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
擴展閱讀
哪裡有太平歌詞視頻 2025-01-15 13:20:31
兒童支架式水池多少錢 2025-01-15 13:17:37

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

發布時間: 2022-04-02 20:03:53

A. 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

中學生的身心健康離不開父母的呵護,老師的教導,社會的關愛,這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環境。然而僅有外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內在的自我驅動力方能使修身養性與時俱進。談心話題的著眼點也正在於此。心理健康了,身體棒了,學習就會更得訣竅,事業就會更有成就,社會也就會更加美好和諧。
中學生朋友們,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吧!
一、中學生為什麼要注意心理健康?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表現出諸如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徵。中學生在身心發育中注意心理健康努力修身養性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五個高峰並呈現出五個特點,即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探討高峰和超常行為高峰,並由此產生奇、勝、變、動、疑五個行為特點,也因此產生心理矛盾,渴望別人理解、渴望對傳統認識的批判、渴望自我意識的獨立、渴望豐富的社會需要。若是在這些方面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引發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或者心理危機和心理疾患。因此,注意心理健康,做到心理平衡,使之有一個比較符合時代潮流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其次,從中學生成長的現實情況來看,注意心理健康也是很必要的。
中國心理協會2003年對全國22個省市的青少年調查表明:我國有3000多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13%是一個什麼數字概念呢?我國青少年有3.6億,也就是說在3.6億青少年中有四千七百人有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而其中中小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障礙患病率又佔到了百分之二十一點六到百分之三十二。這一事實提醒中學生朋友,注意心理健康決不能等閑視之。

二、中學生怎樣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一般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或環境而逐漸適應,這就是習成自然。比如南方人初遷北方,還不習慣那裡的氣候,住久了,也就習慣了。二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我們通常說的好習慣好風尚、不良習慣、不良風尚,就是屬於這個范疇。
習慣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都是很重要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句名言極富哲理,長期的習慣會養成一定的性格,這就是習與性成。養成了一定的性格,就會影響自己的做人准則和命運。習慣能決定命運,習慣也確實太重要了。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除了認識其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付諸實踐。養成良好的習慣首要是著力打造學做人的好習慣,要做到講禮貌、講誠信、守公德、遵法紀。做人的好習慣養成了,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也會相得益彰。
學習做人,從小時候做起,從小事情入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凡違背做人准則的事就是三思就要警惕,同學間相互提個醒,不要習焉不察,發現不了自己一些習慣中的問題,最近,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應該認真牢記,把它當成我們學做人的座右銘。

三、中學生應如何警惕「十五歲現象」?
一般來說,青少年在十五歲左右的時候,常常表現出非常叛逆,也就是逆反心理,希望自己獨立行事。心理學家把青少年在這一時期此類特別的心理變化統稱為「十五歲現象」。近來,心理學家發現:「十五歲現象」悄悄提前了,十二三歲是高峰期。這段時期,他們的情緒層面大於理智層面,做事不問後果,往往我行我素。
由於中學的年齡特點,對事情有時有點偏激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任其發展,對事情所作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願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別人反對的事他卻偏要贊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做。這種叛逆心理,中學生一定要自我警惕。
要避免逆反心理,首先要了解其成因:一般來說有三個方面:(1)具有強烈好奇心,對自己弄不懂的事情或禁止去做的事情,有的中學生躍躍欲試或挺而冒險;(2)企圖標新立異、尋找自我表現的青少年容易產生躁動;(3)遇到失戀、挫折、受冤、父母失和的特異生活經歷者容易產生逆反心。
其次,在了解逆反心理成因的基礎上對症下葯,加強自我防護。(1)對不懂的事情或禁止做的事情有好奇心不是壞事,但不能貿然行事,要多想想為什麼不能做,實在搞不懂,不妨請教一下老師或他人,弄清禁止做的道理。(2)對事情有好奇心,想標新立異也不是壞事,同樣不能不假思索就行事,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跟同伴、家長或老師交流溝通,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再作決定,以免產生不好的後果。(3)遇上特異生活經歷,自己可能是痛苦的,此時,找一個最信賴的人去傾訴一番,或者在信賴的朋友面前哭訴發泄一下,都能使自己心情舒暢許多。若礙於面子不便在旁人面前傾訴,找一個空曠地方喊叫渲泄一番,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四、中學生應如何應對網路信息時代?
網路信息時代就是指建立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上,能夠高速運行的通信網路,在信息提供者與用戶之間迅速傳遞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這種高科技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美妙絕倫的畫卷,它使網民一攬天下小,給網民提供了工作、學習和科研的極大便利。網路可謂是一個令人神往的高科技工具。
然而,如果僅僅把網路當成一個高科技的玩具的話,它的負面影響卻是令人沮而悔恨的,它會使人痴迷,會把人變成網路癮君子。
一旦沉迷於網玩、網聊的人就會表現出心理障礙或心理危機。主要症狀是:(1)對學習和工作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下降,滿腦子電腦畫面揮之不去,不玩電腦就感到不舒服;(2)陷入偏執的誤區不能自拔,錯把虛擬世界當成現實世界;(3)對網路產生心理依賴,就像吸毒一樣,並形成惡性循環;(4)扭曲自己的人格,扭曲人際關系。
中學生應充分認識過份沉迷網路對心理健康的危害。中學生上網要做到五注意:(1)上網時間不要過長,一般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切忌泡網吧。玩電子游戲更要控制時間。(2)盡量利用網路學習一些知識,查資料或搞些製作動漫等小科技活動。(3)進入聊天室要謹慎,要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未經父母同意不要跟網聊的人見面、寫信或回信,不要透露個人和家庭信息。不要在互聯網上或通過電子信箱給在網上的人發照片。(4)未經父母同意,不要進入一個要花錢的在線領域。對電玩中虛擬的財富、裝備不要羨慕,更不花錢去購買。(5)對於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挑釁性的聯系不要理睬,對有礙身心健康的圖像、文字,要用理智用注銷的方法來結束這種遭遇,或主動與父母或老師交流溝通。

