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小古文的基礎知識

小古文的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8-06 01:52:24

㈠ 文言文零基礎如何自學

學習文言文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不免會感到枯燥。但是學習文言文也又一些比較好的方法,能夠讓自己突破困難,具體如下:

1、先找一些古代白話文書看,如「四大名著」。因為古代白話文的字詞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原義,讀慣了它們,為下一步自學文言文打基礎。

2、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說、筆記、散文之類的,比如《聊齋志異》就很好。同時,准備一本字典,對文中的每個字反復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

3、在此基礎上,找些文言文常識性書籍來看,弄清文言虛詞(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語)、文言句式。例如,現代話說「不聽他的話」,直接寫成文言文,可能是「不聽之」。但這不對了,應該說成「不之聽」。為什麼要將「之(他的話)」放在「聽」的前面?

這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語法現象。這種倒著說話的情況,在成語中保留了很多。如「曉之以理」,意思是「用道理來說服他」。文言文凡是「用什麼來」、「在什麼地方」等,都放在後面,叫做「介賓結構後置」。這些知識,有很多小冊子書可以買得到。

4、經過這樣對照學習,很快就能讀懂一般文言文。下一步遇到的難處,主要集中在字詞上,這時需要一部專業的字典,例如《古漢語詞典》。

5、在基本上能讀懂文言文的條件下,可以選擇《古文觀止》、《史記》之類的書來讀,繼續提高。

6、要將艱苦的學習變為享受。時時注意古文的美。古文美是從組詞造句開始的,如「朝秦暮楚」,本身就是一副對聯,讀音平平仄仄。進而體現在句子、句群、段落及章節上。

學習文言文的要點:

1、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2、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

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㈡ 初中文言文基礎知識及練習

初三語文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葯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葯,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為一握。②膂(l—):脊骨。③瘳(chu):病癒。④肝膈:泛指人體內臟。⑤傅:塗。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
A.懼而謀諸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葯 徐以杓酌油瀝之
B.不速治,且能傷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雖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憂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② 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5.本文寫鄭君醫治拇指疾患一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僕)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說符》)
6.解釋下面加點的「之」字。
(1)楊子之鄰人亡羊 之:
(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
7.補出省略成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譯。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

9.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三、濫竿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10.南郭處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為什麼要「請為王吹竽」?
答:
11.南郭處士本不會吹竿,可他卻為齊宣王吹竽多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答:
12.齊泯王聽吹竿,喜歡一個一個獨奏,南郭處士為什麼要逃走?
答:
13.南郭處士逃走後,你認為他會去做什麼?
答: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後面問題。
①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①。子貢②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③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選自馮夢龍著《智囊》)
[注釋]①府:指國庫。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學生。
14.文中寫子貢做了什麼事?孔子對他的做法持什麼態度?孔子持這種態度的理由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管仲、隰朋①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③師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注釋: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③不難:不惜,不恥。
16.「乃掘之」中的「乃」與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D.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A.老馬之智可用也。
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蟻壤高達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老蟻。
憑管仲的聖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們有所不知的時候,不恥向老馬、老蟻學習。

六、細柳營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芝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
18.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
A.將以下騎送迎 齊使田忌將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細柳軍 之虛所賣之
D.其將固可襲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9.用「/」為下文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2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
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簡述漢文帝稱亞夫為「真將軍」的原因。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寓言《曾子殺彘》,回答22—24題。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顧反,為女殺彘 反:.同「返」
C.妻適市反 適:往 D.特與嬰兒戲耳 特:特別
23.請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這個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試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簡要說說它給你的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閱讀下面《范仲淹罷宴》,完成文後問題。
範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屬(下屬的官吏)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cuī dié 喪服)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fènɡ)斂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憮然(失意的樣子),即徹(通「撤」)宴席,厚賙(zhōu 救濟)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25.從上文中摘出最能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思想的有關詞句。

26.《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謫守「江湖之遠」的滕子京之邀而寫的,既為勸戒對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據這篇短文所敘的故事,你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的意思,有什麼新的理解?

這是初三的你看看行嗎?

㈢ 什麼是小古文及其特點

一、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彙,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彙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占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㈣ 小古文的四部學習法分別指什麼

