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治價值觀的知識點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是同學們復習的重點,想要高中政治得高分就要熟悉地背好各種知識點,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原理內容】(1)價值觀是人們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如何斷定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①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②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應用范圍】:說明不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說明先進人物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等。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3、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原理內容】 ①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 要求我們 ①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②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③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方法論運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原則、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同時必須堅持以德治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4、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 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於首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 ①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將貢獻與索取有機結合起來;②利用和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發揚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應用范圍】:說明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一些先進人物的價值正是體現在於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5.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闡述】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影響,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個人活動受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高中政治人生價值觀知識點6.個人和社會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闡述】 人類結成社會而生活、存在和發展。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區別,不能等同。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著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
『貳』 政治 知識講解 什麼是政治它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政治」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最基本概念,也是政治常識的最基本概念,其他政治概念(例:國家、民主、政黨、民族、國際關系等等)都是政治概念的具體化. 正確理解政治的科學含義,必須從政治與經濟、政治與階級、政治與國家政權三個方面去把握。 ( 1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第一、政治根源於經濟,必須在經濟的基礎上認識政治。政治不是離開經濟而孤立存在的,一定的政治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並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所制約。 第二、政治體現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經濟活動中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關系。政治活動歸結到底是為了維護或者反對、限制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經濟利益,離開經濟利益的政治活動是不存在的。 第三、政治與經濟存在著辯證的關系。政治產生於一定的經濟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給經濟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起促進或阻礙作用。 第四、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種表現的特點在於集中性。這說明政治面在社會建築,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占特殊重要地位,是關系社會發展的大局。 ( 2 )政治是階級之間的關系和斗爭。 第一、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關系;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統治階級與同盟者之間的關系,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這種政治關系是經濟關系的集中表現。為了實現或維護各自階級、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勢必發生激烈的階級斗爭。這樣,政治關系就表現為各階級之間的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政治的實質就是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政治的根本屬性是階級性。 第二、政治關系也不是凝固不變的,政治關系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而變動,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表現不同。現階級,我國國內的政治關系主要是人民內部關系。 可見,理解政治與階級的關系,必須堅持階級的觀點和階級的分析方法。只有運用階級的分析方法,才能了解這些政治現象產生的階級背景和它反映的階級利益,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 ( 3 )政治的核心問題 是國家政權問題。 第一、國家政權是維護階級統治和客觀階級利益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一切政治斗爭都是圍繞著國家政權問題展開的。任何一個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要改變或鞏固自己的經濟政治地位,貫徹實行其政治路線、方針、政策,以達到對整個社會進行階級統治的目的,都必須首先掌握國家政權。 第二、在國家政權存在的情況下、各政黨所進行的政治活動都和國家政權有關,社會的一切政治活動,一切政治關系和政治現象都離不開國家,都以國家為軸心,各種政治因素,如階級、政黨、政治斗爭、政治革命都圍繞著國家這個中心而開展活動。 第三、國家應當如何組織、社會如何管理、權力和利益如何分配,這些都是政治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的主要表現雖然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政權 仍然是政治的核心。因為只有掌握政權,才能治理國家。無論組織經濟、文化建設、還是解決社會重大問題,處理國內、外的關系,捍衛國家的獨立、主權、都要依靠國家政權。
『叄』 政治理論常識有哪些具體的內容
最基本的就是黨的性質,黨的理想,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這反映 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 上提出來的,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3)政治小知識擴展閱讀:
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一、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在1992年1月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進一步的理論概括,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所作出的理論概括。這一科學的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傳統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只是局限於生產關系的層次。鄧小平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本質的范疇,特別強調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第二,突出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是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必然結果。這就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統一了起來。
第三,突出了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把握好這一根本原則。
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確立這一根本任務的依據是:
第一,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首先是要能夠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要實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只有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第二,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水平落後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才能有效地解決好主要矛盾。
第三,發展生產力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本條件。
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具有優越性,從根本上說要看它是否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肆』 政治小知識
性質 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理念 以人為本
路線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職能 經濟,文化建設 國家長治久安 公服
辯證法 辯證觀點 核心:揚棄
唯心 意識第一性
『伍』 高中政治小知識點歸納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經濟常識
1.商品和商品經濟
(1)商品: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的價值量
(2)貨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貨幣的職能 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作用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3.企業和經營者
(1)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兼並與破產
(2)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4.產業和勞動者
(1)三大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擴大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勞動合同制度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5.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1)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國民收入的分配 財政收入和支出 財政的巨大作用
(2)稅收與納稅人:稅收及其基本特徵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6.銀行和儲蓄者
(1)我國的銀行:銀行的產生 銀行的分類及其職能 銀行的業務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2)公民的儲蓄:存款儲蓄及其作用 債券與商業保險
7.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
(1)商品服務市場: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和特點 市場交易原則
(2)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家庭消費的內容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8.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1)當代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經濟全球化 外匯與匯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
(2)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基本含義和主要內容 關稅 我國對外貿易的方式與作用 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
政治常識:
★(1)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職能,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並反映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的國家職能有對內職能(依法打擊敵對分子和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科文衛事業;搞好社會公共服務---維護安定團結和社會治安、建立健全社會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興辦公共設施和保護生態環境)和對外職能(防禦外敵入侵和顛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2)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監督權);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向人民負責,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憲法賦予他們特有的權利(發言表決免責權、提案權、質詢權等)並且必須自覺履行義務(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機密、密切聯系群眾、接受選民或原選舉單位的監督等)。
★(3)我國的國家機構: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對人民負責、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其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實行依法治國的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當家作主的地位。
(4)我國的公民與國家: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堅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堅持公民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認真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5)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決定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調動各方面的各級因素);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方式)。
