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土星機長飛行小課堂飛行飛行冷知識
擴展閱讀
同學集會說些什麼 2025-01-11 12:53:23

土星機長飛行小課堂飛行飛行冷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8-07 07:13:22

㈠ 關於航天的知識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

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

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1)土星機長飛行小課堂飛行飛行冷知識擴展閱讀:

太空資源:

太空資源泛指太空中客觀存在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環境和物質。主要包括:相對於地面的高遠位置資源,高真空和超潔凈環境資源,微重力環境資源,太陽能資源,月球資源,行星資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資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資源要豐富的多。僅從太陽系范圍來說,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裡的太陽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

目前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高真空和高潔凈是外層空間的顯著特徵,是進行許多科學實驗、發展航天技術、生產電子產品和高級葯品的理想環境,尤其它是人類的航天活動的先決條件。

高真空、超潔凈環境資源取得了相當大的實際效果,但微重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的利用還處於試驗、研究和創造條件的階段。

㈡ 航天小知識

呵呵,我也要參加這個比賽。我查到了,所以。。。。。。不告訴你!
算了,還是告訴你吧!
1.身體健康 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至少跑步兩英里(約3.2公里),騎自行車15分鍾,50米的泳道游五個來回,不間斷地舉重15分鍾。 2.團隊合作 學會和他人相處。太空船空間很小,你必須知道怎樣和其他機組人員在一起生活。 3.外語水平 懂基本的俄語。但是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曾經在02年花費巨資搭載俄羅斯太空飛船進行太空旅遊的南非富翁馬克-沙特沃思曾經表示,每天四個小時的俄語課程就像給大腦動手術還不上麻醉葯。 4.身體檢查 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必需的。心臟病人是絕對不允許上天的,但是像輕微的哮喘病等不會有影響。 5.心理檢查 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鎮靜的素質。一名宇航員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而在太空可沒有哪裡可以逃的。 6.超重耐力訓練 超重耐力訓練要求航天員在承受8倍於自身體重的重力條件下,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維能力。這種訓練通常會在高速旋轉的離心室或旋轉座椅上完成,訓練中最大的壓力是承受加速度,航天員的訓練則要求超載達到人體自重8倍重力的加速度,持續時間為40至50秒。在載人航天飛行訓練中,超重耐力訓練是對航天員自我極限的最大挑戰,這是有名的魔鬼訓練,很多人為之卻步。 7.急救訓練 基本的急救知識是宇航員的常識,比如骨折後給腿部上夾板,還有給傷口上葯等。 8.陸地生存訓練 模擬太空梭在俄羅斯的野外意外墜毀,受訓者必須接受怎樣生火,怎樣搭建臨時住所,如何求救等基本生存訓練。 9.海上生存訓練 萬一發生意外,宇航員還應該做好在緊急降落黑海的准備。其中一個訓練就是宇航員穿著太空服跳入水中,在水中應該學會自己給救生艇充氣。 10.失重訓練 在失重狀態下,一切日常任務如吃東西、喝水、上廁所、嘔吐等都需要重新學習,否則可能會給你和其他人帶來很多麻煩。美國宇航局的醫學專家特意研究出一個名叫「嘔吐彗星機」的大型儀器,宇航員只要在上太空前,在這個儀器里「住」上100個小時,那麼,他上到太空後,就不會再發生嘔吐的現象了。而在這個不斷旋轉的機器里,宇航員還要學會在30秒內穿好太空服。 11.學會駕駛太空梭 太空旅行什麼意外都可能發生,因此如果自動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導致意外,或其他機組人員全部遇難的話,必須有人能夠駕駛太空梭返回地球。 12.錢 最後可能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你應該擁有至少2000萬美金。
1.2007年11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發射成功,這顆衛星名稱是嫦娥一號。
2.2007年11月24日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3.目前我國有三個衛星發射基地,即將在文昌建設第四個發射基地,預計在2010年投入使用。
4.2007年4月14日我國用「長三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衛星送入太空,該衛星是我國「北斗計劃」中的一顆衛星,請問「北斗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定位導航。
5 為紀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星空這一壯舉,2007年3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確定2009年為國際天文學年,主題定為:「The Universe – yours to discover」。
6.下列關於行星說法錯誤的是木星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長庚』,它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質量最大的。
7.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去考察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下列探測器和被探測的行星對應正確的是伽利略號 木星
8.下面關於太陽系質量最大的前5個大行星,按質量從大到小排序正確的是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
9. 獵戶座大星雲的梅西耶編號為 M42
10.下列關於各節氣的含義描述不正確的是冬至那天太陽赤緯為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11.人類已給月球上的許多地方命名了,下列名稱不屬於月球的是奧林匹斯山
12.月球的環形山大多數以天文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的,其中也有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下面人物中那位人名並沒有用來命名的是宋應星
13.關於望遠鏡表述正確的是相比地平式望遠鏡,赤道式望遠鏡的優點是易於跟蹤天體的周日視運動
14.月球繞地球轉動的軌道面和月球赤道之間的夾角大小為6度41分,這使得我們能夠在地球南北極看到一些月球背面。
15.下列關於彗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彗星靠近太陽時被加熱,彗星的光主要是由熾熱的氣體發出的。
16.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系,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個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隨後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
17.在太陽系內有的行星向外輻射的能量比其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還要大,到目前為止,已知這樣的行星有木星和土星
18.土星外圍的光環中間有一條黑暗的縫隙把光環分為內外兩部分,這條縫隙是以它的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的,被稱為卡西尼環縫
19.通過對月相的觀察我們可以大致的知道當天在該月份中的日期,如當月相為上弦月時,大概為每個月的農歷初八左右
20.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有一顆行星的自轉方式非常獨特,它的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97度55分,幾乎是『橫躺』軌道平面上自轉,這是哪顆行星? 天王星
21.下列天體哪個是星系?仙女座大星雲
22.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太陽黑子的數目有周期性增多、減少的現象,活動周期大約11年?
23.太陽系所有的大行星當中,衛星數目最少且自轉方向和其他行星不一致的行星是金星
24.古埃及人把太陽看作是有翼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觀察了日全食後來這樣推測的,因為只有在日全食期間,人們才可以看到太陽的外層大氣,顏色象白色的珍珠,有纖維狀的羽毛似的特徵物。這層大氣是指日冕層
25.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距離銀河系中心約85千秒差距的旋臂中。
26.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首次發現宇宙中存在微波背景輻射,現在天文觀測得出的背景輻射的溫度為2.73K
27.在地球上不可能觀測到月環食。
28.在各個季節晚上廣東地區所能看到的星座搭配正確的是春季 獅子座 牧夫座
29.恆星演化最後階段可能形成的產物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30.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31.A星視星等值比B星小10等,它的亮度是10000的倍?
32.一光年大約是.6.3萬天文單位。
33.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什麼星,距離我們多遠比鄰星,4.22光年。
34.銀河系的大小約10萬光年。
35.如果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變成現在的一半,那麼單位時間內地球表面接受到陽光的能量是現在的4倍?
36.中國歷法以冬至作為回歸年的起點。
37.在赤道地區觀星,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所有的星星都永不升或永不落?所有的星星都直升直落?能看到全天所有的星座?星星從地平線升起到落下所經過的時間都一樣(忽略地形影響)?
38.按干支紀年法2005年是乙酉年2004年是甲申年,那麼北京奧運會的2008年是什麼年?戊子
39.下面關於中國農歷,說法不正確的是它屬於太陰歷
40.古書上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指的是夜晚大約何時看到的天象半夜十一時至十二時。
41.在下面哪個節氣,太陽的赤緯最大?夏至
42.全球一共劃分為24個時區,我國北京時間現在採用的是東八區區時, 那麼當北京時間早上8點開始上班時,對於東三區的莫斯科,當時時間為凌晨3點
43.在地理緯度為30°的地方,觀測到北天極的高度角為30°
44.關於天球坐標系,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同一觀測地點,天體的地平坐標與時間無關
45.黃赤交角為23.5°,那麼太陽由於周年視運動,赤緯在±23.5°之間范圍內變化
46.有一些方法能夠測定宇宙的年齡,比如通過測量哈勃常數等,目前通過天文觀測所確定的宇宙年齡大約是137億年
47.銀河系是大量恆星和氣體構成的物質集團,它擁有大約一千億顆恆星?
48.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天文學家就開始了地外智慧生物的研究,如奧茲瑪計劃、鳳凰計劃、Allen計劃等,這些通常稱為SETI計劃,其主要的研究方式為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宇宙中搜尋來自地外的智慧生物發出的無線電信號
49.太陽和地球的關系十分密切,除了陽光到達地球外,還有高速太陽風粒子能夠到達地球,被地球磁場俘獲,在高緯度地區產生極光現象。
50.在北京、武漢、廣州三地各放置一套地平日晷,三套日晷完全一樣,這三地的地理經度大致相同,在春分日,正午12時,日晷上晷針影子長度由小到大排序正確的是廣州、武漢、北京
51. 4米口徑大面積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是我國國家級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將於2008年底投入使用。該望遠鏡是我國即將建成的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設備,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此望遠鏡位於哪個天文觀測基地河北興隆。
52. 我國即將在貴州建造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請問該望遠鏡的直徑多少 500米。
53.在不同的節氣,太陽的赤緯不同,下面節氣與太陽赤緯對應正確的是冬至 -23.5°
54. 下列表述錯誤的是日地距離是指太陽到地球的最短距離,天文學中用它作為天體間距離的基本單位。
55.下列說法錯誤的是日食並不是每年都會發生,但是有的年份又不止發生一次。
56.人造地球衛星按照運行軌道的高低可以分為: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和地球靜止衛星。低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為200~2000千米;中高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為2000~20000千米;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位於赤道上空,軌道高度約為36000千米,
57.在人造衛星發射時為減小發射所需的能量需借地球自轉的『一臂之力』,同時為了增大衛星觀測到的地表面積將會對衛星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有一定的要求。為達到這兩個目的所採取的做法分別是朝偏東方向發射; 增大軌道和赤道平面的夾角。
58.當太陽、地球、月球大致連成一線,而月球位於太陽、地球之間時,地球上能看到的月相是新月
59.望遠鏡的解析度由它的口徑形狀的衍射分布所決定,近似地表示為 ,其中 為波長,D為望遠鏡的口徑。對於可見光 ~5000埃,人眼的瞳孔約為2~3mm,則人眼的解析度 約為1角分。
60.1655~1656年惠更斯發現土星光環和獵戶座星雲。
61.若使4等星的距離減少一半,它的視星等將變為2.5等。
62. 造父變星是一種脈動變星,它們的光度和周期之間有一種確定的關系,利用這個關系可以測距。
63.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若一個10倍地球質量的行星繞一個恆星做圓周運動,恆星質量與太陽質量相等,行星到該恆星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那麼行星公轉周期多長(以地球年為單位)?1年
64.恆星演化最後的產物不可能是。巨星
65.東經37.5°的莫斯科下午3:00有一場球賽,那麼在北京,我們應該在晚上8:00進行觀看
66. 測定恆星距離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視差法,先測得恆星的周年視差,再經過簡單的運算,即可求出恆星的距離。在天文上定義恆星對日地平均距離的張角為該恆星的周年視差。
67.日落時分在北回歸線上,若要始終使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應該朝哪個方向以多大的速度運動?向西,1670km/s(取地球半徑為6400km)
68.下面關於太陽系質量最大的前5個大行星,按質量從大到小排序正確的是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
69. 由於緯度不同,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變化情況也有所不同, 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南半球緯度越低的地方,冬季白天越短
70. 下列行星中沒有大氣的是水星
71. 如果在火星上觀察地球,下面哪一種不屬於地球的視運動 沖日
72. 2006年3月29日的日全食的全食帶長達1.45萬公里,穿過亞、非、歐、美洲等許多國家,如蒙古、巴西、土耳其、埃及等。下面地區按照看到日全食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巴西、埃及、蒙古
73. 位於恆星赫羅圖主序帶上的恆星顏色由藍變紅,那它們的溫度和質量如何變化?溫度由高到低,質量由大變小
74.在北緯40度的地方觀測,下面哪個范圍內的天體永不落下赤緯大於50度

