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學習英語背景知識
擴展閱讀
塔吊基礎如何檢查 2025-01-12 01:48:50

學習英語背景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8-04 17:18:14

㈠ 向英語初學者介紹英語這門學科背景等

介紹:英語是按照分布面積而言最流行的語言,但母語者數量是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西班牙語。它是學習最廣泛的第二語言,是近60個主權國家的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

與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將其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更多。它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母語,在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亞被廣泛使用。它是聯合國、歐洲聯盟以及許多其他世界和區域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之一。

相關信息:

在現代英語中,語法情況的喪失幾乎是完整的,而SVO的字序大部分是固定的。一些更改,例如使用do-support已變得普遍。在-ing中使用漸進形式似乎正在傳播到新的建築,並且已經建造的形式變得越來越普遍。

不規則形式的正則化也緩慢地繼續,並且變形形式的分析替代方法變得越來越普遍。受美式英語在媒體中的強大影響以及與美國作為世界大國相關的聲望,英式英語也在美式英語的影響下也在發生變化。

㈡ 初中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哪些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了解有關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擴大知識面,增強閱讀能力,提高英語水平。以下介紹部分英語國家的文化希望對你有幫助。

  1. 威斯敏斯特宮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群,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歷史悠久。撒克遜人最早在westminster建立了一個教堂。1065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重建了教堂並在附近建了一座宮殿,稱為威斯敏斯特宮。後來歷經多次破壞,1840年,英國政府在原地上重建此宮,用作議會大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議會大廈。在議會大廈前的議會廣場上建有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高大雕像,以紀念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一個圓形中央大廳將議會大廈分為兩院:南院為上議院(貴族院),北院為下議院(平民院)。威斯敏斯特宮的西南角有一高塔--維多利亞塔,為石結構,專門存放議會的重要檔案文件;東北角則是一座方塔,塔上有一鍾樓,掛著著名的大本鍾。

2.詩人之角 (Poets』 Corner)

詩人之角指的是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內著名文學家的墳墓。這里墓碑林立,埋葬著許多著名的英國文學家。英國詩歌之父喬叟不僅在此有他的墓穴,還有一個紀念窗。19世紀著名的小說家狄更斯被安葬在詩人之角的中央。陪伴他長眠的還有19世紀詩人丁尼生、布朗寧、小說家哈代及英文詞典編纂之父約翰遜。莎士比亞的墳墓雖然在他的故鄉,但他在這里也有一個壁龕,放著他的雕像。

3.海德公園 (Hyde Park)

海德公園是英國最大的皇家公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地區,佔地360多英畝,原屬威斯敏斯特教堂產業。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將之用做王室的公園。查理一世執政期間,海德公園曾向公眾開放。1851年,維多利亞女王首次在這里舉辦倫敦國際博覽會。現在這里也是人們舉行各種政治集會和其他群眾活動的場所。

4.演講者之角 Speakers』 Corner)

位於海德公園的東北角,是所謂的「自由論壇」。自19世紀以來,每星期天下午都有人在這里發表演說,內容涉及政治、宗教、社會等方面。人們在這里可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但有規定:不允許攻擊王室,不允許宣傳暴力革命,也不允許對任何人進行人身攻擊。表面上看,人們在這里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街頭式的民主罷了。由於演講者過去都站在肥皂箱上發表演說,所以這種民主被稱為「肥皂箱上的民主」,如今,人們已經用金屬制的梯架替代了肥皂箱。

5.華爾街(Wall Street)

紐約曼哈頓島南部的一條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街道狹長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一直築到哈德遜河,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來圍牆被拆除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都集中在這里。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

6.健身運動在美國很流行。

現在,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參加健身(或稱有氧)運動。1/10的美國人每天鍛煉以保持身材。這種健身熱(包括運動和食用健康食品health foods)風行全美。

在很多城市,如:Boston, New York, San Francisco和Honolulu,每年都有長跑比賽,也叫馬拉松比賽。很多「非運動員」也積極參賽,甚至包括那些60歲之前從未穿過運動鞋的「老大媽」。在美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穿過公園、沿著大街跑步,為的是保持健康。

