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知識創造未來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四歲兒童沒有抗體怎麼辦 2024-11-05 18:26:55
如何讓遠程教育到實處 2024-11-05 18:18:48
0基礎考俄語b1要多久 2024-11-05 17:49:44

知識創造未來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17 03:51:34

A. 科技創造未來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手抄報內容可以寫科技的含義以及重要性。

對於科技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電腦、電視都是科技的饋贈,自從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整個世界就邁入了科技時代;自從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我們就離開了黑暗並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頓因為樹上掉下來的一個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又讓科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著這樣幾層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規律是充滿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過程,揭示自然規律的過程也是趣味無窮的。其三,科學一旦與人生碰撞,在科技與人類社會發生關系——無論是正面與反面,也是趣味橫生的。

科技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啊,假如有一天,沒有了電,人們將繼續生活在黑暗中;沒有了煤氣、石油,那人們豈不是還要吃生的東西或鑽木取火,繼續用生畜拉車;沒有了手機和電腦,人們是不是還用飛鴿傳書。

由此看來,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刻都離不開科技的貢獻,相信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也在時時刻刻的對科技的發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著,貢獻著……我雖然頑皮,但也著實體驗了一把科技的滋味:我把一些蘇打粉放進被子里,然後加上白醋,這時「火山爆發」了!馬上,白醋冒起了潔白的泡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工合成胰島素、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

B. 知識創造未來 的資料

「知識就是力量。」一位名人曾這樣說過。意思就是說,一個懂得運用知識的人,如果他的知識充足,我相信,他一定能夠正大光明的打敗拳皇泰森。

每個人出生後,都要送到學校進行知識的傳授,這足以證明知識的重要性!然而,我們,生活在燦爛陽光下的21世紀少年兒童卻不理解知識的重要性,整日迷茫於電視機與電腦中,殊不知自己正慢慢的墮落。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夠全身心的投入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中,吸取那寶貴的知識,我們現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雖然我們大家都擁有著遠大的理想目標,可是,如果沒有知識的滋潤,理想這棵小樹如何茁壯成長呢?抗日戰爭之時,有多少兒童因為戰亂而上不了學看不了書,可是,他們,心中依然渴望著讀書,一群孩子,在教導員的指導下,克服了沒有書的困難以及環境的惡劣,努力學習,當有書的消息傳來了,這令他們多麼的欣喜,然而在空襲四伏的情況下,教導員,為了那一捆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足以證明其愛護書愛護知識的堅強信念,但是,如今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中,我們卻不懂得珍惜,不聽老師講課,一聽作業就煩,這是如此的令人心碎。

無論如何,沒有知識的後果總是嚴重的,我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作者的父親因為沒有學好文化知識,不識字,任憑他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找不到工作,甚至在生活中,也會鬧出許多笑話。最後,因為看不懂葯瓶上的說明文字,擰不開塞子,死於心臟病,這是一個血的教訓,驗證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

然而,講到學習,就不得不提到我們敬愛的園丁——老師,他們在學習的聖地——學校,孜孜不倦的傳授給我們知識,如同蠟炬燃燒自己,點亮我們。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向我們親愛的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以老師的教授為主,我們還需要自學自習。運用電腦、書籍,則是不錯的選擇……

知識是無盡的海洋,只等我們如同魚兒,鑽入水中,不知疲勞的吸取!
知識就是力量,是徹底改變個人命運的第一推動力。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誰擁有知識、才華就等於把握住了自己命運的咽喉;相反地,誰的知識一窮二白則只能失宰於人。總之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

拿破崙曾說,「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遺憾的征服,就是對無知的征服。」可見,知識是多麼多麼地重要。拿破崙在征服無知,獲得知識之後振興了法蘭西,用自身活生生的事跡釋譯了他所說的名言。是的,征服無知就是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就能主宰命運。二十世紀中華大地,一代偉人毛澤東用自己的智慧在歷史中寫入光輝的篇章。可是否曾記起青年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多少個「挑燈苦讀」、博覽群書、海納百川、廣泛涉取知識營養。正是有了廣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才有了共和國的締造者,才有了近代中國集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於一身,並且在文學、書法、詩詞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毛澤東同志以其智慧知識閃耀歷史長河。

