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黨史知識精編大全
擴展閱讀
分享幼兒園小知識 2024-11-01 22:32:07

黨史知識精編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11 06:23:32

⑴ 黨史黨建基本知識100題的介紹

黨史黨建基本知識100題為一本參考書的名稱,裡面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什麼、是怎樣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意義和實現標志是什麼?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的基本思想及其對中國革命的意義是什麼?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分為兩步走?。對於黨員的學習黨史黨建的知識十分有用。

⑵ 黨史知識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幹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幹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等等。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共成立初期大事簡記
1921 7.23-8月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月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 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通告,對黨的組織.宣傳工作作出部署。 1922 1.12 香港海員大罷工 1.21-2.2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5.1-5.6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5.5-5.1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 7.16-7.23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29-8.30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全體會議 10月 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到北京 10.16-10.26 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1923 2.4-2.9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 2.27 中共中央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 3.3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就京漢鐵路罷工工人流血件告中國鐵路工人書》。 4月 中共中央由北京遷回上海。 6.12-6.20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 7.1 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廣州出版。 7月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 8.20-8.25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0.2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在上海創刊。 11.1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向導》.《新青年》.《前鋒》 等雜志。 11.24-11.25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 11.28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12.25 中共中央發出《第十三號通告》。1924 1月初 中共中央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在上海舉行聯席會議。 2.7 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2月 中國共產黨召開三屆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5.10-5.15 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 6.17-7.8 共產國際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7.3 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 7.15 廣州沙面工人大罷工。 9.10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三次對時局的主張。 11.19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時局的主張。
中共黨史簡介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進行全國性抗戰。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0年,百團大戰由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 1941年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 1942 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名《雙十協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⑶ 建黨90周年黨史知識資料有哪些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的內容很多,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分析,第一階段是從黨的一大到七大期間,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時期;第二階段是從黨的八大到十一大期間,新中國成立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時期;第三階段是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期間,改革開放至今這一時期。
分開三個階段來分析,每個階段又可以細致劃分到每一次代表大會所處時期,如果需要對於這個問題細致深入地了解,在網路當中有很全面的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歷史背景、召開時間、歷史意義的資料,你只需要搜索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可以了解,我這里就不做復制粘貼族了,只分為三個階段給你概括一下主要的成就。
第一階段:1921年,毛澤東等12人代表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歷史階段。北伐戰爭時期,共產國際和共產黨人幫助孫中山認識到聯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進入了以革命的武裝進行北伐的新時期,而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使農民獲得土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贏得了抗戰勝利。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第二階段:建國之初,中國政府成功地在佔全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農民分得了約4700萬公頃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巨大成就: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8.9%以上 ;建立起一批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沒有的基礎工業,包括飛機和汽車製造業、重型和精密機器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等。從1957年到1966年,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30年我黨取得了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⑷ 黨史的基本知識

黨的基本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學說的基本原理,黨內生活的基本制度、規定,以及黨史、共產主義運動史的基本常識等。黨員了解黨的基本知識,可以提高對黨的認識,增強黨性,自覺執行黨內的各種規范。

⑸ 黨史黨建基本知識100題的目錄

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2.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什麼、是怎樣提出來的?
3.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意義和實現標志是什麼?
4.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的基本思想及其對中國革命的意義是什麼?
5.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分為兩步走?
6.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7.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8.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建立的標志和意義是什麼?
9.「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10.中國革命為什麼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1.毛澤東關於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基本形成的標志是什麼?
12.古田會議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13.紅軍長征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14.為什麼說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
15.中國共產黨為什麼以及如何與國民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
16.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必須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
17.延安整風運動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18.解放區大生產運動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19.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20.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是什麼?
21.中國共產黨七大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23.重慶談判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是怎樣的?
24.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25.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歷史意義是什麼?
26.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有哪些?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樣誕生的?
28.中國共產黨為取得執政地位做出了哪些努力?
29.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人民迅速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
30.建國初期抗美援朝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31.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採取了哪些措施加強黨的建設?
32.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3.為什麼說我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34.毛澤東首次提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著作及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35.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36.黨的八大關於執政黨建設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
37.20世紀50年代末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什麼?
38.「大躍進」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教訓?
39.我黨召開「七千人大會」的主要內容、特點和意義是什麼?
40.什麼是「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
41.開展真理標准問題討論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4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43.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44.《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45.我們黨完成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歷史任務的標志是什麼?
46.鄧小平在什麼時候最早提出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
47.黨的十二大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48.黨的十二大黨章在黨章建設史上的地位如何?
49.黨的十三大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50.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是什麼?
51.《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2.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3.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4.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貢獻是什麼?
55.《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6.黨的十六大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57.「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意義是怎樣的?
58.為什麼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59.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貢獻是什麼?
60.為什麼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61.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62.胡錦濤總書記要求領導幹部要大力弘揚的「八種良好風氣」是什麼?
63.為什麼要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64.新時期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65.黨的十七大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66.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依據是什麼?
67.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68.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是怎樣的?
69.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
附錄

⑹ 關於共產黨的知識

中國共產黨(英文名: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簡寫CPC),簡稱中共,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1],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⑺ 黨建黨史知識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為什麼兩者的時間不一致呢?為什麼7月1日成了黨的誕生紀念日呢?

把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7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材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最早見於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當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紀念指示》。《指示》說:「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採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並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這是以中共中央名義作出的把「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進行紀念的第一個文件。

黨的一大開幕日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成果,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也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⑻ 有哪些關於黨史的知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為什麼兩者的時間不一致呢?為什麼7月1日成了黨的誕生紀念日呢?

把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7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材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最早見於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當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紀念指示》。《指示》說:「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採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並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這是以中共中央名義作出的把「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進行紀念的第一個文件。

黨的一大開幕日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成果,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也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⑼ 黨史黨情知識:誰能告訴我一點

我軍稱謂的歷史演變

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誕生於1927年8月1日,誕生以來曾先後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
從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
1927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的北伐軍兩萬餘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在起義過程中並沒有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仍稱為國民革命軍。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領導農民、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轉戰到井崗山,同毛澤東同志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後改稱政治委員)。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開始陸續改稱紅軍。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紅軍又先後編成了紅一、紅四、紅二方面軍。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
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黨的洛川會議和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於1937年8月將紅軍主力部隊改名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師和直屬隊。全軍共4.6萬人。同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屬第二戰區序列,並任命朱德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由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八路軍這個名稱已在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國民政府令其改變番號,但一般情況下,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
從八路軍、新四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獨占勝利果實,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蓄謀發動內戰。為適應國民黨將要發動內戰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各戰略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調整戰略部署:由關內各解放軍抽調11萬主力部隊及2萬余名黨政軍幹部挺進東北;浙江、蘇南、皖南、皖中地區的新四軍撤至長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國軍(即八路軍南下支隊)及我河南軍區部隊分別撤至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解放軍,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
1945年10月31日,由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的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分別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中共中央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發出關於野戰兵團的編組與指揮關系的指示,要求各戰略區都應編有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能夠脫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戰略區的部隊都陸續進行整編,先後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等。至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有的稱師)及6個野戰旅。全部野戰軍61萬人,另有地方軍66萬人。
1946年6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國共兩黨簽定的《停戰協定》,悍然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各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人民解放戰爭全面展開。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從1946年9月中旬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和彭德懷分別任正副總司令。從此,我軍一直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當時戰事繁忙,各部隊改稱的時間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⑽ 關於黨史的知識

這個不知道你要了解哪一段,這方面內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