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風箏小知識
擴展閱讀
受賄罪法律知識大全 2024-11-15 09:26:28

風箏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02 17:23:40

A. 風箏的知識

一、選材

1、骨架以各種竹材為主,如毛竹、桂竹、煙竹等都是製作各類風箏的良好材料。此外,還可以選用檬竹、或其它材料製作骨架。選用水分較少的新竹,選用中段節長,粗細變化很小的那一段竹子,製作風箏時要要削去竹黃,只留下竹青和竹皮部分。

2、蒙面小型風箏使用高強度的皮紙、高麗紙等,傳統的大風箏常使用復合材料蒙面,即用綿紙或皮紙托婊的絹。這種材料強度大,氣密性好,著色性好,具有紙和絹都無法比擬的性能。尼龍綢、錦絲綢、無紡布和塑料膜,都是很好的材料。它們的氣密性好,不怕水,前三種的強度遠遠大於紙和絹。

3、風箏的色彩:風箏是以天空為背景的,用色的基本原則是:鮮艷、對比強烈、色塊大的顏色。

二、加工

1、骨架加工

劈竹:去掉竹根和竹梢,截成約1~1.5米的圓竹段,把圓竹段劈成8塊寬度大約相同的竹板,把竹板每10塊一捆,整齊地捆好風干待用,用專用工具切口、劈入、撥開。

削竹:使用木工刨子刨削竹板彎竹竹材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溫度下它的結構變軟,很容易彎曲,在彎曲狀態下冷卻便可定型。綁扎材料有線、麻皮、紙和紡織品的條,風箏骨架上竹條的接頭各種各樣。

扣楔:這是天津風箏所常用的一種傳統連接方法。在縱向骨架上的打孔,橫向骨架穿孔聯接的方法。這和連接用在製作旋轉體的風箏部件很有效,如鳥、蟲的肚子、花籃、燈籠等。

活頭:為了折疊的部分,要作成活動的接頭,叫做"活頭"。在中國風箏里最常用的是套鎖活頭。它的構造是兩條搭接,中間以一橫軸相連,兩端各有一金屬環套。環套松開,兩條可折;環套套緊兩條的接頭兩端,則兩根竹條便成一根張開的竹條一樣。

插接:最常用的是套管插接,小型風箏用葦管,中型風箏用竹管,大型風箏要用專門製作的套管連接。

2、蒙面

取材:材料上取形要留邊,要注意紋理對稱;塗膠:原則上講,所糊的材料越薄,越不要很大強度的,可用稀一點的膠水。所糊材料強度大,要求膠合強度也大的,膠水要濃一些。塗膠最好用毛筆輕輕塗在骨架上,膠要均勻。要注意一些骨架的角落裡不要積留很多膠水,這會使蒙面不平整。往塗好膠的骨架上蒙面要准確地放在骨架上,盡量少移動。蒙面在骨架上要平整,各處的松緊程度要相向,蒙面的骨架上定位後,要用手輕壓四周,使蒙面與骨架貼牢,但不忙卷邊。

邊緣處理:根據薄厚度不同分別採用切邊、卷邊、縫邊。

3、底的處理

有很多風箏在繪畫之前,要先上底色,例如製作靖蜒或蟬風箏的翼在繪制紋理之前,就必須先上底色。紅靖蜒用紅底色,綠靖蜒用綠底色,蟬一般用黃底色。這種底色一般在未糊之前上好。因底色上大面積著色,要求均勻或漸變,往往先把紙或礬絹鋪在桌面上,在表面先用板刷刷上一層水,使其濕潤後,再用板刷均勻地塗上透明色,等稍晾一會,還未完全乾時再刷一次,直到適度為止。待完全乾後用熨斗熨平。

