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漢字小知識
擴展閱讀
專插本教育機構怎麼宣傳 2025-01-15 16:50:17
同學生日送什麼生日盲盒 2025-01-15 16:36:14

漢字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03 06:15:51

① 關於漢字的小知識

1、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2、刻劃說:郭沫若先生立足於半坡陶符與殷商甲骨文的比較考察,認為早期的文字可以從結構上分為「刻劃」和「圖畫」兩大系統,「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從半坡和姜寨發現的刻劃符號來看,有的是數字,有的是單字。許多現代學者認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義,當為漢字之源頭 。

3、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4、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

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5、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

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漢語各種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 找一些關於漢字的知識,

漢字造字的基本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漢字的字音因為地域、歷史的原因,有各地的方言,但最終都接受普通話字音的規范;
漢字的字形在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以後,隸書階段進入基本規范,我們今天的正楷字直接源於隸書.
漢字的字義有基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③ 漢字的知識

關於漢字的知識
一 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鍾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准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

④ 漢字知識

甲骨文由來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文字記載的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義。(與《說文》不同,本網站把字形成淵源分為象形、象聲、象事.這*分類要素的進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見;靜態]、象聲[目不可見;耳聞]、象事[可見;動態]、象意[不可見;思考]..是後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的淵源)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人們使用毛筆和小銅刀,把文字書寫、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當時所用材料大部分是烏龜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後人於是合稱為「甲骨文」,也稱為「卜辭」或「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約在十五萬片以上。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極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除去重復的和異體的 約有四千五百個左右。其中,能夠准確認識的約有九百 多字,這些大多數是比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確認的 約三千五百字,大多數是人名、地名等專名字。

甲骨文的內容是什麼呢?甲骨文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相對地定型。並且書寫得熟練,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辭的內容除了關於占卜某時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殺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獵和年成的豐欠以外,還有占卜天氣風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裡被發現的,當時,無意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農夫們,把這些為數不少的骨頭當作葯材,賣給葯鋪。清末時,一些骨片傳到劉鶚手中,劉鶚立刻發現到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銅器上的鍾鼎文年代更早。後來,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學者也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文字,並進一步確定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葯店為葯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 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為二十八,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風格衍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將處理後的龜甲或獸骨,在背面加以鑽洞到即將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龜甲的正面就會在鑽洞的四周圍出現裂紋,這些紋路稱為「兆」。負責觀察紋路的人,也就是負責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斷吉凶之後,才將卜問的內容書寫、刻畫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來記事的。記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筆寫,然後刻畫出來,也有的是直接刻畫出來的。甲骨文多數由上而下直行書刻,這種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 事實上,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產生其實遠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畫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經產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開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國文明的腳步早就啟動了。

肩胛骨文

河南安南小屯出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商朝在西元前十八世紀,是當時東亞唯一使用文字的國家,殷商迷信鬼神,遇事都要貞卜,而貞卜一般都用龜腹甲或牛肩胛骨,合稱甲骨。依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斷代,我們知道甲骨文的字體結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形式,本件屬於第一期甲骨文

⑤ 漢字小知識(急需)

一.字謎
相傳北宋時,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家蘇東坡到妹夫家走親戚。妹夫秦少游舉辦酒席,宴會上舉杯祝酒,順口吟出一首絕句詩,其實這是一則字謎:「我有一物生得巧,半邊鱗甲半邊毛,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蘇東坡一聽,微笑著說:「我有一物兩邊旁,一邊好吃一邊香,一邊上山吃青草,一邊入海把身藏。」這時,文思敏捷的蘇小妹脫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雙翅,半身長四蹄。長蹄跑不快,長翅飛不起。」他們三人說的都是同一個字

謎底是 鮮

二.歇後語
外甥打燈籠----- 照舊(舅)
打破沙鍋------ 問(紋)到底
小蔥拌豆腐----- 一清(青)二白>
三.漢字起源
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陰爻陽爻編碼的太極文化,創造於繪畫、結繩、契刻、編貝等。
漢字是象形文字。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依據相關的事物、文字的寫法和讀音進行變化。而不是象大多數西方文字那樣只是來自於發音。
例如:「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寫作一道鼻樑,兩個鼻孔,明顯像人的鼻子。後來鼻樑縮短了,鼻孔靠攏了,鼻子底部變成一橫畫了,後來,字形跟鼻子的區別越來越大。正因這個變化,這個字慢慢引申為自己、自身、自家、親自等意思,而「鼻子」這個意思用法卻越來越少。於是,人們在已經不像鼻子的「自」的下邊加一個聲旁「畀」,寫成「鼻」。