五、中學生在氣質修養上應注意什麼?
2005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首次完成的對2—5歲幼兒氣質、行為評估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點八的孩子具有攻擊性,有暴力傾向。如果這些孩子不去矯正攻擊行為,努力培養良好氣質,長大了說不準就會「犯事」。事實上,有些中學生也許是小時候不注意,長大了卻真的有暴力行為,影響了自己在氣質上的修養。
所謂氣質,是指一個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等。也就是說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由此看來,氣質上的修養對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怎樣培養自己的氣質呢?
首先,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定的個性,遇事要表現出一種積極進取、奮力拚搏、勇於戰勝困難的氣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要有氣魄、魄力。
其次,要學會有魄力還得有魅力,也就是要有氣度,有度量。古人雲「宰相肚裡好撐船」,就是指一個人的寬宏大量。能夠包容、寬恕別人,即使他人完全錯了,也能夠誠懇地善意地幫助他人,決不能為人氣盛,目空一切。每一個人都有個性,要注意自身的反省,發現自己個性的不足之處,並付諸於行動予以克服。
第三,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個性強容易沖動,容易發怒。情緒失控是不利於辦好事情,也不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建議中學生朋友在氣質修養上,遇事要冷靜,忍一忍,學會控制自己,學會轉移情緒。

六、中學生如何緩解學習生活中的焦慮情緒?
有的中學生由於學習上的困難,或者學習成績不盡如意,而產生壓抑,出現焦慮情緒。若不能作適當調整,對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呢?
第一、中學生一旦感到因學習方面的原因而壓力重重,提不起精神,焦急憂愁時,要學會轉移情緒,嘗試作自我調試,在課余去參加些體育活動,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外界的歡快氣息,或者揉揉雙耳泡個熱水澡。
第二、要學會人際溝通。焦慮的心理現象並不是瞬時即至,而是有個發展過程。一旦感到因學習原因而產生焦慮時,要主動找父母、老師或知心朋友傾訴,或許不能「一吐為快」,但傾訴出來了,心胸就不會那些淤積,會感到輕松許多。
第三、要學會自我鼓勵。一旦感到焦慮襲上心頭,切記不要唉聲嘆氣,可以找一張紙片書寫一句箴言或一個短語。自我暗示自己是一個有希望的好學生,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只要肯努力,沒有跨不過的坎。
第四、要學會融入集體之中。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居住環境又都是單元房,活動空間狹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住少了。假如能參加些集體活動,主動為他人為集體多做點事情,在家中主動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心情就會得到調適,情緒就能得到釋放,快樂也會油然而生。

