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區人大常委會耕地保護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基礎子分部驗收有哪些 2024-11-02 06:11:22
初學基礎知識怎麼記憶 2024-11-02 06:02:34
獨立基礎如何算樁長 2024-11-02 06:02:27

區人大常委會耕地保護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8-11 23:50:11

⑴ 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決定

一、全省應當進一步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政治責任,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黑土地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部署和省委的工作要求,加大黑土地保護工作力度,合理高效節約利用黑土地,依法打擊懲處破壞黑土地的違法犯罪行為。廣泛宣傳有關黑土地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科學知識,發揮媒體和公眾監督作用,動員全社會共防共治非法盜采黑土資源、破壞耕地行為,營造人人有責、共同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的濃厚社會氛圍,把黑土地保護作為推動「六個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使黑土地保護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共同責任和共同行動。二、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社會監督的黑土地保護機制,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要求。省人民政府應當切實加強對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監督管理工作,結合「十四五」規劃關於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的要求,著力加強對黑土地保護的長遠制度設計和工作安排。健全責任體系,進一步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黑土地保護職責,確定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黑土地保護任務。落實好河湖長制、林長制,建立黑土耕地保護管理「田長制」和墾區「場長制」,夯實責任主體,把保護責任落實到田間地塊、落實到基層組織、落實到黑土地使用者。三、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履行屬地責任和部門責任。嚴格落實法律、法規規定,嚴禁在耕地、林地、草原、濕地、灘塗、河道、水庫、湖泊、自然保護地等范圍內進行偷采盜挖、污染損害、非法開墾、非法買賣、違法加工運輸等破壞黑土資源的行為。各級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林業和草原、商務、市場監管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監督管理。公安、檢察、審判、監察機關要各司其責、形成合力,依法加強「行刑銜接」和責任追究,加大對破壞黑土地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對破壞黑土地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機關應當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財政投入,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保護黑土地。五、各地應當將黑土地保護利用作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重要指標,並將黑土地保護完成情況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下級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黑土地保護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本地區黑土地保護情況,依法接受監督。六、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水土流失治理、秸稈還田、輪作休耕試點、耕地修復等工作,開展保護性耕作,綜合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防止黑土地面積減少和質量下降,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和農葯,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七、鼓勵節約使用黑土地,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護原則。在農業生產、園林綠化、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壤改良、土地復墾和土壤污染治理活動中,合理使用建設用地剝離的耕作層土壤。省人民政府要明確黑土地保護范圍,規范利用行為,防止濫用、破壞黑土地。八、省人大常委會應當推進專項立法進程,加快出台省黑土地保護利用地方性法規,為保護利用黑土地提供法治保障。九、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⑵ 「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碩果累累」

———鄉村幹部走出國土資源教育大課堂跟蹤報道

新年伊始,瑞雪紛飛。全國鄉(鎮)、村幹部國土資源知識培訓工作試點省、試點縣———河南省寧陵縣傳來喜訊:農村基層幹部依法管理和利用國土資源意識明顯增強,國土資源依法行政能力明顯提高,國土資源違法違規現象明顯減少,轄區國土資源信訪率明顯降低。調查數字顯示,全縣1052個居民點通過科學規劃,騰出集體建設用地10萬畝,清除可耕地上雜樹兩千萬株。從2007年11月至今年元月,國土資源違法違規案件保持零記錄,國土資源信訪量發生3起,同比減少60%,且無一例越級上訪,均在當地進行了化解。

日前,記者一行冒著隆冬嚴寒,踏上這片充滿春意的沃土跟蹤采訪。縣長李東升情不自禁地說:「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碩果累累。」

「一次最成功的培訓」

寧陵縣是位於豫東平原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轄14個鄉(鎮),366個行政村,人均耕地1.13畝,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物以稀為貴,我們更加珍惜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國土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把培訓國土資源知識的試點放在這里,是對全縣人民的關懷和愛護。」雖然培訓已經結束三個月,李縣長的感激之情仍然溢於言表。

據悉,寧陵縣鄉(鎮)村主要領導幹部總共394人。他們採取集中舉辦專題培訓班的方式,從去年10月開始,分三批進行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為保證培訓質量,我們的縣委書記賈宏宇擔任了培訓工作領導組組長,又親自到培訓班講課,為了保證培訓,縣政府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撥出30萬元作為培訓經費。」健談的李東升縣長滔滔不絕地介紹。在培訓過程中,該縣以國土資源部編制的《鄉(鎮)村幹部國土資源知識讀本》為藍本,結合土地國情、土地政策、國土形勢、典型案例等認真編寫講義。他們結合農村實際,緊緊圍繞國土資源違法行為及法律責任、征地補償安置、土地利用規劃與年度計劃、耕地保護與宅基地管理使用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和討論。結束時,實行書面考試與撰寫論文相結合的辦法,對參訓人員進行考核,作為選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廣大幹部一致反映,這是該縣「培訓史上最具規范、最成功的一次培訓。」

「春風化雨潤心田」

這次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班,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科學用地觀為重點,認真進行國土資源國情、國策、國法教育。按照同志們的話說,「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參訓人員的心田」,使他們的思想認識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明確了培訓國土資源知識的重大意義。參訓的農村基層幹部一致認為,國土資源部舉辦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班適時必要,恰到好處,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重大舉措和實際行動,順天時合民意,是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雨。孔集鄉黨委書記喬傳強的肺腑之言代表了農村幹部的共同心聲:「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平時學習少,正愁沒辦法,這次培訓算是解決了大問題。」

了解了國土資源家底。縣人大代表、城關鎮黨委書記馬昌利走出國土資源知識教育大課堂,到處宣傳:「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成天講祖國地大物博,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很難轉變,直到現在,節地意識都很差,用地大手大腳,有時甚至產生違法用地的沖動,認為只要出發點好,犯點小錯誤也情有可原。現在才知道,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而且利用率低,浪費嚴重,你看多危險呀!」他流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張弓鎮鎮長馮欣說的更直截了當,「我國現有耕地已經降到18.31億畝,別說建設佔用,每年僅燒磚毀田就達70萬畝。有資料透露,我國土地資源的最高承載能力是15億~16億人口,我們守不住耕地紅線能行嗎」!

國土資源法律意識明顯提高。培訓後,許多農村幹部坦言,過去碰到破壞耕地現象不是不想管,其實心裡很難受,就是講不出道道,甚至自己違了法也覺察不出來。現在可好了,什麼宅基地報批程序、使用標准,什麼征地補償安置辦法,什麼基本農田「五不準」等等,都一清二楚,誰再想懵我們都懵不住了。

管理國土資源的責任心大大增強。城郊鄉鄉長符德武對參加國土資源知識培訓前後的變化進行了高度概括,他說:「這次培訓班一進一出判若兩人。」的確是這樣,參加培訓以前,許多人把國土資源管理看作職能部門的事,配合不積極,往往是睜隻眼閉隻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通過學習培訓,他們認識到保護國土資源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非管不可。「對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執行情況負總責,是我們的庄嚴使命,責無旁貸。」喬樓鄉鄉長李偉林言之鑿鑿,信誓旦旦。

