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琴入門事項
1.基於你的愛好程度,我不建議你買琴。因為市場上的古琴良莠不齊,網購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於你現在的狀況我建議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傷耳音,對下指彈奏也有影響,會嚴重阻礙學習進程。
建議你不要相信「專業琴」「演奏琴」「練習琴」等概念,什麼叫「練習琴」?!難道就只是供練慣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這樣,對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說明音色不好,這張琴是不可能幫助你練習出大成效的,那這張琴連練習的作用都沒有,因為練指法不僅是練動作,練正規科學的姿勢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沒好聲,你也不知道動作是否規范正確,這不是誤導人嘛!這也就是我說的傷耳音的過程,因此影響學習進程。
所以我說,琴只有好壞之分和是否可彈之分。聲音惡劣,音色噼噼啪啪,就是劣琴,不可彈。
一些教程、教材及網上的一些選琴的知識,是毋庸置疑的,無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藝用料等,但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說得過分點,這些知識基本是廢話。因為音樂初學者只要聽到一個樂器能奏出大體的旋律,他也不知音準節奏是否准,就是感覺好聽,跟別說音色了,就連有點基礎的學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斷出琴音的好壞,何況初學者,什麼松透沉靜、金石之聲就更別提了,而且在外行聽來,古琴的聲音大體就是「哽兒——哽兒——」的樣子,多數人能說出不同音的區別嗎?
也別存這樣的想法——先買次琴練手,等水平上來了再買好琴。次琴把耳音都傷了,還怎麼提高水平,更別提挑選琴的音色了。所以這樣做當然會嚴重影響後期的學習的。而且幾百元是買不到可彈的琴的,怎麼著也得三四千,還得看斫琴師的水平和名氣。但如果非要買,經濟上又不允許花消太大,可以這樣,先買個不太貴的可彈的,當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師挑選,水平上來了再買更好的,或用舊琴添價換更好的琴。
2.學琴前至少要會看常見的減字譜符號,最好學點樂理知識,多搜集名家錄音,有時間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譜介紹。
3.不一定非得買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兩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動,與椅子的高度差要適合自己的身材。
羅嗦了一堆,但願對你有幫助。
⑵ 初學古琴要做哪些准備
1、報班學習,也可以線上學習。學精古琴不是短短幾個月就可以出成效的,要時時練習與鞏固各種指法,幾年長時間的感悟才能彈出高境界。
2、留指甲。指甲的長短會影響彈琴時手指的靈活度,需要手指有節奏感。
3、多聽古琴曲並購買一些古琴相關書籍,比如龔一先生的古琴演奏法等,多看古琴音樂會,培養自己對音色的理解和感悟,時而久之,自然能彈出韻味了。
4、購買一床適合自己的天音初學古琴,若條件充裕建議准備琴桌凳。專業琴桌凳的高度一般會比常用的桌椅低一些,初學琴本就不易,彈琴更需要放鬆,如果坐著還不舒服,那就更容易導致錯誤的發力了,專業琴桌凳放置古琴不僅讓彈琴人舒適,整體造型也統一。
⑶ 怎樣挑選古琴
挑選古琴真的是老生常談。
勸自己選琴的打住,還不如網上找個斫琴的師傅關注一下,問問懂行的人。
選琴首先要懂琴,如果不懂,看看視頻,真正分享干貨的人。
古琴,在習琴者這里,形制、顏色、音色、彈奏舒適度是最重要的,眾所周知,古琴有上百種樣式,比較常見的是伏羲式、仲尼式、神農式、正合式、混沌式、蕉葉式、落霞式等,有的斫琴師只斫自己有經驗的琴,像倪詩韻,不常見的琴式很少,伏羲、神農、仲尼式是主要形制。喜歡什麼形制就看什麼形制,線條流暢好看是判斷標准。
古琴的音色是很重要的,有的古琴聲音低沉渾厚,有的甜潤輕脆,有的古琴聲音不能聽,就直接pass。音色上還要看散音、泛音、按音的表現是不是勻稱。這個要上手試彈一下,就事看看有沒有抗指、沙音、打板的問題。
這些都看了,還要看材質,用什麼木做的琴更好,現在老杉木的琴比較好,也有松木、梧桐木做面板的,差點的是泡桐製作的,面板薄厚也要注意,如果一彈,音色非常好,聲音又大,也要警惕面板過薄,這樣的琴不能長久使用。
⑷ 古琴知識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氣和樂律法器。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里的「靜」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一千種,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法」)、輪、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復、退復、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等、牽、全扶、半扶、齪、間勾、轉指、索鈴等。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擔的。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琴曲比較多:幽蘭(最早的古琴琴譜),廣陵散,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現代還有很多改編的曲子,比如:小草(龔一),瑤族舞曲,春江花月夜。。很多很多~
⑸ 急,古琴類知識
古琴曲有歌詩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又有一十二操,一曰將歸操,二曰猗蘭操,三曰龜 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雉朝飛操,九曰別鶴操,十曰殘形操,十一曰水仙操,十二曰懷陵操。又有九引,一曰列女引,二曰伯姬引,三曰貞女引,四曰思歸引,五曰辟歷引,六曰走馬引,七曰箜篌引,八曰琴引,九曰楚引。又有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⑹ 關於古琴的知識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
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鍾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
古琴照片集錦(19張)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麼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編輯本段琴的擺放
鑒於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地方中出現古琴的片段老是會把琴的擺放位置搞錯,有必要給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會出現古琴,卻常常錯得離譜。 發現,87版的《紅樓夢》最厚道,林黛玉,彈古琴,以及琴的知識都對了。 現在的,電視劇,游戲,連古琴的基本擺放,都錯了。還有些電視劇,非要上去彈,左手怎麼做也搞錯了。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傳說舜定琴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據說是10弦琴。聽說古時還有32弦琴。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