當時代巨輪滾入二十一世紀,有識之士奮筆疾呼:「知識爆炸的時代來臨拉!」。當求伯君以三年時間創造事業輝煌來敘說知識在中關村轉折個人命運,當丁磊以大陸首富來譯寫知識創造財富的價值,當胡仙以女兒身用知識的力量帶領「星島」報業雄冠香港。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來加入疾呼的行列,「知識改變命運!」個人一切一切的智慧才能都靠知識來營養,只有身上充滿知識,我們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

而恰恰相反,無知的人,縱然家產萬貫亦會終敗其盡,辱取於人;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縱然千軍萬馬亦只會全軍覆沒,身敗名裂;沒有知識陶冶的人,縱然爆發一時亦只會龍困池塘,沒有作為。戰國時期趙括的「紙上談兵」,王安石筆下的神童方仲永等例子都已是老生常談,千古笑話。可這更是慘痛的教訓,無時無刻不在催示著這么一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知識使他們滑入冰冷深淵。

古今中外,屹立於世間最璀璨、最明亮的那顆明珠就是「知識」。屠格捏夫說過,「知識比任何東西能給人以自由。」而當今知識爆炸,創新一日千里;內容遠遠超延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教育則可具體成智商、情商兩類。擁有兩大法寶,就有如龍泉在握,諸葛再世,執牛耳而行天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大學生朋友在校當苦作行舟人,傲遊知識海洋,暢想知識殿堂。人生須臾,在這個知識創造價值的激烈競爭年代,擁有知識才華則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相信知識的力量便相信你能走出人生的輝煌。

C. 有無關於「未來,我創造」的黑板報素材【內容】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當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當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當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當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當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

看到著熟悉的語句,你想到了什幺?是不是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能影響我們?對,客觀條件能對我們成才有一定的影響,但它是不是我們成才的主要因素呢?

現在,成功並不僅僅是勤奮學習的代名詞,而也成為「修飾」會學習知識、會運用知識的人的詞彙。在著瞬息萬變的年代裡,人才彼彼皆是,但他們在成功之前卻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他們能在迥異的環境里都踏上成才的道路,而且有些還成為了譽滿全球的名人。馬克思的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能在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和窮困的家庭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最後成為現在家喻戶曉的人……

這說明了什幺?不正是說明客觀條件不是我們成功的主要條件!

再來看看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我們努力學習在某個方面來說不正是為了以後的成功嗎?正所謂「天才是汗水澆灌出來的」,正如我們的學習必須是雙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一樣!光靠老師在講台上的講解這個客觀因素是不夠的,作為主觀因素的學生必須要配合老師,要做到課前復習、課後預習、上課專心聽講,然後再用練習來鞏固,才能真正的學到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才能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因為老師只能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而學生的發展方向和成功以否完全要靠自己來幫忙。「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何談收獲?同樣,沒有自己的努力,又怎幺跨入成功的殿堂呢?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那隻能成為書獃子,我們要在課下的時間里擴充自己的知識,讓自己能學到更多,那樣我們才具有和他人競爭的能力。

沒有創造,就沒有人類世界的存在;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

我們作為跨世紀的一代,必須具備在創造的基礎去創新、創新再創新的能力。否則,等著你的將是被時代所淘汰、被時間所遺忘……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得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實現,客觀條件只能擔任著「配角」來充實我們的努力和改正我們在努力中出現的一些錯誤,使我們通往成功的道路更加暢通無阻。所以,客觀條件並非我們成功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因該是我們自己的主觀努力。我們要以客觀條件為輔,主觀因素為主的正確思想去迎接我們美好的明天!

我堅信——

我的未來我創造,成功大門向我笑。

無數汗水換聲嘯,挑戰明天會更好!

