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微生物基礎操作知識小匯總
擴展閱讀
等歌詞第一句是什麼 2025-01-11 11:19:05

微生物基礎操作知識小匯總

發布時間: 2022-08-07 12:56:09

㈠ 查一下關於微生物的基本知識

查一下關於微生物的基本知識
微生物學習中有以下幾個方面:1、用途:農業微生物如食用菌;食品方面的如酵母菌;發酵方面的啤酒酵母什麼的;醫學方面生物制葯;生物工程,環境保護。
你如果查找某一種菌類。可以先查一下他屬於哪個范疇,命名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
工具書: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技術、食品微生物學、農業

㈡ 微生物的小知識

微生物以驚人的速度「生兒育女」。例如大腸桿菌在合適的生長條件下,12.5-20分鍾便可繁殖一代,每小時可分裂3次,由1個變成8個。每晝夜可繁殖72代,由1個細菌變成4722366500萬億個(重約4722噸);經48小時後,則可產生2.2×1043個後代,如此多的細菌的重量約等於4000個地球之重。當然,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這種瘋狂的繁殖是不可能實現的。細菌數量的翻番只能維持幾個小時,不可能無限制地繁殖。因而在培養液中繁殖細菌,它們的數量一般僅能達到每毫升1-10億個,最多達到100億。盡管如此,它的繁殖速度仍比高等生物高出千萬倍。

此外還有青黴素的發現,
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發生說」
微生物的絕對可靠性
微生物無處不在

㈢ 微生物小知識

20
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
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
1897
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
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
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
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
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
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
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
20
世紀
30
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
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
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
發現了青黴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
鏈黴素。
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
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
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
X
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
陷型。
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
而且為分子遺傳學
打下了基礎。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
脫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
-
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遺傳信息的載
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機
制、
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
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
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
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
DNA
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
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
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
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
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

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
微生物分類學、
微生物生理學、
微生
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
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
真菌學、
藻類學、
原生動物學、
病毒學等;
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
工業微生物學、
農業微生物學、

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
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由於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進,
以及與生物化學、
生物物理學、
分子
生物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