一、幫助學生認識文體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教學原則。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小古文,是他們對其產生興趣,是小古文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以《陋室銘》為例,從學生們學過的《秋詞》入手。在復習了舊知識的同時,引出作者劉禹錫。從而再來看《陋室銘》,以「銘」入手,讓學生們認識這一種新的文體形式。這里採用「四讀法」來有效的幫助學生認識文體。在認識了新的文體之後,就要開始讀這篇文章了。不同於我們自己讀書,在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時候,我們盡可能讓其發音。在發音的同時,也是對記憶力的另外一種加強。對於小古文,我認為讀它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小古文「四讀法」。
第一讀,正音之讀。由教師自己先來通讀,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證讀音正確,咬字清晰,發音洪亮,讓學生們明白正確的讀音。在小古文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對學生而言相對陌生的詞彙和生澀的詞彙,通過第一讀,先讓學生們掌握它們的正確讀音。
第二讀,校音之讀。指定學生來讀小古文,或者在學生中間依次輪流每人讀一小段,出現問題時相互指正。這樣的效果就是在更正讀音的同時,還能加強記憶。
第三讀,音韻之讀。在小古文中,常常都會有韻腳的存在,學生在讀小古文的時候,可以唱和的方式,來由師生對讀。以《陋室銘》為例,因為《陋室銘》通篇幾乎都是押韻,所以在對讀之中,可以產生一種音韻、節奏之美。學生因此可以產生更濃厚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小古文學校有很大幫助。
第四讀,古風之讀。在誦讀文章時,模仿古人讀書時的搖頭晃腦狀,這不只是一種形式意義上的模仿,其實在以這種形態讀小古文的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們對於小古文節奏感的把握。最終取得熟讀成誦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知其大意
在熟讀成誦後,讓學生先結合注釋,做到懵懂知其意。在掌握了通篇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對於難以理解,相對晦澀的詞句,聯繫上下語句,加之猜想的運用,試著理解其意,看能否通順其意。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們相互討論,完善對文章大意的掌握程度。最後,由同學們每個人說一說自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三、帶領學生學習文章
在明白了文章大意後,我們就要開始學習文章的深層寓意,結構等。首先,理清這篇銘文的思路,分析其段落結構,弄明白每個段落想要表達的內容。其次,學習的層次感。這里以《陋室銘》為例,文章由景色入手,卻是通篇在寫其胸懷情趣。然而在結尾之時,也是極為巧妙,表現出了勸誡之意。通篇讀來,層次感極強,又富有深意,這些,都是學生們應該去學習模仿的。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保障合適的教學時間、場地,給學生們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 後備力量,營造濃濃的小古文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將興奮轉化為勤奮 。
四、課外加強作業拓展
學生的引導不應當只是局限於課堂的誦讀,了解其意。除此之外,利用作業的形式來做拓展練習,以期達到拓展學生們讀、說、寫的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關於小古文的學習的一種另外的重要形式。課外以練習為重。興趣永遠都是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課堂的教學方式,只是引導學生們對小古文感興趣。而更多地練習和培養則是需要在課外來完成。例如,在對於學校開展小古文的背誦。每天早晨,利用幾分鍾的時間來誦讀小古文,或者自主發言推薦小古文,說一說對所讀的小古文的理解,都是可以開展課外練習的形式。另外,還可以某些故事情較強的小古文為範本,要求學生以小品等形式表現出來。多樣的實踐形式,都是保持學生學習小古文興趣的有力方法。
總結起來,學習小古文其實就是從讀說寫三方面來入手。讀,重在正音。說,偏於對注釋的理解,來鍛煉孩子們讀懂文章的能力。寫,側重於課下的作業練習的方式,學習文章的優點,汲取精華,在自己的寫作中去學習和模仿。

㈤ 文言文基礎知識

http://ke..com/view/1728727.htm
去買一本看看吧

㈥ 文言文基礎知識點

文言文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分類 翻譯方法 例子
名詞動用 前加動詞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詞後加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動詞替換 舍於其址(蓋房子)
名詞作
狀語 表形狀 像…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像犬一樣)
表態度 像對待…一樣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表方位 在…,從…,向… 孔子東游(向東)
表時間 每…,在… 歲賦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輦來於秦(乘車)
表處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詞
作動詞 狀語對譯法 敵人遠我(遠離)
補語對譯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動詞替換法 私我也(偏愛)
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的+名詞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使動 名詞使動 使…成為什麼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動詞使動 讓…做什麼 臣活之(使…活下來)
形容詞使動 使…變得怎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
意動 名詞意動 把…當作…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形容詞意動 認為…怎樣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

文言文翻譯技巧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綜合考察。其翻譯原則主要是:忠於原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某些詞該怎麼解釋就怎麼翻譯。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義翻譯成「輔佐」即可。
2.解釋和翻譯有相當距離,不能簡單地把解釋當做翻譯。這種情況,應按這一詞在句中所指的意思來譯。如:「焚百家之言」的「言」當釋為「言論」、「學說」,但這樣的解釋不能作「焚」的賓語,根據文意,這里應譯為「記載言論的著作」。
3.要恰當處理一些修辭格。是比喻的,要翻譯成「像……什麼」,或直接譯出比喻的本體;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寫出就可以;是委婉說法的,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4.各類專有名詞和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譯時要注意。凡屬專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可不譯。各種領域中有一系列的習慣用語,如官場中的「下車」、「視事」、「乞骸骨」等,可按現在的說法譯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時需補出。如「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不內」後省了賓語,可補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語序,有時必須改變。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翻譯時必須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譯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濃縮。如「懷敵附遠,何招不至?」就應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這類句子言簡意深,如翻譯時不擴充,就難於把意思表達清楚。有的句子為了某種需要,故意用繁筆,遇到這種情況,只譯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譯八法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譯呢?准確、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筆優美、生動、富有表現力是文言文翻譯的標准。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八種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單音節詞前或之後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