D. 科幻畫的一等獎作品(圖片)

科幻畫是科學幻想的內容,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通過繪畫的手段,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一種繪畫形式。

「科普畫」是用繪畫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一些科學知識,圖文並茂,形象化的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所以一般科普畫比較寫實,科幻畫則要求寫意。科幻畫的功能又不局限於科普宣傳,而是力求充滿探索精神和想像力,去創造新事物,建設新生活、新天地。

E. 科技創造未來的內容摘抄有哪些

科技創造未來的內容摘抄:

1、科技提升速度,創新彰顯高度。

2、科技創新,讓未來發展不可思議。

3、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4、我參與,我體驗,我獲得,我豐收。

5、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市民的科學素質和綜合能力。

6、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

7、翱翔科學的天空,暢游知識的海洋。

8、科技創新增效益,合作共贏謀發展。

9、科技創新之路,事業成功起步。

10、科技之光,閃耀童年。

11、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區域技術創新。

12、科技多一份創新,祖國多一份精彩。

13、食品安全關系你我他,安全食品惠及千萬家。

F. 急!關於創新的宣傳標語 (1---5條)

1、學習伴我同行,創新促我發展。
2、用知識拓展視野,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知識創造未來!
3、創新是人類前進的永恆動力。
4、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5、創新無止境,實踐出真知。
6、神話是編造的,奇跡是創造的。
7、留心生活,創新無處不在!
8、全民創新,人人有責,人人可行。
9、知識武裝你和我,創新改變全社會!
10、只有創新才有突破,只有突破才能強國。
11、集天下智慧,創無限財富,促世界進步!
12、堅持科學發展,突出自主創新!
13、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
14、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
15、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16、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17、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18、必須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19、注重科技進步和創新,注重科技運用和推廣,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G. 手抄報科技點亮夢想知識創造未來

從技術觀點來看,一切生產都取決於材料的物理 、化學和生物的特性,以及可以根據這些特性來進行的生產過程。作為勞動的組織者,管理部門並不直接從事生產技術方面的活動;管理部門只是為生產過程提供組織形式。但是生產過程如果沒有內容,就不完備,內容則是一個技術問題。上面已經講過,這種技術最先是技能性的、工藝性的技術,後來就越來越具有科學的特色,因為有關自然規律的知識不斷增長,而且取代了工藝的一成不變的傳統和零零散散的知識。因此,勞動從以技能為基礎到以科學為基礎的這一轉變,就可以說成是把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內容,同受到資本主義管理部門寵愛的嚴格分工與再分工所提供的形式,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馬克思寫道:隨著大工業的興起,「社會生產過程的五光十色的、似無聯系的和已經固定化的形態,分解成為自然科學的自覺按計劃的和為取得預期有用效果而系統分類的應用。」(1)但是,馬克思這句話,正如他許多極有啟發性的言論一樣,在當時與其說是對現實的一番描述,不如說是有先見之明的一種透徹見解。1867年馬克思這句話發表時,「自然科學的自覺按計劃的應用」的時代還不過剛剛開始。十九世紀最後二十年形成一道分界線,表明科學在生產上所起的作用發生了十分重大的變化,以致前後之間的差別——盡管也有相似之處把前後兩個資本主義時期連接起來——是無論怎麼說也很難算是過分的。


科學乃是變成資本附屬品的最後——也是僅次於勞動的最重要的——一項社會財產。科學原屬於業余愛好者、「哲學家」、萬事通和好學者的活動范圍,它轉變為目前組織嚴密、費用浩繁的狀態,這一番轉變過程,大體上就是科學並入資本主義公司及其附屬組織中去的過程。最初,科學不費資本家「分文」,因為資本家只不過利用已經積累下來的自然科學知識而已;可是後來,資本家有計劃地把科學組織起來,加以利用,從直接屬於他的或從整個資產階級以稅收形式來控制的巨額剩餘社會產品裡面,出資支付科學教育、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所等方面的費用。過去曾經是相對地自由浮動的一種社會努力,現在就並入生產和市場之中了。


