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1
同學們: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已進入「心理疾病」時代。在自然災害多發、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心理危機是十分現實的威脅。「中國人所面臨的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短期的心理危機會演變成長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師楊宏飛這樣告誡道。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1993年就已預測:精神神經疾病佔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比例,將從上世紀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佔到第一位。
西班牙《薈萃》月刊7月號發表的文章說,人類進入精神疾病時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礙疾病今後幾年將大幅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自2001年以來已把關注精神疾病問題作為它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今後10~20年內,全球將有1/5的人罹患各種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項將源於心理因素。還有的統計結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殺傾向。
據天津精神衛生國際論壇公布的數字,目前我國許多17歲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專家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醫院曾經對部分小學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5.1%的中小學生有抑鬱心境,其中男孩多於女孩,並隨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上升,面臨小學畢業和即將參加中考的孩子產生抑鬱的比例最高。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的常務委員、天津市安定醫院馮志穎教授指出,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可許多孩子都認為,父母、老師、親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道道繩索、一座座大山。長期的壓力得不到宣洩,孩子就會進入心理亞健康狀態,出現自卑自責、喪失學習興趣、思維聯想困難、精力食慾減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殺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情緒障礙、行為問題、人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幾種類型,這些問題正威脅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馮教授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一個系統工程,家長能夠做到的就是給孩子減壓,同時接受一些「心理調養」方面的教育,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進行疏導。他警告說,過大的學習壓力只能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更嚴重的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鬱症。衛生局健康播報: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鬱症。北京市衛生局發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報稱,近期一項北京地區抑鬱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60萬人曾經或正在患抑鬱症,而在北京地區的大學生中,抑鬱症患者不少於10萬人。其中62.9%從未求診或接受治療。很多抑鬱症患者寧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願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視,結果延誤了治療,導致抑鬱障礙更加嚴重。
(一)我國兒童心理存兩大缺陷
目前,我國兒童的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造力低於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專家都對我國兒童心理與行為進行過不同方式的調查和測試,取得了上萬條數據。「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是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沈德立主持這項研究已達十年之久,出版相關專著300多萬字。沈德立說:「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大誤區,正是這八個誤區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面的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展創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
學校、家庭教育的八個誤區
重成功輕失敗:關注成功重於面對失敗(忽視了失敗對於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質輕精神:關注物質需求重於精神需求(忽視了高層次的精神領域的.發展)
重結果輕過程:關注學習結果重於學習過程(忽視了成長和積累的過程)
重智商輕情商:關注智力因素重於非智力因素(忽視了情感和意志品質的培養)
重答案輕問題:關注『是什麼』重於『為什麼』(忽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重行為輕心理:關注外顯行為重於內隱心理(忽視內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輕個性:關注共性問題重於個性問題(忽視兒童的個性化表達)
重說教輕交流:關注單向說教重於雙向交流(忽視孩子的主體地位)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2
幼兒健康的心理包括
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事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幼兒良好情緒的培養是十分的重要的,培養好幼兒良好情緒才能保證幼兒的心裡健康!
幼兒良好情緒的培養:
(一)、涉及幼兒情緒培養的課程:
1、測量情緒概念的游戲:沒人和我玩、有人弄壞了我心愛的東西。
2、情緒配色游戲,當我快樂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顏色表現我的情緒呢?
3、拍下幼兒的情緒,讓幼兒理解。
4、教幼兒學會控制情緒。
(二)、滿足幼兒對積極情緒的體驗
當幼兒的情緒體驗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外在表現:分心、不安、給老師搗亂——對此切忌批評。
(三)、營造逾越積極溫馨的教育環境要求我們:
設定合理規范
為由而創造與夥伴交往機會的條件
避免暴力武力色情等場景在幼兒面前出現
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關系要融洽
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3
培養兒童健康心理10不要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則來訓練孩子。
1、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贊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贊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不要在孩子面臨困境時不聞不問要幫助孩子對目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貳』 維護身心健康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保健」就是保護身體健康。
什麼是健康?
傳統的健康是指一個人生理功能狀態良好、沒有疾病或症症。這種提法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是全面的健康標准。
那麼判斷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有較強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2.一旦感染上了疾病要有較快的恢復力。
3.性格開朗,心情愉快,精力充沛,生氣勃勃,生命充滿活力。
如何保健?