㈣ 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知識

請在此輸質量中心微生物檢驗員統一考試題答案部門: 姓名: 得分:一、填空題:(50分,每空1分)1、無菌生理鹽水滅菌條件為(121)℃高壓滅菌(15)分鍾。2、 牛奶菌落總數檢測方法中,待瓊脂凝固後,將平板翻轉,(36±1)℃培養(48±2)小時。3、根據對樣品污染狀況的估計,選擇2個-3個適宜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液體樣品可包括原液,在進行10倍遞增稀釋時,每個稀釋度分別吸取(1ml)樣品勻液加入兩個無菌平皿內。4、大腸菌群是指一群在(36)℃條件下培養48小時,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大腸菌的MPN是指(基於泊松分布)的一種間接方法。5、大腸菌群的證實試驗中,凡(BGLB肉湯管產氣),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6、糞大腸桿菌主要包括(大腸埃希氏菌),也包括少量的(克雷伯氏菌)。7. 膽鹽可抑制(革蘭氏陽性菌),湟綠是(抑菌抗腐劑),可增強隊革蘭氏陽性菌的抑製作用。8.大腸桿菌平板計數選擇菌落數為(10—100)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nm)波長紫外燈照射下,計數平板上發(淺藍色)熒光的菌落。7、夾膜對於細菌來說的功能是起(保護)作用,鞭毛的功能是(藉助鞭毛的轉動而運動)。8、金黃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徑為(2mm—3mm),顏色呈(灰色到褐色),邊緣為(淡色),周圍為一(混濁帶),在其外層有一(透明圈)。一般認為(血漿凝固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9、甲基紅試驗方法,取適量瓊脂培養物接種於緩沖葡萄糖蛋白腖水,36℃±1℃培養2d—5d。滴加甲基紅一滴,立即觀察節ugo。(鮮紅色)為陽性,(黃色)為陰性。10、沙門氏菌生化試驗中,自選擇性瓊脂平板上挑取 兩個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別接種(三糖鐵瓊脂)、(賴氨酸 脫羧酶試驗培養基)、(營養瓊脂平板)。11、用於微生物染色的染色劑主要有三種:(酸性染色劑)(鹼性染色劑)(復合染色劑)。12、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物理因素( 溫度)、( 輻射)、(超聲波 )、(過濾 )、(滲透壓)等。13、假單胞桿菌主要污染源為(水源)、(再污染)。14、葯品按純度分為(優級純)(分析純)(化學純)(實驗試劑)(生物試劑)。15、嗜冷菌計數培養基的保質期是(三年)。16、微生物的分類依據主要是(形態特徵)、培養特徵、(生理特徵)及(血清反應)等。二、選擇題(30分,每題2分)1、球菌可分為( ABCDE )。A、微球菌 B、八迭菌 C、雙球菌 D四聯球菌 E、鏈球菌2、分解蛋白的菌包括:(ABD)A、蠟樣芽孢桿菌 B、枯草桿菌 C、大腸桿菌 D微球菌3、酸敗乳和初乳PH一般在(C)以下,A.(6.2以下) B.(6.3以下) C.(6.4以下) D.(6.5以下)4、液體奶壞包產品中微生物可能有那些( A )A、革蘭氏陰性桿菌B、乳酸桿菌 C、放線菌D、乳酸鏈球菌5、細菌個體的基本形態分別為( AC )A、球菌 桿菌 B、雙球菌 螺旋菌C、弧菌 螺旋菌 D、桿菌 單球菌6、對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革蘭氏陽性菌為( A )色。A.紫 B.藍 C.紅 D.無7、下列不屬於乳品中沙門氏菌可疑菌落特徵的是( A )。A.無色透明或透明,乾燥B.光滑,中間突起C.邊緣整齊,直徑2~3mmD.有的菌落中央有黑色硫化鐵沉澱8、菌株復壯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D)。A.分離純化 B.寄主復壯 C.雜交育種 D.基因自發突變9、下列關於乳脂類的物理化學性質說法不正確的是(B)A、乳中的脂類是指脂肪和類脂兩類化合物B、脂類不溶於水,而溶於乙醚、丙酮、苯等無機溶劑中C、乳脂肪具有補充消耗了的脂肪和構成脂肪組織的作用D、乳中的類脂主要有磷脂、膽固醇等10、細菌性食物中毒中下列哪些菌是主要引起神經症狀(D)A、福氏志賀氏菌B、副溶血弧菌C、葡萄球菌D、肉毒桿菌11、下列屬於乳品中志賀氏菌屬陰性反應的是( ABCD )。A.VP試驗 B.葡萄糖銨試驗 C.苯丙氨酸脫氨酶 D.西蒙氏檸檬酸鹽12、對乳品中的溶血性鏈球菌進行染色鏡檢,其菌體特徵為( ABCD )A.革蘭氏陽性球菌 B.排列呈長短不等鏈條狀 C.無芽孢,無鞭毛 D.不能運動13、關於我國GB6914生鮮牛乳收購標準的規定說法不正確的是( AD )。A.原料乳中的滴滴涕≤0.5mg/kgB.