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中老年人心裡健康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基礎子分部驗收有哪些 2024-11-02 06:11:22
初學基礎知識怎麼記憶 2024-11-02 06:02:34
獨立基礎如何算樁長 2024-11-02 06:02:27

中老年人心裡健康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8-03 22:07:10

A.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有哪些

一、心理健康的標准

1.智力正常;2.情緒正常穩定;3.人際關系和諧;4.良好的適應能力;5.人格完整。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

二、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常見問題

1.腦衰綜合症;2.焦慮症;3.抑鬱症;4.離退休綜合症;5.空巢綜合症;6.高樓住宅綜合症;7.老年期譫妄;8.老年期痴呆。

三、應對策略及預防

1.焦慮症

焦慮症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分急性焦慮、慢性焦慮,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預防方法: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學會自我疏導。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自己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其次要自我放鬆,想像自己喜歡的情境;第三是適當的葯物和心理治療。

2.抑鬱症

抑鬱症也是中老年人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異常,表現為情緒沮喪,孤單寂寞,思維遲鈍,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什麼都不想干,經常自尋煩惱,甚至絕望自殺。這種抑鬱狀態經常伴隨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

預防方法:合理膳食,注意葷素搭配,多一些人際交往,廣開眼界,使心情歡快坦然;培養愛好,可種花、養鳥、養魚、下棋、打牌,也可參加旅遊。總之要增加生活情趣,平時注意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輔以必要的葯物和心理治療。

3.離退休綜合症

離退休綜合症是在離退休前後出現的:一種復雜的心理異常反映,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面,其中20%~30%人缺乏心理准備,20%的人有退休心理不適現象,50%以上的人退休後不知道該做什麼,總的表現為:無力感、無用感、無助感、無望感。

預防方法:①調整心態,順應規律;②發揮余熱,重歸社會;③善於學習,渴求新知識;④培養愛好,寄託精神;⑤擴大社交排解寂寞;⑥生活自律,保健身體;⑦必要時葯物和心理治療。

4.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患病率約佔60歲以上人口的10%,表現為智力低下,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與操作能力嚴重衰退,極度健忘,完全喪失工作能力,情緒不穩定,焦慮不安,易發脾氣,道德感審美感衰退。

預防方法:去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避免獨居,改善情緒,對生活要充滿熱情,要有決心,不要喪失經常向一切事物進行「積極地挑戰」的精神,每天保持適度的緊張感,即有所事事,「勤學習,勤動腦」。及早開始右腦的鍛煉,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培養興趣愛好。

B. 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2.保持穩定情緒是身心健康的精神支柱:抑鬱、低沉、憂患、憤怒的心理狀態導致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會引起疾病。有研究資料表明。老年病的發生率70%-80%是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有關。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心裡失調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都經歷過惡性事件。所以講究心理衛生調試,培養從容豁達的樂觀情緒。擺脫失落感孤獨感。自卑感、偏激感、憂慮感等、凈化心境。也可採取排泄法、人為疏導法、語言暗示法、自我激勵法、幽默風趣法等自我調整。同時以五樂的境界(即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排憂取樂與眾同樂伴隨生活歷程。.kz,
百拇醫葯