四.大禍
「馬虎」的來歷: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⑥ 關於中國漢字知識

首先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從形成體系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三四千年的歷史。最初是殷朝的甲骨文,而後是周朝金文,接著是戰國金石竹帛文,再是秦朝小篆(漢字轉折階段),漢朝隸書,魏晉之後楷書。

⑦ 漢字小常識

1、漢語屬於漢藏語系。
2、漢字是記錄漢語言的符號,它大約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漢字是從事社會生產勞動的人們創造的。
3、漢字包括三要素:形、音、義。
4、六書之說,是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學者分析歸納出來的六種字形結構的規律,許慎《說文解字》對六書部首定義,並舉實例,對後世影響最大。
5、「六書」的名稱和順序是:一、象形;二、指事;三、會意;四、形聲;五、轉注;六、假借。前四種是造字的方法,後兩種是用字的方法。
6、漢字的字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增加,漢字中形聲字最多。
7、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00多個。
8、漢字的結構形式可分為兩種:獨體和合體。象形、指事字多是獨體字;會意、形聲字多是合體字。如:日、月、上、下是獨體字,景、岩、江、河是合體字。
9、漢字從古到今,先後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楷書是現在通行的手寫體和印刷體。
10、反切是中國古時候最常用的注音方法,主要特點是以上一字的聲母與下一字的韻母拼合成一個字的音。
11、古代漢字字音有四聲,這四聲是:平、上、去、入。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四種聲調不盡相同。
12、古代中國人寫詩歌都要求押韻。「韻」包括一個字音的主要母音和韻尾。凡是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就是同韻的字。把同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韻。
13、古代詩歌押韻的依據是韻書。最重要的韻書有《切韻》、《廣韻》和《中原音韻》。《佩文韻府》是清朝康熙年代編輯的分韻編排的辭書,我們現在寫作詩詞還可利用它查尋典故,修飾詞藻。
14、中國最早的字典是《爾雅》。《爾雅》的字是按意義分類的,全書共十九章。
15、中國按字的形體及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研究中國文字學的主要參考書。後代研究此書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16、《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作者是西漢的楊雄。全書將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
17、中國語源學的第一部書是劉熙寫的《釋名》,《釋名>>試 圖找出每個漢字最初命名的原因。
18、中國的方言一般分為: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閩南方言等七大方言。
19、漢字由繁變簡的四個主要途徑:「代」、「換」、「省」、「承」。
20、漢語的書面形式,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1919年「五四」 運動以後,白話文取得了正式書面語資格。
21、現代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22、中國的共同語,在中國大陸稱「普通話」,在台灣稱「國語」,在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稱「華語」。三種稱說,名稱不同,實質相同。
23、1958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和隔音符號五個部分。
24、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19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為推廣普通話提供了法律依據。
25、普通話有輔音22個,其中n既能作聲母又能作韻母,ng則只能作韻母,不能作聲母。
26、普通話里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
27、音節是聽覺中最容易分辯出來的語音單位,也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一般說來,漢語的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如「飄piāo」是一個音節,「皮襖pi'āo」是兩個音節。
28、漢語普通話的音節一般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要素。一個音節最多可以有四個音素,最少一個。如zhuāng(庄);ā(阿)。
29、從韻頭情況看,韻母可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通常合稱四呼。
30、「他喜歡唱歌?」這句話,音調逐漸上升。「他喜歡唱歌。」這句話,語調逐漸下降。句子里這種用來表達意思和感情的抑揚頓挫的調子,叫做語調,也叫做句調。
31、漢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中歷史悠久而又體制特殊的一種文字,它不是用字 母把語言的音素或音節顯示出來的表音文字,漢字屬於表意文字。
32、現代漢字筆形主要可分為橫、豎(ㄧ)、撇(丿) 、點(、)捺(ㄟ)、挑、鉤、折八種,書法上用「永」字作為代表概括這八種主要筆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說。
33、現代漢字中,除了幾百個獨體字外,成千上萬的合體字都是由幾百個部件按不同的方位關系逐層組合而成的。
34、1981年,中國政府公布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這是計算機漢字處理的一項重要標准。集內收字分為兩級,一級字3755個,二級字3008個。這6763個字可以看作目前現代通用漢字的數量。
35、聯合國大會於1973年12月18日全體會議一致通過,把漢語列為大會和安理會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
36、漢字的表意性,具體表現在象、指事、會意、形聲等構字方法上。如:「日」「月」是象形字,「上」「下」是指事字,「江」「河」是形聲字,「武」「信」是會意字。
