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科學的小新聞小知識
擴展閱讀
初一英語易錯知識點歸納 2025-01-11 23:42:46
不管有多少個知道歌詞 2025-01-11 23:42:40

科學的小新聞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8-05 06:15:57

『壹』 簡短科學小知識有哪些

簡短的科學小知識:

1、生的餃子會沉、熟的會浮,是因為熱空氣比冷空氣輕;

2、加鹽可以讓馬鈴薯和雞蛋浮起來,加鹽是為了增大水的密度;

3、用塑料薄膜做的降落傘可以在空中停留比較長的時間,是因為高樓邊有上升氣流;

4、我們能看見藍天,是因為陽光中藍光的穿透力最強;

5、放大鏡能把紙燃著,是因為凸透鏡能聚焦;

6、指南針能指南,是因為南邊是地磁場的北極;

7、雪地開車輪子上纏鐵鏈,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8、夜觀星星越來越少,是因為宇宙還在不斷膨脹;

9、植物有製造氧氣、吸收灰塵和噪音、降低周圍溫度、抵擋風沙、固土固水的作用,所以應多種樹種草;

10、空調、汽車尾氣、水泥地面、大量建房,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貳』 小學生必知的趣味科學小知識

鏈接: https://pan..com/s/1RSgXkDmK-Pu7aqSE5od-zQ

提取碼: i6zb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stem科學

『叄』 收集10篇科學類新聞,字數 100字,

  1. 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由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南極視寧度測量儀DIMM在南極泰山站一直連續正常觀測,獲得了寶貴的泰山站視寧度數據。結束南極泰山站的觀測任務之後,該設備將被運往我國南極中山站繼續進行視寧度監測。其觀測時間為極夜,從而可以對中山站的視寧度進行持續監測。


2.「機遇」號新發現補充「好奇」號不足:美國宇航局所報告的新的「機遇」號的發現,在奮進隕石坑形成之前,沖刷該區域的水是近乎中性的(略帶酸性),而它會比該撞擊之後流至那裡的水對微生物的生命更為適宜。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富含礦物質岩石中的球粒、岩脈及破裂,這些結果提示,在奮進隕石坑形成之前與之後,具有不同pH值的水曾經在這一區域流動。


3.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過程:美國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製造記憶的重要分子穿行於老鼠大腦組織,這些分子進行了熒游標記,便於進行觀察。這項研究對於理解大腦如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美國葉史瓦大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先進成像技術拍攝到老鼠大腦如何形成記憶,他們描述這項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動物實驗技術傑作」。


4.我國首個高鐵動車WiFi系統將投入使用:我國首個面向鐵路乘客提供無線區域網服務的「高鐵動車WiFi系統」已經研製成功,預計將於近期在部分線路的列車上投入使用。該系統主要克服了三個方面的技術難點。首先要滿足「車載」要求,在列車高速行進中能良好運行。二是滿足信號要求,同時接入移動、電信、聯通三家電信運營商的3G/4G無線通信網路。三是滿足網速需要。


5.美科學家開發手機充電風車: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微小的「迷你發電風車」,它的直徑只有1.8毫米,它能把風能轉化成電流。每個風車均由柔性鎳合金製成,即使是強風也不會導致扇葉折斷。由於它們非常小,一粒米上甚至可以插10個這種風車。這種風車的工作原理與風輪機相同。扇葉隨風旋轉,促使與發動機相連的轉動軸轉動。


6.「糖電池」問世 耐用度將為鋰電池10倍: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款全新的「糖電池」。這種新的電池以糖為能源提供電力,能量密度超越過去水平,並且還能重復使用,不用擔心會爆炸或燃燒,利用完後便可生物降解。繼續發展有望替代傳統電池成為一種廉價且可充電的環保電池。