七、中學生如何從長輩的溺愛中解脫出來?
溺愛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在親人的情感世界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們對孩子的溺愛屢見不鮮。
溺愛,危害極大。前蘇聯偉大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溺愛雖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孩子遭到毀滅。」其一,會毀滅孩子的志氣,使孩子喪失求上進的決心和勇氣,喪失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氣概。遇事畏首畏尾,依賴家長,依賴他人。其二,會毀滅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胸無大志,必然懈怠,與生俱來的天資會在懈惰中漸漸泯滅,這就是所謂嬌子難成才。其三,會毀滅孩子的情操。所謂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不易改變的心理狀態。受溺愛的孩子,我行我素,頤指氣使,對社會對群眾冷漠,難於形成高尚的情操,甚至會六親不認。中學生群體中無論是否被長輩溺愛慣了,都應該記住馬卡連柯的箴言,使自己的頭腦更清醒些。中學生要理智的從父母及長輩的溺愛中解脫出來,很有必要知道一些溺愛的表現。
長輩對孩子溺愛的范圍很廣,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多個層面都會有溺愛的溫床。凡是父母和長輩對自己百依百順、處處呵護、甚至明知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事還要百般袒護等等,都可謂是溺愛有加了,值得警惕。若自己仍無自知之明的話,勸君不妨從學習自立入手,或許更有利於自己從溺愛中理智地逐漸地解脫出來。

八、「留守孩子」怎樣排解孤獨和失落感?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剩餘勞力的轉移,成千上萬的下崗工人和農民工遠走他鄉打工謀生,在原居住地留下了一群「留守孩子」。
「留守孩子」跟隨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生活,往往一年或更長些的時間才能見到父母,難免有惆悵的心緒,孤獨、失落之情會時常襲上心頭。特別是生活上遇到不順心、學習上遭遇困難挫折的時候,思念父母、嚮往父母的情緒會異常激烈的涌動,年幼一些、脆弱一些的「留守孩子」會傷心落淚,情緒低落、學習開小差。而且一個「留守孩子」的情緒會感染其他「留守孩子」,一人落淚,眾人陪哭。
對於「留守孩子」的心態調理,可從兩方面著手:
其一:構建關愛和諧的環境。學校、社區要充分關注「留守孩子」,從生活、學習、身心健康諸多方面予以指導和幫助。尤其在學校,哪怕是老師一個細微的形體語言,哪怕是同學的一聲噓寒問暖,哪怕是學校領導一個關愛的小舉措,暖流都會在「留守孩子」的心中油然而生。
其二:「留守孩子」要努力學會自強、自立,要在內心呼喚自己:「我是一個留守孩子,我學會堅強,學會獨立,就是為家庭分愁解憂。我就是《紅燈記》中的小鐵梅!安徽省合肥市「留守孩子」全國十佳少年譚海美有過許多失落和傷感:出生不久媽媽離家出走,爸爸傷殘後還要外出打工掙錢以償還欠下的醫療費用……但她選擇了自強自立。她把學校的留守孩子組織起來,成立「留守中隊」,生活上互相幫助,學習上互相鼓勵,節假日還相互支撐,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他們生活變得充實而豐富多彩,他們的人格綻開花朵而升華,他們在留守中成長。

九、為什麼說高中生心理調整是關鍵?
高中是基礎教育的最後一個平台,高中生隨著身心發育,人生觀和世界觀將基本形成,一些心理矛盾也更會凸顯,心理調整更顯得重要。
第一,避免出現人格障礙。
據心理學家研究,由於幼兒教育的原因,有不少孩子潛伏著人格缺陷。而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在小學、初中還不容易看出來,但高中以後就會顯現。這時候,學生的社會性在迅速成長,與人的交往頻率增加,不會與人交往的學生將會陷入孤立,接觸外界的信息越多,心理就覺得越亂。這些高中生一定要多關心班級事務,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融入同學之中。
第二,避免與父母的關系的不和諧。
高中生獨生子女很多,父母對子婦女的期望值高,家長的心態也會出現一些偏斜,如要求孩子上重點學校,進重點班級,對子女嘮叨不停,甚至是命令、責難,從而影響這些高中生的心理平衡,甚至對父母冷淡、關系緊張,想離家出走。這些高中生要通過心理調整,善待父母、理解父母,調整與父母的關系。
第三,避免各種人際關系的不協調。
高中生在走向成熟的時候,其自我掩飾性增加,掩飾自己的短處,表現自己的長處。與此同時,反而覺得別人太滑、太奸,對別人的看法油然而生,人際關系也隨之不和諧起來。這些高中生要學會寬容他人,多看別人的長處,少揭別人的短處。
高中生在走向成熟,注意調整心態,為走向社會、走向更高平台夯實基礎是十分必要的。