(6)我國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政治、經濟、文化權利)、民族團結(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各民族共同繁榮(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都得到發展和不斷進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步消除東西部差距,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首先民族地區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需要國家、發達地區的幫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7)我國的宗教政策:在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國家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8)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是變化發展的,決定國際關系的因素主要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度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9)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展的障礙;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各國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10)我國的對外政策: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首要目標,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關系的基本准則、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支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哲學常識
1.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 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 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 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2)運動和發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 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
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
(3)規律: 規律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認識和利用規律 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4)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內因和外因:內因和外因 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7)量變和質變: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 堅持適度原則
(8)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3.認識論
(1)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2)透過現象看本質:現象與本質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創造性思維、合理想像在認識中的作用
(3)實踐: 實踐的基本特徵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觀和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和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反對極端個人主義,保護個人正當利益 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應提倡誠信
(4)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 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
(5)理想與現實:樹立崇高理想 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6)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利益高於一切 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識
1.我國的國家制度
(1)我國的國體:國家的性質和職能 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 我國的國家職能
(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一國兩制」的含義、內容和意義
(3)我國的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及其組織體系 我國國家機構的設置 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依法治國
(4)我國公民與國家: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公民應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
(1)政黨與政權:政黨的特徵 政黨和國家政權的關系 當代政黨制度的類型和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
(3)加強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的基本特徵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 我國的宗教政策 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4.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1)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主權國家及其權利 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 國際法的概念和作用
(2)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3)我國的對外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觀點:含義、特點(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多樣性)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運用: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四個目標
(2)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辨證法認為,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運用: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反對地方保護主義;西部大開發;經濟結構調整;國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發展的觀點
(1)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2)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運動與物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其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或者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我們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也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方法論】:①有助於我們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②有助於我們掌握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方法。③有助於我們理解和把握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 唯物辯證法關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論,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理論依據。
(2)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過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聯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和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
9、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時,要重視內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即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
10、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量的積累,就不會有事物性質的變化(也不會有飛躍和發展),即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這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
角度二: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要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即堅持適度原則。
角度三:事物的發展最終要通過質變來實現,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原有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是,就要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
角度四:不僅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會引起質變,而且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優化結構」,研究事物的結構
11、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反對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說明堅持唯物辯證法,就可以使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避免或減少失誤,少走彎路,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貢獻。
認識論部分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辨證關系: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認識則把實踐引歧途。
方法論意義:既要重視實踐,又要掌握科學理論,達到理論(認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現象和本質的辨證關系:
區別: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多變易失,憑感覺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具有相對穩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聯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認識事物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
區別:含義、階段、可靠程度不同。
聯系: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原理:
整個世界是無限發展的,認識應當在實踐基礎上隨著客觀事物的進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斷擴展。一切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方法論意義: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
5、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綜合的基礎,在綜合的指導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論: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堅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
五、價值觀、人生觀部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含義、本質、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哲理內容:價值觀是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
3、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辨證關系原理:二者是辨證統一的,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進而發展。方法論要求: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發生矛盾時,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4、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原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社會發展制約個人活動。要求: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有利條件,推動社會發展。
5、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哲理內容:人生價值的含義(貢獻和索取),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這是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6、理想與現實的辨證關系:(內容及方法論要求)
哲理內容:理想與現實是辨證統一的,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在奮斗中實現理想。(把握艱苦奮斗的精神實質)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意義:<1>要樹立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利益二奮斗;<2> 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堅持走與人民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陸』 關於政治方面的知識
你好:
共同體現了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思想。
『柒』 政治知識點有哪些
政治知識點有:
1、商品: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2、兩個屬性:價值和交換價值。
3、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4、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5、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麵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飢,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6、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麵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7、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8、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於求時,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9、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