有贏到什麼?得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輸到什麼?失去什麼?
167、我們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費在文字語言的捉摸上。
168、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169、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1定要保有1顆完整的本性和1顆清凈的心。
170、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麼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於欠了1份債。
171、出家是1生1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172、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1切苦海中的眾生。
173、佛不渡無緣的人,不能渡的人,我們就把他當做菩薩來看。
174、如果1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175、1般人在遇到對方的權勢大,財富大,氣力大,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這算什麼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負了你,對不住你,但他什麼都不及你,你有足夠的力量對付他,而你卻能容忍他,認為他的本性和我1樣,只是1時糊塗,或在惡劣的環境中受到熏染罷了,你不必與他計較,能在這樣的情況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176、如果我們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麼1切的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眷屬?誰不曾做過我的仇敵冤家?如果說有恩,個個與我有恩;如果說有冤,個個與我有冤。這樣子我們還有什麼恩怨親疏之別呢?再就智慧愚笨來說,人人有聰明的時候,也有愚痴的時候,聰明的人可能變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變聰明。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1定會好。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無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1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177、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1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178、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179、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1切都是業障,世界也會變得醜陋可恨。
180、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181、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