五、六十年代我國的「保健」措施是比較消極的,是以依賴醫生為主,當今時代健康已日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保護身體健康也是人類自我覺醒的主要方面,是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改變觀念,預防疾病,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這說明21世紀,在全世界范圍內將出現以預防和保健為主的保健熱。醫療的目標將不僅是疾病的治療,而是疾病的預防以及對人體身心健康的維護。
保健的具體措施:
1.注意保持個人衛生,環境衛生,穿著要舒適。
2.要有全面均衡的營養膳食,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物質、能量。
人是活的生物機體,總在不斷的進行新陳代謝,各種細胞都在不斷更新,也就是說原有體內維持生命的各種營養物質在不斷的消耗,需要不斷的補充,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果營養補充不足,體質肯定不好,甚至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態。
『叄』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青少年處於身體發育和學習文化知識的最佳階段。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身體好、學習好,將來能夠在社會上有所成就,這就需要強健的體魄和聰明的頭腦。青少年益智健腦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在營養和飲食上要科學的搭配。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吃好早餐。一直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說法,但由於早上時間最為緊張,有的孩子又懶床,就來不及吃早餐。這樣,對大腦的損害非常大,因為不吃早餐造成人體血糖低下,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而上午又是功課最多的時候,大腦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供應,長期下去,會影響功課和大腦的發育。早餐中鮮牛奶最為適宜,它不僅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而且還含有大腦發育所必需的卵磷脂。
2、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腦休息和調整的階段,睡眠不僅能保持大腦皮層細胞免於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了新的平衡。良好的睡眠有增進記憶力的作用。青少年每天應保證8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時要注意睡覺時不要蒙頭,因為蒙頭睡覺時,隨著棉被內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大腦供氧不足,長時間吸進污濁的空氣,對大腦損傷極大。
3、飲水充足。水是人體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研究發現,飲水不足是大腦衰老加快的一個重要原因。青少年每天至少要飲用8杯水,以保證身體的需要。參加體育鍛煉。通過鍛煉不僅可以使骨骼、肌肉強壯發達,依能促進大腦和各內臟器官的發育。
4、不要帶病用腦。在身體欠佳或患各種急性病的時候,就應該休息。這時如仍堅持學慣用腦,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的損傷。
二、科學的營養飲食為滿足腦的營養需要,最好把效能不同的營養食物搭配成平衡膳食。在營養成分和食物中,對腦的健全發育起重要作用的最佳健腦營養素和最佳健腦食物有:
1、脂肪是健腦的首要物質。脂肪在發揮腦的復雜、精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給腦提供優良豐富的脂肪,可促進腦細胞發育和神經纖維髓鞘的形成,並保證它們的良好功能。最佳食物有芝麻、核桃仁、自然狀態下飼養的動物及其他產品和堅果類等。
2、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控制腦細胞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主要物質,在記憶、語言、思考、運動、神經傳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最佳食物有瘦肉、雞蛋、豆製品、魚貝類等。魚腦是很好的保健健腦食品。
3、碳水化合物是腦活動的能量來源。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為葡萄糖後,即成為腦的重要能源。食物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已可以基本滿足機體的需要。糖質過多會使腦進入多度疲勞狀態,誘發神經衰弱或抑鬱症等。最佳食物有雜糧、糙米、紅糖、糕點等。
4、鈣是保證腦持續工作的物質。鈣可保持血液呈弱鹼性的正常狀態,防治人陷入酸性易疲勞體制。充足的鈣可促進骨和牙齒的發育並抑制神經的異常興奮。鈣嚴重不足可導致性情暴躁、多動、抗病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發育遲緩甚至弱智。最佳食物有牛奶、海帶、骨湯、小魚類、紫菜、野菜、豆製品、蝦皮、果類等。
http://www.zxs.net.cn/jzwx/jkys/62815.shtml
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
——國家心血管病科研領導小組組長洪紹光教授在中南海講座
各位首長、各位專家: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座談關於「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問題。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前算中年人,65歲至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歲至90歲才算正式老年人。咱們在座的有好我中年、青年老年人。那麼,人的生理壽命應該是多大歲數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生長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長期是用最後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20至25歲)來計算,因此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公認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120歲。那麼應該怎麼度過呢?
在120歲當中,70、80、90、100歲健康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100歲,這是正常的生物規律。可現在的情況呢?應該平均活到120歲卻只有70歲,整整少活了50歲。本應該70、80、90歲健康,好多人40多歲就不健康,50多歲冠心病,60多歲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歲。
http://www.phy.pku.e.cn/chinese/jiaogong/jiaogong.htm
心理健康的標志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維度?有否心理健康的標志?這些一直是國內外專家們探討的課題。總的看法是,心理健康只有相對標志,沒有絕對界線,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區別。從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兩極之間,是一個延續的頻譜帶,有人稱之為黑白兩端之間的灰色帶,要在哪個地方劃上一條絕對界線是困難的。從實踐中講,沒有心理健康的標志,就無法判斷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更談不上心理衛生防治。因此,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標志。
美國心理學家A?Maslow等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志: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
3. 生活目標、理想切合實際;
4. 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5. 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
9. 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這些標志雖被廣為認可,但有社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並不完全適合中國人的實際狀況,只能作為參考。
我國學者也提出了許多心理健康標志,有的人說,判斷心理是否健康的原則是看其心理與環境是否統一,心理與行為是否協調,人格是否穩定。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承受一定的挫折,有自我控制與調節的能力,意識水平清晰,社會交往良好,情緒愉快等。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人群的智力呈常態分布,即天才與智力低下者是少數,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是正常的,IQ多數在85~115分之間,他們能夠適應生活,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智力低下者社會適應能力差,常常不能適應集體生活與學習,心理壓力大,健康難以維持,需要特殊教育和護理。