4、糊與繪

先糊後繪:先用白紙糊在風箏骨架上,然後用調過膠的鍋煙,直接往風箏上繪畫黑色的部分。

先印再糊,最後填色:是把風箏的繪制方法與民間木板年畫的製作相結合,形成了這種先用木板印出黑色條紋,再糊在風箏骨架上,最後用人工填色或勾出幾條最見筆鋒的線條的方法。

先繪後糊:把設計好的紋樣用墨線畫在風箏蒙面材料上,裁好蒙面紙(或絹等),放在展開圖上,用鉛筆把紋樣勾描下來,根據紋樣和顏色,分先後在蒙面紙上塗色,勾線和精繪。顏色干後,用熨斗熨平。把蒙面紙仔細地蒙在風箏骨架上。這里要特別注意介面部分的紋樣,要拼准、對齊,最後修飾。

三、美化

1、風箏的輪廓造型:選擇最有表現力的造型,多變的"軟造型",考慮風箏空氣動力性能和結構強度方面的基本要求。

2、風箏的構圖:構圖和外輪廓造型一樣,對風箏的藝術效果有重要的影響。而且,風箏的外輪廓造型往往是和構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要統一考慮的。

3、風箏的色彩:決定於風箏與一般繪畫在觀賞上的不同條件,風箏的背景是藍天。

1\放風箏的學問
春秋兩季的風向及風速較穩定,經常有緩緩上升的氣流,加上溫度適宜,風景宜人,很適合放風箏。為此,國家級風箏裁判柴茂智提醒大家放風箏時注意以下事項。
場地的選擇(1)有電線,特別是有高壓線及電視塔的地方嚴禁放風箏;(2)在街道、公路與鐵路旁不能放風箏;(3)有大樹及高層建築物的地方不能放風箏;(4)飛機場附近嚴禁放風箏;(5)有霧、有雨,特別是雷雨天,均不能放風箏,更不能用帶有金屬的線放風箏。放風箏應選擇空曠而無障礙物的場所,如運動場、河灘、海濱、公園等。因此,平坦而開闊的地方風速風向較穩定,而且,風箏出毛病時,也不會因掛在障礙物上而受到損失。
風箏的選擇風力大小與放風箏有很大的關系,2-3級風的天氣,一般可以放面積在0.1至0.5平方米的小型,如軟翅鷹、小燕、蝴蝶、蜻蜓和硬翅人物風箏。3-4級風的天氣,適合放面積在1平方米左右的中型風箏,如人物、七星八卦、立體筒形、飛機以及龍類串式風箏等。5級風的天氣不宜放一般的軟翅風箏,如果要放那就需要添加尾巴,5級風時只能放2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硬翅風箏等。裝有硬翅的筒子類風箏、企鵝串式風箏、八角形風箏等。6級以上的風力,不宜放一般風箏。
風向的辨別春秋兩季,沒有風的天氣是不多的。通常有1-2級的風,一般從早晨8-9點鍾開始,風力逐漸增大,到中午12點鍾前後,風力較大。到17-19點鍾以後,風力逐漸減弱。在同一時間,不同高度的風力大小也不同,高度越高風力越大。風箏不能在低空施放,因為有地面障礙物、建築物的影響。高度在15-20米以上,風向、風力都比較平穩,很適宜施放風箏。春季,東風和東南風較多,比較寒冷的日子,北風較多。辨別風向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注意觀察樹梢、農作物或草向哪邊倒,煙囪排出的煙向哪邊飄,就可辨別風向。假如刮的是東南風,放風箏的人就要背東南,面西北,風箏便能借著風力飛升空中。對於放風箏,平行於地面的氣流比上升氣流好,因為上升氣流不會持久,風力時弱時強。我們所講的「風」,一般是指水平方向移動的氣流,所謂上升氣流,是指碰到了建築物之類的障礙物時,改變了方向的氣流。
2\風箏的歷史知識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風箏,是一種游藝競技娛樂民俗事象。從它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個側面。對其加以分析,不僅有利於風箏的發展,而且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當代民俗文化的產生和形成,都是有益的。
民俗文化對風箏的巨大影響民俗文化,是傳承文化,是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民俗的社會現象。風箏,作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孤立的,與諸多民俗事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著民俗文化的巨大影響。這既表現在風箏的題材方面和扎制繪畫方面,也表現在風箏的放飛方面。
動物是風箏題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無所不有。如:龍風箏、鳳風箏、仙鶴風箏、孔雀風箏、鷹風箏、燕子風箏、鴛鴦風箏、蝴蝶風箏、麒麟風箏、獅子風箏、十二生肖風箏。魚風箏等等。這些大量的動物題材的風箏的出現,應該說,與動物崇拜是分不開的。
例如,「龍,,風箏和「鳳」風箏的出現,確切他說,是人們對「龍」和「鳳」崇拜的具體體現。龍,是人們幻想的動物,傳說中的四靈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經》中有「應龍畜水」,「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知說。龍能給人帶來祥瑞,具有變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話中,人們則把黃帝的形象和龍聯系在一起。《左傳·昭公十七年、記「太昊氏(伏羲)以龍紀,故以龍師而官名。」《補三皇本紀》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闕里志·古冢》有「黃帝生壽丘」的記載。炎黃子孫便自認為是龍族,龍的後代,龍的傳人。雲南哀牢少數民族以「龍」為圖騰標志,世代相續,皆身畫龍,衣加尾,以示為龍的後人,龍還是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徵。今天,人們仍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對「龍」的崇拜,產生了「龍文化」,便有了以「龍」為題材的「龍」風箏。
對於「龍」風箏的產生,有的人認為與某地的地理環境有關,這恐怕待進一步的考證。筆者認為,「龍」風箏的產生原因,首先應當是人們對「龍」的崇拜和「龍文化」的影響,否則,那麼多地方都出現「龍風箏」,盡管造型有差異,該如何解釋?鳳又稱鳳凰。雄性為風,雌性為凰,素有鳳求凰之說。刪們幻想中的動物)傳說中的四靈之一,被認為是百烏「、衍」《百鳥朝鳳」就是注腳。傳說,鳳凰出則雷霆不作,風調雨順,天下安寧;善歌舞,性高潔,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隔疥平飲千能給人帶來吉祥幸福。因此,鳳凰成了人間祥瑞,以鳳凰為題材製作風箏便是理所當然的了,直到人們仍以鳳凰作飾物。

