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四層次的平行宇宙有什麼不同
雖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層多重宇宙中初始條件、物理常數可能各不相同,但支配自然的基礎法則是相同的。為什麼要到此為止?為何不讓這些基礎法則也多樣化?來個只遵守經典物理定律,讓量子效應見鬼去的宇宙如何?想像一個時間像計算機一樣一段一段離散地流逝,而非現在那樣連續地流逝的宇宙?再想像一個簡單的空心十二面體宇宙?在第四層多重宇宙里,所有這些形態都存在。
平行宇宙的終極分類,第四層。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宇宙。宇宙之間的差異不僅在表現物理位置、屬性或者量子狀態,還可能是基本物理規律。它們在理論上幾乎就是不能被觀測的,我們能做的只有抽象思考。該模型解決了物理學中的很多基礎問題。
為什麼說上述的多重宇宙並非無稽之談?理由之一就是抽象推理和實際觀測結果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數學方程式,或者更一般地,數字、矢量、幾何圖形等數學結構能以難以置信的逼真程度描述我們的宇宙。1959年的一次著名講座上,物理學家EugeneP.Wigner闡述了「為何數學對自然科學的幫助大得神乎其神?」反言之,數學對它們(自然科學)有著可怕的真實感。數學結構能成為基於客觀事實的主要標准:不管誰學到的都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如果一個數學定理成立的話,不管一個人,一台計算機還是一隻高智力的海豚都同樣認為它成立。即便外星文明也會發現和我們一摸一樣的數學界構。從而,數學家們向來認為是他們「發現」了某種數學結構,而不是「發明」了它。
關於如何理解數學與物理之間的關系,有兩個長存已久並且完全對立的模型。兩種分歧的形成要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模型認為,物理現實才是世界的本源,而數學工具僅僅是一種有用的、對物理現實的近似。「柏拉圖」模型認為,純粹的數學結構才是真正的「真實」,所有的觀測者都只能對之作不完美的感知。換句話說,兩種模型的根本分歧是:哪一個才是基礎,物理還是數學?或者說站在青蛙視點的觀測者,還是站在鳥視點的物理規律?「亞里斯多德」模型傾向於前者,「柏拉圖」模型傾向於後者。
在我們很小很小,甚至尚未聽說過數學這個詞以前,我們都先天接受「亞里斯多德」模型。而「柏拉圖」模型則來自於後天體驗。現代理論物理學家傾向於柏拉圖派,他們懷疑為何數學能如此完美的描述宇宙乃是因為宇宙生來就是數學性的。這樣,所有的物理都歸結於一個根本的數學問題:一個擁有無窮知識與資源的數學家理論上能從鳥視點計算出青蛙的視點——也就是說,為任何一個有自我意識的觀測者計算出他所觀測的宇宙有些什麼東西、它將發明何種語言來向它的同類描述它看到的一切。
宇宙的數學結構是抽象、永恆的實體,獨立於時空之外。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段錄像,數學結構不是其中一楨畫面,而是整個錄像帶。試設想一個由四處運動的點狀粒子構成的三維世界。在四維時空——也就是鳥的視點——看來,世界類似一鍋纏繞糾結的義大利面條。如果青蛙觀測到一個總是擁有恆定速率,方向的粒子,那麼鳥就直接看到它的整個生命周期——一根長長的、直直的面條。如果青蛙看到兩個相互圍繞旋轉的粒子,鳥就看到兩根以雙螺旋結構纏在一起的面條。對青蛙來說,整個世界以牛頓運動定律和引力定律為規則運作;而對鳥來說,世界被描繪成「義大利面條幾何學」-種數學結構。青蛙本人也僅是面條-大堆復雜到構成它們的粒子能存儲和處理信息的面條。我們的宇宙要比上述例子復雜的多,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如果有的話——那個能正確描述它的數學結構。
「柏拉圖」派模型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何我們的宇宙是現在這個樣子。對「亞里斯多德」派來說,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宇宙的物理本源就是我們觀測到的樣子。但「柏拉圖」派不僅無法迴避它,反而會困惑為什麼它不能是別的樣子。如果宇宙天生是數學性的,為什麼它僅僅基於「那一個」數學結構?要知道數學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似乎在真實的核心地帶有某種最基本的不公平存在。
作為解決該難題的一條路徑,我認為數學結構有著完全的對稱性:基於任何數學結構的宇宙都確實存在。每一個數學結構都有與之相關的平行宇宙。構成這個宇宙的基礎並不在該宇宙內而是游離於時間和空間之外。大部分平行宇宙內很可能不存在觀測者。這種假說可以看成是本質上的柏拉圖主義,它斷言柏拉圖領域提及的數學結構或是聖荷西州立大學的數學家RudyRucker所謂的「精神領域」都存在對應的物理真實。它也類似於劍橋大學的宇宙學家JohnD.Barrow提到的「天空中的π」,或是哈佛大學的哲學家RobertNozick提出的「多產性原理」,或是普林斯頓的哲學家DavidK.Lewis所謂的「形式現實主義」。第四層終於宣告了多重宇宙在層次上的終結,因為任何自相容的物理理論都能表達成某種數學結構。
第四層多重宇宙的假設作出了可驗證的預言。在第二個層次上,它包含了全體可能(全體數學結構)和選擇效應。數學家們還在繼續為這些數學結構分門別類,而他們最終應該發現,用來描繪我們世界的那個數學結構將會是所有符合我們觀測結果的結構中最簡單那個。類似地,我們將來的觀測結果將會是那些最簡單的、與過去觀測結相一致的東西;而過去的觀測結果也應該是最簡單的、與我們存在相符合的那些。
