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珠江的資料
珠江概述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國南方(主要在廣東省)最大河系,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並稱中國七大江河。
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
夜珠江——於廣州人民橋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自治區)、廣東四省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
珠江中國南方大河。舊稱粵江。原指廣州到虎門一段入海水道,現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的總稱。流域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省區,面積45.2萬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經越南的1萬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眾多,水道縱橫交錯。西江是水系主流,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馬雄山。幹流上、中游各段分別稱南盤江、紅水河、黔江和潯江,在梧州以下稱西江。幹流全長2,129公里,流域面積35.5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盤江、柳江、鬱江和桂江。總落差2,130公尺。北盤江上的黃果樹大瀑布水頭高達70公尺。北江的正源是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在韶關附近與武水相會稱北江。韶關以上水流湍急,韶關以下河道順直,沿途有滃江、連江匯入,在穿越育仔峽、飛來峽後進入平原,河寬水淺,至思賢窖流入珠江三角洲。幹流長582公里。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上源稱尋烏水,西南流入廣東省。上遊河窄水淺,兩岸為山地,幹流長523公里。
東、西、北三江各在入海處沖積成一個小型三角洲,連綴而成珠江三角洲,面積1.13萬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的前緣仍以每年約100公尺左右的速度向海中發展。三角洲上河網密布,大小河道百餘條,互相溝通,交織成網,最後分別經由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八個口門流入南海。珠江水資源豐富,僅次於長江,航運也很發達。廣州黃埔港以下可通萬噸海輪,千噸輪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輪船可上達柳州、南寧。可通行輪船、駁船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運價值僅次於長江而居全國第二位。桂江上源灕江,通過靈渠可通長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糧食、蔗糖、桑蠶和淡水魚重要產地之一。
珠江橫貫中國南部的滇、黔、桂、粵、湘、贛六省(自治區)和越南的北部,全長2214km,流域總面積453690km2,其中442100km2在中國境內,11590km2在越南境內。
珠江流域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部為雲貴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間,東南部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流域土地資源共66300萬畝,其中耕地7200萬畝,林地18900萬畝,耕地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擁有土地僅有9.31畝,約為全國人均擁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流域的中部,氣候溫和多雨,多年平均溫度在14~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顯呈由東向西逐步減少,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和年際變化大。