(二)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表示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活動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愉快的情緒反映出人的身心活動和諧與滿意。心理健康者能協調、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境良好,樂觀、開朗、滿意的情緒狀態占優勢;而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表現在意志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和頑強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動中有明確的目的性並能適時作出決定而且自覺去執行,還能夠保持長時間專注的行動去實現既定目標。意志不健全的人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難違拗,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
(四)行為協調
行為協調是指人的思想與行為統一協調,行為反應的水平與刺激程度相互協調。心理健康者行為有條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為反應與刺激的程度和性質相配。而非健康者在行為表現上前後矛盾,思維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有頭無尾,行為反;變化無常,為一點小事就大賭氣,或是對強糊糊反應談
(五)個性良好
個性是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本質的表現,性格良好反應了個性的健全與統一心理健康者個性相對穩定,性格開朗,熱情,大方,勇敢,謙虛,誠實,樂於助人;而心理不健康者個性多變,性格不良,表現出膽怯,冷漠,吝嗇,孤僻,敵意,自卑,缺乏自尊心。
(六)自我意識
正確自我意識正確主要指自我評價符合實際,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自尊自愛,尋求獨立性,對自己充滿信心。
(七)人際交往和諧
人際交往和諧是指能與人友好相處,關系協調。人際關系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心理健康者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他人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別人,待人慷慨與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者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計較,猜疑,嫉妒,退縮,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八)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具備不同的心理特點,兒童的過於早熟心理和成年的太幼稚行為常常被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四 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外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同健康的影響因素一樣,有來自生理、心理和社會諸方面的因素。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對心理健康的預防與促進具有重要意義。此處引人台灣心理學家柯永河教授提出的一個心理衛生公式來闡明這些因素:
B=P/E
B症狀出現率 P內外壓力總和 E自我強度
人的心理健康與內外壓力和自我強度有關,根據上述公式可見,心理健康程度與自我強度呈正比,與內外壓力呈反比。
(一)外壓力
外壓力是指外界環境中存在著不良的應激源,形成一種壓力,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會性的應激源。生理性應激源有生活環境中不適當的溫度、濕度、照明、空間和噪音等刺激,長期作用,會導致人的生理上難以忍受,並影響到情緒和行為。調查表明,長期高強度的噪音刺激會使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失調,條件反射異常,腦血管功能受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產生頭痛、耳鳴、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狀;在生活空間小的環境中人的侵犯性行為增多,焦慮水平高;室內氣溫過高,會使人頭痛、惡心、多汗、視覺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心理性應激源中,不良的人際交往是最重要的,人際之間的關系不協調,會導致人的心理不平衡,當遭受他人冷落和譏笑時,心理壓力加劇,如果對方也性格古怪,脾氣暴躁,情緒多變,更會使應激源的強度增加。社會性應激源中,社會文化背景的不良或變化過分強烈,會形成巨大的壓力,使人難以適應社會環境,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社會性應激源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變故,親人的去世,父母的離異與再組,經濟狀況的改變,住房遷移,制度變更等等。
(二)內壓力
內壓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滿足,產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種內部壓力,影響到情緒和行為。人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需要上,需要一定時間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營養,需要適當的運動,需要漂亮的著裝。在心理需要上,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受到保護,需要情愛,需要自尊,需要公正與合理的評價並被他人所接受,需要獨立,要自己去解決生活問題,需要成功, 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一定的目標,成為一名成功者。這些身心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行為的動機不能實現,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內壓力加大,最後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自我強度
自我強度是指個體應對內外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與人的身心素質有關。由於遺傳和環境條件的不同,人的身心素質在個體間差異很大,如軀體健康者能正確感知和判斷外界刺激,作出恰當反應;而患病者體質虛弱,精神萎靡,感知與判斷力下降,對環境不適應。個性中的氣質特徵對自我強度有明顯影響,如有的人靈活,行動迅速果斷,對周圍環境剌激敏感,很快作出反應;而另一些人行動遲緩,反應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廣度和持久性低,反應強烈,手腳不停,易分心,也難適應環境。另外,性格、能力、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都對自我強度產生影響。
五 心理健康促進
心理健康促進就是通過一系列措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類健康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變態的最根本性工作。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對群體而言,要按照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心理特徵和心理發展規律,通過各種有益的教育和訓練,以及家庭社會的良好影響,來培養和維護人們健全的個性、健康的心理和社會活動能力,使之在學習、工作、生活和創造活動中保持身心健康,處於充滿康寧的狀態。對個體而言,要通過終身學習,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術,不斷促進自身、家庭的健康水平。只有這樣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個體,有一個健康的社會。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心理保健側重點不同,只有了解這些重點,才能真正搞好健康促進工作。以下根據年齡階段簡要歸納心理保健的重點內容。
(一)嬰兒心理保健
嬰兒心理健康標準是指體格發育正常,飲食睡眠和大小便有規律,動作與言語發育良好,情緒反應適度,對陌生環境能較好適應。為了達到這些標准,就應該在嬰兒養護的過程中,補充豐富的物質營養與精神營養,如哺乳定時定量,進食情緒愉快。要滿足嬰兒的睡眠需求,卧室空氣流通,氣溫相宜,培養單獨睡眠習慣。要加強母子的情感相依,通過母親的哺乳、撫摸、微笑,促使孩子心理需要得到滿足。要加強對嬰兒感宮、動作和言語方面的訓練,促進心理健康水平。
對嬰兒心理衛生問題要及時處理。如情緒不穩、易哭鬧的孩子常常是由於得不到母愛或患病,應給予愛心,並及時治療疾病。對睡眠不安、夜驚的孩子應提供安靜的睡眠環境,睡前不要恐嚇、訓斥,被褥不要太厚或太薄。對飲食元規律、食慾不好的孩子要糾正不良的喂養方法,營養合理,定時定量。對發育遲緩的孩子要加強針對性的特殊教育與訓練。
(二)1~3歲幼兒心理保健
要促進此期幼兒腦的發育,通過補充營養,加強肢體活動,親子間一同游戲,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學會吃飯、穿衣、自我服務;要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通過親子間情感交流、榜樣與示範的影響,使孩子建立一定的行為准則,禮貌待人、分享食物。要促進幼兒言語發展,認真回答他們的各種問題,鼓勵說話的興趣與求知慾望;還要注意培養其認識能力。