想要定量化這種「簡單」是個嚴峻的考驗,與之相關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但最具震撼性和令人鼓舞的是,對稱和恆定的數學結構力圖表現出的簡明與整潔也正是我們宇宙所展現的。數學結構趨向於越簡單越好,那些復雜的附加公理無疑破壞了簡潔。
以上便是我們所討論的平行宇宙理論,它分為由低到高四個層次,與我們熟知宇宙的差異也隨層次不同越來越大。這些差異可以來自不同的初始條件(第一層);不同的物理常數、粒子種類和時空維數(第二層);不同的物理規律(第四層)。有意思的是,第三層才是最近幾十年研究最火熱的東西,因為它本質上沒有增添任何新的宇宙類型。
未來十年內,發展迅猛的對宇宙微波背景和空間大尺度物質分布的測量會進一步確定空間的准確曲率和拓撲結構,其結果將直接支持或駁倒第一層多重宇宙的假說。這些測量結果也會驗證「無序持續膨脹」理論,從而間接探測第二層多重宇宙。同時天體物理學與高能物理領域的巨大進展也將進一步闡明到底我們宇宙的哪些物理常數被「調節」過了,以此加強或削弱第二層多重宇宙的可信度。
如果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的大量努力成功的話,將為第三層平行宇宙提供更加深遠的證據。不僅如此,量子計算機的工作是在本質上利用第三層多重宇宙的平行性。大量的試驗同時也在尋找違反統一性——最終決定量子平行宇宙存在於否的證據。現代物理學在其面對的最重大挑戰——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場論統一起來中成功與失敗會改變對第四層多重宇宙的看法:最終會找到那個描述我們宇宙的數學結構,抑或是礙於數學的局限性而停止不前,最終放棄第四層次。
你是否該相信平行宇宙?主要爭論集中在:它們很浪費並且很奇怪。最首要的爭論是,平行宇宙似乎不遵循「奧卡姆的剃刀」原則,因為它假設永遠觀測不到的其他宇宙存在。為何老天爺如此浪費並沉醉於這些多到無窮無盡的不同世界?爭論充斥平行宇宙的每一個層次,為什麼自然界偏偏要如此浪費?空間、物質或原子——毫無疑問地,僅第一層多重宇宙就已經包含了無限的上述事物,誰在乎它多浪費點呢?關鍵是讓理論顯式地變得簡單。懷議論者擔心要描述所有不可見世界所需的信息量。
然而,一個整體集合往往要比集合中的單個元素簡單得多。該原理在描述演算法的時候很常用。我們知道,一個非常簡短的計算機程序程序就能輸出異常龐大的信息量。舉例而言,考察整數集。哪個更簡單些,整數集還是其中某個特定整數?也許你會天真的覺得單個整數簡單些,但事實上整個整數集能用非常簡單的規則表達出來,寥寥幾行計算機程序就能產生它們;相反單個整數卻可能難以置信的大。因此,真正簡單的是整個集合。
同樣,愛因斯坦的整套引力場方程要比其中某個特定的要簡單。前者只需要很少幾個方程就能描述,而後者要求在某些超平面指定大量的初始數據。由此我們學到,當我們把注意力局限在全體元素的一小部分上,復雜性就會大大增加,也就失去了整個系統原本應有的對稱性和簡潔性。
從這種意義上說,更高層次的多重宇宙意味著更簡單。為了從我們居住的宇宙走向整個第一層多重宇宙,需要指定許多初始條件來消除彼此的差異;若是升級到第二層,需要指定一些物理常數;到了第四層則完全不用指定任何東西。多餘的復雜性完全來自觀測者的主觀視點——也就是青蛙的視點。從鳥的視點來講,多重宇宙要簡單的多。
而抱怨該理論太奇怪的人出發點多半來自審美上而非科學上。然而這種看法只有在亞里斯多德派中才有意義。我們期待著什麼?當我們提出「現實的本源是什麼」如此意義深遠的問題時,難道我們僅期待一個聽起來不那麼奇怪的答案?進化賦予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物理現象的直覺,然而它僅對我們遠古的祖先有用。現在,當我們遨遊於遠超日常物理的世界,我們應當預見到它們也許會很奇怪。
四層多重宇宙的共通特色是最簡潔與最優雅的理論自然而然地包含著平行宇宙。要否認它們的存在,你必須復雜化你的理論,增加沒有觀測結果支持的過程和特殊的假定:無限的空間、波函數坍塌和天性不對稱。那麼,哪個才是真正的浪費和不雅,許多宇宙還是許多規則?也許我們將逐漸習慣宇宙的奇妙而終將發現這種不可思議的奇妙正是它魅力的一部分。
什麼是平行宇宙?假設你手裡拿著一片樹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片樹葉,當然啦,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么。能不能換種看法呢:你手裡拿著無數片樹葉,只不過它們全都一模一樣,在時間空間上疊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見一片樹葉,呵呵,有點詭辯,但也沒錯吧。甚至連你自己都有無限多個,只不過疊在一起了,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沒准會分一個出來呢。雙面維若尼卡?不是啦,分出來的不止你一個人,整個世界那會跟著分出去了,於是有兩個互不相乾的世界,其中各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只是你們倆永遠都不會碰到一起,也就無從知道對方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平行宇宙了。
往高深里說,這牽涉到量子物理學,往淺顯里說,估計大家小時候閑來沒事也想到過這個。官方說法都不盡統一,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多重宇宙,反正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就行啦。
比如邁克福克斯回到過去撮合老爸老媽的婚姻,嘩,電光一閃,世界分裂,邁克回去的並不是自己原先的那個世界,而是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平行世界,這兩個平行世界在邁克回來之前是完全一模一樣,重合在一起的,邁克一出現,就橋歸橋路歸路了。在分出來的這個平行世界裡邁克其實愛幹嘛就幹嘛吧,就算娶了本該當自己老媽的那個女人,也不會造成自己消失的。