37、象形是描述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月、牛」等。指事是用象徵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方法,例如「上、下、本」等。
38、用兩個或幾個偏旁合成一個字,使這些偏旁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例如「休、從」等。
39、由表示字義類屬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組成新字,這種造字法叫形聲,如「洋(yáng)」字,從水(氵)羊聲,說明「洋」字跟水有關系,發音是從「羊」字來的,因此「洋」的形旁是「氵」,聲旁是「羊」。
40、現代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但由於古今語音的演變等原因,多數形聲字的聲旁和整個字的讀音不完全相同,例如,「約(yǖe)」和「釣diào」,聲旁同為「勺(sháo)」,但發音各不相同。
41、筆順是書寫漢字時筆畫的先後順序。漢字筆順的基本規律是:先橫後豎(如「十」),先撇後捺(如「人」),從上到下(如「花」),從左到右(如「林」),從外到內(如「同」),先進後封(如「回」),先中間後兩邊(如「小」)。
42、1956年,中國政府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涉及的漢字稱為「簡化字」,這些字的舊有形式或其他異體字便被稱為「繁體字」。
43、錯字是指不成字的字,別字是把甲字當作乙字來寫,把「成績」寫成「成積」,「積」就是別字。
44、偏旁是構成合體字的基本單位,如構成「億」的有「亻」和「乙」兩個。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字典中的各部的首字,如「億」字中的「亻」(立人旁)。
45、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
46、短語是詞和詞的語法組合。
47、詞都是由語素構成的。詞中表示基本意義的語素叫詞根;加在詞根後面表示附加意義的語素叫詞綴。如「桌子」里的「桌」是根,「子」是詞綴。
48、詞包含語音和意義兩個部分,詞的意義部分即詞義。只有一個意義的詞叫單義詞。
49、有兩個以上意義的詞叫多義詞。多義詞是一詞多義,幾個意義之間往往有聯系。
50、語音相同而意義之間沒有聯系的詞叫同音詞。
51、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叫同義詞。
52、反義詞是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如:生—死 動—靜 有—無 分散—集中 通俗—高雅 節約—浪費。
53、外來詞也叫借詞,指的是從外族語言里借來的詞,如「幽默」、「浪漫」、「模特兒」等。
54、有些詞彙只在某幾個或某個方言詞使用,這樣的詞彙叫方言詞,如閩南話、客家話使用的詞彙。
55、成語是一種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意義具有穩定性,結構具有凝固性。大多數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如:廢寢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補牢、一干二凈。
56、慣用語是指人們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慣用語的主要特徵是 簡明生動、通俗有趣。如:走後門、天曉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57、歇後語是一種口頭用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象謎面,後一部分象謎底,後一部分常常不說出來,讓人猜想它的含義。如:大海里撈針----無處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58、諺語是人們總結生活經驗的句子,表示豐富的含義,諺語的結構整齊,常用對比組成句式,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冬天雪蓋三床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59、表示人、地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如:孔子、老師、中國、鄉村、飛機、桌子、小麥、西瓜等。
60、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叫動詞,如:說、發生、愛、走、讀、考慮、耕種、支援等。
61、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叫形容詞,如:大、聰明、干凈、紅的等。
62、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叫數詞。基數詞表示數目的多少,如「一、二、三、四」;序數詞表示次序前後,通常由基數加「第」構成,如「第二、第三」。
63、量詞又叫單位詞,表示計算單位;物量詞,表示人與事物的單位,如個、只、雙、副等;動量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單位,如次、趟、遍、頓等。
64、數詞和量詞常常連用,構成數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前邊,如「一本書、一雙鞋、一副眼鏡」;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動詞後邊,如「走一趟、來一下、吃一頓、去一次」。
65、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詞叫代詞。可以分為以下三小類:
①代替人或物名稱的詞叫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第二人稱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第三人稱單數用「他」、「她」或「它」,復數用「他們」。
②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如「誰」、「哪」。
③指人或事物的叫指示代詞,如「這個」、「那個」、「此處」、「彼處」等。
66、副詞常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動作行為的程度、范圍、時間等意義,常用的副詞有:很、非常、都、已經、忽然、到底、簡直等。
67、象聲詞是摹擬自然界聲音的詞,如: 河水 嘩嘩地流著;蜜蜂 嗡嗡地叫著。
68、嘆詞是表示感嘆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唉、啊、哎呀、哼」等。
69、連詞是連接詞、短語、分句和句子的詞,如「和、而且、不但、或者」。
70、結構助詞主要有「的」、「地」、「得」,「的、地」表示兩個部分的修飾、限定關系,「得」表示補充關系,如:燦爛 的陽光;慢慢地說;高興 得跳了起來。
