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數學題,關於時鍾的難題
(1)時間問題的常識是:長短針的角速度(物理學概念)之比為12:1.也就是長針每小時走60格,短針每小時要走5格.
(2)在7點鍾時,短針領先長針7*5=35格,「長短針都在7與8之間,並且長針在短針後一小格」說明從7點開始長針要追上短針34格。它用的時間為:34/(60-5)=34/55小時=408/11分.可以確定開始作業的時間為7點408/11分.
(3)在8點鍾時,長針領先短針4*5=20格,「短針指向8與9之間,而且長針正好指向短針的相反方向」說明從8點開始長針還要超越短針10格(兩針相差30格時方向剛好相反)。它用的時間為:10/(60-5)=10/55小時=120/11分.可以確定完成作業的時間為8點120/11分.
(4)從開始作業的7點408/11分到完成作業的時間8點120/11分.共經過了:60-(408/11)+(120/11)=372/11分
大約為34分鍾!
2. 小學數學合理安排時間題目
小學數學就是應該利用學校的時間。其他的就是課下做好預習和復習…認真完成作業即可。如果是數學,題目上的應該就是利用那些可以重復的時間,這樣就能節省了。
3. 小學三年級數學:時間的計算怎樣 560392062080 算經過的時間
把結束的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例如:小明早上7:30從家出發,8:20到達學校。如題所述,結束時間為8:20,開始時間為7:30。由算式可知,分鍾位上的時間不夠減,因此需要向前借一位,一小時等於60分鍾,過程如下:
注意事項:
(1)「車輛」,是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
(2)「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於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
(3)「非機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驅動,上道路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外形尺寸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4. 一年級數學怎樣備課外作業說課稿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系,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慣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准備,又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說課稿:知識目標: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並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教法、學法選擇】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游戲貫穿於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1、談話引入:這個學期,數學王國里的兩位小精靈聰聰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上課、做游戲。今天為了准時的和我們見面,他倆特地起個大早,讓我們瞧一瞧,他倆是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出發去學校?(課件出示掛鍾,學生讀時間)喲,聰聰和明明可真准時,剛到學校上課鈴就響了。(課件出示P81的主題圖)
2、質疑:面對主題圖,學生發現鍾面上的時間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他們會根據鍾面猜測、爭辯,急於弄清楚學校是什麼時候開始上課的,老師就此點明課題並板書。
【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聰聰和明明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復習,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上課情景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慾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沖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鍾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鍾,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時針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麼?分針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麼?
(4)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5)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6)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鍾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7)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採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鍾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後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從動態的鍾面上理解分針指在每個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義,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釋疑:學校到底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願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鍾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學生試用兩種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個鍾面的時間寫在練習本上。
(5)指名學生上黑板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6)游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鍾面表示的時間。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贊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於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全體學生注意到了准確、整潔、美觀等問題,特別記住了分鍾數不到10,就要在分鍾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游戲則寓練習於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5、認識時、分的關系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於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著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鍾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鍾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鍾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一環節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鍾面上「龜兔賽跑」的秘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於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三、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鍾。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游戲:開火車。課件出現火車的畫面,伴著火車聲,全班學生排著隊開火車,火車聲一停,老師提問,學生根據畫面提示回答問題。如「嗚——火車開到哪裡去?」「火車開到廣州去。」「開到廣州是幾時?」「開到廣州是11時20分。」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開火車的游戲,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1)實踐作業: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驕傲與自豪的時刻,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升空。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激動人心的場面吧。(播放神州六號發射的資料影片)我們的神州六號在太空上遨遊了幾天後,安全著陸的那一刻也牽動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你們知道它是什麼時候返回著陸嗎?請上網查找它著陸的准確時間,設計一個漂亮的鍾面,把這個時間表示出來,下節數學課我們將用這些作品辦一個鍾表展覽,好嗎?
【課後實踐作業充滿挑戰性與創造性,由於神六返回著陸的時間是4時33分,又一次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為了完成作業,學生必須自覺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去探究新知,學生思維的翅膀才會愈張愈開、越飛越高。】
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5. 高中數學怎樣分配時間
數學往往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商。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數學一直是許多初中生的強項,可為什麼一到高中就每況愈下呢?而且他們在高中數學所花的時間再多,卻仍無法補救下滑的成績。 一、學習狀況的分析 對那些數學入學成績較好而到高中就落後的學生,我專門對他們進行了研究,調查表明,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被動學習.
