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應該吃什麼食物
在平時應該多吃一些蘋果,香蕉,橘子,獼猴桃,水蜜桃,火龍果,柚子,橙子,雞蛋,牛奶,乳酪,酸奶,豆製品,堅果類的食物,羊肉,牛肉,魚肉,動物的肝臟等等。
⑵ 二十四節氣身體保養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全(按時間順序列出)
小寒(公歷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 2 月 3~5 日) 助陽生發「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 3 月 5~7 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穀雨(公歷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小滿(公歷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歷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卧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 10 月 8~9 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小雪(公歷 11 月 22~23 日)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里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藉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霜降(公歷 10 月 23~24 日)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中醫里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冬至(公歷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⑶ 春分節氣養生知識有哪些
春分節氣養生知識有:
1、春分養生應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應當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使生活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利用生機盎然的好時機,多做戶外活動,放鬆身心。
2、春分養生應調理情緒
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且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是疾病的多發時間,所以要避免情緒波動,調理情緒頗為重要。
3、春分養生可進行中醫調理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春季是肝病的高發季節,養生重在養肝,協調肝的陰陽平衡。
相關內容
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是為春分(Vernal Equinox)。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
⑷ 春分節氣養生知識
從春分這天開始 , 氣候變暖 , 氣血活動增強 , 新陳代謝活躍 , 老人小孩及體弱多病者易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 。 春天雖然氣候適宜 , 但風多雨少 , 人體內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 。 加上天氣變化反復無常 , 不能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和穩定 , 導致生理機能失調 , 出現咽喉乾燥疼痛、嘴唇乾裂、大便乾燥等 「上火」症狀 。 要防「上火」 , 首先要生活有規律 , 注意勞逸結合 , 適當休息;多吃蔬菜、水果 , 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 , 促進排尿排汗 。
養生要點
一、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老祖宗智慧、經驗的總結 , 為了身體健康 , 春天減衣物還是要慢一些 , 少一些 , 俗話說 「 寒從腳下起 」 , 乍暖還寒時 , 還是捂著點好 。 愛美的年輕人如果一定要穿的少 , 最起碼也要保證褲子、鞋襪厚一些 , 上身衣物適當輕薄一些就可以了 , 以順應季節變化 。
二、調攝精神
一年之計在於春 , 春天是體質投資的最佳季節 。 選擇風和日麗的時機 , 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 , 如太極拳 , 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 條件允許的可以 安排時間去踏青問柳 , 游山戲水 , 陶冶性情 , 會使氣血調暢 , 精神旺盛 。
三、調養脾胃
春分時節的飲食 , 宜清補不宜濁補 , 大量氣血外行 , 重補不易運化 , 清補則有利於輕清之氣的通暢 。 食物分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 。 在搭配、烹調時候 , 要充分考慮 。
脾虛濕困時 , 應健脾去濕 , 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 , 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 。 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 , 比如: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葯、蓮子、芡實、等 ;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冬瓜等 , 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 。 平時脾胃虛寒的人 , 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 , 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 ; 脾胃虛弱的人 , 宜食用紅棗、山葯、白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 胃熱素盛的人 , 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 氣機阻滯的病人 , 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等 。
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 , 添加蔥、姜、酒、蒜、醋等發熱的調料 , 可緩解寒性食材的寒涼 ;在食用牛羊肉等發熱食材後 , 就要配上一些滋陰食材 , 達到陰陽互補之功效 。
⑸ 24節氣如何養生
《內經》里說的四季養生里有 一靜一動。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麼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 。暴怒,過喜過悠都是不對的。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布似 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很多人想減肥,每天拚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並不好。過量的強 度運動等於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
記住這一靜一動。四季養生的要領就在其中了。
四季在細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了。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三百 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每個氣,都要如 何去做呢?恐怕現在還沒有人提出過。
這里我總結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內容如下 。
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
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
雨水驚蟄,根基不 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 風郁內生。
穀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
小滿芒種 ,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
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