「咱要就地解決問題」

寧陵縣石橋鄉葉老漢收有一個養女,想招婿養老,擬在村邊廢閑地上另建新房。相鄰的侄子住宅狹窄,說這宗地有他一份,兩家為此大打出手。結果,葉某的兩根肋骨被打斷,住院治療一個多月,花錢數千元。過去,基層幹部由於對土地法律法規懂得不多,說話底氣不足,想解決問題卻無法插嘴,只能這邊勸勸,那邊安慰安慰,當個「和事佬」。現在可不同了,就在前不久,鄉黨委書記蔡尚彬專門找到該村黨支部書記說:「咱要定期排查,嚴密布控,發現一起,處理一起,把問題就地解決,決不讓群眾上訪跑冤枉路,現在就從你這里開頭!」他們首先向葉某講清「一戶一宅」的法律規定和宅基地使用標准,又當面指責葉某的侄子打人致傷是違法行為。最後教育雙方講關系、重和諧,讓葉某把閑置的宅基地劃出一部分給侄子,使他享受到同樣的使用標准,再勸侄子拿出5000元,作為葉某的醫療費和誤工補助。這種合情合理合法的處理使雙方心悅誠服,後來演繹出「叔侄合計送錦旗」的動人故事。

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結束後,寧陵縣委、縣政府為了強化耕地保護,研究建立了縣鄉村層層設防的矛盾糾紛和土地違法違規調控機制。他們劃分區域,明確責任,規定時限,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一個個矛盾和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把一件件國土資源違法行為制止於初始階段,從而實現了政通人和,保障了社會的長治久安。石橋鄉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先後調解宅基地糾紛15起,制止土地違法行為8起,走在了全縣的最前列。

「以租代征」是土地違法的新動向,它不僅規避農用地轉用審批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繳納,而且違反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根本利益。有些企業和個人為了追逐利潤,打著發展經濟和為當地農民造福的旗號,私自與村組和農戶簽訂租賃土地協議,不惜佔用大量農田,進行非農開發建設,嚴重威脅著耕地安全。據不完全統計,該縣曾先後簽訂「以租代征」協議6起,涉及農民230戶,土地面積1200畝,而且多為基本農田。目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妥善處理。去年11月中旬,當地一個養殖大戶,看到食品等生活資料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售價一路飆升,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便通過個人關系,與相關農戶簽訂租賃土地協議,在柳河鎮「310」國道南側陳兩河畔准備建設一個大型養豬場,租地90畝,租期50年,每畝每年租金1000元,當年租金已經到位。該村黨支部書記閆明章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為大事不好,是一起典型的土地違法行為,立即向上級領導報告,並配合國土所人員逐戶做工作,宣傳政策法規,講解利害關系,最後廢除了合同,退還了資金,保住了農田。

「咱不節地叫誰去節」

「『空心村』整治,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發展生產,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為建設新農村夯實基礎;二是節約集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在寧陵縣陽驛鄉玉皇廟村委辦公室內,黨委書記潘功華正在嚴肅地批評一個雙手抱頭的中年男子。原來該村支部書記張新泉在培訓學習時,就琢磨著村莊規劃,哪裡開街道,哪裡建排房,心中都有了譜。這次「空心村」治理一開始,他第一個要求搞試點。村內道路打通後,安置到王某時,正好趕在他的老宅基地上。通過仔細丈量,對照標准多出1.5平方米。他認為是自家老業,跟該鄉主要領導是親戚,況且就多那麼一點點,遲遲不想交公。為此,潘書記親自前來做工作。「宅基地所有權歸集體,個人只有使用權,享受標准都得一樣,你多佔一點,他多佔一點,村內閑地佔完再外延,今後農民咋生活,土地是咱的命根子,咱不節地叫誰去節。再說,面積跟人家不一樣,影響整體形象,叫村委怎樣規劃……」他態度越來越嚴肅。「老表,別說了,我的住宅多幾平方米,就讓出幾平方米,再不『特殊』了,叫你臉上無光!」王某竟然掉下淚來。

上述情況僅是該縣「空心村」治理的一個縮影。從2007年12月起,寧陵縣乘著十七大召開的強勁東風,藉助國土資源知識培訓的推動,採取規劃先行和前走後跟、由點到面的方式,在全縣各鄉(鎮)以老典型為楷模搞了30個試點村。為了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為組長的領導組,制定了實施方案,組織了強大的工作隊伍。通過規劃設計,不僅遏止了村莊外延的勢頭,而且節約建設用地10餘萬畝。

「保護耕地就是我們的職責」

寧陵縣14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一個廣播站,366個行政村,每個村都安有一部大喇叭,這些宣傳工具真正成了鄉村領導幹部的喉舌。特別是早晨、晚上和中午,宣傳聲此起彼伏。他們不但把培訓班上學到的國土資源知識傳授給廣大農民,還帶領群眾付諸行動,演奏出一曲保護耕地的大合唱。

眾所周知,在可耕地上栽樹是一個普遍現象,有人還把此稱作「綠化」。特別是素有「酥梨之鄉」美稱的寧陵縣,早幾年在現有梨園以外盲目發展酥梨30萬畝,可耕地上都稀稀拉拉地栽上了果樹,嚴重違反了基本農田「五不準」的規定,除了影響耕作,根本沒有什麼效益,基層幹部對此一直持有抵觸情緒。他們高喊著保護耕地的口號,帶領覺醒起來的群眾,很快進行了清除,先後拔掉各種雜樹幾千萬株。

寧陵縣邏崗鎮地域廣闊,土地面積佔全縣的1/7,被稱為該縣的「西伯利亞」。過去這里都是沙荒地、鹽鹼窩,經過多年的整理改造,現在也是中、低產田居多。最近在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電視電話會議發言的鎮黨委書記馬超說:「通過參加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培訓,我們基層幹部眼睛更亮了,頭腦更靈了,保護耕地就是我們的職責,不僅要保住面積,而且要提高質量。」他帶領全鎮廣大群眾,按照「基本農田標准化、基礎工作規范化、保護責任社會化、監督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同時,他們積極爭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支持,向上級申請了土地整理資金,把土地整理與三個「空心村」改造密切結合,進行「田、路、電、水、林、村」綜合治理,增強了綜合生產能力,改變了農村面貌,使農民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原載《資源導刊》2008年第1期,作者:呂忠義)

⑶ 保護土地,從我做起。(400字)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從古至今,美麗的地球媽媽用甘甜可口的乳汁哺育了不可計數的炎黃子孫。可是現在,人類為了享受自身的利益,滿足自己一切需要的條件,將地球母親叫的叫苦不迭。我們只有一個家——地球!然而,地球的土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是大地變得越來越糟糕,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所以,我要想去世界呼籲:「救救地球,要知道我們只有一個家園,那就是地球!」
據我的手機以及搜集到的一些資料報告上講:黃河正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尤其是溝橫交縱的黃土高原一帶的黃河更是糟糕。據統計,從秦朝以來,黃河竟然決口1500次,改道26次,這些冷冰冰的數字意味著黃河母親由原來美麗的黃河改編成如今粗暴兇猛的黃河。據資料顯示黃河變成這樣一共有兩大原因:一是因為黃土非常松軟,黃河經過黃土高原時帶走了大量泥土,是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給兩岸人民帶去了巨大的而又沉重夫人災難。二是因為人類原因,人類隨便開墾荒地,使植物被破壞了,人類大量砍伐樹木,把守護村莊的戰士給殺害了,也就等於自找苦吃,自取滅亡於是,我在向全國以及國外的議案黃子孫呼籲:不要再破壞大自然了;不要再破壞植物了,要知道破壞自然,擾亂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
讓我們攜手保護我們中國的搖籃——黃河吧!