良好的飲食和運動計劃在美國至為重要,現在的情況尤甚於過去。如今,保持健美已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7.很多美國人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屆時,醫生為被檢查者測脈搏,量血壓,還可能進行驗血及x光檢查。最後,醫生可能開出一套保健良方(包括保健和運動)。參加運動計劃之前也一定要健康檢查,否則健身房的負責人可能受罰。

8.一般美國家庭婦女,生活都相當忙碌,即使沒有上班,也要忙著開車接送小孩,或參與社區服務,或從事社交活動,因此能用來采購食品雜物的時間極少,通常一星期只上一次超級市場(supermarket),一次購足,因此詳列購物單,是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商場里常見的景象,是主婦們人手一紙,邊對著項目,邊從物品架上取貨,更有些節儉成性的主婦們,手裡抓一大把折扣券(discount coupons),按圖索驥地選購,積少成多,可以省下很多錢。

9.由於美國謀生困難,一般家庭夫妻都要工作(al-income families),因此丈夫多能體貼妻子兼理內外的辛勞,而願意主動幫助幹家事,除了負擔庭院工作之外,多數幫忙洗碗等雜務。另外在請客吃烤肉餐(Barbecue)時(美國夏季最流行的請客方式),更常由男主人掌爐,擔任烤肉的重大責任。

10.美國非常喜歡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外出活動。夏季喜歡去海濱或北方避暑。冬季喜歡到南方或高山滑雪。一般都是自己開車去。在外出旅行度假時人們住的地方之一就是「lodge」。「lodge」是建在鄉下或山上的小屋子。一般人們外出狩獵或搞體育運動時的落腳之地。

10.fishing trips:釣魚是美國最常見的休閑活動之一,但在很多州里,隨便垂釣可能是非法的。一般都要購買釣魚執照,並遵照各地的特殊規定。

11.美國人現在流行寫「家譜」,甚至有專門的公司幫助尋找家譜。

12. 美國人要想釣到魚,嘴裡常須念魔語「魚兒、魚兒,給我一條魚兒」。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有些美國人也很迷信。比如有些美國人相信找到一棵四葉苜蓿能帶來好運;有些人相信在樓梯下走過,及遇到數字13會帶來惡運,因此美國許多高樓都沒有十三層,十二層以上就是十四層了。很多人講到高興的事情時,會用手指背面敲敲木頭,以免好運溜走,或壞運找上門來。小孩說謊時,更會偷偷把小手藏在身後,比劃十字的樣子,以免受到神的懲罰。這些都是有趣的洋迷信。

13. 「特價」(special)商品是指價格最好,即價格最低的商品。一般這種商品的貨架或包裝都標有「special」或「Today』s special」的字樣。美國商店,善於用「special」或「sale」等特價招徠方式吸引顧客,促銷商品,或出清存貨,尤其在換季時或重要節日的前後最為風行。特價品的折扣幅度有時甚為誘人,例如有時可買到半價、三折、或一折的商品。有人專門注意各公司打折的消息,以待機揀便宜貨。一般商店店員也很老實,會告訴顧客何時開始打折。打折品(食品除外)有時被一搶而空,這時或許可以問店家要「rain check」填入該商品名稱、數量,店家再進貨時,可以打折購買。所以店家有時會先聲明:「Rain checks are not available」不能使用「缺貨預訂單」。

14.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是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這一天是一個歡慶的節日。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國人都在這一天團聚,通常有一頓豐盛的感恩宴。人們見面時互相問候:Happy Thanksgiving to you (to your family)。火雞是感恩節宴會上最具有傳統特色的一道菜。感恩宴後,一家人一般圍坐下來看感恩節橄欖球賽。

15. 感恩節遊行(the Thanksgiving Day Parade):感恩節遊行每年舉行一次,這是由紐約Macy百貨公司最初在1924年開始組織舉行的,發展到今天,規模越來越大,全美許多大城市都相繼組織感恩節狂歡遊行了。在紐約,遊行隊伍從中央公園西路開始出發,遊行隊伍里,有許多巨型彩車,天上飄著各種人們熟知的卡通形象的大氣球,電視明星、馬戲團小丑一路又唱又跳和人們一起歡慶節日,從美國個地來的樂隊演奏著進行曲,使人感到節日氣氛無處不在。每年約有55,000,000人通過電視收看感恩節遊行盛況。