珠江多年平均河川逕流總量為3360億立米,其中西江2380億立米,北江394億立米,東江238億立米,三角洲348億立米。逕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4~9月約占年逕流總量的80%,6、7、8三個月則占年逕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資源豐富,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4700立米,相當於全國人均的1.7倍,但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致使流域洪、澇、旱、咸等自然災害頻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徵是峰高、量大、歷時長。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氣系統主要是峰面或靜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熱帶低壓和台風,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現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逕流多年平均值為803億立米,僅佔全流域年徑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現的最小流量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為130立米每秒,東江博羅站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屬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萬噸。據統計分析,每年約有20%的泥沙淤積於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其餘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門輸出到南海。
珠江口門的潮汐屬不規則的半日周潮。珠江口為弱潮河口,潮差較小,平均潮差為0.86~1.6米,最大潮差為2.29~3.36米。八大口門漲潮總量多年平均為3762億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為7022億立米,凈減量為3260億立米。 [編輯本段]水系組成珠江水系支流眾多,流域面積1萬km2的支流有6條,即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賀江和連江。
2.1 西江水系
西江是珠江的幹流,以南盤江為河源,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烏蒙山余脈的馬雄山東麓,自西向東蜿蜒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在廣東省珠海市磨刀門企人石人南海,全長2214km,平均坡降0.58‰,集水面積353120km2,其中341530km2在中國境內。西江平均年徑流量為2300億m3。西江幹流由源頭至北盤江匯口稱南盤江;南盤江與北盤江匯口至柳江匯口稱紅水河;柳江匯口至鬱江匯口稱黔江:鬱江匯口至桂江匯口稱潯江;桂江匯口至三角洲河網區稱西江。南盤江與紅水河段為上游,黔江段和潯江段為中游,西江段及其以下為下游。西江幹流的一級支流中,集水面積1萬km2以上的有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賀江。
南盤江從源頭至貴州望漠縣蔗香雙江口,長914km,流域面積56880km2,河道平均坡降1.74‰。集水面積1000km0以上的一級支流有8條,即海口河、巴江(巴盤江)、華溪河(曲江、九甸江)、瀘江、甸溪河、清水江、黃泥河、馬別河(又名清水河,上游為褚場河),其中黃泥河是匯人南盤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雲南富源縣梁口子,河長278km,集水面積8264km2,天然落差1328m;其次是清水江,發源於雲南丘北縣老陰山,河長181km,集水面積5376km2。
紅水河始於雙江口,止於廣西象州縣石龍三江口,長659km,區間集水面積54870km2,河段平均坡降0.366‰。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一級支流有11條,即北盤江、漣江(檬江)、牛河(白龍河)、布柳河、清水河(南丹河)、賜福河、良岐河、賓士河、刁江、清水河、北之江。最大支流北盤江,發源於雲南曲靖市馬雄山西北麓,集水面積26590km2,河長444km,平均坡降2.8‰;其次是漣江,發源於貴陽市掌克村,集水面積8607km2,河長241km;再次為牛河,發源於貴州獨山縣戛加山,集水面積5843km2,河長235km。
珠江黔江始於三江口,終於鬱江在桂平縣匯合處,全長122km,區間集水面積2210km2,河道平均坡降0.0625‰。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一級支流有1條,即柳江。柳江發源於貴州獨山縣南部九十九灘,全長755km,集水面積58270km2。
潯江始於鬱江口,終於桂江在梧州市的匯口處,長172km,區間集水面積20570km2,河道平均坡降0.0968‰。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一級支流有4條,即鬱江、白沙河(白沙江)、蒙江、北流河。鬱江發源於雲南省廣南縣九龍山,集水面積89870km2(其中中國境內為78280km2),河長1145km,河道平均坡降0.33‰,是西江最大的一級支流。白沙河(白沙江)發源於桂平縣沙坡鄉天頂嶺,河長102km,集水面積1155km2。蒙江發源於金秀縣三山村,河長189km,集水面積3895km2。北流河發源於北流縣三山頂,全長259km,集水面積9359km2。