科學作為對生產無關緊要的一般社會財產,同科學作為生產核心的資本家財產,這二者之間的差別,也就是十八世紀下半葉和十九世紀頭三十多年的工業革命,同十九世紀後幾十年開始、目前仍在進行中的科技革命,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毫無疑問,科學在工業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資本主義興起以前——這就是說,在歐洲直到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以前——西方的基本科學知識,是阿拉伯學術界和中世紀寺院里保存下來的古希臘人的基本科學知識。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是科學取得進展的時代,這個時代為工業革命提供了一些條件,但與工業革命只有間接、一般和零散的關系——這不僅是因為科學本身在那時還沒有被資本主義組織起來,還沒有受到資本主義機構的直接控制,同時也由於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即技術是在科學之前並作為科學的先決條件而發展的。

因此,與現代的實際情況不同,科學並沒有循序以進地給工業帶路,而往往落在工業技術後面,並從工業技術中成長起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在早期階段並沒有對自然條件有系統地提出重要的新見解,從而使新技術有可能產生,相反,那時的科學往往是伴隨著技術的發展,或者作為技術發展的結果而提出一般性的結論。*這一點,只要把蒸汽機選來作為主要例證,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因為蒸汽機是說明重要科學原理的實例,而且是工業革命的主要機械裝置。

3、關於科技節的手抄報圖片:

H. 科技知識的手抄報圖片,有的話加平底鍋(郭)1150187222。發給我!!

1.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技術?
在當今的中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莫過於科技。那麼,什麼是科技?什麼是科學的,什麼是不科學的?什麼是技術?科學和技術是一回事嗎?
關於什麼是科學?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從科學的起源看,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萌芽時代。但嚴格地說,真正的科學誕生於近代。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牛頓「三大定律」,標志著人類進入科學時代。我們這里談的科學是指這種近代或現代意義上的科學。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自身的規律的概念、原理、方法和觀念。在這個「說法」中,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科學的核心是規律;第二,科學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三個領域的規律,也就是說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第三,科學是關於規律的概念、原理、方法和觀念幾個方面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科學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概念和原理),更包括科學方法和科學觀念。
在這個「說法」之外,科學又是一種社會活動,一種社會的認識活動,以及為認識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同時科學又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發展的社會過程。具體說來:
(1)科學的核心是「規律」。科學就是探索規律,認識規律,掌握規律。規律的基本特徵是普遍性和本質性,不具普遍性的不是規律。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規律又是最基本、最本質的。越具普遍性的就越具本質性,就越深刻,越重要,越能說明問題。「實事求是」的求是,就是求最本質、最基本的原理。規律一方面表現為普遍性、共同性,同時又體現為本質性、原理性。所以原理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人類在認識物質的時候,我們中國長期停留在金、木、水、火、土的淺層次,但現代科學卻一味地去追求最基本的東西,分子、原子、原子核和電子、質子和中子、誇克、弦(超弦理論)……科學就是無窮無盡的「為什麼」。弄清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原理,才有現代的化工技術,弄清了電磁相互感應的原理才有現代的電氣技術,弄清電磁場的原理,才有現代的無線電電子技術,弄清了DNA的基本原理,才有現代的遺傳工程……,甚至現代社會也是建立在科學原理基礎之上的。
當然明確了基本原理或者說原理正確了,實際操作的時候就要注意事物的特殊性了。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原理去處理事物的特殊性。這里的「處理事物的特殊性」,指的就是在操作層面上,或說在技術層面上,各具特色。我們應嚴格區別科學理論的統一性、共同性和操作或技術層面的多樣性、特殊性。
(2)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密不可分。
(3)科學與技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兩回事。科學的任務是認識客觀事物,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原理,科學是發現,科學發現提高人類的認識水平;技術的任務是變革現實,是根據科學原理或實踐經驗發明和開發變革現實的方法、措施和途徑,技術發明增強人類的生存能力、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科學發現是技術發明之根,但是,不是所有科學發現都必然導致重大技術出現。不能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
(4)科學始於好奇,源於事實。觀察和實驗是科學的基礎,同時,科學又是人類(主要是科學家)在事實基礎上的思維的創造,思維是科學的關鍵。同樣,科學需要強烈的好奇心,也需要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5)未來的科學知識往往是不可預見的。當現實不再與現有理論相符時,科學突破就會出現,無論現有的科學家抱什麼態度。科學突破,一出現就是反傳統的。所以,科學的可靠性與科學的保守主義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發展、創新、突破、革命,是科學的生命。
(6)科學有局限性,技術有負效應。科學需要不斷的發展,技術需要不斷的凈化和完善;技術的負效應主要體現為:技術錯用、技術運用不當以及技術報復效應,等等;技術是根據生產實踐或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應的材料、設備、工藝流程等等。技術的任務是發明或開發出新的方法、手段、措施和途徑。
如果說,科學是認識世界,那麼,技術則是變革世界。科學是提高人類的認識水平,技術是增強人類生存能力,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技術是一種變革世界的能力。古代技術主要來自生產實踐,現代技術則更多地是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為達到一定的應用目的,所發明和開發出來的方法和手段。技術,包括材料技術、產品技術、設計技術、工藝技術、生產工序技術以及手工技術等等。技術體現為三種形態:物質形態(如工具、設備等);知識形態(如圖紙、資料、圖書等,也可以說是信息形態);人才形態(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技術工人等技術人才)。顯然,人才是技術的核心,有了人才,就可以創造出物質形態和知識形態的技術。由於科學和技術的差別,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動力和機制也有所不同。科學發展的動力主要是科學家的好奇心、興趣和社會責任感,遵循的機制則是:政府出資支持,科學家自主研究,科學共同體評價認可。而技術發展的動力則是社會的需求,特別是市場的需求,技術運行的機制是市場機制。