雜質度≤4.0mg/kgC.每毫升Ⅰ級生乳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50萬個D.每毫升Ⅱ級生乳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200萬個14、常用測定酸乳發酵劑乳酸菌活力的方法包括( AB )。A.刃天青還原試驗 B.酸度測定 C.過氧化氫酶試驗 D.磷酸酶試驗15、影響細菌染色的因素有( ABCD )。A.細菌細胞壁、細胞膜的通透性 B.膜孔的大小 C.菌齡 D.染色液中電解質含量三、判斷對錯(10分,每題2分)1、平板計數瓊脂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胰蛋白腖、酵母浸膏、葡萄糖、瓊脂。(對)2、國標法檢測菌落總數的報告中,若空白對照上有菌落生長,則此次檢測結果無效。(對)3、EC肉湯管在接種前要預熱到37℃,因為這個溫度是選擇性生長條件之一。(錯,正確是45℃)4、細菌屬於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錯)。5、芽胞與細菌有關的特性是耐熱性。(對)四、名詞解釋及簡答題(10分)1、菌落總數(GT/T4789.2-2008):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如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和時間、PH、需氧性質等),所得1ml(或1g)檢樣中形成菌落的總數。本標准所規定的培養條件下所得結果,只包括一群在平板計數瓊脂上生長發育的嗜中溫需氧或兼性厭氧的菌落總數。解答:N=∑C/(n1+0.1n2)d=(232+244+33+35)/(2+(0.1*2))*10-2 =544/0.022=24727 經四捨五入後表示為25000或2.5*104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知識、潔凈作業等方面的培訓考核試題一、填空1、細菌培養溫度為( ~ ),黴菌、酵母菌培養溫度為( ~ ),控制菌培養溫度為( ~ )。2、供試液從制備至加入檢驗用培養基,不得超過( )小時。3、方法驗證試驗所用的菌株傳代次數不得超過( )代,從菌種保存中獲得的冷凍乾燥菌種為( )代4、供試品檢出控制菌或其它致病菌時,按( )次檢出結果為准,不再復試。5、潔凈車間(30萬級)潔凈要求:懸浮粒子濃度(≥0.5μm,個/m3):( ),沉降菌(個/皿):≤( ), 換氣次數(次/h):( ),壓差(Pa)≥( ),溫度(℃):( ),濕度(%):( ),照度(勒克斯)≥( )6、菌種由生側室置於冰箱保存,並備有2套,一套作( )專用,另一套供( )使用。7、培養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時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內保存,一般在( ~ )℃,普通瓊脂或肉湯培養基一般不超過( )8、任何培養基都必須按照規定的條件制備使用,不得隨意改變( )方法。 9、取樣室或取樣車必須裝有紫外燈,抽樣前紫外燈消毒( )分鍾。10、盛裝做微生物限度檢查的樣品的容器應( )消毒。11、取樣應做到快速,取完樣馬上封好樣品,防止樣品( )。12、取與葯品直接接觸的葯包材樣品時,取樣人員須 在( )內取樣,樣品放入潔凈容器內( )。13、水樣須在取樣後( )測定,否則應浸於冰水內於( )處保存,以防止細菌繁殖或驟減,切勿將冷水冷至結冰。14、生產車間所退物料必須經質管員確認無( )、無混雜、數量准確、生產上可繼續使用後,才能辦理退料手續。15、潔凈區內操作時,動作要( ) ;不做與操作無關的動作和不必要的交談。16、潔凈區內使用的設備、容器、管道在進行清潔以後,還必須用( )水沖洗干凈。17、當用75%乙醇或0.1%新潔爾滅溶液消毒手時,將手放入其中浸泡約( )分鍾,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18、與葯品直接接觸的壓縮空氣必須經( )進行處理,符合生產要求方可使用。19、物料從一般生產區進入潔凈區,必須經物料凈化系統,(包括外包裝清潔處理室和氣閘)在外包裝清潔處理室對其外包裝進行( )後經氣閘進入潔凈區。20、三十萬級區域潔凈工作服可與一般生產區工作服合用一台洗衣機,但必須( )洗滌,而且需在同空氣潔凈度級別的環境下進行整理。二、選擇1、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系檢查非規定滅菌制劑及其原料、輔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檢查項目包括( )檢查①細菌數和黴菌數 ②細菌數、黴菌數及酵母菌數 ③細菌數、黴菌數、酵母菌數及控制菌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㈤ 微生物知識