此期幼兒常出現一些心理衛生問題,如突然斷奶導致情緒不穩,大哭大鬧和拒食,因此,要有計劃地斷奶,及時添加輔食;大小便的控制訓練不宜太早,從22個月開始,要有耐心,如打罵斥責,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逗孩子玩時,不要嚇唬,否則會導致恐懼感。有些幼兒會出現依賴和退縮行為,多因教養不當所致,要注意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鍛練,不要包辦一切,並為孩子提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對口吃現象不要譏笑、批評,要正確引導訓練,解除心理壓力。
(三)4~6歲幼兒心理保健
游戲是此期幼兒的主導活動,可通過親子與同伴間的游戲,讓幼兒學會人際交往,促進身心健康水平。家庭氣氛要和睦,父母要樹立好的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不打罵,不溺愛,教育要求耍一致,並加強與幼兒園教師的教育合作。對幼兒的心理衛生問題要及時處理,對遺尿症的幼兒要排除心理壓力,進行適當的生活訓練。對神經性嘔吐的患兒要找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對咬指甲的幼兒進行衛生行為與習慣的訓練,對恐懼入園的幼兒要進行一定的行為治療,如進行系統脫敏治療,將幼兒恐懼的情境安排成一個從輕到重的梯級程序,讓幼兒逐一適應不同的恐懼環境,如能適應就及時獎勵,使其消除「敏感',狀態,順利進入幼兒園正常生活。
(四)小學兒童心理保健
小學兒童從以游戲為主導活動開始轉變成以學習為主導活動,心理保健應重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作好入學准備,家長可先帶孩子熟悉學校環境,還要調整生活作息習慣,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學習。二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切莫事事包辦,嬌生慣養。三是教養要科學,不要「望子成龍"心切、要求過高,使孩子心理負擔太重,打罵或溺愛均不利於孩子心理行為發育,教養方式要民主,以表揚為主。四是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走出家庭小環境,鼓勵孩子多與小同伴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五是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習慣與行為,注意教育和糾正孩子的說謊、斗毆、逃學、偷竊、吸煙、對性過分關注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搞好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保健。
(五)青春期心理保健
青春期是心理的「斷乳期,,,是「危險期",因此,促進心理健康格外重要。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評價過低會自卑,評價過高、太自信,往往經不起挫折。只有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要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與特點建立學習目標,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要善於調節情緒,培養廣泛的興趣與愛好和開朗樂觀的性格,合理調節慾望,提高自我疏導激情的能力和心理適應力,避免情緒劇烈波動。要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如親子、師生、同學關系,使自己適應環境。注意促進性心理健康,要進行科學適時的性教育,讓他們正確認識性問題,與異性自然交往。必須克服性愚昧和早戀現象,對手淫的行為不必過分自責,可通過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減少對手淫的注意與關心。
(六)中年期心理保健
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胸懷坦盪,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不計較是非得失,遇勝不驕,遇敗不餒,順境不停,逆境不退,避免心理沖突和壓力。要豐富文化生活,工作上忙而不亂,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緊張和疲勞,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豐富家庭文化生活,並注意家庭娛樂設施的添置,促進家人間的情感交流,提高家庭生活質量。要量力而為,對自己的體力與能力要正確認識,保持不懈的求知進取精神,做到心理上年輕,才能有所作為。夫婦要盡量心理相容,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對全家人的情緒與心境舉足輕重,只有長相知,不相疑,才能心理相容,心心相印,使家庭和諧健康。不吸煙、不酣酒,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七)更年期心理保健
要科學認識更年期,它是生命的必然過程,要正確看待,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快,有準備地去適應這一變化。做事量力而行,既不能無所事事、老態龍鍾,又不能好勝逞強,超過身心承受力。家人間要多關心、體貼、照顧,對更年期的反常行為要諒解、寬容。要正確對待身心症狀,有病早治,適當調整。
(八)老年期心理保健
要延緩衰老感的產生,因為它會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要注意適當的活動,豐富精神生活,保持積極進取精神,為社會發揮余熱,做到老有所為。心境要開朗,不論晚景順逆、好壞、喜悲,只要心寬、樂觀、超脫,就能抗拒外界惡性刺激,經受住挫折和不幸打擊,做到心舒氣順,頤養天年。要保持腦力活動,腦力不用則退化,要勤思考,學習不鬆懈,以推遲大腦的退化與老化。要及時滿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一些老年人面臨貧困、孤獨和疾病之苦,為之不安和恐懼,家庭和社區要盡量滿足老年人的物質與精神需要,使其安享晚年。要創造和諧寬松的家庭氣氛,父慈子孝,家人和睦、友愛、互助,敬老、愛老、養老,使老人備感天倫之樂。社會要幫助喪偶老人在自願前提下重組家庭。多數離退休老人希望繼續工作,他們深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從中可尋找友誼、精神寄託和生活動力,也希望通過新的社會角色實現自我。家庭和社會應理解與支持這種心理需求
『肆』 如何維護心理健康知識
首先,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
我們要主動了解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根據自身心理發展特點和需要,主動查閱相關書籍、瀏覽心理健康視頻資料(如經常看心理訪談、聽聽心理健康講座等等),掌握心理學知識,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培養情商和應對挫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及時解決心理困惑或者預防相應心理問題的發生。
其次,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獻愛心活動、先進人物報告會等多種途徑來陶冶情操,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廣泛的人際交往過程中,主動關心幫助他人,體驗合作與競爭,更好地發展個性和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培養健全人格,更好地發展自己。
第三,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
健康積極的心態有助於正確看待困難,從積極的角度面對並解決問題。當心情不好時,可以通過聽音樂、運動等釋放自己,從而調整心情,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用積極的心態、正確的方式,找到不利因素中的積極因素,善用可利用的資源,合理地解決問題。保持美麗心情,可以讓我們開心幸福每一天。
第四,懂得良好的自我心理調適。
我們的心理問題復雜多樣,也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解鈴還須系鈴人」,良好的自我調適和助人自助才是解決心理困惑的最有效手段。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好地正確認識自己、積極悅納自己、有效調控自己以及努力追求自我實現,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如合理認知、情緒轉移、換位思考等等。
第五,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有時自我的想法畢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當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困惑,就可以通過求助專業的心理機構,如醫院中的心理咨詢科、學校中的心理咨詢室以及一些私營的心理診所等等,通過專業的途徑,有針對性地對個人完善、人際關系、婚戀心理、職業規劃等進行心理輔導,促使我們形成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有效預防、緩解或解決心理困惑,更好地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伍』 如何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分開來就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身體健康是基礎,而心理健康又可以作用於身體健康,兩者相輔相成,不能分開,但是保健可以分開來考慮,在保護身體健康方面,可以參考幾句話: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還有一句是保持心態,直接引出心理健康的重要,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最好有一樣愛好,經常聽聽笑話,看看小品什麼的,另外人是群居動物,要多交朋友。上述是一點個人意見,比較凌亂,希望對樓主有用。