C. 怎樣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退休人口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據調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佔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上海市子女與老人不交談的佔23%,較少交談的佔41%,而經常交談的僅佔36%。在此環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關愛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呼求由此產生。良好的心態有益於健康,而不良心理則可導致心理精神障礙,進一步影響到軀體而有害於健康。作為敬老志願者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老人?如何從關注老人的溫飽、日常照料護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愛? 一、要具備老年心理的專業知識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上、情緒上、生活習慣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適應,而程度不同地產生種種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1. 失落感 許多因素會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多病、喪偶等等。這時往往出現兩種情緒:①沉默寡言、憂愁思慮、悶悶不樂;②急躁易怒。性格開朗和興趣廣泛的老人,較容易通過心理調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發現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內向孤僻,興趣狹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則較難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喜愛回憶往事,過去生活比較幸福、事業有成而對社會貢獻較多的老人,常常能從回憶往事中得到滿足和自尊,因而減輕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業無成的老人,則難以從回憶中得到滿足。社區、家庭、親友若能體察老人心理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地幫助老人調整心理狀態,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盡快適應賦閑後的生活。 2.孤獨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因而產生孤獨感。子女在身邊,若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系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隔絕感 賦閑老人與社會和工作單位聯系減少,社會交往與信息減少,更由於視力、聽力下降而影響感知能力,常會使老人產生隔絕感。往往表現為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經歷與年輕一代有很大不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與年輕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堅信自己的經驗而固執己見,因此而造成「代溝」,更加重老人的隔絕感。子女和年輕人應多與老人交流和溝通,在傾聽老人講話時要特別耐心。這不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於消除隔絕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也能使年輕一代得到教益與啟迪。另外,為老人提供讀報閱覽、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便利條件也十分必要,這能有效地減輕老人的隔絕感。 4.對衰老和疾病的憂慮和恐懼感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於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二、在社區深入開展心理輔導 志願者組織應組織志願者為精神寂寞、特別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關懷志願服務。與街道、居委會共同建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讓具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社工,志願者為社區的老年人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在社區為老人構建「心理教育輔導平台」,「心理訴求減壓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機救助體系。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慰問,網上聊天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及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快樂生活。同時,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孤獨寂寞,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狀態。社區志願者要不定期的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開展精神關愛服務,經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給老人讀書、讀報,使他們「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健身活動 依託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設施,組織老人開展體育、文化娛樂等群體活動。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聯歡會,旅遊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余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 四、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方法 談話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與一般交談有很大不同。對於老年人在溝通時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對老人的社會、家庭、個人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與老人直接溝通是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溝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談效果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賴的相互關系。老人不可能在對方輕視和嘲笑的態度下如實反映個人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引以為榮的過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認。因此,與老人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尊敬。不論老人目前社會、經濟、家庭地位和狀況如何,都應從人道主義和平等的立場,像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樣,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和耐心,誠懇地聽老人訴說,老人產生信賴才能如實反映個人情況,才可能獲取對老人護理有價值的資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老人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態,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提高生存能力。對老年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是解決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他們懂得一些維護身心健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防範能力,主動解除心理壓力,轉變不良情緒,就能預防和減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發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狀態,如對周圍環境和客觀事物抱有積極的態度,能夠正確分析和順應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愉快的情緒。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和調整機體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使整個機體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一樣:「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這個定義對於老人同樣適用,人們只有保持軀體的、精神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正常狀態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會關懷 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全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政府及社會團體應建立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各種福利設施,如老年精神衛生中心,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學等,解決老人的生活困難,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享受集體生活的歡樂,驅除老年的孤寂。對喪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並支持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再婚。這是補償喪偶後的孤獨、失落感的重要途徑。 衰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延緩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經充分研究後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長壽老人很多。著名畫家畢家索活到86歲;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活到93歲;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論的德國科學家柴費洛爾活到103歲;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多經磨難,但老人活到101歲。盡管壽星們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條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如心理穩定、通達順變、樂觀、心胸坦盪、善於適應環境和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長壽與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是我們志願者組織每一名志願者不懈的追求,這個工作目標對於確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D. 如何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隨著身體生理上的變化,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會在思想上、情緒上還有生活習慣等方面不能很快適應,往往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精神障礙,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那麼關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成了很重要很必要的大事了。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注意:

3、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只要老人身體允許,帶老人多參加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與社會與他人交往多了,產生良好的互動,老人就不會有孤獨感和寂寞,就會對生活產生極大的熱情和信心,實現老有所樂。

E. 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它預示著一種持續且積極的心理狀態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認知,並以此應對日常生活壓力,對社會、家庭有貢獻有價值。
我國將心理健康概括為: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很多研究證實,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癌症的患病風險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數與社會孤立、暴力傾向、人際關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負面問題存在著微妙的關聯。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至關重要。
1)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食五穀雜糧+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保持體重、預防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當然,它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腦獲取充足的營養,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
現在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飲食結構,對於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在內的慢性疾病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2014年,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Saverio
Stranges團隊在BMJ期刊發表一篇文章證實,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有益於身心健康。
2)規律的運動習慣:適合體能+循序漸進+持久規律
與健康飲食一樣,有規律的運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同樣很重要。現在都市化生活節奏快,人們常常長時間久坐室內,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同時,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為主要的運動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還證實,當散步與集體結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參加戶外步行,鍛煉的同時不僅可以改善心態,還有利於積極預防一些常見類精神疾病。
運動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的鍛煉項目之外,還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養成規律。定時鍛煉身體,才能夠持久性的對身心產生積極的效用。
3)優質的睡眠時光:深度睡眠
有科學家證實,每天睡眠少於5小時,會增加患精神類疾病的風險。即便是輕微的睡眠問題都會對健康產生損害。長時間缺少睡眠易累積精神問題。
養成規律的作息制度,特別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才能保證睡眠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會擾亂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尋找興趣相投的朋友參與各類興趣班和活動。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娛互動為主,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彼此的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應付各種壓力!
帶著現實的目標啟程
也許,你會覺得上述食物、鍛煉、睡覺都是老生常談。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為什麼還有不少人難以付諸行動呢?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建立對心理健康有益處的目標,在漫長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動力地堅持下去。
此外,目標需要提早設定,同時,將飲食、運動、睡眠等目標告訴家人和朋友,形成監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記錄目標完成的情況。
做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過程中關鍵的專業技術部分,並且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實現,是慢性病預防的第一步,也稱為危險預測模型。它是通過所收集的大量的個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危險因素與健康狀態之間的量化關系,預測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某種特定疾病或因為某種特定疾病導致死亡的可能性,並據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控制與干預,以幫助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和個人,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F. 找40個健康講座課題

