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明節的來歷30字左右怎麼寫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時間。
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的時候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的時候,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1、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鞦韆,這就意味著揪著皮繩而遷移。
2、踏青
又叫春遊,古代的時候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都會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的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到了現在的社會。
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的時候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的時候,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㈡ 有關清明節的小知識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古時有詩曰: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㈢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30字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簡短介紹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50字簡短介紹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斗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清明節很多地方對吃也有講究,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
㈣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㈤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三十字
清明節是我國的一項傳統節日,在每年的四月份,這個時候很多地區正值春季多雨時節,因此也有古詩說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既是一個踏青的節日又是一個祭奠先祖烈士的節日,在這一天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習俗了。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食俗呢
一、清明掃墓祭祖
我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二、清明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四、食俗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蓬蓬,一簇簇的。
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籃,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籃子里,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食俗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作為中華兒女,對於這些傳統節日,我們都應該保持尊重並加以繼承,不僅有助於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體現了緬懷先烈的孝道得以傳承,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㈥ 關於清明節的資料[30字]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風俗。
(6)關於清明節的小知識三十字擴展閱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㈦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30字是什麼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明節
㈧ 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㈨ 清明的由來如何用30字介紹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故事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
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㈩ 清明節簡介30字左右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有清潔明亮之意。意謂在這段時間里,雨水較多,空氣清潔,氣溫回升,陽光充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節氣涵義
清明節氣點:斗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歷4月04-06日交節。「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節氣。
漢代至清初採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