㈢ 考研英語有哪些常用到的背景知識

考研英語的閱讀理解,其實是有很多分類的,大部分都是偏學術一些,或者學術性比較強,個人理解接近於學術短訊或者泛科技媒體,一般都比較概括。還有,對英語思維的培養,有時候比背景知識更重要。

㈣ 初中生必須掌握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哪些

既然是初中課本上的,那麼你認為初中高手有幾個人在網上呢,這里很多都是大學或是工作的人,菜鳥可回答不了問題,所以問得更具體些吧

㈤ 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英國澳大利亞)50分。

下面這本書有中文釋義,我覺得你也不必專門要一本全中文的,有重點,難點解釋就好了嘛。你打開鏈接,裡面有從哪買的方式。

新編英語國家概況(英國澳大利亞篇)
本書根據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全新的視角,全面、系統、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英國、澳大利亞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等主要方面,並就其各國的特點有所偏重。書中的每個章節都以英語正文、經典評述、記憶測試和中文要義等部分組成,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學互動、自主學習和為我所用的教學新理念,是一本集開闊英語國家視野和提高英語水平的多功能教材。
本書可供在校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研究生和在職工作人員學習使用。

㈥ 為什麼說背景知識對高級英語學習

要想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做好課堂前的准備活動:閱讀全文,閱讀課文導讀,不要忘記閱讀課文注釋。一般來說,做到閱讀課文並不難的,多數學生可以做到。只有個別學生連課文都懶得讀就來上課,等著老師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飯。不客氣地說這樣的學生別指望從這門課有多少收獲。讀一遍課文僅僅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還不夠。《高級英語》的課文大都有相當的難度,第一遍讀下來很可能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這時,About the text就有用了。和舊版比,第三版增加了About the text, 導讀,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總體格局、主題、寫作手法等,引導學生注意此文的特別之處。目的是幫助學生預習課文,免得他們感到無從下手,從而在課堂上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我前面說,不要忘記讀注釋。注釋提供課文中提到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里、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背景知識。有的學生可能認為,課文已經很長了,再讓我讀注釋,不是太煩了嗎?我想告訴你,也許表面上是增加了閱讀量,但注釋幫助你掃除障礙,是事半功倍之舉。我們歷來認為,語言和思想內涵是結合的,學好一篇文章不能只限於研究語法、詞彙、句子結構,同時一定要注意內容,在吸收語言的同時思考問題,擴大知識面。注釋的功能是幫助學生了解與課文理解相關的文化信息。總之,這三個步驟是預習時必須做到的,也是我強烈推薦的。因為課前的充分准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課堂參與的必要條件。如果這三步認真完成了,那麼學生應該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已經掌握了一些關鍵詞彙,一些難點自己已經攻破了,他們將帶著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來上課。他們上課的心態不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解,他們不僅帶著耳朵,而且帶著腦子,期望在老師的指導下解決更難的問題,並使得師生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探討課文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總之,預習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是不過分的,因為預習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和鼓勵學生參加課堂參與的先決條件。預習的三個步驟一個也不能少。上課帶著問題有備而來,讓每個學生做個勤奮主動的學生而不是懶惰被動的學生。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充分預習的好習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辦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上課前在一張紙上寫下如下的內容: 文章題目,作者姓名,發表年代;用3-4句話總結文章的大意;就文章的寫作或內容提出2-3個問題。這樣可以做到一石二鳥:一是檢查學生的預習;二是使得教學甩掉盲目性,更有針對性。
關於in class activities,我將用不同的課文舉例闡述我的教學觀點。
首先,上課時我會要求每個學生准備three books—textbook, notebook and an English-English dictionary.一般來說,課本是會帶上的。現在的學生過於依賴電腦,多媒體、PPT,等,喪失了記筆記的習慣。而我恰好覺得記筆記是個值得推薦的學習方法。記筆記可以鍛煉聽力、大腦的反應、寫字的速度、篩選重點的能力,加強記憶,有利於復習等多種好處。備一部英-英詞典是必要的,老師可以挑選幾個詞在課堂上集體查詞典,這件事我後面還會提到。