3\風箏種類
板子風箏:
即人們傳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較多見,扎制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板子風箏,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起飛有逸出。板子風箏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瓦爿」塊,方方的一片,南方農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稱「箏子」,又叫「屁簾兒」。
串式風箏:
即把幾只相同或不相同的風箏,象冰糖葫蘆似地栓在一根或多根線上,串連起來放飛。我國常見的串式風箏,有串雁(鴻雁傳書)、龍頭蜈蚣、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串式風箏近年在南、北皆有發展。
立體風箏:
一般採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如宮燈、花瓶、火箭等
龍型風箏:
主要以龍頭蜈蚣風箏為主,也是濰坊風箏的一大特色。
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為放還有一種可拆裝的軟翅風箏,把傳統的上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於折疊,放飛效果逼真,或頂的翅膀一張一弛,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風箏名家
張鵬雲,1927看生,小時候家隹濰坊市後門街,與老風箏藝人胡敬珠、康萬香相鄰,受到不少影響。他的串式龍頭蜈蚣,既吸取了胡敬珠扎工細的長處,又接受了康萬香注重神韻的特點,並參照北京九龍壁的龍的造型,龍眼突出,腰節掛鱗,背脊隆起,獨具一格。他還擅長扎制鳥類、昆蟲類題材的軟翅風箏,其代表作「鳳凰」曾獲得全國工藝品優秀創作百花獎榮譽證書。現為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師,市風箏協會理事。