我國水土流失和「白色污染」非常嚴重,這都是人類造成的,過多地開墾荒地,用一次性物品等等,而且我國土地用量里的交通用地有29%,牧地用了27%,種地面積是1%,也就是說我國種地面積少的可憐,要多多利用好這些珍貴的土壤。植物對水土的保持作用以森林最為突出,森林的存在,使雨水可以通過樹冠緩緩下流,經地表的枯枝落葉滲入土中,減少雨水在地表的流失和對地表的沖刷,因此,河川上游有茂密的森林,就能涵蓄水源使水流動,消減洪峰,保護坡地,防止水土流失。此外森林枝葉能減少蒸騰作用,使其上空的水汽增多,從而凝成雨 ,減少乾旱。除森林以外灌叢和草叢也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陡坡、沙地土地貧瘠等很難形成森林的地段,開發灌叢和草叢,就能很好地防止水土流失。
但有些人卻經常把紙杯和塑料袋隨處一扔,這對土壤有害無益,土壤被污染了,綠樹沒了,青山沒了,整個世界只留下裸露的地面,到時候人們只能呼吸工業廢氣,再也不可能聞到新鮮的空氣了。
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土地,珍惜眼前的一切!

⑷ 海南省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規定(2020修正)

第一條為了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促進熱帶高效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發布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依法實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用途管制。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劃區定界後,未經依法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佔用。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列為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一項內容。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本行政區域內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情況。第四條省、市、縣、自治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本省農墾系統和省屬華僑農場的永久基本農田管理體制由省人民政府決定。第五條全省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應當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永久基本農田具體數量指標由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國土空間規劃逐級分解下達至鄉鎮一級。各級國土空間規劃中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低於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指標。第六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時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國土空間規劃;

(二)有利於生態建設,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關系;

(三)有利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不得改變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經營權。第七條下列耕地應當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並建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特殊保護: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三)蔬菜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

(五)良種繁育基地。第八條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下列農業生產用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報省人民政府核准:

(一)在水利水電工程管理保護范圍以外、有良好水利灌溉條件的坡度二十五度以下的草本園地;

(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改為草本園地,規劃期內可以還耕的耕地。第九條下列耕地不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一)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規劃,需要退耕還林、還牧、還湖和調整為其他農用地的耕地;

(二)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規劃范圍內的耕地,已列入國家或者本省城鎮建設規劃近期建設控制區內的耕地,已列入國家或者本省規劃的非農業開發區近期建設控制區內的耕地;

(三)國土空間規劃所劃定的林業用地、水利工程設施用地;

(四)其他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用地。第十條永久基本農田以鄉鎮為單位劃區定界,由市、縣、自治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具體劃定程序為:

(一)各市、縣、自治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和上級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指標,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方案,並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指標分解到鄉鎮,經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後組織實施;

(二)鄉鎮人民政府根據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方案和下達的數量指標,具體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地塊,核定保護面積;

(三)鄉鎮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後,由市、縣、自治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編制永久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報告書;

(四)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市縣、鄉鎮兩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成果資料審核後報請驗收,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驗收確認。第十一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成果經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驗收確認後,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置保護標志牌和保護界樁,並予以公告。公告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區定界圖;

(二)保護區地塊名稱、編號、四至范圍與面積;

(三)其他應當載明的內容。

⑸ 中國土地的國情是什麼為什麼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嚴峻的耕地保護形勢決定了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我國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對基本農田實施特殊保護,近年來又出台了強化對耕地保護的政策。雖然近年來非農建設佔用耕地規模逐步下降,城鎮和園區等各類建設大量圈佔土地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口眾多、人地關系緊張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耕地保護的利益補償等長效機制還不健全,地方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尚欠缺。
我國人均耕地少,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保有一定數量的耕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需要大力加強對具有生態功能的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而現實中耕地保護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優質耕地流失速度驚人。而且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只有2億畝左右,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態脆弱地區,制約了我國耕地資源補充的能力。
同時,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將不可避免地佔用部分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也將需要調整一些耕地。今後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⑹ 海南省基本農田保護規定

第一條為了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促進熱帶高效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發布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依法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對基本農田實行用途管制。基本農田依法劃區定界後,未經依法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佔用。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列為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一項內容。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情況。第四條省、市、縣、自治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本省農墾系統和省屬華僑農場的基本農田管理體制由省人民政府決定。第五條全省劃定的基本農田應當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基本農田具體數量指標由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級分解下達至鄉鎮一級。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低於上一級人民政府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指標。第六條劃定基本農田時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二)有利於生態建設,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關系;
(三)有利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不得改變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經營權。第七條下列耕地應當劃為基本農田,並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特殊保護: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三)蔬菜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
(五)良種繁育基地。第八條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下列農業生產用地劃為基本農田,報省人民政府核准:
(一)在水利水電工程管理保護范圍以外、有良好水利灌溉條件的坡度25度以下的草本園地;
(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改為草本園地,規劃期內可以還耕的耕地。第九條下列耕地不劃為基本農田:
(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規劃,需要退耕還林、還牧、還湖和調整為其他農用地的耕地;
(二)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規劃范圍內的耕地,已列入國家或者本省城鎮建設規劃近期建設控制區內的耕地,已列入國家或者本省規劃的非農業開發區近期建設控制區內的耕地;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劃定的林業用地、水利工程設施用地;
(四)其他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用地。第十條基本農田以鄉鎮為單位劃區定界,由市、縣、自治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具體劃定程序為:
(一)各市、縣、自治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上級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指標,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案,並將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指標分解到鄉鎮,經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後組織實施;
(二)鄉鎮人民政府根據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案和下達的數量指標,具體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地塊,核定保護面積;
(三)鄉鎮基本農田劃定後,由市、縣、自治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報告書;
(四)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市縣、鄉鎮兩級劃定基本農田的成果資料審核後報請驗收,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第十一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成果經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後,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置保護標志牌和保護界樁,並予以公告。公告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區定界圖;
(二)保護區地塊名稱、編號、四至范圍與面積;
(三)其他應當載明的內容。

⑺ 濟源市國土資源局

楊學忠 黨組書記、局長

楊國鳴 黨組副書記、調研員

李賢玲 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女)

郭同德 黨組成員、副局長

賈長廷 黨組成員、副局長

邱建平 黨組成員、副局長

楊學忠簡介:河南內鄉人,1953年7月出生,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1972年10月參加工作,198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濟源縣物資局機電公司經理,濟源市辛庄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濟源市思禮鄉黨委書記,濟源市風景辦主任兼九里溝風景管理局局長,濟源市風景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2001年8月至今,任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

【機構設置】2010年,機關內設辦公室、地籍管理科(測繪科)、規劃調控科、土地利用科、耕保用地審批科、執法監察科、財務科、人事政工科、礦產開發儲量科、地質環境科等科室;行政編制22人,正科級中層領導職數10名,以《濟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濟源市國土資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濟政辦〔2010〕40號)印發。下設6個二級機構,即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征地事務所、土地測繪服務站、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5個國土資源分局,即城區分局、五龍口分局、克井分局、軹城分局、王屋分局。全系統幹部職工286人,其中黨員123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211人,土地估價師5人,工程師6人,經濟師23人。機關年齡超過52周歲人員不再擔任科室領導職務,14名同志進行了輪崗交流,9名同志充實到科室中層崗位;分局和局屬單位有17名同志充實到班子或進行了交流,有10名同志充實到基層中層崗位。