㈢ 關於航空航天的知識,趣事有哪些

1無奇不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原定於10月27日發射的戰神1號-X的發射過程一波三折:天氣不佳、零件故障、一艘貨船闖進警戒區,最後在28日北京時間23時30分成功發射。NASA的航天器發射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2發射推遲因宇航員內急
1961年5月,NASA水星計劃最初的7位宇航員之一艾倫·謝潑德爬進自由7號太空艙後,發射卻一再推遲,原因是艾倫想要小便。他通過無線電對地面控制台說:「火箭平台還沒有撤掉,可否打開門讓我出來快速解決一下?」但是控制台拒絕了他的要求。艾倫最終尿在了他的宇航服里。現今的宇航員可以在宇航服里墊一層成人紙尿布,以避免這種尷尬。

3閃電險毀土星5號
1969年11月14日土星5號火箭執行阿波羅12號任務,就在升空後36秒,一道閃電擊中了土星5號,當時的情景相當令人緊張,好多東西都脫落了。幸好閃電造成的損害不大,阿波羅12號任務成功地完成。

4鱷魚爬進航天中心
今年的6月,宇航員正要執行NASA的STS-127號任務,前往國際空間站。在前往發射台的路上,宇航員發現了一隻鱷魚。肯尼迪航天中心與梅里特島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鄰,保護區里生活著310多種鳥類、25種哺乳動物、117種魚類以及65種兩棲和爬行類動物。

5一扇門導致發射推遲
當年奮進號太空梭將要發射時,一位發射台工程師在發射前忘記了要去固定發射平台上通向奮進號的一扇門。因為那扇門連接在發射平台上,在發射升空的過程中,劇烈甩動的門可能會損壞奮進號的表面。地面控制台打算推遲發射以消除這一危險。不過工程師認為這扇門不會損毀奮進號,最多隻會砸壞門附近的發射平台。最終,奮進號成功地發射升空。

6煩人的禿鷲
近些年,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台附近的禿鷲大量繁殖。2005年,一隻禿鷲在發現號升空時撞擊了外掛燃料箱。沖擊可能會擊落燃料箱外的泡沫隔熱板,進而造成太空梭的損傷。NASA下定決心要解決這一問題,宇航局建立了一座鳥類雷達,以掃描太空梭發射路徑上是否有可能造成沖撞的鳥群。發射台附近的停機坪上安裝了聲炮,好嚇退入侵的鳥群。

7「嫦娥禮品」被深藏
美國轟轟烈烈花費了250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所看得見的成果是他們帶回來的重約382千克的月岩。目前,這些石頭分別被收藏在休斯頓與聖安東尼奧的絕對秘密的地下室內,普通人慾想一睹月岩的「芳容」也極不容易。第二個登月者奧爾德林在第三次成婚時,贈給新娘一枚嵌有小片月岩的戒指,為此驚動了聯邦調查局,直到查明乃是膺品,一場軒然大波才告平息。

8「孫猴」鬧「天宮」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卻不料在太空中也真出現了這樣的事例。為了研究失重對人體的影響,前蘇聯於1987年發射了一顆生物衛星「宇宙——1887」,上面載有2隻4歲左右的恆河猴。哪知衛星上天後,猴子們便不安分了,其中一隻猴子在掙脫了被拴住的左前爪後,到處亂抓,使整個實驗受到了嚴重干擾,如果它觸動了某些重要按鈕,那說不定會惹下大禍。地面人員對此也束手無策,於是只得讓衛星提前返回地面。

9軍事機密一美元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內,有一個並不起眼的紀念品商店。在80年代時,該店出售的紀念品中竟然混有一個印有極大軍事機密的「首日封」。「首日封」上的圖案是美國「白雲」軍事衛星,並附有其結構圖和密碼代號……當時它的標價是1美元!直到1985年,已經剩下最後一枚時,該店的一個售貨小姐心生疑惑,把它寄給安全部門,才引起有關部門的震驚。「白雲」只能降級為民用衛星,有責任的12人為此受到了不同等級的處分。

10價值30萬美元的「垃圾」
1993年9月,美國「發現」太空梭勝利返回地面後,按照例行的規定,接受檢測和維修。結果工人把一塊機翼的前緣板拆下後,竟忘了重新裝配上去就匆匆下班了。到第二天,不知情的清潔工人以為這是一個無用部件,就把它放進了一個沒有標簽的大木箱中,後來,木箱又被扔進了垃圾堆。如果不是NASA的一位負責回收廢品的經理特別細心,在清理的最後階段發現了被「明珠暗投」的大部件,那麼,這個價值30萬美元的重要部件就成垃圾了。

㈣ 航天航空的知識有哪些

航空航天技術 為航空航天活動的順利進行而創立的一系列高級復雜的施工作業程序。它涉及人力資源配置,設備儀器搭配與安裝使用等艱深的學術作業。是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發展的高度追求。