7.科幻照進現實:波蘭公司開發全息影像電話 :一家名為Leia Display Systems的波蘭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全息影像電話,效果與電影《星球大戰》中描述的技術類似。要撥打電話,用戶需要坐在一個高科技攝像機前,該攝像機有兩個鏡頭和一個麥克風。之後,系統會將把兩個圖像合成起來,然後通過互聯網傳輸到線路的另外一端。當另外一端的全息設備收到圖像後,會將其投影到一個由水蒸氣構成的屏幕上。


8.美製造出「納米電子有限狀態機」處理器: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8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由麻省理工大學研究會公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與工程師組成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合作,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將極微細的納米線晶體管進行復雜的組裝,製造出一種超小、超低能耗的控制處理器,在製造超小電子計算機系統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同時也將逼近的「摩爾法則」的大限遠遠推開。


9.美中科學家成功驗證硼墨烯的可行性:布朗大學王來生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光電子能譜技術研究硼原子團簇的性能。布朗大學和清華大學合作,利用超級計算機搜索硼36的結構並計算其電子結合能譜,發現計算得到的具有六邊形缺孔的結構最穩定,其理論模擬的光譜與實驗發現非常吻合。它驗證了猜想,為發展新材料推開了一扇門.


10.歐核中心首次成功製造出反氫原子束: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創新的粒子陷阱裝置——「卡斯波」陷阱,可利用多個磁場的綜合作用將反質子和正電子集合到一起,形成反氫原子。然後這些反氫原子轉移到遠離強磁場的區域,導入真空管狀通道中呈現飛行狀態,由此測量反氫原子由基態開始的超精微躍遷。

『肆』 身邊的科學小知識50個。

為甚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 為甚麼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於是就打起呵欠來。

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3. 為甚麼蛇沒有腳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鱗片,這是它們身上最外面的一層盔甲。鱗片不但用來保護身體,還可以是它們的「腳」。

蛇向前爬行時,身體會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邊的鱗片,都會翹起來,幫助蛇前進時抓住不平的路面。這些鱗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並能推動身體向前爬行,所以蛇沒有腳也可以走動呀!

4. 為甚麼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開花

向日葵花盤下面莖部的地方,含有一種叫做「植物生長素」的物質。這物質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卻具有厭旋光性,每遇到光線時,便會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陽升起時,向日葵莖部便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來整棵植物就向著太陽的方向彎曲了。

5. 為甚麼人老了頭發便會變白?

我們的頭發中有一種叫「黑色素」的物質,黑色素愈多頭發的顏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話,頭發便會發黃或變白。人類到了老年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會逐漸衰退,色素的形成亦會愈來愈少,所以頭發也會漸漸變白啊!

6. 為甚麼螢火蟲會發光?

螢火蟲會發光因為在它們的腹部末端有發光器,發光器內充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發光酵素,使螢火蟲能發出一閃一閃的光。

螢火蟲發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還有求偶、警戒、誘捕等用途。這也是它們的一種溝通的工具,不同種類螢火蟲的發光方式、發光頻率及顏色也會不同,它們藉此來傳達不同的訊息。

7. 為甚麼肚子餓了會咕咕叫?

肚子餓了便會咕嚕咕嚕地叫,這是因為之前吃進的食物快消化完,胃裡雖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會繼續分泌。這時候胃的收縮便會逐漸擴大,內里的液體和氣體便會翻攪起來,造成咕嚕咕嚕的聲音。

下次不要再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尷尬啊

『伍』 科技小知識(50字左右)用於做小報

科學小知識
冰糕為什麼會冒氣?
冰糕冒氣是因為外界空氣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見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時,一遇冷就液化成霧滴包圍在冰糕周圍,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氣」一樣。

向日葵為什麼總是向著太陽?
向日葵的莖部含有一種奇妙的植物生長素。這種生長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線照射,它就會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時它還刺激背光一面的細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長的快,使向日葵產生了向光性彎曲。