這么一說時間旅行就講得通了,回到過去並不能改變現在,而是創造出另外一個新的世界來。就算殺你祖母,殺的也是另一個世界裡的祖母。不過這樣一來阿諾回去殺琳達就沒有道理了,因為就算他得手,也不幹現在什麼事,只是改變了另一個世界的發展走向。而且這樣一來,很多英雄行為就缺乏動機了,難怪好萊塢不喜歡這樣的理論。
不過有了理論,總會用得著,李連傑不就在《宇宙追緝令》的平行宇宙中來來回回趕了一通么。只是吃力不討好,累得要死,票房口碑皆差。李連傑的平行宇宙稱作"先置平行宇宙",就是說不管你玩不玩時空挪移,無限多個宇宙原本就存在,有本事你就可以在裡面竄來竄去。相對來說還有一種理論就是"後置平行宇宙",只有你時空旅行,改變了歷史,才會有新的平行世界分化出來。說到底也就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什麼可多爭論的。
1.人不可能回到過去,因為發生過的事情怎麼可能再出現一次呢?(M支持此看法)有一個叫「祖母悖論」的理論很好的證明了人不可能回到過去。理論是這樣講的:假如一個人回到過去把他的祖母給殺了(在這個人的母親還沒有出生前),就是說他祖母死了,因此來講這個人的母親也就沒出生,這個人也就不可能再出生。而歷史的發展到現在,按理來說這個人是不存在的。而現實中這個人的確是存在的。這兩個情況就出現了相互矛盾的情況。從而證明了人是不能回到過去的。(不知道啰嗦了半天,有人明白沒)
2.人可以回到過去,同時又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平行宇宙論」。就是說一個人回到她祖母的時代,從那一時刻開始,宇宙的發展及演化就分成了兩個平行的宇宙。第一種情況,他把他的祖母Kill了,在第一個宇宙中的發展是這個人把她的祖母K了,而到現在這個人也就不再存在了;而在另一個宇宙中的發展還是像現在一樣,這個人還是存在的。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一樣。科學家們還講,空間是由無數這樣的平行宇宙組成的。真是不可思議。
㈡ 找一些有關宇宙天體科普網址
你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視頻,下面這些都是有關於天文宇宙的視頻,有一些不錯,可以看下
《斗轉星移》
《宇宙千年》
《浩瀚宇宙》
《宇宙形成》
《觀星指南》
《天文網路大全》
《卡爾薩根的宇宙》
《旅行到宇宙邊緣》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探索系列》(天文科技)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月球的資料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 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 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徵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 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軌道的其它特徵 名稱 數值 (d) 定義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近地點距離 ~364 397 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6 731 千米
軌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人類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 月球宇航員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牌匾上繪有地球的兩面,並有三名太空人及當時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遜的簽署。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後人。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有關月亮的神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忒彌斯,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月牙兒,象徵著阿爾忒彌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 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
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狀況---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
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
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
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 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
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