十、中學生應怎樣培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決定著人們的心理質量和人品,決定著社會的和諧發展。那麼,應怎樣培養自己的心理健康呢?建議中學生朋友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正確對待自己、
學會做到對自己的長處、短處、優點、缺點作出符合實際的評價。過低了會喪失信心。過高了會導致驕傲自滿或失敗,甚至目中無人而遠離集體,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
(2) 正確對待別人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它猶如和煦的春風明
媚的陽光使人心情舒暢。一定要學會善交朋友。
(3) 正確對待環境
「適者生存」,要學會適應新的環境,既不格格不入,又不無原則的附和。在新的環境中同樣要注意人際關系,學會欣賞別人。對於新的環境要從心理上接受、行動上努力適應。
(4) 正確對待工作學習中取得的成績
學會在榮譽面前不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不背榮譽包袱,要把榮譽
當作前進的動力。中國乒乓球隊能久盛不衰,就是能堅持在巨大榮譽面前頭腦冷靜,堅持「從零開始」。
(5) 正確對待挫折
對於挫折要有正確的態度,要善於分析挫折的原因,放下包袱,吸
取教訓,再接再厲。如果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勢必會形成心理重壓而畏首畏尾。
培養心理健康,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重要課題,請記住一位著名的日本心理學家的名言:「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心理健康,人格就一定會有魅力,人生也一定會綻放光彩.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青年學生對未來總有一番美好的憧憬,希望自己的一生有所作為。然而,怎樣投入到沸騰生活之中,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怎樣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為此,中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人的生活方向,人生道路的指導思想,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出發點。那麼,怎樣科學地理解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
一、人生觀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總開關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根本觀點,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總開關。一個人的人生觀已經形成,就會指導和支配人的志向和行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每項具體活動都有具體目標,而這種具體目標要受總目標、總志向的支配,就會確定和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向和道路。青年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逐步成熟時期,期望著獨立開始探索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人生觀是否正確,是關繫到青年學生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大問題。
對中學生來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成才的需要。我國著名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常常只有那麼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因此,必須逐步樹立科學人生觀,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
二、正確人生觀是事業成功的精神支柱
樹立正確人生觀,對於確定一個人事業的方向並取得成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回顧古今中外,大凡為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人,或在某領域取得成就的科學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在正確的人生觀指導下獲得的。他們在為社會工作,為人類服務的崇高思想指導下,忘我勞動,敢於創新,做出許許多多成績。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對人生價值、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理想的看法是積極的、進步的。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就是在這樣人生觀指導下,積極工作,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人生征途上,就會或彷徨徘徊,或隨遇而安,或庸庸碌碌,無所作為。
那麼作為充滿理想,鬥志昂揚的中學生該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
1. 增強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
在當今這個發展飛速的時代里,同學們應認識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當代社會將更重視個體知識、智慧、才能的充分發揮,更強調個體在社會實踐中獨立自主作用。反映在社會導向機制上,就是提倡競爭,鼓勵學生敢幹敢闖。誰要是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就會被生機勃勃的市場經濟的大潮所淘汰。這種變化,必然給你們以很大的影響。盡管你們還沒有走上社會,無法涉及社會的競爭,但是在學習在、生活中,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你們會展開激烈似的競爭。所以你們應該在人生價值取向上更好地把個人奮斗目標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這有利於調動你們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務實,講究效率的觀念。培養了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也為你們以後踏上社會增強了心理素質和競爭能力奠定了基礎,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2. 正確認識自己強化成才意識。
當今世界的競爭異常激烈,與其說是經濟的競爭,不如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與其說是科學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跟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就是根本。擁有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的人將受到社會的尊重和重視。不言而喻,這種情況將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從顯示社會生活中領悟到一個道理:學歷越高,越受社會的歡迎;知識越多,社會適應性越強;技術越高,待遇越高。無華知識的多少同個人的前於好壞密切相連。因此同學們對無華科學知識的學習的熱情會越來越高,進而家長也會更加重視子女的學習,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這種對文化知識的重視和成才意識的增強,無疑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因為,只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才能進步和發展。不過許多同學們和家長觀念中還存在著的「重知輕德」「知行脫節」傾向,應予以重視並加以積極的引導。因為人才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動用知識於實踐的本領,更重要的是還必須有良好的品德。
成才意識的增強,對自身價值和主體意識的覺醒,無意是當代中學生思想的顯著特點。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越來越強調公平競爭。學生便懂得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猶如社會,才家激烈的人才競爭,才能為自己創造光明的前途。然而,也應看到另一種傾向,即自我意識過強,不恰當地過高估價自己,不懂得個人價值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得到實現和認可。著說明如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真確認識個人與過、社會的關系是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3.樹立正確的道德行為標准
在社會的一些人當中,出現了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人生價值的「世俗化」的傾向。他們把高消費的物質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與樂趣。這種人生價值上的「世俗化」,對年紀尚小,社會甚或竟年不足的中學生來說回產生不良影響。除此,社會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絡」,「要講實惠」,「老實人吃虧」等小市民處世哲學的影響,使有些中學生變得不那麼純真了。在道德行為標準的取向上,往往是靈活有餘,原則性不夠;對待傳統的道德行為規范不以為然。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很復雜的。在人生價值觀的教育中,應該有責任引導學生面對顯示論享樂,講幸福,使他們認識到國家還是不富裕,大多數收入還不高;在個人享受上允許的不等於提倡的,少數人能辦的不等於手多數人尊重的。染學生通過思考找到正確的道德行為標准,形成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自覺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風氣。
當代中學生的價值觀,是當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中學生還處於生理和心理上逐步發展過程中,人生觀、世界觀還未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們真正摸清情況,理清原因,採取切實措施,持之以恆地去做好工作,就能引導廣大中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是2他們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需要,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4、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影響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舊的傳統觀念,仍然繼續存在並且還在影響著人們。隨著對外開放,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在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和有益經驗的同時,那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來,都會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形勢下,青年學生必須樹立科學人生觀,增長識別是非的能力,保持清醒頭腦,堅持正確方向,在實踐中健康成長。
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和鍛煉的過程。首先,要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修養。她是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學人生觀的理論基礎。只有用科學世界觀武裝頭腦,才能樹立正確的觀念,增強識別能力,才能正確認識人生。其次,要注重在社會實踐中磨煉。科學的人生觀是通過我們的學習、勞動、生活一步一步地形成的。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扎扎實實地刻苦鍛煉,於細微處見精神。良好的道德和觀念,需要日積月累,長期磨煉,才能培養起來。
最後,要堅持經常地解剖自己。青年學生難免會出現偏激的認識,狂熱行動和悲觀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需要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要經常地解剖自己,一旦發現自己的錯誤,要認真地做自我批評,及時改正,在人生道路上才不掉隊,勇往直前。