【土地資源】濟源市土地總面積189871.18公頃,其中,農用地148666.19公頃,建設用地25110.89公頃,未利用地16094.1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8.30%、13.23%、8.50%。在農用地中,耕地47161.57公頃,園地3967.13公頃,林地89267.13公頃,其他農用地9066.43公頃。在建設用地中,居民及獨立工礦用地18013.6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541.2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6234.94公頃。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7027.27公頃,其他土地9066.43公頃。濟源土地資源的特點:一是山地多平原地少,山地和丘陵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8%;二是土地自然環境條件較差,水土流失較嚴重;三是林地面積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7%;四是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後備資源少。全市未利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48%。但未利用地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耕地後備資源十分缺乏。

【礦產資源】濟源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7種,查明礦產地113處,其中上表17處。上表礦產地中,煤炭6處,資源儲量20853.501萬噸;鐵礦2處,資源儲量659.2萬噸;鋁土礦1處,資源儲量747.2萬噸;硫鐵礦1處,資源儲量446.5萬噸;伴生硫鐵礦1處,資源儲量3.1萬噸;伴生鈷礦1處,鈷金屬資源儲量643噸(為河南省唯一提交鈷基礎儲量的資源地);含鉀岩石1處,其他如灰岩類、白雲岩類等礦產只有很少的上表儲量。優勢礦產主要是煤炭、建築石料、鋁土礦、玻璃硅質原料、白雲岩、地熱水等。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礦床小、貧礦多,優勢礦產上表儲量少。礦產資源的總體分布特徵是以封門口斷層為界,其南部和太行山以南的廣大沖積平原以外生沉積礦產為主,西、北部則以內生礦產為主。

【耕地保護】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與各鎮、街道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量化標准,切實提高保護耕地的責任感,加快推進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建立並完善了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台賬、圖件,建立健全各類制度及耕地保護圖件資料,將基本農田保護落實到農戶和地塊。緊緊抓住第二次土地調查和新一輪規劃修編的有利時機,對全市可開發整理和可用於占補平衡的耕地後備資源進行摸底,建立了二調新增耕地統計台賬。認真落實佔用耕地的建設用地項目與補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掛鉤制度,全面加強耕地後備資源庫建設、耕地佔補平衡項目庫和補充耕地儲備庫建設。2010年,共實施占補平衡項目22個,總投資1892萬元,總規模2848.8畝,新增耕地2501.55畝。確保了全市耕地保護面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62.25萬畝和59.25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認真做好鄉級土地利用總法規劃編制工作,克服體制限制,得到省政府授權,於2010年5月28日,濟源市政府以濟政文〔2010〕59號批准了《濟源市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為濟源今後10年的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增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達2萬畝。

【土地年度計劃指標】2010年,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下達濟源市2010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為1995畝。同時,因該局被評為2009年度目標完成優秀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獎勵該市土地計劃指標1000畝。在此基礎上,通過該局積極爭取,省國土資源廳在分配指標的基礎上又增加建設用地指標1800餘畝。因此,2010年度濟源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共計4795畝。

【建設用地預審】2010年,完成35千伏邵原變電站、110千伏承留變電站、110千伏工業變電站、110千伏高新變電站、孟州產業集聚區鐵路(濟源段)、小浪底北岸灌區的初審及三湖治理項目的預審,涉及用地面積91.2742公頃。出具市級項目用地意見51個。認真做好省市重點項目聯審聯批工作,共完成審批事項72項,參與工業建設項目用地前期聯審56個。

【建設用地報批與管理】2010年,濟源市共上報省政府審批批次用地8個,總面積3114.72畝;單選項目5個,總面積1000.554畝;上報省政府審批區位調整用地2個批次,總面積854.643畝;上報市政府審批鄉鎮集體建設用地14個批次,總面積998.2485畝。審批梨林、五龍口兩個鎮45戶村民宅基地,用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沒有發生一起因宅基地問題引起的上訪案件。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政府名義出台了《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濟源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暫行辦法的通知》(濟政〔2010〕36號),完成了兩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申報。其中,兩批掛鉤項目拆舊區3157.695畝土地全部復耕,新增耕地近3200畝;兩批掛鉤項目建新區主要用於工業、教育用地、基礎設施、新農村及標准化廠房建設,擬建規模2812.164畝,特別是解決了太行路小學、濟瀆路小學、濟源三中等項目的用地。

【國有土地供應】2010年,共供應國有建設用地35宗、2084.118畝,其中,劃撥8宗、916.0035畝,出讓27宗、1030.0785畝,總成交價款近5億元,實現土地出讓純收益2億元。

【土地收購儲備】土地收購儲備融資1.2億元,收購儲備土地3724畝(新增建設用地1620畝),出讓處置922.91畝,成交價3.86億元,凈收益2.12億元(含「城中村」改造出讓收益返還上交省國土資源廳)。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盤活存量土地28宗,面積1602.534畝,新增標准化廠房面積40萬平方米;服務南夫、北街、東馬蓬、馬庄等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城中村」改造面積357.1035畝。

【土地二級市場管理】2010年,共辦理改變土地用途4宗,面積109.3935畝,成交價款3743.5萬元;補辦出讓6宗,面積85.2555畝,成交價款938.58萬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21宗,流轉面積114.8445畝,流轉金額358.5574萬元;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33宗,轉讓面積1217.5275畝,轉讓金額1.05億元;土地使用權抵押142宗,抵押面積2609.0895畝,抵押貸款金額2.18億元。

【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對供應成交的每一宗地,都將其基本信息在土地市場監管系統的「成交公示」模塊進行對外公示。7天之後,在「供地結果」模塊進行出讓合同或劃撥決定書的數據上傳,並根據具體宗地的開發利用建設情況等在「開發利用」模塊不斷進行數據更新,及時監管批後土地開發利用情況,對於違約宗地,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分別處理。目前,共上傳出讓合同27份、劃撥決定書8份、出讓公告14份、成交公示35份;發現違約宗地15宗,已及時進行了處理。

開展了房地產用地專項整治,對2006年以前未竣工的房地產用地和2007~2009年12月31日未開工的房地產用地進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出住宅用地71宗,面積2773.3605畝。其中,未按期竣工1宗,面積87.4695畝,已經按有關要求對企業違法行為查處到位。

【第二次土地調查】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安排,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農村部分)工作任務,修改了農村土地調查成果,整合完善了市級調查資料庫;完成了城鎮地籍更新調查資料庫建設,目前,根據省廳意見正在進行修改完善;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上圖,並按有關要求,協調、組織對全市基本農田劃定、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數據等資料進行了復核,上報了基本農田調查上圖成果,開展了儲備耕地和後備耕地調查;完成了全國「一張圖」工程建設外業調查;完成了標注調查信息的外業調查底圖、修正完善監測圖斑之記、填寫農村土地調查起止時間統計表等工作任務,按要求及時向省廳上報了調查成果。