美國葯典(USP)中規定:「將微生物接種至一新鮮培養基上/內,每萌發一次即稱為一代,因此,當原始菌種復溶並轉至一培養基內生長,即認為已傳代一次,」 並規定「菌種的傳代次數(自原始菌種凍乾粉起)不得超過5代」。我國的GMP認證中也如此要求,並且中國葯典2005年版葯典也已做出「菌種的傳代次數(自原始菌種凍乾粉起)不得超過5代」這個明確的規定。

實驗室菌種的傳代保藏過程
1. 按菌種說明書要求復溶菌粉,轉種於適當的增菌培養基內(G1),復壯後轉接至平板上,並於適當溫度下培養適當時間,分離出單個純種菌落,此為第2代(G2)。
2. 菌種鑒定完成後,挑取純菌落製成濃菌懸液用於制備甘油冷凍管,同時挑取純菌落轉接斜面菌種作為工作用菌種。此時,保藏菌種為第2代,但工作用菌種則為第三代。
3. 將第2代菌種管冷凍保存,將工作用菌種於適當溫度下培養適當時間後可用於試驗。
4. 取一支冷凍保存的G2代菌種轉種於平板和斜面培養基上,平板上的菌種製成冷凍保藏管第三代(G3),斜面培養基經適當溫度下培養適當時間後用作工作用菌種(W3)。
5. 將第三代菌種(G3)冷凍或低溫保存,將生長、轉種後的G2菌種經滅菌處理後丟棄。
6. 當工作用菌種代數小於5時,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種轉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種,如W3可直接轉接為W4。
7. 按上述程序操作,直至G4轉為W5為止,需重新開啟安瓿,再重復上述操作程序、保藏和使用菌種。
以上方法中,菌種被分為兩類。傳代用菌種和工作用菌種,傳代用菌種用於甘油冷凍管法保藏,工作用菌種用斜面低溫保藏法保藏。
實驗證明,甘油冷凍管的有效期至少為2年,但其主要適用於細菌(需氧)、酵母菌的傳代、保藏、對厭氧菌、真菌和芽孢類細菌則需應用其它方法。

㈥ 微生物學知識點

簡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後,常見的幾種類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敗血症④內毒素血症⑤膿毒血症

試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答:①莢膜②黏附素③侵襲性物質

簡述病原菌感染機體後,機體如何發揮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皮膚與粘膜構成的屏障結構,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及吞噬細胞對細菌的非特異性的吞噬和體液中殺菌抑菌物質對細菌的攻擊。7-10天後,機體產生特異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一起殺滅病原菌

簡述細菌耐葯性產生的主要機制。

答:①鈍化酶的產生②葯物作用靶位發生改變③胞壁通透性的改變和主動外排機制④抗菌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葯物的選擇壓力,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原來只佔很少比例的耐葯菌株被保留下來,並不斷擴大。

舉例說明細菌命名的原則。

答:細菌的命名一般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拉丁文雙命名法。一個細菌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字組成,屬名在前,用名詞,首字母大寫;種名在後,用形容詞,首字母小寫;兩者均用斜體字。中文譯名種名在前,屬名在後。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屬名亦可不將全文寫出,只用第一個大寫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確定從標本中分離的細菌為葡萄球菌?並確定其有無致病性。

答:①直接鏡檢,經革蘭染色後鏡檢發現革蘭染色陽性呈葡萄狀排列的球菌,可初步報告疑為葡萄球菌,需進一步分離培養鑒定。②分離培養:血培養需經增菌後轉種血平板進一步鑒定,若無細菌生長,需連續觀察7天,並以血平板確定有無細菌的生長。膿液、尿道分泌物、腦脊液沉澱物可直接接種血平板,37℃過夜,可形成直徑約2-3mm、產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③試驗鑒定:血漿凝固酶試驗,甘露醇發酵試驗,耐熱核酸酶試驗,腸毒素測定,SPA檢測。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甘露醇發酵試驗陽性,耐熱核酸酶試驗陽性,SPA檢測有A蛋白的存在。

什麼是不耐熱腸毒素(LT)?它的物理性質、基本結構、致病機理及與霍亂毒素(CT)的關系如何。

答:LT是腸產毒型大腸桿菌產生的致病物質,因對熱不穩定,故稱為不耐熱腸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壞。LT分為LT-Ⅰ和LT-Ⅱ,LT-Ⅱ與人類疾病無關,LT-Ⅰ是引起人來胃腸炎的致病物質。其結構包括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其中A亞單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結合後,使A亞單位穿越細胞膜與腺苷環化酶作用,令胞內ATP轉變為cAMP。胞質內cAMP水平增高後,導致腸粘膜細胞內的水、氯和碳酸氫鉀等過度分泌到腸腔,同時鈉的吸收減少,導致可持續幾天的腹瀉。LT-Ⅰ與霍亂腸毒素兩者間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達75%,他們的抗原高度交叉。

㈦ 微生物學常用的接種技術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來源:檢驗星空

今天和大家一起對微生物檢測中的一些基礎操作進行匯總和梳理!

