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過年的冷知識大全

過年的冷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19 03:26:02

『壹』 有什麼春節冷知識

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紀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

拜年抱拳有學問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

『貳』 春節知識

春節起源

春節的來歷,在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叄』 春節冷知識: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什麼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紀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肆』 你都知道哪些有關春節習俗的冷知識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記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4、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5、春節可能過兩個。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 1645 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 2800 年,農歷閏正月只發生 6 次,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們沒緣分碰見了。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伍』 關於春節的趣味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漫長的歷史時間中形成了很多的節日,很多一直延續到現在,譬如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都是法定假日,其中端午、中秋都沒有過多的改變,但是清明和春節隨著時間有了改變,最多改變的就是春節。

實際上,這個現象出現於早期部落時代,因為生活資源有限,所有部落都要防止其他部落來搶自己的財物、人口、牲畜,尤其重要節日、逢年過節的時候,一旦疏忽大意就是滅頂之災。

為此,出現了守歲的說法,本來指的是防範敵方來偷襲,但傳說過程中被誇張藝術化了,把對方醜化成怪獸。

『陸』 關於中國春節的冷知識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記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黃金萬兩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虎門神

4、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五子奪魁

5、春節可能過兩個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 1645 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 2800 年,農歷閏正月只發生 6 次,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們沒緣分碰見了。

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柒』 關於春節的冷知識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紀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則是泛指整個春季。

3、生肖不按陽歷算按陰歷新年開始算

不少網友對屬相從何時算起表示疑惑,大多數人認為屬相是從陽歷元旦新年開始算。

民俗專家表示:屬相應該從正月初一開始算。立春是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計算的,與古代的陽歷有關;屬相是跟著農歷走的,與月亮的運行規則有關,所以,除夕子夜之時,屬相交接。

中國農歷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來確定日期和月份,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一年的長度。古人因此設計了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互相搭配,辛丑為干支之一,「丑」對應的生肖為「牛」。

4、「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5、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6、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

7、壓歲錢最早不是「錢」

壓歲錢最早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祟」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稱為壓歲錢;再到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捌』 貼春聯有哪些冷知識

貼春聯需要知道的冷知識有:最早的春聯刻在桃木上、最早的對聯、南宋春聯開始紙張、春聯紅色的原因、春聯的禁忌、橫批的由來、上聯和下聯的區分。

一、最早的春聯刻在桃木上

最早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桃木上。當時叫「桃符」,在平整的桃木塊上刻畫「神荼」、「郁壘」二神,正月初一掛在門前,以震懾群鬼保佑平安。

二、最早的對聯

目前已知最早的對聯內容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是唐代劉丘子於公元723年寫的,出土於敦煌遺書。

三、南宋春聯開始紙張

直到北宋時期春聯仍稱「桃符」,南宋時桃符才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除了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

四、春聯紅色的原因

朱元璋規定只能用紅色紙,沒別的原因,大過年的就是圖個喜慶。

五、春聯的禁忌

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六、橫批的由來

清代的對聯在文學形式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讀書人比較喜歡對對子,其內容更加豐富,並增加了「橫批」。

八、上聯和下聯的區分

對聯分為新聯和舊聯,以橫批為標准,如果橫批是「從左往右」讀的,那是新聯,貼的時候上聯在左,下聯在右邊。如果橫批是「從右往左」讀,是舊聯,上聯貼右邊,下聯貼左邊。橫批咋寫,就咋貼,這就錯不了。

讀的時候,先讀上聯,再讀下聯,最後讀橫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