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中醫生理基本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初一英語易錯知識點歸納 2025-01-11 23:42:46
不管有多少個知道歌詞 2025-01-11 23:42:40

中醫生理基本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05 05:15:20

A. 中醫的基礎知識是什麼

基礎知識書籍包括: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等書籍,中醫的基礎知識是關於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B. 中醫基礎知識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相聯,人體受社會、生存環境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中醫的整體觀念貫穿與中醫的生理、病理及診治等各個方面。 (1)整體觀念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a.人體結構的整體性 b.人體物質的整體性
c.人體物質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 d.人體功能的整體性
2)人與外環境之間的關系密切 a.人與自然的統一性 b.人與社會的統一性 2、辨證論治
(1)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方面,是中醫察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
辨證,就是通過對四診(望、聞、問、切)所搜集的臨床資料(包括症狀、體征、病史)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從而辨識出疾病在這一特定時間范圍的原因、病位、性質及邪正關系等病理本質內容。
論治,則是在辯證基礎上所確定的治療法則。 (2)「症」、「病」、「證」的區別聯系:
1)症:指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單個的獨立的具體表現,包括症狀和體征。 2)病:是機體發生病變時,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及規律所作的概括。
3)證:指證候,是對疾病過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變本質。 「症」、「病」、「證」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症是證的依據,證的本質即是由一組有內在聯系的症狀和體征反映出來的。證是病的某一特定階段病理變化的實質,中醫學尤注重對證的辨識。

C. 中醫學基礎知識有那些

中醫基礎知識之我見:中醫不僅是一門單純的醫學,其已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追隨古哲學思維,滲透著天人一統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中醫總括有四點: 第一點是醫道,醫德。此各人見解不同,余則緊記一對聯"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間疾苦,不講事不講非只講修身行善積德"。前人曾說醫者父母心,因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給了醫者。的確,醫學乃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沒有一顆善心,又怎樣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點是"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會影響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環境的一切。記得曾治一婦人,年62歲,現住沙灣荷景三區。訴說己咳嗽兩年,多處治療未果。開葯三服,幾天後復診說,葯後稍愈,隔天又咳。詳細詢問後,提出是否家居風水問題,最後決定同往一看。發覺病婦房間居於室之東北方,此乃全室至陰之方,風水上稱之為"鬼門"。婦人本屬陰,年老陽更不足。又居陰地而至陰太重,則病纏綿而難愈,勸其換房居住。。後經其子證實,於換房後7天,病不葯而愈,此天地之氣造化於人。天地一切皆會影響及人,但人也會改變環境,此風水之道,在這不詳談。第三點是"形與神俱,不可分離"。認為人分形體與精神,決一不可。謂"形不勞,神不散,可活百氣。"按現在講法,形即驅體,神即靈魂。我在這不是講迷信,但靈魂確實存在,如你不信,中醫就難懂了。因中醫多處講到這問題,如形神,營衛,氣血等。確定人魂之後,這些問題便易理解了。就按現代科學來說,要製造一個與人體外形一樣,內在所含的化學成份物質也一樣的物體,不是難事。但怎樣做這物體也不能自我生長並生存。為什麼?因當今科學不信靈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無神存。中國古傳之術也多有應用靈魂之法,中醫"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當今政府嚴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術,也正是應用人體靈魂之術。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這正是老子所說的"道非道,非恆道。名非名,非恆名。"之理。第四點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中醫認為病由邪生,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得之於飲食居住,陰陽喜怒。而萬物既有陰,即有陽,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陰陽互生互制也。中醫的辨證觀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著,整個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世界內部的陰陽的矛盾統一。中醫的治療亦根據此理定立標本緩急(所謂本,就是與疾病相對的一面。標即病所表現出的症狀)。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則先治其標。確定治療先後,就採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斷。。正治與反治,都是針對疾病本質,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而這正是自發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間既斗爭又統一的辨證觀,總的治療原則是針鋒相對,針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的狀態,釆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的冶療方法。臨證時,又同一疾病,由於時令,氣候,地區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居住環境,職業等不同而治療方法也不同。其蘊含著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辨證思想。而有時候,雖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這說明中醫學是從運動的觀點而不是從靜止的觀點,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從孤立的觀點來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注重其統一性,即整體觀念。既重視人體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除陰陽外,應用於中醫缺不了的還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潤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從革作辛,土爰稼穡作甘。"通過其特徵引伸天下萬物。五行學說是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則,闡釋人體和五行的相互關系,闡釋五臟疾病好發季節和病機轉變,闡釋臨床現象的機理,指導確定治療方法。並認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斷運動也與外界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系,具體地闡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陰陽五行皆本於氣,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古人通過陰陽五行之確立,應用於四時,定出了"五運六氣"之法,現稱"運氣"學"。通過其應用,我們便可預測出某時期,某地區,某年齡階斷的人,多會患某類型疾病,對區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中醫對於人體臟腑機能的描述稱為藏象,其學說是通過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對於研究人體的生理及病理,指導臨床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除臟腑外,人體還有奇恆之腑,氣,血,津液等組織。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為用的聯系。而經絡則是其相聯系的系統之一,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經筋,皮部,絡脈四部份組成。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其主幹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為終筋,而皮部即是經脈及所屬絡脈在體表分支的部位。經絡的主要生理機能是溝通表裡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過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作傳導。調節機能平衡。所以,通過對經絡的調理,剌激,也可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那什麼是生病?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響和破壞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狀態,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其總括有以下幾點:一,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二,癘氣,即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內傷,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過則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四,飲食,勞逸所傷。五,外傷,包括金瘡,跌打,燒傷,凍傷,蟲獸傷。六.痰飲,瘀氣。而各種病因又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實現象,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經絡偏逆,臟腑失調等病理現狀。對於疾病,而原則上是以預防為主。治療時須緊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及氣血關系等。並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靈活運用。以救人活