課堂活動的第一步是 Oral Presentation. 這是第三版新增加的學生參與項目,目的是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加強預習,圍繞課文的有關方面收集資料信息,開展調研,形成自己的觀點,用口語流利地加以呈現。從上課的一開始就強調並以各種形式鼓勵學生參與是我們應該記在心裡的。口頭陳述題目可參考課本里的suggested topics. 也可自選,但要圍繞課文進行。
例如: Lesson 4 Everyday Use
Suggested topics for oral presentation:
a. Alice Walker and her work
b. Compare the two sisters Dee and Maggie
c. Comment on the character of Mrs. Johnson。
第一個題目介紹作者的簡歷和主要作品有利於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風格,並引起學生進一步閱讀該作家作品的興趣。其他兩個題目有關故事主要人物的刻畫,對理解課文主題很有幫助。總之,我們要牢記:我們課堂上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課文,而不是轉移分散視線和注意力。一課有一個口頭陳述即可,時間掌握在5-10分鍾。根據北外英語學院的經驗,學生做口頭陳述的積極性非常高漲,內容豐富,PPT的水準高超。Oral presentation 可以小組為單位準備,選一個人代表小組做陳述。例如,如全學期課上學7篇課文,則可把全班分成7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課的口頭陳述。用PPT做口頭陳述是個好形式,不要念預先寫好的稿子。要面對全班講話,有eye contact. 學生口頭陳述完畢,教師需做出相應的反應,進行當場點評,以鼓勵為主,適當提出改進的建議。
In class activities 的第二步是介紹課文背景信息,包括課文中涉及的背景難點,如人物、地點、歷史事件、文學文化典故,等。這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如果學生的口頭陳述提供了需要的背景,那麼教師做些必要的補充即可。背景信息的提供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掃除理解障礙,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必須與課文的主題有密切關聯,背景知識的介紹不要另立新題,因而轉移或分散學生閱讀課文的注意力並且加重學習負擔。掌握好介紹背景信息的課堂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個課時。
例如:Lesson Three Cups of Tea
背景知識可以包括:
l 介紹此書的主要內容以及重要性;
l 作者Greg Mortenson的背景:他是什麼人?為什麼要為巴基斯坦北部山區一個小村莊建立學校?
l 當地的地里、歷史、人文環境的背景,從當地環境的艱苦看到建校的艱辛,突出建校的重大意義。
每課提供多少背景信息因課文內容而異。有些課文並不需要很多的附加背景知識, 如第三版第二課 Hiroshima—the 「Liveliest City」 in Japan中關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背景眾所周知,或過需要,利用學生的口頭陳述來解決,教師可作補充。而有些課的背景至關重要。如第9、10課」A More Perfect Union」是競選總統奧巴馬的一篇關於美國種族問題的重要講話,在他成功的競選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個講話是事出有因,即有背景的。這個背景一定要在處理課文前交代清楚,否則學習這篇講話的意義大打折扣。所謂事出有因是指奧巴馬原來所屬的教堂的牧師Reverend Wright在佈道中發表了攻擊美國的言論。奧巴馬的處境很微妙,對他的競選不利,他必須做出回應,即 」A More Perfect Union」,在這篇講話中他直率地陳述了他與Reverend Wright的關系、客觀地評價了此人,陳述了自己在種族問題上的立場,等等。他的講話坦誠、尊重歷史、不帶偏見,且邏輯嚴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贏得了廣泛好評和支持,將「壞事變成好事」。講話的背景與講話的內容是密切關聯的,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

㈦ 英語學習了解背景文化

顯然,語言與文化學習並重才能真正提高水平。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與社會,就很難真正掌握其語言,因為語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英語的過程其實也是了解不同文化差異的過程。接觸社會文化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開闊視野,了解世界,提高悟性。

不重視了解文化背景知識,有時會帶來很多問題。在溫家寶總理剛上任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其他幾位副總理,其中有一位年紀比他長,溫總理稱其為「老大哥」。當時翻譯者想展現出原話的風貌,就說成了「Big brother」。要知道,在西方國家「Big brother」的真正含義是「dictator(獨裁者)」,那麼在西方人眼裡,誰是「Big brother」呢?以前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Saddam Hussein)算是一位,還有一位是古巴總統卡斯特羅(Fidel Castro Ruz)。當時外國記者一聽,怎麼中國也出了一位「Big brother」?