『陸』 教師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一)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三、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徐亞靈象心理健康的定義一樣,從國外到國內,心理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標准,這些標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維持都有實際意義。現把其中的幾種我認為比較適合我們教師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介紹給老師們,老師們可以用這些標准去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可以用之去衡量學生是否心理健康,並努力去維護自己的心理平衡,讓自己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狀態、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把這些知識應用於教育管理學生的工作之中,對提高教育管理學生的效果,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幫助,也是非常有益的。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與和米特樂曼提出了十條心理健康標准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估價。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2、台灣心理學家黃厚堅在《青年心理健康》一書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條標准——徐亞靈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夠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從其工作中發揮出來,以獲取成就;同時他常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之感,因此他常是樂於工作的。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樂於與人交往,而且他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在與人相處時,正常的態度(如尊重、信任、喜悅等)常多於反常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憎惡等)。3、心理健康者對於他本身有適當的了解,並進而能有悅納自己的態度。他願意努力發展其身心潛能;對於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無謂的怨憂。4、心理健康的人應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能正確、客觀地觀察,並且能作健全、有效的適應。他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能以切實的方法加以處理,而不在企圖逃避。3、我國心理學家李樹珍綜合研究各心理學家的觀點後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條標准。——徐亞靈這七條標准更適合於青少年學生的實際情況。現根據我的理解介紹給大家:1、自知——自我意識觀念明確。自我意識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特點的知覺和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體相、健康、體能、心理動機、興趣、情緒情感、能力、智力和思維等方面有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清楚地知道個人的優缺點,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自我意識是調整每個人行為的前提。2、自愛——正視自我,悅納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生理特點、心智能力及周圍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個人的理想、信念、行動上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並與社會要求相一致,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慚形穢。不論長得美醜,有無生理缺陷,有無疾病或疾病的輕重、智力水平的高低,都能接受、接納自己。不管周圍環境優劣、條件好壞,都能從實際出發,努力適應。自我接納是生活、學習安定的前提條件,一個連自己都不會接納而否定自我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的自信和動力的。3、自持——情緒穩定、樂觀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保持樂觀向上心理、善於調節、穩定自己的情緒的人,使自己對周圍環境和現實生活有良好的適應。4、自尊——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做到尊重自己,也能做到尊重他人,他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與人友好和諧的相處。一個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會遇到較多的人際沖突和矛盾,因而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許多的煩惱甚至傷害。5、自強——有理想,有生活目標心理健康的人決不會是整天無所事事,對人生無所追求,得過且過的人。他會是一個熱愛生活,並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追求人生價值和自我實現的人。並且他會不怕挫折,堅持不懈地去為實現自我目標而奮斗。6、自製——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心理健康的人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限於社會道德范圍之內。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道德規范發生沖突時,他會約束自己服從社會規范。因為這是自覺的行為,所以他會很自然地保持心理平衡。7、自覺——努力工作和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生活和學習應該是人生存的必然需要,是一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因此他能自覺地從事自己的學習或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幸福生活。4、、大學教材闡述的教師心理健康標准在網上查到某大學教材闡述的教師心理標准,具體的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教材,但是這是我在網上查到比較全面的關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准。該教材寫到: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師心理須達到如下標准和要求。1、良好的教育認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師認識過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動方面的內容。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周圍的事物和客觀環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相對平衡,並能在教育崗位上表現自己的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等。2、悅納教師職業主要是指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和接納等。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並愉快地接納這一職業的要求,還要了解自身作為教師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等。3、穩定積極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現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能保持穩定的情緒,而且情緒反應適時、適度,情緒自控力強,能承受來自學生、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始終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境。4、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師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自覺性、果斷性、自製力、堅持性的意志品質。5、良好的教育人際關系教師的教育人際關系,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領導的關系和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教師一般都樂於與人交往,並能夠正確處理好各種教育人際關系。