西江幹流西江段,始於桂江口,終於廣東三水縣思賢滘,河段長208km,區間集水面積43860km2,河道平均坡降為0.086‰。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桂江、賀江、羅定江和新興江。桂江發源於廣西興安縣貓兒山北老山界南側,全長438km,集水面積18790km2,河道平均坡降0.43‰。賀江發源於廣西富川縣的蠻子嶺,全長338km,集水面積11590km2,平均坡降0.58‰。羅定江發源於廣東信宜縣雞籠山,河長201km,集水面積4493km2。新興江發源於廣東恩平縣大露山,河長145km,流域面積2355km2。
珠江幹流西江上游南盤江流域內分布著許多高原湖泊,主要有撫仙湖、星雲湖、陽宗海、杞麓湖、異龍湖、大屯海、長橋海。這些湖泊總面積為388km2,控制集水面積2742km2,多年平均來水量6.17億m3,總容積197億m3。
2.2 北江水系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其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46710km2,占珠江流域面積的10.3%。其流域面積的92%在廣東省境內,其餘在江西、湖南省境內。北江其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碣大螃山西溪灣,流經廣東的南雄、始興、曲江、韶關、英德、清遠等縣市,在三水縣思賢滘與西江相匯,部分水流向西匯人西江,另一部分水流向東人珠江三角洲。
北江總落差約310米,平均坡降0.26‰。從源頭至韶關市沙洲尾為上游,從沙洲尾至清遠飛來峽為中游,飛來峽至三水縣思賢洛北為下游。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武江、浦江、連江、綏江等。
武江發源於湖南武縣三峰嶺,全長為260km,集水面積為7097km2,平均坡降0.91‰。浦江發源於廣東浴源縣肚東,河長173km,集水面積4847km2,河道平均坡降1.24%,自源頭向西南流經浴源縣城,至英德縣獅子口與小北江匯合。連江是北江最大支流,發源於廣東連縣星子圩磨面石,全長275km,集水面積10061km2,河道平均坡降0.77%。。綏江發源於廣東集縣擒鴉嶺,全長226km,集水面積7184km2,河道平均坡降0.25‰。
2.3 東江水系
東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發源於江西尋烏縣椏髻缽,全長520km,集水面積27040km2,總落差約440米,河道平均坡降0.39‰。源頭稱尋烏江與定南水匯合後稱為東江,源頭至龍川縣合河壩為東江上游,從合河壩至博羅縣觀音閣,是東江中游;觀音閣以下為東江下游。東江幹流流經廣東龍川、河源、紫金、惠陽、博羅、東莞等縣市,在東莞石龍鎮流入珠江三角洲。
東江水系主要的支流有:貝嶺水(亦稱安遠水)、新豐江、西枝江等。
貝嶺水發源於江西省安遠縣大岌崬,流經江西省安遠、定南、廣東省龍川等縣,至龍川合河壩流入東江幹流,全長140km,集水面積2364km2。新豐江發源於廣東新豐縣玉田點兵(七星嶺),於河源市源城區流人東江幹流,全長163km,集水面積5813km2,平均坡降1.29‰。西枝江發源於惠東縣竹坳,於惠州市惠城區匯人東江幹流,全長190km,集水面積4103km2,平均坡降0.6‰。
2.4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水系包括西江、北江思賢 以下和東江石龍以下河網水系和入注珠江三角洲河流,集水面積26820km2,佔全流域面積的5.91%。河網區水道總長1600km。
珠江三角洲河網水系把西江、北江、東江的下游納於一體,但其主流泄出後又各成體系。西江從三水縣思賢西口至珠海市企人石河段,分別稱西江幹流水道、西海水道、磨刀石水道,最後經磨刀門人海。北江自思賢北口起,各河段分別稱北江幹流水道、順德水道、沙灣水道,最後經獅子洋出虎門入伶仃洋。東江在珠江三角洲內的河口段是石龍以下的東江北幹流,在增城市的禺東聯圍人獅子洋。
從西向東流的珠江三角洲的河流有潭江(錦水)、 高明河、沙坪水(西勞河)等;從北向南流的三角洲河流有流溪河、增江、沙河、西福河、雅瑤水、南崗河等;從東向西流的三角洲河流有寒溪水等。此外,還有直接流人伶仃洋的茅洲河和深圳河。
潭江發源於廣東思平縣烏豐頂,至新會區銀洲湖出崖門人海,河長248km,集水面積5068km2,平均坡降0.45‰。高明河發源於廣東高明縣托盤頂,最後在高明縣海口碑流入西江幹流水道,全長86km,集水面積1010km2,平均坡降0.45‰。流溪河發源於廣東從縣桂峰頂,在白鵝潭進入珠扛,河長174km,集水面積3917km2,河道平均坡降0.8‰。沙河發源於博羅縣螃峰頂,在東莞石龍流入東江北幹流,河長89km,集水面積1235km2,河道平均坡降0.64%。增河發源於龍門縣七星嶺,在新加埔流人東江北幹流,全長203km,集水面積3114km2,河道平均坡降0.74‰。
2.5 出海口門
珠江水系各河徑流匯集於三角洲後.通過8條水遭注入南海,各水道之出口稱之為「門」。珠江出口門共有8個,稱之為八大口門。東邊注入伶仃洋(又稱珠江口)的口門有4個,從東向西為虎門、蕉門、洪奇門(瀝)和橫門;西邊注入的有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
虎門位於東莞市沙角,通過虎門注入伶仃洋的徑流包括東江的全部徑流,西、北江的部分徑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本身的部分徑流。虎門是個強潮汐作用的口門,潮汐吞吐量居八大口門之首,最大漲潮差2.59m,最大落潮差3.12m。虎門的年徑流量為603億m2,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18.5%,年輸沙量658萬t,占珠江人晦總輸沙量的9.3%。
