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文檔: 小學數學說課稿模板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全套教案
鏈接:https://pan..com/s/1DVfDROl-uQBmflscCnvSWA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全套教案 網路網盤
❷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
《55125-小學數學1-6年級說課稿》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gIR4hru2vsb0ULMYTW8Cw
55125-小學數學1-6年級說課稿|贈品:蘇教版精選1-6全套|贈:青島版小學數學說課稿(部分)|小學數學試講須知教師資格考試全國統考面試揭秘|西師大版12篇|人教版小學數學1-6年級說課稿|面試原作|江西招教說課四篇|人教版小學數學3-6級全套說課稿(第二套).doc|面試說課考試注意事項.doc|2016江西教師招聘面試小學數學說課稿《真分數和假分數》.docx|2016江西教師招聘面試小學數學說課稿《真分數和假分數》 (1).docx|2016江西教師招聘面試小學數學說課稿:認識分數.doc|2016江西教師招聘面試小學數學說課稿:解比例.doc|2017面試原作
❸ 小學數學說課稿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全套教案
鏈接:https://pan..com/s/1DVfDROl-uQBmflscCnvSWA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全套教案 網路網盤
❹ 小學數學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毫米的認識來源:網路 2009-08-18 11:51:10
[標簽:二年級 說課稿 人教版 數學]奧數精華資訊 免費訂閱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准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准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准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准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准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准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准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匯報我准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准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像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❺ 初中數學說課稿
七年級上冊 有理數的減法 說課稿本文地址: http://www.wyrj.com/teacher/shuoke/czshuxue/37350.html一、教材分析:
《有理數的減法》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五節的內容.
「數的運算」是「數與代數」學習領域的重要內容,減法是其中的一種基本運算.本課的學習遠接小學階段關於整數、分數(包括小數)的減法運算,近承第四節有理數的加法運算.通過對有理數的減法運算的學習,學生將對減法運算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為後繼諸如實數、復數的減法運算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鑒於以上對教學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認識和理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經歷探索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的過程,理解有理數的減法法則,並能熟練運用法則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
2、能力目標:
經歷由特例歸納出一般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達能力;通過減法到加法的轉化,讓學生初步體會轉化、化歸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
在歸納有理數減法法則的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同伴間的合作學習.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的理解和運用.教學難點是: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減法運算的意義並利用有理數的減法法則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已具備一定知識儲備和一定認知能力的個性鮮明的學生,而不是一張「白紙」,因此關注學生的情況對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會進行同類量之間的比較,因此學生對減法運算並不陌生,但這種認識常常流於經驗的層面;在小學階段學生進一步學習了作為「數的運算」的減法運算,但這種減法運算的學習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種技能性的強化訓練,學生對此缺乏理性的認識,很多時候減法僅作為加法的逆運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利用這些既有的知識儲備作為知識生長的「最近發展區」來促進新課的學習,另一方面要通過具體情境中減法運算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減法的意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齡段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探索慾望強烈,但數學活動的經驗較少,探索效率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調控.
[NextPage]
三、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結合本節課內容及學生情況,教學設計中採用「引導——發現法」組織教學.其基本程序設計為:創設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驗證——總結歸納——反饋運用.
上述教學程序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學生的學習,因此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本節課應鼓勵和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親歷從列舉特例到歸納(不完全歸納)出一般的減法法則的全過程,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
四、過程分析:
教學環節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設 計 說 明
創
設
情
境
自
然
引
入
1、首先與學生互動談論合肥本地今日的氣溫,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提問:合肥今天的溫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樣計算的? P S D . W Y R J . C O M
❻ 小學說課稿數學
《克、千克、噸的認識》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克、千克、噸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本節教材是學生初次學習質量單位。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麼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實際操作活動進行感知,尤其重視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並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體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本單元主要內容有:認識克和千克、認識噸、綜合與實踐小調查。
(二)學生分析: 本單元進行的常用質量單位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對三個質量單位具有簡單了解和自身具有初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涉及的知識點都來源於學生生活,注意緊密聯系學生實際,那就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
(三)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和噸,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噸的觀念,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掂一掂、稱一稱,使學生感知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把學習內容與豐富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四)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點:從學生的年齡、知識掌握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我把本課教學重點定為建立1克、1千克、1噸的質量觀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正確的估算物體質量的能力;關鍵在於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和比較克、千克、噸這三個質量單位。
(五)教具、學具准備: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教師需要准備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鉛球一個,天平若干,6袋需要測量的物品。學生每人准備一個新版一角硬幣、一袋鹽,約重10克、100克的物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是質量單位的教學,質量單位與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的緊密,加之《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課就創設了「買水果」的一個情境,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啟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1、說教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用啟發式引導法來喚起學生在生活感受到的質量觀念、用講解法介紹各種不同的稱、用演示法展示天平和台秤的用法、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2、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實驗法、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等學法來完成教學。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教學過程:
(一)說整體設計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准備分為四個環節: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二)說局部設計:下面分層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購買水果,引出質量單位,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接著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並初次讓學生看自己所帶物品的質量是多少,告訴同桌,使學生從小了解一些必要的常識。然後讓學生提出最想了解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識,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順利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四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克。
先讓學生掂一掂一角硬幣,感受1克的質量,之後了解天平的結構與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出示幾種物品:圓珠筆芯、三角板、葯片、小鐵釘、小刀、乒乓球等,讓他們把這幾種物品分別手中感覺一下,再猜一猜哪種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接著小組用天平稱一稱自己剛才所說的物品的質量,並交流,進行小結:天平是用來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這些比較輕的物品就用克做他們的質量單位。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克,增加學生對「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克的觀念。
第二層:感受10克、100克: 通過兩個問題「10個1克是多少與100個1克是多少」,引出10克、100克,小組輪流掂一掂准備的相關物品,說出感覺。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說,為學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1千克:以「10個100克是多少」引入1000克,介紹1000克與1千克的質量是相等的。小組輪流掂一點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的質量。再通過放在兩只手中的物品,比較1克與1千克,使學生明白「克是一個比千克要小得多的單位,千克是比克重的單位」,增加對「千克」的感性認識。然後教師出示一個鉛球,把它放在某個小朋友手中,讓其他小朋友猜質量,從而進入第四層。
第四層:認識秤:先讓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秤,然後教師出示秤的圖片,讓學生說出想知道哪種秤的使用方法,隨著學生的提出,課件視頻介紹每種秤的用法,讓學生認識這些工具,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設計了三個習題:知識樂園、知識城堡、開放窗口,分別是第2頁和第3頁的填一填、稱一稱。這樣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說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出示幾中生活中的實物,課下請小朋友們調查幾種物品的質量。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克、千克
克 千克
g kg
1克 10克 100克 1000克=1千克
❼ 初中數學說課稿/初中數學說課怎麼說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然後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下面我們來看看數學說課稿怎麼寫。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順序結構與選擇結構》選自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必修三第二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什麼是演算法,演算法的初步知識。本節課是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演算法的相關知識即循序結構與選擇結構的知識。這為後面學習其他的演算法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高中數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演算法框圖的概念,掌握各種框圖符號的功能。了解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的概念,能用演算法框圖表示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演算法框圖的各個符號功能,培養學生對圖形符號語言和數學文字語言的轉換能力。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演算法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流程圖的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動手,用程序框圖表示演算法,進一步體會演算法的基本思想,體會數學表達的准確與簡潔,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各種程序框圖功能,演算法的順序結構與選擇結構。
教學難點:選擇結構的演算法框圖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具備的基本的數學基礎知識,對演算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這一階段的學生求知慾與好奇心強,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但是由於高中數學知識復雜,需要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感受知識的形成於發展過程。
三、說教法
教法上,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解決為主線,能力發展為目標」的教學思想。知識的學習不是一個「授予——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的過程,而且這一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基礎知識和技能,因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誘思探究」的教法。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出新知;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以一系列的問題為主線,採用討論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己建構新知識,通過層層深入的例題配置,使學生的思路逐步開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學法
教為了不教,在教知識的同時最關鍵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學中領悟、會中用法。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採用學生課前預習、查閱資料、課堂閱讀、討論總結、梳理推導、歸納概括等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大量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積極思維,充分體現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說教學過程
(一)直接點題,導入新課
用自然語言表示演算法步驟有明確的順序性,但是對於在一定條件下才會被執行的步驟,以及在一定條件下會被重復執行的步驟,自然語言的表示就顯得困難,而且不直觀、不準確。因此,本節課有必要探究使演算法表達得更加直觀、准確的方法。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演算法框圖。有認知上的沖突,從而引入新知,導入本節課。
(二)引入新知,奠定基礎
1.自主學習
教師提問導學案上自主學習的問題,學生回答
(1)演算法和演算法框圖的概念
(2)程序框的名稱和功能
(3)演算法的結構及其演算法框圖
通過復習,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合作探究
(1)順序結構的演算法框圖案例例1
(2)選擇結構的演算法框圖案例例2
學生按分組情況合作探究,叫學生上黑板板書探究結果,同學先糾正前面學生板書的問題
教師最後糾正和評價
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環境,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遵循課本難度,設計一組習題,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概念,克服難點。並將概念中的幾個要點分散到每個題目中,有利於學生掌握。
讓學生體驗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自主探求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四)總結反思
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觀察、歸納、總結,教師完善,讓學生積極發言,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及時點評並歸納總結,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所學知識與方法,以逐步提高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利於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反饋糾正,使知識結構更系統,更完善。
(五)布置作業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要,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作業,
一是必做題,課後題的1,2,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學會應用
二是選做題,自己設計一個選擇結構的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