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 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
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 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
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 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
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 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從何而來?---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這並非無稽之談,因為科學的動力就在於大膽的想像,沒有創見就不會有新的突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時又何嘗不是無稽之談。而中國人在科學上欠缺的正是這種大膽的創見。
我們為什麼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麼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於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下面看看他的自轉時間是多少.我們不妨還設定當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時的姿態為初始姿態..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你的朋友逆時針挪動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時,他的自轉姿態就發生了逆時針90度的旋轉.(如果你的朋友在過程中不"自轉"的話,那麼當他在此位置時,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實際實驗時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卻是朝向正東方向,所以他相對與初始位置逆時針繞自己旋轉了90度.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於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
廣寒宮——月球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還有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詠月佳句。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娥眉,同時象徵著阿爾特彌斯的神弓。
皓月當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環形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里。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 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㈣ 一位24歲女學生發現了閃爍的深空天體,為何她卻與諾獎失之交臂
目前諾貝爾獎和科學相關的獎項已經頒發完畢,我們祝賀所有獲獎的得主,以及他們為人類基礎科學做出的巨大貢獻。有時我們都在想,為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很多,那諾獎能不能做到絕對公平、公正呢?顯然不能!現在我們就回顧一下在諾貝爾獎史上被遺忘的一位女性天文學家,是她的嚴謹和細心改變了天體物理學的發展。
1974的物理學諾獎頒發給了天文學一個重大發現
1967年冬天的某一天,24歲的喬瑟琳·貝爾·伯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正在仔細查看一台射電望遠鏡幾近被凍結的刻度盤。她一邊咒罵著這個鬼天氣,一邊對著儀器呼氣,希望能讓儀器趕快解凍。突然,望遠鏡的記錄儀又發出熟悉的響聲,便開始傳送一系列有規律間隔的滴答聲。
2017年喬瑟琳·貝爾在貴陽的科普講座
盡管如此,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喬瑟琳·貝爾還是繼續前進,在牛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客座教授的職位。她目前是愛丁堡皇家學會、蘇格蘭國家科學與藝術學院的首位女性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基礎物理突破獎評選委員會宣布了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得主為英國天體物理學家Jocelyn Bell Burnel(喬瑟琳·貝爾·伯內爾),以表彰她發現了脈沖星,以及在科學界中表現出的啟發人心的領導力。
喬瑟琳·貝爾在科學上表現得嚴謹態度和對脈沖星發現所做出得巨大貢獻,最終贏得了世人的尊敬,現在更是被稱為脈沖星之母。
㈤ 求一份以天文為主題的活動策劃書,要有可行性喲
你這策劃書,網上還是有很多的,如果你讓網友按你要求給你寫,
我感覺在免費的情況下,應該沒有人的,畢竟寫策劃書還是需要腦筋和時間的,
我個人建議你 還是找個類似的範文去看看,然後再結合你那的實際特點去寫一下,
比你單獨的去想怎麼寫,我感覺還是有難度的,畢竟要寫那麼多文字 也要條例清晰。