蕉門位於番禺縣廣興圍、虎門江以西約8km處,是蕉門水道的出口。蕉門的年徑流量為565億m3,占珠江人晦總徑流量的17.3%,年輸沙量1289萬t,占珠江出誨輸沙量的18.1%。最大漲潮差2.72m,最大落潮差2.81m。
洪奇門(瀝)位於番禺縣瀝口,是洪奇水道的出海口門。洪奇門(瀝)的年徑流量為209億m3,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6.4%,年輸沙量517萬t,占珠江總人海總輸沙量的7.3%,最大漲潮差2.79m,最大落潮差2.57m。
橫門位於中山市橫門山,距洪奇門4km,是橫門水道的出海口。橫門口的年徑流量為365億m3,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11.2%,年輸沙量925萬t,占珠江總人海輸沙量的13%。
磨刀門位於珠海市洪灣企人石,是西江徑流的主要出海口門。磨刀門的年徑流量923億m3,占珠江人海總徑流量的28.3%,年輸沙量2314萬t,占珠江入海總輸沙量的33%。磨刀門最大漲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雞啼門位於斗門縣大霖,鄰接磨刀門內海區的西側,是雞啼門水道的出海口。雞啼門的年徑流量為197億m3,占珠扛人海總徑流量的6.1%,年輸沙量496萬t,占珠江出海總輸沙量的7%。最大漲潮差2.44m,最大落潮差2.71m。雞啼門是1959年泥灣門堵晦工程完成以後形成的出海口門,此前,位於雞啼門上游16km處的泥灣門才是珠江八大出誨口門之一。
虎跳門位於斗門縣蠕蛛仔,是虎跳門水道的出海口門。虎跳門的年徑流量202億m3,占珠扛人海總徑流量的6.2%,年輸沙量為509萬t,占珠扛人海總輸沙量的7.2%,最大漲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崖門位於新會縣崖南,是銀洲湖的人海口門,它與虎跳門均位於黃茅海灣的頭部。崖門是珠江八大口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口門,潭江流域的徑流主要通過銀洲湖從崖門出海。崖門年徑流量196億m3,占珠江總人海徑流量的6%,年輸沙量363萬t,占珠江人海總輸沙量的5.1%,最大漲潮差2.73m,最大落潮差2.95m。它的長度及流域面積居全國第二位。 [編輯本段]流域自然特徵3.1 地貌
珠江位於東經102°14′~115°53′、北緯21°3l′~26° 49′之間。流域周緣為山地環繞,北有南嶺和苗嶺、西北有烏蒙山、西有梁王山等與長江流域分界;西南以哀牢山余脈與紅河流域分界;南以十萬大山、六萬大山、雲開大山、雲霧山脈與桂粵諸河分界;東以武夷山脈、蓮花山脈與韓江流域分界。珠江流域周邊山地以中山為主,個別峰高2000m,最高為烏蒙山,海拔2866m。
流域地勢大體上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前者造成西江及其最大支流郁扛大體呈西一東流向,後者造成東、北兩江幹流以及西江的南盤江、北盤江和一級支流柳江、桂江、賀江等皆白北向南分別流注於珠江三角洲和西扛幹流。
珠江流域主要由3個宏觀地貌單元構成,即雲貴高原、廣西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三大地貌單元間均有山地、丘陵過渡或分隔,其中廣西盆地是流域主體。
珠江流域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基本類型。山地佔流域面積60%以上,以l000~1500m的中山為主,大部分山脈呈北東一北東東走向。丘陵一般分布於山前地帶,或盆地周邊和河谷兩側,占流域總面積的20%以上,主要分布在流域的東南部。珠扛流域平原面積較小,有海拔較高的中上游山間盆地小塊高平原、河谷平原和誨拔較低的三角洲沖積平原。
珠江流域地層岩性多樣,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均有分布。沉積岩從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石炭、二疊、三疊等系最為發育。岩漿岩集中分布於廣西東部和廣東境內,出露面積占流域面積的22%,其中以花崗岩占絕大多數。
3.2 氣候、水文
珠江流域為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22℃之間。年際變化不大,但地區差異大。最高氣溫42℃,最低-9.8℃。多年相對濕度在7l%~82%之間。年平均風速0.7~2.7m/s,最大風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時1282~2243h,其中南盤江陸良為2243h,紅水河的天峨為1282h。年內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為2、3月,每月l00h左右。流域內雨量豐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內增江上游龍川縣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東南的蒙自縣雨過鋪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為720mm。