B. 關於心理健康的資料

心理健康的標准: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獲得機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要素。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中,有正向積極的關系,也有負向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份,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簽.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高考,但可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多見於婦女兒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現實。

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復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復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復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影射著自己特別是對自己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系緊密。

8、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反復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人士稱之為心因性幻覺。不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遺言,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C. 小學生心理健康小知識

日常生活中,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視。其實,小學生心理健康對於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識如下:
(1).智力發展水平
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3).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4).行為習慣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了解到小學生心理健康對小學生日常成長的重要性後。家長和老師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D. 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心理健康小知識

1、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郁、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8、注意鍛煉身體,展現朝氣活力。

9、學會思考,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生活態度。

10、凈化自己的心靈,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際交往的自我調適,是人生的一個必然和重要行為。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

1、要學會有利他奉獻的人生觀的培養。

2、學會角色扮演的心理調適

3、對競爭與合作要有正確的認識

4|、接受自己,悅納他人。

5、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度情、理、法。

6、消除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

挑戰競爭 超越自我

在這個發展迅速的年代,激烈的競爭已經無處不在。校園里也充滿競爭,我們時刻面臨競爭的挑戰。競爭既可以促進學習和生活的進步,也可能使我們身心疲憊。學會認識和應對競爭對於我們就尤為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競爭呢?

首先,面對現實,承認競爭。在今天,我們視競爭為常態,不競爭為非常態。因而,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應該知道有競爭就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任何試圖迴避或逃避競爭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其次,競爭是雙刃劍。競爭能激發人的積極性,培養人的進取心、錘煉人的堅韌力,克服不求上進、萎靡不振的現象;競爭能增強人的智力,促進注意力集中,使想像力變豐富、思維更敏捷靈活。但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中產生焦慮,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紊亂等問題。

第三,競爭是激烈的。學習生活與球賽並無兩樣,只要入局,就應該是一場志在必得的斗爭。在這個一切都基於競爭和角逐的世界上,是沒有童話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餘地。尤其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在現行高考制度下,我們是沒有退路的。

第四,競爭是雙贏的。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競爭更多的是激發我們相互的鬥志,其結果往往導致你追我趕、比翼雙飛的局面。特別是有分量的競爭對手,與其說是對手,更不如說是我們的榜樣和領跑者。

如何來應對競爭呢?