(一) 單音節變雙音節。如:

1、前辟四窗,垣牆周庭。(《項脊軒志》)

譯文: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障壁圍著院子(或「繞著院子砌上圍牆」)。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二) 同形異義詞取古義。如:(1)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4)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久已疲。(《赤壁之戰》)上述四例中,(!)「妻子」,今義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2)「絕境」,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為與外界隔絕的地方。(3)「宣言」,今義是表示政見的公告或聲明;古義指公開揚言。(4)「不過」,今義為轉折連詞,古義是不超過的意思。

二、 減。對於「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後序》)

(2)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3)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4) 備盜之出入也。(《鴻門宴》)

(5)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論積貯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鍾山記》)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沒有「罰」的意思;(2)「異同」只有「異」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課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飢穰」只有「飢」的意思;(6)

「深淺」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詞語只有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如一些語氣詞、發語詞、助詞以及表敬稱或謙稱中沒有實在意義的詞,無法譯出,可刪去不譯。

三、 乘。古漢語中,倍數表達一般是在基數詞後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則單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謀攻》)其中,「十」「五」後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漢語中,如果還有並舉兩數,那麼就以其乘積表數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項脊軒志》)「三五」之積為十五,「三五之夜」指陰歷每月十五的圓月之夜晚。同樣,「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歲的花季年齡。

四、 除。古漢語分數表達形式,絕大多數出現在表比較的語境中,結合語境來概括,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數形式,從古代延續至今,已保留下來了。

(二) 簡略式。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十」為分母,「一」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即不足吳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詞+「之」+分子。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三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漢語中的各類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號、度量衡單位和數量詞等不必翻譯,直接保留,只有不譯不明白時才翻譯出來;古今詞義一致的,也無須翻譯。如:

(1)淳於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戰國策。齊策》)(人名)

(2)戰於長勺。(《左傳曹劌論戰》)(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絕句》)(朝代)

(4)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起義》)(年號。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三國志•魏書﹒武帝傳》(量具名)

六。換。 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有些隨著舊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即在特定的語境中,改變它的詞性,臨時活用一下。翻譯文言文時,對此要恰當選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將它們替換。主要注意以下幾種。

(一) 通假字。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言現象,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翻譯時,要先找出本字與現代漢語構成的通假。

(1)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齊桓晉文之事》)(「枝」通「肢」,肢體)

(2) 今王田獵與此。(《庄暴見孟子》)(「田」通「畋」,打獵)

(3)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從,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蹤)

(一) 名稱說法改變。如:

(1)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篋,箱子,這里指書箱;屣,鞋子)

(2)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項脊軒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促織》)(斯須,復音虛詞,一會兒)

(4)目不能兩視而明。(《荀子•勸學》)(目,眼睛)

(二) 詞類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水,游水。名詞活用為動詞)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殫,出產的;竭,收入的。動詞活用為名詞)

(3)斫其正,養其旁條。(《病梅官記》)(正,正枝,或主幹。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4)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一,統一。數詞活用為動詞)

七。移。文言里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的相應句式的語序如果有所不同時,翻譯中要將文言語序移位。

(一) 主謂倒裝。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2)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譯文: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二) 賓語前置。

(1) 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

A.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B.大王來何操?譯文:大王來帶著什麼(東西)?

(2)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譯文:古時的人沒有欺我。

B.莫我肯顧。《詩經•碩鼠》)譯文:沒有人肯照顧我。

(3) 用助詞「之」 、「是」等置於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有什麼用處呢?

B.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4)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A.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麼來救濟(百姓)呢?

B.是以見效。(《屈原列傳》)譯文:因為這個被放逐。

(三) 定語後置。如:

(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明確:「高」修飾「廟堂」,即「高廟堂」;「遠」 修飾「江湖」,即「遠江湖」。)

(2)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以皆是也。(《石鍾山記》)(明確:「鏗然有聲」為定語,修飾中心語「石」)

(四) 介賓短語狀語後置。如:

(1)天下可運於掌。(《齊桓晉文之事》)(明確:「於掌」是「運」的狀語 )

(2)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明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賓短語做「飾」的狀語。譯文:(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幾種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是文言文固定說法,並非是什麼倒裝句,只是為了便於記憶,學會用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才將它當作理科公式一樣,利用它來獲取新知識罷了。

八、補。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經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如:

(1)(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省主語)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省謂語動詞)

(3)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赤壁之戰》)(省賓語)

(4)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詞)

(5) 蟹六(條)跪而二(只)螯。(《勸學》)(省量詞)

總之,古文今譯,要遵照「信」、「達」、「雅」的原則。即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至於暢達、優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在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和語音習慣的基礎之上,正確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寫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