D. 中醫基礎是什麼

中醫基礎理論上就是指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是所有中醫學院校學生必學科目之一。
中醫基礎理論,是關於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屬於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是研究和學習中醫學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
其目錄如下:
緒論
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一)中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疇
(二)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三)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
(四)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三)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二)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
(三)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精氣學說
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基本概念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氣的運動與變化
(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
(二)對中醫學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對立制約
(二)陰陽互根互用
(三)陰陽交感與互藏
(四)陰陽消長
(五)陰陽轉化
(六)陰陽自和與平衡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三)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五)用於疾病的防治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五行相生與相剋
(二)五行制化與勝復
(三)五行相乘與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四)指導疾病的治療
第四節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一、注重宏觀觀察
二、注重整體研究
三、擅長哲學思維
(一)中和思維
(二)類比思維
四、強調功能聯系
附:研究進展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學的認識
(二)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
(三)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
(四)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
(一)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
(二)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四、五臟、六腑與奇恆之腑的生理特點
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概述
(一)五臟精氣陰陽的涵義
(二)五臟精氣陰陽的關系
第二節 五臟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附:心包絡
二、 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三、 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五、腎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附:命門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為奇恆之腑
二、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與臟腑精氣的關系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與臟腑經脈的關系
附:精室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肺
(二)心與脾
(三)心與肝
(四)心與腎
(五)肺與脾
(六)肺與肝
(七)肺與腎
(八)肝與脾
(九)肝與腎
(十)脾與腎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小腸
(二)肺與大腸
(三)脾與胃
(四)肝與膽
(五)腎與膀胱
四、五臟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系
(一)五臟與女子胞
(二)五臟與腦
(三)五臟與脈
(四)五臟與骨、髓
附:研究進展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一、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精的代謝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貯藏與施泄
三、人體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養
(三)化血
(四)化氣
(五)化神
四、人體之精的分類
(一)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
(二)臟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節 氣
一、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氣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二)相關臟腑功能
三、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
(一)氣的運動
(二)氣化
(三)氣機與氣化的關系
四、人體之氣的功能
(一)推動與調控作用
(二)溫煦與涼潤作用
(三)防禦作用
(四)固攝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體之氣的分類
(一)一身之氣
(二)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二)相關臟腑功能
三、血的運行
(一)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
(二)相關臟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
(一)濡養
(二)化神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謝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輸布
(三)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潤濡養
(二)充養血脈
第五節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氣血津液為化神之源
(二)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的應答
三、神的作用
(一)調節精氣血津液的代謝
(二)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一)氣為血之帥
(二)血為氣之母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一)氣能生津
(二)氣能行津
(三)氣能攝津
(四)津能生氣
(五)津能載氣
三、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一)精血同源