2、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有哪些特徵?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20世紀是科學技術使人類生活、生產和社會發生天翻地覆巨大變化的世紀。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巨大的力量,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具體說來,現代科學技術有以下重要特徵:
(1)速度驚人,難以預料。
150年前,馬克思曾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0世紀80年代,希臘德庫希亞迪斯教授說:「在人類6000年的歷史中,近30年開發出來的知識、技術、信息的總量,與前5970年的總量相等。」回眸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用200多萬年的時間發明了輪子,大約5000年後蒸汽機使輪子轉動起來。而在現代,1946年發明的計算機可以裝滿整間房子,縮小到放在桌上只用35年,從台式計算機一躍發展到放在膝上的筆記本電腦,只用了10年時間,從筆記本電腦再到手持式,僅僅5年時間。在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郵政和電話是人類主要的通訊手段,不到10年,傳真機、語音傳遞、電子郵件已廣泛使用。當今世界,10年就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1996年,隨著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當個人計算機(PC機)從386、486到586,再到奔騰P6,如日中天的時候,一種更為簡單、更為便宜,被稱之為傻瓜機的NC機(網路計算機)進一步發展。在短短的30年內,計算機發展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IBM一馬當先,掀起了20世紀70年代巨型機的浪潮;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的微機浪潮,英特爾一直走在前列;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和網路的結合,出現了數字化、網路化、信息化,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2)綜合應用,集成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一方面學科和專業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在應用上又越來越綜合。系統科學不斷綜合著數學、基礎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眾多分支的新成果,從系統、信息、控制、自組織等新的角度提出關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系統的新認識,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系統科學正處於大發展的前夜。美國空間技術發展史上的兩個里程碑——阿波羅登月飛船和太空梭的研製成果,都涉及到數千個技術開發項目,其范圍囊括了現代技術所有主要領域。他們的成功標志著美國在多數技術領域的進展領先別國。今天,美國之所以在數字化信息革命中又走在前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較強的技術突破和技術綜合能力。就單項技術看,日本、德國在某些方面可能領先於美國,但是綜合技術能力,美國卻遙遙領先。
(3)滲透社會,融入生活。
在現代,一項新的科學發現,或者一項新的技術發明,一旦產生便很快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廣泛影響著人類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在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社會對科學和技術有著強有力的吸納能力和轉化能力。而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社會更有巨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彼此相互作用加快了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速度,同時也推進了社會發展的進程。
(4)變革社會,創造未來。
科學技術不僅決定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使得人類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經濟,正在發生新的革命(從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新的轉型(從工業社會轉向知識社會)。科學技術使得人類經濟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民主,社會更加理性。