航空航天電子技術 航空航天電子技術(electronics for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編輯本段]概述
應用於航空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電子與電磁波理論和技術。在現代航空和航天工程中電子系統是重要的系統之一。
[編輯本段]組成
它按功能分為通信、導航、雷達、目標識別、遙測、遙控、遙感、火控、制導、電子對抗等系統。各種系統一般包括飛行器上的電子系統和相應的地面電子系統兩部分,這兩部分通過電磁波傳輸信號合成為一個系統。和這些電子系統有關的電子理論和技術有通信理論、電磁場理論、電波傳播、天線、檢測理論和技術、編碼理論和技術、信號處理技術等,而微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則是提高各種電子系統性能的基礎。它們的發展使飛行器上的電子系統進一步小型化和具有實時處理更大量數據的能力,進而使飛機的性能(機動能力、火控能力、全天候飛行、自動著陸等)大為提高,航天器的功能(科學探測、資源勘測、通信廣播、偵察預警等)日益擴大。
[編輯本段]特點
一、航空航天飛行器上電子設備的特點是:
①要求體積小、重量輕和功耗小;②能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長壽命。在高性能飛機和航天器上,這些要求尤為嚴格。飛機和航天器的艙室容積、載重和電源受到嚴格限制。衛星上設備重量每增加1公斤,運載火箭的發射重量就要增加幾百公斤或更多。導彈和航天器要承受嚴重的沖擊過載、強振動和粒子輻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時間很長,如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長達7~10年,而深空探測器的工作時間更長。因此,航空航天用的電子元器件要經過極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篩選,而電子系統的設計需要充分運用可靠性理論和冗餘技術。
二、航空航天電子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提高航空航天電子系統的綜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實時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和數據傳輸的速率;③發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規模集成電路;④發展更高頻率波段(毫米波、紅外、光頻)的電子技術;⑤發展可靠性更高和壽命更長的各種電子元器件。

㈤ 關於航空航天的知識、趣聞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一些把你最感興趣的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把!

按照規定,在太空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在地面上進行安全測試,測試合格並經過航宇局的批准,才能進行。演奏樂器也不例外。在太空密閉環境中吹樂器,會產生大量氣體,容易引起火災。經過在地面上的測試,證明是安全的,對航天員和航天器都沒有危險,因此才獲得航宇局的批准。電子琴在帶上天之前也經過嚴格的地面測試。因為這種鍵盤樂器會產生電磁輻射,對國際空間站和太空梭上的電子儀器造成干擾,在地面測試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必須對電子琴進行改造。工程技術人員發現,電子琴的外殼材料與電磁輻射有密切關系,如果使用金屬外殼,發出的電磁輻射就少,而如果使用塑料外殼,發出的電磁輻射就多,因此他們就將琴的外殼改成金屬外殼。木製樂器也有安全問題,主要是容易燃燒。因此飛行管理人員規定,航天員在天上玩這種樂器時,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引發火災。平常不玩的時候,要將它收藏好。

長期在太空飛行,生活的單調和孤獨是避免不了的,玩樂器可以消除這種單調和孤獨,從而提高航天員的士氣。卡爾·華耳茲是航天員樂隊的成員,他擅長模仿貓王,除了玩電子琴,他還彈吉他。他說在太空玩樂器,是對地面親人的一種思念,對於長期在太空生活的人來說,這種思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思念地面的親人,會分散注意力,不能專心致志地工作。但我還是經常思念他們。我們不能永遠在天上,我們還要返回地面,回到原來的生活。他說,在太空有了音樂,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有一次卡爾華耳茲在國際空間站上還通過無線電為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一些教師演唱了一首名為「傷心酒店」的歌曲。歌詞大意是:

嗯,自從離開了我的孩子們,
我找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居住下來。
這是在400千米高的天上,
就是所謂的國際空間站。
孩子們沒有人照顧,
他們是多麼可憐。
不過我五月份就能回家。
唉,唉,唉,五月就回家。 贊同2| 評論 檢舉 | 2012-1-9 17:37 熱心網友
在地面上舉辦一場音樂會是習以為常的事,即便你沒有機會到現場,也可以通過電視或廣播收看或收聽到許許多多的音樂會。但是你聽說過在太空舉辦的音樂會嗎?不過這種音樂會不是為地面上的廣大「歌迷」舉辦的,而是航天員自演自唱、自得其樂。

國際空間站是舉辦音樂會的理想場所。站上有各種各樣的樂器,都是航天員一件一件從地面帶上來的,其中包括電子琴、長笛、吉他、薩克斯管和一種澳大利亞土著樂器。不過更出乎你意料的是,航天員個個都是玩樂器的高手,甚至於他們還打算組建一支搖滾樂隊。

在長期航天飛行中,航天員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玩樂器,特別是在星期天的夜晚,對著宇宙中的星星,吹著小夜曲,思念著遠在地面上的家人和親友,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有趣的是在太空中樂器發出的聲音跟地面上的完全一樣,但是演奏起來可就不容易了。由於在太空中人體是處於失重狀態,當你彈電子琴的鍵盤或者吹樂器時,都有一個反作用力,將你的手指或頭部推開。因此你要掌握在太空失重狀態下演奏的技巧,否則就真會「亂彈琴」了。好在航天員都是些聰明人,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失重狀態下演奏任何一種樂器,首要的是將自己的身體和樂器固定好,不要讓它們飄來飄去。為此航天員在演奏前先用腳固定器固定好身體,然後再用一根彈性繩子將樂器固定住。

長笛的主人是女航天員艾倫奧查婭,她說在吹長笛時,盡管她將自己的腳固定在腳固定器上,但是在吹的過程中,她仍然感到反作用力將她推來推去。航天員卡爾·華耳茲既彈吉他又玩電子琴。他說在彈吉他時,可以不用吉他背帶,但是在彈奏時撥片會突然從手中彈出去,然後飄走,這時得趕緊將它抓住,否則會飄得不知去向。在玩電子琴時,只要手指一按鍵,鍵盤就被推開,因此他不得不用繩索將電子琴捆綁在自己腿上,但是這樣一來腳的活動受到限制,就沒法使用電子琴的腳踏開關了。

按照規定,在太空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在地面上進行安全測試,測試合格並經過航宇局的批准,才能進行。演奏樂器也不例外。在太空密閉環境中吹樂器,會產生大量氣體,容易引起火災。經過在地面上的測試,證明是安全的,對航天員和航天器都沒有危險,因此才獲得航宇局的批准。電子琴在帶上天之前也經過嚴格的地面測試。因為這種鍵盤樂器會產生電磁輻射,對國際空間站和太空梭上的電子儀器造成干擾,在地面測試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必須對電子琴進行改造。工程技術人員發現,電子琴的外殼材料與電磁輻射有密切關系,如果使用金屬外殼,發出的電磁輻射就少,而如果使用塑料外殼,發出的電磁輻射就多,因此他們就將琴的外殼改成金屬外殼。木製樂器也有安全問題,主要是容易燃燒。因此飛行管理人員規定,航天員在天上玩這種樂器時,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引發火災。平常不玩的時候,要將它收藏好。