接種

將微生物接到適於它生長繁殖的人工培養基上或活的生物體內的過程叫做接種。

接種和分離工具

接種針、接種環、接種鉤、玻璃塗棒、接種圈、接種鋤、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種方法有以下幾種:

1、劃線接種

這是最常用的接種方法。即在固體培養基表面作來回直線形的移動,就可達到接種的作用。常用的接種工具有接種環,接種針等。在斜面接種和平板劃線中就常用此法。

2、三點接種

在研究黴菌形態時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種在平板表面上,成等邊三角形的三點,讓它各自獨立形成菌落後,來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除三點外,也有一點或多點進行接種的。

3、穿刺接種

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種針蘸取少量的菌種,沿半固體培養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線穿刺,如某細菌具有鞭毛而能運動,則在穿刺線周圍能夠生長。

4、澆混接種

該法是將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養皿中,然後再倒入冷卻至45°c左右的固體培養基,迅速輕輕搖勻,這樣菌液就達到稀釋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後,置合適溫度下培養,就可長出單個的微生物菌落。

5、塗布接種

與澆混接種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讓其凝固,然後再將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塗布棒在表面作來回左右的塗布,讓菌液均勻分布,就可長出單個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體接種

從固體培養基中將菌洗下,倒入液體培養基中,或者從液體培養物中,用移液管將菌液接至液體培養基中,或從液體培養物中將菌液移至固體培養基中,都可稱為液體接種。

7、注射接種

該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將待接的微生物轉接至活的生物體內,如人或其它動物中,常見的疫苗預防接種,就是用注射接種,接入人體,來預防某些疾病。

8、活體接種

活體接種是專門用於培養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種方法,因為病毒必須接種於活的生物體內才能生長繁殖。所用的活體可以是整個動物;也可以是某個離體活組織,例如猴腎等;也可以是發育的雞胚。接種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養。

註:所有接種必須無菌操作

培養基經高壓滅菌後,用經過滅菌的工具(如接種針和吸管等)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含菌材料(如樣品、菌苔或菌懸液等)於培養基上,這個過程叫做無菌接種操作。在實驗室檢驗中的各種接種必須是無菌操作。

(1)接種滅菌 (2)開啟棉塞 (3)管口滅菌 (4)挑起菌苔 (5)接種 (6)塞好棉塞。

分離純化

含有一種以上的微生物培養物稱為混和培養物(mixed culture)。如果在一個菌落中所有細胞均來自於一個親代細胞,那麼這個菌落稱為純培養(pureculture)。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稱為分離純化,方法有許多種。

1、傾注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通過一系列稀釋,取一定量的稀釋液與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營養瓊脂培養基充分混合,然後把這混合液傾注到無菌的培養皿中,待凝固之後,把這平板倒置在恆箱中培養。單一細胞經過多次增殖後形成一個菌落,取單個菌落製成懸液,重復上述步驟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物。

2、塗布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通過適當的稀釋,取一定量的稀釋液放在無菌的已經凝固的營養瓊脂平板上,然後用無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釋液均勻地塗布在培養基表面上,經恆溫培養便可以得到單個菌落。

3、平板劃線法

最簡單的分離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劃線法。用無菌的接種環取培養物少許在平板上進行劃線。劃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比較容易出現單個菌落的劃線方法有斜線法、曲線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當接種環在培養基表面上往後移動時,接種環上的菌液逐漸稀釋,最後在所劃的線上分散著單個細胞,經培養,每一個細胞長成一個菌落。

4、富集培養法

富集培養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簡單。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條件只讓所需的微生物生長,在這些條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與其他微生物進行競爭,在生長能力方面遠遠超過其他微生物。如果要分離一些專性寄生菌,就必須把樣品接種到相應敏感宿主細胞群體中,使其大量生長。通過多次重復移種便可以得到純的寄生菌。

5、厭氧法

在實驗室中,為了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利用裝有原培養基的試管作為培養容器,把這支試管放在沸水0浴中加熱數分鍾,以便逐出培養基中的溶解氧。然後快速冷卻,並進行接種。接種後,加入無菌的石蠟於培養基表面,使培養基與空氣隔絕。另一種方法是,在接種後,利用n2或co2取代培養基中的氣體,然後在火焰上把試管口密封。有時為了更有效地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把所分離的樣品接種於培養基上,然後再把培養皿放在完全密封的厭氧培養裝置中。