珠江流域河川水資源總量為3360億m3,其中人海徑流總量3260億m3。西江(思賢滘西口以上)年徑流量2300億m3,約佔全流域年徑流量的68.5%;北江(思賢滘北口以上)年徑流量為510億m3,佔全流域年徑流量的15.2%;東江年徑流量257億m3,佔全流域徑流量的7.6%;三角洲諸河年徑流量為293億m3,佔全流域徑流量的8.7%。天然徑流量的變化主要受氣候和下墊面的影響,年徑流深的地區分布與年降水量大的地區分布基本一致。徑流的年內變化受降水支配,汛期降水量集中,徑流量佔全年的75%~85%。
流域各地水面蒸發量的大小與氣溫、濕度、風速等因素有關。流域的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00~1600mm,北部蒸發低,東南部蒸發高。流域的實測最大蒸發量為雲南蒙自縣雨過鋪站1635.5mm,實測最小為廣西樂業站808.9mm。
珠江是我國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全河多年平均含沙量0.27kg/m3,雖然含沙量較小,但由於年徑流量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輸沙量仍達8872萬t。 含沙量的年內變化比較大,汛期4~9月含沙量為0.14~0.53kg/m3,非汛期含沙量為0.02~0.07k8/m3。各水系及河段的含沙量不同,西江水繫上游段地面坡度大,植被較差,是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北盤江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達2.61k8/m3,多年平均輸沙量1040萬t,西江水系中游段一級支流多年含沙量在0.067~0.34kg/m3。西江幹流紅水河天峨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91kg/m3。北江和東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東江博羅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為0.13kg/m3。含沙量最小的站是廣西清水河的鄒圩站,多年平均為0.067kg/m3。
歷史上造成珠江流域較大水災的洪水出現於1535、1833、1881、1902、1914、1915、1924、1931、1947、1949年及1968、1982年。雲南省自元代起有大水災35次,小水災210次,平均16年一次大水災,2~3年一次小水災;貴州省自明代起有大水災17次,小水災66次,平均27年一次大災,7年一次小災;廣西自漢代起有大水災16次,小水災290次,自元代起每40年一次大水災,2年一次小水災;廣東省自宋代起有大水災33次,小水災402次,平均30年一次大災,2~3年一次小災。
全流域性大洪水以1833年及1915年洪水最嚴重。1833年雲南宣威縣和富源縣受災,貴州省8個縣受災,災民死者無數。廣西蒼梧、桂平、平南、來賓等縣淹沒房舍禾田無數,廣東省廣州、新會、順德、香山、南海、番禺、英德、連縣、清遠、高要、四會、德廣、封川、東莞、龍門、博羅、惠陽及和平等縣受災,損失慘重。1915年洪水是中國南部地區一次特大歷史洪水,包括西江、北江、東江水系及粵西沿海諸河、韓江上游、湘江、贛江上游、閩江的一些支流,面積達50萬km2。西江梧州站水位達27.07m,洪峰流量54500m3/s。這場洪水,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區27個縣(市)受災,面積達43.2萬hm2,災民382萬人,死傷10餘萬人。
Ⅱ 珠江的歷史
1、珠江是最早對外做生意的地方 由於有了地利,珠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地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初年,漢武帝派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從廣州出發,沒有發明指南針,也還不懂使用風帆,乘坐手搖槳櫓的小船,憑著開拓意志和冒險精神,開辟了一條千古通行的海路。這條航線經過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抵達斯里蘭卡。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 唐宋時期,廣州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聞名的東方港市。從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於是,以南海為中心,以廣州為起點開辟了一條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整個嶺南地區有了「天子南庫」的美譽。在海上絲路盛期,穿過東南亞到歐洲往返,全是粵人的天下,沒有歐洲人什麼事。 中國明清實施海禁,珠江口卻沒有完全關死,廣州保持著唯一通商口岸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1686年洋商被准許在廣州市珠江口的一個街區居住和經商,後被稱為十三行街。十三行整整延續了170多年,直到1856年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 多麼壯觀的貿易繁華景象啊!