長期在太空飛行,生活的單調和孤獨是避免不了的,玩樂器可以消除這種單調和孤獨,從而提高航天員的士氣。卡爾·華耳茲是航天員樂隊的成員,他擅長模仿貓王,除了玩電子琴,他還彈吉他。他說在太空玩樂器,是對地面親人的一種思念,對於長期在太空生活的人來說,這種思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思念地面的親人,會分散注意力,不能專心致志地工作。但我還是經常思念他們。我們不能永遠在天上,我們還要返回地面,回到原來的生活。他說,在太空有了音樂,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自從20世紀初第一架帶動力的、可操縱的飛機完成了短暫的飛行之後,人類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古老夢想才真正成為現實。經過許多傑出人物的艱苦努力,航空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飛機性能不斷提高。
1986年1月28日是寒冷的一天,在美國佛羅里達的卡那維拉爾角,比天氣更讓人心寒的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的悲劇。
這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聳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台上一片歡騰。但太空梭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挑戰者號發生爆炸,全世界為之震驚。
7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以平民身份參加太空飛行的女教師麥考利夫。原計劃她將在太空給她的學生進行現場授課,不幸的是麥考利夫壯志未酬,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根據調查這一事故的總統委員會的報告,爆炸是一個O型封環失效所致。這個封環位於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的兩個低層部件之間。失效的封環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型封環會在低溫下失效,盡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於發射已被推遲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
挑戰者號飛機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二架太空梭。它以航行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國研究船挑戰者號而命名。也許有人還記得阿波羅17號登月艙也叫挑戰者號。就像它的前輩一樣,太空梭挑戰者號也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2年7月,挑戰者號太空梭成為美國可再度使用的帶冀航天器,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飛行任務。1986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乘載七名宇航員,進行太空梭的第10次飛行。在挑戰者號十次的飛行任務中,共繞軌道飛行987次,太空停留時間累積69天。
挑戰者號的失事曾使美國的航天事業受到沉重打擊,太空梭在以後的3年中停止了飛行。但是,在總結了挑戰者號的教訓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探測仍在繼續。從太空梭恢復飛行至今,已執行了76次飛行任務,包括組建國際空間站。挑戰者號的宇航員是人類航天事業的先驅。
參加這次太空梭的宇航員一共有七人。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四十歲;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里高利·傑維斯,四十一歲;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三十七歲。
從哪來,往何處去,怎麼去,宇宙有沒有盡頭,如果盡頭外面是什麼.....等等...太多太多..只有理論還無法求證.....
人類家園地球的外面是一層大氣,要沖出大氣層進入太空非常困難,如果地球是個大大的西瓜,大氣層就是西瓜皮。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原定於10月27日發射的戰神1號-X的發射過程一波三折:天氣不佳、零件故障、一艘貨船闖進警戒區,最後在28日北京時間23時30分成功發射。NASA的航天器發射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2發射推遲因宇航員內急
1961年5月,NASA水星計劃最初的7位宇航員之一艾倫·謝潑德爬進自由7號太空艙後,發射卻一再推遲,原因是艾倫想要小便。他通過無線電對地面控制台說:「火箭平台還沒有撤掉,可否打開門讓我出來快速解決一下?」但是控制台拒絕了他的要求。艾倫最終尿在了他的宇航服里。現今的宇航員可以在宇航服里墊一層成人紙尿布,以避免這種尷尬。

3閃電險毀土星5號
1969年11月14日土星5號火箭執行阿波羅12號任務,就在升空後36秒,一道閃電擊中了土星5號,當時的情景相當令人緊張,好多東西都脫落了。幸好閃電造成的損害不大,阿波羅12號任務成功地完成。

4鱷魚爬進航天中心
今年的6月,宇航員正要執行NASA的STS-127號任務,前往國際空間站。在前往發射台的路上,宇航員發現了一隻鱷魚。肯尼迪航天中心與梅里特島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鄰,保護區里生活著310多種鳥類、25種哺乳動物、117種魚類以及65種兩棲和爬行類動物。

5一扇門導致發射推遲
當年奮進號太空梭將要發射時,一位發射台工程師在發射前忘記了要去固定發射平台上通向奮進號的一扇門。因為那扇門連接在發射平台上,在發射升空的過程中,劇烈甩動的門可能會損壞奮進號的表面。地面控制台打算推遲發射以消除這一危險。不過工程師認為這扇門不會損毀奮進號,最多隻會砸壞門附近的發射平台。最終,奮進號成功地發射升空。

6煩人的禿鷲
近些年,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台附近的禿鷲大量繁殖。2005年,一隻禿鷲在發現號升空時撞擊了外掛燃料箱。沖擊可能會擊落燃料箱外的泡沫隔熱板,進而造成太空梭的損傷。NASA下定決心要解決這一問題,宇航局建立了一座鳥類雷達,以掃描太空梭發射路徑上是否有可能造成沖撞的鳥群。發射台附近的停機坪上安裝了聲炮,好嚇退入侵的鳥群。

7「嫦娥禮品」被深藏
美國轟轟烈烈花費了250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所看得見的成果是他們帶回來的重約382千克的月岩。目前,這些石頭分別被收藏在休斯頓與聖安東尼奧的絕對秘密的地下室內,普通人慾想一睹月岩的「芳容」也極不容易。第二個登月者奧爾德林在第三次成婚時,贈給新娘一枚嵌有小片月岩的戒指,為此驚動了聯邦調查局,直到查明乃是膺品,一場軒然大波才告平息。

8「孫猴」鬧「天宮」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卻不料在太空中也真出現了這樣的事例。為了研究失重對人體的影響,前蘇聯於1987年發射了一顆生物衛星「宇宙——1887」,上面載有2隻4歲左右的恆河猴。哪知衛星上天後,猴子們便不安分了,其中一隻猴子在掙脫了被拴住的左前爪後,到處亂抓,使整個實驗受到了嚴重干擾,如果它觸動了某些重要按鈕,那說不定會惹下大禍。地面人員對此也束手無策,於是只得讓衛星提前返回地面。

9軍事機密一美元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內,有一個並不起眼的紀念品商店。在80年代時,該店出售的紀念品中竟然混有一個印有極大軍事機密的「首日封」。「首日封」上的圖案是美國「白雲」軍事衛星,並附有其結構圖和密碼代號……當時它的標價是1美元!直到1985年,已經剩下最後一枚時,該店的一個售貨小姐心生疑惑,把它寄給安全部門,才引起有關部門的震驚。「白雲」只能降級為民用衛星,有責任的12人為此受到了不同等級的處分。

10價值30萬美元的「垃圾」
1993年9月,美國「發現」太空梭勝利返回地面後,按照例行的規定,接受檢測和維修。結果工人把一塊機翼的前緣板拆下後,竟忘了重新裝配上去就匆匆下班了。到第二天,不知情的清潔工人以為這是一個無用部件,就把它放進了一個沒有標簽的大木箱中,後來,木箱又被扔進了垃圾堆。如果不是NASA的一位負責回收廢品的經理特別細心,在清理的最後階段發現了被「明珠暗投」的大部件,那麼,這個價值30萬美元的重要部件就成垃圾了。 贊同1| 評論 贊同
2| 評論
2012-1-13 09:34 櫻花墲子 | 二級
我們知道,人類的家園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蓋著一層大氣,如果沒有水和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和環境,生物是很難生存的。

通常,在人們的眼中,「天」很高,要想沖出厚厚的大氣層,進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難。其實,與地球相比,大氣層是很稀薄的。

人們知道,地球的直徑大約為12700千米,而大氣層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把大氣層看成是蘋果的皮,可這層「蘋果皮」本身卻是變化多端的。

比如最貼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叫作對流層,其高度從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約11000米止,其頂界是隨緯度、季節等情況而變化的,在赤道地區為17000米,在中緯度地區(如北京、天津地區)為11000米,在地球兩極地區則為7000-8000米。

對流層的主要特點是,空氣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稱為變溫層,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約下降6.5℃。與此同時,氣壓也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圍內,包含了大氣總量的一半,而整個對流層,大約佔了全部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

由於幾乎所有的水蒸氣都集中在這一層大氣內,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這里也是風雲變幻最為劇烈的一層。從大約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氣溫度基本不變,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稱為同溫層(實際情況是:在25000米以下,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溫層頂,氣溫約升至-43至-33℃)。同溫層的氣溫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該層大氣離地球表面較遠,受地面溫度的影響較小,並且其頂部存在著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的輻射熱等。

同溫層所包含的空氣質量大約占整個大氣的四分之一弱。在這一層大氣內,沒有上下對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風,所以又叫作平流層。另外,該層大氣幾乎不存在水蒸氣,基本上沒有雲、霧、雨、雹等氣象變化的現象,這對飛行器的平穩飛行是非常有利的。不過,由於空氣密度很小,飛機在這一高度層上又不適宜機動飛行。

人類的航空活動差不多都集中在對流層和同溫層內。為了保證飛機和發動機的工作效率,飛機飛行的高度一般不超過30千米的界限。

從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圍,被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空氣的特點是:以 45千米為界,溫度先升後降。由於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氣溫先由同溫層頂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從45千米起,隨著高度的升高,氣溫又開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間層的空氣已經很稀薄了,其空氣質量約只佔整個大氣層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萬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僅為地面的一千萬分之八。由於空氣非常稀薄,並且氣體開始呈現電離現象,因此,人們一般把飛行高度達到80—100千米的飛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氣飛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國試飛員約瑟夫·沃爾克駕駛X-15A火箭飛機飛出了 7297千米/小時的驚人速度,創造了有人駕駛飛機速度的世界紀錄。而且,他還曾多次飛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為美國第一個「駕駛飛機的宇航員」。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規定:飛行高度超過80千米的飛行員即可稱為宇航員.