【地籍管理】2010年,完成國有土地登記發證204宗;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64宗,變更登記140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73宗;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142宗;受理各類爭議案件15件,已調解處理7件。其中,集體土地所有權權屬爭議3件,已調解處理1件;國有土地使用權權屬爭議12件,已調解處理6件;接待各類土地登記公開查詢238次。全市國有土地初始登記率超過90%,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率超過85%,城鎮住房用地分割登記發證完成了總量的95%,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率達到96%。

【土地開發整理和土地綜合整治】共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46個,開發整理復墾面積20000畝,擬投資6035萬元。其中,市級項目11個,開發整理面積8790畝;鎮級項目35個,開發面積11210畝,整理面積5155畝。梨林鎮大許等12個村9700畝和王屋鎮麻庄等12個村近1.8萬畝土地整理項目已經完工,梨林鎮南官莊等19個村近2.1萬畝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經完成總投資額的80%,累計完成投資4000餘萬元。通過對「水、電、路、林、渠」的綜合治理,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市土地整理中心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對全市11鎮200餘個村莊進行耕地後備資源調查,摸清全市尚有耕地後備資源4500餘畝。

【粘土磚瓦窯廠整治】嚴控關閉的粘土磚瓦窯廠出現死灰復燃現象,對全市30家新型牆材企業實地核查,部門聯動,無存在粘土晾坯區場,無使用輪窯制坯,無一家粘土磚廠。

【征地補償】全面實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修訂成果,嚴格執行征地「兩公告、一登記」制度,對徵收土地方案未徵求被征地農民意見、補償安置不符合法律規定、沒有妥善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生計的,一律不報批用地手續。2010年底,完成各類補償近3億元,有力地維護了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采礦權管理】2010年1月25日,濟源市加強治理整頓鋁土礦開發秩序工作現場會在下冶鎮召開,重點解決非煤礦山,尤其是鋁礬土開採的安全隱患問題。副市長田志華出席會議。

全面規范采礦權審批程序,新設采礦權全部實行「招拍掛」。全年共辦理采礦登記發證3家,其中變更登記1家、延續登記2家,收取采礦權價款3.5萬元。認真做好采礦權年檢審查,本年度應參審礦山企業97家,實際參審97家,審查率100%;實地審查礦山數30家,實地審查率為31%;合格礦山數94個,合格率97%。

【探礦權及儲量動態管理】開展了全市探礦權年度檢查,25個勘查項目全部持證,地質勘查持證率100%,勘查項目年審合格率100%。對省級發證35家礦山企業的2009年儲量檢測報告上報省廳進行復核;市級發證礦山企業的儲量檢測工作全部初審完畢,監測率達到100%。對孟州市工業集聚區鐵路專用線工程等8個工程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進行了初步審查,並出具了初審意見。對《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水庫建築石料用灰岩礦區資源儲量報告》等6個儲量報告及評審意見進行了備案。

【礦產資源整合】2010年,認真組織建築石料和水泥用灰岩的資源整合工作。涉及資源整合的22家非煤礦山已經全部簽訂整合協議。濟源市的非煤礦山數量由原來的67家整合為51家,對其他不適宜整合的獨立礦山進行升級改造,達不到規模化生產的到期後關閉。積極配合做好煤炭企業兼並重組工作。濟源市年產15萬噸以上的14家煤炭企業已簽訂了整合協議。

【地質災害防治】在2009年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對濟源市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再次排查,重新確定了該市2010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13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0處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制定了2010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召開了全市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各鎮及有關責任單位向市政府提交了2010年地質災害防治承諾書,建立了市、鎮、村三級地質災害聯絡員體系,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制度。積極和市氣象局協商,在雨量達到中雨以上時在市電視台聯合發布地質災害等級預報,並在12121氣象預報信箱設置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語言信箱,通過政務辦公平台向全市群發地質災害防治簡訊。2010年,組織國土資源管理幹部和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五到位」培訓600餘人,向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居民、單位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等近6000份,設立警示牌和警示標志388個,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搶險分隊13個,發布雷電、暴雨預警20餘次。實現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無人員傷亡的「雙無」目標,並通過了省廳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審查和驗收,達到應創建數的100%。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2010年,認真落實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山企業交存保證金78.612萬元,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9家。

【執法監察】創新監管機制,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共同責任機制,推行了違法案件聯合通報制度、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查辦案制度及案件移送制度。2010年,共立案33起,向檢察分院報備案件5起,向中級法院申請執行5起,移送公安機關1起。並結合人大、政協議案建議的辦理,組織公安、林業等礦管委相關部門,赴山西省長治市、太原市、臨汾市學習考察打擊非法開采先進經驗,為濟源市進一步加大打擊非法開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共對全市各類非法開采點進行了200餘次巡查和6次集中打擊。炸毀非法開采窩點25處,封堵50餘處。沒收或銷毀各類非法開采工具500餘件、電線近千米。拘留非法開采人員4人,進入批捕程序的2人,對非法開採行為產生了有效震懾。

【信訪工作】建立了信訪問題分析排查、協調處理、「分級」處理機制,把各類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2010年,共受理信訪案件92起,辦結率達98%。

【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成立了全市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台了實施方案。同時,出台了《濟源市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警示約談辦法(試行)》,對違法違規用地佔新增建設用地佔耕地比例達到10%以上的鎮、街道,啟動警示約談機制。此次衛片執法檢查較2009年,違法用地各項指標均有明顯下降,圖斑數較去年下降171個,宗地下降176塊,面積下降2672.4畝,特別是違法違規用地宗數由2009年的41宗下降到2010年的7宗,面積由711.1畝下降到123.9畝,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由13.80%下降到5.27%,在全省18個地市中排到第8位。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及中評估檢查】2010年1月11日,市政府召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與發展研討會。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專家有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世界地質公園評委趙遜教授,國務院原參事、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王秉忱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陳安澤研究員以及省內有關地質專家、學者近50人。6月4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與巴西阿拉里皮地質公園締結友好公園簽字儀式在阿拉里皮地質公園舉行。7月14~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蓋伊·馬提尼博士、亞不拉罕·庫莫教授、馬茲林莫克塔、努贊尼阿茲曼四位專家在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及濟源市、洛陽市新安縣有關領導陪同下,對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進行了四年一度的中期評估考察。10月3日,在希臘萊斯沃斯島的米提利尼所舉辦的國際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會議上,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局作出了關於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復評的結果以及建議。專家認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自2006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成員以來,已開展了多項活動來增強對地質遺跡的保護,也建成了(或在建)多個游覽設施,並為當地經濟帶來增長。地質公園已成為展現重要地質遺跡、亮麗景觀的範例,順利通過了中期評估考察。10月17日,由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申報的濟源天壇峰構造地貌景觀獲河南省首屆「十大優美的地質景觀」稱號。

【測繪管理服務】2010年2月6日,濟源市召開數字濟源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範合作協議簽訂儀式暨專家講座。河南省測繪局局長賈志偉、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成名,濟源市人民政府市長趙素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郝祥國、副市長田志華、市政協副主席李國平及市直有關部門、各鎮、街道負責人參加了簽訂儀式。9月10日,濟源市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順利通過河南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站驗收。濟源市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項目完成了100個D級GPS控制網點的埋設等工作,為濟源地區建立了高精度的測量基準,提供了高精度的地心坐標,確定了濟源准確可靠的WGS—84坐標系、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和1954北京坐標系之間的坐標轉換參數,為大地水準面的精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立了全市統一的測繪基準,標志著濟源市基礎測繪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其中,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應用在全國「數字城市」建設中尚屬首次。2010年,完成勘測定界206宗,面積865226平方米;完成地籍測量170宗,面積4848825.52平方米;變更分割56宗,面積642350平方米;家屬樓分割42宗,面積91733.65平方米。