我推薦你去 迎客樓策劃書 專欄 找一下吧。最後祝你早日完工。呵呵
雖然沒給你寫範文,但是畢竟發自內心的,最後感謝你採納。
㈥ 天體物理學有哪些大學急
1、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2、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簡稱「南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中國科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九校聯盟」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4、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國家「七五」、「八五」首批重點建設十所大學之一。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設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的著名學府。
5、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簡稱「廣大」,是廣東省和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試點高校,也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6)天體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的師資力量
2016-2017學年,北大共有專任教師3250人,其中校本部專任教師2572人,醫學部專任教師678人,另有3000餘位附屬醫院醫生承擔本科教學工作。其中正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49.48%,副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36.05%。
2017-2018學年,北京大學共有72名「千人計劃」入選者,153名「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208名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和特聘教授,24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7名國家級教學名師,79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4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6個北京市教學團隊。
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先後揭曉,北京大學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在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合49名;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在編中國工程院院士合9名;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含兼職)合79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兼職)合19名 。
㈦ 美國的大學中天體物理學專業好的以及其排名並簡介各大學。
001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Princeton University
002哈佛大學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003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Stanford University
00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部 Graate Divis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005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raate School
006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007加州大學聖巴巴拉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008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University of Chicago
010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Cornell University
這個是研究生排名,天體物理在大學本科基本與理論物理並無二致,研究生才會凸顯特徵或高端的研究。
這裡面基本都是常青藤,斯坦福和麻省對本科教育投入卓越。 普林斯頓的話,更側重研究生。 如果你想學習基礎物理,可以看看斯坦福 倫納德.蘇士侃的講座,但需要較深的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功底,甚至你需要了解20世紀數學與物理發展史。
㈧ 急求小學科學知識講座稿
小學科學的一些知識,應該對你有用!!!