在中間層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圍,稱作電離層。其特點是:含有大量的帶正電或負電的離子,空氣具有導電性。並且,其溫度隨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時,氣溫可達400℃。所以,這里又被人們叫作「暖層」。
在電離層頂端之外,便是大氣的最外層——「散逸層」了。由於地球引力的減弱,氣體分子和等離子體與地球已若即若離。

電離層和散逸層的空氣密度極低,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已很小,因此,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它們之內(或之外)進行的。

㈥ 名人的知識

25條有關於名人的冷知識

歷史段子手劉教授
2018年12月11日
1:金城武不姓金,金城武姓金城。

2:周星馳的名字來源於王勃的《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3:詩人李白在唐代武林高手排行榜第二。

4:NBA籃球巨星科比的名字,來源於神戶牛肉,「神戶」的英文名字為「KOBE」。

5:和珅不是姓和,和珅是他的名字,他姓鈕鈷祿。

6:朱元璋本名是朱重八,意思就是八月八日生。

7:你一定聽說過愛因斯坦小學數學不好吧,只考了一分,但在德國一分是滿分。

8: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演講嚴重依賴台詞提示器,程度超過所有前任,被調侃為「提示器總統」。

9:本·拉登1957年3月10日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簡稱為奧薩馬·本拉登,奧薩馬、本·拉登、賓·拉登或拉登。

10:C羅全名是: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多斯-桑托斯-阿維羅(Cristiano - Ronaldo - Dos - Santos - Aveiro),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是他的名字;多斯-桑托斯是C羅母親的姓氏;阿維羅是C羅父親的姓氏。

11:第一個成功橫穿南極沙漠抵達南極的人是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他和其他4人利用狗拉雪橇成功抵達南極。

12:大畫家梵高因為潦倒,沒錢雇模特寫生,他只好把自己當成模特,並且在一種最廉價的材料--硬紙板上作畫。

13:愛因斯坦有個特殊習慣就是從來不穿襪子。

14:阿道夫·希特勒一生遭遇過50多次暗殺。

15:林肯是第一個遭遇刺殺身亡的美國總統。

16:宋代理學家朱熹一生都不敢吃豆腐。他認為一斤黃豆可以做出三四斤的豆腐,本身就已經很不正常,而做豆腐時還要往鍋里加入有害的鹽鹵、石膏。

17:丘吉爾每天抽15~16根雪茄,最多一天可抽30根雪茄,有人統計過,丘吉爾一生抽了3000公斤雪茄,而且此記錄至今還未曾被人打破!

18:畢加索全名叫巴布羅·迪戈·何塞·法蘭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納波穆西諾·瑪莉亞·狄·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狄·拉·聖地西瑪·特里尼達·克里托·瑞茲·布拉斯科·畢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

19:喬布斯在被蘋果趕走的幾年裡,創立了個公司叫「皮克斯」。

20:梵高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死後人們卻搶著買他的畫。

21:肖邦小時候聽到鋼琴聲就哭。

22:達爾文在日記中記載,他無意中吃過屎殼郎,還因此傷了舌頭。

23:愛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馬·里奇在1919年離婚後,他娶了自己的表妹艾爾莎·洛文塔爾·愛因斯坦。

24:海蒂·拉瑪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她又是一位女發明家,她與他人合作發明了「擴頻通信技術」,被後世尊為「CDMA之母」。同時也是世界上首位全裸出演電影的明星。

25:M&M『s巧克力豆的創始人對花生過敏。

相關推薦
朱之文兒媳訴苦:與朱單偉結合是自由戀愛,不是圖朱家的錢
和風吹 11條評論
明年起,繼承父母的老房子,統統按「新規」處理!子女爭也沒用
樓市新觀 35條評論
奧巴馬的母親:18歲的顏值堪比明星,30歲讀博,帶大2混血兒
歷史大觀賀 0條評論
遼寧艦航母為何總被鯊魚跟著?專家找到原因,卻沒啥辦法解決
天下有警 0條評論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憶一文史 44條評論
熱門討論

liufang劉芳
臧天朔和斯琴格日樂曾經是一對情侶,如今臧天朔已經不在了,52歲的斯琴格日樂也已經風光不再。 斯琴格日樂曾經是一個美女、才女,她的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曾經紅極一時。 只是歲月不饒人,畢竟她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青春不再,她的外形變化很大,幾乎有點認不出她來了。 斯琴格日樂商演的形象已經沒有了搖滾

寫字的幻禾
劉生影音文化傳媒(吉林)有限公司編劇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一對老年夫妻坐飛機,沒買到連座,分開坐了。 飛行期間,兩人的手,一直緊緊牽著。原因不明。 飛機俯沖時,機艙里所有燈熄滅了。只剩一應急燈發著淡淡的綠光。 他們的手,還牽著。 在這萬丈高空上,他們好特別。 忽然想到一句情詩: 「沒見過什麼大世面,這一生,我都只愛你這一張臉。」
4圖

麗醬每日分享
唐僧為什麼沒幫老龜問壽命?不是忘記了,你看如來和觀音都怎麼說 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遇到了河中的千年老龜,老龜說自己原是這通天河府邸的主人,卻被那靈感大王欺壓數年,之後觀音菩薩收服了鯉魚精,老龜為了表示感謝,自願馱著唐僧過了河。 它得知唐僧是要去西天取經,便拜託他幫忙問問佛祖,自己

馮博有料
中國軍事科學院博士
諾貝爾獎金最開始有多少錢?會不會有發不出來的那天?你多慮了! 1895年,諾貝爾獎金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放到今天的話,差不多13億人民幣。 由於基金會善於投資,截止到2019年底,諾貝爾基金會總投資的市場價值為49.02億瑞典克朗。這樣的實力令人瞠目結舌!誰還會擔心諾貝爾獎金發不出來呢?

休斯頓火箭隊
休斯頓火箭隊官方賬號
百變威少~
4圖
精彩視頻
地震發生時,在飛機上就一定安全嗎?
01:12
土星機長 106萬次播放
宮女錯把皇上當公公,誰料皇上一眼看中她,瞬間飛上枝頭變鳳凰
02:31
慧慧姐的小劇場 9.9萬次播放
5個拒絕和美國打交道的國家,卻和中國做了朋友,一起來解下
04:28
地理日誌 97萬次播放
蒙古國和內蒙古對比,同樣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兩者差距在哪裡?
05:07
地理日誌 1.6萬次播放
奪冠:鞏俐全劇最牛的一句話,郎平瘋狂點贊!黃渤都不得不服
03:20
青椒電影 26萬次播放
搜索
姓馬的名人和珅之死視頻名人格言大全100篇和珅被抄家視頻中國歷史順口溜乾隆不殺和珅之謎
實時熱榜
1
青島疫情大概率是輸入後的小暴發
150961440
2
青島口罩能不能摘?專家解讀
136595552
3
台灣間諜刺探大陸信息獲刑4年
123596768
4
曾光談青島疫情:清零措施成本最低
111834984
5
特朗普民調繼續落後拜登
101192472

㈦ 關於航空航天的知識

航空航天基本知識

我們知道,人類的家園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蓋著一層大氣,如果沒有水和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和環境,生物是很難生存的。

通常,在人們的眼中,「天」很高,要想沖出厚厚的大氣層,進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難。其實,與地球相比,大氣層是很稀薄的。

人們知道,地球的直徑大約為12700千米,而大氣層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把大氣層看成是蘋果的皮,可這層「蘋果皮」本身卻是變化多端的。

比如最貼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叫作對流層,其高度從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約11000米止,其頂界是隨緯度、季節等情況而變化的,在赤道地區為17000米,在中緯度地區(如北京、天津地區)為11000米,在地球兩極地區則為7000-8000米。

對流層的主要特點是,空氣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稱為變溫層,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約下降6.5℃。與此同時,氣壓也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圍內,包含了大氣總量的一半,而整個對流層,大約佔了全部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

由於幾乎所有的水蒸氣都集中在這一層大氣內,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這里也是風雲變幻最為劇烈的一層。從大約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氣溫度基本不變,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稱為同溫層(實際情況是:在25000米以下,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溫層頂,氣溫約升至-43至-33℃)。同溫層的氣溫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該層大氣離地球表面較遠,受地面溫度的影響較小,並且其頂部存在著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的輻射熱等。

同溫層所包含的空氣質量大約占整個大氣的四分之一弱。在這一層大氣內,沒有上下對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風,所以又叫作平流層。另外,該層大氣幾乎不存在水蒸氣,基本上沒有雲、霧、雨、雹等氣象變化的現象,這對飛行器的平穩飛行是非常有利的。不過,由於空氣密度很小,飛機在這一高度層上又不適宜機動飛行。

人類的航空活動差不多都集中在對流層和同溫層內。為了保證飛機和發動機的工作效率,飛機飛行的高度一般不超過30千米的界限。

從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圍,被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空氣的特點是:以 45千米為界,溫度先升後降。由於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氣溫先由同溫層頂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從45千米起,隨著高度的升高,氣溫又開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間層的空氣已經很稀薄了,其空氣質量約只佔整個大氣層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萬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僅為地面的一千萬分之八。由於空氣非常稀薄,並且氣體開始呈現電離現象,因此,人們一般把飛行高度達到80—100千米的飛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氣飛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國試飛員約瑟夫·沃爾克駕駛X-15A火箭飛機飛出了 7297千米/小時的驚人速度,創造了有人駕駛飛機速度的世界紀錄。而且,他還曾多次飛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為美國第一個「駕駛飛機的宇航員」。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規定:飛行高度超過80千米的飛行員即可稱為宇航員.