健康素食講座,女性健康講座.營養與健康講座,

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能多活十年的健康講座

生活方式與健康講座,健康講座--中國人怎麼吃

健康講座之我見

健康講座 健康生活

「同心攜手,關愛中老年人健康」系列科普講座

健康講座「送」健康

高血壓健康講座

G. 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指導有哪些技巧

社區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1)社會角色的轉變:離退休使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生活規律都發生了變化,對老年人的心理也產生了影響。

據調查,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也大不相同,工人退休前後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足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並且有退休後的社保和醫保,所以心理比較滿足,情緒比較穩定,社會適應良好。

離退休幹部的心理狀況就不同了,他們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其生活重心是機關和事業,退休後的生活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系驟然減少,特別是一些領導崗位的老幹部更是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產生悲觀心理,情緒低落、不願見人、急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多夢、產生抑鬱,有的甚至影響了正常生活,引起其他疾病。

(2)經濟狀況:經濟是保證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礎,老年人經濟收入一般都低於在職人員,加上醫療費用的逐年上升,使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的保障,特別是那些收入少或無收入的老年人,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怕自己一旦生病,無錢負擔醫葯費,拖累家人,怕家人不管,怕醫治不好等,從而影響了其身心健康。

(3)家庭環境:老年人退休後,從社會轉向家庭,家庭便成為重要的精神物質生活的依託。因此家庭對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義,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響。

然而,有許多老年人由於喪偶獨居、夫妻爭吵、親友亡故、婆媳不和、突發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在極不愉快的環境之中,從而產生許多心理問題,情緒低落、孤獨寂寞、沉默寡言、對生活失去信心。

(4)身心衰老: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老化,生理功能逐漸減退,這是自然規律。但是,對具有價值觀念、思想追求和樂觀的老年人,他們退而不休,老有所為,渴望在有生之年發揮余熱,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並且在工作中鍛煉自己的腦力、體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心理和生理上延緩衰老。

然而有許多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卻不理想,他們機體衰老或身患多種疾病,有的在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方面的衰退也非常明顯,使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惱和焦慮之中。

社區老年人的健康指導
我們與居委會聯合定期開展老年人健康指導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衰老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從心理上正視這一生命現象,通過學習調整心態,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通過自我調節延緩心理衰老。

鼓勵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盡其所能發揮余熱,並且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生活動力,減少孤獨,消除失落感,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滿足。

指導老年人有規律地生活:早睡早起、飲食定量、禁煙少酒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度運動:鼓勵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可延緩衰老。如太極拳、健美操、扭秧歌、散步等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在30~40分鍾。

培養良好的興趣和愛好:有了良好的興趣和愛好,使老年人有精神寄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每天過得充實,並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減少孤獨感。如:書法、繪畫、下棋等。

培養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能使人心平氣和,遇事不慌,老年人受到外界刺激易過喜或過悲,所以應盡量減少各種不良刺激,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

注意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當老年人身體不適時,家人要主動關心問候,積極尋求治療方法,做好老年人的安撫工作,必要時提供經濟援助。

總之,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增加,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區護士在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區護士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幫助老年人改變不良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指導他們自我調節和心理適應,幫助他們保持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質量,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安度晚年。

H. 老年心理衛生的保健

人的老年期:西方國家一般認為65歲以上,我國1964年,亞太地區1980年通過有關會議明確規定60歲以上為老年人.老年人心理機能衰退,疾病增加,致使心理功能老化.離崗後社會職能和生活環境的轉變使老年人的心境面臨著新的適應.長年積累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個性獨具特點.
老年人的主要心理問題:產生衰老感.離退休綜合征;如失落感,懷舊,戀友等."空巢"孤獨感"."恐病症"(疑病症).人老話多.記憶障礙.老年期抑鬱症.睡眠障礙.老年性痴呆.老年期幻覺,妄想症.老年神經症等.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1.過好離退休關;如作好離退休計劃和心理准備.對離退休老人給予關照.老年人積極自尋解決問題的途徑.2.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如保持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與人交往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幫助老人樹立積極地生活觀念,以最大的熱情去擁抱生活.3.退中有進;如不要過早產生衰老感.要良好地適應新的生活.應老有所用.活到老學到老.4.善自保養:如運動可以延緩衰老.限制飲食.勞逸適度.5.社會要尊敬關心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