(二)津血同源
四、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一)氣能生精攝精
(二)精能化氣
(三)精氣化神
(四)神馭精氣
附:研究進展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學說的形成
三、經絡系統的組成
(一)經脈
(二)絡脈
(三)連屬部分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
(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二)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一)頭面部的分布
(二)四肢部的分布
(三)軀幹部的分布
四、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經脈的聯系
(二)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
(三)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陰蹺脈和陽蹺脈
(六)陰維脈和陽維脈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一、經別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二、別絡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三、經筋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四、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溝通聯系作用
(二)運輸滲灌作用
(三)感應傳導作用
(四)調節作用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附:研究進展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一、體質的概念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二)體質的構成
(三)體質的標志
(四)體質的特點
二、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一、體質與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二、影響體質的因素
(一)先天稟賦
(二)年齡因素
(三)性別差異
(四)飲食因素
(五)勞逸所傷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針葯及其他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二、常用體質分類及其特徵
(一)陰陽平和質
(二)偏陽質
(三)偏陰質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闡釋發病原理
三、解釋病理變化
四、指導辨證
五、指導治療
(一)區別體質特徵而施治
(二)根據體質特徵注意針葯宜忌
(三)兼顧體質特徵重視善後處理
六、指導養生
附:研究進展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點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二、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一)風邪
(二)寒邪
(三)濕邪
(四)燥邪
(五)火(熱)邪
(六)暑邪
第二節 癘氣
一、癘氣的基本概念
二、癘氣的致病特點
(一)發病急驟,病情重篤
(二)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三)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三、影響癘氣產生的因素
第三節 七情內傷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
三、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一)直接傷及內臟
(二)影響臟腑氣機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四)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第四節 飲食失宜
一、飲食不節
(一)過飢
(二)過飽
二、飲食不潔
三、飲食偏嗜
(一)寒熱偏嗜
(二)五味偏嗜
(三)食類偏嗜
第五節 勞逸失度
一、過勞
(一)勞力過度
(二)勞神過度
(三)房勞過度
二、過逸
第六節 病理產物
一、痰飲
(一)痰飲的形成
(二)痰飲的致病特點
二、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點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點
三、結石
(一)結石的形成
(二)結石的致病特點
第七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一)外力損傷
(二)燒燙傷
(三)凍傷
(四)蟲獸所傷
二、諸蟲
(一)蛔蟲
(二)蟯蟲
(三)絛蟲
(四)鉤蟲
(五)血吸蟲
三、葯邪
(一)葯邪的形成
(二)葯邪的致病特點
四、醫過
(一)醫過的形成
(二)醫過的致病特點
五、先天因素
(一)胎弱
(二)胎毒
附:研究進展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二)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三)邪正相搏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一)環境與發病
(二)體質與發病
(三)精神狀態與發病
第二節 發病類型
一、感邪即發
二、徐發
三、伏而後發
四、繼發
五、合病與並病
六、復發
(一)復發的基本特點
(二)復發的主要類型
(三)復發的誘因
附:研究進展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勝
(二)陰陽偏衰
(三)陰陽互損
(四)陰陽格拒
(五)陰陽亡失
三、精氣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二)氣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精氣血關系失調
四、津液代謝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三)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五、內生「五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二節 疾病傳變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一)病位傳變
(二)病性轉化
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一)體質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因素和氣候因素
(四)生活因素
附:研究進展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一、未病先防
(一)養生以增強正氣
(二)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變
(一)早期診治
(二)防止傳變
第二節 治則
一、正治與反治
(一)正治
(二)反治
二、治標與治本
(一)緩則治本
(二)急則治標
(三)標本兼治
三、扶正與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運用
四、調整陰陽
(一)損其有餘
(二)補其不足
五、調理精氣血津液
(一)調精
(二)調氣
(三)調血
(四)調津液
(五)調理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時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附:研究進展
附1 關鍵名詞術語
附2 主要參考書目
附3 主要參考古籍書目