首先,要熱愛生活。熱愛生活會使我們始終保持著一份開朗樂觀的心情。不要苛求永遠成功的輝煌,也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我們要感謝生活,理解生活,讓自己擁有一個好心境,能夠活出一份輕松,一份從容,一份灑脫,人生就能更精彩。

其次,要揚長避短。一個人的興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要注意發揮自已的長處,挖掘自己的潛能,這樣就能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同時,有競爭就會有勝負,即使處於劣勢時,也要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而不要採取貶低或破壞對方來獲得自己的優勢,也不要心生嫉妒或採取不正當的手段,更不要就此一蹶不振。

第三,要有競爭意識。在與同學交往中應樹立拼搏精神和競爭意識,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中要不甘落後,敢於脫穎而出;在人生道路上,要敢於冒尖,爭當「出頭鳥」。不難想像,一個缺乏競爭意識,學習成績平平,工作不積極的人是很難贏得同學的尊重和好感的。

第四,要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競爭與合作是統一的,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沒有合作的競爭,是孤單的競爭,孤單的競爭是無力量的。合作是為了更好地競爭,合作愈好,力量愈強,自然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有人說過,優秀的競爭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總之,同學之間要互相競爭,在競爭中要消除嫉妒心理,講求協作友誼精神,認識競爭,挑戰競爭,百舸爭流。祝願我們同學間在競爭中,超越自我,永葆青春活力。

==

宣洩法

自我發泄:消除不良情緒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使之發泄。切忌把不良心情埋於心底,隱藏的憂傷似爐中之火,能把心燒成灰燼。當你受到挫折後或心中氣憤時,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會和他人的場所盡情地大喊大唱,大笑大哭,還可以找一些事物作為你發泄的對象。在日本的一些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有一些用布做成的各種各樣的人,當有些人對上級領導或他人不滿而憂慮來咨詢時,心理醫生就讓他們把那些布人當成自己不滿的對象而進行拳打腳踢。用這種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於住校的學生,水房和廁所則往往可被作為宣洩的場所,在那裡可以盡情地大喊大唱。

其他的宣洩方式還包括談心、寫日記等。一個人如果經常壓抑自己的心情,長期下去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抑鬱症,因此,當消極情緒出現時還是把它宣洩出來為佳。

轉移法

就是把自己的注意、思想和行為轉移到其他方面。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憶喜忘憂:把令你高興的事一條條地列在一張紙上,並且邊寫邊盡自己努力反復進行想像,沉醉於當時的愉快的情景中去,這樣便會使你樂以忘憂,從而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聽音樂: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在這種旋律中心情會獲得放鬆,而且變得舒暢起來。

為你所好:當某件事一直縈繞在頭腦里而影響你的情緒時,不如先暫時把它避開,而進行你所喜愛的活動或游戲。比如說,你喜歡下棋或玩撲克,你將會在快樂中忘掉那些煩心的事。

積極工作:壓抑會產生厭倦、懶惰的行為。越是懶於做事的人,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安排得井井有序,更加勤奮工作或學習,就不會有時間再去考慮那些令人心煩的事了。而且,當你成功地完成某項工作後,心裡會踏實許多。

睡覺:有些人心煩時,往往以「一醉解千愁」的方式來應對,然而非但不能解愁,卻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酒只會傷身,別無它益。倒不如說:「一睡解千愁」更有道理。況且,充足的睡眠可令人精神振奮。

冷靜分析法

遇到挫折時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正確面對社會現實:要知道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社會是光明的,但也有陰暗面;世上有好人,但也有壞人。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要看到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不能用自己的標准去衡量社會的公平性,而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努力去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正確看待自己:遇到挫折,應先從自己的主觀方面去尋找原因。堅信「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短處,只要積極有為,揚長補短,「長風破浪」就會「有時」;要停止自我比較,不要擔心不如別人,要接受自己,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否則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別人攀比要知己知彼,這樣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有了這一條,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降低,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

自我鼓勵:要有辨證的挫折觀,多讀些聖賢哲理與名人傳記。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聖賢們的思想與名人們的事跡予以我們許多啟示。「自古雄才多磨難」,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正是在挫折和逆境中做出的。

E. 心理健康小常識

、 什麼是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21世紀健康新概念「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及道德健康」。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

智力:智力發育正常,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

情緒: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可以自覺地加以控制和調節,努力適應環境。

意志:意志堅強,有一定耐受力,對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和打擊,能夠正確對待,能把困難變成奮斗的動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作出優異成績。

行為:行為協調,言行表裡一致,有完整的人格,所想、所說、所做是統一的。

社交: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與人交往適度。擇友得當,能與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情感,能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

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無論在生命的任何時期,其認識、情感、言談舉止都必須符合自己的年齡。