71、動態助詞主要有「著」、「了」、「過」,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著」表示動作行為正在 進行中,「了」表示動作行為的實現,「過」表示曾經發生過。如:他走著(正在走);他走了(已經離開這里);他來過(表示曾經來過這里)。
72、語氣助詞主要有「的、了、嗎、吧、呢、啊、呀」,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都用在句子末尾。如:他會的(表示陳述);多美呀(表示感嘆)
73、句子的用途主要有四種:
①告訴別人一件事,這類句子叫陳述句;
②詢問別人一件事,這類句子叫疑問句;
③要求別人一件事,這類句子叫祈使句;
④表達自己的某種強烈感情,這類句子叫感嘆句。
74、陳述句句末用句號。肯定一件事,用「是」字句;否定一件事,用「不」、「沒」、「沒有」等。例如:他是個聰明的小孩;他沒有告訴我。
75、疑問句句末用問號。根據表示疑問的情況,可以分成四類:是非問、特指問、選擇問、正反問。
76、是非問:這種問句常用語氣詞「嗎」,回答時可以用點頭、搖頭的方式,或用肯定、否定作回答。如:這事你知道嗎?
77、特指問:用疑問代詞「誰、什麼、哪、怎樣」等提問,要求對這些疑問代詞作回答,如:誰叫他來的?
78、選擇問:提出兩種(或幾種)看法,希望選擇一種回答,常用「是」和「還是」相呼應,也可以用語氣詞「呢」。如:咱們打籃球,還是打排球?你想學中醫呢,還是想學西醫?
79、正反問:用肯定否定並列的方式提問,要求用肯定或否定來回答。如:你是不是北京人?
80、祈使句的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語氣詞。祈使句也常用感嘆號(!),有「命令、請求、勸阻、禁止」等不同語氣。如:快把煙扔掉!
81、感嘆句句末用感嘆號(!),表達某種感情的句子。如:真美呀!
82、以動詞「是」作謂語的句子,叫「是」字句。基本格式是:主語+「是」+賓語。如:你是我們的好朋友。 否定的「是」字句的格式是:主語+「不是」+賓語。如:她不是大夫。
83、以動詞「有」作謂語的句子,叫「有」字句。基本格式是:主語+「有」+賓語。如:她有一 輛汽車。「有」字句的否定格式是:主語+「沒有」+賓語。如:她沒有汽車。
84、「把」字句,表示對某人、某事物施加某種動作並強調使某人、某事物產生某種結果或影響。如:你把你的意見說一說。
85、「被」字句,說明某人、某事物受到某動作的影響而產生某種結果,口語里也可以用「叫」 或「讓」表示。如:劉先生的畫被買走了;我的自行車讓小方借走了。否定句式是在「被」字前用「沒(有)」,如:畫沒有被買走。
86、表示兩個人或兩種事物在性狀或程度上的差別的句子叫比較句。漢語里表示比較的方法很多,用介詞「比」、「跟」,用動詞「像」、「不如」等。如:他比我高;我沒有他高。
87、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句構成的,有完整意義和一定語調的句子叫復句,它所包含的單句叫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一定的語法手段(語序和關聯詞)來表示的。如: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改變咱們的計劃。
88、按照分句之間的關系,可以把復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型。聯合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平等地連接起來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並列的,分不出主次。如:他一邊喝茶,一邊看電視。偏正復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構成的,正句是全句的主要意義所在,偏句從種種關繫上去說明、限制正句。如:風太大,所以比賽改期了。
89、在聯合復句中,分句與分句之間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並列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選擇關系四種。如:
阿里漢字不僅寫得快,而且寫得很工整。(遞進關系)
這是卧室,那是書房。(並列關系)
您明天動身,還是後天動身?(選擇關系)
一下課,我就去你那兒。(承接關系)
90、偏正復句中,偏句與正句之間也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因果關系、轉折關系、條件關系、讓步關系等四種。如:
雖然他最近很忙,但是每天都按時鍛煉。(轉折關系)
由於天氣不好,飛機晚點了。(因果關系)
即使你不願意參加,也沒關系。(讓步關系)
不管你來不來,我們也要討論。(條件關系)
91、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里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可以幫助讀者正確地了解文意。陳述語氣用句號「。」,疑問語氣用問號「?」,感嘆語氣用感嘆號「!」,祈使語氣可以根據語氣強弱分別用感嘆號或句號。
92、破折號「——」可以用來表示 說話中斷或口氣的突然轉換,如:今天我本來打算去一趟,可是——;還可以表示聲音的延長,如: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破折號還可以表示注釋,如:今天是中國人的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
93、在運用語言時,把一些動物、植物或沒有生命的事物寫得跟人一樣,叫「擬人」。如:月亮笑彎了腰。
94、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它包含三個成分: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95、比喻詞有「象、如、若、彷彿」等的比喻是明喻,如:老師象園丁。
96、不用比喻詞,而用「是、當作、變成、成了」等聯接本體和喻體的是暗喻,也叫隱喻,如:老師是園丁。
97、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的句子叫借喻,如:我們熱愛園丁。
98、對聯,也叫對子,是指懸掛或雕刻在門邊等處的聯語,分上、下兩聯,豎寫,右為上聯,左為下聯,上下兩聯字數必須相等,大體上對偶。
99、詞典和字典是經常必備的解釋疑惑、提供知識資料的工具書。
100、《漢語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是到目前為止收漢字最多的字典,按部首排檢。
101、《新華字典》,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出版以來,成為流傳最廣的一部小型字典。
102、《現代漢語詞典》是以記錄普通話詞彙為主的中型詞典,供中等以上程度的讀者使用。
103、《辭源》是閱讀古書用的工具書,收詞較廣,除古今詞語之外,還收有網路名詞術語。
104、《辭海》是一部能滿足多方需要的,兼收語文詞語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名詞術語的綜合性網路詞典,詞條按部首排列。

