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節氣小知識
擴展閱讀
受賄罪法律知識大全 2024-11-15 09:26:28

節氣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02 11:03:47

⑴ 關於24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關於24節氣的知識如下:

1、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立春: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歷2月3-5日交節。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4、雨水: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歷2月18-20日交節。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5、驚蟄: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歷3月05-07日交節。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6、春分: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歷3月20-22日交節。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

⑵ 農歷24節氣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⑶ 關於節氣的知識性短文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有天文、氣象、物候的根據。所謂天文,即依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將太陽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設為起點,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360度,一回歸年,正好為24個節氣。因此24個節氣,准確反映了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確反映了四季的變化。其中8個節氣的名稱,春秋「兩分」,冬夏「兩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這樣確立的。而其餘節氣,則圍繞如何指導農事而定。當時的農業生產主要是看天吃飯,於是二十四節氣反映了氣溫變化,如大暑、小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況,如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時機,如小滿、芒種;還反映了物候現象,如驚蟄。當基本的氣候現象、規律被二十四節氣描繪、總結出來、成為陰歷的補充後,農民即可依歷而行。不過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有差異,東西各不同,根據什麼調整呢?物候。動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師,它們會隨氣候、氣溫的變化,而有相應表現。花開、燕來、蟬蛻殼,都有時間表。陸游詩里對此有點睛之句:「 【乙】 」。

⑷ 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入遺滿一年!「二十四節氣」的小常識你都清楚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時候背過的二十四節氣歌,現在你還能清楚背出來嗎?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基礎小常識,你了解多少呢?接下來讓我們跟小朋友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吧!

⑸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一、二十四節氣的分類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分為以下24種:

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二、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小常識

1.「立春」和「大寒」

分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一個氣和最後一個節氣。

2.每一個月份都有兩個節氣,

每隔十五天一個節氣

3.春分和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

當天晝夜平分,

即當天有

12小時白晝12小時黑夜

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當天北半球達到一年中

白晝最長一天,

南半球達到

黑夜最長一天;

冬至這天則正好相反,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當天北半球達到一年中

黑夜最長一天,

南半球達到

白晝最長一天

4.24節氣說法始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確立於秦漢。

5.最熱的節氣是大暑;

最冷的節氣是大寒。

⑹ 關於24節氣的知識

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己。太陽黃經為75°。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歷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斗指乾。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

⑺ 中國節氣的有關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⑻ 關於節氣都有哪些小知識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搜索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⑼ 二十四節氣文化常識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文化常識有如下: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6、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8、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9、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