6、單細胞(或單孢子)分離法

是採取顯微分離法從混雜群體中直接分離單個細胞或單個個體進行培養以獲得純培養。較大的微生物,可採用毛細管提取單個個體。個體相對較小的微生物,需採用顯微操作儀,在顯微鏡下用毛細管或顯微針、鉤、環等挑取單個微生物細胞或孢子以獲得純培養。單細胞分離法對操作技術有比較高的要求。

培養

1、根據培養時是否需要氧氣,可分為好氧培養和厭氧培養兩大類。

好氧培養:也稱「好氣培養」。就是說這種微生物在培養時,需要有氧氣加入,否則就不能生長良好。在實驗室中,斜面培養是通過棉花塞從外界獲得無菌的空氣。三角燒瓶液體培養多數是通過搖床振盪,使外界的空氣源源不斷地進入瓶中。

厭氧培養:也稱「厭氣培養」。這類微生物在培養時,不需要氧氣參加。在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除去培養基中的氧氣。

2、根據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大類。

固質培養:是將菌種接至疏鬆而富有營養的固體培養基中,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微生物培養的方法。

液體培養:在實驗中,通過液體培養可以使微生物迅速繁殖,獲得大量的培養物,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微生物選擇增菌的有效方法。

常規鑒定技術

1、形態結構和培養特性觀察

(1)微生物的形態結構觀察主要是通過染色,在顯微鏡下對其形狀、大小、排列方式、細胞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進行觀察,直觀地了解細菌在形態結構上特性,根據不同微生物在形態結構上的不同達到區別、鑒定微生物的目的。

(2)細菌細胞在固體培養基表面形成的細胞群體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種培養基中生長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徵有很大差異,而同一種的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培養特徵卻有一定穩定性。以此可以對不同微生物加以區別鑒定。因此,微生物培養特性的觀察也是微生物檢驗鑒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生理生化試驗

微生物生化反應:指用化學反應來測定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生化反應常用來鑒別一些在形態和其它方面不易區別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應是微生物分類鑒定中的重要依據之一。

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的生化反應有:

(1)糖酵解試驗

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類的能力有很大差異,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產氣或不產氣。可用指示劑及發酵管檢驗。

(2)澱粉水解試驗

某些細菌可以產生分解澱粉的酶,把澱粉水解為麥芽糖或葡萄糖。澱粉水解後,遇碘不再變藍色。

(3)v-p試驗

某些細菌在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中能分解葡萄糖產生丙酮酸,丙酮酸縮合,脫羧成乙醯甲基甲醇,後者在強鹼環境下,被空氣中氧氧化為二乙醯,二乙醯與蛋白腖中的胍基生成紅色化合物,稱v-p(+)反應。

(4)甲基紅(methyl red)試驗

腸桿菌科各菌屬都能發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過程中產生丙酮酸,進一步分解中,由於糖代謝的途徑不同,可產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產物,可使培養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紅指示劑變紅。

(5)靛基質(imdole)試驗

某些細菌能分解蛋白腖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顯色反應表現出來。吲哚與對二甲基氨基苯醛結合,形成玫瑰吲哚,為紅色化合物。

(6)硝酸鹽(nitrate)還原試驗

有些細菌具有還原硝酸鹽的能力,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氨或氮氣等。亞硝酸鹽的存在可用硝酸試劑檢驗。

(7)明膠(gelatin)液化試驗

有些細菌具有明膠酶(亦稱類蛋白水解酶),能將明膠先水解為多肽,又進一步水解為氨基酸,失去凝膠性質而液化。

(8)尿素酶(urease)試驗

有些細菌能產生尿素酶,將尿素分解、產生2個分子的氨,使培養基變為鹼性,酚紅呈粉紅色。尿素酶不是誘導酶,因為不論底物尿素是否存在,細菌均能合成此酶。其活性最適ph為7.0。

(9)氧化酶(oxidase)試驗

氧化酶亦即細胞色素氧化酶,為細胞色素呼吸酶系統的終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細胞色素c氧化,然後此氧化型細胞色素c再使對苯二胺氧化,產生顏色反應。