康寶忠,1940年生。10歲時在白浪河放風箏進被「康派」風箏老藝人康萬香收為徒弟,學藝3年,深得其真傳。其化表作為「龍頭蜈蚣」,以扎制簡練、造型粗獷、色彩強烈、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起飛角度高、平穩為主要特點。他在「康派」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設計製作了「龍飛鳳舞」風箏,俯首翹尾的世龍前掛展翼綻尾的鳳凰,世龍還能噴吐煙火,龍鳳在煙霧之中隱現,遠遠看去如同活的一般。他的作品在濰坊國際風箏會上五次獲獎,兩次奪金牌,一次獲銅牌,還有兩次獲「世界風箏十絕」獎。他現在國際風聯風箏研究室工作,是市風箏協會理事。

韓福齡,1934年生,濰坊市人。年幼時失去父母,10多歲便自謀生計,擺攤藝煙,恰與著名「龍頭蜈蚣」風箏藝人胡敬珠的煙攤相鄰。胡老一邊賣煙一邊扎風箏,韓福齡便細看默記,晚間馮記憶仿之,竟慢慢摸出門道。15時,扎製成功36節的「龍頭蜈蚣」。以後年年扎放,功力漸深,人們稱之為「胡派蜈蚣傳人」。除蜈蚣外,還擅扎制飛機和鷹。他的作品在全國比賽 中三次奪魁。他的「龍頭蜈蚣」風箏,曾赴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地參賽或放飛表演,在荷蘭國際風箏會上獲最高獎。他現在濰坊化工廠工作,市風箏協會理事。
風箏名詩
古人詠風箏詩賞析
紙 鳶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靜 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 終共白雲飛
作者寇準(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詩人。宋太宗時舉進士,後擢升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徵。寇準死後宋仁宗謚號忠愍。
寇準的詩受晚唐派影響,情景交融,清麗深婉。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絕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該詩雖題名為《紙鳶》,但詩中卻不見「紙鳶」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紙鳶的形象。詩人意在借物寫

景,狀景抒懷。「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寫環境氣氛和眼前所見:初秋晴朗的天空,風力不大,風箏

難以升空高飛。後句遐想抒懷,借風箏只有憑借風方可旁雲而飛的現象,抒發人事騰達還需有所依託的感

嘆。

觀村童戲溪上
(宋)陸 游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作者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身於

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學不倦,一生主張抗金復國,但屢遭排擠、罷黜,「一片

丹心」始終不得報國。陸游著作極富,八十高齡猶賦詩作文,存詩近萬首,有《陸放翁全集》存世。該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兒童游戲多種多樣,十分豐富。該詩寫了兩種游戲,一是騎竹馬;一是放風箏。竹馬在地面上

奔跑,跑來跑去晃晃悠悠連人帶「馬」沖進了爛泥塘里,好不掃興;風箏在空中飛舞,左搖右擺,又飛又

叫,好不驕橫。值得關注的是,詩人寫風箏與風的關系時,手法與眾不同,他不說風箏憑借風力而飛,卻

說風箏挾持豐大風在空中飛揚跋扈。在這里,作者把風箏作為主體,視它為生靈,真是把個風箏寫活了。

讀此詩,不由得想到現今仍然流行於日本的「斗風箏」。打鬥的風箏多為長方形硬板子,從背後勒

成瓦形,或豎或橫,繪畫簡潔明快,不拴尾巴,背縛弓弦,憑借強風,飛上天空,左沖右突,嗡嗡作響。

許多風箏同時升空,並不迴避碰撞纏繞,而是互相打鬥,互相「割線」,一旦線斷,任其飛去。最後,誰

還留在空中,誰便是勝利者。那場面頗有陸翁詩的氣勢。

紙 鳶
(宋)王令
誰作輕鳶壯遠觀 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 便有愚兒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 笑殺摶鵬似爾難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詩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縣),五歲時父母雙亡,隨其叔祖

客居廣陵(今揚州),長大後以教學為生。王令才高命短,28歲卒。他的詩構思新奇,造語精闢。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詩賦文共21卷。該詩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遠的意思。放風箏的人未必就是