他能為學生、家長、同事、領導等所理解和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和諧。6、教育環境的適應與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對教育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判斷,能接受教育事業的各種新事物,能適應教育變革、發展的要求,並能主動迎接各種困難與挑戰。5、徐亞靈提出的教師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徐亞靈隨著現代人生活質量的提高,生存競爭的日益加劇,心理健康對人的身體、情緒、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響越來越顯示出來,以至現在政府已經開始關注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國家衛生部等17個部門於2008年頒布了《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年-2015年)》,比較詳細的對國民的精神衛生問題納入政府、社區和學校的工作體系。教師的職業對象是教育和培養成長中的未成年孩子,教師不僅要讓這些孩子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的師德修養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給予學生在道德品質、為人處事等做人的素質上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人。心理健康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現代社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培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經受起競爭和挫折的考驗的一代新人,就成為了現代學校和教師的非常重要的任務。事實證明,教師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不僅直接影響到其心理是否平靜、生活是否幸福,影響到教師的生活質量,而且在很大程度傷影響到教師能否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更影響到教師能否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緒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尤其是教師的不良情緒可能導致沖動的教育方式,給學生的身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要讓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求每一個教師的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形成。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比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顯得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向人的意識和情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人的心理的一種持續穩定的狀態,一種個體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感悟,所以,我從心理健康的這一特點出發,根據教師職業的特點、教師在社會、學校中所處的地位,教師在學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總結出了以下十條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准。1、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就是教師對自身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可,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並能從教師職業生活中找到樂趣。沒有對自己從事的教師職業的厭惡感。心理健康的教師明確自己的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明白自己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責任,對自己選擇教師職業無怨無悔。即使自己的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地位平常,也能平和的接受,沒有怨言。2、對自我能力價值的肯定感教師對自我能力價值的肯定感,指教師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不自負也不自卑,對自我的價值有客觀的評價,明白自己對他人和社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自我否定感。心理健康的教師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在培養未來一代中的價值,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沒有自怨自艾,沒有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能教育好學生,相信自己的從事的是一種很有價值和有意義的職業。3、對心理情緒的穩定感教師對心理情緒的穩定感,是指教師的心理和情緒能夠保持平和穩定的狀態,沒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和心理沖突。心理健康的教師的心理和情緒是穩定的,即使遇到較大的挫折和心理沖突,也能冷靜的面對,通過自我心理調很快消除煩惱,緩解不良情緒,比較快的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4、對人際關系的和諧感教師對人際關系的和諧感,是指教師能夠比較好的處理好與學校領導、同事和學生的關系,即使在學校和家庭的人際關系產生大的矛盾和沖突,也能冷靜、科學的做出處理,讓自己的人際關系保持和諧。沒有長期處於因人際關系不良造成的嚴重的內心沖突和不良情緒之中。心理健康的教師能較好的處理人際關系,能以理性、寬容、平和的態度對待人際矛盾和沖突,在社會人群中有安全感。5、對競爭壓力的平和感教師對競爭壓力的平和感,是指教師能夠認識到教師的職業競爭和工作壓力是正常的,能夠以平和心態面對日益激烈的職業競爭和工作壓力,沒有因為職業競爭的激烈和過大的工作壓力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健康的教師能用平、從容的心態去應對職業競爭和工作壓力,他不會在面對激烈的職業競爭和沉重的工作壓力產生焦慮、煩惱和不良情緒。6、對學生的平等關愛感教師對學生的平等關愛感,是指教師對師生關系有理性客觀的認識,能夠認識到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對學生有愛心,不居高臨下的對待學生。沒有出現嚴重的對現代學生的怨天尤人和問題行為學生的厭惡感。心理健康的教師對學生有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學生具有關愛之心,並且能夠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他們對差生沒有歧視的態度,也不會對有問題行為的學生表現出怒氣和焦躁情緒,更不會產生簡單沖動的教育行為。7、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是指教師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白自己的工作對學生、家庭和社會具有的重大意義和價值。教師面對的是接受教育和訓練成長中的未成年學生,教師對自己工作的責任心決定著教師能否讓學生健康成長,對學生的現在和未來負責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責任感的強弱反映出教師心態是否正確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責任心不強或沒有責任心的教師本身的人生態度和心理狀態都是消極的。而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的人生態度和心理狀態都是積極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價值和自己肩負的神聖使命,對自己的工作是一定不會敷衍塞責,而是高度負責的,教育教學工作面臨再大的困難也不會退縮,努力克服困難讓自己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盡力把科學文化知識交給學生,盡力教育學生合格做人。心理健康的對工作充滿著高度負責的精神,8、對人生態度的積極感教師對人生態度的積極感,是指教師對人生意義有積極的認識,要求自己去追求一種有價值的人生,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活動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以積極良好的狀態和高度的責任感去面對教書育人的工作。他能夠對人名義的是保持一種淡定的態度,不會為名義所束縛,並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矛盾和問題。心理健康的教師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態度不僅影響著自己的工作熱情和績效,而且對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的確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會對教書工作產生厭倦感,更不會產生職業倦怠。9、對家庭和生活的滿足感教師對家庭和生活的滿足感,指的是教師對自己的家庭關系和生活是滿意的,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是滿足的,對家庭和生活沒有不滿和怨言。