(10)硫化氫(H2S)試驗

有些細菌可分解培養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產生硫化氫氣體,硫化氫遇鉛鹽或低鐵鹽可生成黑色沉澱物。

(11)三糖鐵(TSI)瓊脂試驗

(12)硫化氫-靛基質-動力(sim)瓊脂試驗

3、化學成分分析

微生物保藏

基本原理是在挑選優良純培養物並使其處於休眠狀態基礎上,人為地創造一個有利於休眠的環境,使其長期保存後仍能保持菌種原有的優良特性。基本措施是低溫、真空、乾燥。

保藏方法:

1、定期移植法

亦稱傳代培養保藏法,指將菌種接種於適宜的斜面培養基上,最適條件下培養,完成培養於4~6℃進行保存並間隔一定時間(3-6個月)進行移植培養的一種短期菌種保藏方法。

2、液體石蠟法

指將菌種接種在適宜的斜面培養基上,最適條件下培養好後注入滅菌的液體石蠟,使其覆蓋整個斜面,再直立放置於低溫(4~6℃)乾燥處進行保存的一種菌種保藏方法。

3、真空冷凍乾燥法

指將保藏的菌種細胞或孢子懸浮於保護劑中,經預凍後在真空條件下使水分升華,再經真空封存後保存的一種長期菌種保存方法。

4、-80℃低溫凍結法

將菌種懸浮於保護劑中,在-80℃冰箱中凍結保存的一種長期菌種保藏方法。

5、液氮超低溫凍結法

指懸浮於保護劑中的菌種經程式控制降溫後,移置於-196℃的液氮或-150℃左右的液氮氣相中保存的一種長期菌種保藏方法。

㈧ 尋求微生物實驗基本操作知識

這是薛泉宏微生物學課的精品課堂網站:裡面有課件等資料,但沒有教材,遺憾
http://netc.nwsuaf.e.cn/jingpin/2003/wsw/index.htm

《微生物學》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有關本科程的說明
1、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因此,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微生物、農、植、園等專業的學生通過此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獲得微生物學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術和生產工程技能。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故應該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據現代微生物學學科發展速度,本課程至少要保證60學時,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礎知識的考試考查外,對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術與技能進行實際考查。
2、本大綱的使用專業和學時數
講授內容及要求(授課學時56、各專業可適當選擇,實驗課學時24、總學時80)

表1 講述內容及學時數分配表

章節 講述內容 學時數 備注
一 緒論 2
二 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分類 16
三 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及生態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4
五 微生物遺傳與變異 6
六 微生物分類與鑒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6
八 應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實驗(內容附後) 24

3、本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與分工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該課程是微生物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也是該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發酵微生物》、《微生物遺傳》、《酶工程》、《發酵工程》、《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
4、主要教學方法與媒體要求
《微生物學》課程以課堂教授為主,同時結合電化手段如多媒體顯微動畫演示、幻燈片、教學掛圖等進行輔助教學。微生物實驗是微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對直觀理解課堂教授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參考書目
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程麗娟、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指導》,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課程內容說明(基本知識點、重點和難點)