3、在當今,改變人類社會的關鍵技術有哪些領域?
高技術一詞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一般是指具有源於一定的科學原理、知識密集程度高、實現難度大、設備和條件要求嚴、影響力強等特點的技術。它包括下面六大領域:
(1)新材料及其加工技術
材料是工業的基礎,也是技術的基礎。同時新材料又是技術發展的產物。一般地,材料大體上可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半導體材料、光電子材料、磁性和超導材料、生物醫學材料、核材料。按性能可分為:結構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設計材料,等等。新材料加工技術有:近無餘量成形加工、快速凝固加工、電子束加工及激光硬化等。新材料,又稱高技術先進材料,類型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大類:新金屬材料(如先進高溫合金、金屬化合物及形狀記憶合金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如高溫結構陶瓷、玻璃光導纖維、人工金剛石薄膜等);有機高分子材料(如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效氣體分離膜、導電高分子材料等);先進復合材料(如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梯度功能材料等)。
(2)現代製造及其工程技術
人類的製造技術,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手工製造,人主要用自己的體力來製造零部件和機器;第二階段為機械化階段,人操作機器來生產機器;第三階段是自動化階段,人在現場監控機器操作機器來生產機器。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製造技術又開始進入第四階段——集成製造,首先,在生產線自動化基礎上出現柔性化,即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可以同時生產多種型號的產品,進而又出現信息化,生產者在家裡通過信息網路,在多媒體面前利用信息監控機器操作機器生產機器,實現車間無人化。集成製造又稱柔性計算機集成製造,它藉助於計算機技術將產品、工藝和製造管理信息集中於一個互動式網路中,極大地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事務處理」的環節。這里的集成,正如把晶體管、電阻、電容集中在一個矽片而成的集成電路,把半導體技術推向一個新階段一樣。集成製造需要的高技術,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電子裝備、加工控制設備,模擬工具、成組技術、工廠調度工具等等。現代製造技術中,智能加工設備(如機器人、感測器、控制技術)、微米及毫微米製造、系統管理技術等等都在迅速地發展。
(3)電子和信息技術
這是當代高技術的核心,它正在導致一場再一次改變人類的數字化信息革命。
所謂數字化信息革命是用0和1兩位數字編碼來表達和傳輸一切信息的一場綜合性技術革命。目前,信息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實物媒體,如書、報、刊等;另一類是模擬式的電磁媒體,用電磁波模擬聲音或圖像,如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等。這兩類信息的共同特點:一是信息量太小;二是難以交換。一本書,從一個城市寄到另一個城市要幾天的時間,這種信息,交換起來十分困難。當今世界大約有3500種語言,不同語言的國家,信息的交換就更加困難。
數字化信息革命的實現,這些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無論是書、報、刊,還是聲、像、影、視;無論是中文還是外文,都用世界上共同的兩個數字——0和l——編碼來表達和傳輸,到了終端——用戶手上,又原原本本地還它本來面目。這無異於消除了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語言隔閡,所以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數字化信息革命是一場綜合性高技術革命,它需要半導體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多媒體資料庫技術、語音識別技術、自動翻譯技術、顯示技術等等。
(4)以遺傳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在當今的高技術中尤為引人注目。科學家們預計,在21世紀,繼電子和信息技術之後,生物技術將引起一場新的技術和產業革命,再一次改變人類。生物技術包括了傳統的發酵工程、細胞工程以及現代的遺傳工程或DNA技術。其中,遺傳工程最為引人注目。1997年2月23日,科學家運用克隆技術,培育出第一隻克隆綿羊。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1997年10月,科學家培育出一個沒有頭的青蛙胚胎。盡管這個無頭的青蛙胚胎存活不到一個星期,但這項技術用於人類,可以培育出人的部分器官,這種器官用於人體移植,就如同原裝「配件」一樣,沒有排他性。科學家預計,到2019年,就可以實現這種人體「自我」配件的更換。克隆技術為人類帶來了無限的機遇。
目前,生物技術更多地用於醫葯,利用遺傳工程醫葯來控制心臟病和糖尿病、治療癌症或緩解中風影響的患者人數已達數千萬。而生物技術的更美好的前景是農業方面。轉基因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8%,又抗病毒,產量也比一般品種高12%;無病無蟲、鬱郁蔥蔥的棉花,不再依靠什麼農葯,它們天生無病無蟲害,因為它們本身已轉移進抗病抗蟲基因。遺傳工程在農業上的普遍應用,將徹底改變農業的面貌。
(5)現代交通運輸及航天技術
現代交通運輸技術包括海上、空中、陸地等各個方面的交通運輸技術,人們熟知的輪船、飛機、汽車、火車、火箭、飛船等,都是現代交通運輸技術的集中體現,其中最尖端的是航天技術。
現代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或宇航技術。它不同於從19世紀下半葉興起的航空技術,而是一門解決人類如何飛出大氣層,進入宇宙空間,並在那裡航行的技術。這項技術是在相關高技術支撐下的多學科高度綜合性技術。人類為了發展這項技術,前仆後繼,經歷了漫長艱難的奮斗才逐步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終於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天被科學家們一致公認為是現代航天新紀元的開始。從此以後,人類才算真正踏上了通向宇宙的「金橋」。
從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駕駛「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到1990年12月1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安全返回地面,前蘇聯和美國已進行載人航天活動139次,共有241名宇航員(其中14名女宇航員)419人次進行了太空飛行;有12名宇航員先後6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4架太空梭已進行了38次往返於天地之間的載人航天任務,有199人次參加了太空梭的飛行活動;還有多名宇航員從「上升2」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上滑離出艙,掛上安全帶和解脫安全帶,以每小時2.88萬公里的速度在太空「行走」,成了人體地球衛星;還包括對太陽系的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八大行星進行的探秘航行,只有冥王星因離太陽太遠,而且太小,尚未探測;還有一些行星探測器肩負著探測星際空間、尋找宇宙生命的使命,有的已接近飛離太陽系正飛向更遙遠、更遙遠的宇宙空間,在茫茫宇宙中去覓知音了……
(6)能源和環境技術
當今世界能源正在步入重大轉折時期,進入第三代能源時代。第一代能源時代是煤炭時代。以煤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很長時期,世界都處於這個時代。第二代能源時代是石油時代。當前世界能源正在進入第三時代——氫能時代。由於太陽能、風能的進一步利用至今還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於是核能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學家預計,到2020年,裂變核能將占電力生產的50%;到2026年,聚變核能將投入商業性電力生產,成為新時代的驕子。
能源與環境關系密切,例如,煤炭造成的酸雨的污染,汽油造成的尾氣的污染,已成為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方面。保護環境,刻不容緩。一門新的學科「環境與生態」開始出現。環境保護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環保技術,也成為人類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之一。

