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春節的小知識

春節的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01 20:19:50

1. 關於春節的小知識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歷法的變動,新年也就是歲首在日期上有所調整。

辛亥革命後逐漸改用公歷紀年,後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1月1日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改稱為元旦。春節早已不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

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2. 春節習俗小知識

春節習俗主要有: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3. 關於春節的知識

關於春節的知識如下:

1、春節的來源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2、春節歷史的演變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歷法的變動,新年(歲首)在日期上有所調整。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歷紀年(屬陽歷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歷)。後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3、春節名稱的變革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節文化內涵傳承中豐富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5、春節可以節日歡聚共享一段記憶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兒段艷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4. 關於春節、過年的知識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在其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形成並凝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倫理情感、時間生命意識、文化追求認同感,甚至是一種准宗教意識。在各種獨特的春節儀式中,中國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現;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具特色的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大多以祭奠祖先、除舊迎新、慶禧納福、祈求豐年、祭祀各種神祉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且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些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體現了這一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

(4)春節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春節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叫法,直到清代,一些地方才將夏歷的新年稱為「春節」。「春節」的普遍使用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以後。

春聯是春節節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春聯更是體現了我國悠久、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並且它已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繼承和發揚廣大。春節將至,按照我國過年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漢族歡度春節的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也和漢族一樣辭舊迎新,歡度新春佳節。因為各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過年習俗。

春節期間各族人民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體現了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貌。與漢族一起歡度春節的有滿、蒙古、壯、朝鮮、土家、黎、僳傈、畲、赫哲、白、達斡爾、拉祜、布衣、哈尼、傣、高山、撒尼等少數民族。

5. 春節冷知識有哪些

1、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記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歷新年,但已經廢除多時。



3、壓歲錢原來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這貨的。

4、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

5、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6. 關於春節的冷知識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紀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則是泛指整個春季。

3、生肖不按陽歷算按陰歷新年開始算

不少網友對屬相從何時算起表示疑惑,大多數人認為屬相是從陽歷元旦新年開始算。

民俗專家表示:屬相應該從正月初一開始算。立春是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計算的,與古代的陽歷有關;屬相是跟著農歷走的,與月亮的運行規則有關,所以,除夕子夜之時,屬相交接。

中國農歷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來確定日期和月份,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一年的長度。古人因此設計了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互相搭配,辛丑為干支之一,「丑」對應的生肖為「牛」。

4、「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5、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6、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

7、壓歲錢最早不是「錢」

壓歲錢最早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祟」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稱為壓歲錢;再到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7. 春節民俗小知識

春節民俗小知識:
1、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古稱「炎帝於火而死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之說。
2、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3、二十五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二十六割肉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5、二十七趕集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6、二十八蒸饃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7、二十九請祖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8、三十守歲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9、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拜訪家裡年長的長輩,有助於促進家庭關系,去拜年一定要帶著禮物,而且要帶雙份,喻義著好事成雙。而長輩給孩子紅包,裝錢的紅色信封象徵著好運,也寓意著辟邪。
為了迎接親朋好友,主人會准備茶和甜點,這是為了讓來訪者在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而裝糖果用的托盤通常被稱為八寶盒,八種食品跟中國漢字中的「發」諧音相似。喻義在新的一年裡會發財。

8. 春節知識

春節起源

春節的來歷,在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9. 春節小知識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歷記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差點被廢除,但是以失敗告終。

▲雞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黃金萬兩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虎門神
4、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五子奪魁
5、春節可能過兩個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 1645 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 2800 年,農歷閏正月只發生 6 次,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們沒緣分碰見了。
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10. 關於春節的小知識。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