也許有些人會說國家大事離自己生活比較遠,不必太過關注。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如不留心,往往會鬧笑話。以下是在口譯考試考場上發生的一幕:

考試剛結束,考生問:「Can I pass?」

考官答道:「Sure. Go to the restroom.」

考生問的意思當然是「我能通過(考試)嗎?」,考官也明白其意思,但他巧妙得利用了這個雙關語(pun),因為pass也有上廁所方便的意思,然後回答道「當然,你可以去洗手間。」不過考生把restroom理解成休息室,等考官監考全部結束後,那位考生還在所謂的restroom等考官來告知其結果,弄得考官苦笑不得。

或許這只是一場文字游戲,但是了解一下英語國家人士的一些文化習俗是非常有趣的。如在表示某件事輕而易舉,非常簡單時,英國人很可能說「a cup of tea」,而美國人往往會說「a cup of coffee」,這也從文化習俗方面看出了兩者不同的偏愛。

加深對文化背景知識了解的方式有很多,如看英文報紙,讀原版小說,欣賞原聲電影等等。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把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其中,能增強趣味性和教育意義。

㈧ 論述背景知識在商務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二、語言與文化
所謂文化,有多種含義,根據《辭海》(1989 年版) 的
解釋,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
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
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
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本文
所指的文化,是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價值觀和行為觀。
這些觀念時刻在控制和指導我們的行為,無論是語言行
為、伴隨行為或是非語言行為。所以,要駕馭一門外語,
學習者一定得經歷從語言能力的成熟到社交語言能力
的成熟,最終到文化能力的成熟這一必經過程,缺一不
可。
文化與語言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語言的過程同
時也應該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著名美國翻譯理論
家尤金·奈達( Eugene·A·Nida) 曾指出,既然文化被簡潔
地定義為「一個社會的信仰和實踐的總和」,語言就是最
重要的東西了。通過語言,社會的信仰得以表達和傳播;
藉助語言,社會成員間大部分的交流得以實現(奈達,
1998 :102)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就是
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
任何語言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
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
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意
指親屬關系中與自己同輩的稱謂,用來指漢語中父親一
方的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親同胞兄弟的孩子) 、(姑)
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親同胞姐妹的孩子) ,母親一方
的(舅) 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親同胞姐妹的孩子) 。
英語中一個詞「cousin」能夠指稱眾多的成員,這表明某社
會成員與這些分布在不同親屬地位中的同輩人都保持
相同關系,對他們的社會行為都一樣;而漢語中對眾多親
屬成員使用眾多稱謂,說明了某社會成員與他們每一個
人都保持著一種獨特的關系。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觀念,
父親的姑表關系要比母親的姨表關系更加親近。可見,
漢語中不同親屬成員使用不同稱謂是其社會文化在語
言中的反映。因此,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水乳交融、不可
分割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

㈨ 英語背景知識

推薦外研社的 英語國家概況 上下冊 全英文

目前是 大學英語專業的教科書 在各地 教育書店或新華書店 應該都有

㈩ 初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需要知道哪些類型的背景知識

恩,你的想法是很正確的。因為語言的發展與人文、地理、經濟、文化都是密切相關的,更好的了解這些知識能夠使你的英語走上一個全新的高度!建議你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主要關注一下:英美國家的發展史,書店裡有這樣相關的書可以去購買。當然,其實個人建議也不必太過於深入於此,建議廣泛閱讀一些英語書籍,因為這樣從英語本身說:你可以提高你的英語素養;從考試的角度來談:你做閱讀也會更加得心應手。我們所說的語感:其實也就是通過不斷的將自己的思維與英語思維融合,而思維的融合記得從思維的認知開始。從而正如我說的,當你了解了英美的歷史文化後,你才會更好地認知這門語言。最後,希望你能夠在這門語言上早日獲得更大的進步和突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