E. 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中醫養生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
1.調節飲食: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葯:良葯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著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5.適飲葯酒:葯酒往往可以幫助人們排除煩躁的思緒,同時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6.均衡營養:平時飲食盡量做到面面俱到,葷素合理。
保健養生的8個小知識:
1、別吃宵夜。會得胃癌。因為胃得不到休息。
2、 一個星期只能吃四顆蛋。吃太多。對身體不好。
3、飯後吃水果是錯誤的觀念。應是飯前吃水果。
4、女生月經來時。不要喝綠茶。因為綠茶室涼性的,可以喝紅茶,因為紅茶屬熱性。多吃可以補血的東西。
5、早上醒來。先喝一杯水。預防結石。
6、睡前三小時不要吃東西。會胖。
7、少喝奶茶。因為高熱量。高油。沒有營養價值可言。長期飲用。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8、可以經常喝茶,科學家發現,茶葉中含有一種名叫茶氨酸的化學物質。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

F. 簡述五臟六腑的名稱及生理特點

五臟:心、肝、脾、肺、腎。

1、五臟之心

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臟,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

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2)心藏神。

神的含義:在中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其三,是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2、五臟之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葉狀,質疏鬆。與心同居膈上,上連氣管,通竅於鼻,與自然界之大氣直接相通。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

3、五臟之脾

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脾主統血。

4、五臟之肝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主疏泄、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5、五臟之腎

腎的生理功能:腎藏精,腎主納氣,腎主水。

(6)中醫生理基本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五行相生

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

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

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G.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H. 中醫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辯證、養生和治療等所有的領域中。它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所以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中醫歷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的聯系。中醫認為,養生即保養生命,主要用於未病之時,包括強身、防病、延壽等三項內容。養生的原則有: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養、房事有節、加強形體鍛煉、謹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療主要用於已病之後,是盡可能快地使疾病痊癒和減輕病人痛苦的手段。治療的原則主要包括: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項。