心理健康的教師,對家庭富有高度的責任感,對老人、配偶和孩子等家庭成員充滿著關愛情感,積極為建立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努力。10、對人生追求的適度感教師對人生追求的適度感,是指教師對自己鎖定的人生目標切合實際,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實現抱有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態度,既不會自甘落後,也不會好高騖遠,能腳踏實地的去為實現遠大的人生目標而努力。而且對人生目標的實現抱有一種平和的態度,能實現的盡力去做,不能實現的能平和面對。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很好的把握和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能夠做到在成就面前不暈頭,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氣餒。而且會不斷調節自己的心態,不會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沒有達到自己所定的目標而焦躁不安,責備自己,與自己過不去;也不會為了實現目標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產生心理疲憊。
『柒』 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
關於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範文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為主,是為演講而事先准備好的文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範文1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長壽是人類追求的生活目標,而值得重視的是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達1.6億,糖尿病患者達4000萬人,血脂異常者1.6億,超重及肥胖人群達2億多人,這是導致心腦血管病高發的主要原因。一個人能否健康長壽,其中不可控因素遺傳基因約佔25%,社會和環境因素及醫療條件佔15%,而可控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佔60%。所以,許多人不是死亡於疾病,而是死亡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鑰匙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要求我們要做到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科學養生。從而提高人們的生命質量,達到延長生命、健康長壽的目的。
一、順應自然,合理膳食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要順其自然,粗細葷素都要吃,提倡每日飲食種類多樣化,營養要全面、均衡。限制食鹽攝入量,增加蔬菜、水果、乳製品、豆製品。每天吃較多水果和蔬菜的人心腦血管病相對危險度減低,而脂肪和膽固醇的過多攝入可加速動脈硬化,易導致心腦血管病的發生。食鹽量過多可使血壓升高並促進動脈硬化形成。《黃帝內經》里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穀指五穀雜糧是養命的,五果指水果是幫助消化的,五畜指肉類是起補益作用的,五菜指的是各式各樣的蔬菜是起補充作用的。這是我們祖先總結的飲食結構經驗。每個人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體質來調節。隨著年齡的增大過了中年以後,在飲食結構上更要注意,是好吃八分飽。
二、適當運動,動靜結合,控制體重
適當的體育活動可以改善心臟功能,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可降低升高的血壓,控制血糖水平、血脂和降低體重,從而起到防治心腦血管病的作用。建議每周至少進行3—4次的有氧運動,每次活動時間不少於30分鍾,根據每人具體情況來選擇如快走、慢跑、太極拳、游泳、健身操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間最好在上午太陽出來後或下午為好,因為清晨時段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慎重對待晨練。運動固然重要,不過一旦出現下述情況,如出現嚴重呼吸費力,前胸壓迫感,有明顯心慌、頭昏眼花、面色蒼白等現象,應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應盡快就醫。理想體重約為身高(厘米)減去105,體重波動范圍在理想體重的正負10%以內。
生命在於運動,長壽在於寧靜,寧靜是指心平氣和、內心寧靜,保持體內環境的協調平衡。通過寧靜降低人體生命活動能量消耗,使生命進入一個最佳的運轉狀態,動靜結合,從而達到延長生命,健康長壽。
三、戒煙限酒,注意飲酒與葯物作用反應
吸煙是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吸煙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血管痙攣,加速動脈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等。因此,要鼓勵吸煙都戒煙。長期大量酗酒導致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增加,包括升高血壓,導致高凝狀態,心律失常,降低腦血流量等。所以建議飲酒都一定要適度,每日飲白酒不超過50毫升(即一兩,乙醇含量小於30克),啤酒不超過640毫升,葡萄酒不超過200毫升,女性減半。
這里需要提醒大家:在注射或口服頭孢類抗生素,降壓降糖類葯,治療心血管的硝酸酯類葯(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等),甲硝坐、氯黴素、痢特靈等葯物期間應禁止飲酒。避免由酒精影響肝臟對葯物的代謝,從而防止出現惡心嘔吐,心率加快,面部潮紅,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
四、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態
自覺保持永遠快樂的心境,是一門健康的科學,又是一門生活藝術。世衛組織對心理健康提出的建議是:「了解自已,悅納自己;接受他人,善待他人;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熱愛生活,樂於生活。」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一定要記住不可過度,過度就會傷害身體。一個人的心態一旦失去平衡,勢必引發神經體液系統功能發生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從而為疾病的`發生帶來可乘之機,甚至引起猝死。做好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健康長壽最重要的一條。
五、介紹幾種保健養生按摩供大家參考
(一)熨目擦面:兩手搓熱熨摩雙目,可做三五次,然後兩拇指根從眼角經鬢角發際輕輕推至耳後,順手搓雙耳三五次。擦面:雙手從下向上貼面擦搓,至發際時,十指彎曲,經頭頂梳至後腦,再變掌擦頸,回到下頦,如此三五次,可煥發精神,頭目清明感。
(二)按摩手:先雙手稍用力搓熱手掌,然後用右手掌心搓左手背至熱,左手掌心搓右手背至熱。按揉指節:用右手拇、食二指按揉左手各指節,按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順序,從前後和內外側分別按揉各指節18—36次,然後換手進行。拍擊雙掌:取站或坐式,雙手在胸前合掌,然後雙手掌心在腹前拍擊若干下,之後再合掌。
(三)腹部按摩:科學摩腹,增強胃腸之功能,回陽固精,從而社病強身。摩腹宜在臨睡前及晨起時進行,先排空大小便,站立或仰卧均可,須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位於肚臍下4橫指處)。將左手放在右手背上,以胃胱部為中心,作順時針方向由內向外揉摩全腹100次,逆時針方向100次。而後用手指在氣海穴(臍下2橫指處),關元穴(臍下4橫指處)按摩99次。
(四)腿部和足底按摩:重點介紹足三里穴和湧泉穴,按摩足三里和湧泉穴達到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洛、祛邪扶正、消除疲勞,強身健體的作用。足三里穴又稱它是一個養生長壽之穴,位於小腿前外側,膝眼直下4橫指處。湧泉穴自古就有臨睡前搓腳心百次可延年益壽的說法,此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養生保健方法很多,但要因人而異,生活中不能照搬。最後需要提醒大家,有病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關於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範文2
同學們:
為了提高你們的衛生保健意識,確保你們的身體健康,特對你們進行一次衛生保健知識宣傳:
一、如何注意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這是一類經常發生的疾病,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損害。青少年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因此,預防食物中毒,保證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種類。食物中毒主要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中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細菌性食物中毒多見。另外,菜豆中毒、豆漿中毒和因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中毒也時有發生。
那麼怎樣預防食物中毒呢?