2、 心理因素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人的健康,既受生物學規律的影響,也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影響。比如,極端的擔憂、恐懼和焦慮可使人頭發變白,便是由於嚴重的動機沖突和極度的情緒緊張造成的結果。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研究,對胃造瘺伴有胃粘膜疝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情緒愉快時,胃粘膜分泌與血管充盈均增加,胃壁運動也明顯增加;而當情緒悲傷、自責和沮喪時,則胃粘膜蒼白、胃蠕動減慢,分泌明顯減少。中醫則概括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一般而言,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利於身體健康,相反會損害人的健康。

3、 為什麼說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就是指我們如何看待客觀世界的人和物以及我們如何作為。積極樂觀地看,就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地作為,自然也會產生積極樂觀的結果;悲觀消極地看,就會指引我們消極悲觀的作為,自然也會產生消極悲觀的結果。自然人生命運也就不同了。其中,遺傳基因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美國肯尼迪家族在不到50年的其間,先後有10名男人死於非命,就是因為其家族中含有DRD47R這一冒險基因的結果。

4、 真的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嗎?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絕對的,難移=/=不能移,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的突然發生完全會改變一個人。如四川大地震就會使很多人由外向轉為內向,由積極變為消極或由軟弱變為堅強。

5、 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生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如家庭遺傳、性格好壞、身體健康狀況等;精神因素如是否樂觀、自信、堅強還是自卑、消極、悲傷厭世等;社會因素指人際關系、工作、住房等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引發心理危機。

6、 公務人員易引發哪些心理問題?

剛參加工作時易產生:如不自信、人際關系難處、個人工作難以定位、工作壓力大導致效率下降。

工作時間長了易產生:職業倦怠、找不到激情、養尊處優缺乏鬥志、官場勢利化。

7、 職業「女強人」存在什麼問題及如何自我調適?

職業女強人在他人眼中通常會被認為:一是沒有人情味。女強人因追求事業的成功無暇顧及戀愛、婚姻、家庭或不願將寶貴的精力投入復雜的人際糾葛中,結果引起外界的非議和猜測。不少人從理性上願意並且接受「女強人」,但在感情和現實中則對女強人望而生畏。二是有作風問題。面對女強人的成就,一些人在懷疑其能力的同時自然將作風問題聯繫上去,認為她是靠......

如何自己調適?一是面對非議,泰然處之,不要斤斤計較。二是要學會角色轉換,要「外強內弱」,到家後就當好母親和老婆的角色,讓老公找到自尊心,不可「外強內強」,否則一般男人都不能容忍。三處理好人際關系,讓自己工作上的壓力和情緒能得到及時傾訴,以免轉移到家庭成員身上。

8、 如何調適中年心理危機?

中年心理危機其實是指人到中年時,需要面對這一人生階段特有的問題、變化和挑戰。如果能順利度過,人生就會展開新的里程,如果不能順利度過,則人生就會受阻。

(1)要了解該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尤其是更年期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疾病,作好心理准備。

(2)學會處理工作的壓力,做到勞逸結合,不能透支體力和生命。

(3)重視婚姻關系。人到中年婚姻最容易出現問題,這直接關繫到晚年能否幸福,我們要有意識地經營好婚姻。

(4)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和豁達開朗的性格。人到中年,親人病故、車禍、意外事故等天災人禍容易發生,我們要樂觀對待。

(5)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人到中年,家庭事業趨向穩定,生活變得平淡,易產生倦怠感。多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尋求新快樂,保持心態年輕。

(6)要協調好人際關系。任何時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好友都是你最能獲得力量的人。

9、理想的家庭教育環境是什麼?

(1)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間,並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象你會尊重任何人一樣。

(2)每個成員都有正面積極的心態,充滿信心及活力,這樣就能幫助孩子發展出好的心態。

(3)成員們視信任、支持和愛為家庭里的最高價值,超越一切其他事物,同樣亦能引導孩子重視這些價值。

(4)每個成員都能勇敢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也能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5)每個成員容許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更敢於嘗試,敢於認錯。不要堅持別人與自己一樣,這樣也會使孩子變得寬容。

(6)成員樂於助人,富有愛心。與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7)成員之間互相鼓勵學習,獨立思考。對別人的不同或新穎想法,先聽取,找出其中正面的意義作出肯定,而不是一開口就否定。這樣有助於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8)成員們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價值,包括自己的價值。這有利於孩子肯定和說出每個人的能力和對別人的貢獻。

(9)成員樂於與家人分享,無論是樂趣或悲愁。不要只說歡樂的事,也可討論不愉快、傷心的事。關懷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共苦樂,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善解人意。

(10)成員們在一起所做的事,應該注重過程和意義更甚於結果。注重過程就是在乎對方的參與,肯定一起做的意義,不要太在乎結果,這使孩子學會如何享受生活熱愛生活防止畸形的心態。

10、夫妻間如何理性吵架?