4、科學家正在探索哪些科學前治?
現代科學的五大前沿是:
(1)宇宙科學
這是人類向「大」的方向進行的探索,即宇宙觀的科學。滿天星斗,茫茫宇宙,對於人類來說始終是一個謎。無邊無際的宇宙是什麼樣?它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麼演化的?這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想知道的事情。
宇宙科學主要就是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陽系的形成和變化,等等。科學家們探索的主要方面有:膨脹學說、宇宙爆炸說以及黑洞理論等等。
現在的哈勃望遠鏡,可觀測到140億光年的天體。這個距離,光也要走140億年。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已是140億年前的模樣。現在是什麼樣子,尚不得而知。靠光,永遠也看不到它現在的樣子。
1929年科學家哈勃發現,宇宙的各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且擴散的速度與星系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科學家們還發現宇宙間的物質都有 25%左右的氦豐度。於是科學家們提出了宇宙爆炸和宇宙膨脹的理論。他們認為,我們的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經歷了漫長的由熱到冷的演化史,宇宙膨脹成今天這個樣子已經花了100億—200億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宇宙的年齡有100億—200億年。它還在繼續膨脹之中。
那麼宇宙爆炸前是什麼樣子?它無限膨脹下去又會怎樣?這些科學的未知領域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2)基本物質科學
這是人類向「小」的方向的探索,即微觀的科學。世界是物質的,那麼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各種不同的粒子是怎樣結合起來的?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各種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1932年又證明了原子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1964年,美國蓋爾曼新理論發現更基本的粒子——誇克。10年後得到證實,並發現了「上誇克」、「下誇克」、「奇誇克」等,1994年發現了最後一個「基本粒子」——「頂誇克」的存在。可是,到1996年2月,科學家又宣布,誇克還具有某種未料的結構。為了解釋科學的種種新發現,科學家又提出一個新的理論——「弦論」。弦論假定物質的基本組成不是點狀的粒子而是延伸的弦。弦論是一種把科學家早已發現的自然界的四種力——重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作為一種現象的多種表現形式加以描述的理論。
(3)地球科學
即對人類直接生活的空間進行探索。人類產生在地球上,從目前來看,地球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唯一場所。而人類對地球的了解還很不夠,我們還不能准確地預報地震,無法控制大氣的變化。人類在變革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自然。全球性環境問題,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如環境污染、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壞、氣候異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資源減少等等。人類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對地球和地球系統有深入的了解,為保護地球,也為了保護人類自身。
(4)生命科學
即生物尤其是人類自身的科學。生命究竟是怎樣產生的?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偏偏在地球上出現生命?在眾多的生物中,為什麼唯有人具有智慧?智慧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1997年,人類在探索生命的起源方面又前進了一大步。「探路者」的火星之旅,帶來了火星在遙遠的古代曾經溫暖而濕潤、氣候與地球類似的若干發現。伽利略號探測器發現木衛二冰凍的表面下有海洋。這一切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創造了條件。
(5)非線性科學
即對我們周圍復雜性的事物進行研究的科學。現實中的事物都是錯綜復雜的,例如,湍動的大氣、奔騰的河流、起伏的山脈、大量原子結合起來的固體、生命和大腦的本質等等,我們能不能真正認識這些復雜的現象和事物呢?對復雜現象應該如何進行科學的刻劃?所謂非線性科學就是一門以探索復雜性為目標的新科學。它將對人的自然觀產生巨大的影響,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根本的轉變。
總之,科學前沿是一個廣闊的陣地,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在那裡戰斗,他們的每一個新發現、新突破都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進步。