因為飛鳥飛得不遠,才把風箏放起來以增添空中壯觀景象,然而作者這么想,這么說,顯然他是把風箏當

作飛鳥一樣看待了。你看那風箏乘線憑風飛去直沖雲霄,雖然不一定能夠到達那高曠至極的天際,卻能終

日飛翔久久不落,就連那相傳一飛九萬里的大鵬鳥,也沒有這般本領。

這是一首宏觀描寫風箏的詩。作者不寫風箏的形狀、色彩,甚至也不寫風箏是如何飛起來的。而是

展開豐富的想像力,以襯托、對比、誇張的手法,與風箏飛升的氣墊,寫出了風箏最本質的特性—拔高,

善翔。飛得高,放飛線角度大,穩定性強,這也正是今天風箏愛好者對於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B. 關於風箏的小知識有哪些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2)風箏小知識擴展閱讀:

操作原理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

(1)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但是盤鷹風箏除外。

(2)風箏都需要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C. 關於風箏的基本的知識有哪些

基本的流體力學和結構力學知識就可以吧,弄清浮力來源和如何保證強度就可以了……

D. 有什麼關於風箏的趣味知識

風箏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滿目。風箏材料和工具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

E. 風箏有什麼有趣的小知識

你好

詳見網路

風箏是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謝謝採納

F. 風箏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識

分類及各類的特點
風箏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風鳶,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
風箏分為:軟翅類、硬翅類、板子類、立體類、串式類、復線類。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
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
1) 切勿在有高壓線電塔、有電線桿架設處施放。特技風箏因其骨架皆為碳纖微桿,易導電會產生危險;
2) 留意天氣變化,如有雷雨天氣,台風、雷擊現象,應馬上停止施放並遠離空曠處;
3) 放飛應選擇適合且能配合風速之風箏,切勿輕忽強大風速的力量;
4) 施放者應選擇空曠處,如公園、海灘,避免飛行窗口(備注)、障礙物、或其它在施放者;
5) 施放應留意其風箏飛行路徑下方是否有他人逗留,場地是否平坦,最好不要讓風箏飛到馬路,湖泊的上空;
6) 兒童放風箏要有大人帶著,平時不放的風箏要收藏好,不要讓小孩單獨拿到外面去放,農村要注意水,城鎮要注意車;
7) 特技風箏其高速度飛行,切勿進行低飛或驚嚇他人等危險飛行動作,因而忽略高速飛行強大撞擊力與主控線的危險。

G. 關於《風箏》一課的知識!!!

1.寫法精講

①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②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③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種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④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到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⑤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⑥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2.重點精講

①第一、二段:「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於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盪漾了」,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②第三段:這段話描寫出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我」「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不許」放風箏。而小兄弟「最」喜歡風箏。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失聲「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多麼美好的心靈,多麼純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而小兄弟那時十歲內外,正是游戲的年齡,多病,瘦得不堪,正需要鍛煉身體,而風箏正是可以使他高興使他強壯的一項運動。這些都為下文「我」蠻橫毀壞小兄弟「苦心孤詣」而「偷做」風箏埋下伏筆。

③第四段:放風箏,這本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我」卻把它看作是「沒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而且強加於人,對小兄弟橫加限制,以致因為「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破壞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風箏,本段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作了具體的解釋。「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如此無情的踐踏,並「傲然」離去的神態,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被糟踐的雖然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耐人尋味。小兄弟呢?他「很驚惶地站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後來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小兄弟受了這樣無理的對待,也只能逆來順受。因為「論長幼」,「我」是兄長,自以為擁有無限的權力。從「我」對風箏的態度和破壞風箏的粗暴行為,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種鮮明的印記被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陳腐觀念打下的烙印。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