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水面上貨船如過江之鯽,大街上商鋪密密相連、商品琳琅滿目,商店裡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們談生意、觀貨色、稱銀兩,簽合同…。通過密如蛛網的珠江水道,內地的絲綢、茶葉、瓷器、中葯材等,從四面八方運至廣州,然後飄洋出海,銷售世界各國;而形形色色的西洋貨品也通過洋行,轉賣進中國內地。在長達數個世紀的經商活動中,廣州成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大商場,廣東人培養了在商海中駕馭風浪的能力,珠江人形成了對外開放、敢闖敢冒和包容大度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徵。 2、珠江人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 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人蒙上了眼睛,堵塞了耳朵,使心靈變得閉塞,頭腦變得愚昧。 公元15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公元18世紀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發生。但是對這一切變化中國人完全蒙在鼓裡,渾然不知。直到鴉片戰爭爆發,頂多不過兩萬英軍就把清朝帝國打得落花流水。 中國人完全懵了:這個世界怎麼了?中國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實際上,中國人並不都是昏昏欲睡的人,有一部分人在努力了解國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珠江人無疑是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除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林則徐,魏源等先覺者,主動了解外面世界,也有外國人主動將新思想、新文化送進中國來。這批人中最突出的是西方傳教士。傳教士首先是從珠江登陸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早在1584年(明萬曆十二年)就來到了廣東肇慶,他帶來了標有中文地名的《山海輿地全圖》,這應該是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張世界地圖。英國人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於1807年9月8日抵達廣州。他在中國生活了27年,首次把《聖經》全譯為中文出版,同時也把《三字經》、《大學》等中國典籍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他還編纂了第一部《華英字典》。 清朝的保守腐敗引起了國人的強烈反對。中國發生了震驚中外史稱「百日維新」的戊戌變法。一批圖新變法的知識分子依靠光緒皇帝進行政治改革的維新運動,雖然僅進行103天就失敗了,但這是一次中華民族變法圖強史的一次悲壯之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改革的兩個領袖人物康有為(1858-1927)和梁啟超(1873-1929),也是廣東人。兩人都是中國近代史冊的傑出政治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康梁」雖然失敗了,革命的烈焰卻燃燒得更加猛烈。孫中山被尊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和「現代中國之父」的革命家。他領導國民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創建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 我經常在想:為什麼廣東人是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呢?可能有這么幾個原因:珠江三角洲的便利位置使廣東成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是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珠江人在長期的對外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中培養出了一種開放的思想觀念。廣東人少有保守思想,喜歡創新,敢為天下先,喜飲頭啖湯;廣東人有很強烈的包容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外來的新思想新文化有很強的接納、吸收、消化、改造能力;廣東人適應能力強,努力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喜歡改革圖新,能夠跟隨世界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因此,廣東人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http://club.dayoo.com/read-lsgz-3531.htm
麻煩採納,謝謝!