⑧ 關於漢字的知識有哪些

1、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2、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記事性圖畫和刻符,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4、漢字的造字法是古人根據漢字的結構和造字規律,歸納總結出來的造字方法。漢字造字法有六種,又稱「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借和轉注。「六書」最早出現在《周禮》,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對「六書」的進行了完善,近現代的學者在《說文解字》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改進,有三書說、四書說等,但「六書」依然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造字法。

5、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漢語各種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

⑨ 漢字小知識(急需)!!!

一.字謎
相傳北宋時,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家蘇東坡到妹夫家走親戚。妹夫秦少游舉辦酒席,宴會上舉杯祝酒,順口吟出一首絕句詩,其實這是一則字謎:「我有一物生得巧,半邊鱗甲半邊毛,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蘇東坡一聽,微笑著說:「我有一物兩邊旁,一邊好吃一邊香,一邊上山吃青草,一邊入海把身藏。」這時,文思敏捷的蘇小妹脫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雙翅,半身長四蹄。長蹄跑不快,長翅飛不起。」他們三人說的都是同一個字

謎底是 鮮

二.歇後語
外甥打燈籠----- 照舊(舅)
打破沙鍋------ 問(紋)到底
小蔥拌豆腐----- 一清(青)二白>
三.漢字起源
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陰爻陽爻編碼的太極文化,創造於繪畫、結繩、契刻、編貝等。
漢字是象形文字。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依據相關的事物、文字的寫法和讀音進行變化。而不是象大多數西方文字那樣只是來自於發音。
例如:「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寫作一道鼻樑,兩個鼻孔,明顯像人的鼻子。後來鼻樑縮短了,鼻孔靠攏了,鼻子底部變成一橫畫了,後來,字形跟鼻子的區別越來越大。正因這個變化,這個字慢慢引申為自己、自身、自家、親自等意思,而「鼻子」這個意思用法卻越來越少。於是,人們在已經不像鼻子的「自」的下邊加一個聲旁「畀」,寫成「鼻」。

四.大禍
「馬虎」的來歷: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⑩ 有關漢字的知識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表意性質的音節文字,現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個到八千個,大多數是形聲字。現代漢字的字體都是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等演變而來的。
在長久的實踐中,人類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還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文化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文字,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不可埋沒的貢獻。
具體的內容可以看一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