④第五、六段:當「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新鮮科學氣息一旦吸進「我」的中毒很深的心靈,就產生了「懲罰」感,就難忘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心就「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痛感自己不準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喜歡入迷的表現視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與行為,是對一顆稚嫩的童心的嚴重摧殘,由此而自責和反思,袒露出嚴於解剖自己的心靈美。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第六段承上啟下。

⑤第七段:這段描寫「我」企望「補過」的心情,「補過」的方法:由「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反對小兄弟放風箏,毀壞風箏到「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鎖,似乎恢復了兒童的天性,「嚷著,跑著,笑著」,在歡快的旋律中,極為簡短的語句隨著輕松的節奏跳躍著,好像重現了孩子們放風箏時活潑、歡樂的景象。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反襯罷了,因為時過境遷,一切都無從追回了,結果只能加重「我」悵惘、悔恨的情感。

⑥第八、九、十、十一段:這幾段描寫當「我」懷著一顆「沉重」的心去討小兄弟的寬恕時,小兄弟卻「全然忘卻」在「我」看來是「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聽著往事反而「驚異地笑著」:「有過這樣的事么?」這段朴實無華的文字,展示了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

⑦第十二段:文章開頭說,「我現在在那裡呢?」在「嚴冬的肅殺」之中。這時,作者憶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結尾說,又見到故鄉的春天;而這時,「四面又明明是嚴冬」。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3.難點精講

①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了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②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怎樣理解?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③「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④「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為什麼「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⑤「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⑥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H. 風箏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識

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 1) 切勿在有高壓線電塔、有電線桿架設處施放。特技風箏...平時不放的風箏要收藏好,不要讓小孩單獨拿到外面去放,農村要注意水,城鎮...

I. 風箏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識

世界上一致公認,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鳥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據說巧匠魯班就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應當說這也是風箏的前身。五代時期的李鄴,曾在官中以線放紙鳶為游戲,又別出心裁地在鳶的頭部安裝竹笛,風入竹哨,發出象古箏一樣的響聲,因此得名「風箏」到了宋代,出現了「神火烏鴉」,就是利用風箏裝上火葯,投放到敵營上空,以達到軍事上的目的。難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有一塊說明牌上也醒目地寫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我國風箏的發明,對後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方面的例子屢見不鮮。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J. 關於風箏的知識

【風箏介紹】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的歷史】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風箏的做法】

風箏的形狀: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風箏分類】
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為放還有一種可拆裝的軟翅風箏,把傳統的上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於折疊,放飛效果逼真,或頂的翅膀一張一弛,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任務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這種風箏的硬翅 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
龍型風箏:
主要以龍頭蜈蚣風箏為主,也是濰坊風箏的一大特色。
板子風箏:
即人們傳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較多見,扎制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板子風箏,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起飛有逸出。板子風箏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瓦爿」塊,方方的一片,南方農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稱「箏子」,又叫「屁簾兒」。
立體風箏:
一般採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如宮燈、花瓶、火箭等
桶行形風箏:
由一個或多哥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象宮燈、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屬此類。
自由類:
自由類包括跨種類,運用新技術,吸取外國風箏之長的風箏。跨種類的如"鵲橋會",把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集於一體;運用新技術的如長120米的串式風箏"梁山一百單八將"、"百鳥朝鳳"等,不僅能迎風轉動,還能敲鑼打鼓、噴煙冒火,"孫悟空"還能在放飛中七十二變。

分類來源:http://www.weifang.gov.cn/ZJWF/DXHD/GJFZJ/FZZL/default.htm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箏的放法(操作原理)】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1)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2)風箏都得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揚力作用

揚力的產生:風箏在空中受風,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揚力的產生有2個要素:(1)風力;(2)牽引力;這就解釋了開頭提出的問題。在風力、牽引力和由此產生的揚力三個力的作用下,風箏在空中基本上是達到受力平衡的。

風箏在空中的受力圖風箏在空中的受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制。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時候,因為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制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

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風箏的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 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著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 外儲說》載: 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