在中間層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圍,稱作電離層。其特點是:含有大量的帶正電或負電的離子,空氣具有導電性。並且,其溫度隨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時,氣溫可達400℃。所以,這里又被人們叫作「暖層」。

在電離層頂端之外,便是大氣的最外層——「散逸層」了。由於地球引力的減弱,氣體分子和等離子體與地球已若即若離。

電離層和散逸層的空氣密度極低,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已很小,因此,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它們之內(或之外)進行的。

航空與航天的區別:

航空與航天是人們經常接觸的兩個技術名詞,兩者雖然僅一字之差,卻被稱為兩大技術門類,這是為什麼呢?

您稍加註意即可發現,航空技術主要是研製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及吸氣發動機,航天技術主要是研製無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最能集中體現兩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從航空器與航天器的重大區別上即可看出兩個技術領域的顯著差異。

第一,飛行環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氣層中飛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現代飛機最大飛行高度也就是距離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後飛機上升高度提高,它也離不開稠密大氣層。而航天器沖出稠密大氣層後,要在近於真空的宇宙空間以類似自然天體的運動規律飛行,其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對在運行中的航天器來講,還要研究太空飛行環境。

第二,動力裝置不同。航空器都應用吸氣發動機提供推力,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作氧化劑,本身只攜帶燃燒劑。而航天器其發射和運行都應用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既帶燃燒劑又帶氧化劑。吸氣發動機離開空氣就無法工作,而火箭發動機離開空氣則阻力減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氣發動機包括燃燒劑箱在內都可隨飛機多次使用,而發射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雖然太空梭的固體助推器經過回收可以重復使用20次,其軌道器液體火箭發動機可以重復使用50次,但與航空器使用的吸氣發動機比較起來,使用次數仍然是很少的。吸氣發動機所用的燃燒劑僅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發動機所用的推進劑卻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液體的,也有固體的,還有固液型的。

第三,飛行速度不同。現代飛機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軍用飛機。至於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機,都是以亞音速飛行的。而航天器為了不致墜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運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運行時都處於失重狀態,若長期載人會使人產生失重生理效應,並影響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員與飛機駕駛員比較起來,其選拔和訓練要嚴格得多。一般人買票即可坐飛機,而花重金到太空遨遊的人還必須通過專門培訓。

第四,工作時限不同。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最大航程計約2萬千米,最長飛行時間不超過一晝夜。其活動范圍和工作時間都很有限,主要用於軍事和交通運輸。雖然通用輕型飛機應用廣泛,但每次活動范圍相對更小。而航天器在軌道上可持續工作非常長時間,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聯盟TM號載人飛船,可與空間站對接後在太空運行數月之久。再如太空梭,能在軌道上飛行7-30天,約1.5小時即可圍繞地球飛行一周。載人航天器運行時間最長的當屬和平號空間站,它在太空飛行了整整15個年頭。至於無人航天器,如各種應用衛星,一般都在繞地軌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測器,如先驅者10號,已在太空飛行了32年,正在飛出太陽系向銀河系遨遊。航空器的優點是能多次重復使用,而航天器除太空梭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載人宇宙飛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飛機的升空是從起飛線開始滑跑到離開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為止的運動過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時只要經過下滑和著陸即可。只有個別飛機如英國的「鷂」型戰斗機採用發動機噴口轉向的方式使飛機能夠垂直起落,但機身並未豎起,仍處於水平位置。而至今為止的航天器發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發射,頂部裝著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都是垂直騰空的。在完成發射過程中,運載火箭要按程序掉頭轉向和逐級脫離,最終將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運行。有的航天器發射,中間還要經過多次變軌,情況更為復雜。太空梭雖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發射升空的。至於返回式航天器,其回歸地面必須經歷離軌、過渡、再入和著陸四個階段,遠比飛機降落困難。航空器的起飛、飛行和降落與航天器的發射、運行和返回,雖然都離不開地面中心的指揮,但兩者的地面設施和保障系統及其工作性能與內容也是大有區別的。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國人就開始製作木鳥並試驗原始飛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輕型飛機在法國誕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行者」1號飛機,在人類航空史上首次實現了自主操縱飛行.這次試飛成功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事件,人類航空史從此進入新的紀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國著名試飛員查爾斯·耶格爾駕駛X—1飛機實現了突破音障飛行

1969年7月20日22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邁出一小步成為全體地球人類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上著陸

1971年4月9日

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空間站。兩年後,美國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5年後,美國的「海盜」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太空梭---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蘇聯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服役已經超期8年,至今仍在運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類空間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我國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

回式科學試驗衛星,並於3天後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衛星,使我國在世界航天商業發射服務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順利升空,並正常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在空間技術領域進行的全面國際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並於2003年10月16日圓滿回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國與歐洲空間局聯合研製並發射了「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科學衛星,「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由國務院批准立項。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發射.