針對兒童青少年的特點,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會把致病菌從人體帶到食物上去。比如說,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會進入消化道,就會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2、選擇新鮮和安全的食品。購買食品時,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狀,是否有腐敗變質。尤其是對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綠綠的外表誘人,要查看其生產日期、保質期,是否有廠名、廠址等標識。不能買過期食品和沒有廠名廠址的產品。否則,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無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潔。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凈;需加熱的食物要加熱徹底。如菜豆和豆漿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徹底加熱會引起中毒。
4、盡量不吃剩飯菜。如需食用,應徹底加熱。剩飯菜,剩的甜點心、牛奶等都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不徹底加熱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變的糧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黴菌毒素會引起中毒。
6、警惕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中毒。裝有消毒劑、殺蟲劑或鼠葯的容器用後一定要妥善處理,防止用來喝水或誤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沒有衛生許可證的小攤販處購買食物。
8、飲用符合衛生要求的飲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潔凈的水。
9、提倡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抵禦細菌的侵襲。
只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認真學習食品衛生知識,掌握一些預防方法,提高自我衛生意識,就能最大限度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度,預防食物中毒,保證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
二、注意流感的措施:
冬季是學校傳染病多發季節,學校是人群密集的場所,學生是傳染病易感人群。為了保證學生身心健康,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結合我校實際,特做如下決定,請同學們遵照執行:
1、加強晨檢及時就醫
加強晨檢工作,保證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如發現學生出現發熱等流感樣症狀,班主任、衛生委員要做好登記和上報工作,並動員學生及時就診,暫停上課,重者進行隔離治療,直到病癒。
2、開窗通風
注意教室、宿舍等公共場所的通風換氣,每天通風不少於2小時,保持空氣新鮮、清潔;下課後,學生應到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3、勤洗手
學生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勤洗手。研究結果表明,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個小時。感冒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時會將病毒沾在手上,健康人若與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場所接觸了患者觸摸過的物品,手上就會帶有感冒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關鍵。
4、勞逸結合
注意勞逸結合,每天保證至少有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以增加抗病能力。經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時體內會產生一種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物質。因此感冒病人保證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
5、少去公共場所。
在流感流行期間,應少到公共場所。盡量減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減少感染幾率。與流感病人接觸時,最好戴口罩。
6、注意生活細節
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物,合理均衡飲食提高人體免疫力。在夏、秋季節要注意防寒保暖,盡量減少發生流感的誘因。冬季盡管出汗較少,也要多飲水,多吃水果和蔬菜。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飲食會降低人體免疫力,飲食過咸,會使唾液分泌及口腔內的溶菌酶減少,並降低干擾素等抗病因子的分泌,使感冒病毒易進入呼吸道黏膜而誘發感冒,故提倡清淡飲食。勤換牙刷,人們每天都要使用牙刷,如果上面帶有病毒,則容易反復感染;另外,牙刷常處於潮濕狀態,病原體易滋生繁殖,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注意腳部保暖,腳對溫度比較敏感,如果腳部受涼,會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使人容易受感冒病毒侵擾;同時提倡冷水洗臉。
7、加強體質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學生長時間坐在教室里,要增加室外的體育運動,改善學習的緊張情緒,增強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8、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對發病學生所在的班級和宿舍進行隨時/終末消毒,流行期間要對教室、宿舍進行空氣消毒(過氧乙酸、乳酸、紫外線、食醋等),食醋熏蒸法對預防流感有良好效果,食醋用量5—10毫升/立方米,加水稀釋一倍,置火爐上溫火加熱到食醋蒸干,每日1次,連用3天,可有效控制流感病毒的傳播。教室、宿舍地面每天堅持採用濕式打掃,疾病流行期間堅持對地面進行消毒。
9、葯物預防
金剛烷胺類葯物目前公認對甲型流感有預防效果,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病毒進入上呼吸道上皮細胞,但由於這些抗病毒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不易推廣應用。亦可用中葯貫眾、板藍根、藿香、生甘草各9g煎服,每日一劑,連用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