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
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 。
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
冬至小寒,陰盛陽 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
⑹ 春季的節氣與養生知識有哪些
春季里的6個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春
「立」即開始的意思。每年陽歷的2月4日、5日左右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預示季節轉換,標志嚴冬已盡、春天來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勢復雜,不但春臨大地的時間有早有遲,春姑娘在各地停留的時間也有長有短。她從1月末、2月初的冬春相連的廣州起步北上,2月中旬先是到達雲南昆明,下旬越過雲貴高原進入四川盆地,3月中旬到達湖北武漢,下旬越過河南鄭州和山東濟南,4月上旬抵達京津地區、中旬跨過山海關來到塞外沈陽,下旬經由長春到達哈爾濱,5月20日前後,才能光臨我國北疆最遠的地方——漠河。
就全國主要農事而言,東北地區立春節氣要頂凌耙地、送糞積肥,並做好畜生防疫工作。華北平原要積極做好春耕准備和興修水利。西北地區要為春小麥整地施肥。華南地區因為氣溫較高,此時已經展開了全面的春耕春種工作。西南地區要抓緊耕翻早稻秧田,做好選種、曬種以及夏收作物的田間管理。
立春是青少年易患病的敏感時期,特別是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的感染,包括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如何預防這些疾病呢?其一,青少年是易感人群,因此要盡量不去公共場所,注意與感冒病人隔離。其二,春季氣候多變,應注意保暖,切忌受寒。其三,注意居室空氣的流通,適度開窗通風換氣,必要時關閉門窗,用食醋熏蒸消毒空氣。其四,注意飲食衛生,飲食要清淡,多喝水,不吃或少吃零食。其五,多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其六,如果患病一定去醫院診治。
雨水
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雨水有兩層意思:一是由降雪轉為降雨;二是自「雨水」起天氣回暖,南方暖濕氣流勢力漸強,降水量增多。「雨水」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已達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在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地區氣溫已超過10℃,但華北平原氣溫仍在0℃以下。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黃淮平原及其以南地區開始降雨,華北平原有時仍會雪花紛飛。
在農事上,就大田來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多。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的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應及時進行春灌。淮河以南地區此時一般雨水較多,應做好農田清溝瀝水,中耕除草,預防濕害爛根。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為防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秧苗的危害,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天氣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容易發生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防範。
雨水節氣常處春節和元宵節之間,當大家忙忙碌碌、歡歡喜喜過節時,要飲食有度、起居有常,爭取過一個健康、快樂、平安、祥和的節日。在生活上,應改變過節時炸、煮、蒸一大堆食品,每天再「重新熱」的習慣。食物要保持新鮮,慎防變質,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應注意飲食的控制。例如:慢性胃炎患者,飲食不當更易造成胃黏膜損傷加重;慢性膽囊炎或胰腺炎患者,要減少脂肪的攝入;心腦血管病患者,飲食以清淡為主;痛風患者忌吃海鮮,忌飲酒。另外,還要注意飲食有節、細嚼慢咽、低糖低鹽、戒煙限酒、講究衛生等良好習慣。
驚蟄
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驚蟄前後之所以會偶爾大雷,是因為大地溫度漸漸升高,地面熱氣上升或者北上的濕熱空氣漸活動頻繁。但我國南北跨度大,雲南南部一般在11月份能聽到雷聲,到北京要次年4月下旬才聽到。
驚蟄代表著春耕的開始。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急需水,一旦缺水就會減產,所以此時對冬小麥、豌豆等要及時澆水。此時土壤仍處於凍融交替狀態,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損失的重要措施。華南則應及時進行早稻播種,同時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驚蟄時,天氣忽冷忽熱,濕度增大。當人體呼吸道防禦功能下降時,極易受到病原體侵襲,易發生感冒,因此應少去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出汗後立即擦乾。膳食葷素搭配,多吃雞蛋、鮮魚、豆腐、蔬菜水果等一些營養豐富的食物。
春分
「分」即平分的意思,表示晝夜長短相等。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春分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上升到10℃,進入真正的春季。但天氣回暖過程中,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又回到寒冷狀態,這種前春暖、後春寒的天氣叫做「倒春寒」。
嚴重的倒春寒不僅使棉花早稻等作物造成爛種爛秧和死苗,還影響油菜的開花授粉,降低產量。因此,一方面,抗禦旱災仍是春分時節的重要農事活動;另一方面要加強凍害防禦。常用的方法有選用抗寒種子,麥子播種深度合理,增施鉀肥,灌水或噴霧等。
春分雨水多,物品容易發霉。氣溫、氣壓、氣流、濕度等氣象要素變化無常,所以常引起許多疾病的復發。要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盡量避免煩惱生氣。要注意保暖防寒,順應氣候變化來增減衣服,以達到保養人體陽氣,防病保健功效。在睡眠方面,春天可晚睡早起。常到室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平時以小運動量的活動為宜,傍晚可以步行、跑步、打太極拳。
清明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升至12℃,冰河解凍,百花吐蕊,農人忙著播種。
北方播種春季作物玉米高粱等,應注意防禦晚霜凍對小麥玉米等的危害。南方多種植物進入展花期,為提高果收率,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黃淮以南地區的小麥已拔節,要做好小麥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清明時節雨紛紛,一方面充沛的雨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也要防禦降水過多。
清明時節外出春遊踏青需防花毒,注意防勞累,也要注意防花粉過敏。隨著氣溫的升高,有些人迅速脫下厚重的冬衣,但清明的天氣乍暖還寒,氣溫波動大,早晚有些涼,容易受涼感冒。
穀雨
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穀雨已經是暮春時節,穀雨前後,天變暖,霜雪斷,雨量也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種出土的重要季節,高粱、穀子、春玉米、紅薯等早秋作物也開始種植。
此時,小麥要抓緊施肥,秧苗要追肥。對油菜進行一次葉面施肥,能促進種子肥大。各地應抓住適宜天氣下種棉花、玉米、小麥等。穀雨時春茶的採制已進入旺季,宜抓緊進行。
穀雨處於春夏交接之際,許多地方風大沙多,對健康極為不利。這時應避免在沙塵天氣進行戶外活動,外出或工作盡可能選擇浮塵較輕的時段,並在外出時戴口罩或用紗巾裹住頭。要關閉居室的門窗,避免浮塵進入室內。注意飲食調理,多喝水,適當吃些具有清除肺部污染的食物。知識點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劃分的,以春分點為點,將黃道等分為24段,每段為15度,太陽每移行15度就表示到了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中國地域廣大,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很大,二十四節氣並不適合於每一個地區,主要適用於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