蟬為什麼會蛻皮?
蟬的外殼(外骨骼)是堅硬的,不能隨著蟬的生長而擴大,當蟬生長到一定階段時,蟬的外骨骼限制了蟬的生長,蟬將原有的外骨骼脫去,就是蟬蛻。

『陸』 科學小知識50字。

1、樹葉會變顏色的原因:

樹葉變色的原因與其蘊含的化學物質—葉綠素有關。當秋天來臨時,白天的時間比夏天較短,而氣溫更亦較低,樹葉因此停止製造葉綠素,剩餘的養分輸送到樹乾和樹根中儲存。

樹葉中缺少了綠色的葉綠素,與此同時,其它化學色素因而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多看到黃和褐等顏色的樹葉。

2、鯨魚會噴水的原因:

鯨魚是哺乳類動物的一種,可是它的鼻子沒有鼻殼,鼻孔長在頭頂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過儲存很多空氣,不用經常到水面換氣。

但當它往水面換氣時,它便會用鼻呼吸,而呼吸時連帶海水噴出體外所發出的巨聲浪便是由壓力所造成的。

3、銀河系的大小:

許許多多的恆心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銀河系像一隻大鐵餅,寬約8萬光年,中心厚約1.2萬光年,恆星的總數在1000顆以上。

4、白天看不見星星的原因:

因為白天部分陽光被大氣中的氣體和塵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陽輻射的光線非常強烈,使我們看不出星星來了。

5、太陽系的天體:

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它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另外,太陽系裡還有許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編號的小行星有2958顆。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6、藍天的高度:

「藍天」其實是地球的大氣層。大氣層包圍著地球的空氣,根據空氣密度的不同分為5層,總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絕大部分空氣都集中在從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大氣層有多厚,藍天就應該有多高。

7、打雷的原因:

這是陰電和陽電碰到一起發生的自然現象。下雨時,天上的雲有的帶陽電,有的帶陰電,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放電,發出很亮很亮的閃電,同時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很快受熱,膨脹,並且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就是雷聲。

『柒』 科技新聞資料摘抄

第一台分子機器誕生 法國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研製出可旋轉的「分子輪」,並組裝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台分子機器——生物納米機器。這個非常奇特的有機分子包括2個直徑為0.7納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組成的「車輪」,所有分子機器的化學結構均被固定在銅基上。二、一個原子厚的最薄材料問世3月1日,英德兩國科學家宣布聯手研製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頭發的二十萬分之一,它的問世有望在電子計算機和醫學等領域掀起新的革命。這種膜片由碳原子六邊形連接而成,狀如蜂巢,但只有一個原子厚。這種膜片將主要應用於大幅提高計算機運算速度和研製新葯物,成為更加有效的晶體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體最具爭議的美國「科學怪人」克雷格·文特爾10月6日透露,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造染色體,並有可能創造出首個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移植,成功地使一種細菌變成另外一種細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組開始取代原基因組運作。這是人類首次在一個活有機體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種的完整基因組。四、中國發射首顆探月衛星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於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飛天,11月5日進入環月軌道,並陸續發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測數據,繞月探測圓滿成功。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衛星之後,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發現4個誇克組成的復合粒子一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加速器,發現了一種新的帶電荷粒子。它與已知的由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介子不同,極有可能是由4個誇克結合形成的新的復合粒子。這一發現對進一步加深量子色動力學現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六、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美國科學家利用細胞核轉移技術,用靈長類成年成纖維細胞成功克隆出獼猴胚胎,並提取出2個幹細胞系。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並從來自14隻獼猴的304個卵母細胞中培育出2個胚胎幹細胞系。 七、皮膚幹細胞成功問世美日科研小組11月20日同時發布各自的幹細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體皮膚細胞「仿製」出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從而有望避開胚胎幹細胞研究面臨的倫理爭議,並大大推動與幹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對數以百萬計寄希望於幹細胞療法的患者來說,該項突破是一個重大的科學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美國肯塔基大學通過植入能殺滅多種癌細胞且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的「Par-4」腫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