【王屋山名山測高】2010年7月28日,河南省測繪局、省地圖院、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有關領導在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峰頂共同為王屋山高程立碑,標志著濟源市王屋山名山測高工作圓滿結束。自2008年4月8日王屋山最高峰高程測量開測,經過1年多的時間,河南省地圖院完成了測高工作,並經國務院批准,公布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山海拔為1711.3米,王屋山主峰是國家公布的五嶽之外59座名山之一。

【行政審批和企業服務年活動】2010年,共接待前來咨詢的用戶達4500餘人次,受理各類報件687件,報件辦結率達98%。在全市開展的企業服務年活動中,局班子成員帶領相關科室先後40餘次深入局分包聯系的5家企業進行調研,收集整理意見15條,現場解決問題5個;對市企業服務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交辦的8家企業所反映的12項問題進行了辦理。

【信息化建設】2010年,添加各類政府信息600餘條。其中「咨詢平台」上共回復網友提問20餘條,被國土資源部定為「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單位」。

【宏觀調控與綜合統計】2010年,進一步明確各科室統計任務,建立統計人員定崗負責制、統計數據負責制、統計數據月報表制、數據統一制等統計制度及市態監測制度,及時、准確完成全年的《國土資源宏觀調控月報表》及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報表工作。

【省級文明單位創建】2010年8月10日,由市宣傳部副部長張偉、文明辦主任組成的檢查組,對全局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度創建省級文明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復檢。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活動】2010年4月23日,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和市兩級檢察院召開聯席會議,結合新形勢下職務犯罪的新情況、新特點和國土資源系統工作特點,共同研究制定預防職務犯罪的新對策、新措施,建立了查處和預防職務犯罪聯席會議機制。11月24日,全局組織中層以上幹部到漯河市國土資源局進行參觀學習。對漯河市國土資源局的幹部廉潔從政「三早、三卡」預警機制、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廉政文化進社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各科室、局屬單位分別與對口單位進行對接,全面學習了漯河局的風險點排查及防控工作。

(孫璐)

⑻ 關於耕地質量保護的資料

耕地是支撐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土地資源,保護耕地不僅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了資源基礎,還直接關系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和生態建設。雖然早在解放初期至20世紀50~60年代,中國中央政府在頒布的相關文件或報告中就強調過非農建設盡量不要佔用耕地,但由於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國耕地面積總體上都處於增加態勢,因此,保護耕地真正被引起關注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並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關注程度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形勢變化,中國耕地保護政策不斷健全和完善。由於1986年國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多部門分散管理土地的局面、1998年國土資源部的成立進一步強化了土地管理體制,而2004年國務院28號文《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的發布則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土地管理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簡單將我國改革開發以來的耕地保護政策簡單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本文將基於各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和相關政策回顧,總結和分析各階段耕地保護政策的特點及其成效。

1.耕地保護意識開始覺醒期:1978~1985年

1.1 經濟社會形勢與耕地流失概況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經濟增長從此駛入了快車道,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78~1985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22億元增長到9016.04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3.97%。由於中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在此期間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如1978~1985年間,中國農業總產值從1397.00億元增長到3619.49億元,糧食總產量從30477萬噸增長到37911萬噸(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則從317公斤/人提高到358公斤/人)。

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好轉和糧食安全壓力的減小,全國各項建設開始有計劃地展開,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不斷加大,1978~1985年間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668.72億元增加到了2543.20億元,一批大中型工程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或者開工興建。與此同時,收入提高後的農民開始為改善居住條件而建造房屋,部分農村地區在鄉鎮企業興起過程中也搭蓋了大量廠房。所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耕地佔用問題,導致了耕地數量的較快減少。由於缺乏這一時期有關耕地數量的確切數據,我們無法准確得知這一階段究竟流失了多少耕地,但仍可以從被普遍認為偏小的統計數據中看出這一減少態勢。根據統計數據,1978年和1985年全國耕地總面積分別為9950萬公頃和9620萬公頃,7年間合計凈減少330萬公頃,也即年均凈減少47.14萬公頃。

1.2 耕地保護政策演變脈絡

由於糧食安全的壓力尚未消除,中央政府察覺到了耕地減少的苗頭及其漸顯的不利影響,多次在不同場合通過不同形式警醒國人。如198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濫佔耕地建房看作當時農村中的兩股歪風之一(另一種是亂砍濫伐森林),1983年的中央1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也將「耕地減少」列為當時農村的三大隱患之一(另兩個隱患是森林過伐和人口膨脹)。

為了確保糧食生產的資源基礎,中央政府多次強調保護耕地。197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營農場和人民公社要「有計劃地開墾荒地,使耕地面積逐年有較多的增加」。1981年《政府工作報告》認為,「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應該是我們的國策,並且要求「基本建設即使非佔用耕地不可,用地也要嚴加限制;農村建房要有規劃,絕不能亂占濫用耕地」。

不僅如此,1982年的1號文件《一九八二年一月一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涉農的1號文件)基於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將保護耕地視為與控制人口一樣重要的國策,並且要求「要嚴格控制機關、企業、團體、部隊、學校、社隊佔用耕地,特別是城市附近的菜地更不應佔用」。1983年的1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更是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佔用耕地建房」和「愛惜每一寸耕地」。

在此期間,為了落實中央政府要求,相關部門陸續通過或頒布了一些法規或規章等,但數量並不多,如1982年5月4日全國人大常務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原則批準的《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就在一定程度上涵括了保護耕地的內容。

1.3 耕地保護政策特點及成效

由於1978~1985年間恰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色彩仍然較濃,加之糧食生產形勢總體看好和發展經濟願望強烈,這一時期我國耕地保護政策的特點較為明顯:

(1)難協調糧食安全與結構調整。確保糧食安全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但通過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多種經營從而提高農民收入的要求同樣非常迫切,耕地保護政策因而苦於協調確保糧食安全和調整農業結構的關系,並在後期基本上妥協於農業結構調整目標。1981年、1982年、198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1982年、1983的1號文件總體上都在要求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多種經營,但到了1984年和1985年,對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高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耕地保護的重要性。

(2)總體上服從於保證建設需要。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舉,各項建設用地需求一時突增,加上這一時期糧食生產形勢總體上向有利於消除糧食安全壓力的方向發展,為保證國家建設用地需求而佔用一部分耕地也就成為必然。如1982年頒布的《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雖然也提出了諸如「凡有荒地可以利用的,不得佔用耕地;凡有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佔用良田,尤其不得佔用菜地、園地、精養魚塘等經濟效益高的土地」等要求,但該條例的制定原則之一就是「保證國家建設必需的土地」,而且第四條還明文規定「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凡符合本條例規定的,被征地社隊的幹部和群眾應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妨礙和阻撓」。

(3)政策散布於相關文件和報告。雖然這一時期各用地部門往往基於局部利益而誇大用地需求並造成耕地浪費,但由於沒有專門的土地管理機構,有關耕地保護的要求只是散見於中央政府的相關文件和報告中,少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或部門規章,從而使得耕地保護缺乏具體的法律或政策依據。