1.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針孔照相機是根據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原理製造的。幻燈機、電影放映機、照相機、攝像機是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製造的。潛望鏡是根據光的反射原理製造的。
2. 小孔成像的實驗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擋住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反回去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光從一個透明物體進入另一個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種物體都能反光,反光的情況不同。紅顏色物體反射紅色光,黃色物體反射黃色光,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光的顏色不同。白色的物體比黑色的物體反光能力強。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
5. 平常使用的鏡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是由於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鏡里的像與物體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叫做凸透鏡。凸透鏡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利用凸透鏡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當凸透鏡距紙屏近、距蠟燭遠時,形成的是縮小的像;當凸透鏡距紙屏遠、距蠟燭近時,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組成的。瞳孔像照相機的光圈,能控制光線的強弱;晶狀體像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視網膜像實驗中的紙屏,能映出圖像。
9. (我們是怎樣看到周圍的物體的?)我們周圍的物體,有的自己發光,有的能反射別的物體的光。當它們發射或反射的光通過瞳孔、晶狀體進入眼睛後,會在視網膜上形成這些物體的像;連接視網膜的視神經立即把這些光信號報告給大腦,我們就看到了這些物體。
10. (為什麼遠近物體都能看得清?)晶狀體的凸度是靠牽引晶狀體的肌肉調節的。肌肉收縮,晶狀體的凸度變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處的物體;肌肉舒張,晶狀體的凸度變小,眼睛就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健康的眼睛晶狀體調節力強,遠近物體都能看得清。
11.(近視眼是怎樣形成的?)如果長時間看近處的物體,牽引晶狀體的肌肉總是處在緊張狀態,就會疲勞,失去調節能力,看遠處物體就會模糊,這就是近視眼。
12. 預防近視眼要做到:
1) 讀書寫字姿勢要端正,眼睛與書本的距離要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 看書約一小時要休息幾分鍾,向遠處眺望一會兒;
3)不要在強光或弱光下看書;
4) 躺卧、走路時不要看書;
5)少年兒童要經常做眼保健操。
1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陽光通過三棱鏡後,會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成的。下雨時(或雨後),空中懸浮著很多小水滴,它們會像三棱鏡一樣,將陽光分散成七種色光,形成彩虹。
14. 岩石都是由礦物構成的。花崗石是石英、長石、雲母三種礦物組成。
15. 聚集在一起的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物叫做礦產。可以做燃料的叫做能源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它們不僅是燃料,而且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煤經提煉後可以得到焦炭、煤氣、煤焦油三種礦物。可以提煉出金屬的叫做金屬礦產。如:鐵礦石、銅礦石、鎢礦石等。
16. (煤是怎樣形成的?)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層一層的,大多夾在砂岩、頁岩中。煤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與空氣隔絕,在高溫和高壓的作用下,經過億萬年變化逐漸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氣中蘊藏的能量最初來自太陽。
17. 礦產的開采方法主要有:露天開采、地下開采、管道開采等幾種方法。石油、天然氣屬於管道開采。煤等固體礦產可以露天開采、也可以地下開采。
18.各種礦產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漿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有的是在岩石風化、沉積等過程中形成的。
19.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最早的國家,「石油」一詞最早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著作。在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學說指導下,開發了一個又一個大油田。
20.(我們為什麼要合理使用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礦產資源有限,又不可再生,必須有計劃地開采、利用,決不可亂采亂用。
21. 家畜的祖先都是野獸,家禽都是由野鳥馴化而來的。按照人類的需要,把野生動物培養成家養動物的過程,叫做動物的馴化。
22. 生物的啟示:魚——船、槳、舵、潛水艇;茅草——鋸;鳥——飛機;蛋殼——薄殼結構屋頂;蝙蝠——雷達;長形卷葉——筒形葉橋;蒼蠅——蠅眼照相機;人——機器人;人腦——電子計算機。
23. 根據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現象,我們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一天)。
24. (晝夜是怎樣形成的?)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晝夜變化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
25.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轉動,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或365天)。地球公轉形成了四季變化。
26.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月相變化是由於月球公轉引起的。每逢農歷十五傍晚,月球總是在東方。