一、緒論
1、目的 啟迪學生為國爭光,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的濃厚興趣;鼓勵學生勇於實踐,勤於思考為科學發展做出奉獻。
2、內容 微生物學研究對象;微生物學分科;本課程的任務;微生物學發展史與發展趨勢。
3、方法 放錄相(微生物學發展史)。重點講授;我國祖先對微生物學的貢獻和現代微生物學發展趨勢。
4、學時 2學時。
二、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類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與非細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各類微生物主要區別,了解微生物分類原則、系統。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b、細菌形態大小;細胞基本結構;特殊結構;內含物;原生質;細菌運動;繁殖;個體與群體形態等。
c、放線菌 形態特徵;繁殖方式;代表屬種。
d、蘭細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體,衣原體,枝原體和類菌質體(可自學)。
e、細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細胞結構
b、黴菌 形態特徵;菌絲變態、菌絲組織體;繁殖(無性和有性繁殖、無性與有性孢子)農業上常見黴菌。
c、酵母 形態特徵;繁殖;常見酵母屬種。
d、大型食用與葯用真菌 形態特徵與生活史;常見食用與葯用真菌簡介。
e、真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3)非細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態、大小與結構;類別與分類(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分類與命名原則)
b、噬菌體 形態結構;烈性和溫和噬菌體的侵染過程;溶原現象。
c、一步生長曲線。
d、類病毒(自學)。
3、方法 重點講授,輔課堂討論(著重各類微生物的區別)。
4、學時 16學時。
三、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和生態系
1、目的 學習微生物生理基礎知識,微生物營養類型;微生物呼吸與能量代謝;微生物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微生物培養基配製原則和方法等,從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微生物的營養
a、細胞的化學組成
b、營養源及其生理作用
c、營養物質的吸收
d、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e、培養基(制備原則與方法原理、類型)
(2)呼吸與生長
a、能量代謝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類型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與發酵)
c、微生物與氧的關系 (好氣性微生物、嫌氣性微生物和兼性厭氣性微生物)
d、生長 (群體生長,生物量,生長曲線,世代時間和連續培養)
e、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3)生態系
土壤-微生物生態系;植物-微生物生態系;微生物與微生物的關系;空氣和水域微生物生態系;
3、方法 重點講授:營養類型、呼吸與能量代謝;輔以課堂討論 (培養基制備與環境條件,滅菌與消毒方法)
4、學時 14學時。
四、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1、目的 簡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2、內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
b、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
c、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3、學時 4學時。
五、微生物遺傳變異與育種
1、目的 簡略介紹微生物遺傳變異及有關遺傳學概念以使學生深入學習及提高打基礎。掌握基因突變現象和原因,菌種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內容
a、突變和誘變育種;b、基因重組和基因工程;c、菌種退化、復化和保藏
3、學時 6學時。
六、微生物分類和鑒定
1、目的 介紹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紹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並輔助介紹血清學反應有關內容。
2、內容
a、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
e、傳染與免疫及血清學反應特徵
3、學時 4學時。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1、目的 著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積極作用;植物殘體的微生物轉化過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內容
(1)植物殘體的約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環
a、不含氮有機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發酵,乳酸發酵,丁酸發酵,甲烷發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纖維素與果膠物質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環
a、含氮有機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還原與脫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學為主,重點講授:輔以答疑。
4、學時 6學時(講授4學時,討論與答疑2學時)。
八、應用微生物
1、目的 學習食用菌與微生物農葯的生產過程,加強實踐活動培養微生物工作操作技術與能力。
2、內容
(1)食用菌生產
(2)微生物農葯生產使用
(3)沼氣發酵
3、方法 自學為主,輔以討論答疑,配合放錄相(鳳尾菇栽培等)
4、學時 4學時

九、實驗安排
本課程的實驗,包括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後者為重點。因而在實驗安排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要以培養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養,建立無菌觀念,掌握無菌操作技術,熟悉顯微鏡使用原理和方法並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產技能為主要目的。
實驗一 3學時
1、顯微鏡使用 (放錄相)
2、油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態觀察
3、環境中微生物檢測 (由結果中分辨真,細,放,各類微生物菌落)
實驗報告:要求繪出細菌形態圖
實驗二 3學時
1、細菌運動性觀察(電視)
2、無菌操作演示(試管斜面接種)
3、細菌簡單染色與革蘭氏染色
實驗報告;繪出細菌形態圖並註明染色結果
實驗三 3學時
1、莢膜與鞭毛觀察(電視)
2、芽孢與伴孢晶體染色(要求無菌操作)
實驗報告:繪出芽孢與伴孢晶體顯微鏡視野圖
實驗四 3學時
1、昆蟲病毒多角體觀察(電視)
2、放線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3、真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實驗報告:繪出顯微鏡觀察視野圖
實驗五 3學時
1、顯微鏡直接測數
2、細菌大小測定
實驗報告:列出實驗測定結果
實驗六 3學時
1、培養基制備
2、滅菌與消毒
為分離培養准備條件
實驗七 3學時
1、細菌培養技術(錄相)
2、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純化(含測數)
3、拮抗試驗或抗生素抑菌測驗
實驗報告:寫出試驗結果並辨認各類微生物菌落形態
實驗八 3學時
1、酒精發酵
2、乳酸發酵
實驗報告:寫出發酵原理並分析實驗結果
注:以上實驗據各專業可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