(4)實施措施稍有提及但不具體。這一時期耕地保護政策的貫徹多以行政命令形式,雖然也提到了其他實施措施,如1982年1號文件提出「對非法佔用或不合理佔用的必須加以糾正和處理」,1983年1號文件提出「要做好規劃」和「要教育群眾從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實際出發」,1984年1號文件《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對農民向土地的投資應予合理補償」等,但多停留於概念而缺少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

正是由於上述特點的存在,這一時期的耕地保護政策只是警醒了國人要注意保護有限的耕地,而耕地流失依然在加劇進行,如根據統計數據,198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量超過了100萬公頃,成為建國以來耕地減少數量最多的一年。

2.耕地保護政策制定起步期:1986~1997年

2.1 經濟社會形勢與耕地流失概況

經過前一時期的較快發展和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在這一階段里進一步加快,國家經濟實力與日俱增。1986~1997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0275.18億元增長到78973.03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0.08%(根據《2007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得到)。各業發展同樣總體上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如農業總產值從4013.01億元增長到23788.40億元,糧食總產量從39151萬噸增長到49417萬噸,並於1996年首次突破5億噸(50454萬噸)大關,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從364公斤/人提高到411公斤/人;工業總產值從3886.40億元增長到25713.70億元。

在此期間,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各項建設全面鋪開而且攤子越來越大,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一路攀升(從1986年的3120.60億元增加到了1997年的24941.10 億元),城鎮、基礎設施、農村等建設均得到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還一度興起了「開發區熱」。各項建設的全面展開,加上農村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這一時期耕地流失速度仍然較快。根據國家土地管理局的相關數據,1987~1995年間全國耕地因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佔用和災害損毀而減少568.00萬公頃,雖然期間也通過開荒圍墾等途徑增加了257.62萬公頃耕地,但增減相抵仍然凈減少310.38萬公頃,年均凈減少34.49萬公頃。

2.2 耕地保護政策演變脈絡

鑒於當時耕地資源的過快減少,1986年1號文件《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要求有關部門在年內制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的條例」並報國務院批准實施,同年3月的中發7號文件《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第一次正式明確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該年6月25日六屆人大常委會還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其中,對建設用地審批和毀壞耕地處罰等都做了相應規定。1987年6月1日國家土地管理局參與發布了《關於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嚴格控制佔用耕地的聯合通知》,要求嚴格控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佔用耕地行為,而該年10月15日該局又參與發布了《建設用地計劃管理暫行辦法》,以期協調統籌建設用地同時切實保護耕地。而為了引導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面積以及嚴控佔用耕地建窯和毀田取土燒磚,1988年國家土地管理局參與了《土地復墾規定》和《嚴格限制毀田燒磚積極推進牆體材料改革的意見》等的制定和發布。

1990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強調「嚴格執行國家下達的建設用地計劃,嚴格審批建設用地」同時,明確要求「各地方凡因建設佔用農用土地的,原則上應承擔土地開發的義務」。為了更好實施《土地管理法》,1991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鑒於1990年和1991年亂占、濫用耕地現象的重新抬頭,1992年11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嚴格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的緊急通知》。針對當時各地興辦開發區和城鎮建設中多佔少用、占而不用和閑置撂荒造成耕地嚴重浪費的情況,繼1992年12月9日國辦發布《關於嚴禁開發區和城鎮建設佔用耕地撂荒的通知》後,1993年4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嚴格審批和認真清理各類開發區的通知》。

為了對耕地的精華部分——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1994年8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隨後四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明確強調各地要建立健全基本農田保護制度。1996年6月19日全國土地管理廳、局長會議上「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首次被正式提出,該年9月18日國家土地管理局還參與發布了《建設用地計劃管理辦法》。而為了增強威懾性和加強宏觀管理,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次會議第一次設立了「破壞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轉讓土地罪」,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還頒布了中發11號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後者也直接導致國家土地管理局在該年5月20日發布了《凍結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耕地規定》。

2.3 耕地保護政策特點及成效

由於我國在這一時期的前半段(1992年之前)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1992年的「十四大」指出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因此,這一時期可以看成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在這一特殊時期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制的強烈碰撞,加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日益旺盛的用地需求,使得我國的耕地保護政策呈現如下較為鮮明的特點:

(1)耕地保護政策受到比較利益的極大沖擊。隨著全國糧食生產總體上保持逐年增長態勢,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比較效益較為低下的特點愈發明顯,為了穩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中國政府大力倡導在不亂佔耕地和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但由於耕地資源的多宜性和管理上的不到位,1987年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55.6萬公頃。雖然隨著《關於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嚴格控制佔用耕地的聯合通知》等的發布,這一情形在隨後幾年有所改觀,如1990年降到了20.8萬公頃,但很快就出現反彈,1995年又因此而減少了51.2萬公頃耕地。農業結構調整成為了這一時期導致耕地減少的最主要因素,如1987~1995年間合計減少耕地352.40萬公頃,占期間耕地減少總量的62.04%。

(2)耕地保護政策的實施過度倚重行政手段。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頒布實施,意味著我國耕地保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開始進入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但事實並非這樣。例如,雖然《土地管理法》明確了亂占、濫用和破壞耕地等行為屬於違法,國家土地管理局還分別於1989年9月19日和1995年12月18日發布了《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和《土地違法案件查處辦法》,但直到1997 年才給前述行為定罪,在此之前一直缺乏處理的法律准繩,而且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執法困難。1986年的中發7號文件《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首次提出要「運用經濟手段控制非農業用地」,同年頒布實施的《土地管理法》也規定可以對一些不利於耕地保護的行為進行罰款,但由於缺乏合理的標准加之執行不力,並未發揮其應有的杠桿作用。法律和經濟手段的失靈或缺位,使得耕地保護政策的落實只能更多憑借行政手段,這也可以從當時頻發的通知或規定可以看出。

(3)耕地保護政策雖陸續制定但系統性不強。隨著1986年2月21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決定成立統管全國土地和城鄉地政的國家土地管理局及其8月1日的正式成立並對外辦公,我國開始有了加強耕地保護的專門機構、專業隊伍和統一體制。自此以後,我國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對如何制定耕地保護政策進行了初步探討,這一時期陸續有相關的耕地保護政策出台。例如,提出建立以保護耕地為核心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制度,建立以計劃指標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的建設用地計劃管理制度,建立有助於政府部門控制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制度,建立推動耕地補充的土地開發復墾管理制度,建立對耕地精華部分進行特殊保護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等。但總體看來,這一時期的耕地保護政策欠缺系統性,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應急行為。1986年《土地管理法》和1991年《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沒有用單獨章節闡述耕地保護,而相關內容散見於其他章節,也說明當時缺乏對耕地保護的系統思考。

(4)耕地保護政策與其他政策存在協調難度。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往往成為不同部門的共同關注點,而在部門利益的驅使下,相關部門制定的有關政策就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和沖突。雖然1986 年頒布實施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要求「切實保護耕地」,但同時又強調必須「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沒有從根本上揭示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從而影響了耕地保護政策的權威性和約束力,特別是在當時行政等級觀念較強而當年成立的國家土地管理局僅為副部級單位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前已述及的農業結構調整致使耕地減少就是耕地保護政策與農業發展政策存在不協調的突出表現。而在保障建設方面,政策間的不協調同樣非常明顯。例如,盡管當時因為建設佔用導致耕地大量流失的現象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但1991年8月23日由建設部和國家計委發布的《建設項目選址規劃管理辦法》仍未將保護耕地作為建設項目規劃選址的主要依據之一,建設部分別於1995年6月1日和1995年6月29日發布的《開發區規劃管理辦法》和《建制鎮規劃建設管理辦法》也都沒有考慮要貫徹耕地保護的原則。