I. 什麼叫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1.陰陽五行的相互關系 陰陽五行是中國先哲對物質的高度抽象和分類概括,神奇而精闢,一旦掌握,一通百通。為便於讀者理解,筆者對陰陽五行和與其相對應的人體五臟的關系作以下初淺的解釋: (1)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心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陽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心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脾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土生金 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肺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金生水 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可以長樹,因為岩縫可以使水升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一片。石頭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象概括為「金生水」。肺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腎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釋,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肝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2)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樹的種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脾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沒有草木的制約,又會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擋水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好,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會泛濫。 水克火 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心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會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屬無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屬可傷木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但是,金不克木,木則瘋長無序。 (3)相乘關系。相乘指相剋太過,超出了正常的制約關。事物相生相剋均勻,才能保持平衡。否則,會出現連鎖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過,肝(木)受損失常,或克脾(土),或化為火傷肺金。 (4)拒納關系。五臟之間生納相交為正常。如:肺(金)生腎(水),腎接納肺氣。五臟之間依此類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環體。反之,臟與臟之間互不接納,即逐漸演化為病態。拒納表現為:木不納水,水不納金,金不納土,土不納火,火不納木。中醫理論稱「子病及母」。 木不納水 可用水土流失現象比喻。如有些地區砍樹,破壞了植被不能吸納水,便會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肝不納腎,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瘀氣滯引起的腎病等。 水不納金 流水不腐。水滯則臭,久之可傷金器。肺為腎上之水,腎不納肺,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哮喘、肺氣腫、肺積水等。 金不納土 土孕育了金屬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養植物。如果金屬拒絕接納土的供養,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無用之土。肺不納脾,脾則運化功能失常,例如:營養不良等。 土不納火 北方火爐有一種現象:火爐里抹一層濕泥土,土未乾時,煤炭在爐中點燃後容易熄滅,因為此時「土不納火」。待濕泥幹了後,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為此時已是「土可納火」了。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臟病,甚至老年人吃得過飽都可引起心悶、心跳過速,重則心臟供血不足,需要搶救。 火不納木 木經過燃燒才可轉化為能量,如果火熄滅,木轉化能量的運動則受阻。心臟不正常,久之會引起肝膽發病。 (5)反侮關系。前面講了五行相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傷木。一般情況下木不能傷金,但是,木燃燒時也可以傷害金。肝火可旺時可傷肺金,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傷金。一般情況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時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上,把鐵煙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心臟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滅火。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於水也可把水燒干。心臟長期不好,也可傷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層過厚也可把樹種壓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長期不好,可傷肝膽。 縱觀上述相生、相剋、相乘、拒納、反侮關系,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各種關系的變化既有規律又是變化的,一定要辨證施治,以簡制繁。辨證的方法是:抓一個中心,觀察四方面。2.五臟循環系統之功能 (1)心。與小腸相表裡。主神明,是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臟腑、百骸之王。主血脈,其華在面;主汗,開竅於舌。 (2)肝。與膽相表裡。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說。人卧則血歸於肝。肝主筋,其華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運化。肝氣升發並舒發氣機;肝氣郁結則躁動不安。主謀慮,肝鬱多躁,謀慮不周。肝開竅於目,眾多眼病皆源於肝。 (3)脾。與胃相表裡。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維持生命。脾胃為營血生化之源,故稱為「後天之本」。脾又主運化水濕,對體內水分的輸布有重大影響,脾虛則便溏或水腫;統血,統攝血液於脈管內而不外溢;主肌肉,故有「脾生肉」之說。脾開竅於口,其榮在唇。 (4)肺。與大腸相表裡。主諸氣,司呼吸,吸入清氣與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結合,化為元氣,維持生命。肺朝百脈,氣推動血運行有賴於肺,參與人體水液代謝,通調水道。肺開竅於鼻,主皮毛,凡皮膚、鼻、咽喉諸症,皆與肺有關聯。 (5)腎。與膀胱相表裡。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故稱之「先天之根」。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與肺、脾同司體內水液代謝和調節。主骨、生髓,有充養骨骼、滋生腦髓的作用,故骨、腦的興衰發育與腎有關。腎主毛發,腎主骨,牙為骨之餘,故牙齒和毛發的榮堅與否和腎有關。腎寄命門之火,為元陰、元陽之所藏,有「水火之臟」、「陰陽之宅」之稱。腎上連於肺,故主接納肺氣。上開竅於耳,下開竅於二陰,耳病諸症,二便不利,皆與腎有關聯。 上面五臟的功能及相互關系要達到可背誦的程度,再加上掌握運用陰陽五行,即可踏進中醫門坎。如要深入學習,還須懂得中國優良傳統文化。

J. 中醫基礎知識有哪些

一,五臟,六腑的理解;
中醫通常用「臟腑」來總稱人體的內臟。
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心外面有心包經)
六腑指: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
臟腑共同配合,五臟為主帥,
六腑為輔佐,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功能。
由此出現了物種表裡關
系:肝與膽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
二,五行的相生與相剋
1、相生
a、木生火:木可燃燒造火,肝功能毫克促使心功能正常,肝的疏泄正常,氣機調理通暢,則心
情開朗,肝滋養生。
b、火生土:火使木燃燒後化為土,心功能好,可促使胃功能正常,心盛則脾健也。
c、土生金:金屬從土中提煉,脾臟功能好,可促使肺功能正常,脾運化水谷以養肺,培土生金。
d、金生水:有石頭的山可長樹,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石頭比喻「金」,只有黃土沒有石頭,沒有水,不長草的山不能長樹,石頭內含金屬元素,古人稱「金生水」肺功能好,可促使腎功能正常運行。
e、水生木:花草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功能好,可促使肝功能正常。
2、相剋
a、木克土:樹的種子破土而出,肝功能不好會影響脾胃功能正常。
b、土克水:土能擋水,脾臟功能不好,會影響腎功能的正常。
c、水克火:用水能滅火,腎功能不好,會影響心臟的功能,產生腎性心臟病。
d、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臟功能不好,可影響肺臟的功能,如心肺衰竭。
e、金克木:用斧頭可劈木來比喻,肺功能不好,可影響肝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