夫妻間吵架是難免的,即使是恩愛夫妻也會吵架。但如能做到理性吵架則會使消極危害降到最低點:

(1) 簽訂「君子協議」。規定吵架不得污辱人格、不得摔東西、不能撒氣打孩子、不能揭老底等內容,使吵架柔性化,減少暴力性。

(2) 嚴守秘密。即吵架堅守四點保密原則,不當著孩子面吵,不當著雙方父母和親友吵,不讓鄰里知道家中在吵架,不在夜深人靜時吵架。

(3) 注意危險信號。如一方過於激動有可能摔東西、威脅離家出走或自殺時,要嚴密關注。

(4) 要學會讓步。夫妻倆吵架沒有贏家,即使一方「贏」了也傷了和氣。所以凡事要留有餘地,適可而止,一方首先要作出讓步,休戰。

(5) 不要一走了之。一走了之只能使夫妻矛盾公開化,表面化,進而進入「冷戰」狀態,產生新的危機。正確的做法是靜靜地待在家中反思,並盡量做到同床共眠。婚姻心理學告訴我們,夫妻身體的貼近,會增加雙方的心理融合,緩解緊張情緒。

F. 心理健康小知識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 智力正常;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 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 人際關系融洽; 適應能力良好。

為什麼說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當身體或心理某一方面產生疾病時,另一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健康的身體使人精力充沛、行動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寬廣、情緒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過來能使人體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時正確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正確指導身體鍛煉,自覺調整作息時間,使身體各系統始終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 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 有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 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 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個性, 有個人獨立的意見, 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G. 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它預示著一種持續且積極的心理狀態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認知,並以此應對日常生活壓力,對社會、家庭有貢獻有價值。
我國將心理健康概括為: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很多研究證實,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癌症的患病風險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數與社會孤立、暴力傾向、人際關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負面問題存在著微妙的關聯。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至關重要。
1)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食五穀雜糧+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保持體重、預防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當然,它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腦獲取充足的營養,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
現在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飲食結構,對於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在內的慢性疾病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2014年,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Saverio
Stranges團隊在BMJ期刊發表一篇文章證實,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有益於身心健康。
2)規律的運動習慣:適合體能+循序漸進+持久規律
與健康飲食一樣,有規律的運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同樣很重要。現在都市化生活節奏快,人們常常長時間久坐室內,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同時,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為主要的運動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還證實,當散步與集體結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參加戶外步行,鍛煉的同時不僅可以改善心態,還有利於積極預防一些常見類精神疾病。
運動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的鍛煉項目之外,還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養成規律。定時鍛煉身體,才能夠持久性的對身心產生積極的效用。
3)優質的睡眠時光:深度睡眠
有科學家證實,每天睡眠少於5小時,會增加患精神類疾病的風險。即便是輕微的睡眠問題都會對健康產生損害。長時間缺少睡眠易累積精神問題。
養成規律的作息制度,特別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才能保證睡眠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會擾亂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尋找興趣相投的朋友參與各類興趣班和活動。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娛互動為主,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彼此的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應付各種壓力!
帶著現實的目標啟程
也許,你會覺得上述食物、鍛煉、睡覺都是老生常談。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為什麼還有不少人難以付諸行動呢?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建立對心理健康有益處的目標,在漫長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動力地堅持下去。
此外,目標需要提早設定,同時,將飲食、運動、睡眠等目標告訴家人和朋友,形成監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記錄目標完成的情況。
做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過程中關鍵的專業技術部分,並且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實現,是慢性病預防的第一步,也稱為危險預測模型。它是通過所收集的大量的個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危險因素與健康狀態之間的量化關系,預測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某種特定疾病或因為某種特定疾病導致死亡的可能性,並據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控制與干預,以幫助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和個人,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H. 有關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心理健康:以個人能否適應環境來劃分健康與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種觀點。

若一個人對環境適應良好,則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適應不良則不健康。醫學上對人的身體健康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指標,但對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無公認的、一致的標准。我們根據國內外的有關資料,歸納出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的幾種心理特質,以加深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自己的友伴,樂於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悅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於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於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他既有愉快、喜悅、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於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於挫折也能採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為正常,人格完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後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為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一些年齡階段性。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徵。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

* 現代科學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

* 因長期的不良情緒的作用而導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組織的損傷的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心身疾病。

* 我國古代醫學早就提出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病的理論,認為心身是統一的,與近代西方的心身醫學理論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I. 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9)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