5、為什麼說知識是產品價值的倍增器?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物質生產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例如,從發現攝影原理(1782年)到發明出照相機(1838年),其間用了56年;從發現雷達原理(1925年)到製造出雷達(1935年),其間用了10年;從發現鈾核裂變原理(1938年)到製造出原子彈(1945年),其間只用了7年;從發現多媒體原理(1987年)到製造出多媒體電腦(1991年),其間只用了4年。不難看出,知識的發展,使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大大縮短了。科學技術專家們可以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他發明創造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使物質生產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物質生產速度的加快完全是知識發展的結果,知識是物質產品價值的倍增器。也正因為如此,知識的價值才會愈來愈高,知識才會比黃金更值錢。現在許多人在使用計算機、VCD時用過一張張小小的光碟或軟盤,製造這張光碟或軟盤(它是用聚碳酸酯製成的)的成本只有3元人民幣,但是,如果用它製成一張「辦公室97」的光碟或軟盤,那麼,它就不再僅僅值3元錢了,而是值8000元人民幣!同樣是一張光碟或軟盤,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別呢(8000和3的巨大差別)?到底是什麼東西使得這張光碟或軟盤這么值錢呢?是知識!美國微軟公司年輕的總裁比爾·蓋茨就是依靠他發明的像「DOS系統」、「視窗95」或「辦公室97版」等這樣的軟體電子產品,到1998年6月,已經擁有510億美元的凈資產,成為世界首富。微軟公司雖然沒有通用汽車公司那樣的居世界之首的各種設施和產品庫存量(它的資產價值為400億美元),但它卻擁有2000億美元的資產價值。他的發家致富決不是像一些罪犯通過走私、販毒獲得的,而是依靠知識「勞動致富」的。
可見,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值錢的不是黃金,而是知識。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就是經濟,知識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I. 有關【知識成就未來】的寫作和圖片嗎謝謝!

這種作文網上挺多 就不給你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