『捌』 50個科學小知識

鏈接: https://pan..com/s/1RSgXkDmK-Pu7aqSE5od-zQ

提取碼: i6zb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stem科學

『玖』 科學新聞或科學知識

《環球科學》雜志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該雜志最新一期評出了2007十大科學新聞,「人造生命誕生」位列榜首。

NO.1 人造生命誕生

2007年6月21日,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在《科學》雜志上介紹說,他的科學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不同物種間完整基因組的移植,向從零開始構建簡單的基因組邁出了關鍵一步。10月初,文特爾再次宣布,他的團隊化學合成了人工染色體,並成功移植到了另一個沒有染色體的細胞中,創造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人造生命」(Artificial Life)。研究人員可以定製人工染色體,讓這些人造微生物具有各種用途,比如製造生物燃料、清理有毒廢物,清除二氧化碳等。人造微生物的出現,是生物工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NO.2 用人體皮膚細胞製造出「類胚胎幹細胞」

2007年11月20日,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分別在《細胞》和《科學》雜志網路版上撰文,宣布他們各自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把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的「萬能細胞」。兩個研究小組利用相同的基因重組技術,向皮膚細胞插入4個基因,將它們改造成了所謂的「iPS細胞」。這些細胞的功能與胚胎幹細胞十分相似,能夠培育成各類人體組織器官。這種技術不僅能避免因利用人類胚胎進行幹細胞研究引發倫理爭議,它的高效、便利也為進一步醫學應用打開了大門。科學界評價這一突破為生物科學的里程碑,同時意味著風靡一時的胚胎幹細胞克隆技術可能退出舞台。

NO.3 嫦娥一號升空,亞洲向月球進軍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號」在繞月軌道上拍攝的首張月球圖像公布,表明衛星各項科學設備工作正常。「嫦娥一號」將在繞月軌道上進行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對月面地形地貌、月球物質分布、月球土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展開觀測研究。在此之前,日本「月亮女神」探測器也於9月14日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繞月軌道。這兩項月球探測任務的開展實施標志著,亞洲開始向月球進軍,參與到全球探月熱潮之中。

NO.4 太陽系外發現「第二地球」

2007年4月24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距離地球20.5光年的紅矮星Gliese581周圍,發現了迄今與地球最為相似的太陽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表面溫度可能介於0℃~40℃之間,恰好允許液態水存在於它的表面。這是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

7月12日,歐洲航天局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距離地球60多光年的另一顆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的蹤跡,不過這顆行星向陽面的表面溫度高達2,000℃以上,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確認太陽系外行星上有水存在。這些發現讓致力於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家們看到了希望。

NO.5 IPCC確認是人類導致氣候變化,各國制定應對方案

2007年2月2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法國巴黎發布第四份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科學家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是人類影響了氣候,而且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正在進一步發展。不過,人類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變化的程度取決於人類如何對待溫室氣體的排放。
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決議,制定了「巴厘島路線圖」,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安排舉行談判。「路線圖」還為談判確立了明確議程,具體議題包括:適應氣候變化消極後果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廣泛使用氣候友好型技術的方法,以及對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進行資助。

NO.6 發現構成DNA的第六元素

2007年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重點實驗室宣布,他們發現DNA中存在第六種元素——硫。DNA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科學界以往認為,它是由五種元素——碳、氫、氧、氮和磷構成的。該實驗室的科學家發現,許多微生物合成DNA後,還會進行一種叫「硫修飾」的工作,它們依靠基因組中的硫元素,改變遺傳特性。這一發現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領域——DNA硫修飾的研究,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如果能夠干擾這種「硫修飾」,就可能改造病菌,化解它們對人體的危害。葯物的研發也可借鑒大自然中硫修飾的過程,通過基因葯物,對癌症、艾滋病患者的DNA進行人工修飾,治療疾病。