總體而言,雖然這一時期的耕地保護政策存在上述特點或問題,但畢竟在許多方面進行了嘗試和突破,一舉改變了過去耕地利用和保護上無序管理的混亂局面,並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較好效果。如年耕地凈減少量從1987年開始由62.04萬公頃減少到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38.83萬公頃、12.50萬公頃和1.15萬公頃。

⑼ 西華縣國土資源局

西華縣位於河南省東部,黃泛區腹地。西華歷史悠久,漢代置縣,歷稱西華、長平、箕城、鴻溝等,唐代復名西華至今。相傳女媧在此摶泥造人、煉石補天。境內有女媧城、箕子讀書台、商高宗陵、龍泉寺等古跡,故西華又有「媧城」、「箕城」之稱。西華是革命老區,縣城西的陵頭崗、都城崗、苗里崗村是1933年中共豫東特委建立的「三崗」抗日根據地;城北的杜崗村是新四軍第四師整編組建地,建有杜崗會師紀念碑,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分別題寫碑名和碑文。現轄18個鄉鎮、3個辦事處、3個農林場、435個行政村、1099個自然村、3090個村民組,總人口89萬人,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

勾衛清 黨組書記、局長

劉發義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金玉峰 黨組成員、副局長

袁志強 黨組成員、副局長

卜凡俊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肖文華 執法監察大隊隊長

勾衛清簡介:河南省商水縣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1972年7月出生,1991年1月參加工作。1991年1月~1995年5月,在商水縣財政局工作(科員);1995年5月~2004年3月,任商水縣檢察院檢察員;2004年3月~2007年7月,任商水縣檢察院副科級檢察員;2007年7月~2008年2月,任商水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科級紀檢員;2008年2月~2009年3月,任周口市國土資源局紀檢室主任;2009年3月至今,任西華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機關設辦公室、人事、財務、宣教、婦委會、文印、車管、利用、耕保、用地、規劃、地籍、礦產、信訪、檔案、法制、紀檢、行政審批、測繪、監察等20個股室;設土地執法監察隊、地產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使用登記中心、土地儲備中心、土地勘測設計室等6個直屬事業單位;設城關、清河驛、皮營、大王莊、李大庄、葉埠口、東王營、遲營、黃橋、西夏、逍遙、址坊、奉母、艾崗、紅花、聶堆、田口、西華營、東夏、縣農場、縣林場、縣園藝場等22個鄉鎮(場)國土資源所。截至2010年底,有幹部職工390人。

【土地資源】西華縣土地總面積181.02萬畝。其中,耕地125.84萬畝(基本農田101.1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9.5%;園地5.9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3%;林地6.7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3.2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8%;交通用地5.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9%;水域及水利用地13.7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6%;其他土地0.27萬畝(設施農用地、沼澤地),占土地總面積的0.2%。

【耕地保護】2010年,西華縣把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納入了縣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縣政府主要領導與各鄉(鎮、辦)負責人分別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制定了考核辦法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構建共同責任機制,完善了縣、鄉、村領導組織機構,聘任435個行政村的村委會主任為耕地保護協管員,形成了三級運轉有效的保護網路,並定期向縣人大常委會匯報耕地保護工作,接受監督。西華縣建立了政府為主體、國土先導、部門聯動監管、社會廣泛參與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

著力調控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城鄉用地規模,積極探索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深入開展土地綜合開發整理工作,落實「先補後占」措施,以補充耕地能力確定佔用耕地規模,落實「佔一補一」措施,確保耕地佔補平衡。加大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打擊各類破壞、佔用基本農田的違法行為,精心構造了「地動我知,違法必查」的綜合防控體系。2010年,申報補充耕地項目5個,實施補充耕地項目1個。實施的補充耕地項目,投資106.23萬元,新增耕地852畝,於2010年12月通過市國土資源局終驗。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樹立服務也是管理理念,由以往坐等用地單位上門辦證,轉變為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在不違規的前提下,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確保不因供地遲緩影響項目落地、不因服務不周影響項目進展。2010年,西華縣報批城市建設用地605畝,鄉鎮建設用地226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項目兩個批次、面積1206畝,補辦建設用地手續316畝,累計完成各類建設用地報批2407畝,切實保障了西華縣經濟建設發展用地。

【地籍管理】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西華縣各類土地權屬、面積、分布和利用狀況,為西華縣國土資源決策和管理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數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於2010年12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驗收;以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為基礎,整合國土資源各類資料庫資源,進一步更新和完善了城鎮地籍信息系統資料庫和1:1萬土地利用資料庫,推進了地籍管理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進程,為西華縣「以數管地」到「以圖管地」的轉變打下了堅實基礎。

【土地規劃】為增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西華縣、鄉兩級國土資源部門認真汲取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的經驗教訓,在新一輪規劃修編中,特別注重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產業規劃、城鎮規劃等專項規劃精準對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性、指導性明顯增強。2010年10月,《西華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年)》通過河南省政府批准實施。

【土地利用】2010年,通過科學調整供地結構、時序,引導項目適度集中,嚴格控制土地利用規模,鼓勵企業內涵挖潛,靈活採取多種途徑挖掘存量土地,嚴格執行「招拍掛」出讓土地規定和工業用地最低價標准,西華縣「招拍掛」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16宗、面積537.65畝,成交金額7618萬元。

【土地整理】2010年,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個,投資769.79萬元,整理土地8175畝,新增耕地261.75畝;爭取河南省政府土地整理項目1個,項目資金1060萬元。

【執法監察】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形成了執法執紀機關與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聯合查處土地違法犯罪案件的協調聯動機制,土地執法監管總體上實現了從「一家管、多家用」向多家齊抓共管的轉變。建立完善了耕地保護動態巡查、互查,土地違法有獎舉報、耕地保護月報、季報等制度;規范基本農田保護檔案,梳理補簽耕地保護責任書,檢修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定期、不定期組織檢查耕地保護工作情況,對重大土地違法案件,及時移交司法部門處理。2010年,累計查處各類土地違法案件204宗、涉案面積960畝。當場處理14宗,立案188宗,結案180宗,結案率95.7%,收繳罰款70多萬元。2010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已經啟動,從初步檢查情況看,我縣的違法佔用耕地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的比例為10.4%,低於15%的問責比例。

【國土信訪】2010年,在依法治訪、溫情接訪的同時,認真研究歷年涉土信訪案件的特點,深入分析以往案件查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了限時辦結、辦結回復、跟蹤回訪等12項行之有效的信訪工作制度。集中開展涉土信訪案件排查,分門別類,責任到人。對重大涉土信訪案件,由局領導班子成員包案處理,確保涉土信訪案件發現早、穩得住、處理快。2010年度共接訪136起、360人次,立案18起,辦理上級交辦轉辦案件22起,全部結案,結案率100%,群眾滿意率95%。

(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