㈧ 有趣的航天知識

1. 在失重情況下航天員是否很難進入睡眠狀態?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為影響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分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是一班制還是二班制。在國際空間站和大多數太空梭上,所有的航天員都是同時睡覺,他們將睡袋掛在自己喜歡睡的地方,如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當航天員實行倒班工作制時,像包括空間實驗室在內的一些太空梭上,航天員睡在一個小的鋪位上,將它關閉後,可以隔絕工作室傳來的噪音。開始,航天員有些不安的感覺,覺得自己躺在一個狹窄的鞋盒中,而且大多數航天員出現10-15秒的背部感到舒適的錯覺。
然而,當你打算睡覺的時候,你需要習慣你的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事實上你是在睡袋中漂浮著,只是用繩子將你倒掛著,因而那種使得你昏昏欲睡的重力感覺是不存在的,也有些航天員對此還不太適應。他們毫無睡意,緊張得必須吃安眠葯才能睡著。另一些人即使是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也能睡得很香。
需要補充的是:如果睡覺的時候你的頭部處在不通風的地方,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聚集在你的鼻子附近,當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腦後部的一個報警系統就會發出警告,使你驚醒,會感覺呼吸急促。這時,你走幾步或換個地方,又可以沉睡了。
2. 航天員在太空中穿衣服時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嗎?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例如,衣服必須由防火材料製作。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只有當衣服碰觸到肌膚的時候,才會感到是穿著衣服。
3. 太空中漂浮很有意思么?
航天員們都認為一旦適應微重力環境後,在太空中漂浮是非常有趣的。順便說一下,科學家們不喜歡將微重力稱為零重力,這是因為除非你正好站在圍繞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太空船的中心位置,此外你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微小的加速度和潮汐的影響,即使它們的作用很小,只有地球引力的百萬分之一,我們也不能認為它是無重力或0重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稱之為失重的原因。
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是很有趣,不同人的感覺也不同。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的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後的頭兩三天,約有30%-40%的人出現「空間適應性綜合症」(它是運動病中的一種),其他人不會出現這種症狀。血液流向上身,使鼻竇和舌充血,影響人的感覺,一周左右的時間,航天員體內就會出現適應失重的反應。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於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了,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在失重情況下,當所有的肌肉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腿輕輕的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著,彷彿是在水中一般。由於沒有「上」或「下」的感覺,需要依靠別的標志來確定「上」和「下」,在太空梭內部設計時,考慮用天花板和地板的不同來定位。
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航天員常常產生錯覺。當航天員告訴自己的大腦哪個方向是「上」,它立刻會認為那是錯覺。這樣,在太空定位、轉移或運動等感覺與在地面上不一樣。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輕松的,航天員很快就習慣到處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將自己固定在空間站上。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變得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工作服體積大,就像套上一個氣球,視覺和觸覺都受到了限制。
4. 你可以穿多長時間的航天服?
一般可以穿5-7小時。當然也要視航天服的中的可消耗材料的情況,例如氧、電量、冷卻水等。航天服簡直就是小型太空船,穿航天服工作是很辛苦的。穿著的時間也與穿著者對舒適性和耐磨性要求有關。
5.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骨折或重病如何處理?
幸運的是,美國宇航局上天的120名航天員從來沒有碰到這種情況。在早期曾發生過阿波羅13號航天員佛瑞德尿感染的問題及小規模的流感的問題。太空船上總會帶上足夠的葯品以應付這些突發事件。一旦在圍繞地球飛行過程中發生意外,不管是在太空梭上或在國際空間站,都要以最快速度將航天員送回地球。美國宇航局也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個大型的七人座的返回艙,是為在特別情況下作為「太空救護車」使用的。
如果發生骨折,在太空船上也准備了固定骨骼的器材。當人類出發進入外太空,比如在探險火星的時候,太空船上將攜帶醫療設備,有一名或多名航天員是經過良好的醫學知識訓練的,他們可以進行救護和治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短期內返回地球是不可能的。可能情況下,飛船上將配備經驗豐富的醫生。
6. 空間站可以能容納多少人?
國際空間站最多能容納7名航天員。航天員的人數從開始的3人增加到6人,到2003年增加到7人(但現在由於空間站上資源的問題,只有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上-譯者)。當然,在一次意外中不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立刻返回。這就是美國宇航局為什麼要改進返回艙,以便比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可以容納更多人員的原因。
7.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打發業余時間的?
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飛行中,他們可以各自選取自己喜歡的娛樂。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電腦看書或給家人發郵件,有些人在聽音樂或玩游戲,再有些人就是與地面的親友打電話或與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絕大多數航天員在剛進入空間站時,大部分業余時間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視著地球從空間站下消失。
8. 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是如何挑選出來的?你對此有何看法?
任何身體狀況良好,符合航天員基本要求的成年男女都可以被選拔出來參加航天員訓練。要成為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專家或航天員,最低要求是至少獲得一所國家承認院校的工程、自然科學或數學學士學位,在這一領域有三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更高的學位將更合適。太空梭駕駛員至少要有1000小時的噴氣式飛機的飛行經驗,其視力要比專家好。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每兩年平均有4000名申請者角逐20個名額。定期徵募航天員。
9. 你們是如何繪制太空圖的?如何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要完全理解這個復雜的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確實需要進入大學進行系統的學習。
最基本的是你需要知道宇宙是由三個空間構成,所以你應確定自己在這三個軸構成座標系統中的准確位置。在天文學領域,航天員是用方位角、海拔、赤經、距離和時間來繪制太空圖的。
在太空飛行的時候,我們的三個座標定為X、Y、Z。然後所有的人都有一致的參照系統,即座標系統的位置和方向,以此來進行測量和定位。一般這個系統以地球中心為原點。Z軸向上,X軸和Y軸在同一平面上。有時候可以假設它是隨著地球旋轉,有時候它是固定在太空中。這套「參考系統也可以裝載你的便攜電腦上。
太空船(還有所有現在的大型飛機上)都安裝了一套導航系統,可以知道在它的三個坐標附近的飛行物的運動,不斷地計算飛船相對與參照系統的變化。當然,通過看所指定的靶,也可以預測其前往的方向。而且很快的,你就知道你在什麼方位和前往的地方,如果偏離了設定的航線,還可以考慮進行相應的調整。
10. 航天員在太空中使用什麼樣的餐具吃飯?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與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員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飲料可以放在容器里。不同的是,當要吃這些食物時,它們會漂浮出來。一些食物,像在制備豌豆、豆等時要加入沙司,這樣它們就會粘在餐具上。食物有熱菜、冷盤或冷凍的。飲料是裝在一些可壓擠的瓶子中,像運動飲料瓶。但是有些事情航天員很難適應,他們常抱怨在長時間的執行任務中,無法得到新鮮的蔬菜和口味清新的咖啡。
順便提一下,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一旦運輸的太空梭到達,就可以得到像西紅柿這樣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美國航天員Shannon Lucid說,他們經常和俄羅斯航天員聯歡。也許幾年後,在國際空間站和火星探險隊里將能吃到新鮮蔬菜。目前還無法保證提供口味清新的咖啡和汽水,但至少有一家軟飲料公司已經開始開發一種在失重狀態下使用的容器。此外,在航天中由於體液的轉移,使航天員的味覺和嗅覺發生改變,在軌航天員經常挑選味重的食物。
11.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要待多長時間?
大多數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要連續呆90天——那是目前航天員計劃的「輪崗」平均時間。有些人由於各種原因提前回來,另外一些人可能會待很長時間,特別是當要為人類探索火星提供依據,要長時間飛行以便對航天員的生活和工作進行醫學研究時。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時間的是一名俄羅斯內科醫生Valery Polyakov博士,他在1994年創造了這個記錄,在空間站停留438天(14 1/2個月),在此之前是1988年創造的241天飛行記錄。美國人在太空生活最長的時間是188天,也是女性航天員的世界記錄,它是由Shannon Lucid博士創造的。