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後,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於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2.學不得法.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麼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准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實根分布與參變數方程,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客觀上這些觀點就是分化點,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如不採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應對的方法
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我採取了以加強學法指導為主,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反復使用的方法將變成人們的習慣行為.什麼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向學生做了如下具體解釋,它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扎穩打,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
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後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麼地方該詳,什麼地方可略;什麼地方該精雕細刻,什麼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獨立作業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這一過程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於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並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課外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繼續,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滿足和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能力,激發求知慾與學習熱情.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
由於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高中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發現新知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麼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3.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鑽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北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方法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習總結)是少不了的.
4.加強輔導,化解分化點
如前所述高中數學中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對易分化的地方我們採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
6. 小學數學時間單位:幾時幾分幾秒的書寫方法有幾種
兩種,24時計時法(一天24小時記錄)和分段計時法(一天分兩個12小時記錄).
分段計時法與二十四時計時法:
【分段計時法(十二時計時法)】深夜12時是一日的開始,1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深夜12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再從中午12時起到深夜12時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二十四時計時法】這是廣播電台、車站、郵電局等部門採用的0到24時計時法,按照這種計時法,下午1時就是13:00,下午2時就是14:00……夜裡12時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6)數學時間知識作業擴展閱讀
時間是一個基本量,其SI(國際單位制)單位是秒,通常與SI單位並用的時間單位有日(天),[小]時,分。通常使用的時間單位還有世紀、年、月、星期(周)。1日(天)也是一晝夜,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
1日有24小時,可以分為兩段,從夜裡12時到中午12時是第一段,從中午12時到夜裡12時是第二段。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分段計時法,交通運輸、郵電等部門為了避免計時錯誤,則採用0到24時的計時法。例如,下午1時是13時,下午2時是14時等。
考證:《小學教師實用數學辭典》指出,半夜是一日的開始,叫做某日零時。一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半夜0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再從中午12時起到半夜12時叫做下午,這種計時法叫做分段計時法(也叫12時計時法)。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另一種計時法是廣播電台、車站、郵電局等部門採用的0到24時計時法,簡稱24時計時法。按照這種計時法,下午1點就是13點,下午2點就是14時,……夜裡12時就是24點,又是第二天的0時。
7. 利用所學的時間,質量知識寫一篇200字數學日記關於三年級的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數學暑假作業。寫著寫著,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這道題是這樣的:
有一個長方體,正面和上面的兩個面積的積為209平方厘米,並且長、寬、高都是質數。求它的體積。
我見了,心想:這道題還真是難啊!已知的只有兩個面面積的積,要求體積還必須知道長、寬、高,而它一點也沒有提示。這可怎麼入手啊!
正當我急得抓耳撓腮之際,我媽媽的一個同事來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對方程這種方法還不是很熟悉。於是,他又教我另一種方法:先列出數,再逐一排除。我們先按題目要求列出了許多數字,如:3、5、7、11等一類的質數,接著我們開始排除,然後我們發現只剩下11和19這兩個數字。這時,我想:這兩個數中有一個是題中長方體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長;一個則是長方體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條外另一條
棱長(且長度都為質數)之和。於是,我開始分辯這兩個數各是哪個數。
最後,我得到了結果,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後來,我又用我本學期學過的知識:分解質因數驗算了這道題,結果一模一樣。
解出這道題後,我心裡比誰都高興。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充滿了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求。
8. 逛超市作文利用數學知識時間
吃過晚飯,媽媽要帶我去逛「大潤發」,我非常高興,我又可以選我喜歡的東西了。
我們來到了大潤發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讓我眼花繚亂。我們先到了學慣用品區,我選中了2個藍色外皮日記本,這可是我最喜歡的顏色,我可以一個寫日記,一個摘抄好詞好句。一本本子2.5元,一共5元錢,這個太好算了!
我和媽媽又來到了食品區,媽媽拿了一袋5公斤的大米,是38元,而我呢,像一隻歡快的小鳥,飛到了我最喜愛的零食區:兩袋沙琪瑪,每袋9元;一袋牛肉乾,19元,四合酸奶,每盒3.5元。太好了!我把我的最愛都扔進了購物車。
我們來到了收銀台排隊,很快,阿姨開始計算,我腦子里也飛快地算著:2.5*2+38+9*2+19+3.5*4=5+38+18+19+14=94元。媽媽付給阿姨100元,找給媽媽了6元。
我們帶著「戰利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