NO.7 人類癌症基因組計劃啟動

2007年3月8日,英國威康信託基金會桑格中心(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撰文表示,他們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癌症基因破譯計劃,目標鎖定在致死率最高的腫瘤身上。就過去的研究來看,腫瘤的發生絕大多數和基因的變化有關,不過影響蛋白質活動的基因太多,不進行深入的序列分析,很難找到這些影響頗大卻又很微小的變化。此次計劃中,科學家將首先分析與200個特定腫瘤相關的500個目標基因。

科學家認為,測定腫瘤基因的序列並不困難,不過要找出真正引發癌症的關鍵基因變化,卻是一個難度很高的工作。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測序計劃,可以對未來找到關鍵的起始基因變化提供更多可用的線索。

NO.8 個人基因組時代來臨

2007年5月31日,美國454生命科學公司向「DNA之父」沃森贈送了一張DVD光碟,其中記錄了沃森本人基因組的所有信息,使他成為世界上首位獲得自己基因組圖譜的人。沃森的基因圖譜繪制採用了新的測序技術,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只花費了不到200萬美元。隨著測序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個人基因組時代將全面來臨。
10月11日,我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成功繪制出第一幅完整的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又稱「炎黃一號」),這是第一個亞洲人全基因序列圖譜。科學家認為,這項基因組科學領域里程碑式的科學成果,對於中國乃至亞洲人的DNA、隱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預測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NO.9 在土衛六泰坦上發現液態湖泊

2007年1月4日,《自然》雜志封面文章公布可信的證據,表明土衛六泰坦上存在液態甲烷海洋或湖泊。科學家在20多年前就預測,甲烷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於泰坦的表面。2006年7月22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探測器飛掠泰坦,獲得的雷達成像數據為泰坦上大量液體的存在提供了可信證據。這些液體在泰坦表面聚集成湖泊和海洋,使泰坦成為地球以外迄今發現的唯一一顆仍存在活躍液體循環的天體。這一發現將人類研究氣候和液體循環的視線延伸到地球之外,有助於揭示早期地球演化過程,甚至揭開生命起源之謎。

NO.10 世界第一台分子機器誕生

2007年1月21日,法國圖盧茲材料設計和結構研究中心研究院與德國柏林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納米技術》上撰文宣布,他們成功地組裝出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分子機器。分子機器的主要構件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能夠行使某種加工功能,是近年來納米研究領域的重點。它們的用途極為廣泛,可以在人體細胞內清除病灶,充當葯物運輸的人造載體,構成分子閥門等。研究人員確信,他們發明的「分子輪」將在復雜的納米機器上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分子卡車和分子納米機器人等。

『拾』 科學小知識簡短

科學小知識就是平常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小常識。

1、暖水瓶能保溫的原因

暖水瓶的瓶膽,是由兩層玻璃製成的,中間加層里的空氣被抽掉後,裡面就形成了真空。由於真空不容易傳熱,裡面盛的水就不容易變涼。當我們把冰塊放到暖瓶里時,暖瓶外邊的熱也同樣不容易進到暖瓶內,冰塊也就不容易溶化了。

4、雨多瓜果就不甜了的原因

瓜果里除了水分以外,主要就是糖分了。光照充足,葉子就能通過陽光製造出很多糖分,多餘的貯藏在瓜果里。如果在瓜果生長的過程中,陰天和雨水多,植物得不到足夠的陽光,葉子造不出更多的糖分,瓜果就不甜了。

5、夏天的中午為什麼不能給花澆水的原因

夏天的清晨和傍晚,天氣比較涼快,這時候給花澆水,土壤溫度和水的溫度差不太大,花兒不會受到傷害。到了中午,土壤里的溫度也很高,要是忽然給花澆上涼水,一些花會經不住溫度的突然變化,也許很快會死掉的。所以,夏天澆花,一定要在清早或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