12.為什麼地球有重力而在太空卻沒有?
太空中是有重力的,但我知道你不是指這個。可以這樣解釋:重力的生成與質量有關。質量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對太空產生影響(愛因斯坦會說,質量使太空彎曲。)這種作用是由艾薩克?牛頓發現的、被我們稱為萬有引力的力量來傳遞的。根據我們的觀察萬有引力學說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阿波羅登月計劃就無法實現。同樣,一個物體地心引力的減少是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根成正比的。
在地球上,物體質量所產生的重力,表現出像一個「壓力」作用在與地面接觸的物體上,我們稱之為「重量」。當沒有這種接觸的時候,舉例來講,在地球軌道上,飛行器沒有直接與地球接觸,也就沒有重力。但是太空船仍然有質量,就會產生自身的重力區(當然對於小型的太空梭就沒有重力了)。
也就是說在太空中所有具有重大質量的中心的星體,像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有地心引力的。牛頓也發現在沒有加速度作用的情況下,真空中的物體可以永不停歇的沿直線運動。但是,一個物體,例如空間站,有地球拉著它時,使它在地球軌道上運轉時,不能認為是處於「失重」狀態;這樣,在軌道上運行的空間站所出現的「失重」,並不是地心引力作用不存在,而是重力作用對它的作用消失。一旦有了阻力,大氣阻力、發動機動力、旋轉產生的離心加速度等等,失重現象就不見了。
13. 太空梭發射時是什麼感覺?
在發射台上,由於座艙的方向和位置,航天員們是背靠背、腳朝上(航天醫生規定了他們發射前處於這種狀態的時間)。在艙門關閉和所有的最後檢查工作已經完成後,航天員在心裡默默期待著發射,在腦海中再一次回憶在過去的幾年中所培訓的操作程序。例如,他們上方的所有櫥櫃是否鎖好?眼前的提示卡提醒你在緊急情況下應採取什麼措施?最後倒計時到6秒,三個液態火箭推進器點燃。當太空梭前後晃動5英尺時,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到它的晃動,這時,軌道器強烈的擺動和振動起來。但是航天員聽不到任何發動機發出的雷鳴般的轟響。
然後計數到零,頭盔上的無線設備中傳來指令:「點火、升空。」兩個固態燃料火箭推動器點火,太空梭開始沖向太空。這時候你不會感覺非常明顯的加速度,與飛機起飛時的感覺差不多。火箭推動器內的燃料不是均勻地燃燒,推進過程中顛簸得厲害。整個座艙就像汽車以最大速度在鵝卵石上飛馳一樣顛簸不停。
一旦推動器點著,在燃料燃盡前它們是不會停下來的。在起飛後兩分鍾,太空梭排空了的容器開始脫落,噪音沒有了,每個航天員不適感大為減弱。三個液態推進器的發動機里的燃料繼續燃燒,發出嗡嗡聲,當燃料燒盡後,太空梭變輕了,繼續保持加速度。(因為根據牛頓學說,加速度等於質量的平方。)
在升空7.5分鍾時,外部的巨大容器內的燃料已經燒掉90%,太空梭在起飛時的重量達到2000噸,而現在不到200噸,壓力已經達到3g——是地球重力的3倍。發動機減速到3g』s。在這個加速度,穿著沉重航天服的航天員,呼吸變得非常困難,會下意識的呼吸和挺胸。
最後,主發動機關閉。幾秒鍾內,發動機的推進力降到零。航天員會突然間感到胸口的壓力消失了,並有種失重感,此時,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
14. 為什麼我們要建空間站?它有什麼用途?
我們國家提出在地球軌道上建永久的平台有很多的理由,而且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國際合作可以使我們受益非淺。
空間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的方式。現在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在地球軌道上,太空提供了許多非常有用的、在地球上找不到的環境,例如失重、高真空、高溫、極冷、極熱、未經過濾的太陽光和可以看到地球的全貌和環境,以及用天文望遠鏡觀察不被充滿空氣、雲彩和污染物的大氣層所阻擋的宇宙。
這些特殊的環境,可以使我們在那裡進行人、動物、植物等的科學研究,得到重大的科技創新。它們也帶來了新的醫學突破、科技發展、新的工業產品、新的葯品和很多其他的有助於我們國家保持領先地位的新的機遇和挑戰。當然了,這也使我們的經濟、工業、貿易和商業更具競爭優勢,也創造了新的工作、知識和財富。
由於空間站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很長時間,使我們能夠長時間的利用這么多的太空資源,而太空梭在太空中最多隻能停留14天。空間站也可以提供更多的電能、更大面積、更多的工具和其他設備、簡直就像地面上的一個大型的研究基地,產品發展中心和技術示範中心。在長時間的飛行中,空間站也可以成為人類更好地探索外太空的太空發射場、跳板和以23,000英尺/秒速度移動的發射平台。
15.要成為一名航天員在體質方面的要求是什麼?
除了健康的身體以外沒有特殊的要求。無論男女只要符合這些要求以及我在問題8所給出的基本資格條件,就可以申請成為候選人參加航天員訓練。
16. 航天服有什麼不同尋常的特點?
航天服簡直就是小型的太空船,它需要保證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的健康和連續工作的需要。由於在太空中沒有氣壓,沒有氧氣維持生命,人類必須有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和太空梭工作艙內的空氣一樣,航天服中的空氣也是可以控制和調節的。
這樣,航天服的主要功能必須為呼吸提供氧氣,同時要維持身體周圍的氣壓穩定,並使身體內血液處於液態狀態。在真空或非常低的氣壓狀態時,身體中的血液就會像高山頂上的熱水一樣沸騰了。
太空梭上配備的航天服可以承受每英尺4.3磅的壓力,這僅是正常大氣壓的三分之一(每個大氣壓等於14.7 psi)。由於航天服內的氣體是100%的氧氣,而不像我們在地球的大氣層只含有20%的氧氣,穿上航天服的航天員要比那些在海拔10,000英尺的高山或身處海平面沒有穿航天服的人呼吸到更多的氧。在離開太空船去太空工作之前,航天員要呼吸幾個小時的純氧。這是去除溶解在血液中的氮和防止當氣壓下降時釋放出氣泡的必要程序,這種情況通常稱為潛水減壓病。
另一方面,如果在正常大氣壓下呼吸純氧過長,它就會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氣體。這種吸氧排氮對航天員來講是過分的、毫無益處的和令人厭煩的等待,確實是件麻煩事,我們將航天服的內部氣壓設計為8.3 psi,這樣可以縮短吸氧排氮的時間。
航天服必須具有保護航天員免受致命傷害的作用,它除了可以防止微流星體的撞擊外,航天服也要避免航天員受到太空溫度極限的傷害。沒有地球大氣層來過濾陽光的輻射,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可高達250度,背向陽光的一面,就在零下250度。
航天服的主要特點是:除了靴子和手套有多層結構外,背面有生命支持系統,胸部是顯示控制模塊,還有就是為太空漫步者和處理緊急情況而設計的裝備,特別是備用的供氧系統。這些組合成一個被稱為EMU的集合體(艙外機動裝置),它可以實現不同子系統之間的自由轉換,無論是在正常情況下或緊急情況下都可以容易和安全地連接。
還有一些特殊裝置:尿液儲存器,在返回太空梭或空間站以後將尿液輸送到廢物處理系統;有一個網孔狀的彈性纖維製成的液體冷卻和通風服,衣服前面的入口處有拉鏈,它6.5磅重;內衣中的冷卻管內,水在不停流動著,使航天員穿上時感到很舒服。安裝冷卻管的原因是因為衣服內是純氧層,它不可能像在普通空氣中那樣提供足夠多的冷氣。還有就是可裝21盎司的內衣飲水袋,「探測帽」或通訊載體組合裝置,供雙向通訊的耳機和麥克風及預警和報警裝置,及生物醫學探測子系統。
在太空行走的時候,航天員綁上在地面重達310磅的單人機動裝置(MMU),一個單人的氮推動器背包,它固定在航天服攜帶式生命保障系統上。航天員利用可調控旋轉和平移的手控制器,可以准確的飛入或圍繞航天器貨船入塢碼頭運動,或自由的進入太空梭或空間站附近的有效載荷或建築內,也可以到達其它很多似乎遙不可及的外部區域。航天員穿著被稱為「太空自行車」的MMU』s,在發射、服務、保養和找回人造衛星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17.航天服是用什麼材料製成?它們是怎麼製作的?
我們通用的航天服/ EMUs有12層夾層,每個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從里層開始看,最裡面的2層是冷凍液體構成的貼身內衣,材料是內縫管狀塑料的彈性纖維,下一層是塗有尼龍的球膽層,外麵包了一層達可綸織物。下面7層是防熱和小隕石的保護層,由鋁化的邁拉和層壓的達可綸棉麻織製成。這七層的衣服外面是一層化合織物。
18. 美國第一位兩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是誰?
第一位兩次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人是戈登?庫鉑。第一次飛行:1963年5月15-16日,駕駛水星9號飛船,歷時1天10小時20分鍾。第二次飛行:1965年6月3-7日和皮特?康拉德一起駕駛雙子座5號,歷時7天10小時2分。
實際上格斯?格里森是第一個兩次乘坐火箭進入太空的美國航天員。但在1961年7月21日,他第一次飛行駕駛的「自由鍾」僅僅是亞軌道飛行的飛船,帶著他沿拋物線飛行15分鍾,高度是190公里,有五分鍾處於失重狀態。然後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飛行,這次他進入了地球軌道,在1965年3月23日,他和約翰?楊一起乘坐雙子座3號繞地球三圈。順便提一下,這次飛行將第一台電腦帶入太空:它是每秒可運行7000次計算的小型計算機。格里森用它來計算地球軌道的變化。從那時起,航天員可以真正的飛越太空,而不是只沿著固定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
19.哈勃太空望遠鏡可能替代國際空間站么?
哈勃太空望遠鏡離國際空間站還有很大距離,首先它的軌道傾斜度是28.47度(國際空間站是51.6度),其次它的平均海拔高度是590公里。
20. 航天服有多重?
航天服包括背包在內凈重近280磅(在地面)。當然了在太空中它沒有重量(即使什麼都沒有變化)。
21. 為何航天員必須穿這么重的裝備?
一旦航天員進入有壓力的生活艙,他們就穿上地面上的人們在溫暖的春天穿的衣服,通常是短褲、短袖襯衫和襪子(因為他們的腳需要一些防碰撞保護和防寒,但他們不走路,所以不需要鞋子。)們僅在發射和返回以及走出氣壓艙進行太空船外活動或艙外活動的時候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發射/著陸服有防火功能和在太空梭的加壓系統失控後維持身體周圍的壓力不變的作用。
航天員艙外活動穿的航天服要提供維持生存的氧氣和壓力。它們必須使航天員免受快速飛行的太空碎片的傷害,所以他們的航天服必須有壓力。當他們背向陽光,遠離太陽光照射變冷的時候,航天服必須保暖。衣服提供與地面、太空梭和其他艙外活動的航天員聯系的無線設備。提供太空短途行走和在黑暗中工作所需的光線,避免航天員的眼睛受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便於攜帶外出工作的工具,滿足航天員生理需要的食物。航天服要保證六小時無故障,可適應不同航天員的要求。你可以將它看成小型的太空船。在地球上它重達280磅,但是在太空中沒有重量。
22.進入太空要花費多長時間?
太空梭從發射、經過脫離外部罐和固體火箭,到以所謂的軌道速度到達地球軌道,大約要8.5分鍾,所以它要不停的圍繞地球轉動。(國家航天局網特約編譯/唐承革 沈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