Ⅲ 珠江的詳細介紹
珠江,又名粵江,按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2012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珠江的長度和流域面積進行了量測,並得到了准確數據,確定珠江為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年徑流量3300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2位,僅次於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長2320千米。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國境內,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條,總長36000多公里,豐盈的河水與眾多的支流,給珠江的航運事業帶來了優越條件,航運價值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資源蘊藏豐富,著名的天生橋、大藤峽、魯布革、新豐江等水電樞紐都屬於珠江水系。珠江流域面積廣闊,多為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4.5%,平原面積小而分散,僅佔5.5%,比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流域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桂林山水都在珠江流域。
Ⅳ 珠江的來源和歷史
珠江,或叫珠江河,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2011年4月1日起,整個珠江流域將史上首次統一禁漁。
Ⅳ 關於珠江的知識
珠江
珠江是我國南方的大河,流經滇、黔、桂、粵、湘、贛等省(區)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東北部,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其中我國境內面積442100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部為雲貴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間,東南部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流域土地資源共66300萬畝,其中耕地7200萬畝,林地18900萬畝,耕地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擁有土地僅有9.31畝,約為全國人均擁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流域的中部,氣候溫和多雨,多年平均溫度在14~22℃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顯呈由東向西逐步減少,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和年際變化大。
珠江年均河川逕流總量為3360億立米,其中西江2380億立米,北江394億立米,東江238億立米,三角洲348億立米。逕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4~9月約占年逕流總量的80%,6、7、8三個月則占年逕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資源豐富,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4700立米,相當於全國人均的1.7倍,但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致使流域洪、澇、旱、咸等自然災害頻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徵是峰高、量大、歷時長。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氣系統主要是峰面或靜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熱帶低壓和台風,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現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逕流多年平均值為803億立米,僅佔全流域年逕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現的最小流量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為130立米每秒,東江博羅站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屬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萬噸。據統計分析,每年約有20%的泥沙淤積於珠江三角洲網河區,其餘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門輸出到南海。
珠江口門的潮汐屬不規則的半日周潮。珠江口為弱潮河口,潮差較小,平均潮差為0.86~1.6米,最大潮差為2.29~3.36米。八大口門漲潮總量多年平均為3762億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為7022億立米,凈減量為3260億立米。
珠江流域是一個復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等四個水系所組成。西、北兩江在廣東省三水市思賢窖、東江在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匯入珠江三角洲,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匯入南海。
主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境內的馬雄山,在廣東省珠海市的磨刀門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長2214KM。西江由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及西江等河段所組成,主要支流有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及賀江等。思賢窖以上河長2075KM,流域面積35312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積的77.8%。
北江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大茅塬,思賢窖以上河長468KM,流域面積4671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積的10.3%。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連江、綏江等。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石龍以上河長520KM,流域面積2704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積的5.96%。主要支流有新豐江、西枝江等。
珠江三角洲面積26820平方公里,河網密布,水道縱橫。入注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河流有流溪河、潭江、深圳河等十多條。
珠江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內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穩定,具有良好的航運條件,現有通航河道1088條,通航總里程14156KM,約佔全國通航里程的13%,年貨運量僅次於長江而居第二位。
Ⅵ 中國珠江的介紹
珠江,或叫珠江河,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
詳情:http://ke..com/view/32449.htm
Ⅶ 關於珠江三角洲的所有資料
中國珠江在廣東中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東江沖積的三個小三角洲組成,面積約1.13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佔1/10。三角洲上有160多個基岩殘丘,距今約6,000~2,000年時原是淺海灣中的島嶼。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總沙量不過1億噸,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滯積,所以2,000年來三角洲發展較快。殘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為秀麗的風景區,如西樵山、五桂山、崖山等。
舊稱粵江平原。簡稱珠三角。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復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面積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最熱的7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台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蘿、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 。 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
目前三角洲上較大水道近百條,較小的港汊更多,交織成網。珠江分別由八個口門入海。入海處常有殘丘夾峙,形勢險要,稱為「門」。著名的有虎門、磨刀門、崖門等。各個口門由於分水分沙的條件不同,淤漲速度也不一致。蕉門與洪奇瀝間的萬頃沙平均每年外漲110公尺,磨刀門的燈籠沙為80~100公尺,而虎門、虎跳門一帶則不足10公尺。珠江三角洲位於南亞熱帶,當地人民創造了「桑基漁塘」、「果基漁塘」、「蔗基漁塘」等經營方式,即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又護養了農業生態系統。又由於修築堤防,建立電力排灌系統,防止了洪澇災害和海潮侵襲,更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盛產水稻、甘蔗、蠶繭、黃麻以及香蕉、菠蘿、木瓜、荔枝、龍眼、橙、詳細請看 : http://ke..com/view/33354.htm?fr=ala0_1_1
Ⅷ 珠江的資料
珠江,或叫珠江河,舊稱粵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
Ⅸ 現代科技知識大全
很好,學習得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