27. (月相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圓缺的樣子叫做月相。月球不會發光,朝著太陽的一面是明亮的,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轉過程中,向著地球的一面有時全是明亮的,有時明亮部分大於黑暗部分,有時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各半,有時明亮部分小於黑暗部分,有時全是黑暗的。這樣,在地球上就會看到月相變化。
28. (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里的人,由於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多發生在農歷初一。我國遠在3000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
29. (月食是怎樣形成的?)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就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多發生在農歷十五、十六。
30.日食時總是太陽的西邊先虧,月食時總是月球東邊先虧。農歷的每月十五可看到圓月,日食和月食不是年年月月都發生的。
31. 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光的星,叫做恆星;像地球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恆星運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這樣自己不發光、圍繞行星運行的星,叫做衛星。
32. 在太陽周圍有九顆大行星,它們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離太陽最遠的是冥王星。每顆行星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一面自轉,一面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衛星。
33. 圍繞太陽運行的、形狀像掃帚一樣的天體叫做彗星。軌道又扁又長,在地球上看到彗星的機會很少。(哈雷彗星,76年)
34. 當太陽周圍眾多的流星體闖入地球的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燃燒發光,形成流星。
35. 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36.太陽比地球大,地球經月球大,宇宙比銀河系大,銀河系比太陽系大。
37.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
38. 銀河系由大約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構成鐵餅形。我們的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距銀河系中心約3萬光年,與眾多恆星一起,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著。
39. 太陽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恆星,只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
40. 光年是計量天體距離的單位。光每秒傳播約30萬千米,1光年等於光1年所走的距離,約9.5萬億千米。
41. 銀河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的恆星集團。銀河系以外的恆星集團叫做河外星系。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約10億個河外星系,也都在運動著。銀河系和所觀測到的所有河外星系被稱做總星系。
42. (為什麼說宇宙是無限的?)現在,用射電望遠鏡已能觀測到100億光年外的宇宙空間情況,但仍沒有找到宇宙的邊緣。所以我們說宇宙是無限的。
㈨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怎麼講課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二者構成地-月系統,屬行星-衛星一級天體系統。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是第三顆,線面具體說一下: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唯一的天然衛星,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里。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軌道,其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時)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遠地點(離地球最遠時)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二者構成地-月系統,屬行星-衛星一級天體系統。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沒有月亮,地球上將不會發生潮汐現象,人類無法再利用潮汐能。當然地球軌道會發生些許改變,不過因為太陽這個中心天體的巨大質量及巨大引力,月球的質量和引力可忽略不計。
地球與太陽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Gaea),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靈中德高望重的顯赫之神。是希臘神話中最早出現的神,在開天闢地時,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蓋婭生了天空,天神烏拉諾斯(Ouranos or Uranus),並與他結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個泰坦巨神及三個獨眼巨人和三個百臂巨神,是世界的開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孫後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蓋婭」代稱地球。),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在中國神話中是被盤古開辟,盤古死後他的身體便變成組成地球的山、水等。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㈩ 我以前看過電視,說人體是由星體碎片組成的,是這樣嗎
這大概是北京天文館天文科普講座的題目,並非確實的論點。
我們人體是由組成恆星的原料構成的,但是大部分宇宙是否也是由組成恆星、地球、人體的原料構成的呢?宇宙中與可見物質不同的暗物質到底有多少?它們有什麼作用?至今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這個題目要自圓其說,宇宙中的物質從化學上來說就是那麼些元素,人和恆星的組成物質追根上都是相同的。再從物理的物質上說,恆星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從巨星到超新星,恆星並非都是由氫和氦組成。所以,從科學上說,這個結論有吸引力,但還不能證實。當然,下面這條消息也可供你參考:
參考資料:http://www.setitaiwan.com/forum/posting.php?mode=topicreview&t=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